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

2016-01-12 10:19:0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篇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开题报告表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供大家学习参考。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篇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开题报告表

榆林市教育科学微型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编号: YWX14261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

主 持 人: 白忠霞 所在单位:榆阳区榆阳镇中心小学

填表日期: 2014年4月25日

榆林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制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篇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预习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集中,容易将不懂问题搞懂。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低年级学生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有的仍存在字词不会写,词语查了工具书,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是借助教辅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放下参考资料又不会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其实,在小学阶段,有的小学生入学时就已认识了一些字,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学过拼音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拼音去拼读课文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我校的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中青年教师。爱学习,善于钻研。在学校领导的带领和大力支持下,教学教研之风逐渐浓厚起来。我们乐于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我们也乐意总结,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的小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课前预习的研究虽然多,但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整套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法。我们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叶圣陶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4、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任务: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七、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我校不同学段实验班的学生。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0、12――2011、2)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

2)实验教师收集相关资料,理论学习。

3)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情况。

本阶段成果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2、实施阶段(2011、3――2012 、12)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每个研究内容都要有具体的学习资料、研究案例、研究总结及过程性资料。

内容:

1、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按学段承担一节有关“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课。

2、每个课题组成员所作的课都经过下面的程序:

先说课――进行集体备课――做课—集体反思、总结

3、每个课题组成员按要求上交研究材料。如:学生的预习作业,预习指导课的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撰写课题研究案例和阶段总结。

本阶段的研究成果为: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方法、学生的预习作业、预习指导课的案例、录像、图片等。

3、总结验收阶段。(2013、1――2013、6)

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为:

1、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集、研究成果汇编或教育论文集、预习指导课的录像、图片等。

3、本课题研究中,学生的预习作业文集。

4、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5、学生习得了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6、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优化了学生的预习过程,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

7、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指导组:王声明、徐燕。

主要任务:文献资料收集、录像、图片等资料的采集和汇总。

2、课题负责人:龚小琳。

主要任务:完成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3、课题实施教师:彭志刚、徐鸿丽、龚小琳、王渊荣、马斌、王鑫、张欣茹、高学霞、武颖、崔淑琴。

主要任务:

1)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为顺利进行课题研究打基础。

2)就课前预习情况在老师、学生、家长中开展调查(龚小琳、高学霞完成调查报告);收集、整理各种研究资料;教师开展讨论与交流,商定课前预习指导内容。

3)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级、班级中实施此课题的研究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收集资料,总结反思,写出案例。

4)开展课题探索与实践。王渊荣、马斌老师分别承担一节研讨课,要体现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内容。

5)实施者撰写研究论文和个案。

十、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刘良华《自学成材还是听讲成材》

3、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4、刘春生《作业的革命》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 吉林大学出版社 欧阳芬、彭隆总主编 6、《魏书生谈语文教学》 河海大学出版社 魏书生著

7、《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著

备注: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将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篇三:小学中年级语文有效课前预习的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中年级语文有效课前预习的指导策略研究》阶段总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3-1-31 14:44:47 阅读: 72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教学中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课前预习。

一、查问求助。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另外,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还要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查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二、读通课文。预习时要多读几遍课文,还要注意每一遍的读都要做点什么。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能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来进行:第一步为初读,可以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第二步为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三、圈画批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画、圈、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划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四、预习思考。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

明白的问题。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

五、目标检测。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要带着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但不要去抄参考书,因为毕竟自己通过动脑筋得来的答案是劳动收获,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

课前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做好了语文学习的预习,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而有效率的学习,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有重要意义。

反思: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学生忽视其重要性,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掌握正确预习的方法,所以有必要就如何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必须将其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反之,如果预习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一定要重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是,预习到哪个度?哪样才有效?是我们要思考的。预习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教学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篇四: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存在的题

自从教语以来,一直有一个题困扰着我,那就是每节课的时间都不够用,鉴于语课堂教学要针对班级的中下等学生,字词教学,初读读通课,把章的内容理一理,是第一课时的“不变安排”,第二课时品词析句、理解课,面面俱到,往往有时一篇课两课时还讲不完,习字啊,作业啊,即使在正常的新授课里也是很少见到使用。总觉得每节课都上不完,许多应该讲的东西都没有讲到。

我曾看到一篇章,说到语教学应主张——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倡简”——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少一些“关于语”的东西,课堂要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因此,我觉得每课的第一课时应该有比较饱和的内容安排,也应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题情境,也应该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程式化地走过场,而是统一于大题的情境营造与学习活动的开展,着力于学生语能力的培养与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就要扎扎实实的做好课前预习,把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题放手让学生去解决。尤其是小学中年级,要想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课,有话可说,那么提前的熟读课、解决掌握需要认识的字词等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把预习的能力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同时也让这一内容真正的为教学所服务,能在课堂上发挥有效作用。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目标:(一)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不同的基础,结合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课前作业,并做及时的课前评价,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让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和步骤,从而提高他们的预习能力。

(二)学生根据预习作业能主动的进行预习,主动能完成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并能在预习过程中,能遇到不懂的题边预习边思考。尝试自己解决一部分题,在听课时带着题去听课,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一)不同课型设计不同的预习作业。

(二)常规性的预习作业。

三、研究方法及策略

学生对语课的预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老师已经设计好了预习作业,通过预习作业揭示课的重点,引领学生预习,这样的预习有点拨作用。学生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这是针对性很强的预习。二是常规性的预习,即每篇课,学生都先按常规预习一次,目的在于初步理解课内容及相关基础知识。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却是砸实课基础知识,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步骤。如果没有常规性的预习,课中的那些针对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在采用较多的的是第二种预习方法。

平时引领学生进行的常规性预习内容:1、默读: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的大概意思,比如课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什么景,或者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目的在于对全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划出不理解或不甚理解的语句。2、查阅: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网络、资料或咨询老师、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3、朗读:就是大声朗读课。大声诵读,对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读三遍,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读通读顺;了解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注意章结构,写作方法。4、摘抄:就是把好词好句和自己认为值得借鉴的词句摘录到采蜜集上。

策略:无论是什么样的预习作业,都要及时的评价学生,课上及时评价、小组长评价、早读及时评价,这样激励孩子的预习习惯,又能达到预期效果,端正预习态度,提高自学能力。

四、预期效果

《语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这一方法的运用,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我希望在我的引领和指导下,孩子们能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能习惯于主动通过字典查找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积累课中的优美词句或段落,通过自渎课能明白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在读的过程中,能生成思考性题,在老师讲的过程中,有所思考并能解决。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篇五:《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课题研究

一、研究目标:

1、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等方面有所突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力求构建不同学段语文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三、假设:

如果小学语文老师坚持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指导,学生科学有效的掌握了预习方法,养成了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那么将来的学生自学能力强,会学习,会思考。他们乐于学,把“要我学”变成 “我要学”。

四、研究思路:

(一) 研究对象:

我校不同学段的学生。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2.12――2013.2)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理论学习。

3)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情况。

2、实施阶段(2013、3――2013 、12)

1)预习方法研究: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每个研究内容都要有具体的学习资料、研究案例、研究总结及过程

性资料。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六、拟形成的结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调查研究报告、预习指导课的录像、图片等。

3、本课题研究中,学生的预习作业文集。

4、构建不同学段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5、学生习得了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6、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优化了学生的预习过程,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

7、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篇六: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探究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探究

作者:邓素琼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42期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前预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对于小学生,他们处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重视对他们的课前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将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

教师对课前预习指导不得法,致使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无从下手。“预习语文,对许多学生来说,常常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么骑马观花,将课文粗略看一遍,就算是预习;要么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或至多了解一下文学常识,便以为是预习。认真些的学生将课文读上三四遍,预习的效果收效甚少。”我做过这样的调查:我问过不同年级的许多学生,平时是怎么预习的,都预习些什么,学生的回答都很相似:自学生字,把课文读熟,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或是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些如思考导读中提出的向题,了解作者,摘抄句子等。低中高年级的区别仅在于内容项目上增加一点而已,从孩子的这些回答中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是把预习当作预先熟悉。大致知道要学的新内容是什么而已。”许多低年级教师对学生预习提出的要求是“大家回去预习新课,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按课本上的注音多读几遍,读熟课文。在检查预习环节,教师就是检查生字和学生是否能把课文读得流利。”显然,教师这样布置预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得不到落实。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如果此时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得不到培养,这会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产生阻碍作用,同时也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基于此,我在学校开展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实验探究”,通过探究,也探索出一些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指导的有效方法。

1、“教师要向学生阐明预习的必要性。”在小学低年级,教师要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预习的必要性,这样学生认识了预习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就会遵循老师的要求进行预习。

2、“教师要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而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幼儿园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适应这一学习转变,通过具体示范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预习的方法;

3、预习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行。“开始时学生不知如何预习。为此,教师不仅要安排预习时间,布置预习任务,而且自修课也到班里去,一是督促,二是答疑。坚持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减少教师在场的时间,预习任务也不要布置那么具体,课本中哪些是重点、难点,都要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来。对理解上确有困难的问题可以留待正式上课解决。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的,课堂上就有足够的时间抓住重点、难点,

解决这些问题。在初步养成预习习惯后,教师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在自修课中自觉进行预习,这样做既培养了预习能力,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低年级学段,学生对预习知之甚少,需要教师具体进行安排如安排预习时间,安排预习任务等,而且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全程陪伴从旁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减少教师陪伴和指导时间;到了中高年级后就可成为一种习惯。

4、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进行预习指导时不能千篇一律。“学生预习课文时,教师可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提出一些要求,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有了较明确的任务,也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思考。新授前先了解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他们不懂的问题。课上我就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课文的重难点就在学生的讨论、辩解中解决了,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难忘的一课》重点训练要求“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根据重点训练,我设计了下列的预习:(1)作者在教室看到了什么情景?产生了什么感情;(2)下课了,作者听老师讲了什么;(3)作者在小礼堂里看到了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在布置预习时,善于围绕训练重点,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不同色度掌握了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可以采用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第一,诵读预习法。其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顺,然后读懂、读深。如《皇帝的新装》等课文就适合在自习课上分角色朗读;二,问题带动法。如教《山中访友》之前,布置学生预习:“作者到山中拜访的朋友有哪些?为什么要去寻找山中的朋友?”前一个问题指向文本内容的感知,后一个问题指向文本的理解、指向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态。第三,复述法。复述就是学生用语言叙述课文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复述需要熟悉课文的内容,要求尽量用课文语言叙述,因为它有利于学生对文中词语、句式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复述和简要复述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作取舍、补充、重组和改变,这就要比较和思考,所以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5、低年级学生通过网络、书籍、字典等方式收集资料仍有一定的困难,但在预习和日常生活中积累词语仍是可行的。通过让学生积累词语,为中高年级的预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资料收集对以后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有重要作用,积累词语是培养收集资料能力的前提准备,对积累词语的训练为收集资料能力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预习时,教师若能正确指导积累更多词汇的方法,会让预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预习生字时,指导学生掌握音、形、义,再找生字的形近字,分别组词。这种拓展式的预习方法,使学生温故知新,丰富词汇。如:预习生字“辩”时,学生在掌握“辩”字音、形、义的基础上,组词:辩论、辩解、争辩等,然后找出其形近字“瓣”、“辫”、“辫”等,再进行辨析,分别组词。为了激发其预习兴趣,开展组词、造句比赛,不断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这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拓展词汇的渠道。”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篇七: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指导策略实践研结题报告

《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指导策略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并未为教学很好的服务,农村学生因为多种原因课前预习做得更差。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有的则虽说课文读了四、五遍,可在课堂上读课文仍读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预习效果不佳,还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可以说不会预习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文盲。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有效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会受益终身。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本校的许多语文老师,常见到语文老师上课文第一课时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而这样一来,能用两课时上完的课,我们就要花上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两课时上完一课,上第一课时时,不管学生预习如何,硬是硬着头皮上,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

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针

对这一现象,我们课题小组便有了《长小.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指导策略实践研究》的提出。

二、研究目标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形成有效的预习方法,力求构建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3、学案的设计科学合理。

三、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我校五、六年级的学生。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1.04)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

2)实验教师收集相关资料,理论学习。

3)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情况。

2、实施阶段(2011.05――2011.11)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

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每个研究内容都要有具体的学习资料、研究案例、研究总结及过程性资料。

第一阶段:(2011.05——2011.08)研究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并形成方法体系,撰写心得。

第二阶段:(2011.09——2011.11)有效方法的实践运用,撰写心得。

3、总结验收阶段。(2011.12)

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提升教学理念。

2、行动研究法:指导学生如何搞好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的研究。

3、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

4、经验总结法。

5、个案研究法。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 通过对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培养研究,转变了我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我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能力。

通过对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超过80%学生学习能力大大增强,学习自觉性显著提高。现在本课题研究虽然已结束,但并不意味着研究工作的终结。在研究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如:

1、如何有效的将课前预习渗透到每一位学生;

2、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将多种学法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

3、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学、合作、讨论”将如何更具有新鲜的活力。

我相信:只要满怀激情,积极创设条件,勇于探索,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向下面两个方向努力:

(1)解放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真正具有发展人的功能。

(2)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自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预习直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可弥补漏洞,使自己听课时精力很快集中到新知识上面去。

让预习为学生开拓思路。经过预习,对要学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容易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去。

让预习帮助增强记忆效果。预习时,无论对看得懂的知识还是看不懂的知识,自己都经过独立思考,有了初步印象,再加上课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和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会更为深刻。理解了的知识很容易记住,特别是经过努力而攻克的知识更容易记牢。

预习增强学生求知欲,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措施,对课堂学习必有极大的支持作用。只有对课前预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认真深入地进行预习,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才能达到预习的最大效率,最终为有效课堂打下扎实的基础。

2011.12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篇八:《“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从2010年11月份开始申报,经过审查鉴定,于2010年12月被确定为微型课题之一。按照既定计划,已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及其目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久以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更不要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2)“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推进的需要。“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是孩子们自主的课堂,个性张扬的课堂,一堂成功的“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要求很高,因此,“预习的有效性”决定着“活动单导学”模式这种新课堂模式成功与否之关键。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预习不能老一套,要不断反思预习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反思预习要求与学生的预习的兴趣、学生的差异性等之间的联系,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

3、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 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二、课题界定

课前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预习即课前的自学,即在上课之前对课本内容作预先学习的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课前预习有效性:指学生通过预习对自身语文素养和活动单导学课堂效率提升的标准。“‘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就是为了“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实施的有效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培养及对策。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筹备立项内容

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但离开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就谈不上科研,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我主要阅读了以下杂志、书籍:《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新课程语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陶行知文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魏书生谈语文教学》著作。

除了通过阅读学习,我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还做一个有心人,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对学生预习有效性的研究,另外我还通过上网搜寻有关的理论文章,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工作做好准备。

(二)、围绕课题内容,展开策略研究

我自编《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调查问卷》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归类统计和细致分析,撰写了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本校学生参与预习的面比较广,但很多学生预习缺乏独立性、主动性,探究意识不强;在预习中虽大多数学生关注基础知识预习,但预习不够全面,且对预习要求以及预习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预习做的不够扎实,预习质量不高。所以我们高年级语文教师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学生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预习任务,我们绝不包办代替,同时教育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教参,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个性解读。

2.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体认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如课堂上教师创设自由、民主、安全的氛围,

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在给予积极评价。又如教师想办法创造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超前预习。

3.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中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读很重要,所以教师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一遍读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高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4.关注学生的差异。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战胜自我。

5.注意与家长、班干部的联系,发挥群体教育功能。学生很多预习工作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这时就很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配合监督教育。

另外,我还通过实验法、行动法,摸清班级学生目前的预习状况,根据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进行认真分析。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我还在班级开展培养学生有效预习习惯学习,和其他老师进行有效预习的研讨活动,具体做法如下:(1)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五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避免让学生在预习时把书成为“资料展示厅”,照抄《课课通》的研究。(2)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合理控制课前预习时间的研究。(3)通过调查表对年级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检查方式以及时间反馈的研究。

在初步调查和对学生预习情况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对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分析,和理清相关研究问题的概念,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撰写《“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调查报告。

(三)、完善实施方案,研讨预习有效度

从第一阶段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工作做的不扎实,以至于课堂效果也不高,所以我从以下几点来构建学生语文预习的有效性:

1、学生思想入手,树立预习意识,培养学生的预习兴趣。

在班级,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摸清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表演鼓励优秀者、积极者。搜集论述预习重要的名言介绍给学生。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习好处多大讨论。给学生提供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开展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总结会,评选预习小明星。总之通过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

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产生预习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的兴趣,我还设计了形式丰富多样的预习,诵读型、讨论型、表演型、练习型、收集资料型、观察实验型等形式。我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动口、动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我还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督促,使他们也能产生预习的成功喜悦。

2、教会学生有效地预习,掌握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先行尝试的活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要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行之有效,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在这方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给学生上预习指导课,二是在平时的课堂上渗透学法指导。“读(读课文)、查(查字典知字音、义)、思(思考课后问题)、圈(圈画重点句)、问(提出不懂的问题)、找(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六字作为预习的基本要求,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具体操作中,我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查找资料法、批注法、质疑法„„

把好了预习关,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课堂上学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于有了一定知识的积淀从而有了自我的见解,有了主动的表达,有了思想的碰撞,有了创新的火花,课堂就如同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水,有浪花轻舞,有音乐轻扬,令师生陶醉。

3、组织了丰富的听课、评课活动

通过听研究课、观看录像等形式,针对自己的研究专题进行评课与吸取他人的闪光之处,提高个人实验研究能力;每位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及时反思,总结,整理成文,同时积极撰写实验论文及案例,提高科研能力。开展了实验课型:《小露珠》《军神》《珍珠鸟》„„;进一步把课题的研究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对研究资源进一步分析、整理,形成学案、教案等。

4、个案研究,促进预习的实效性

在课题研究中,我依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加强了个案研究分析,在研究中采取矫正、培养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被试学生的分类观察发现,有的学生做事认真,预习效果很好,而有的同学抱着应付的态度来预习。通过让态度认真、预习效果好的同学介绍经验,交叉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带动了态度不认

真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本人认为预习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通常采用以下指导过程:

首先.预习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原则。进行预习指导,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其次.预习要遵循预习内容“具体化”,预习过程“精思化”、“求异化”的原则 。所谓“具体化”,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而是指布置的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活提供一定的预习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疑问一一罗列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如果通过老师、同学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能集中寻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求异化”,是指每位学生完成预习的效果是不同的,存在着差异性,这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感受、体验和理解层次深浅不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5、为学生设计、提高丰富多彩的预习形式

课堂预习形式的优化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机械单调的预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采取以下几种预习的形式,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①搜集资料型预习,拓宽学生视野。②表格型预习,让学生自主掌握课文要点。③实验型预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发现的能力。④广泛阅读,提高认识。⑤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我对《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预习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课题相关理论进行了系列学习、初步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如:坚持每天20分钟练字,书写清楚、规范、美观;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篇九: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几点做法

千阳县南寨镇中心小学 王峰 邮编:721101 电话:13759736218 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有效自学,成就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呢?《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具体明确的阐述,给我们教师施教增加了难度。这更有利于教师放开手脚设计适合学生的预习方法。 如何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呢?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预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巨大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就能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就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赏识与奖励是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的前提,从而激发学生下一次预习的兴趣,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

(一)、转变学生对预习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好处 。可以通过晨间谈话等方式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通过典型引路,让预习做得更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预习的好处,使其他同学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

(二)、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让学生不断有成就感。可以给预习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口头和物质奖励。如,课文提前读通顺了,(包括生字新词)读音过关的,奖一分。能够解决阅读提示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加两分。能够自己查阅文章背景资料的、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够读完课文有所思,提出问题的;能在读课文的时候,在文章边上写批注等等加三分。整个预习过程都认真主动去参与的孩子,将被评为本班的“预习之星”。 有些略读课文往往故事内容精彩,很适合表演。在略读课文《小英雄雨来》的预习中,为了增强趣味,我让学生在自己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合作找班里的小伙伴,排演课本剧,由于课文本身讲的是与之同龄孩子的事,加之是抗战题材,学生非常感兴趣,后来课堂里演起来是妙趣横生,既逗乐了班里的学生,也记住了人物。为他们在锻炼自己能力的道路上,奠定良好的兴趣基础。

(三)、分层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教师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就行了;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分层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二、精心引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古谚曰:“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供人终生

受用。”这句话启迪我们教师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和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前对小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种简易、实用的预习方法。我把这种方法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口诀如下: 一画段儿,二画圈儿, 三画需认字儿,四画疑难处,五画好词句儿。 这个口诀我称为“五画读书预习法”。其含义如下:“一画段儿”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实践证明,“一画段儿”的方法,学生方便实用。“二画圈儿”即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儿”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并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象形、会意、形声,加偏旁、

减偏旁、换偏旁,做动作,猜迷语,奇思妙想)印象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二画圈儿”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较好。“三画需认字儿”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再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这样更明确了“会认”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四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再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后解决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真正养成 “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五画好词句儿”就是指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往往会使学生“一见钟情”,这种词句作用不可低估,有些词句可能对学生的思想有触动,能给以启迪;有的使遣词造句恰到好处给人美感;有的是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的理解课文等。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样要求会集中学生读书的注意力,学生在读书时也会格外注意妙词佳句,随时标画出。在今后学习中他会对自己画出的“宝贝”不由自主地玩味揣摩,自然训练了其创造性地思维。“学文如积沙,学理如筑塔”。长此以往,提高了学生读书注意力,加强了其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吸收,训练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这对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这“五画预习法”的指导非常简单:第一,教师先把口诀

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在他课本的反面,以便随时参阅。第二,要求学生明确预习的意义和作用,讲解透“五画预习法”的意思。第三,让学生把口诀背诵下来。因为是非常简单有趣的口诀,所以非常好记。第四,以一篇课文为例指导预习。先让学生背一遍口诀,然后按口诀要求边读边画。只要严格要求,不到一周,学生就基本掌握“五画预习法”。最多一个月学生就基本养成按“五画预习法”预习课文的习惯。 第五,建议学生在课外的读书中试用。 要注意的是“五画读书预习法”中前“三画”在一年级中使用,后“两画”可在二年级开始使用。到中年级就会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一开始写出口诀,由于口诀押韵上口,学生就非常感兴趣,还没让背就背开了,让背时大部分学生已会背了。然后按以上几步去指导。课堂上那边读书边动笔画的情景让人感动。有的学生把课文读了又读,画了又画。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今后预习课文时会用、乐用。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说:用“五画读书预习法”预习课文,学生就拿起笔来,嘴里先背一遍口诀,而后伏下身来一边读一边画。实践一长,有的还创出了自己独特的画法。真正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的语文课本上到处留下预习的“足迹”。 教师还要把这种方法向课外阅读渗透,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预习检查措施

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教师必须加强检查。有检查才有落实,有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篇十: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指导策略实践研究

《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指导策略实践研究》方案

一、问题提出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并未为教学很好的服务,农村学生因为多种原因课前预习做得更差。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有的则虽说课文读了四、五遍,可在课堂上读课文仍读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预习效果不佳,还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可以说不会预习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文盲。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有效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会受益终身。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本校的许多语文老师,常见到语文老师上课文第一课时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而这样一来,能用两课时上完的课,我们就要花上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两课时上完一课,上第一课时时,不管学生预习如何,硬是硬着头皮上,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课题小组便有了《长小.小学高段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指导策略实践研究》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预习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的自学,有准备地去听老师讲课。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注意力,有效听课,使学生形成良性循环。提前预习,对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学,为听课做好铺垫。预习可以为听课作出预见,为听课清除障碍。有预见的听课是效率最高的听课。通过预习,不仅能知道学什么,也会知道自己会学得怎么样,通过学习自己能掌握哪些新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学习动机会更强一些,听课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预习可以理清知识脉络,形成知识框架,有利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构建,便于在听课过程中及时跟踪老师讲课,前挂后联,形成知识体系。预习是一种超越式的学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形成有效的预习方法,力求构建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3、学案的设计科学合理。

四、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我校五、六年级的学生。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1.04)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

2)实验教师收集相关资料,理论学习。

3)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情况。

本阶段成果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2、实施阶段(2011.05――2011.11)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每个研究内容都要有具体的学习资料、研究案例、研究总结及过程性资料。

第一阶段:(2011.05——2011.08)研究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并形成方法体系,撰写心得。

第二阶段:(2011.09——2011.11)有效方法的实践运用,撰写心得。 本阶段成果为:教师及学生心得

3、总结验收阶段。(2011.12)

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1、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提升教学理念。

2、行动研究法:指导学生如何搞好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的研究。

3、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

4、经验总结法。

5、个案研究法。

六、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自学成材还是听讲成材》刘良华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央教科所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吉林大学出版社 欧阳芬 彭隆总编

《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 魏书生著

《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著

2011年4月

相关热词搜索: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12927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