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评课 > 牧场之国评课稿(3篇)

牧场之国评课稿(3篇)

2016-06-12 17:42:51 编辑:hongyap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牧场之国评课稿(3篇)  《牧场之国》是人教版第八册22课文,这篇课文描绘的景象似乎就是《天堂》的文字再现,让我们沉浸于宁静安谧的异国 ...

牧场之国评课稿(3篇)

  《牧场之国》是人教版第八册22课文,这篇课文描绘的景象似乎就是《天堂》的文字再现,让我们沉浸于宁静安谧的异国风光中。课文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贯穿全文,突出了牧场的美:在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上,成群的各色牛儿如朵朵大花,镶嵌其中;牧场更有一种粗犷美:成群的骏马在草原上飞驰,辽阔的草原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牧场也有一种悠然的美: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在草原上悠然自得,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声;牧场还有一种夜幕笼罩下宁静的美: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闪烁的灯塔。而每一种不同风姿的美,在作者笔下都显得灵动,富有生趣,似优美的抒情小调。下面是www.chinazhaokao.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牧场之国评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

  牧场之国评课稿1

  《牧场之国》是一篇描写荷兰牧场的文章,全文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美丽富饶的荷兰牧场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异国风情的美。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刘老师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我认为本课有三个亮点。

  亮点一:

  刘老师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初读感知时,让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荷兰的牧场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不仅让学生对全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而且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亮点二:牧场之国评课稿

  为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到荷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牧场之国,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刘老师抛砖引玉,提出一个问题“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荷兰有什么独特之处?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仔细地品味一下,并把你的体会旁注在书本上。”引导学生从“牲畜悠闲、草原无垠、安详静谧”三个方面,体会到荷兰不愧是牧场之国。

  亮点三:

  课堂最后总结时,刘老师结合板书及图片显示的内容,让学生感悟到了荷兰牧场的美,让学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特别是文中四次出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此时学生在层层递进地读好这四句的同时,达到了人文统一的效果。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学生与老师互动还不够积极、大胆。中年级段教学重点虽然已由字、词教学转移到段、篇、章的训练,但我认为生字“嚼”“畜”是多音字,教学中应该结合文中语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牧场之国评课稿2

  《牧场之国》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为我们描绘了合练牧场白天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课文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语言方面生动,传神,比喻、拟人是课文中一个突出的语言特点;第二,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课文所要展示的是异国的田园风光,所以在描写是作者就注意抓住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特有的景色描写;第三,在结构方面采用总分的形式,而且在分别叙述每一个小的场景时,都有一个相同的中心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加强了感情的抒发。

  蒋老师在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经过反复钻研,思考,确立两个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感受荷兰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二是使学生领悟文本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在略读课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下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中心问题统领全文。

  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求问题少而精,探究空间大,很多问题往往由课文的导读提示引申而来,或是由单元导读改编而来。这篇课文,蒋老师以感受真正的荷兰为主线,在初读课文时,除读通读正确以外,还设置一个问题,牧场之国是哪个国家?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形象。在反馈这个问题时,又让学生在阅读寻找课文的中心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从而围绕这个中心句放开,让学生充分感受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回归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真正的荷兰的踪迹,进行反馈。

  二、整体概览,局部精读。

  在初读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强调要认的字,逐一过关,而是在学生读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跟进,体现出略读课文的略。在初读结束,总结学生的体会感悟,将荷兰的特点总结为三个:牲畜成群,草原辽阔,环境静谧。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层层递进,挖掘教材的深度。比如在解读牲畜成群版块,首先让学生圈一圈课文中到底写了哪些动物,在反馈时让学生谈谈有什么发现,从而总结出那里的牛多,种类多。从而迁移到其他动物身上,通过链接这些动物的动作,姿态,让学生注意到这些语言的细节,再一次谈发现时,学生的认识已经由表及里,感受到这些动物在这片牧场生活的悠闲,快乐和自在。有了这样的认识,孩子对文字的认识深度自然加深,再次回归课文寻找这样的句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全新的感悟。又比如在感受草原静谧这一板块内容时,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以及作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找出感受到静谧的词句,学生细心雕琢段落,积累词语,并在点评时适当渗透对比等描写手法。这些局部的精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并在写法上有所领悟,并顺势迁移。

  三、写法领悟,结题拓展,激活阅读。

  在感受语言文字之后,教师又适时向学生展示荷兰的不同别样风貌,并作简单介绍,然后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招聘荷兰馆的现场解说员。让学生给不同的图片配上介绍的内容,以图示——师范例——总结方法——学生试写——反馈评价为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聆听感悟的过程中得到写法的提升。最后教师还向大家介绍一本书《各国风情丛书——荷兰》,让课堂延伸到课外,增加课堂的厚度。牧场之国评课稿

  牧场之国评课稿3

  《牧场之国》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课文所描写的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觉为之动容。

  课上李老师首先激情导入,接着让学生介绍收集到有关荷兰的资料,使学生对美丽的荷兰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然后揭示课题。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荷兰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并板书到黑板上,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踊跃发言。一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板书下,完全出现在黑板上,荷兰的美景尽现在学生眼前,激发了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接下来进入质疑解疑环节。学生围绕“为什么称荷兰为牧场之国?从那些语句体现出来的?”展开交流讨论。一路走下来,课堂很顺畅,条理很清晰,层次也很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了文章重点,体现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但在教学过程中互动开放还不够,启发得不够灵活,学生没放开。还感觉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不够,学生对课文读得不透,虽然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了,可是时间还不够。


牧场之国评课稿(3篇)相关热词搜索:之国 牧场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牧场之国评课稿(3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牧场之国评课稿(3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pingke/4592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