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评课 > 猜数游戏评课

猜数游戏评课

2016-01-12 10:11:3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猜数游戏评课篇一: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猜数游戏评课》,供大家学习参考。

猜数游戏评课篇一: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

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

本堂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晰,教学效果较好。在教学列和行的含义时,老师导入教学,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受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用“排”或“组”的概念交流猜想时,他们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在这里,老师通过告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课堂教学更加有序、有度。在教学数对的含义和写法时,老师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一些符号加以记录,实质是教师又一次创设认知冲突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取共同的合理成份,说明正确规范的书写方法,“数对”引出自然有序,语言简明清晰。在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老师通过活动,先让学生明确有关于列与行的规定,再通过一系列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期间,教师预设充分,在学生易错处引领,促进了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意义的建构。而且,老师还用体验性活动引发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思考,进一步让学生把握数对的实质,培养了学生的符号化思想。在后面的练习中,通过一些生活情境,在学生的交流中,培养学生了运用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要求学生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会用语言文字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数对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纵观几节课:首先,老师们都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始的激发矛盾,让学生产生学习本节课的需要。其次,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老师提出用一个数对

怎样表示第三列所有同学后,对学生不同的回答,老师能够及时追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及时作出评价,激发了学生了学习兴趣。第三,知识面的拓宽。本节课老师们介绍了数对的产生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地球仪经纬网的确定、居家装修的学问等等。数学来源于生活,应该让学生知道数对的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数学又是服务于生活的,为学生拓展数对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对、用好数对知识。总之这些目标和环节的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感悟数学的神奇,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领略数学的魅力。

猜数游戏评课篇二:认识正负数评课

《认识正负数》评课

听了王宏华老师的这节《生活中的负数》,使我不禁想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应服务于生活,的确是这样,在实际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

1、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发学习动机。课的开始用配音图片资料介绍吸引住学生,让学生在观赏吐鲁番美丽风光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气温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安排了各种不同的具有现实背景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每个情境恰到好处地蕴涵着“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际,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正、负数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借助没有标明刻度的情况下,学生面对13℃和-3℃,再次产生认知冲突,唤起了更深层面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讨论,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互动中明确感悟到: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学生认识了负数后,让学生说正数和负数时,教师启发学生说不完时用什么符号表示,引出了省略号,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3、注重渗透情感教育。适时地向孩子介绍数学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尤其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对于孩子来说,既是知识上的积累,眼界的开阔,更是一次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4、教师的语言具有鼓励性和亲和力。当学生的回答失误时,教师总是用他那富有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这样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我想这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整节课的教与学,始终以“学生”为本,体现数学是生活所需,实际所需,从而产生要学数学,要学有用的数学的需求。总的来说,这节课以“引发需要,初步认识负数------在生活中认识负数------深入理解负数”三个环节安排,使教学流程清晰流畅,听了这节课后,收获很大,也对我以后的教学给了很大的启发。

猜数游戏评课篇三:大数的认识评课

《大数的认识复习》评课

本节课对大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以及多位数的读写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会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采用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及改写。

在复习中教师根据复习课的本质,引导学生系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灵活的整理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积极地完成了复习内容。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效果良好。具体如下:

在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本整理,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点,并用自己的方式写下来,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课堂上直接引导学生说说本单元都学了哪些内容,学生边说教师一边板书,然后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这样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就一目了然。

在理清数位顺序表这个知识点之后,进行了课堂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巩固,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对大数的读法,写法及大数的改写,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回顾,归纳总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都愿意展示自己,课堂气氛活跃。

总的来说,在复习中教师能较灵活的组织教学,采用边讲边练、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尽量做到形式多样,避免枯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复习课应该是查漏补缺提高深化,因此,在上课之前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学环节要紧密联系,课堂上的调控要随机应变,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教案上课。

猜数游戏评课篇四:100以内数的顺序评课稿

《100以内数的顺序》评课稿

“100以内数的顺序”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顺序”,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 本节课郝老师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重了数数和数感的培养。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郝老师在本节课第一个活动中,先让学生数一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郝老师让学生总结百数图中的一系列规律,创设一系列培养学生数感的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动手、动口、动脑去估,在实践操作中展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是现实性的,有趣的,享受着数学课堂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估计的方法和策略,又提高了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三、让学生入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课件演示小方块让学生数,学生经历单根

数的、整十、整百的数数过程,以启发诱导为活方法,较好突出了数学课教学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行为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老师不但创造性地把握教材,还对教材的内容入行了拓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意经历,体验和发展老师尽可能地多为学生做演示,使学生能直观地学到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潜意识中学习数学的本能和欲望。

本堂课的教学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提供材料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学数学,两个探究活动都是围绕问题一一交流解答,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的启发下,探究获得信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体现了新课程中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原则。

猜数游戏评课篇五:小学数学评课常用语、也可用语文

1、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1)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2)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最后环节让学生计算身高,设计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老师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老师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玩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识、理解新知,人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

8、(1)有“创新”和“创意”。能活用教材,爱想点子。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得很突出。

(2)形成了校本特色:把数学生活化,设计好。

9、 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认知基础,组织生用论的方式比较原来学习的应用题和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哪些地方不同,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新知识“新”在由一个未知数发展到两个未知数。

10、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

11、要求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水平。

12、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3、 例题、习题的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14.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15.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6.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怎样算比较简便?”使算法得到了更优化,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7.在学生探究口算算理时深入浅出,使学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这可从学生的反

馈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18.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

19.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20、 口算练习的呈现方式多样,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1.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

22.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23.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4.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25.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26.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27.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28.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29.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30.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

31. 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2.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3.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34.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35.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

36.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37.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38.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39、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40、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41、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42、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结论。

43、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44、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45、教材理解透彻,知识重点和难点把握准确。

猜数游戏评课篇六:两位数乘两位数评课稿

两位数乘两位数评课稿

评析:王作刚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

【教材分析】

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以前面一节课——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为基础的,所不同的是:本节课学习的是进位乘法。处理乘法的进位,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师应更加放手地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则用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组织学生进行估算与算法的切磋和交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2.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感和计算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4.能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估算和笔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的吉祥物特别招人喜欢,它的名字叫——海宝。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会跳舞的海宝,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好吗?(播放吉祥物动画,出示幻灯片:很多海宝图片,并且每个标价26元。)

[评析:借助富有童趣、生动活泼的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表演,把学生带到实际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到新奇,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老师在网上了解到像这样的玩具海宝要26元一个,老师也想买几个,大家帮我算一算要花多少钱。

(1)买2个多少钱?买5个、10个、20个呢?(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

(2)买11个一共多少元?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讲讲计算过程。复习两位数与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乘法。)

[评析:在对现实数学问题的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有序复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为探求新知做好前期孕伏。]

二、探究交流,深化明理

1.估算。

(1)教师出示问题:现在老师想买21个海宝玩具,手里只有500元,请大家帮老师估一估,够不够?

(2)学生尝试估算,汇报估计方法,交流自己的想法。

可能出现的想法有:

①20×30=600,600>500,不够。

②20×26=520,520>500,少买了一个就要520元,所以不够。

③20×25=500,两个乘数都看小了一个,实际结果应该大于500,所以不够。

2.笔算。

(1)究竟要多少钱?我们可以算一算,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6×21。)

(2)请大家开动脑筋,自己试着在纸上算一算!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巡回指导。)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①先算26×20=520,再算26×1=26,最后把520与26加起来得到546。

②先算26×3=78,再算78×7=546。

③可以用竖式计算。

(3)整理成果,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

[评析:在此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尝试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让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算法,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学会学习并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明理揭题。

(1)根据学生汇报讲解算理:先用个位上的1去乘26,结果是26;再用十位上的2去乘26,二六十二,这个2要写在哪一位?(用十位上的数字去乘,得到的积的末位数要从十位写起,相同数位要对齐。)

(2)揭题板书:十位上现在满十了,怎么办?向哪一位进1?进的1表示什么?进位时你们有哪些好办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3)观察竖式计算和分步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交流对应板书,直观展示两种方法(口算、笔算)算理一样,竖式就是口算过程的记录。

[评析:借助直观的板书,揭示口算和笔算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逐步明确竖式其实就是口算的过程记录,口算的叠加形式就是竖式,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发生飞跃。]

三、巩固应用

1.补充括号。

2.改错。

3.竖式计算。(题目略。)

4.解决问题。

同学们,有机会的话你们想亲自到上海参观世博会吗?现在算一算,从武汉长途汽车站到上海长途汽车站要12小时,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87千米,武汉到上海一共有多少千米? [评析:练习设计和导入情境串联,前后贯穿,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由引到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巩固和内化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概括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对笔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进位乘法你想给同学们提些什么建议?

四、课堂作业

1.用竖式计算。

23×15= 35×16= 18×23=

2.解决问题。

上海东方小学组织学生参观世博会,有36个班,每班46人,东方小学共有多少学生去参观?

3.填一填。

[评析:练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动起来的表现。前面是口头练习,这里紧接着设计笔算练习,由浅入深,重点突出,保证了练习面和练习量。练习做到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五、板书设计

【案例点评】

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本节课计算教学能有

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法,将抽象、枯燥的课堂变得兴趣盎然。

一是找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之上,本节课教师设计有效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思考空间,搭建交流平台,在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和不进位竖式计算的问题基础上,展开教学,引导得法。

二是重视了估算教学。估算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教师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估算方法,并与实际结果比较进行判断,从而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估算的作用。

三是体现了算用结合,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自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师生交流分享算法中进一步理解算理。

四是突出了算理算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核心,本课通过对26×21的尝试计算,交流方法,对比口算笔算过程等环节,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充分理解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较为生动直观地突出了重点难点。

另外,计算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计算品质、计算中的习惯、计算方法的灵活应用等也十分重要,在今后教学中要更加关注,让课堂更加和谐、高效。

点评人:王作刚

猜数游戏评课篇七:质数和合数评课

《质数和合数》评课

老师们:下午好!

首先,向今天

"质数和合数"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它们的意义判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作为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它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比较“枯燥”的内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好这部分知识,并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就成为本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按照传统的教法思路,让学生先写出1~12各数的约数,然后再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最后在分类的基础上概括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这样教,从表面上看,有的学生学得主动,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归纳、概括的.但实际上,教学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他们只不过把教师设计好的东西说了出来,这一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这样的课的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吴新林老师在解决这一难点时处理得较好,他对教材挖掘的较深,知识间的联系把握得准,整节课一严谨的教学风格,师生间的和谐默契的配合、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幽默、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但吴老师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尝试,给人一种新颖独特、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即使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吴老师仍然立足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教学,从研究方法的选择到概念的得出、完善与应用,无不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完成。在教学中,吴老师注重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这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了有效地加工和重组,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遇到挑战,并不断在这些挑战中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学习乐趣。这个过程还应验了一个观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来自于数学本身。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引入到揭示概念再到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各个环节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特征、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引入部分先让学生找出一列质数的共同特征,再举出类似的数例;揭示概念时教师不是直接了断的说明,而是从奇数偶数的分类标准,让学生自主探究“根据一个数约数的个数,你能将自然数分成几类?”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探究热情很高,由于是通过自己思考得到的结论,比教师的说教试讲解掌握得更牢固,灵活性大得多;解决问题环节所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教师总是启发学生思考,从不以俎代庖。

三、教学思想开放,课改意识强。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把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探究未知领域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本堂课吴老师的教学思想是开放的,正由于教师的开放,学生的思维才活跃起来,在他的引导下学生借助已有的约数、倍数、奇数、偶数的知识探究新知,获得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较熟练的解决问题。由于教学思想开放而促使学生思维活跃,由于学生思维活跃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知识的掌握而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四、练习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从简单的判断质数、合数的基础知识到综合性较强的概念判断,再到猜数和电话号码,整个练习,题目设计简洁而干练,不拖泥带水、重复罗嗦。既照顾了层次低的学生,有照顾了学习拔尖学生的知识面。

本节课并不尽善尽美,也有不足之处:

其一,教师没有传授学生以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在学生判断质数和合数前或后教师提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快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那就能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只有找到除1和他本身以外的另1个约数就可以肯定这个数是合数。

其二,练习设计虽然有深度,但与后续知识没有多大联系,如果将分棋子的题改为将一个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与下一堂分解质因数埋下了伏笔。

其成功之处在于:第一,全课以游戏活动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学习情境;第二,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学生的探索活动之中,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第三,引导学生运用猜想和尝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出示:大于4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师: 谁来读一下.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生读.

师:就这样一句话呀。你读懂了吗?你读懂什麽啦?

生:大于4的偶数 能举个例子吗? 6、8、10„„

奇数:什麽是奇数?

素数(质数): 什么样的数是质数?

师:哦你们是这样理解的.看来质数与约数有直接关系。你从那知道的?

教学反思: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从新闻入手,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活动二: 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活动目的: 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1、 认识质数

.师:看来你们对这个猜想已经初步理解了,我们能试着写一个符合这个猜想的式子吗。

生:8=3+5 3、5是奇数吗?是质数吗?

10=11+3 3、11是奇数吗?是质数吗?

14=7+7 同意吗?为什么?

师:都有兴趣举,拿出本来,看谁举的多。

生:举例。你举了几个.师把最多的式子板书黑板.

师:还有补充吗?

师:我们按照自己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理解写出了这些式子,是否都符合这个猜想呢? 师:符号右边都是奇数吗?都是质数吗?质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其他约数的数叫质数。

师:能举出一个质数吗?5 是质数,为什麽?17是质数,为什么?

师:都想举拿出本举看谁举得多?四人交流一下。

师:生汇报。这些数都是质数,到底什么是质数。板书:质数

2、认识合数。

.师:9这个数为什么不是质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什麽数。

生:合数,为什么?

师:谁能再举一个合数。什么是合数?板书:合数.

3、今天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质数 合数有问题吗?

4、判断数字卡片是质数还是合数?

出示:5、9 为什么?

抢答:3、19、49、63、47、39、121、2、1、31、5730„„

师:2为什么是质数?1为什么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判断质数、合数方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以一个“裁判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教师也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当时的课堂气氛和谐、民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三:学生自己选择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活动。

活动目的:教师要主动把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位置让给学生,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多分给学生使用,把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多留给学生处理解决,教师做好组织、设计、指导或点拨,主导者要让贤于主体者,采用这一教法,可让学生认识“自我”,感受到“自我”的价值。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活动过程:

1.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的那些知识?(学生提出很多)

如:(1)找最大质数.

(2)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自然数中是不是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2.请各小组选一个你们喜欢研究的问题,开始研究吧.

3.汇报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的那些知识。这一过程,教师充分让位还权,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能在课上研究的问题就在课上处理,留下的问题让学生向家长、老师、书籍、网络„„学习,这样设计已经不只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意识,此环节的处理,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 但我想还是值得的.教师应以学生为本,而不应以备好的教案为本.

活动四:回到开头。

活动目的: 教师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活动过程:

1.我们学习了质数和合数,对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奇素数你是怎么理解的?点击课件出示:大于4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

师:是不是所有一个尽可能大的偶数总能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呢?能证明吗?

师: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证明?但是通过这节课我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理解和我们之间的交流。你们是不是已经感受到了数学王国的神秘。

2.著名科学家牛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同学们其实你们已经站在巨人肩膀上研究问题啦。这使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座的各位通过不懈的努力,将来肯定会有人摘下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解开“哥德巴赫猜想。

教学反思:当时学生举手非常踊跃,表现出一种探索的欲望, 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出了数学自身的魅力。

六、板书:略。

教学反思:

一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现实世界各种数量关系内化上升为形式化的过程。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是思想实验。” 为此, 数学教师应充当教练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千差万别的方式练就千差万别的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创设情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

新课程标准就数学学习方式提出如下建议: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想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人说:“你拉来一批马给它喝水,不如让他感到口渴。”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时。我沿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安排了这样的导入:“教师叙述,2002年3月20日北京日报第九版有这样的报道:英美两家出版社悬赏100万美元,限期两年求证歌德巴赫猜想之解,截稿日期就是今天。”„„随着上述情境的不断展开,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教师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从新闻入手,让学生感到口渴,学的知识有用,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自身的魅力。对数学随之充满了无限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2.教师的鼓励为学生体验成功搭设了舞台。

成功与快乐是学习的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不失时机的积极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给予及时、明确和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至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 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判断质数、合数方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以一个“裁判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教师也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你们的例子都举对了吗?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给大家说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等,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教学民主却随处可见。”又如“在学生看过歌德巴赫猜想内容后,教师问你懂吗?学生说“我知道素数”教师及时评价:你还知道素数那,真了不起。你从哪知道的?学生说书上看的。教师评价:从你的言谈举止就看出了你是个爱读书的学者。等等。由于采用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学生的体验为探索与创造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质数、合数”这节课时,教师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的那些知识。这一过程,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能再课上研究的问题就在课上处理,留下的问题让学生向家长、老师、书籍、网络„„学习,这样设计已经不只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是启发者,当学生迷路时,教师是指导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则是鼓励者。由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循循善诱,层层深入。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例1中12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的分类,初步使学生认识到根据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自然数分为三类:质数、合数和1。其次,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三个概念。再次,教师让学生从例2中渐渐熟悉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完全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反思: 一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现实世界各种数量关系内化上升为形式化的过程。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是思想实验。” 为此, 数学应充当教练的角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千差万别的方式练就千差万别的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创设情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 新课程标准就数学学习方式提出如下建议:数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想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有人说:“你拉来一批马给它喝水,不如让他感到口渴。”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时。我沿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安排了这样的导入 :“叙述,2002年3月20日北京日报第九版有这样的报道:英美两家出版社悬赏100万美元,限期两年求证歌德巴赫猜想之解,截稿日期就是今天。”„„随着上述情境的不断展开,学生悬念顿生,兴趣盎然,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此时巧妙地把握住时机,导入 新课。这样从新闻入手,让学生感到口渴,学的知识有用,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自身的魅力。对数学随之充满了无限的兴趣,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条件。 2.的鼓励为学生体验成功搭设了舞台。 成功与快乐是学习的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不失时机的积极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因此,要对学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给予及时、明确和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至于学生的一些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可以对学生说:“有进步,谁能再补充一下?” 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在引导学生发现判断质数、合数方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以一个“裁判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也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你们的例子都举对了吗?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谁愿意再给大家说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等,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民主却随处可见。”又如“在学生看过歌德巴赫猜想内容后,问你懂吗?学生说“我知道素数”及时评价:你还知道素数那,真了不起。你从哪知道的?学生说书上看的。评价:从你的言谈举止就看出了你是个爱读书的学者。等等。由于采用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3.学生的体验为探索与创造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质数、合数”这节课时,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的那些知识。这一过程,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能再课上研究的问题就在课上处理,留下的问题让学生向家长、老师、书籍、网络„„学习,这样设计已经不只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是启发者,当学生迷路时,是指导者,当学生获得成功时,则是鼓励者。由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中我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目标 的多元化,在

猜数游戏评课篇八:数学乐园评课

教学研究评课记录

学科 数学 年级一年级 课题 数学乐园 任课师

评课时间 2013.10.24 评课人

猜数游戏评课篇九:《数与形》评课稿

评课表

猜数游戏评课篇十:中位数和众数的评课

《中位数和众数》的评课

老师上的《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既有问题又趣。

一节课的前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是学生精力最旺盛,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时候,因此,本节课的导入新课环节安排上,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点,选择一个既有趣,又富有思考性,还与本课知识密切联系的素材来,导入新课。并且及时抓住经理所说的 “每人月平均工资1200” 话没有错,那么小范为什么说经理欺骗他的问题,促进学生认识建构的矛盾冲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观察,发表不同见解,寻找内在原因,共同解疑,正是其“巧妙”之处。

2、把握住教学目标的“度”。

学习中位数与众数这节课,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例子教学那就变了毫无意义,本环节的设计学习中位数与众数的必要性,是建立在具体实例中体验其含义。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感悟工资表材料,充分展开观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中位数与众数概念,当学生学习感到困难时,帮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每位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分析、推理与交流等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对自我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这样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

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乃至终身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环节对教材的重组有机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内容多,没有科学安排是上不完的,余老师将求中位数与众数的几种方法融入一个主题之中,随着公司员工工资的发展变化,自然出现求中位数与众数的几种情况,使课始精心创设招聘广告为主线的情境贯穿在新课内容之中。达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比课本安排内容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随着情节的发展,一环紧扣一环的不断生成。教师及时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时机,引发他们进行辩论,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而学生也在探究中不断得到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孩子们中间生成,又由他们“唇抢舌剑”来化解,他们思维的碰撞,面对面的辩论,胜过任何老师的讲解。

4、抓住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及时梳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相同之处:都能够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现象时,就会影响平均数的集中趋势的特点,平均数就会偏大偏小,这时平均数就不适合反映一般水平;不同之处:平均数和大小有关;中位数与一组数据大小无关,与位置有关;众数与一组数据大小也无关,与出现个数有关。

余老师巧妙设计具体生活例子,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采用对比性教学,不仅从意义区别它们不同点,而且还从它们的特征上、应用上的强化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间的联系与区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5、练习题设计的趣味性和层次性。

考虑到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既有层次、形式有多样,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同时还将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通过具体生活实际例子,从不同角考虑集中趋势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既巩固了知识,又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收获不仅只有知识,还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中位数和众数》的评课

授课人:赵华丽

评课人:雷筱慧

乌市第四十二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尝试与猜测评课 猜猜我有多爱你评课 猜猜我是谁评课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猜数游戏评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猜数游戏评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pingke/12908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