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2016-01-11 09:40:1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篇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北师大版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篇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新-课-标-第-一-网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

教学。

板书设计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前221年)

“纸上谈兵”

二、秦末农民战争(前206年)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汉之争(前202年)

“洪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复习战国形势

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指导一学生将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图中,其他同学回忆并互相验证、巩固七个诸侯国名称及位置)

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地主阶级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3、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生A: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B:只有统一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师:进行概括性总结: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战争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师:哪一个国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统一大业?为什么?

生:(1)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因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引导学生回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变法,主要内容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通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2)秦能够兼并六国,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国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吕不韦等人的辅助。

(3)讲述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他从小读了不少兵书,很能谈用兵之道,别人往往说不过他,有时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赵括因此很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但赵奢很替他担忧,认为他只知兵书,不知变通,只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若用他为上将,肯定会大败。”后来,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长平坚持抵抗,那时,赵奢已经去世,由老将廉颇指挥作战。廉颇虽然上了年纪,但身经百战,很懂用兵之道,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便采取持久之计,打算把秦军拖垮,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理睬秦军的挑战。秦将白起知道廉颇善于用兵,僵持下去对秦军不利,便派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赵括,别的人都不在乎。赵王正嫌廉颇没有速战速胜,不顾别人的劝告,派赵括接替了廉颇。赵括到了长平后,死搬兵书,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计划,结果被秦军包围,赵军粮绝,赵括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军队全做了俘虏,并被活埋。

成语“纸上谈兵”就是从这个故事发展而来的,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他们从商鞅变法后的富国强兵,秦王嬴政的雄心壮志,以及长平之战使与秦国抗衡的赵国一败涂地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七国中秦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大业。由秦来完成封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一、秦王扫六合(板书)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壮大,在与其他国家交战中越战越强,领土不断扩大,而关东六国则一个一个地衰败下去,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关于“六合”的注释,了解六合并非六国,而是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下。

再请同学们根据书中所述回答:

1、秦国在什么时间内兼并了六国?

(选一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

2、谁能把七国形势图中其他六国名称,按秦灭六国的顺序撕下?

选一学生撕国名,其他同学比赛记忆。

老师将大字“秦”贴到图中央,并贴上时间“公元前221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绘制形势图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按老师绘制的方法或用自己掌握、喜欢的其他方法动手绘制一幅“秦朝疆域图”(形势图、示意图等均可)。各小组内评选出最佳绘图能手。

师:在秦完成统一大业中,秦王嬴政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同学观看课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带的风貌和神韵(亦可打出幻灯)。

生: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表演,一位描述。

师:鼓励、赞扬、补充学生发言,通过活动师生获如下认知:

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正好是对这幅像的生动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请同学们讨论下面问题: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作用?

生根据秦统一前背景材料分析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A:秦完成统一六国的事业,从此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争霸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生B: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生c: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你知道皇帝称号的由来吗?

师:秦王嬴政幻想秦的统治世代继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后代为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强大的秦王朝是否像秦始皇所设想的那样传至千世万世呢?

二、秦末农民战争(板书)

1、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幻灯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3)秦期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统治残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

学生阅读讨论:秦建立以后,秦始皇过度地使用民力,超负荷地征收赋税,使用严酷的法律。残暴的统治终于触发了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请一位同学讲述“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

公元前209年复,一些贫苦的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在大泽乡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处死。于是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的军官,率众起义,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期的统治,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县后,陈胜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并

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篇二: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北师大版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 1 -

- 2 -

- 3 -

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篇三: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北师大版

- 1 -

爱心 用心 专心 - 1 -

- 2 -

- 2 -

爱心 用心 专心

爱心 用心专心- 3 - - 3 -

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篇四:初一历史上册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案

初一历史上册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3、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4、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5、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并绘制示意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难点: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实施了残暴的统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秦始皇》的主题曲及概括秦始皇一生的电视剧片断。

教师讲述:刚才所看是电视剧《秦始皇》片段。这部电视剧竭尽全力演绎了秦始皇一生的丰功伟绩、爱恨情仇,但我们看过之后却感到,它仍然无法诠释中华第一帝“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气魄。学过今天的内容后,同学们会有新的感触的。

[讲授新课]

一、 自学感知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66页“陈胜吴广起义”一目的内容,

设计出其知识网络图。

二研讨探究

1、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原因不好总结要提示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然后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老师补充内容

(1)战国后期,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成为大势所趋,秦统一六国顺应了民心。

(2)由于商鞅变法,秦在经济、军事方面得到发展,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3)秦始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国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吕不韦等人的辅助。 ⑷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攻势。

1. 看故事,答问题:听说秦朝咸阳的小商品博览会开幕了,一位百姓兴冲冲地赶到博览会。他到小贩A处买糕点,可是他的钱币小贩A不收,因为小贩A只收刀币;又到另一个小贩B那儿买水果,可那个小贩B只收蚁鼻钱,又没买成;走到小贩C那里买大米,钱可以用了,而且只要五个钱一斗,但称完一看不对,原来小贩C用的斗比百姓家乡的斗小了一些,又没做成买卖。百姓最后只能空手而回。

结合上面的故事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秦朝的统一有什么意义?

2、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幻灯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3)秦期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统治残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

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得出结论:秦建立以后,秦始皇过度地使用民力,超负荷地征收赋税,使用严酷的法律。残暴的统治终于触发了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3、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出示):

⑴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

⑵陈胜、吴广起义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⑶陈胜、吴广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④陈胜、吴广起义推翻了秦的统治了吗?如果没有,那又是谁推翻了秦的统治?

4、 楚汉之争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典故?(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

三反思拓展

1、 为什么秦是一个短命王朝?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之上总结如下:

1. 暴政激化了各种矛盾

2. 无尽的徭役破坏了

3. 失人心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60年,秦大破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军队,坑杀赵军士卒40多万人,从此,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攻势。这场战役是( )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2.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0年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建立者是( )

A.禹 B.启 C.周武王 D.嬴政

5.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的暴政 B.陈胜吴广起义

C.赋税的沉重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6.秦末农民战争中打败秦军的决定性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

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领导人是( )

A.陈胜、吴广 B.刘邦、项羽 C.李斯、蒙恬 D.张角

8.下列不属于大泽乡起义的史实是( )

A .公元前209年爆发 B.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C.推翻了秦的统治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 请将下列成语与相关内容用同线连接起来:

揭竿而起 项羽兵败垓下

四面楚歌 陈胜、吴广起义

破釜沉舟 项羽与秦军巨鹿之战

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

(三)材料解析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请回答:

⑴李白称赞的秦王是谁?

⑵“扫六合”指什么事?具体时间是那一年?

⑶秦王扫六合后于什么时间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都城在哪?

⑷你认为诸侯尽西来的原因有哪些?

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篇五:2014年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主备人__ __ 执教人_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_

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篇六: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篇七:第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

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篇八:第十三课 《秦帝国的兴亡》

第十三课 秦帝国的兴亡

主备人:郭汉锋 复备人:周惠远 审核人:林丽华

〖课程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实施了残暴的统治。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地和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板书设计〗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

“纸上谈兵”

二、秦末农民战争――――秦的灭亡(前206)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0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教学过程〗

复习战国形势

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指导一学生将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图中,其他同学回忆并互相验证、巩固七个诸侯国名称及位置)

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

一,地主阶级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3.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生A: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B:只有统一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

师:进行概括性总结: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战争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师:哪一个国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统一大业?为什么?

生1: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因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引导学生回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变法,主要内容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通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生2:秦能够兼并六国,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国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吕不韦等人的辅助。

生3:讲述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他从小读了不少兵书,很能谈用兵之道。别人往往说不过他,有时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赵括因此很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但赵奢很替他担忧,认为他只知兵书,不知变通,只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若用他为上将,肯定会大败。”后来,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长平坚持抵抗。那时,赵奢已经去世,由老将廉颇指挥作战。廉颇虽然上了年纪,但身经百战,很懂用兵之道,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便采取持久之计,打算把秦军拖垮,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理睬秦军的挑战。秦将白起知道廉颇善于用兵,僵持下去对秦军不利,便派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赵括,别的人都不在乎。赵王正嫌廉颇没有速战速胜,不顾别人的劝告,派赵括接替了廉颇。赵括到了长平后,死搬兵书,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计划,结果被秦军包围,赵军粮绝,赵括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军队全做了俘虏,并被活埋。

成语“纸上谈兵”就是从这个故事发展而来的,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

实际问题。(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

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他们从商鞅变法后的富国强兵,秦王嬴政的雄心壮志,以及长平之战使与秦国抗衡的赵国一败涂地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七国中秦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大业。由秦来完成封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一、秦王扫六合(板书)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逐渐壮大。在与其他国家交战中越战越强,领土不断扩大,而关东六国则一个一个地衰败下去。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关于“六合”的注释,了解六合并非六国,而是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下。

再请同学们根据书中所述回答:

1. 秦国在什么时间内兼并了六国?

(选一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

2. 谁能把七国形势图中其他六国名称,按秦灭六国的顺序撕下? 选一学生撕国名,其他同学比赛记忆。

老师将大字“秦”贴到图中央,并贴上时间“公元前221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绘制形势图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按老师绘制的方法或用自己掌握、喜欢的其他方法动手绘制一幅“秦朝疆域图”(形势图、示意图等均可)。各小组内评选出最佳绘图能手。

师:在秦完成统一大业中,秦王嬴政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同学观看课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风貌和神韵(亦可打出幻灯)。

生: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表演,一位描述。

师:鼓励、赞扬、补充学生发言,通过活动师生获如下认知:

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正好是对这幅像的生动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请同学们讨论下面问题: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作用?

生根据秦统一前背景材料分析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A:秦完成统一六国的事业,从此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争霸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生B: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生C: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你知道皇帝称号的由来吗?

师:秦王嬴政幻想秦的统治世代继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后代为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强大的秦王朝是否像秦始皇所设想的那样传至千世万世呢?

二、秦末农民战争(板书)

1. 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幻灯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3)秦朝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统治残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激

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篇九: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

相关热词搜索:第三帝国的兴亡 千年帝国的兴亡 罗马帝国兴亡史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七年级历史上册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248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