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本 > 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

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

2016-09-24 09:45:5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共5篇)...

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一)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主要介绍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人从哪里来?自然界为什么有变幻莫测的无穷力量?古人无从知道,他们寄托于神,于是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成为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

在古代希腊,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发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他们的思想都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

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一千多年间,在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14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人们以各种方式宣扬人性的力量,抨击教会的虚伪。随后,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相继展开,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文艺复兴以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的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近代时期,科学家把自然界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取得了很多划时代的成果,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巨匠。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逐步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类社会先后开始在18世纪中期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晚期步入“电气时代”,20世纪末跨入“信息时代”。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当时革命、建设的需要, 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 重大成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 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 来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20世纪以来 中国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党和国家为科技、文艺、教育发展制定了长远规划,广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工作者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贡献给国家科技文化事业,新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文革”结束后,中国文艺再次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新中国诞生后,国民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础。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 类社会的进步。

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是剧烈的革命、频繁的战争,腐 败的政治,使启蒙思想家曾经渴望的“理性王国”一时幻灭。文学家艺术家转而关注 和表现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崇尚浪漫主义。19世纪中叶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 展,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文学艺术家开始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现 实主义开始风行。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不断的经济危机带来了大动荡和大变化, 使西方文学艺术产生重大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兴盛起来。

20世纪,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学曾经繁荣一时。亚非拉国家也产生了一些 具有民族特色的伟大作品。特别在20时期后半期,亚非拉的文学艺术家奉献出具有世 界影响的作品。

20世纪出现的影视艺术发展迅速。它们不但为本民族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作出卓越 的贡献,更在促进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借鉴、交融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二)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学习建议】

●采用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探究学习方式,将所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历史纵横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合为“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

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

◎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

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

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

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周游列国,晚年

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

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

十二贤”。孔子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他

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资料回放

【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

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

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

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刚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

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

善。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

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

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著作《荀子》系统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

学思之窗

孔子说:“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道家和法家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老子名聃,生平不详,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退隐后著有《老子》,又叫《道德经》。

资料回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道德经》

历史纵横

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1第1课,必修2第1课。

本课要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学习延伸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请谈谈你对这些言论的理解。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的鲁壁。据说它是秦始皇时孔子

的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秦灭六国后,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秦始皇烧毁所有

《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又坑杀了一大批儒生,儒家学派受

到沉重打击。孔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文献古籍,就把儒

家经典藏起来。这批藏书,直到汉代才被发现。

◎从“无为”到“有为”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历史纵横

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引起惠帝的不满。曹参对惠帝说: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惠帝说:不如。曹参又说,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萧何。那么他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变更呢?惠帝表示赞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曹参的做法,就是继续实行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 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

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亲自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

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西汉时期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资料回放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学思之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然而,汉武帝在实行统治的过程中,并不是纯粹都用儒家思想,也采纳了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例如法家主张的重农抑商,以严峻刑法统治人民等思想,也被汉武帝纳入统治思想而实行。

思考: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

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摧

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样,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

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

得以大兴。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

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

为儒家所垄断。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

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

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

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三)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学习建议】

●采用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探究学习方式,将所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结合所学过的本阶段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就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历史纵横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十个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合为“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

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

◎孔子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

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

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

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因不满统治者所为他周游列国,晚年

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

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

十二贤”。孔子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称为“六经”。他

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资料回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

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

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

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刚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

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

善。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

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

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著作《荀子》系统阐述了他的学术思想。

学思之窗

孔子说:“性相近也。” ——《论语〃阳货》【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 ——《孟子〃告子上》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思考: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道家和法家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战国时期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老子名聃,生平不详,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退隐后著有《老子》,又叫《道德经》。

资料回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道德经》

历史纵横

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1第1课,必修2第1课。

本课要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学习延伸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请谈谈你对这些言论的理解。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的鲁壁。据说它是秦始皇时孔子

的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秦灭六国后,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秦始皇烧毁所有

《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又坑杀了一大批儒生,儒家学派受

到沉重打击。孔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文献古籍,就把儒

家经典藏起来。这批藏书,直到汉代才被发现。

◎从“无为”到“有为”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历史纵横

萧何是汉初一位很有作为的相国,他死后,曹参为相。曹参整日饮酒,无所事事。他对萧何定的规章制度一律照搬,不做任何改变。这引起惠帝的不满。曹参对惠帝说:陛下的才能比高帝如何?惠帝说:不如。曹参又说,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萧何。那么他们制定的规章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变更呢?惠帝表示赞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故事。曹参的做法,就是继续实行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 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

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亲自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

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西汉时期广川(今河北枣强)人。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资料回放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学思之窗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然而,汉武帝在实行统治的过程中,并不是纯粹都用儒家思想,也采纳了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例如法家主张的重农抑商,以严峻刑法统治人民等思想,也被汉武帝纳入统治思想而实行。

思考: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

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摧

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样,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

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

得以大兴。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

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

为儒家所垄断。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

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

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

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四)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孔子与老子,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老子被道家尊奉为鼻祖。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各自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出身于没落

贵族家庭,曾做过小吏,直到50岁之后才相继任鲁国司空、司寇,

后因与鲁国执政季孙氏不和而弃官,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

治见解。他晚年回到鲁国,全力从事教育文化事业。孔子曾整理出

《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他的思想主要

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

“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

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

会秩序。

孔子非常重视将‚仁‛付诸实践。有一次,孔子路过泰山旁

边,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之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

儿子都被虎咬死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离开,她回答:因为

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十分感慨,要弟子记住:‚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孔子讲“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

“礼”的准则。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

级名分制度。它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

合乎尊卑等

级身份的仪礼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

准则。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

的主张。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

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

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孔子对鲁国大夫季氏越级用天子才能享用的8排64人规格的乐队在庭院奏乐舞蹈大为不满,感叹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齐景公高兴地说:你讲得太好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有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贵贱。教学上实施

‚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诱

导。

孔子还主张把学与思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

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老聃与《道德经》

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宇聃,楚国人。他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老子博学多识,精通礼法,熟悉各种典章臸度:孔子曾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道德经》又称《老子》,总计约5000字,是战国时期道家学

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

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

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

思想,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以前的天命观认为天是最高的主宰。天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而老子认为,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产的。 ‚道‛无形无迹,玄妙莫测,是无意志的、无为的自然本体。

老子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诸如高和下、前和后、有和无、难和易、生和死、贵和贱等,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他主张只要能“守

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有一次,老子的朋友常枞张大嘴巴问老子:‚我的舌头在吗?‛

老子回答:

‚在。‛常枞又问:‚我的牙齿在吗?老子回答说:‚不

在了。‛老子从而领悟到柔弱者生命力可能比刚强者还强的道理。

老子认为治理大国的方法,就和烹小鱼一样。也就是说统治者治理天下,要仔细谨慎,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要使用权谋.要‚无为而治‛。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如此方能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他警告统治者不要过分威逼百姓,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纯朴风气,他还主张‚圣人之治(治理百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臹,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这些都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与思考

儒家学派的特征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天道观上,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在历史观方面,它标榜‚信而好古‛,每每试图恢复‚周公之礼‛,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臸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臸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臺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请思考: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解析与探究

材料一

皇矣上帝, 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上帝光明伟大,俯视下界能明察。监督巡查四方,寻求人民的疾苦。)

——《诗经·大雅·皇矣》

材料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革做成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无所作为的,但却什么都能做到)。

——《老子》

材料三

‚敬鬼神而远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畏惧三种东西:上天的命令、身份高的人、圣人的言论)。‛

——《论语》

对比以上三种天命观的差异,并分别作出评价。

自我测评

1.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臺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涌现了许多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荀子与儒家

战同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

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邹国人。孟子是鲁国没落贵

族的后裔。孟子成为著名学者后,与

学生一起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

主张。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

理成《孟子》一书。

孟子把“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他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孟子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

【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

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对‚性善说‛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小孩在井边玩耍,

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

个小孩。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这说明,人的内心本来

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

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唐代以后,《 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曾在齐国都城

稷下学宫讲学。现存的《荀子》一书共有32篇,保存了荀子的主要思想。

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

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荀子说,由于人生来好利欲,好声色,所以才会发生争夺、残害、淫乱的事情:如果顺从这

种性情发展,就会引起争夺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墨子与墨家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约前468一前376),出身于‚贱

人‛,曾做过造车的工匠,后来官至宋

国的大夫。相传他早年曾‚学儒者之业,

受孔子之术‛。后来他放弃儒学,自创

墨家学派。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

墨子思想的基本资料。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所说的“仁”有很大的差异。孔子所说的仁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

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走呼吁。墨子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

墨于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说广泛吸收。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庄子与道家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庄子(约前369---

前286),名周,宋国人,战国时期的隐士。庄子鄙

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公。楚王曾派人带

着重礼聘庄子为令尹(相国),遭到拒绝。庄子过着贫穷的生活,以著书自

娱。据说,他曾‚著书十余万言‛。庄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

中。

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本问题解答

必修三参考资料

1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领:理解四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

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解题关键:社会经济的变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思路引领:思想文化活动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在精神层面的反映。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崩溃,旧的政治权力中心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新的经济制度和新的政治力量,诸侯国纷纷起用原先地位较低的士,士开始崛起。同时,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士阶层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作用,也在文化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播文化、研究学问,形成了诸子百家。同时,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互相学习,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题目略

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是孔子的言论,分别是“只有仁的人才能去喜爱人,厌恶人。”“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礼法?做人没有仁心,如何对待乐理?”,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仁”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第三句的意思是“关爱他人的人,人们就会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就会敬慕他。”这一句体现了孟子的“性本善”。第四句的意思是“对人言语友善,比布帛还温暖;对人恶语中伤,比刀剑还尖刻。”表明荀子性恶论虽然认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但实际仍主张弃恶扬善。

2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内容略。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解题关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是他要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

思路引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社会背景。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政治和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 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二、学习延伸

材料略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解题关键:了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 思路引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3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资料略

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解题关键:分析“格物致知”的内涵。

思路引领: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

事物本质的目的。

答案提示: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关键:叙述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思路引领:可以分别叙述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可以综合程朱思想的几个方面。

答案提示: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二、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

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4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原文内容略。

李贽写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解题关键:儒学已经成为当时读书人谋官的工具。

思路引领:明清之际,人们只能按照程朱理学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读书,不敢丝毫逾越。

答案提示:明清之际,程朱理学使得儒学日益僵化,人们只能按照程朱理学对儒家解释做学问甚至生活,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会遭到社会的不容甚至道德的谴责。于是,读书人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解释学习儒家经典,以谋取官职。读书人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社会风气虚伪,官场环境污浊。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

解题关键:不以程朱理学为教条,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主张。

思路引领: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特点,分析他们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答案提示: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同时,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以及王夫之的唯物思想,都与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以来沉闷的儒学日益活跃,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二、学习延伸

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警句自勉。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有同样的感受。

解题关键:了解顾炎武和梁启超的思想共性。

思路引领:从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认识他们的思想感受。

答案提示: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阐发自己的想法,各述己见。

5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资料略

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解题关键:人的需求。

思路引领: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标准。

答案提示:积极意义是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的衡量一切的标准,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本质。局限性是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题关键:人的作用。

思路引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于人作用和行为的不同观点。

答案提示:相同点: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不同点: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认为人个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确的;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社会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要求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美德对人的重要性。

二、学习延伸

材料略

阅读材料,想一想,孟子的思想与古代希腊哪位思想家有何相似之处?

解题关键:了解我国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

思路引领:同时代中西文化的对比。

答案提示:孟子强调人要爱人,要有羞耻心,实际上是强调人要有美德,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处。

6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资料略

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解题关键:人的需求。

思路引领:人的需求是衡量事物的标准。

答案提示:积极意义是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的衡量一切的标准,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本质。局限性是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题关键:人的作用。

思路引领: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于人作用和行为的不同观点。

答案提示:相同点: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不同点: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认为人个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确的;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社会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要求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美德对人的重要性。

二、学习延伸

材料略

阅读材料,想一想,孟子的思想与古代希腊哪位思想家有何相似之处?

解题关键:了解我国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

思路引领:同时代中西文化的对比。

答案提示:孟子强调人要爱人,要有羞耻心,实际上是强调人要有美德,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处。

7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内容略


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相关热词搜索:历史课本八下电子书 历史课本七年下电子书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历史必修三课本电子书"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keben/65031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