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评课 > 对实践论的评价

对实践论的评价

2016-05-12 14:33:5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对实践论的评价(共5篇)实践与认识——读《实践论》有所思实践与认识——读《实践论》有感摘要:这次写这个结课论文的过程中,我初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原著,感触还是很深刻的。在以前,自己也未曾对实践两个字有过啥特别的想法,也就觉得实践就是亲自去做,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其过程和最终的结果,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当然,在看实践论时...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对实践论的评价》,希望能帮助到你。

《实践与认识——读《实践论》有所思》
对实践论的评价 第一篇

实践与认识

——读《实践论》有感

摘要:

这次写这个结课论文的过程中,我初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原著,感触还是很深刻的。在以前,自己也未曾对实践两个字有过啥特别的想法,也就觉得实践就是亲自去做,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其过程和最终的结果,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当然,在看实践论时,自己也确实很认可那些看法和观点。毕竟,自己以前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没有深究过,而且这些理论确实有很强的说服性。关键是自己也没有什么反驳的想法,但是,我又想到老师从那些早已在潜移默化中被认可的“真理”中,也曾发现不妥之处。因此,在基本上认可实践论的基础上,我也不会绝对的相信实践论。当然,我们也都必须承认,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并将这一发现放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这是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对实践和认识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认识;实践;实践论;

正文:{对实践论的评价}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我对实践论有了大概的认识。《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如果更理性的运用实践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际,实践论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我相信我们会获益匪浅的。当然,要想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实践论,我还需要对其来龙去脉有深刻的了解。并且通过对其的了解,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

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实践论在革命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贡献。

实践论原文中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对实践论的评价}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首要的也是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在与阶级性的比较中,实践不得不占首位。这是因为,实践有着社会历史性的属性特征,其他一切确证的观念信息,都要依靠实践的支撑,都要接受实践在现实之中对它们的检验。

毛泽东也强调,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

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实践论中关于认识和实践的关

系表述。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都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认识的目的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的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认识就是要适应新的情况。社会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那么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也充满矛盾和斗争。

实践论不仅从理论上深刻而又系统地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同时也对一些实际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尤其那些例子都比较贴近现实,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意义重大。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活动。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感情上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但是,我们应当对这种情况有足够的认识。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当我们对于所面对的有了足够的认识,并且实践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是,我们就可以实现人生的梦想。

然而,我们未曾考虑过实践论所提倡的那些观念是否完全正确。“世上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似乎早已成为常识常常都是挂在自己的嘴边。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既然如此,我们似乎就可以认为实践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这种缺陷还是必然的。也许当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都达不到要求时,我们会延续者犯同一个错误。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实践达{对实践论的评价}

不到相应的水平时,我们又怎样去检验判定“真理”正确与否呢?

真理在人类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和支撑,同时人类也在向真理不断趋近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规律,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 在我看来,对于实践,或者是某些其他根深蒂固的哲学概念,我们在接受的基础上,也不要绝对相信。在保留对真理的敬畏之心之余,也要给自己的思想留下回旋的余地。因为此刻所谓的“真理”未必就是日后的真理。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实践论》;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实践论心得体会》
对实践论的评价 第二篇

读《实践论》有感

刘堃

{对实践论的评价}

按照报社党委创先争优活动小组工作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深受启发,《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

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实践论的评价}

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2011.3.28

《读《实践论》有感》
对实践论的评价 第三篇

{对实践论的评价}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实践教学·马列经典原著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读《实践论》有感

小组 代 表人:陈 秋 玲

院系专业班级:医学院护理系10级3班

联 系 电 话:13239938496

指 导 教 师:龙群{对实践论的评价}

填 表 日 期:2012年4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12年2月22日

{对实践论的评价}

读《实践论》有感

摘要: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论点论述的过程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弄清楚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从认识入手,用理论和事例解释认识,又从认识的产生联系到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再谈及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加以历史事例来说明。最后概括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以及从《实践论》中学到的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毛泽东 实践论 理论 认识

在没上马哲原理课前,关于哲学的著作我从来没看过,总觉得那些太深奥了,我的悟性远没上升到那种高度。但是,老师的讲解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让我瞬间对哲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毛泽东的《实践论》是我主动读的第一篇哲学著作,这篇文章特色是把马克思著作的深奥的地方用中国人都知道的俗语,典故,去加以分析,加深人们的理解。同时,也能引经据典,多处分析并综合马克思与列宁著作的材料,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所以越读越有感觉,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虽然这篇文章是为了批判当时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而写的,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辩证法和认识的看法却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直到现在都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部认识论著作,也是一部辩证法著作。它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论证了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看过《实践论》后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毛泽东对认识的深刻解读。何为认识?

并不是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个事物,看到他的表象而已。认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个积累的阶段。我们接触身边的许多事物,认识了他们的属性和外在的联系。这些是我们片面的对事物的认识,属于低层次的。但当我们认识事物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引发质变,从片面的认识事物的表象跃升至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这时,我们的认识就达到了认识的第二阶,抓住事物本质,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了。这一过程就好比是数学的产生一样。最原始的世界没有数学,只是有一些简单的计数,和这些数字的外在联系。这时处于认识的第一阶段,是积累阶段。随着文明的进步,计数被用的越来越多,第一阶段的认识也就越来越丰富。人们逐渐从中找到了1+1=2规律,知道了这些数字的内在联系,此时,认识也就到达了第二阶。

那么,这些认识从何而来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讲的很清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论》中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这里说的就是一个“实践-认识-检验-再实践-再认识-再检验”的过程。实践充当了认识的领路人和检验者的双重角色,让认识得到改进和趋于完善。举个例子来说,首次接触臭豆腐的人的第一感觉大都不会认为它美味可口,因为臭味太难以抗拒,更无法引出食欲了。可是,吃上一口臭豆腐,感受那份柔软与独特风味,真是美味极了!正所谓只有扛的住臭的来袭,才能真正领略香的真谛!这种体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认识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认识源于实践。

这又让我想到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

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教条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相反,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作为学生的我们往往也容易如此。学校之所以为我们安排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目的就是让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毫无疑问,实践也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比如我们学习了医药学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去做动物实验呢?这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例如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点-线-面的进程。首先选择一个地区进行试验,出现成果了,再向其他地区推广,最终全面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政策解决了当时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也足以说明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实践论读书笔记》
对实践论的评价 第四篇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论读书笔记。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我们当时记得很牢,考试时可以做出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题目,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和所学的内容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其实回想高考前所学的知识,大多也都忘却。如果立马再来一次,我想我不能出现在今天的校园了。所以实践是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也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会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来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需要进行不同的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不是少,只是我们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没有在不同状况下进行不同实践的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对于这句话,毛泽东同志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说明认识是错误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成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改进,再实践??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论>的学习,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对实践论的评价 第五篇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对实践论的评价》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实践论内容评价 对实践论内容的评价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对实践论的评价”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对实践论的评价"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pingke/4088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