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

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

2016-07-29 13:26:0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共5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目录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目录一、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连加、连减(1课时)2、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3、练习一(1课时)4、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1课时)5、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1课时)6、练习二(1课时)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1、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供大家学习参考。

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一)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目录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目录

一、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连加、连减(1课时)

2、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3、练习一(1课时)

4、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1)(1课时)

5、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1课时)

6、练习二(1课时)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1课时)

2、认识平行四边形(1课时)

3、练习三(1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1课时)

三、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1课时)

2、练习四(2课时)

3、1----4的乘法口诀(1课时)

4、练习五(1课时)

5、5的乘法口诀(1课时)

6、乘加、乘减(1课时)

7、练习六(1课时)

8、6的乘法口诀(1课时)

9、练习七(2课时)

10、复习(2课时)

四、表内除法(一)

1、认识平均分(3课时)

2、除法的初步认识(1课时)

3、练习八(1课时)

4、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1课时)

5、练习九(2课时)

6、复习(1课时)

五、厘米和米

1、线段的初步认识(1课时)

2、认识厘米(1课时)

3、认识米(1课时)

4、练习十(1课时)

我们身体上的尺(1课时)

六、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7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2课时)

2、练习十一(2课时)

3、8的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2课时)

4、练习十二(1课时)

5、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1课时)

6、练习十三(1课时)

7、乘法口诀表(1课时)

8、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1课时)

9、练习十四(1课时)

10、复习(2课时)

七、观察物体

1、从前、后、左、右观察物体(1课时)

2、练习十五(1课时)

八、期末复习(4课时)

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二)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乘法的含义。

4、乘法的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

5、除法的含义。

6、用乘法口诀求商。

7、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1、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2、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3、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三)综合与实践

1、有趣的七巧板。

2、我们身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正确选择口算和笔算。

(2)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并能熟记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

(3)经历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利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4)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吧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的数量,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5)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理解简单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1)初步认识多边形,能正确区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能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

(2)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初步了解线段的一些特征,会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3)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4)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能区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图。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的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问题解决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四)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体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

(1)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同一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四、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含义;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五、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时基本的交流技巧;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进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六、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如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七、课时安排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6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3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1课时 表内乘法(一)„„„„„„„„„„„„„„„„„„„„„„„„„„13课时 表内除法(一)„„„„„„„„„„„„„„„„„„„„„„„„„„9课时 厘米和米„„„„„„„„„„„„„„„„„„„„„„„„„„„„„4课时 我们身上的“尺”„„„„„„„„„„„„„„„„„„„„„„„„„1课时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14课时 观察物体„„„„„„„„„„„„„„„„„„„„„„„„„„„„„2课时 期末复习„„„„„„„„„„„„„„„„„„„„„„„„„„„„„4课时

教学进度表

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三)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乘法的含义。

4、乘法的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

5、除法的含义。

6、用乘法口诀求商。

7、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1、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2、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3、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三)综合与实践

1、有趣的七巧板。

2、我们身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正确选择口算和笔算。

(2)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并能熟记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3)经历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利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

(4)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吧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的数量,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5)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理解简单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1)初步认识多边形,能正确区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能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

(2)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初步了解线段的一些特征,会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3)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4)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能区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图。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的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问题解决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四)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体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

(1)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同一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四、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含义;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五、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时基本的交流技巧;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进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六、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如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七、课时安排【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6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3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1课时 表内乘法(一)„„„„„„„„„„„„„„„„„„„„„„„„„„13课时 表内除法(一)„„„„„„„„„„„„„„„„„„„„„„„„„„9课时 厘米和米„„„„„„„„„„„„„„„„„„„„„„„„„„„„„4课时 我们身上的“尺”„„„„„„„„„„„„„„„„„„„„„„„„„1课时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14课时 观察物体„„„„„„„„„„„„„„„„„„„„„„„„„„„„„2课时 期末复习„„„„„„„„„„„„„„„„„„„„„„„„„„„„„4课时

教学进度表

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四)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

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的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四)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单位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含义,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熟练正确地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感知线段、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的编制以及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四、课时安排:全册共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各单元的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6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3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

表内乘法(一) 13课时

表内除法(一) 9课时

厘米和米 4课时

我们身体上的“尺” 1课时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4课时

观察物体 2课时

期末复习 4课时

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8+9+5 7+3+6

19-6-7 17-9-5

2、用竖式计算

19+27 90-25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瞧,小朋友们正在折纸船比赛,小红折了19只,小紫折了27只,小兰折了26只。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这怎么算呢?

28+34+23

2、探索新知

三个数字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导笔算书写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90-25-28=

如果要笔算,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连加、连减运算的计算顺序,是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连续竖式比两步竖式更简便。还要注意数位要对齐,还要看清运算符号,以及进位加法的进位以及退位减法的退位问题。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

教学三维目标:

【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45+28+16 92-44-23

【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

2、9+4-6 16-7+8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

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来编一道题吗?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2、探索新知

男生一共折了38只,女生一共折了42只,送给幼儿园33只,还剩多少只?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

请学生试算,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可能会有出现书写格式的错误,由其他学生对其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

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出示试一试

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五)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修改说明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修订说明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本册教材,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为依据,以儿童数学学习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为指导,参考并借鉴实验区教师教学经验和建议,对教学内容、编排体例、呈现方式进行了适当调整,使教材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和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现将本册教材的修订情况简要说明如下。

一、 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变化

(一) 教学单元的调整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二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单元进行了适当的整合与调整,以使教材的结构更合理,更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

1 新增“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学单元。

由于原二年级上册教材只涉及表内乘、除法运算,学生一个学期不接触加、减法运算,容易生疏和遗忘,不利于二年级下册万以内加减法的学习。为此,在二年级上册增设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的教学单元。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 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重点引导学生用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正确选择口算或笔算。(2) 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主要教学“通过加减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其中“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由原二年级下册移来。安排这一单元的意义不仅在于避免了同一册教材中运算的单一性,更凸显了两位数加减法在加减法运算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就可以类推出三位数,乃至多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此外,安排“通过加减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实际问题结构体系的封闭性。

2 合理整合表内乘、除法的教学单元。

表内乘、除法是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实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分5个单元编排的,但由于单元划分过细,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便。本册教材把这部分内容整合为3个单元,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结构性的理解。(1) 把原来“认识乘法”和“乘法口诀(一)”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单元名称改为“表内乘法(一)”,主要教学乘法的意义和1~6的乘法口诀。(2) 把原来“认识除法”和“口诀求商(一)”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单元名称改为“表内除法(一)”,主要教学除法的意义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3) 把原来“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的单元名称改为“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主要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3 适当后移“位置与方向”“时、分、秒”“统计与可能性”等教学单元。

把原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与二年级下册“认识方向”合并为一个单元,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删去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内容。一方面,由于标准降低了第一学段认识方向的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根据“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把这部分内容合并为一个单元,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

南、西南这八个方向。另一方面,实验教材安排用“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位置的内容,主要是为第二学段学习数对做准备,但由于时间跨度过大,到第二学段,学生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胜任新知的学习。所以,在第一学段不再安排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位置的教学内容。

把“时、分、秒”单元后移到二年级下册。由于时间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且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也不够厚实,在二年级上册教学时间单位,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把这部分内容适当后移,更利于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时间观念。

删去“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单元。标准在第一学段删去了“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要求,且统计教学更强调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为此,本套教材对“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整体设计,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下册,同时第一学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学内容。

(二) 编排体例的变化

在编排体例上,除继续沿用实验教材中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和复习等几大板块外,主要有以下两点变化:

1 设置思考题、“你知道吗”“动手做”等栏目,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弹性,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特别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1) 思考题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具有丰富数学内涵、有一定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积累探索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本册教材安排的思考题,有侧重于归纳的,也有侧重于演绎的。

重归纳,旨在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出发,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并根据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例如,下面是教材练习五安排的一道思考题:

上述问题由三个等价的序列构成。解决问题时,要根据每个序列前三项之间的联系,以及三个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到其中蕴含的规律,再根据规律分别确定三个序列的第四项。经历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积累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演绎,旨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通过简单推理,弄清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下面是教材练习一安排的一道思考题:

上面的问题,需要依据数量守恒原理展开推理。由于两车上都有一筐苹果是26个,可以不考虑这两筐,而只考虑如何交换另外四筐中的两筐。再根据这四筐苹果的数量,列出算式:30+22=28+24=52(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数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你知道吗”主要是提供一些数学史料和数学应用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作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本册教材安排的5则“你知道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浅显而简短的文字,介绍一些数学史常识。包括乘号、除号的使用和演变过程,七巧板、乘法口诀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二是

作为具体教学内容延伸和补充的阅读材料。主要是在9的乘法口诀教学之后,介绍借助手指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见下图)。通过阅读,可以促使学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记忆口诀,提高记忆效率。

(3) “动手做”主要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富有数学内涵的操作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数学理解和体验,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增强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例如,教学平均分的认识时,教材安排了如下的“动手做”活动:

这里教材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先让学生用8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分别用12个、18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一拼,然后联系拼长方形的过程思考拼成一个正方形最少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并通过操作加以验证。这一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小正方形的总数与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排数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丰富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感知,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借助直观操作展开推理和想象的过程,培养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2 安排回顾与整理、评价与反思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初步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首先,适时组织学生对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和整理,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再认和重组,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其次,通过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整理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增进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本套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在期末复习单元增设回顾和整理的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初步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让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是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为了落实这一要求,本套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开始设置“评价与反思”环节,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学习过程、评价学习表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第一,结合解决问题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和反思”,梳理解决问题、参与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经验与体会,使其条理化、结构化。例如,教学“通过加减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时,教材安排了如下环节:

通过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各自的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梳理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增强反思意识。

第二,在期末复习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并以给“☆”涂色的方式(见下图)评价自己的学习。这样的评价方式,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 教学内容的增减与变化

除以上提及的教学内容调整外,本册教材教学内容的增减与变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把“乘加、乘减”调整到5的乘法口诀之后进行教学。

实验教材结合乘法口诀的教学,安排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在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联系实际问题的事理,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两步

计算的运算顺序。二是学生学会了乘加、乘减运算,就可以联系乘法的意义,解释诸如“3×5+5”与“4×5”这样的算式间的联系,进而由一句口诀推出与之相邻的另一句口诀。这对于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记忆乘法口诀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是安排在1~4的乘法口诀之后教学,还是有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此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5个5个数数的经验,多数学生都能比较熟练地、5个5个地数数,记忆5的乘法口诀不会感到困难。另一方面,本册教材把“乘加、乘减”调整到5的乘法口诀之后进行教学,既使乘加、乘减的学习有更丰富的乘法运算经验做支撑,有利于促进新知的理解,又不会影响口诀的记忆。

2 删去乘法竖式和除法竖式的教学内容。

虽然在表内乘、除法阶段安排乘、除法竖式的教学,可以丰富乘、除法计算的练习形式,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但由于这个阶段都是用口诀计算,引入乘、除法竖式,既没有必要性,也没有迫切性,况且除法竖式的结构又比较特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本册教材删去了乘、除法竖式的教学内容,而把除法竖式安排到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单元,把乘法竖式安排到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单元。

3 适当安排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历来是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连续两问题的实际问题在简单实际问题向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过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为此,本册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适当安排了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目的是为未来学习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准备。根据问题的呈现方式,教材安排的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分步呈现条件和问题。例如,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4题,场景图中只给出与第(1)问相对应的两个条件,而把第三个条件与第(2)问同时给出。这样,在解答第(1)问时,就不会受到第三个条件的干扰,既降低了理解数量关系的难度,又有利于学生理解“第

(1)问求出的结果就是解决第(2)问所需要的条件”这一关键。

二是同时呈现条件和问题。例如,教材第79页练习十二第5题,这样把条件和问题同时呈现,学生在解题时,需要根据第一问选择合适的条件,完成第一问的解答,再根据第一问求出的结果和第三个条件完成第二问的解答。这样的问题,在结构上、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上,都更接近于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自觉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4 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安排在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之后进行教学。

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持,学生在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调整到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之后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联系对四边形的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表象。

5 精心选择“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

按照教材修订方案,本套教材每一册都安排两次“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对实验教材中安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进行了精心筛选,适当保留一些综合性、实践性强的活动,同时新编了一些“综合与实践”的活动。本册教材安排的两次“综合与实

践”活动分别是“有趣的七巧板”和“我们身体上的‘尺’”。其中“有趣的七巧板”在原二年级上册教材的基础上作了适当修改。修改后的活动,更强调学生操作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我们身体上的‘尺’”是新编的活动,安排在“厘米和米”单元之后进行教学。教材先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身体“尺”,再分别组织学生在教室里、校园里选定一些物体,并根据要测量物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进行测量。经历用身体“尺”量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积累测量长度的经验,感受实际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其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二、 主要编排特点

(一) 提供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增强师生的“现场感”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思路清晰、富有实效的活动线索,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供实实在在的启示,使数学活动更具有“现场感”,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本册教材特别注重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对话,引导学生有效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进行有条理、有深度的思考,进而形成积极的师生互动氛围。例如,教学每几个一份地平均分时,教材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后,教材并没有作过多的提示和讲解,而是启发学生先在图中分一分,同时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操作方法进行预设,并以学生交流的方式呈现了把8个桃每2个一份地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既揭示了本课所学知识和方法的重点,又提供了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能有效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善。

(二) 经历数学抽象过程,感悟基本数学思想

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要经历对具体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舍弃其他属性,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获得正确的表象,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教材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感悟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例如,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初步认识的教学,教材呈现了我国古代建筑上一种常见的窗格图案,引导学生先通过找出边数相同图形的活动,获得对图形基本特征的感知,再通过描出图形的活动,把图形从窗格图中分离出来,初步获得抽象的几何图形。在此基础上,逐一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建立正确的表象,初步获得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概念。

(三) 经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本册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感悟由个别现象概括出一般数学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积累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培养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教材在“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的单元复习中安排了如下的练习,引导学生联系直观图示,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从1起,连续2个单数的和正好等于2×2;连续3个单数的和正好等于3×3„„进而获得“从1起,连续几个单数的和,就等于几乘几”的结论。经历这一过程的意义,不在于获得了怎样的结论,而在于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和分析,发现了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感受了探索和发现简单规律的一般过程,增强了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

(四) 突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安排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体系是苏教版教材的重要特色。教材

相关热词搜索:初二数学课本苏教版 苏教版六上数学课本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苏教版二上数学课本目录"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52167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