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评课 > 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2016-08-30 11:33:0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共6篇)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的精神和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的精神和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制订本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一、 概 述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立新的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和改革要点。

1.二期课改课程理念

(1)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经历并获得经验的观念

 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展,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2)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

 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适合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和信息化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生潜能,发展多元职能。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 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3)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培育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尊重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国际竞争拓展德育的实施渠道,在坚持“三线一面”、“三位一体”的基础上,突出各学习领域的德育与时俱进,改进德育方式,强调“行在知前,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德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汲取世界多元文化的先进成果。 与合作意识。 特色,发挥学校、社区、家庭的综合德育功能。 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重视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 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5)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 加强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同步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三者的有机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发展,实现课程目标的整合。 度的形成,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整合。

2.课程设计思路

(1)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上海城市发展特点,确定中小学培养目标  本《课程方案》中的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描述的是21世纪的上海对于合格市民的基本要求,体现的是社会最基本的教育价值观。分学段培养目标依据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制订,并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阐述。

 学科课程目标从“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能力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三方面阐述。学科课程目标要突出阅读与交流表达、科学探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合作与组织、自我管理与规划等能力的培养;重视国家意识和政治信念、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承担精神、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的态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为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落实培养目标,中小学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 学习经历是学习目标、过程、内容和情境的综合体,它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是学生形成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关键。

各种学习经历有其相对侧重的目标,本《课程方案》提供以下五种学习经历:

 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

 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

 体育与健身的经历。

 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

 社会实践的经历。

(3)依据“培养目标”和 “五种学习经历”,确定中小学教育向学生提供八个学习领域的课程 八个学习领域及其在基础型课程重的相关学科课程是:

 语言文学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课程。

 数学学习领域:数学课程。

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课程。

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思想品德)、中学社会等课程。

 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课程。

 艺术学习领域:包括音乐(唱游)、美术和艺术课程。

 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课程。

 综合实践学习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4)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特点,从“加强基础、促进发展、激励创新、重视实践”的要求出发,建立课程结构

 根据共同的基础要求和不同的基础要求,构建“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

 根据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改革要求,构建“研究(探究)型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有两种类型:一是单独设立,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并实施,称为研究(探究)型课程Ⅰ;二是置于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之中,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渗透,称为研究(探究)型课程Ⅱ。 加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实加强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重视学科课程内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现课程结构的整合。 经历和经验、社会和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 各学习领域与三类课程的关系如表一所示:

3、改革要点

【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1)构建体现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 重视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基础型课程和不同基础要求的拓展型课程。精简共性的基础,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注重能力、方法和态度的基础,合理设计各种课程类型和各学习领域的比重,落实基础学力。

 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整体设计12年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探究)型课程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科课程课程与经验课程的优势。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建立学习领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三个学习领域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增设艺术、科学、社会等课程,充分发挥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优势。

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设置有利于学生灵活选择的八个学习领域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和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加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随着年级升高,逐步增加课程的选择比重,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使学生学会选择,促进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2)加强外语和信息科技教育

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外语课程,建立学生接受12年外语教育的机制。加强外语教师、外语教材和外语学习氛围的三项建设,以培养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双语教学”,重视多语种教育。

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全面普及信息科技课程,并形成“纵向连贯,横向整合”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改革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拓宽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与信息科技的运用有机的融合,逐步实现“学技术,用技术,与技术一起学。”

(3)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 制订《关于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促进信息技术在学科中地广泛应用。 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全面整合,逐步建立与课程教材改革相配套的学科网站或网页,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交流的平台和认知的工具,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

(4)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有效地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建立选科指导制度,倡导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

 增设研究(探究)型课程,并从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制订《上海市中小学研究(探究)型课程指南》,反映研究性学习要求,指导学优化学习方式,学会学习。【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 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经历。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种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开展学习活动,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

(5)改进学习训练方式,构建学生训练体系

 制订《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训练的指导意见》,通过改进各学科的学习训练方式,逐步建立有利

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学习训练体系。

 充分关注学习训练方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重视学习训练体系中的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加强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逐步建立与基础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学习训练支持平台。

(6)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 拟定《关于改进各学科学习评价的指导意见》,建立自评与互评、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管理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有利于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 推进包括招生考试在内的各种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改革。

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校数字化学生档案系统和市、区两极的数字化质量监控系统,设计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小学评价的数字化评价平台。

(7)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

 适当减少国家课程的比例,为学校开发和实施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校和教师对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能力,逐步实现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培养目标

1.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

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并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教育过程。普通中小学培养目标要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使学生——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分学段培养目标 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学校在遵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段特点,在高中阶段教育中,积极推进学分制管理。 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个性化的学校课程实施计划。

根据普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新课程的实施,使各学段的学生——

三、课 程 结 构

1.整体设置12 年一贯的普通中小学课程

的发展。

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研究(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在九年不同的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高中阶段称为研究型课程。

3.三类课程的实施形态

 基础型课程具有统一的共性基础要求,为必修课程。

本课程强调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整体设计,以确保12 年中小学课程的整体连贯性。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和高中以分科和综合课程相结合的形式设置课程。 科学、社会和艺术三个学习领域,进行12 年一贯的综合与分科呈“合-分-合”的整体设置。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即共同基础),着眼于促进学生基本素质2.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篇二: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探索实践推进新课改 反思总结促进新发展(2014.12)

探 索 实 践 新 课

反 思 促 进 新 发

武 威 第 七 中 学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改 展

我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自2010年秋季起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作为一所地处农村的市级示范性高中,武威第七中学于2010年9月启动高中新课程,至今,全校直接参与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师有180多人,教学班45个,涉及学生近3000人。在各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悉心指导下,学校认真开展研究实践,积极与兄弟学校交流研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和提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进实施新课改。现就我校新课程实施与推进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总结汇报如下:

一、稳步扎实全面推进新课程

1.建立完善领导机制

从新课改实施起,学校成立由校长直接领导的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学校分工由教导处负责新课程的具体实施工作,教科研处负责教师的培训和课题研究等工作,政教处负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形成运行有序、功能完善的课改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积极做好课改宣传

【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动员,形成强大的高中课改工作合力。自2010年9月起,每届高一新生我们都用《致高一新生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向家长宣传课改的相关政策,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积极邀请家长通过各年级一年两次的教学开放日活动深入学校、课堂真实感受新课程。学校还编印出版了《武威第

七中学校本教材---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文件汇编》,分发给每位教师学习,形成了人人参与、支持课改的浓厚氛围。

3.科学制定课改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省、市、区出台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臵与管理方案》等文件精神,我们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新课程实验方案,明确新课程实验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对新课程实施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同时,还积极制定出台包括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课程设臵方案、学分认定方案、学生成长手册制定方案、选修课设臵方案、综合实践课实施方案等各种计划和方案,建立适应新课程实验的学生档案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新课程实验在整体框架内稳步、有序的推进。

4.精心组织教师培训

一线教师是新课程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从2010年暑假开始,我们遵照市、区教育局关于教师培训的文件精神要求,遵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参与新课改实验的老师进行了全员、多层次培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等文件。组织教师分批全员参加暑期“国培”。 从2010年起,在每年12月我校举行的教师专业知识测试中,我们专门选择了先期进入课改实验的宁夏等省的高【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考试卷作为测试卷,体验明确新课程及新课程高考。学校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校际交流。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40多名,分赴上海、重庆、兰州等地参加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还采取省市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识培训和分科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外出取经和集中时段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测试,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激发了广大教师学习课改理论、参加课改的热情和兴趣,努力打造一支课改理论素质高,课改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保障新课程实验有效的开展。 5.全面合理设臵课程

学校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的精神,本着“高考科目稳步推进,非高考科目大胆创新”的基本思路,制定课程设臵方案,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可选择的课程结构,积极灵活稳妥地推进高中新课程。在保证新高一年级国家必修课程100%地开出的同时依据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及对学生培养的定位,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尽可能开设多样化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确保每一个学生在每学年的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的学分,修满三年至少获得144个学分。 采取必修课与主要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统一学习,其它选修课程,特别是校本选修课程由师生根据班级特点和发展方向自由选择的方式实施新课程,到高三年级的教学仍然主要以高考总复习为主。

6.探索改革评价方式

“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课程评价是实施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我校对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教学目标突出“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教学内容体现“结构化、问题化、经验化”,教学活动强调“活动情景、活动运作、活动效果、活动体验”的评价模式。把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群体进步,突出过程性上。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课堂评价体系,力求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我们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改革,改革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建立了一套以“学生成长记录”为基础,以学科模块评价为主要内容,以研究性学习评价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为重点,以自评、组评、班评为主和教师评、家长评为辅的多主体、互动评价为主要特点的过程性、发展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综合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为特点,注重过程性评价,重视知识技能考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意构建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从实际操作中积极扭转“一卷定乾坤”的应试倾向,对学生各方面素质情况给予客观科学评价,对未来发展予以指导、引导,鼓励学生从德、智、体诸方面建构自我,完善自我。

7.学习借鉴教研促课改

学校借鉴课改先进省市的教研模式,坚持每周四各学科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加强交流探讨参与联片教学活动,强化“请进来,

篇三: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2014中国的疆域教学反思

中国的疆域教学反思一:

这个学期学习中国地理,要认识和了解祖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意义。由于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因此我对学生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提出了系列的读图要求。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充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1、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指导学生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

让学生在图上找到赤道圈,复习纬线圈的特点。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从而学生能得出结论:中国位于北半球。接着让学生找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oE、160oW,并复习东经与西经的替变规律,得到结论:中国位于东半球。

2、联系五带划分与北温带范围的知识,在地图上辨认我国的五带位置

让学生在图上找到北回归线与北极圈,复习有关五带的知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回归线与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与极点之间为寒带。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3、联系大洲与大洋位置的知识,在地图上辨认我国的海陆位置

复习七大洲与四大洋与方位知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提问:北冰洋被哪几个大洲包围?南极洲被哪几个大洋包围?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直接通过活动材料提供的资料,引导学生评价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在学生的讨论中得出结论:一些纬度较高的国家(例如俄罗斯和加拿大等)或纬度较低的国家(例如巴西等),由于其所属的温度带,限制了农业的多种经营;一些内陆国(例如蒙古等),由于不临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一些岛国(例如日本等),由于四面环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国家的领土范围,但沿海多港湾、海上交通便利,为这些国家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位置条件。通过与世界上一些著名国家的比较,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的理解,并为今后教学对外贸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做好必要的铺垫。

评价“位置优越”时,还可以将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等进行综合分析或讨论:如果我国不具备东临大洋的海陆位置,而是深居内陆,就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和现在十分不同的影响。展示我国地形图,启发学生,在相同的海陆位置条件下,我国地势如果东高西低,会对气候和农业生产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评价问题的方法。

中国的疆域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通过教师对中国疆域四至点范围及自然景观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对中国跨经纬度的计算,还有对中国与美国、蒙古、英国地理位置的对比,使得学生形成了:我国疆域辽阔;海陆位置优越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课堂上师生活动空间大,互动环节多,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的发挥。教学效果还不错。

不足的是:學生涉及到识记的内容,特别是中国疆域的四至点学生还是模糊不清,因此课后必须多加练习巩固,同时在课堂上还应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更活跃,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利用地图和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起来,老师真正当一名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向导。

中国的疆域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中国地理)学习的开始,既是初一的承接也是初二的开始,所以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精心做了以下的设计: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能维持好学好地理的兴趣。

依据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本节课教学一开始,我就以学生较为喜欢和直接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效果展示吸引学生眼球,并创设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建立了探究、体验、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促使师生共同成长进步,尤其是对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分析,经过合作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想探个究竟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多方位培养学生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教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 合作意识 、参与意识和情感意识,使学生在一种生动、民主、融洽、快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课程标准》倡导体验 、实践 、参与和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学生各抒己见,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照顾到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效率,同时拓宽了学生间情感交流的渠道,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创设了展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地位,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四、强化人文素养,肩负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功能。

本节课不仅注重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而且也重视了过程和方法,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准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通过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分析和探讨,以及辽阔的疆域的教学渗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建设好祖国的信心和志向。

篇四: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201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反思一: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显得略多,本着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亚热带气候类型为次重点的原则完成。

一、成功之处: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小组讨论贯穿始终。学生活动内容紧扣课本基础知识,达到熟知的目的。自主完成在先,小组讨论在后,再组间合作,最后教师点拨,共同突破难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多媒体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视听感觉,特别是显示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图,共同总结特征,让学生加深了认识,自然景观图片的运用,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3、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相比较,便于学生识记,从而加深了对这几种气候类型的理解。

4、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学练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知识的拓展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挖掘学生本身的内在潜力,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与新课改接轨。

6、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积极参与给课堂注入了活力。

二、不足之处:

1、由于相关图片资料很难在百度上搜寻到合适的,只有通过图片翻拍等方式来获取,对内容的解释显得略见单薄。

2、教师点拨过早。有时小组还没完全讨论出答案,就急于说出。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

三、改进措施:

1、力求教学语言准确生动。

2、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精确把握知识答案。

3、课下及时与学生、同事沟通,找出不足。

4、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反思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认识气候必须抓住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世界气温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全年高温型、夏季高温型、全年低温型。降水量的差异有五种情况:全年多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各月均匀型。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直观反应了一个地方多年平均气温变化规律和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最低月的平均气温,反应某地冬季冷暖程度,决定的该地的气候种类。降水的季节变化决定该地的气候类型。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温定类,以水定型”。

2、关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观察、读图、分析、概括结论等,注重引导、启迪学生得出结论。

不足之处:

1、景观图片的引入、热带、亚热带的几种气候类型异同点的比较等,以多媒体形式出现效果更好、更节约用时。

2、本课内容的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加上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

3、学生根据“气温曲线变化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培养还很不够。

反思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气候类型的学习,重点是掌握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区,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而不是将枯燥的图表分析强加给学生。这节课,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百度视频搜索与观看,在很大程度让学生带着兴趣提前预习了本节课的内容。课堂上再在教学课件中呈现学生已经熟悉的图片,认知效果比以前好得多。当然,课堂中我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将热带雨林气候与热带沙漠气候对比分析是因为这两种气候类型差异显著,有助于学生理解,而将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则让学生更直观地分析两种气候的异同点,以便于更准确地把握其特征。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将学生的活动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学过程中因学生活动较多,没有进行“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归纳总结,有待下节课中分析。

反思四: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是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气候包含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因此,教材在阐述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气候的学习。气温和降水是学习气候的前提,气候则是对前者的高度概括和加深。自然因素主要指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因素的重中之重,因此,本节教材的内容既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所在,是两大矛盾的焦点。从学生认识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基础。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作为教师,吃透教材,正确把握教材,重视本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节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气候的地区差异是重点所在,主要包括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其气候特征都是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讲解。

就本节课而言,某一气候图的判读和绘制是一大难点,气候图是由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

篇五: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2015初中班级活动计划

第1篇:初中班级活动计划

初三年级是学生最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年纪,为了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为了使我班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因此我们制定一份班级工作计划,来规划我们的学习生活,使我们的学习能井然有序。我们制定工作计划的主旨是:配合并做好学校要求的各项工作,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为争创“优秀班级”而奋发努力。我们的班级计划划分为以下几点:

一、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46位同学,其中男生25人,女生21人,住校男生15人,住校女生20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较差,特别是一部分男生,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但是仍然没有大的转变,部分学生厌学,班级的学习状况处于年级的后位,在新学年中要不断努力,争取不断前进,树立良好的班风。

二、抓纪律,树班风

众所周知,我班的学生一向纪律较差。作为初三的学生理应严格的要求自己。每个人都应该做个礼仪之士,懂得尊师重道,因此,树立起良好的班风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要树立起刻苦、勤奋、团结、拼搏的高尚班风,这不但有利于我们的学习,更为今后走好人生的漫漫长路铺下了基石。

三、开创班级特色文化

子曰:“吾尝终日不是,终夜不寝,以思为无益,不如学也。”在班级中要渲染一种学习气氛,让求知熏陶同学的思想,使其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为目的,我们班级打算搞一些读书交流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下午休息时间,请同学介绍一些他所阅读过的好的书籍,并谈谈他的体会。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个征文活动,请同学们踊跃投稿,将优秀之作提供于出板报的同学,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又可以从中挖掘人才,可谓一举两得。

四、培养班干部的自主管理能力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一切事情都主张让同学能够尝试独立完成,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班干部就更应该学会如何自主管理。或许在小学中各项工作都是老师指定好,规划好的,干部们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的学生干部需要根据班级情况自主制定班级管理规划,自己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不能够凡事都等待老师的处理。当然班干部更应做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工作,及时向老师反映同学们的建议和想法,是师生之间能够得到及时的沟通,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班干部,应该将自己的集体看成一个大家庭,每个同学都是其中的一员,我们要让班级形成一种互相帮助,共同前进的风气。我们会组织同学更好的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使同学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省和改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总之,作为班级干部凡事要以身作责,时刻关心班级,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自主管理模式。

五、加强养成教育

1、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学生的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把学生被动文明逐步转为主动文明。

2、继续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采用形象化的教育形式、分层递进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争做文明人、争创文明班。

3、加大力度围绕诚信意识、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绿化、文明礼貌等道德行为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动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上海学生特有的、鲜明的、持久的道德风貌。

4、充分利用校内思想教育阵地,上好思想品德课与晨会课、班会等,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社会课的整合,形成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对学生作分项训练和指导,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六、继续加强法制教育,综合整治管理

1、加大安全、法制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学习贯彻青少年保护等条例,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把禁毒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开展“上好一堂课、阅读一本书、举行一次报告、参观一个展览、观看一部录象、向父母教育一次的“六个一”活动,使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和预防毒品的基本知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自觉抵制外来诱惑,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4、积极主动地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建设,教育学生做到“三不”,即:不买小摊贩的物品、不吃不洁食品、不在家长陪同下上网吧。

5、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一是要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信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二要经常性通过版报、讲座、咨询、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要结合“后进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后进生”转化工作有机结合,提高转化率。

6、续开展好“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帮助贫困学生,升华爱心教育。

第2篇:初中班级活动计划

学期我担任八年级三班的班主任。为了本学期能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学期我的主要工作是围绕构建和谐班级、端正班风、学风,全面提升我班各科成绩为重点展开。

特制定如下活动计划:

第一周:报名,进行相关事宜安排。

第二周:开展以教师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第三周:进行读书活动安排。

第四周:挑选班团干部,制订班、团活动计划,强化常规管理条例。主题班会:自我介绍和入学感想。

第五周:如何做一个文明守纪律的中学生。

第六周:主题班会:迎国庆文娱联欢会。

第七周:主题教育:热爱祖国、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第八周:安全教育知识竞赛。

第九周:期中考试动员,加强考风考纪的宣传,复习迎考。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得失谈:明确学习目的。

第十二周:时间管理教育:让学生树立热爱青春时光、珍惜时间的观念,掌握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

第十三周:主题班会:我为新班级添光彩。

第十四周:班风班纪反思整顿:对开学以来班级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各方面措施进行及时完善和调整。

第十五周:书法比赛。

第十六周:主题班会:珍爱生命,体味成长。

第十七周:感恩教育。

第十八周:期末考试动员、考风考纪教育。复习迎考。

第十九周:期末考试。

第3篇:初中班级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工作。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根据新课改精神,我将努力工作,在班级树立良好的班风,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育总目标

1、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行为等教育,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2、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学习《中学生守则》切实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

3、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多种活动模式,使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行为规范小明星”,并使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好少年。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愉快地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扎扎实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三、教育内容和措施

1、文明行为教育: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结合班级实际,通过优化组建小队,讨论等多种活动形式,设立班级好习惯章。

(2)切实抓好行为规范教育,有内容、有计划的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根据班级的特点,落实每周一次晨会、班会的行为规范训练,使行为规范经常化。

(3)以学生发展为本,挖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找出“上课”“课间”、“保洁”、“作业”等不足之处,进行自我考核,争创“文明班”。

2、礼貌教育

(1)见师长热情问好,上下楼梯学会礼让。 (2).学习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3)把语文课学的“道歉”、“解释”、“答谢”等基本礼仪运用在生活中。 (4)在家尊敬长辈,不发脾气,校内家里一个样。

四、具体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开好主题班会:新学期,新挑战,以小队为单位,讨论“好习惯”章。

2、加强常规教育: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

3、在安全教育宣传月,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4、在教师节到来之际,进行尊师教育活动。

十月份:

1、开展一次“小义工”活动。

2、.结合“国庆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出一期“庆国庆”黑板报。

十一月份

1、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阅读革命书籍,讲演革命故事,树立革命精 神,营造强烈的革命传统教育氛围。

十二月份 :

1、举行“我们是新世纪的劳动大军”主题 班会。

2、主题班会“人人献出一点爱”。

元月份:

1.组织丰富多采的“庆元旦”活动。

2.做好班级工作小结,布置寒假工作。

第4篇:初中班级活动计划

初三年级是学生最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年纪,为了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为了使我班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因此我们制定一份班级工作计划,来规划我们的学习生活,使我们的学习能井然有序。我们制定工作计划的主旨是:配合并做好学校要求的各项工作,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为争创“优秀班级”而奋发努力。我们的班级计划划分为以下几点:

一、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46位同学,其中男生25人,女生21人,住校男生15人,住校女生20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较差,特别是一部分男生,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但是仍然没有大的转变,部分学生厌学,班级的学习状况处于年级的后位,在新学年中要不断努力,争取不断前进,树立良好的班风。

二、抓纪律,树班风

众所周知,我班的学生一向纪律较差。作为初三的学生理应严格的要求自己。每个人都应该做个礼仪之士,懂得尊师重道,因此,树立起良好的班风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要树立起刻苦、勤奋、团结、拼搏的高尚班风,这不但有利于我们的学习,更为今后走好人生的漫漫长路铺下了基石。

三、开创班级特色文化

子曰:“吾尝终日不是,终夜不寝,以思为无益,不如学也。”在班级中要渲染一种学习气氛,让求知熏陶同学的思想,使其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为目的,我们班级打算搞一些读书交流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下午休息时间,请同学介绍一些他所阅读过的好的书籍,并谈谈他的体会。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个征文活动,请同学们踊跃投稿,将优秀之作提供于出板报的同学,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又可以从中挖掘人才,可谓一举两得。

四、培养班干部的自主管理能力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一切事情都主张让同学能够尝试独立完成,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班干部就更应该学会如何自主管理。或许在小学中各项工作都是老师指定好,规划好的,干部们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的学生干部需要根据班级情况自主制定班级管理规划,自己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不能够凡事都等待老师的处理。当然班干部更应做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工作,及时向老师反映同学们的建议和想法,是师生之间能够得到及时的沟通,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班干部,应该将自己的集体看成一个大家庭,每个同学都是其中的一员,我们要让班级形成一种互相帮助,共同前进的风气。我们会组织同学更好的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使同学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省和改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总之,作为班级干部凡事要以身作责,时刻关心班级,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自主管理模式。

五、加强养成教育

1、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学生的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把学生被动文明逐步转为主动文明。

2、继续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采用形象化的教育形式、分层递进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争做文明人、争创文明班。

3、加大力度围绕诚信意识、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绿化、文明礼貌等道德行为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动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上海学生特有的、鲜明的、持久的道德风貌。

4、充分利用校内思想教育阵地,上好思想品德课与晨会课、班会等,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社会课的整合,形成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对学生作分项训练和指导,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篇六: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201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反思

反思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反思

今天是实习以来,第一次站上讲台,我上的是九年级下册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之前在学校实习,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事先总会打好招呼,大家互相配合下,可是这次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之前交流不多,心里一直害怕自己不能驾驭课堂,所以一直紧张。我早三天前已备好课,自己在家练了很多遍,但是当自己真正站上讲台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难免的紧张让我语速很快,原本两分钟的导课,我只用了四十秒,到说完第二大部分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时,才上了十几分钟,接下来的内容我不得不去好好把握一下时间,到这个时候课堂气氛渐渐活跃,我之前的紧张也消退了。在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时引导的欠妥,内容稍抽象,现在反思一下:

1.板书。板书处理的不够好,稍显拥挤,太过细致,今后要注意详略。

2.时间。内容时间分配不合理,处理欠妥。

3.与学生互动。多多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教材内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把握的还不是很清晰,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今后还要多下功夫,不光是备教材,还要吃透教材。

5.心态。紧张导致语速快,教态不是很自然,以后有机会要多锻炼。

我尽最大努力想要做到脱稿,想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尽可能的在旁边引导,限于自己水平,恳请王老师批评指正,多提意见。我以后多多学习,虚心请教,通过实习,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力求做到更好。

反思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较多,所以学生较为熟悉。基于这种情况,我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先讲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然后介绍了中国的漫长的“复关”和“入市”之路,最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全球化”的“双刃剑”现象。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全球化的形成过程,再次点明本单元的主题。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发现了问题。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思路不够开阔,论点明确,但常常是论据不足。私下了解了一下,恍然大悟,我们很多同学由于学习忙,已有半年没有看过电视了。我不赞成“死读书”,但现实证明我们的历史学习现在真成了“纸上谈兵”。大量的学习任务使孩子们没时间看报纸、看电视,对外界没有什么了解,通过老师和家长“二传”的东西毕竟有限。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即使高考考了高分,想必能力也有限吧。

本课内容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学生很熟悉。所以,我采取老办法,放手给学生,由学生分组准备,由学生讲给自己听,我则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三组同学各自选出本组最优秀的学生作为代表,分别介绍了三个重要的经济区域集团。三个同学共同的优点是:都使用地图教具,知识点归纳清晰完整。但也暴露出同学们的最大不足:学习的被动性,只是局限于课本和《世纪金榜》的相关内容。对于我布置下去的问题没有人去查阅,尤其对于当前国际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状况一概不知。

我有些愠怒,现在的孩子(甚至包括很多好孩子)怎么这么懒,没有一点积极的求知欲望,总喜欢吃现成的,老师给什么就拿什么,从来不去认真地思考、主动地探求。一些孩子有时间上网玩游戏,却懒得去查阅一些学习资料。其实,这两年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很令人担忧啊!

到底是怎么了?我陷入沉思。理性一点分析也许有这样几种原因:一、当前教育的现状造成的。学生普遍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二、教师因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乏方法,不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方法论。三、家庭教育因素。部分家长对待学习的功利性,直接影响孩子。四、大量教学参考材料进入课堂,答案满天飞,助长了孩子的惰性。五、形式化教学还大量存在,一些老师的所谓公开课、研讨课,没有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是正常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可能留给学生大量的思考问题的时间。所以,容易导致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大家一起努力。

反思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反思

这堂课分两三大部分,一部分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概况,第二部分是中国加入世贸的过程和影响;第三部分是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我采用“雀巢咖啡事件导入,直观、容易理解,而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还可以调动学习兴趣,把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使得课堂轻松活跃。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很多问题:

1、在知识处理上,对教材挖掘不深不透。

在分析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出现的问题时,注意给学生提供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提炼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出现的问题,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表现、作用、认识时,直接展示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并没有很好地对一些需要讲解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也没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答,对教材仅仅是进行了梳理知识,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需要加强自身的历史专业素养。

2、在多媒体运用方面。

本课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播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小视频,

播放可口可乐、麦当劳、摩托罗拉、海尔等画面,让同学们感受经济全球化带给他们和世界的影响。结果证明,这个方法确实有效,学生的反应很热烈,比较容易接受。但随之而来,我也从中发现了一个弊端,画面过于花哨,反而冲淡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

3、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方面。

对于学生的把握始终是我教学中的一个弱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注重个别学生,而忽略了与更广泛的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如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少能让学生真正地进行小组的合作探究,分而不用,流于形式,从而使得教学模式和方法显得单一而薄弱,这也是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能真正使学生的活动和思维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体会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快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适当的采用这样的模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4、在课堂评价语言方面

课堂评价语的恰当运用,对于创设良好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强化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中心,多形式、多角度地运用各种课堂评价语,优化教学效果。我经常爱用“好,请坐”、“还有其他同学有更好的建议吗”等重复性语言,而忽视肢体、眼神或较丰富的鼓励学生的言语。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反思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反思

本课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介绍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及在这种趋势下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加强,需通过合作、交流,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城市的学生对经济全球化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但毕竟是初中学生,知识范围、认知能力和生活阅历都是有限的,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缺乏全面了解。所以本课主要围绕三个目标展开

(1)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加深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认识。

(2)初步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关系,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3)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选择一些典型资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反馈和老师们听评课,我有以下收获:

1、历史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经济全球化是非常抽象的经济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拉近了历史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如在导入环节,我做了一个随机小调查,让学生说出熟悉的汽车品牌,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都觉得这太容易了。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我又问:在我们身边出现各种外国品牌的汽车说明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安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们从一开始就能初步感受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信息,并带着一种探究的欲望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经济全球化,我举了三个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可口可乐、海尔电器、通用汽车),这些例子也是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学生更愿意去了解。通过实例,学生对经济全球化概念有了真正的了解,然后我又请同学们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现象。通过举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感受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关联,学习不再是抽象、空乏的,而变得感性、具体、实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也就更持久。

2、历史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活动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活动设计要围绕重点内容,又要容易操作,还得有实效性。如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设置了论题:入世给中国带

来了什么?围绕论题,出示资料:

材料(1)柱状图《入世五年外贸规模扩大两倍多》及文字资料材料(2)《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文字和图片材料(3)《以耐克鞋生产为例

相关热词搜索:新课改实施方案 新课改培训方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4年上海新课改方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pingke/5981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