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评课 >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2015-09-23 09:55:0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一】: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评课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一】: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

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二】: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出示例题:买3件夹克衫和3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3件夹克衫和3条裤子的总价)即:(35+25)×3=35×3+25×3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三】: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教师能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

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在反馈练习中,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突破教材的难点。

以温馨“问题”,促使学生学习。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的分配律”?与学生对话时,“谈谈你从书本获得的知识”等温馨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获取。

教师在评价时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教师进行激励:“你真行!”;如果答错了,教师鼓励:“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的结果很有创意,教师也激动地说:“你真棒!”整节课上老师优美的体态、灿烂的笑容更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

总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借助多媒体,以“问题”为主线,实施扎实、开放的数学活动,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四】: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首席点评:马一娜

乘法分配律原本是一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课。可在李老师的精心组织与动态演绎之下,却让整节课生动活泼,不仅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而且夹杂着一股淡淡的生活味。

一、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本课一开始,通过送学生一句话,用看似简单的12个字,不仅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而且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听要专心,说要大声,学要用心,写要认真。让学生有章可依,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

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李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如后面几道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李老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的课堂中不同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同时注重其内涵。

比如在尝试探究环节,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外在的结构特点,而后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乘法分配律的特点,最后让学生仿写算式和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特点由模糊不清到清晰可见,最后直至在头脑中成像,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了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如果说以上环节重点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轮廓的勾勒的话,那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对其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和剖析。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五】: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

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

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六】:杨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评杨老师《乘法分配律》

大联小学 韦燕婷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出示例题:买4件上衣和4条裙子,一共要付多少元?(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评:[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在解答此题时,教师直接要求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我个人认为不太妥当,不如让学生自由解答,然后在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关系,并议一议,你认为哪个方法更简单?这样自然引出规律。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

1.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4件上衣和4条裙子的总价)即:(15+10)× 4=15 ×4+10× 5

2.标准的读出等式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讨论,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5.出示定义,解释(a+b)×c=a×c+b×c

评:[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杨老师引导学生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七】:'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王淑华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课时,教师"设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一设问创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又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进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思维起步:这一环节中,精心设计两组题,
    A组: B组
  (3+2)×4 3×4+2×4
  2×(11﹢9) 2×11﹢2×9
  20×5+4 × 5 (20+4)× 5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问"从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感知:(3+2)× 4,与 3×4+2×4,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数字也一样,引起学生质疑,这样的两道题,是否也存在一种关系,达到思维起步的目的。
  3、在教学重点内容时:重组教学资源,没有用教材中"植树问题",原因是"植树问题"的情境在学习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时都用了,而且学生在前面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植树活动?此时再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后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再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乘法的分配律留有空。特意设计问题:"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的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算式,(35+25)×3 35×3+25×3 。此时出示三道思考问题: 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相同点:两组算式计算的结果相等、参加运算的数字相同。不同点:第一个算式先求一套校服的价钱,再求三套校服的价钱。第二个算式先分别求三件上衣的价钱、三件裤子的价钱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八】:《乘法分配律》评课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评课

赵相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能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他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全班汇报,达成共识。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九】:乘法分配律 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by - 2006-9-11 12:38:36

评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为此,在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交流、探究以及运用的机会,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贴近生活——学习现实的数学

数学教学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本节课教师创设购买自行车的情境,并要求学生帮助教师算一算,要用多少钱?从而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亲切感与数学的价值。

二、主动建构——学习有意义的数学

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对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新知识”,不少内容是“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数学经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鉴于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己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促使其主动建构。在引出(特殊的等式时,教师就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特征,写一个和它类似的等式。在反馈中,教师把学生所举的等式写下来,让学生观察、思考,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号左、右两边算式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的联系、探究其内在规律,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去发现、去获取,并在主动建构中学习新知。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乘法分配律评课稿》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乘法分配律评课稿记录 乘法分配律练习题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乘法分配律评课稿”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pingke/4880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