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

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

2016-01-12 09:27:2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篇一: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秋天同步练习(4)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供大家学习参考。

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篇一: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秋天同步练习(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秋天同步练习(4)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背篓________ 蟋蟀________ 寥阔________

芦篷________ 枯涸________ 梦寐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含有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青鳊鱼”。

( )

②“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

③《秋天》一诗在体裁上属于近体诗。

( )

④诗歌通过三幅画面营造了一种清丽、柔和而又略带忧郁、哀婉的氛围。

( )

3.诗歌总体的写景顺序是由________及________。

(一)语段点将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1.这节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描写秋景。“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是从________角度,写出了幽谷________的特点。“稻香”从________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如果把“栖息”字换成“停留”或其他的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节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它由哪两个场景组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秋天 戴望舒

再过几日秋天是要来了,

默坐着,抽着陶制的烟斗, 我已隐隐听见它的歌吹 从江水的船帆上。

它是在奏着管弦乐;

这个使我想起做过的好梦;

我从前认它为好友是错了, 因为它带了烦忧来给我。

林间的猎角声是好听的,

在死叶上的漫步也是乐事,

但是,独身汉的心地我是很清楚的,

今天,我没有这闲雅的兴致。

我对它没有爱也没有恐惧,

你知道它所带来的东西的重量,

我是微笑着,安坐在我的窗前,

当飘风带点恐吓的口气来说:

秋天来了,望舒先生!

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管弦________ 闲雅________ 恐吓________

2.全诗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

3.本诗所营造的氛围和何其芳的《秋天》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略 2.略 3.①×②√③×④×

4.远近

(一)1.听觉 幽深、宁静 嗅觉 2.拟人 3.不好。“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诗歌中概括农家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形象化、具体化,创造出闲静的氛围 4.农家丰收图 包含“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两个场景

(二)1.略 2.拟人 3.何其芳《秋天》的氛围松弛、悠闲、宁静;本诗则略显抑郁、萧条

【提示】

“基础训练”第3题:③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的概念,都属于古诗的范畴。④诗歌的氛围是乐观、闲静的,因而“忧郁、哀婉”的说法是错误的。

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篇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秋天同步练习(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秋天同步练习(1) 一、本课重点

《秋天》这首诗以“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优美的图画创造了一个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凡尘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充满诗意的“秋天”。本诗直陈其事,语言简单、直白、精粹、意味深长。要注意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品味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 基础训练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 ) (2)肥硕( ) (3)鳊鱼( )

(4)乌桕( ) (5)栖息( ) (6)寥阔( )

(7)枯涸( ) (8)清冽( ) (9)芦篷( )

(10)梦寐( )

2.填空:

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 的 。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

(1)放下 过稻香的镰刀( )

(2)秋天 在农家里。( )

(3)秋天 在渔船上。( )

(4)秋天 在牧羊女的眼里。( )

4.课文感知,想象延伸。

(1)《秋天》中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三、 拓展训练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 ,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

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2分)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6分)

(1) 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3) 那缥缈的游丝迷蒙着游子的心。

3.“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和“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4.文中说“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4分) “兼容四季” “自己的个性”

四、火眼金睛

找出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向江面的冷雾撤下园园的网。

(2)轻轻摇着归舶的小浆。

(3)草野在悉蟀声中更辽阔了。

(4)溪水因枯竭见石更清冽了。

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对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沉积,荒凉的特点。 五、学习预报 预习《古代诗歌五首》

熟读课文。

搜集关于课文的背景资料。

第14课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1)丁丁(zhēng zhēng) (2)肥硕( shuò ) (3)鳊鱼( biān )

(4)乌桕( jiù ) (5)栖息( qī ) (6)寥阔( liáo )

(7)枯涸( hé ) (8)清冽( liè ) (9)芦篷( péng )

(10)梦寐( mèi )

何其芳,诗人、评论家,《预言》,秋天,热爱与赞美。

3.(1)饱食;用拟人的手法写丰收之景。

(2)栖息;停留,休息。

(3)游戏;虚实相生,写出了秋天的活泼和渔人收获的喜悦。

(4)梦寐;睡梦。

4.(1)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拓展阅读

1.秋天美好景物 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2.(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2)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思乡之情。 3.不能。从内容上看,“霜花”落下就不动了,故形成的过程用“走进”表示;“秋向深处走去”是指秋意一天天浓起来,用“走去”可准确地写出发展变化的情态。 4.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天的余韵;(秋略);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火眼金睛:

1.(1)“撤”改为“撒”,“园园”改为“圆圆”。

(2)“舶”改为“泊”,“浆”改为“桨”。

(3)“悉”改为“蟋”,“辽”改为“寥”。

(4)“竭”改为“涸”,“冽”改为“洌”。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呼应,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篇三: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练习题

探究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

2.《秋天》选自 ,

代 、 。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幅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幅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第一幅图中,作者写了两个画面,一是

。 ,一是 作者何其芳,现

6.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1)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轻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中描写的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古人对牡丹和荔枝有过这样的评论:“花之艳为牡丹,然而不实;果之绝为荔枝,然花不艳。”话中贬大于褒,我很为它们鸣不平。如果我们用宽厚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应把古人的评论改为: 。

二、阅读分析

(一)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旁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了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9.给全诗分三层,并简要概括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中的“无心”隐喻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无心”的“我”和“无心”的“你”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影儿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小河”最终归入无情的大海,暗喻了

14.本诗前半部分的感情是

_ _____________ ,后半部分的感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全诗借助什么物象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诗中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8.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__ 和 ___ 。

20.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略)

2.《预言》;诗人、评论家

3. 各节诗的前四句描绘秋天的画面,最后一句加以总结,收束全节。

4.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5.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

6.(1)“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用在这里,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2)“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8.牡丹虽然不实,然而为花之艳;荔枝虽花不艳,然而为果之绝。

二、阅读分析

(一)

9.第一层:(第一节)写偶然邂逅激起的缠绵情爱。第二层:(二三节)写诗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儿是怎样在自己的记忆里被自己日渐美化起来。第三层:写美丽幻影的破灭。

10.一见钟情

11.一见钟情产生爱意的双方

12.对爱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将抛开美丽的幻想而步入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14.欢愉;酸楚

15.诗人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更是对爱情理想破灭的预言

16.用“我是一条小河”的比喻贯穿全诗。

17.使诗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浓,形象鲜明、真切,语言耐人寻味 (二)

18.老师的粉笔

19.排比、设问

20.各种颜色的粉笔

21.最后一句

22.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

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篇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秋天同步练习(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秋天同步练习(3)

一、给下面句子中加粗字注音。

1.伐木声丁丁________地飘出幽谷。

2.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________叶的影子。

3.轻轻摇着归泊________的小桨。

二、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肥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眼里。

梦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诗句。

1.________________,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2.芦篷上满载着白霜,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一)请仿照例子,结合加粗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选出正确的品析。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 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间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C.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生命幻想曲 顾城

让太阳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2.对诗中的隐喻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以“瀑布”隐喻“阳光”,以“洗黑我的皮肤”隐喻阳光晒黑我的皮肤。

B.以“纤夫”隐喻“太阳”,以“绳索”隐喻“阳光”,纤夫“拉着我”隐喻太阳给了我光明。

C.“纤夫”背着“绳索”“拉着我”在逆流中前进,隐喻在险恶的环境中奋力前行。

D.以“皮肤”被“阳光”“洗黑”,隐喻种种曲折造成了心灵的创伤。

参考答案

一、1.zhēng 2.jiù 3.bó

二、1.又大又饱满。 2.睡梦;梦中。

三、略。

四、(一)这是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的形式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二)1.B 所谓意境,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出现于诗歌文本中,而意境则需要读者去体味和感悟。《盼望》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起点,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终点。心态不一,并不妨碍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不同的追求”这一说法是对诗歌意境的错误理解。

2. D 比喻是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段。与古典诗歌比较,新诗常用隐喻。新诗中的隐喻,本体往往不出现,需要鉴赏者根据语境分析。引诗存在一种复杂巧妙的比喻结构,具有一定的暗示性。这首朦胧诗的本体没有出现,分析必须注意合理性。“皮肤”被“阳光”“洗黑”暗示诗人希望在光明世界中锻炼得更强壮这一理念。“心灵创伤”这一说法与诗歌昂扬向上的情绪是不吻合的。

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篇五: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

第14课《秋天》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填空

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 的 。 3.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4.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伐木声丁丁下地飘出幽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1.这节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描写秋景。“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是从________角度,写出了幽谷________的特点。“稻香”从________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如果把“栖息”字换成“停留”或其他的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节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它由哪两个场景组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幅一幅图画。

三、课外延伸: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 ,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

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2分)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6分) (1) 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那缥缈的游丝迷蒙着游子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和“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四、提高训练

(2009绍兴中考题)将下列标序号的句子按一定的顺序接续在横线处(只填序号),使语意连贯。(2分)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眼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①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水,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感情,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答案:一、1.shuò qī liáo hé liè mèi 2.何其芳,诗人、评论家,《预言》,秋天,热爱与赞美。

3.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4.①“满披”拟人手法,形象生动。②“飘”字贴切传神。共同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形、声兼具的画面

二、1.听觉 幽深、宁静 嗅觉 2.拟人 3.不好。“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诗歌中概括农家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形象化、具体化,创造出闲静的氛围 4.农家丰收图 包含“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两个场景5.示例: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

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三、1.秋天美好景物 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2.(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2)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思乡之情。 3.不能。从内容上看,“霜花”落下就不动了,故形成的过程用“走进”表示;“秋向深处走去”是指秋意一天天浓起来,用“走去”可准确地写出发展变化的情态。 四、④②③①

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篇六:2013版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2课《秋天的怀念》课后练习答案

2013版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2课《秋天的怀念》课后练习说明

一、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本题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把握课文的脉络,进而思考标题的寓意。

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二、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设题意图是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体会描写母亲的精彩语句,感受母亲对“我”的深沉母爱。

1.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是“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仅仅因为“我”勉强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

5.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三、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本题意在提醒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以及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的含意和分量。

课文最后一段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

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四、阅读下面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比较一下:同样是写母亲,这段文字的写法与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文字略)

设题意图是通过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同一主题的不同写法,增强阅读感受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这一段文字,写“我”因为突然返回,得以从一个客观的视角观察母亲凝思伫立的神情,从而意识到母亲的精神压力绝不在“我”之下,她一定是为“我”熬过了不知多少个“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并作深层反思,阐发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的道理。《秋天的怀念》以叙事为主,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多有联想和想象。

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篇七: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同步练习2 人教新课标版

14 秋天

一、本课重点

《秋天》这首诗以“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优美的图画创造了一个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凡尘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充满诗意的“秋天”。本诗直陈其事,语言简单、直白、精粹、意味深长。要注意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品味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基础训练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 ) (2)肥硕( ) (3)鳊鱼( ) ....

(4)乌桕( ) (5)栖息( ) (6)寥阔( ) ...

(7)枯涸( ) (8)清冽( ) (9)芦篷( ) ...

(10)梦寐( ) .

2.填空:

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 的 。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

(1)放下 过稻香的镰刀( )

(2)秋天 在农家里。( )

(3)秋天 在渔船上。( )

(4)秋天 在牧羊女的眼里。( )

4.课文感知,想象延伸。

(1)《秋天》中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三、拓展训练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 ,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

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

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2分)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6分)

(1) 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3) 那缥缈的游丝迷蒙着游子的心。

3.“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和“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4.文中说“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4分) “兼容四季”

“自己的个性”

四、火眼金睛

找出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向江面的冷雾撤下园园的网。

(2)轻轻摇着归舶的小浆。

(3)草野在悉蟀声中更辽阔了。

(4)溪水因枯竭见石更清冽了。

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对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沉积,荒凉的特点。

五、学习预报

预习《古代诗歌五首》

熟读课文。

搜集关于课文的背景资料。

第14课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1)丁丁(zhēng zhēng) (2)肥硕( shuò ) (3)鳊鱼( biān )

(4)乌桕( jiù ) (5)栖息( qī ) (6)寥阔( liáo )

(7)枯涸( hé ) (8)清冽( liè ) (9)芦篷( péng )

(10)梦寐( mèi )

何其芳,诗人、评论家,《预言》,秋天,热爱与赞美。

3.(1)饱食;用拟人的手法写丰收之景。

(2)栖息;停留,休息。

(3)游戏;虚实相生,写出了秋天的活泼和渔人收获的喜悦。

(4)梦寐;睡梦。

4.(1)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拓展阅读

1.秋天美好景物 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2.(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2)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思乡之情。 3.不能。从内容上看,“霜花”落下就不动了,故形成的过程用“走进”表示;“秋向深处走去”是指秋意一天天浓起来,用“走去”可准确地写出发展变化的情态。 4.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天的余韵;(秋略);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火眼金睛:

1.(1)“撤”改为“撒”,“园园”改为“圆圆”。

(2)“舶”改为“泊”,“浆”改为“桨”。

(3)“悉”改为“蟋”,“辽”改为“寥”。

(4)“竭”改为“涸”,“冽”改为“洌”。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

呼应,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篇八:201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同步练习(2)(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填空

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 的 。 3、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4、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伐木声丁丁下地飘出幽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1.这节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描写秋景。“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是从________角度,写出了幽谷________的特点。“稻香”从________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如果把“栖息”字换成“停留”或其他的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节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它由哪两个场景组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幅一幅图画。

三、课外延伸: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 ,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 我祝福秋天„„

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2分)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6分) (1) 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

(3) 那缥缈的游丝迷蒙着游子的心。

3.“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和“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四、提高训练

(2009绍兴中考题)将下列标序号的句子按一定的顺序接续在横线处(只填序号),使语意连贯。(2分)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眼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①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水,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感情,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参考答案:

一、1、shuò qī liáo hé liè mèi 2、何其芳,诗人、评论家,《预言》,秋天,热爱与赞美。

3、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4、①“满披”拟人手法,形象生动。②“飘”字贴切传神。共同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形、声兼具的画面

二、1.听觉 幽深、宁静 嗅觉 2.拟人 3.不好。“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在诗歌中概括农家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形象化、具体化,创造出闲静的氛围 4.农家丰收图 包含“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两个场景5、示例: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三、1.秋天美好景物 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2.(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2)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思乡之情。 3.不能。从内容上看,“霜花”落下就不动了,故形成的过程用“走进”表示;“秋向深处走去”是指秋意一天天浓起来,用“走去”可准确地写出发展变化的情态。 四、④②③①

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篇九:201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秋天》同步练习(3)(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同步练习

一、 书写与吟诵

1、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吟咏相思豆的诗,表达了对友人真挚的友情。请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

右边的方格内,然后吟咏背诵。

——王维《相思》

二、辨识与记忆

(一)正字正音

1、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背篓( ) 竹篱( ) 栖息( ) 撒网( ) ....

芦蓬( )( ) 归泊( ) 枯涸( ) ( ) .....

1、 辨字组词。

蓬( ) 撒( ) 寥( ) 洌( ) 硕( )

篷( ) 撤( ) 廖( ) 冽( ) 顾( )

(二)课内美句摘抄:

(三)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心灵,你肯定读过一些现代诗歌作品,把你读过的诗歌的篇名,

作者以及你认为最美的词语和句子摘抄在下面。

诗歌篇名及作者: 美词: 美句:

三、思考及领悟

(一)课内文段阅读

秋 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见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正确的停顿是诗歌朗诵的前提,请在该停顿的地方划“/”(请划在原诗上)。

2、这首诗共三节,分别描绘了三个画面,老师请你把这三个画面概括出来,同时写出体现

各个画面的关键词和句子。

第一画面 关键词句

第二画面 关键词句

第三画面 关键词句

3、“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为什么不说“传”出幽谷呢?

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一句中,“轻轻”一词写出了渔人的情态,请联系上文,说说

时渔人的情态是怎样的?

5、“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联系上文推测揣摩,牧羊女梦里的“秋天”是什么呢?

(二)课外文段阅读

“代沟”上握手

辛 笛

过午的阳光照亮林荫

灰鸽白鸽跳跃在绿色草坪

我边在诗叶上题字

边听你絮语低声

我忘记了你是我学生的女儿

你忘记了我祖父般的年龄

你谈论你青春的梦想

我心上响起驼铃

隔代人共同来找生命的支点

鸿沟能不能就美好地犁平?

1、“代沟”意味着隔膜,而“代沟上握手“则意味着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这一 点,

你从诗中哪些语句感觉出来?

2、 当“你谈论你青春的梦想”时,“我心上响起驼铃”。“驼铃”这一意象隐含着什么哲理

呢?

3、两代人共同寻找的“生命的支点”是什么?请你根据第七、八句揣摩出来。

2、 很多人和长辈存在着“代沟”,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这“代沟”消除呢?

四、运用与创新

1、 不同的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秋天,你肯定也有有个属于自己的秋天,请你用自己美丽的

语言描述出来让老师欣赏。(如果能模仿《秋天》一诗的写法,那绝对是很好的作品)

参考答案:

一、略 二、(一)1.lǒu lí qī sā lú péng pō kū hé 2.蓬勃 竹篷 撒网 撤消 寥廓 姓廖 清洌 凛冽 硕士 顾客(二)略 (三)略 三、(一)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里/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2.农家丰收图,饱食、稻香、肥硕,秋天栖息在农家里;霜晨归鱼图,满载、归泊、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少女思恋图,笛声、香与热、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3.“飘”字写出声音的轻柔、空灵,突出山谷的空旷幽深,同时,“飘”字使声音视觉化,形象化。“传”字太一般。4.从上文的“撒下”、“收起”、“满载”,可见渔人悠闲、自得、愉快的心情。5.从“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一句可以推测牧羊女思恋着那位吹着横笛的牧童,所以,牧羊女的“秋天”应是收获爱情的秋天,但这仅仅是她的梦想。(二)1.我忘记了你是我学生的女儿,你忘记我祖父般的年龄。2.“驮铃”这一意象隐含着艰难的跋涉和奋斗,说明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拼搏的精神,才能实现梦想。3.人生要有美丽的梦想和追求,但同时要有坚定的信念,拼搏的精神和踏实的生活态度。4.多沟通,多理解,多宽容,多接纳,多进行换位思考等。四、略

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篇十: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同步练习2 人教新课标版

14 秋天一、本课重点《秋天》这首诗以"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优美的图画创造了一个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凡尘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充满诗意的"秋天"。本诗直陈其事,语言简单、直白、精粹、意味深长。要注意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品味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二、 基础训练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 ) (2)肥硕( ) (3)鳊鱼( ) (4)乌桕( ) (5)栖息( ) (6)寥阔( ) (7)枯涸( ) (8)清冽( ) (9)芦篷( ) (10)梦寐( )2.填空: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 、 ,代表诗集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 的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1)放下 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 在农家里。( )(3)秋天 在渔船上。( )(4)秋天 在牧羊女的眼里。( )4.课文感知,想象延伸。(1)《秋天》中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仿照课文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三、 拓展训练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 ,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

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我祝福秋天......1.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2分)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6分)(1) 这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3) 那缥缈的游丝迷蒙着游子的心。3."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和"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两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4.文中说"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4分)"兼容四季" "自己的个性"   四、火眼金睛 找出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向江面的冷雾撤下园园的网。  (2)轻轻摇着归舶的小浆。  (3)草野在悉蟀声中更辽阔了。  (4)溪水因枯竭见石更清冽了。  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对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

秋天的沉积,荒凉的特点。                                                                                    五、学习预报 预习《古代诗歌五首》 熟读课文。 搜集关于课文的背景资料。  第14课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1)丁丁(zhēng zhēng) (2)肥硕( shuò ) (3)鳊鱼( biān ) (4)乌桕( jiù ) (5)栖息( qī ) (6)寥阔( liáo ) (7)枯涸( hé ) (8)清冽( liè ) (9)芦篷( péng ) (10)梦寐( mèi ) 何其芳,诗人、评论家,《预言》,秋天,热爱与赞美。 3.(1)饱食;用拟人的手法写丰收之景。 (2)栖息;停留,休息。 (3)游戏;虚实相生,写出了秋天的活泼和渔人收获的喜悦。 (4)梦寐;睡梦。 4.(1)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拓展阅读 1.秋天美好景物 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2.(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悄悄地、不知不觉来到的情状。(2)形象地写出雁儿南飞时的思乡之情。 3.不能。从内容上看,"霜花"落下就不动了,故形成的过程用"走进"表示;"秋向深处走去"是指秋意一天天浓起来,用"走去"可准确地写出发展变化的情态。 4.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天的余韵;(秋略);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火眼金睛: 1.(1)"撤"改为"撒","园园"改为"圆圆"。 (2)"舶"改为"泊","浆"改为"桨"。 (3)"悉"改为"蟋","辽"改为"寥"。 (4)"竭"改为"涸","冽"改为"洌"。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呼应,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1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求助:上海教材七年级上语文书p107综合练习:秋天小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2796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