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

2016-01-12 09:40:2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上册:《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项为之强项: 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兴: 兴,兴趣

6、方出神方: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1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看齐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2

七年级上册: 3、山市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答 案)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形状不一。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唐―― 李白)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答、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七年级上册:4、《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答、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3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3、未若柳絮因风起。

..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尊君在不?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答、拟:比,比拟 答、未若:比不上 答,去:离开。 乃:才 答、期:约定 。 委:舍弃 答、引:拉 。 顾:回头看 答、“不”通“否” 答、集: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 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5、智子疑邻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

1、天雨墙坏 雨:下雨 坏:毁坏

2、智子疑邻 智:聪明。这里是“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

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

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

6、其家甚智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4

6、塞翁失马

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案)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2、人皆吊之 吊:慰问

...

3、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

4、居数月 居:过,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

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 大:大规模

二、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4.《论语》: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篇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文言文语段及古诗词练习 一、《〈论语〉十二章》 (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4、 在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新 课 标 第 一 网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四.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

五、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________编著。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 ⑶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⑷此独以跛之故(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此何遽不为福乎?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则______(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古诗词阅读 (一)、选择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枯藤/老树/昏鸦 D.明月别/枝惊鹊 (二)、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回答:

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下列相关的内容连在一起。 篇名 作者 出处 体裁

《观沧海》 白居易 《全元散曲》 元曲 《如梦令》 马致远 《乐府诗集》 古体诗 《天净沙 秋思》 王湾 《漱玉词》 五律 《钱塘湖春行》 曹操 《白氏长庆集》 词 《次北固山下》 李清照 《全唐诗》 七律 (四)、选出下面内容中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这首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景中有情,描写了西湖早春的动人景色,又将作者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B.《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虽通篇写景,但怀乡之情却贯穿始终。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六种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丽的秋景衬托着“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秋意的萧瑟和作者悲怆凄楚的心情。 (五)、阅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________体____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___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以________字统领全篇,先写________景,然后写_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这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之作。 6.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诗中哪两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0.诗题中的“人日”指的是哪月哪日?从诗文中找答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出对“思发在花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说自己在花丛前面萌生了回乡的想法。 B.是说自己在花开以前就萌发了回乡的想法。 C.是说自己思乡之情随春天到来而萌生了。

D.是说自己回乡的心愿在春天里变得强烈起来了。

12.从诗的内容看,作者人在何方?所思之处又在何方?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文诗词名句背诵——检测练习 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 谈学习方法的:

4.《论语》的“论”读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书。 5.创建会议在舒城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

6.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 ”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7.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 ”(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写)

8.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论语》十则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9.《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____________。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是是 。

10.《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 , ”。

1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 , ”。 《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 “ , ”。

12.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15.《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的两句诗是: 。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 , 。 1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了“莺歌燕舞”的初春景色的诗句是 , 。

1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 , 。

18.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出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19.《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

20.《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21.《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 。

22.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 , ”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23..孟浩然《过故人庄》一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

2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 , 的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25.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心清如水;愉悦了百鸟的性情,使它们在山林间尽情歌唱。这真 , 。”(填写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 27.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 ”、“ ”。

28.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 。

29.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 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30.友情,历来为人所珍重。”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则想象了与友人剪烛夜谈的情景“ , 。”

31.《泊秦淮》一诗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 。 32.朱熹在《观书有感》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33.晏殊《浣溪沙》中的“ , 。”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附:

资料积累: 1、《论语》: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⑦创建会议在我县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孟浩然的《过故人庄》:①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杜牧的《泊秦淮》: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曹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的诗句(含比喻)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本文的成语:老骥伏枥。 8、朱熹的《观书有感》: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本文的成语:源头活水。

9、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0、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诗,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1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2、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在《浣溪沙》中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3、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篇三:最新人教版201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题

人教版201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期末复习

咏 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傅(fù) 柳絮(xù) 差可拟(chā)(nǐ) ....

无奕(yì) 雪骤(zhòu) 道韫(yùn) ...

2.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刘义庆 编著的《 世说新语 》一文。

3.解释字词: ⑴内集(家庭聚会) ⑵儿女(子侄辈) ⑶俄而(不久,一会儿) ⑷欣然(高兴地) ⑸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⑹未若(不如,比不上) ⑺因风起(凭借) ⑻即(是)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②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

7.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8.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9.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

10.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陈太丘与友期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②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给加点的字注音:与人期行(qī) 尊君在不(fǒu)

1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⑴与友期行(约定) ⑵太丘舍去(离开) ⑶去后乃至 (才)(4)待君久不至(您,对对

方的尊称 )⑸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⑹相委而去(丢下,舍弃)⑺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⑻下车引之 (拉) ⑼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②、(家父)等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离开了。 ③、(你)到正午还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④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不守信用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 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知错能改 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元方入门不顾 ”。

1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不失礼:对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也符合一个七岁小孩的心理。(失礼: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难当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1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为人处事要讲信用,懂礼貌

17.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请各举出两例) 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故事: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duì) 学学半(xi....ào)

1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 即使 ②弗食 不 ③不知其旨也 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 好处,益处 ⑤ 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⑥ 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⑦ 教学相长 增长,促进 ⑧ 是故 所以 ⑨ ....

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21.本文节选自 《学记》 ,又名《小戴礼记》 ,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礼

仪 论著的选集,共 49 篇。《学记》是《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教育学 的专著。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

2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继而引入“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2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2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篇四:2013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课内)

班级 姓名 效果评定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略),做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

的?

答: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

么?

答:

二、阅读《〈论语〉十二章》(原文略),做题。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吾日∕三省吾身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

(3)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 ..

3、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

面所获得的启示。

答:

三、阅读《虽有嘉肴》(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教然后知困 ...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

答:

四、阅读《河中石兽》(原文略),回答后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

(3)竟不可得 (4)众服为确论 ...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阅读《塞翁失马》(原文略),完成后面的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有善术者 (2)居数月 ..

(3)人皆吊之 (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全文共9句话,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在下面标出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4、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作者为什么要写战争的惨烈?

答:

5、作者反复写福祸,有何用意?

答:

六、阅读《咏雪》(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

2、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

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

事件“ ”等要素。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

氛?

答:

5、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

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

七、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原诗略),完成下面的题目。

1、人们常说“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哪里?

答:

2、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

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

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

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八、赏读《钱塘湖春行》(原诗略),回答后面的题目。

1、理解填空。

(1)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 ”。

(2)这首诗描写了西湖 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

(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

而行,从到 然后到 、 ,对沿途

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

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上加以品析。

答: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

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附:参考答案

一、

1、约定 才 离开 拉

2、(1)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2)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他,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二、

1、C 2、(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越过,超过

(4)忍受 3、(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示例: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温故而知新;终身学习;博览群书。

三、

1、(1)甘美 (2)达到极点 (3)所以 (4)不通,理解不了

2、(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1)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4、教学相长

四、

1、(1)倒塌(2)经过,过了(3)终于,到底(4)精当确切的言论

2、(1)(和尚)认为(石兽)被河水顺流冲下,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判断吗?

3、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五、

1、(1)擅长(2)经过(3)对其不幸表示安慰(4)带领

2、(1)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2)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战死在战场上了。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进一步说明了塞翁的“祸福相依”的看法。 5、是想告诉人们,祸福相依,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六、

1、(1)家庭内(2)大而急(3)比拟(4)凭借

2、(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子辈的人谈论诗文。(2)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4、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篇五: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兴:兴,兴趣 6、方出神方: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童趣》 (一) 常规词语 [余]我。[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故]所以。[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昂首]抬头。昂,抬。 [项]颈,脖颈。[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果]果真。[唳(lì)]鸟鸣。[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为(wèi)]被。[方]正。[鞭]用鞭子打。[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二)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二、 文学常识 :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三、 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 阅读探究 1. 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 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 物外之趣.

3. 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一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4. 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 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6. 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 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细致的观察。关键:丰富的想像。 8. 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① 有强烈的好奇心。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五、 迁移运用 1. 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

3. 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4. 阅读下列古诗,谈谈这首诗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李白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儿童善于观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丰富的想像力。他们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体验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得了审美情趣。)

★★★《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看齐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

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并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7、子曰:“其恕乎,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四、默写题集锦: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

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创建会议在舒城召开,舒城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填写)“任重而道远。”8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9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论语》十则》中表示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1《论语》十则》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成语“择善而从”的出处是:“择其善者而从之。”13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4《<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人不知而不愠。”15《<论语>十则》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16《<论语>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8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9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任不习乎?”,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0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 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 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

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

1. 第一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2. 第三则:(1)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3. 第三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 第四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5. 第五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 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

①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1.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7.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 1.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3.《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4.《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

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次北固山下》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6.《次北固山下》中既是写景,又是诗眼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7.《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感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归期难料的感情。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5.《钱塘湖春行》中“最爱”的内容是“绿杨阴里白沙堤。”6.《钱塘湖春行》中表现诗人行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7.《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花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四、《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1.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2.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市>>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2、层层指数 数,数数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形状不一。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3、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唐―― 李白)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答: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世说新语》两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2、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去:离开。 乃:才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定 。 委:舍弃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引:拉 。 顾:回头看7、尊君在不? “不”通“否”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集会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篇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一、文言文

 《童趣》

主要人物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江苏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文章简介: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文言文原文、翻译和注解:

原文:

童趣 余① 忆童 稚② 时,能 张目③ 对日,明察 秋毫④,见 藐小之物⑤ 必 细⑥ 察其纹理,故⑦ 时有 物外⑧ 之趣。

夏蚊成雷,私⑨ 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⑩ 为之 强㈠。又留蚊 于㈡ 素帐㈢ 中,徐㈣ 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 唳㈤ 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㈥。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㈦。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㈧ 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㈨ 一 癞虾蟆㈩,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其敏锐,见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就有时成千上百,果然变成鹤了。我抬看它们,脖子为此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仔细地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和蚊子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就被它吃掉了。当时我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让我惊叫起来。心神安定后,我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解:

①余:我 ⑦故:所以

②稚:幼小 ⑧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③张目:睁大眼睛 ⑨私:私下

④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⑩项:颈,脖颈

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㈠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⑤藐小之物:细小的事物 ㈡于:在

⑥细:仔细 ㈢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㈣徐:慢慢地

㈤唳:鸟鸣

㈥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㈦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安适、愉快;然:的样子) ㈧兴:兴致 ㈨盖:原来是 ㈩虾蟆:癞蛤蟆

 《<论语>十则》

主要人物简介:

孔丘(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

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

文章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就时常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了呢?”

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五、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道与不知道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

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 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它,看到自己也有他的短处,就改正它。”

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参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肩负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九、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讨厌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 《山市》

主要人物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学家。

文章简介:

选自《聊斋志异》卷六。《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文言文原文及注解:

原文:

山市 奂山① 山市②,邑③ 八景之一也,然 数年恒不一见④。孙公子禹年与 同人⑤ 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 青冥⑥,相顾⑦ 惊疑⑧,念⑨ 近中⑩ 无此 禅院㈠。无何㈡,见宫殿数十所,碧瓦 飞甍㈢,始悟㈣ 为山市。未几㈤,高垣睥睨㈥,连亘㈦ 六七里,居然城郭㈧ 矣。中有楼若者㈨,堂若者㈩,坊若者⑪,历历在目⑫,以⑬ 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 莽莽然⑭,城市 依稀⑮ 而已。既而⑯ 风定天清,一切 乌有⑰,惟 危楼⑱ 一座,直接霄汉⑲。楼五架,窗扉皆洞开⑳;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⑴。又其上,则 黯然缥缈⑵,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 往来屑屑⑶,或 凭⑷ 或立,不一状⑸。逾时⑹,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⑺ 如拳如豆,遂⑻ 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 人烟市肆⑼,与世无别⑽,故又名“鬼市”云。

注解:

①山名。旧淄川县涣山,也写作焕山 堄”)

②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㈦连绵不断

③县 ㈧竟然像一座城市(居然:竟然;城郭:城④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恒:经常) 市)

⑤朋友 ㈨其中有的像楼

⑥青天,天空 ㈩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⑪有的像街巷(坊:街巷、店铺) ⑧惊奇疑惑 ⑫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⑨心想 ⑬用

⑩近处 ⑭这里形容尘土之大(莽莽:广大) ㈠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⑮隐隐约约

事物) ⑯一会儿

㈡不久,不一会儿 ⑰没有(乌:同“无”)

㈢飞檐。甍,屋檐 ⑱高楼(危;高)

㈣才明白 ⑲直通云霄与天河

㈤不久,不一会儿 ⑳窗户都大开(着)

㈥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指⑴仅仅像星星点点(裁:同“才”,仅仅) 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又写做“埤⑵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

⑶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⑷靠着

⑸形状不一

⑹过了一会儿(逾:越过) ⑻终于 ⑼人家和商店(市肆:集市;肆:店铺) ⑽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 《<世说新语>两则》

主要人物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谢道韫,字无奕,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人,做过太丘县令。

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文章简介:

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文言文原文及注解:

原文: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 内集①,与 儿女② 讲论文义③。俄而④ 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⑤?”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⑥。”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⑦。”公大笑乐⑧。即 公大兄⑨ 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 妻⑩ 也。

注解:

①家庭聚会 ⑥撒在空中的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②子辈之人 ⑦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③讲解诗文 ⑧高兴地笑(了起来)

④不久,一会儿 ⑨谢安大哥

⑤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像什么呢 ⑩(的)妻子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①,期日中②,过中不至,太丘 舍去③,去后 乃至④。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⑤?”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⑥”元方曰:“君与 家君⑦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⑧;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⑨。” 友人 惭⑩,下车 引之㈠,元方 入门不顾㈡。

注解:

①相约同行 ③不再等候就走了

②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④才到(乃:才)

⑤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

称;不:通“否”,吗)

⑥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

走了。

⑦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⑧就是不讲信用 ⑨就是失礼 ⑩惭愧(了) ㈠拉元方的手(引:拉) ㈡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顾:回头看)

 《寓言四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略

《智子疑邻》

主要人物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文章简介: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文言文原文及注解:

原文: 智① 子疑邻 宋② 有富人,天 雨③ 墙 坏④ 。其子曰:“不 筑⑤,必将有盗。”其邻人之 父⑥ 亦 云⑦。暮⑧ 而 果⑨ 大 亡⑩ 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 疑㈠ 邻人之父。

注解:

①聪明,以„„为聪明 ⑤修补 ⑨果然

②指宋国 ⑥老人 ⑩丢失

③下雨 ⑦也这样说 ㈠怀疑

④毁坏 ⑧晚上

《塞翁失马》

主要人物简介:

刘安(前179-前122),曾任西汉淮南王。

文章简介: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

塞翁失马

近 塞上① 之人有 善术者②,马无故 亡③ 而入胡。人皆 吊④ 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⑥ 数月,其马 将⑦ 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 髀⑧。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⑨ 者 引弦而战⑩。近塞之人,死者 十九㈠。此㈡独以 跛㈢ 之故,父子相 保㈣。

注解:

①这里指长城一带

②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

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

信活动)

③逃跑

④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⑤怎么就,表示反问 ⑥经过 ⑦带领 ⑧大腿 ⑨壮年男子 ⑩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篇七:人教版最新版七年级上册古文复习资料

一、《咏雪》

1

2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3.兄子胡儿曰:”

翻译: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

1. 舍弃友..

2.

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4.客问元方:通“否” )翻译:违约的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不在?”

5.答曰:

翻译:陈元方回答说:”

6.友人便怒曰:”

翻译:客人便发怒说道:”

7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8.

9.

《世说新语》阅读训练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 南朝宋 )(朝代)人(

刘义庆 )(填姓名)组织编写的。

2、解释下列加框词语的意思。

不久,一会儿 ) 差不多可以相比 )

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 不再等候就走了 ) 通“否” ) ⑹与人期行,(

丢下,舍弃 中午 ) 没有礼貌

) 拉元方 )

家庭聚会 ) 子侄辈 )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答:“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

说不好。)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答:“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答:◆用“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可用来喻“飞雪”的喻体还有如:鹅毛、蒲公英子等。另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答:◆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答: 元方,语言和行为 )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答:守信用、讲礼貌。 )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答:“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答: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答: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

13、这件事究竟是谁的不是?你能不能简单地复述一下前因后果?

(答:是友人的不对;友人跟陈太丘相约出行,友人迟到,陈太丘就先走了,友人后来到了,就怒骂陈太丘不等他,陈元方对此进行了驳斥,友人感到很惭愧。)

14.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答:(1)《咏雪》:(无奕女咏雪的佳句博得谢太傅的赞赏 )

(2)《陈太丘与友期》:(元方将父亲的友人驳斥得理屈词穷 )

15.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1)友人惭,下车引之。( 惭愧 )(2)元方入门不顾。( 轻视 )

16.《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答: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

17.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答:做人要明礼、守信;为人要不卑不亢,敢于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等。 )

1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答: 寒雪日 )、地点( 内集 )人物( 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 讲论文义 )等要素。

19.《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三、《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1、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2、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虽有佳肴》 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阐明的道理:重视实践,在教和学的实践中“知不足”、“知困”明事理,出真知,得到进步与发展。

2、文章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用“佳肴”作喻,由浅入深,引出要论证的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篇八:新人教版2014七年级上文言文复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复习大全

《咏雪》复习题(一)

一、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作者是南朝宋(朝代)

刘义庆,《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解词。

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骤: 紧

5、欣然:高兴的样子 6、何:什么

7、似:像 8、差:大致、差不多

9、拟:相比 10、未若:不如、比不上

11、即:就是 12、因:凭借

三、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

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用原文填空。

时间:寒雪日

地点:內

人物:谢太傅(召集人兼主讲人)、兄子、兄女(听众)

事件:咏雪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兄子: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

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

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4、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们谈论诗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

目?

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

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

的咏雪题目。

5、“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 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6、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比喻)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比喻)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

7、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

也。”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8、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六、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4、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公大笑乐。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6、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

一、《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

人寻味,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对两种答案都满意2、为后喻而“笑乐”3、“笑”前喻。“乐”后喻】

二、“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那一句较好?为什么?

【答案:“柳絮因风起”较好。因为“柳絮因风起”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

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空中”仅仅形似,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不够好】

三、你还积累过哪些描写雪的诗句?请写2句

【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翻译

欣然( )【高兴的样子】

内集( )【家庭聚会】

俄( )【常与“顷”、“而”连用,都有片刻的意思】

差( )可拟( )【差不多 相比】

未若( )【比不上】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的样子】

五、《咏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案:融洽、欢快、轻松】

《陈太丘与友期》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

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

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

到别人的尊重。

三、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一词多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顾野有麦场:看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拜访

2、信

则是无信:讲信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必以信 信:实情

五、敬辞与谦辞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六、重点词语理解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2)太丘舍去 舍、 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3)下车引之 引:拉

(4)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七、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

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

了自家的大门。

八、人物理解

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

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

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

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20、虽有佳肴 测试题

一、整体感知

1、。是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

选集。相传为西汉 编撰。《礼记》选自《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 的论著。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 和 的关系。

2、本文的中心句是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5、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何作用?

6、想一句与课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7、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二、翻译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

1、虽有佳肴( ) 2、虽有佳肴( )

3 ) 4 )

5 ) 6、虽有至道( )

7、 )8 )

9 )10 )

11、然后能自强也( ) 12、教学相长也(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兑命》曰( )

三、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故曰:教学相长也。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虽有佳肴 古义: 今义: 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五、默写课文。

河中石兽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代文学家。

2、给下列字注音:

棹( ) 曳( ) 湮( ) 啮( ) 溯( ) 臆(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 ⑶湮于沙上 ⑷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5)山门圮于河 (6)二石兽并沉

(7) (8)

(9) (10)

(11) (12)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篇九: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世说新语》两则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

2. 一词多义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学而时习之(时常) ..

3. 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女儿) ..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 .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 .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 .

4. 词类活用

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 .

5. 文言句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

6. 字音字形

谢太傅(fù) 谢道韫(yùn) 陈寔(shí) 尊君在不(fǒu) ....

7. 重难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 ..

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

公欣然曰(愉快的样子) ..

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

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 .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

太丘舍去(离开) .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

下车引之(拉) .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

8.文章主旨 《咏雪》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安家里的一个生活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画面。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

9.咏雪诗积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论语》十二章

1.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

2. 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 ..

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

业)

3.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

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

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

4. 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5. 文言句式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

6. 字音字形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â) 愠(yùn) 三省(xǐng) ....

传不习乎(chuán)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

好之者(hào) 曲肱(gōng) 笃(dǔ) ...

7. 重难词语

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

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

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

人不堪其忧(忍受)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

于我如浮云(对,对于) .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

逝者如斯夫(逝,流逝;斯,这,指河水) ..

不舍昼夜(舍弃) .

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

仁在其中矣(仁德) .

8.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9. 文章主旨

本文所选的这十二章,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虽有嘉肴

1. 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â) .

2. 古今异义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与“否”相对) .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

法摆脱;疲乏想睡)

3. 词类活用

弗学,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

4. 字音字形

嘉肴(yáo) 弗食(fú) 然后能自强也(qiǎng) 教学相长(zhǎng) ....

兑命(yuâ) 学学半(xiào) ..

5. 重难词语

虽有嘉肴(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

不知其旨也(甘美) .

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

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

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

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强,勉励) ..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

6. 成语归纳

教学相长

7. 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一文在论述时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河中石兽

1. 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

2. 古今异义

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

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

是非木杮(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与“否”相对) .

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猜测;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

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

3.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 ..

4.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众服为确论(是) 啮沙为坎穴(成为) ...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求之地中”这件事)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

5. 文言句式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句,省略“于”)

求之(于)地中(省略句,省略“于”)

6. 字音字形

河干(gān) 圮(pǐ) 棹(zhào) 曳(yâ) 铁钯(pá) 木杮(fâi) ......湮(yān) 啮(niâ) 溯(sù) 臆(yì) 欤(yú) .....

7. 重难词语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边) ..

山门圮于河(倒塌) .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 .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

棹数小舟(划船)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讲学,教书) ..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

是非木杮(这) .

湮于沙上(埋没) .

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

啮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坎穴,坑洞) ...

转转不已(停止) .

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溯流,逆流) ...

如其言(依照他的话) ...

但知其一(只) .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

8. 文章主旨

这则故事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主观臆断。这个故事启发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寓言四则

1. 古今异义

马无故亡而入胡(古义:逃跑;今义:死亡,灭亡) .

居数月(古义:经过;今义:居住) .

2. 一词多义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带领) 但使龙城飞将在(大将) ..

3. 词类活用

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

近塞上之人(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 .

有善术者(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精通) .

4. 字音字形

天雨墙坏(yù) 邻人之父(fǔ) 何遽(jù) 髀(bì) ....

弦(xián) 跛(bǒ) ..

5. 重难词语

智子疑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

天雨墙坏(yù下雨) .

不筑(修补) .

其邻人之父亦云(夫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亦云,也这样说) ...

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上,长城一带;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 .....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

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篇十: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归纳总结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 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今异义

1.儿女 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指子女

2.因 古义:趁,乘,凭借 今义:因为

3.文义 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2.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白雪纷纷所似何)

3.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是”的意思,译为”这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译文

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安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中心思想

1. 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委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3.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4.期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5.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通假字

1. 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 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您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不回头

看,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中心思想

1.元方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见他的聪颖机智。

2. “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论语》十二章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段解: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态度) 2. 曾子曰:“吾 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独立做事情,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学习态度) 7. 子曰:”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这一章讲学习方法,阐述了读书人以求学为乐,体现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飘浮在天空中的云一样。” (段解:讲人的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段解:反应了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段解: 珍惜时间,不断学习)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段解:要有坚定的志向,坚定信念)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又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段解:治学既勤学多问,同时也要联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学习态度)

古今异义

1.朋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2.君子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三省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5.疏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6.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7.匹夫 古义:普通人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注意课后第三题

观沧海

曹操

统领全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乐府诗通过描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蕴含新旧交替的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强烈的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描写早春鸟儿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描写苍凉萧瑟的秋景: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点明主旨,揭示主题,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类比引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今异义

1.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旨 古义:甘美 今义:主旨,义义

3.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词类活用

1、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一词多义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不知其旨也(它的)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弗食,不知其旨也。

2.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过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不通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道:”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中心思想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成语归纳 教学相长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第一种原地水中: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第二种顺流而下: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第三种原地沙下: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第四种求之于上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古今异义

1.耳:古义:罢了。例句:渐沉渐深耳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例句:尔辈不能究物理 ;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并:古义:一起 。 例句: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4.阅:古义:经历 例句:阅十余岁。 今义:阅读

5.是:代词 ,此,这。 例句:是非木柿 。 今义:判断词 是

6.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例句: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7.但:古义:但,只。 例句: 但知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8.求:古义:寻找。例句:求石兽于水中。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9.已:古义:停止。例句:转转不已。今义:已经

一词多义

1.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2.乃: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而,又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你,你的 词性活用

1. 棹: 名词用为动词 船桨,这里指划(船) 2.暴涨:动词用为 名词,洪水

通假字

1.求之下流,固颠 . “颠”通“癫”,“疯狂”

特殊句式

1. 省略句

(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2.倒装句 (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

3被动句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被动句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而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巡河的老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大石头,都应当到河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相关热词搜索: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283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