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

2016-01-12 08:52:0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篇一: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苏教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篇一: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我国的科技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有一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科技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较为详细地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取得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相信你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对我国古代的科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

【疏通文句】

1.查字典,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蝎( ) 喙( ) 穰( ) 贻( ) 遂( ) 箧( )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1)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如:①而动如初 ②匠师如其言

(2)以:①岁以大穰 ②以钳搏之

(3)之: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4) 方: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方两三级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

(1)贻以金钗( )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

(3)但逐层布板讫( )

(4)方为秋田之害( )

5.请把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全。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2)方为秋田之害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4)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8.《以虫治虫》一文中“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

9。《梵天寺木塔》中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了的问题?为什么要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探究问题】

10.读了《以虫治虫》一文,它给你怎样的启示?

11.《梵天寺木塔》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能力拓展】

12.同学李军想进一步了解《梦溪笔谈》相关知识,请你为他提供几个获取该项知识的途径。

参考答案:

1.xiē huì rang yí suì qiè

2.(1)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1) ①像②遵照(2) ① 因此②用(3) ①的②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4)①正②才

4.(1)赠送(2)于是(3)只要 完毕 (4)成为

5.(1)(傍不肯)遇子方虫,(傍不肯)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

(2)(匠师)无可奈何,(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其妻)贻(之)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6.(1)密:暗中,秘密地。使:派。秘密派遣的使者

(2)正 与圆相对

7.(1)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4)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8.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

9.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10.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11.文章记叙喻皓的语言较想详,因为中最能体现他记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中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

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2.从网络寻找,从图书馆查资料,从相关书籍查找。等等。

链接阅读:

《梦溪笔谈》一则

江苏 邱孔龙设题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始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牙;一丘之禾,是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卷二十六 药议》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此殊未当: .

但二月草已芽: ..

若有宿根: .

缘土气有早晚: .

凌冬不凋: .

则粪溉者先牙: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批判了固定在二、八月采药的旧法,以通俗的事实和道理说明了采药不可拘于固定的月份。作者指出,因为药用( )的不同,( )也应随之不同,这样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作者还进一步阐明了植物生长、成熟的早晚,是因( )、( )、( )、( )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因此采药的时间决不可以限于固定的月份。

(2)针对使用部位不同方面,作者依次直接说明“ “”五种情况。

(3)作为一篇说明文,这一层作者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3、翻译下列句子

(1)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2)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4、问答题

①作者是否认为“古法”说的采药时间完全错误?

②说到“皆不可限以时月”已将“古法”基本否定,为什么下还要说“土气”和“天时”?

③说“土气”“天时”这一层,所举例证大多跟草药无关,是否离题?

参考答案:

1、殊:很,特别。但:只,只是。芽:发芽。名词作动词用。若:假如。缘:因为。凌:越过。粪:施粪肥,作动词用。

2、(1)植物部位 采药的时间 地理条件、植物特性、气候变化和人力栽培(2)用根者,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3)直接说明,举事例,作比较

3、(1)大致上使用根块的,假如有宿根的,必须等到没有茎叶时候采,那么津液都集中在它的根部。

(2)南方一带桃李在冬天结果实,北方地区桃李则在夏天茂盛

4、①作者并未完全否定“古法”,认为在二月、八月采芽还是对的,但采根、叶、花、果则不应限制在这个时间,所以说它“殊未当”。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者立论是正确的。

②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采根时间不同则效果不同,以此证明不按该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去采,则效果不佳,这是作者的主要论据之一。这个道理既已说清,下文再说到叶、芽、花、果时,就不再做对比说明了——仅此一端即可看出本文的实质是议论,说明是手段;如果是说明文,在叶、芽、花、果中至少可以选出两项作比较详细的说明。③第二层虽已指出各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却未指明月份。为什么呢?第三层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植物的生长过程特别是各部位的生长状态,要受地势、物性、地气、人力等因素的制约。有了这一番理论性的说明,采草药不可“拘以定月”的论点就完全确立了。文中所举例证都不是草药,但草药也是植物,同样要受上述诸因素的制约,不能叫做“离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篇二: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我国的科技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有一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科技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较为详细地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取得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相信你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对我国古代的科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疏通文句】1.查字典,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蝎( ) 喙( ) 穰( ) 贻( ) 遂( ) 箧( )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1)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如:①而动如初 ②匠师如其言(2)以:①岁以大穰 ②以钳搏之(3)之: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4) 方: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方两三级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1)贻以金钗(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3)但逐层布板讫( )(4)方为秋田之害( )5.请把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全。(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2)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点石成金省略句通常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四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和宾语省略更为常见。掌握了这些特点,通过"句不离章"或联系上下文分析,把握省略句就容易了。6.区分下列黑体字古今意思的不同。(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2)方为秋田之害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7.翻译下列句子。(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4)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点石成金  正确翻译文言句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对句子应能准确地断句、停顿;2.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3.辩清该句的句式及其特点,并能将该文言句式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 4.加强积累,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句、精彩句和文眼句多作记忆,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感知内容】8.《以虫治虫》一文中"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9。《梵天寺木塔》中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

决了塔动了的问题?为什么要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探究问题】10.读了《以虫治虫》一文,它给你怎样的启示?11.《梵天寺木塔》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能力拓展】12.同学李军想进一步了解《梦溪笔谈》相关知识,请你为他提供几个获取该项知识的途径。参考答案:1.xiē huì rang yí suì qiè2.(1)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3.(1) ①像②遵照(2) ① 因此②用(3) ①的②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4)①正②才 4.(1)赠送(2)于是(3)只要 完毕 (4)成为5.(1)(傍不肯)遇子方虫,(傍不肯)则以钳搏之,(子方虫)悉为两段。(2)(匠师)无可奈何,(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其妻)贻(之)以金钗,问塔动之因6.(1)密:暗中,秘密地。使:派。秘密派遣的使者(2)正 与圆相对7.(1)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3)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4)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8.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9.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10.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11.文章记叙喻皓的语言较想详,因为中最能体现他记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中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12.从网络寻找,从图书馆查资料,从相关书籍查找。等等。链接阅读:               《梦溪笔谈》一则               江苏 邱孔龙设题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辩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

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始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牙;一丘之禾,是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卷二十六 药议》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此殊未当: 但二月草已芽:若有宿根:缘土气有早晚: 凌冬不凋: 则粪溉者先牙: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本文批判了固定在二、八月采药的旧法,以通俗的事实和道理说明了采药不可拘于固定的月份。作者指出,因为药用( )的不同,( )也应随之不同,这样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作者还进一步阐明了植物生长、成熟的早晚,是因( )、(   )、(    )、(    )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因此采药的时间决不可以限于固定的月份。(2)针对使用部位不同方面,作者依次直接说明" ""五种情况。(3)作为一篇说明文,这一层作者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3、翻译下列句子(1)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2)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4、问答题①作者是否认为"古法"说的采药时间完全错误?②说到"皆不可限以时月"已将"古法"基本否定,为什么下还要说"土气"和"天时"?③说"土气""天时"这一层,所举例证大多跟草药无关,是否离题? 参考答案:1、殊:很,特别。但:只,只是。芽:发芽。名词作动词用。若:假如。缘:因为。凌:越过。粪:施粪肥,作动词用。2、(1)植物部位   采药的时间  地理条件、植物特性、气候变化和人力栽培(2)用根者,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3)直接说明,举事例,作比较3、(1)大致上使用根块的,假如有宿根的,必须等到没有茎叶时候采,那么津液都集中在它的根部。(2)南方一带桃李在冬天结果实,北方地区桃李则在夏天茂盛4、①作者并未完全否定"古法",认为在二月、八月采芽还是对的,但采根、叶、花、果则不应限制在这个时间,所以说它"殊未当"。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者立论是正确的。②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采根时间不同则效果不

同,以此证明不按该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去采,则效果不佳,这是作者的主要论据之一。这个道理既已说清,下文再说到叶、芽、花、果时,就不再做对比说明了--仅此一端即可看出本文的实质是议论,说明是手段;如果是说明文,在叶、芽、花、果中至少可以选出两项作比较详细的说明。③第二层虽已指出各部位的最佳采集时间,却未指明月份。为什么呢?第三层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植物的生长过程特别是各部位的生长状态,要受地势、物性、地气、人力等因素的制约。有了这一番理论性的说明,采草药不可"拘以定月"的论点就完全确立了。文中所举例证都不是草药,但草药也是植物,同样要受上述诸因素的制约,不能叫做"离题"。1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篇三: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课后达标训练 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千万蔽地 ( ) .

(2)旬日子方皆尽 ( ) ..

(3)岁以大穰 ( ) .

(4)患其塔动 ( ) .

(5)贻以金钗 ( ) .

(6)匠师如其言 ( ) .

(7)盖钉板上下弥束 ( ) .

(8)人皆伏其精练 ( ) ..

2.“之”有下列意思或用法:A.代词,代指物;B.相当于结构助词“的”;C.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请指出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只写序号)

(1)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 ) .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 ) .

(3)其虫旧曾有之 ( ) .

(4)问塔动之因 ( ) .

(5)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 ) .

(6)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 ) .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C.方/两三级,钱帅/登之

D.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4.翻译下列句子。

(1)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译文: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译文:

(3)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译文:

5.作家作品。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

人, (朝代)时期科学家、政治家。其中的 部分,

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6.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以虫治虫》这篇文章在今天有什么重大意义。

据有关报道,近年来全国因误食有残留农药的果蔬中毒案件屡屡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超过1 000例。研究表明,果蔬中残留的农药在人体内长期蓄积滞留会引发慢性中毒(比急性中毒更可怕)。更为严重的是,农药在人体内的蓄积,还会通过胚胎和人乳传给下一代,殃及子孙后代的健康。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7~11题。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钱氏据两浙时 (统治) .

B.故如此 (所以) .

C.而动如初 (顺接连词,不译) .

D.人履其板 (走,踩踏) .

8.下列句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B.乃以瓦∕布之

C.人∕皆伏其精练

D.盖∕钉板上下弥束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译文:

(2)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译文:

10.文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喻皓建筑技术高超的?

答:

11.《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古代我国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答: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指 南 针

沈 括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

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

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

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

原其理。

(选自《梦溪笔谈·指南针》)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家以磁石磨针锋 (锋利) .

B.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 (碗边) ..

C.运转尤速 (尤其) .

D.缀于针腰 (联结) .

1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A.磁石的指南和柏树的指西,没有谁能确切地说明它们的道理。

B.磁石的指南和柏树的指西一样,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

C.磁石的指南,如同柏树的指西,可以说没有什么原因、道理。

D.磁石的指南,如同柏树的指西,没有谁能确切地说明它们的道理。

14.文章介绍了指南针的几种使用方法?

答:

15.沈括对指南针的研究是有卓越成就的,试从这篇短文中找出作者有哪些发现。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遮盖 (2)十天 (3)年成 (4)嫌,担心 (5)赠给

(6)遵照 (7)因为 (8)精熟

2.答案:(1)B (2)A (3)C (4)B (5)A (6)A

3.【解析】选D。D项的停顿应是“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4.答案:(1)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在危害秋天田野里的庄稼。

(2)它们遇上了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部被咬成两段。

(3)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5.答案:沈括 北宋 自然科学

6.答案(示例):使用和滥用农药,食物和环境都会遭到严重污染。如果采用《以虫治虫》中的生物防治方法,则可以大大减少农药的使用率,产生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7.【解析】选C。“而”在此是转折连词,可译为“但是”。

8.【解析】选B。应为“乃∕以瓦布之”。

9.答案:(1)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2)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10.【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写法的掌握。分析时既要从喻皓自身的表现入手,还要注意他人行为对表现喻皓形象的作用。

答案:面对塔动问题,喻皓以“笑”相对,称“此易耳”,从正面写出他对解决“塔动”问题是胸有成竹的,以此表现其技艺高超。而匠师的“无可奈何”则反衬喻皓技术之高。“人皆伏其精练”又从众人对他的态度上侧面烘托喻皓技术之高。

11.答案:宋朝时期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明朝时期造船业、航海业等。

12.【解析】选A。“锋”在此为名词,指针尖端的部分,即针尖。

13.【解析】选D。磁石指向南方,和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一样,(我)无法探究它的原理。

14.【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梳理归纳能力。解题时首先应理解全文内容,然后找出使用指南针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归纳。

答案:四种:水浮法、指爪法、碗边法、缕悬法或浮于水面、放在指甲上、置于碗边、以线悬挂。

15.【解析】此题考查对全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表面,要围绕指南针的一些细微的或不被世人注意的特点入手,从文章中提炼答案。

答案:(1)磁针指向不是正南方,而是略偏东;(2)磁针有四种装置方法,缕悬法最好;(3)磁针有指南、指北之分。

附【译文】

行家用磁石磨针尖(即磁化),就可以指向南方。然而指向常常略微偏东,不全是正南方。(把针放在)水上常摇摆不定,放手指(甲上)或碗边也都可以,运转速度很快,但(这些表面)坚硬光滑容易滑

落掉下,不像悬挂最好。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单独的缕茧丝,用芥菜种子大小的蜡块粘好,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其中有的针指向北方。我家指南、指北的都有,磁石的指南,如同柏树的指西,没有谁能确切地说明它们的道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篇四:2010-2011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梦溪笔谈》二则新课标同步授课课件 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篇五:海南省国科园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练习 苏教版

第21课《梦溪笔谈》练习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狗蝎( ) ②其喙有钳( )

3.解释字词。

①蔽( )②悉( )③旬日( )④穰( )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

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 ②乃以瓦布之( )

③贻以金钗( ) ④但逐层布板讫( )

⑤问塔动之因( )

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 )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③匠师如其言( ) ④此易耳( )

6.翻译句子

①六幕相联如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篇六:江苏省201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篇七: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

参考答案

1 为你打开一扇门

积累与运用

1. quán dì dànɡ wãi 裨 袤 浏 憧憬 2.拘 激 姿 耸 峻 足 十 襟

3.(1)发自内心的声音。(2)共同的认识。4.(1)D(2)C(3)B(4)A 5.五光十色 6.(1)句用比喻,(2)句用拟人。这样写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理解与鉴赏

(一)1.只抓一个方面来谈就行(提倡个性化的回答)。2.“潜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中受到外来影响而发生变化。用自己阅读文学作品后增长了历史、社会、自然知识,懂得了人生道理,从而不断进步的事实谈对“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的理解。3.(1)第一句(2)文学反映历史,是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3)对人的发展成长能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4)亲近文学,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文明人。4.(1)你只是为热爱你的人默默奉献……人生的真谛。(2)“致文学”中的这句话。(3)可联系读过的文学作品来谈。(二)1.足不出户:不出大门一步。谓闭门自守。 五光十色:比喻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2.展现神奇的大自然,使人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优美的风光;表现丰富的人生,使人从中受到感染。(意思点到即可。作用可以分开来答,也可以合起来答。) 3.这样写更加形象地展现了文学的魅力,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 4.不设统一答案,结合所选的句子说出你的感受 5.不设统一答案,写出你心中的文学即可 6.不设统一答案,要求两句内容相对,句式与课文一致。

拓展与提高

1.举出读过的文学作品,说出它如何在思想、性格、习惯等方面对自己影响的,而且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 2.(1)例:成为文明人(2)例:科学 掌握科学知识,以造福人类。(回答言之成理就行)

2 繁星

积累与运用

1.shà zhǎ m鑙 zhu m m s shì

2.(1)堕 坠(2)蓝 兰 篮 3.(1)C(2)D

理解与鉴赏

1.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2.热爱之情 铺垫 3.情景 感受 4.仰望—欲睡—沉睡

5.

6.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在船上仰望星空时陶醉于其中的梦幻般的感受。

7.“那个巨人”指星座。“还在跑”一是说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前文提到“船在动,星也在动”,所以使人感觉到“那个巨人”在跑。

拓展与提高 略

3 冰心诗四首

积累与运用

1.xiàn jìn nân diã cháo 2.谢婉莹 儿童 繁星 春水 3.见课文

4.⑴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⑵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⑶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理解与鉴赏

一、1.芽儿,花儿,果儿。不能调换。这样排列暗指果树从芽儿到花儿到结果的过程,符合了植物的生长顺序。 2.芽儿:快快成长,盛开花;花儿:结出饱满的果实;果儿:香甜可口,让人们品尝。寓意: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 3.排比:三段的文字相同,意义相近,三段间采用此修辞手法。拟人:和青年说话。反复:三次“和青年说”。

二、1.C 此题问题主要在重音确定得不对。其重音应在“不灰心的”、“每天的”两词上,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执著的思念。解题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要有着较深入的理解。 2.略。面对女儿如此执著的思念,同样思念着女儿的母亲会说些什么呢?不妨作个换位思考。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有“梦”的诗句均可,关键在于平时对古诗词的积累。

拓展与提高

1.A 诗歌的语言具有抒情性,隐含性(隐喻性),要注意静下心来品味。 2.艺术;工程;历史 3.略

4 安恩和奶牛

积累与运用

1.(1)qiâ(2)瘪(3)撂(4)lín xún(5)疵(6)zī zhū 2.(1)丹麦 诺贝尔文学 《漫长的旅途》(2)小说 安恩对供应自己牛奶喝的奶牛的感恩尊重之情 安恩 3.A 4.③②④①

理解与鉴赏

1.安恩在众人的逼迫下说出了把牛牵到这里来的理由: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 2.“坚决”表现除老太太不为金钱所动,珍惜这头奶牛的真挚情感;“窘迫不安”说明老太太很善良,为给别人带来误解感到难为情。 3.C 4.“这样”是指别人认为她“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甚至怀疑那牛不是她自己的。“只好”说明她还想让奶牛继续散散心,但为了不让别人误会,只好决定回去。 5.答案略。扣住文中的某个情节,感悟“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人要懂得感恩那些对我们无私奉献的动物、要爱护和关心它们”中的任何一点即可。

拓展与提高

1.2.答案略

3.【九牛一毛】比喻价值极渺小轻微。【九牛二虎】比喻极大的力量。【牛刀小试】形容有才能的人,略显才能。【牛耳之盟】古代歃血为盟。【牛衣对泣】比喻贫贱夫妇生活困苦的情形。【牛山濯濯】(1)形容山区林木被砍伐殆尽。(2)转化其义,形容一个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牛角挂书】形容勤奋向学。与“悬梁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意同。【牛鬼蛇神】(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于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牛溲马勃】比喻低贱之人或物。【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件事完全不能凑在一起,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答非所问。【汗牛充栋】喻书籍很多。【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复返,毫无踪迹。【疱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对牛弹琴】喻不解风情。【钻牛角尖】比喻思想固执,自困于绝境。【初生之犊】以刚出生的小牛什么都不怕来比喻初出社会的人,遇事不怕难、不怕恶势力。【舐犊情深】形容父母爱子女之情。

5 古代寓言二则

积累与运用

1.度 宁 遽 契 2.《韩非子》 战国 法 《吕氏春秋》 吕不韦 3.(1)同“座”,座位;(2)到;(3)到、等到;同“返”,返回;(4)迷惑,糊涂;(5)立即、匆忙;雕刻 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6.①:

指量好的尺码 ②:到……去 ③:指剑 (1)①③ (2)②

理解与鉴赏

(一)1.(1)鞋子 (2)拿(3)宁可 (4)集市已经解散 2.(1)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2)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3.启发人们要正确认识实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 (二)1.渡江 这儿 急忙 寻求 2.(1)涉江者(2)代“舟” 3.(1)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2)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4.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拓展与提高 1. 略。2.(1)如“火花”“文学少年”“萌芽”“文学之星”“新视窗”等 (2)如“我与名著”“名家简介”“文学新星”等。

6 往事依依

积累与运用

1.略 2.尤(犹)、头(投)、贻(怡)、声(生) 3.①③②④ 4.(1)①凝视②凝注(2)①沉醉②沉浸 5.梦想和理想 构筑童年的生活理想

理解与鉴赏

1.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2.相同之处: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不同之处: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态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摆,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3.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4.这句话再次强调当年两位老师讲课情态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深。

5.符合人物个性即可。

拓展与提高

一、1.(1)青女和嫦娥在严寒之中仍然自在快乐。(2)梅与雪相比不如雪白,雪与梅相比又不如梅香。 2.见《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第四段。二、1. (1)流光溢(yì)彩:流动的光线,丰富的色彩,形容画幅光彩美丽。(2)赧(nǎn):因害臊而红了脸的样子。(3)囫囵(hú lún)吞枣: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吃枣时不经咀嚼,整个儿吞下肚去。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4)冗(rǒng)繁:指(事物)繁杂。2. 长生果本来是指营养丰富的花生;在文中,“长生果”是个比喻,指书。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因为书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创造出来的最好的精神产品,是人类文明的“果”实;而人类文明凝结于书,书又是促进人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双向的活动是“长生”的,是永久性的,是永远不会衰败完结的,所以要加引号。

3. B 4.指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皮罗果夫)

7 幼时记趣

积累与运用

1. miǎo l y l h p醤g zh 鈕 t l鄆 h ma 2.《浮生六记》沈复 三白 清 3.C

理解与鉴赏

1.(1)神游山林 (2)鞭打蛤蟆 2.(1)山谷(2)惊异的样子(3)用鞭子打(4)碎石 3.(1)在 (2)同 (3)把 (4)正 4.(1)自己 (2)丛草、虫蚁、土砾 (3)二虫打斗 (4)癞蛤蟆 5.(1)用鞭子打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2)舌头一吐,二虫全部被它吞下。6.“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 “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7.观察的仔细 8.庞然大物 癞蛤蟆 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拓展与提高

1.螳螂 蛇 2.觇 审视 视 3.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4.螳螂捕蛇

8 十三岁的际遇

积累与运用

1. tì zhì zhì bâng qiïng zǎn di鄋 zh騯

2.C(“谈笑风声”应为“谈笑风生”)

3.D(“迷离”应为“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4.田晓菲 90 16 5.不能。“际遇”,多指遇到的好的事情。这里指作者因自己少年时发表了多首较有影响的诗作而被北大破格录取的一段奇妙的尘缘。这是她生活道路上一个新的开始,是她“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步艰难地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而“遭遇”多指遇到的不幸的事情。 6.(1)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2)我是一叶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 7.有。“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理解与鉴赏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篇八:七年级语文梦溪笔谈二则同步练习 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 同步练习(1)

一、填空 12分

1、《梦溪笔谈》共__________卷,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_________时期的科学成就。作者_________字

_________,浙江钱塘人,是________ 家________ 家。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8分

狗蝎( ) 大穰( ) 喙( )有钳 梵( )天寺 ....

金钗( ) 贻( ) 蔽地( ) 履其板( ) ....

三、解释下面各句加点词的意思10分

1、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旬日子方皆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两三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便实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盖钉板上下弥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人履其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匠师如其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贻以金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虚词 9分

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 其虫旧曾有之 ____________ 以丛草为林____________ ...

之 其虫旧曾有之___________ 其 其喙有钳 ____________ 以 以钳搏之____________ ...

便实钉之 ____________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__________ 岁以大穰____________ ...

五、下面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C、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D、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六、简答题8分

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说说“傍不肯”应运而生的原因吗?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语段,回答问题32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及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加点的字。8分

①钱氏据两浙时 ②但逐层布板讫 ...

③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④匠师如其言 ..

⑤患其塔动 ⑥及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

⑦六幕相持 ⑧便实钉之 ...

2、这篇文言短文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在文中标出来,并写出各个层次的大意。12分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盖钉板上下弥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的建筑技术的高超的?请举例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

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宋朝)以

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

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

注:都料匠:工匠的总管。

1、文中的预浩与课文中的喻皓是否同一个人?请在文中找出能说服人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

世传浩惟一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古人都有名、字、号。请写出下列著名诗人、词人的号。8分

陶渊明号 ; 李白号 ;

杜甫号 ; 白居易号 ;

苏轼号 ; 陆游 ;

辛弃疾 ; 李清照 ;

一、1、三十 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等(写满六个即可)。北宋 沈括 存中 科学家 政治家

二、xiē ráng huī fàn chāi yí bì lǚ

三、1、成为 2、十日 3、丰收 4、才 5、使„„坚实 6、更加 7、走,踩踏 8、遵照 9、赠给 10、通“服” 佩服

四、之: 结构助词,的 助词,无义可不译 指木板 其:这样,这种 它的,傍不肯的 他的,工匠的 以:把 用 因为 五、D

六、1、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过,这种办法在今天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2、无一定答案。只要能说出自然界食物链的规律,举出青蛙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虫子,保护树木等即可。 七、1、①统治 ②只,只要 完 ③派 ④他的(喻皓的) ⑤担心 ⑥像 ⑦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支撑 ⑧用钉子钉牢

2、第一层:“到而动如初”: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第二层:“到塔遂定”: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到伏其精练”: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3、①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 ②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4、运用反衬和侧面描写来烘托喻皓的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又用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再用议论:人皆伏其精练。

八、1、是同一个人。根据:两个人都是宋朝人,都精木工。原句: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2、世人相传说预浩只有一个女儿。

九、靖节先生 青莲居士 少陵野老 香山居士 东坡居士 放翁 稼轩 易安居士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课梦溪笔谈答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2717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