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评课 >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

2016-09-21 11:50:3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共7篇)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常见问题说明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常见问题说明自2012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以来,北京市初一年级开始试行《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修订)》并按要求填写“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以下简称电子平台)。在试行过程中,“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学...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一)
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常见问题说明

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常见问题说明

自2012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以来,北京市初一年级开始试行《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修订)》并按要求填写“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以下简称电子平台)。在试行过程中,“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进项目组”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汇总,说明如下:

一、问题及解答

1.电子平台从几年级开始实施?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修订)>的通知》(京教基一〔2012〕7号)的要求,自今年9月1日开学在全市初一年级试行,初二和初三两个年级不需要填写电子平台。

2.电子平台中班主任评语与CMIS中班主任评语有什么区别?两处都需要填写,其中电子平台上的“班主任评语”按《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手册(试行)》要求填写。

3.初中是否有市级学业成绩管理系统?目前没有,部分区县的教研部门有学业成绩管理系统。各校还需要按全市的要求,把学生的学业成绩录入CMIS中。

4.登录界面无法选择区县和学校怎么办?填写评价信息后点击“保存”【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

按钮后不能保存什么原因?电子平台要求一定用IE浏览器打开。有的电脑安装了360等其他浏览器并设置成了默认浏览器,电子平台的部分功能在这些浏览器上无法实现。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

5. CMIS系统管理员是否有权限登录?CMIS系统管理员无法登录电子平台,电子平台中并没为CMIS管理员设定账号。

6. CMIS数据库已经同步,但是为什么仍然无法登录到电子平台?需要在CMIS数据库同步3-4工作日以后才可以登录到电子平台,市区与学校间的数据库同步有延迟。

7. 同班级同一学科不同教师授课如何处理,如:同一个班的体育课男女分开上,不同的老师教课,如何填写评价信息?再如有分层教学的学校一个班一个学科有多位任课教师分组授课,如何填写评价信息?由于CMIS中一个班级一个学科只能指定一位任课教师,所以这种情况下几位教师需要用同一个账号登录,但分别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评价,每位教师填写完评价信息后,各自署自己的真实姓名。

二、几点补充说明

1.电子平台具有市、区、校三级监控功能。校级监控统计由教务老师完成。以“教务老师”身份登录电子平台,就可以完成监控统计功能。如果德育老师负责监控,请用教务老师账号。平台不再增设德育老师的角色,也不单给德育老师监控权限。

2. 电子平台具有重置密码功能,某一评价主体忘记登录密码可以重置。学生和家长的密码由班主任重置,学校所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密码由

教务人员重置,所有学校教务人员的密码由本区县负责监控的老师重置,区县负责监控的老师的密码由市项目组重置。所有重置的密码都为“111111”。

3.CMIS中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对应上,教师登录后请核对学生列表是否为本班学生。

4.家长用户名为学生用户名后加“_jz”,需要在英文状态下输入,注意不要遗漏下划线。如学生学籍号为“0101123456789012”,则家长登录的用户名为“0101123456789012_jz”。

5.电子平台登录地址前面没有“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二)
北京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

登录用户名、密码: 1.班主任、教师为姓名汉字 2.学生为学生学籍号 3.家长为学生学籍号_ jz 4.密码均为111111 5.各位班主任、任课老师核对班级对应情况及班 级人数 用户设定过程(学校) (一)班主任、任课教师账号设定 1.增加新教师 登陆CMIS系统,[教职工业务]→[在职教工业 务]→教职工基本数据--添加 2.分班主任

[教务业务]→[年级班级设置],选择左边树型菜单中需 要设置班主任所属的年级,在右侧的区域出现该年级下 属全部班级列表。点修改

3.排课 [教务业务]→[课程安排]--选择“所在学期”--课 程安排/修改 4.分配权限 〔学校业务〕-> [业务分配和调整]->[用户设置],通 过[添加]按钮 说明: 班主任权限简介:拥有查看并修改本班学生各 项数据的权限,拥有查看并录入本班学生所有 课程成绩的权限。 任课教师权限简介:拥有查看并录入所任教班 级相关课程的成绩录入权限。 班主任兼任课教师权限简介:同时拥有班主任 和任课教师的权限。 教务教师:各班、各科成绩 (二)同步数据 1.安装和准备 (1) 获取软件:CMIS之家>软件下载> CMIS系列软件: CMIS数据同步工具(学校端) (2) 安装位置:CMIS数据同步工具必须与学校CMIS数据 库安装在同一台计算机上! (3) 开放端口:开放这台计算机的FTP端口(21)和HTTP 端口(80)。 2.使用CMIS数据同步工具(学校端)整体流程 (1)在保证CMIS服务启动情况下:运行[CMIS 数据同步 工具(学校端)] (2) “下载数据库”说明:当学校数据库丢失时,可以 使用此功能从区县获取本校数据库。点击“下载数据库” 按钮,系统会自动从区县同步服务器将本校最近一次的 同步数据库

下载到本地。 用前提示:本校至少利用此版本的同步工具成功的同步 过一次。 (3) “测试数据库连接”说明:用于测试本工具与学校 CMIS数据库的连接是否正常。如果失败,请检查数据库 连接参数和CMIS服务是否启动。 (4)在弹出登陆窗口输入登陆名和密码。(该处登陆名 和密码是CMIS的用户名和口令,请使用管理用户admin 及密码登录。) (5)进入CMIS 数据同步工具(学校端)主页面:(请按照 下述流程操作) 在城域网内的学校使用:10.64.103.81 不在城域网的学校使用:203.100.194.150 选择FTP方式,保证FTP(21)端口已开放。 FTP方式失败时可改用HTTP方式同步。 同步用户名为:校名(汉字)全称(按校章)。 默认密码为:111111 打上√,点击右侧“选择照片目录” 的按钮,指定CMIS存储照片的目录 (默认)为:C:\photo\localschool 注意:首次使用时一定要点击右侧“选择照片目录” 的按钮指引一次照 片目录。 照片文件存储格式:五位数字(机器码)命名的JPG格式文件。 点击“保存”按钮,保存成功后;点击主页面的“检测”按钮,当弹出 “连接区县同步服务器成功”字样后,同步数据。 3.定期同步 为了保证学校数据与市区级数据一致,需要学校定期执 行同步操作。有如下两种方式: 人工定期运行。具体方法:在保证CMIS服务启动及网络 畅通的情况下运行

[CMIS数据命令行同步工具]。 利用Windows任务计划定期运行。具体方法:控制面板 →计划向导→执行“任务计划向导”→找到“CMIS数据 命令行同步工具”程序(如下图)→设定时间→输入 Windows系统用户、密码→完成。 注意:请各学校于9月15日前将以上操作

完成,同步完 成后即可登陆电子平台 电子平台登录页面 电子平台首页 1.如果班主仸用户未教授本班级课程则不 需填写课程评语; 2.仸课教师用户填写课程评语时,在课程 列表中选择所授课程进行评语填写; 3.所在班级中,如语文老师填写完成自身 仸课评语后,其他仸课教师则不能对学生 进行语文课程进行评语填写。 1.学生可以查看班主仸、仸课教师、班级同 学对自己的评价信息及自己的自评信息。 2.班主仸可以浏览本班学生的所有评价信息。 3.仸课教师可以查看所教班级学生的所有评 价信息。 4.家长可以查看自己孩子的所有评价信息。 1.家长只能分学期查看自己孩子的评价信息,并对 本学期的评价信息进行修改。 2.学生只能查看并修改或删除自己为班级同学填写 的评价信息,能查看、修改和删除自己的自评、附 件信息,但无法修改附件。 3.班主仸和教师可以查看学生的各类评价信息,但 是只能对自己填写的评价信息进行修改或删除。 校级监控统计(教务老师) 监控栏目包括:必填数据填写情况、数据填写总体情况、课 程评语填情况、监控统计、查看评价内容区级监控统计(区县教委、教科所) 监控栏目包括:学校填写情况、必填数据填写情况、数据填 写总体情况、课程评语填情况、查看评价内容市级监控统计(市教委、基教所) 监控栏目包括:学校填写情况、必填数据填写情况、数据填 写总体情况、课程评语填情况、查看评价内容 校级监控统计(教务老师): 1. 可以查看学生的各类评价信息,不能对评价 信息进行修改或删除。 2. 查看所有评价时默认不显示仸何信息。 统计本区县各学校 素质评价填写情况, 已填写显示为【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

“1”, 未填写显示为“0” 市级监控统计(市 级用户)则监控全 市填写情况,点击 区县名称名称可查 看区县填写情况 区、市级监控统计: 1. 可以查看区县所有学生的各类评价信息,不 能对评价信息进行修改或删除。 2. 查看所有评价时默认不显示仸何信息。 3. 市级监控统计可查看各区县评价信息。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三)
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

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

学生及家长使用说明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高中阶段学生进行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评价,是高中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系统适用于普通高中高一至高三年级学生,每学年至少填写一次。

学生操作步骤:

1. 登录电子平台主页:

2. 登录系统后,在页面上方,有“导入评价信息”栏目,此栏目为评价对象提供标准模版,此模版为学生、家长录入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提供便利。

3. 模版为Excel表格,共包含9个工作表,其中第一个工作表“评价基本信息设置”为填写说明,按要求填写即可。

4. 需要说明的是,表格里深黄色背景的单元格为必填项,其它为选填项,鼓励填写。如工作表“学期结束时的我”,除“我的发展目标”为浅色背景选填外,其它各项都为深色必填项。

5. 表格填好后,按要求改名,然后再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里的“导入评价信息”栏目导入即可。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四)
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

关于开展全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

填写情况全面调研的通知

各相关学校:

接北京市教委基教处、北京教科院基教所通知,定于2009年5月31日对全市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使用情况进行调研。

本学期开学初,市相关部门依据收集数据情况对电子平台的使用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调研,并召开了由各区县教委主管主任参加的情况反馈会,会上对我区工作给予了肯定,但也有部分学校在上传数据记录中必填项目的完成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着问题。

根据工作安排,市教委基教处、市教科院基教所计划在5月31日就此项工作进行新一轮调研,调研内容包括:

1.全市18个区县和燕山区所有普通高中校“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使用情况;

2.“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九个子栏目(新学期伊始的我、学期结束时的我、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综合实践活动、个性发展)必填内容填写的数量和质量。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

为更好的配合此次调研工作,进一步推动我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进展,切实保证调研工作开展时我区各校上传数据的数量和质量,现将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各校德育副校长或此项工作的主管领导应针对调研内容对本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自查,如仍有数量与质量未达标的项目应及时完成及完善。

二、根据自查情况形成自查报告,于2009年5月27日前将自查报告电子版通过局域网邮箱上传至 中教科(德育)。自查报告要求紧密围绕调研内容填写,简明扼要,回答问题即可。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五)
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填写要求

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评价主体及栏目任务一览表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六)
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http://bjxspj.bjedu.cn/

北京市老师对学生素质评价的系统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入口地址是:http://bjxspj.bjedu.cn/
各位老师可以复制上面的网址到浏览器上(IE)浏览器中打开就可以了。
或者点击下面的图片进入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登录系统:

  家长登录用户名是 学生学籍号+'_jz',如学生学籍号为“0101123456789012”,则家长登录的用户名为“0101123456789012_jz”, 如果密码遗失,请联系班主任重置密码。

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七)
华师教务系统

  华师教务系统>> http://jwc.scnu.edu.cn/

      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于1951年10月,是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同济、沪江、东亚体专等学校的教育、动物、植物、音乐及体育等系合并而成,以大夏大学原址为校址。 大夏大学创立于1924年7月,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首任校长马君武。建校初期,设文、理、教、商、预五科,后曾增设高等师范专修科和法科。

大夏大学创建后,许多著名学者曾来校任教,其中有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朱经农、马君武、周寿君、邵力子等。大夏大学建校27年,培养学生近20,000名,毕业生6,000余人。包括一批为国为民的有识之士。如熊映楚,曾是武汉农民运动的重要干部;雷荣璞、陈国柱分别是广西、福建建党干部之一;吴良斌(亮平),最早翻译恩格斯《反杜林论》,解放后曾任中共中央党校顾问;郭大力、周扬、叶公琦、陈赓仪等都在大夏大学学习。学校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如胡和生、陈子元、李瑞麟、刘思职等四位中科院院士,翻译家戈宝权,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古典文学评论家王元化和青铜器专家马承源等,还有不少杰出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其他知识界人士。

光华大学是1925年从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地处今华东政法学院)脱离出来而创建的。首任校长张寿镛。建校初期,学校设文、理、工、商四个科14个系。学生们在致力于学习的同时,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也开展得生气勃勃,在江南八大学校的国语、英语演讲比赛中屡居前茅,还曾获江南八大学校网球、足球、越野赛的锦标。

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学生达14,000余人,完成大学学业获得学位者2,400余人,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有中国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邓拓,中科院院士徐僖,著名学者周而复、赵家璧、张芝联、吕翼仁、张允和、穆时英、田间和姚依林、乔石、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黄辛白、柴泽民、黄鼎臣、邵洛羊、杨小佛、谢云晖、杨纪珂、张承宗等一大批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人士。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需要,1951年7月1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东师范大学。8、9月间,大夏大学的中文、英文、历史、社会、数学、化学、教育、教育心理、社会教育系;光华大学的国文、英文、教育、数理、化学、生物系;同济大学的动物、植物系;复旦大学的教育系;东亚体专的体育系、体育专修科和沪江大学的音乐系相继并入。10月4日,组建了华东师范大学临时工作委员会(后为行政委员会)。10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

学校成立后,即开始了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1952年9月,圣约翰大学的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系;浙江大学的地理系;沪江大学的教育、社会系;大同大学的教育、物理系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学校,并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调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多人。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调至新建的华东体育学院。

调整后的学科设置是;教育、中文、外文(设俄文、英文二组,俄文兼办专修科)、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系(以上各系均兼办专修科)。新设政治教育专修科。1953年8月,江苏师范学院的艺术科音乐组,浙江师范学院的外国语文系英语组,安徽师范学院的物理、历史、数学、英语系,福建大学物理系,华中师范学院英语系部分学生并入。1956年6月28日,音乐系停办,全系学生转入新建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学习,教师则分别支援北京、南京、兰州等地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和上海音乐学院。大夏大学的校园面积仅280亩左右,至1952年,已迅速增加到800多亩。并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校舍兴建工程,十大建筑的规划、设计并实施,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的条件,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图书藏量通过合并接收,呈迅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学校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也逐步建立成形。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在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

从1952年开始,为适应初级中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学校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并从1956年开始,在江苏、浙江两省铁路沿线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至1957年,在校生规模已达5,000余人,研究生班及函授生各为127人和801人,在教书育人方面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师范教育的特色。

大夏、光华大学及有关大学院、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华东师范大学奠定了基础;五十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给华东师范大学注入了新的有生力量。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5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在周恩来总理"向现代科学大进军"号召鼓舞下,学校加快了发展教学、科研的步伐。1957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自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门化教学小组。1964年教育部举办全国"四新"展览会,我校"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四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从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终止。

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1965年还招收越南留学生210多名,成立留学生管理办公室室,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

至1966年,全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学校面积也比初建时扩大了4倍多。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教师被赶往工厂、农村,自1966年到1969年,学校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2年5月,学校被迫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文革"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不少科技人员,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了种种困难,继续对一些基础问题及生产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70年,我校"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从1977年起,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我校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从学校分离出去,相继恢复原来的建制。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

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和端正办学思想,提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注意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从而使学校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

学校相继建立了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系和专业从1979年的11个系17个专业扩展到1991年的21个系38个专业;科研机构也从1966年的一所三室发展到1991年的23个研究所、28个综合性研究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验中心。附属学校数也有所扩大,有三所附属中学、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实验室为我校与中科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合作建立的联合开放实验室。学校拥有近百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拥有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少仪器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附设出版社和科教仪器厂、印刷厂,是全国高校中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社、厂之一。图书馆藏书丰富,中外文各类图书达269万册。

为填补教育类专业许多空白学科,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学校先后建立了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技术、数理统计、环境科学、对外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国际金融、图书馆情报学、哲学、经济学、固态电子学、国土整治与开发、应用数学等本科专业,以及人口、经济管理、应用化学、应用生物学等一批专科专业;从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学科发展出发,新建了一些系。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随着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和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建立和留学生招生任务的扩大与层次的,学校体系与功能更为明显地反映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渠道的新特点。1984年9月,我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发展成为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与科研工作的展开,教育、地理学科两个"龙头"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得到重点扶持;使学校进一步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建设目标迈出新的步伐,形成了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科性师范大学的新格局。从1976年到1991年,共培养本、专科生约23,000名。

学校长期以来始终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研究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学校还与国内许多高校、研究机构及国外7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有的专业还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挂勾、合作关系,并经常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听取国内外专家的学术报告,以深化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扩大科学视野。从1978年开始先后有34个院、系、所,105个专业招收研究生。现任校长王建磐就是由数学系培养出来的、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也是我校培养的第一名博士。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立了研究生院(试办)。1991年有博士学位授予点28个,博士生导师55人(3人为兼职),硕士学位授予点87个。

此外还设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发理学)、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数学(基础数学、概论论、数理统计专业)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78年至1991年间,学校共培养研究生3600余名。

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学校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一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后起之秀。如:教育学家孟宪承、廖世承、曹孚、刘佛年、左任侠、胡寄南,历史学家吕思勉、李平心、吴泽、束世徴、林举岱、王养冲、陈旭麓、夏东元,外国语言文学专家平海澜、周照良、孙大雨、徐燕谋、罗玉君、顾谷宜、缪廷辅、李毓珍,哲学家周抗、冯契、徐怀启,伦理学家周原冰,社会学家言心哲,文学家许杰、张毕来、王西彦、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经济学家陈彪如,音乐家刘雪 、马革顺、钱仁康、应尚能,体育学家吴邦业、黄震,生物学家张作人、薛德焴、王志稼、郑勉、张孟阐、郎所、堵南山、颜季琼,化学家邵家麟、唐宁康、夏炎,数学家李锐夫、孙泽瀛、程其襄、钱端壮、曹锡华,地理学家胡焕庸、李春芬、严钦尚、陈吉余,物理学家张开圻、郑一善、许国保、姚启多、陈涵奎等。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也培养了一批遐迩闻名的中年专家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术新秀。肖刚(34岁)、郑伟安(35岁)被破格提升为教授(也是博士生导师),属全国首例,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截止1991年底,学校教师已增加至2,079人,其中教授174人,副教授577人,讲师961人(以上均含研究人员),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

80年代初,学校清醒地认识到要维持学校的地位与生存空间,就必须走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道路,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学校先从理顺校内的各种关系开始,从单项改革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改革。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国际商学院、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文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八大实体学院。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1994年的人事改革使在编职工人数从4,000余人降到3,500余人。从1993年开始,改学年学分制为学分制,打破专业限制,拓宽学生知识面,经1987年试行主辅修制后,全面推广,并逐步扩大。并对自主招生及非师范生源入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学校科研工作的运行机制,实行有偿使用专职科研编制,加强科研经费的宏观管理。后勤改革实行了经营机制转换,完善承包责任制,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进行学校各项改革的同时,学校召开本科教学会议,加强特色与主干课程的建设。

继1995年1月中文、历史两个文科基地之后,国家教委又于1997年批准我校设立了数学、心理学、地理学三个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同时生态学、教育学、世界历史、世界经济学也被确认为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完善教材的配套改革,严格考试制度等,拓展学生知识面,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设立教学改革基金,加强教师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实施学校的"百人工程",使各个学科的人员梯队和设备情况渐趋合理。 在"两个服务"宗旨的指引下,学校开展了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办学的活动。与上海市的有关区、县、部门联合,进行了形式、规格多样的教育合作。这段时期,教育管理学院扩展培训领域,与香港有关方面合作,联合举办了几期香港中学校长培训班。成人教育开拓业务范围,1993年学校还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成人教育"硕士点。高师师资培训形成新特色,成立普通教育研究中心和一批普通教育研究基地,遍布上海的多个区县。建立上海市民工学校、国际中国文化学院、远东国际金融学院、阶梯学院、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华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华茂学院、银行学院等等。扩大了与上海及华东地区合作办学的范围,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与地位。1996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 "共建华东师范大学"。

1996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办学体系。1997年12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成立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学校已有11个实体学院和若干非实体学院,学校在职教工4,500余人,在校生近33,000人,校园面积近1200亩。新华东师大在校党政领导下,根据国家及上海市政府的要求,正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进入新世纪,学校秉承"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中心,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国际化进程。

2002 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目前,两个校区的总面积达3100余亩。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壮怀得地,看吐长虹,闵行校区资源丰富的现代化图书馆,设施先进的、融各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日臻完善的公共数据库平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以此为契机,学校更加全面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科技创新计划"。2007年,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今,学校理科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7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学校文科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工作室。科研成果方面,何积丰教授和马龙生教授分别荣获2002年和2006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积丰教授和张经教授还因为在各自领域的成绩分别在2005年和200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上海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世纪以来,学校相继成立了软件学院、对外汉语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金融与统计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社会发展学院、艺术研究所和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等。目前,学校已有19个全日制学院, 5个独立研究院(所)。2007年学校招收首批免费师范生,并专门为其组建了集中生活学习的孟宪承书院。院系所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选择,同时还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学科背景老师的指导下、在多学科文化氛围的影响下,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学习。学校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本科生跨国、跨校交流,先后与上海交大、山东大学等学校达成合作协议,启动了校际学生交换培养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

学科建设方面,学校现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13个二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008年新增物理学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使我校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增加到6个(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和物理)。2001年,学校成为国内24所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高校,2008年,成为首批获得开设MBA教育的师范院校。

学校的国际交流务实而有成效。2001年10月,法国巴黎高师、加香高师和里昂高师三所大学的校长代表法国高师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学校50周年校庆,明确了合作办学的意向和总体思路。2002年7月,学校与法国高师四所大学,正式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正式开启了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开始联合培养博士。2009年,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德拉华大学的9名博士生作为首批交流生来我校学习。2011年3月,由我校携手纽约大学建设的上海纽约大学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奠基,标志着我校国际合作办学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学校特别设立了国际教育园区,使得本校学生可以在不同教育文化背景下,参与国际学生群体共同学习,选择课程。同时,学校也创造多种机会把本科生送到国外学习和交流。学校还在美国、意大利协办了6所孔子学院。2008年,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我校成立。

如今,学校共有教职工近4000人,其中专任教师2000余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2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学生近14,000名,研究生近12,000名,外国留学生3700余名。全校师生正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办学理念,朝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力争学校在2020年左右进入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北京学生素质评价平台 学生素质评价电子平台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北京学生电子评价平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pingke/64154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