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评课 > 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

2016-07-30 15:16:2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共5篇)30课古诗词阅读白居易《观刈麦》,回答下列问题。1 《观刈麦》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唐代大诗人。请再写出二句白居易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解释加点词语。⑴小麦覆陇黄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一)
30课古诗词

阅读白居易《观刈麦》,回答下列问题。

1.《观刈麦》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唐代大诗人。请再写出二句白居易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词语。

⑴小麦覆陇黄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妇姑荷箪食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右手秉遗穗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左臂悬敝筐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吏禄三百石____________________ ⑹岁晏有余粮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诗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需翻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借此揭示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香山居士 略 2.⑴同“垄”,指麦地 ⑵担 ⑶用手握着 ⑷破旧 ⑸古代容量单位 十斗为一石 ⑹晚3.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拷。4.这句诗细腻地刻画了刈麦者十分矛盾的心理。农民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挺着、忍着,可见处境十分艰难。5.一幅画是一家农民麦收的辛勤劳碌的情景,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另一幅画描写了一位贫妇抱着孩子拾麦充饥的情景,提示了赋税的繁重。6.揭示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诗中那位贫妇人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残酷现

实?

(3)诗的末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繁重的赋税逼得一些农民失去田地,即使是有田的农民将来也有可能失去自己的田地。

(3)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1、望江南 梳流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州。

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3、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5、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

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课后古诗

1、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族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是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 破阵子 晏殊【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5、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通假字)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6、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7、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8、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旁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9、 朝天子 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而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翻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0课《诗四首》

30 课 诗四首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二、学习《归园田居》

1、导入: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

三)。

2、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①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②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③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④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⑤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⑥深层探究: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明确: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帮助学生理解。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⑦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三、学习第二首《使至塞上》

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2)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

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1)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提问:《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四、指导学生学习《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3)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提示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说。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③“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5.齐背《渡荆门送别》。

五、学习指导学生自读《登岳阳楼》(其一)

导入: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之交的大部分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

然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记其事,本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1.作者简介。

2.指导学生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下列问题:

“北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表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登岳阳楼》(其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六、拓展

这四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学生齐背两首诗,默写两首诗。

(2)、《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1.学生齐背《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2.比较鉴赏。《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背默四首诗

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诗词

《望江南》温庭筠(九上课内)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

《渔家傲》范仲淹(九上课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苏轼(九上课内)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李清照(九上课内)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九上课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五)
人教版语文 九年级上册 教案(1——30课含教材练习解答)

1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来达到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的目的,并对鉴本文写于1936年2月,在粉碎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赏诗歌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领会。 后,毛泽东同志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进行东征。在陕北教学过程 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第1课时 白雪覆盖的源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一、情景导入 下了这首词。这首词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它描写了雄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人柳宗元,也曾描写过苍莽 伟壮阔而又妖烧美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雪飞的大世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 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一个孤寂死灭、了无生气的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诗歌的学习应世界。在毛泽东的笔下,又将是一个怎样的雪的世界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体会朗读技巧的同时,细致地感呢?被冰雪覆盖的世界不仅没有沉寂,相反,诗人之知词中的形象,深人地感受词中的意境。在教学课文时,心激活了历史的灵魂,让雪世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采用音像资料有利于学生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象。如此多娇的江山,上演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壮课时安排 举啊!同样是写雪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出示课题 2课时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知识目标 1.听读课文,初谈感受。 1.理解、积累“妖烧、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教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从诵读 等词语。 入手,来领会全诗。同学们认真听,标出需注意的字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词,并说说听读后的感受。

能力目标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做好标记。 1.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1)字词积累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莽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

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莽:①形容草木茂盛。 教学重难点 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词中取第②义。 重点 妖娆:娇艳美好。 1.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折腰:①弯腰行礼。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词中取第②义。 博大胸襟。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突破方法:抓住朗读环节,通过听读朗诵、教师指导朗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 诵、学生诵读等环节,再辅以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营 (2)交流反馈听读感受。提示:豪放,气势磅礴,令 造一种豪情激荡的课堂氛围。从不断的诵读中,感受诗人振奋„„ 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作为革命领袖的博大胸襟。同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时也自然而然地领会到本诗抒情与写景、议论相结合的本词写于1936年杭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特点。 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 难点 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杭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杭日先锋队

突破方法:还是从诵读入手.设计“‘你最喜欢读哪句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杭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词.怎样读.为什么?”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文本, 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

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

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教师要充满激情地朗诵这一节,继续为课堂营造豪迈齐声朗读词作上片 的氛围) B.赏析词作下片: 3.学生模仿录音自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好重音、“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节奏、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 教师补充材料: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它发表三、探讨朗诵,品味语言 于1945年杭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 1.语文活动设计:你最喜欢读哪句词?你认为应该怎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 样读?请选读词句,并结合词句所呈现的画面和表达的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飞往重庆,同国民党情感,说说这样读的原因。 进行了43天的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学生朗读,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不 2.交流反馈。学生朗读词句,表达自己的见解。教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凝练的语言。 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反动文人也来 A.赏析词作上片: 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毛“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泽东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重读“千”“万”,感受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破产。这正表明《沁园春·雪》词才是真正的千古绝的宏大。重读“封”“飘”,“封”凝然安静,“飘”舞姿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三句总写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北国雪景,把读者引人一个冰天雪地、广裹无垠的银色共折腰”。它是由《沁园春·雪》词中的“江山如此世界。“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化用而来的,这两句在词重读“望”,它一字领起了描绘长城、黄河、山脉、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竞”字重读,写出英雄之原这些雄伟景观的词句。“惟”“顿”重读,强化了白茫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茫的壮阔雪景以及寒风之烈、变化之速。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一句运用比喻,充满生机与活力,“欲”和“天公”学生介绍五位帝王的业绩。“惜”重读停顿,总领七重读,读出精神奋发之感。 个句子,定下评论基调,意味丰富。“惜”含褒意,教师: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 肯定了秦皇、汉武等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又委婉地批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包含后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过前人的坚定自信。“略输”“稍逊”重读,两词照应著名作家吴祖光称《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惜”字,措词极有分寸。“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学生欣赏国画《江山如此多娇》,讨论它最能体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哪几句诗词。 教师补充材料: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 明确:“‘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须”字重 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鹤大志。1925年,分读停顿,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是作者想像雪后睛日当空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的景象 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

活动设计:学生展开想像,用“读了这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仿佛看到了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__________,感受到了”这样的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体会作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一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群者豪迈的情怀。(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抒情,设计这个活众! 动是让学生重点体会这一特点) 教师点拨:词作下片.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

教师点拨引导:诗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 今朝人物.抒发了豪情壮志。

3.总结并引导学生体会本词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自信和自励,这就是领袖人物结合的特点。 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 这首词.上片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三、比较赏析,了解伟人 迈:下片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卜算子咏梅 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意境壮美雄浑,气势陆游 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 4.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举世瞩目的业绩,渲染尘,只有香如故。 浓浓爱国氛围并激发学生树立为祖国再创辉煌而努力卜算子咏梅 的远大志向。 毛泽东 四、作业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 1.背诵诗词。 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

2.课下搜集并积累毛泽东的诗词,为下节课的教学时,她在丛中笑。 活动作准备。 1.教师介绍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第2课时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一、检查作业 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检查学生朗诵,教师给予点评。 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二、品味诗词,感受伟人 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毛泽东的诗词向来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正因为诗境的写照。 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毛泽东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 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再次品味诗词,感受一代伟 2.从词中的梅花形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人毛泽东的魅力。 个方面来思考比较两首词。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遣词造句上品析诗词,提示: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 用下面的句子来交流:“从课文句子______________.我 (1)陆游《咏梅》一词中的梅花无人眷顾,无发现词人毛泽东______________.” 人欣赏,风雨催逼,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

教师给学生示范:从课文句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然保持那一份清香。高洁坚贞,孤芳自赏! 万里雪飘”.我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用词.善于造境.简练毛泽东《咏梅》中,“风雨”“飞雪”“悬崖”“百的“‘冰封”“‘雪飘”“‘千里”“‘万里”一静一动.意境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开阔.气魄宏大 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犹有花枝俏”,一个“俏”字,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课堂交流提高。 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凸现了梅花傲岸挺拔、 2.再细读词句,从情感内容上体会,用“从课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文句子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的句子来交流。 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

示例: 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在无比欣慰从课文句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地飘落,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诗人陆游笔下的梅花,有铮铮傲骨,孤高而寂寞。

从课文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我感受到伟而伟人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人毛泽东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 勃。 (2)陆游《咏梅》里的梅花无疑是陆游自己的

从课文句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处境与人品的写照,从中既体现了他不愿苟合于流俗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的清高孤傲,又有遭遇打击后的凄凉与无奈。全词悲

剧气氛浓重,凄凉压抑,读之使人感到阴郁低沉。时

【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

代的悲剧,个人的不幸,使陆游《咏梅》词蒙上了深重的阴影。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发表的时候,前面有这样一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在毛泽东手书的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之后,附了这么一句话:“伤北伐不成而作。”写一首词,应该是有感而发的,毛泽东在读了陆游的词之后,就是反陆游原词的消极悲观、格调低沉,而是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和信心,敢于斗争,正视胜利;反陆游原词的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而是谦逊虚心、不计名利,完全彻底地为人民、为革命的精神,从而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这首词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

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还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绘北国风光——赞祖国壮丽山河 评历代帝王——抒凌云壮志豪迈情怀 课堂作业

见本书随堂巩固案对应练习 课后作业

见本书课后提升案对应练习

2雨说

教材分析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让“雨”对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朗诵。所以教学过程还应是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开展。围绕“雨”的形象,设计了读雨、品雨、赏雨三个环节,又在品雨中设计听雨、说雨的诗情画意、说雨的浓情厚意三个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形象。诗歌运用拟人手法,“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运用比较阅读和诗歌指导创作,来进行拟人手法的学习和实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禁锢、暗哑、留滞、喧嚷、洗礼、温声细语”等词语。【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

2.反复诵读,感受诗中“雨”的象征意味。 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意象,体悟诗意,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自然,丰富心灵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突破方法:古人说披文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的关键点,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和文本对话,跟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经历一次情感洗涤,体会诗歌的魅力然后选点研读.选取“‘雨”做支点来展开读、说、写等实践活动由情入理,使学生真正掌握拟人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用,并学以致用,做实实在在的语文训练 难点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突破方法:以诗歌对冬景和春景的描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掘其象征意义然后,教师介绍写作背景,结合对诗歌中点明主旨诗句的朗诵,使学生在教师的情感铺垫和理解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来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大自然的花开花谢、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同学们倾听过淋漓的雨声吗?(大多数学生说听过),说说你们听到雨声时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积极发言,女生感情细腻一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去聆听那些跳动着的雨珠的心声。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读雨 朗读课文三遍:

第一遍: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注意下列字词: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留滞:停留,不流通。

暗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在这一环节,可以设计题目。让学生对字词加深印象的同时,初步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诗人吟成一个字,花了不少心思:

当雨未来时,田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牧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塘是小溪是雨未来和来了时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雨来了,使田圃____________________,牧场鱼塘,溪水

明确:雨未来时:田回——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足迹,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来了:田圃——泥土将润如油膏,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鱼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小溪——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第二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师生讨论明确诗歌各节的读法: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 温和,表现对雨的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 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 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学生两人一组,自读自评,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第三遍:配乐朗读,读出情感。 播放舒伯特的《小夜曲》,请学生伴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请学生说说诗人 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如“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等。 三、欣赏品味—品雨

1.活动一:听雨——倾听雨的诉说

伴随音乐,学生代表朗诵诗歌,其他学生一同倾听雨的诉说。在诗中,雨说了什么?

明确: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请孩子们与它亲近,并随它同行。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它来自很遥远的地方,无忧无虑地玩耍,快乐地成长。第七节和第八节,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把欢笑带给孩子们以后.“‘我就快乐地安息”。雨最终栖牲自己.将生命变成孩子们嘴里的“那份钳”.并在“‘那份钳”中融入对孩子们的“祝福的心意”。

2.活动二:说雨一诉说对雨的理解 (1)说说雨中的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于凝练的语言中透出丰富的意象。诗歌中的雨在来去之时,都带着浓浓的诗情画意。你看到了吗,你领会到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品读,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这份诗情,这种画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

第二节,雨来了。雨“走得很轻”,并且“温声细语”。“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雨是静静地来的,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让人想到杜甫诗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和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春雨。

第三节中不要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隐约见到张志和诗中“青署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影子。

第五节,春回大地,一个新的世界。田圃还是原来的田圃,但,泥土将润如油膏了,种子会发芽;牧场还是原来的牧场,但,草儿将复苏了,牛羊又可在这里放牧;鱼塘还是原来的鱼塘,但,水暖了,水深了,鱼儿自由自在了;小溪还是原来的小溪,但,重新欢唱了,还有村妇来洗衣裳。

第六节,雨从小生活在山峰耸立、白云满天的童话般的仙境中,无忧无虑地玩耍,快乐地成长。 第七节运用拟人手法,写得很形象。“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弯”字形象地写出了柳条在春雨中随风飘动的样子;石狮子“笑出了泪”是说石狮子沾满了雨点;小燕子“笑斜了翅膀”,一个“斜”字形象地写出了小燕子在雨中斜飞的样子。

教师适时进行语言训练:仿照这种句式,另写


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相关热词搜索: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人教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pingke/5267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