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评课 > 热点课题专讲(一)历史上重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期何去何从

热点课题专讲(一)历史上重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期何去何从

2016-10-12 10:18:2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热点课题专讲(一)历史上重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期何去何从(共8篇)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导学提纲高三历史·三轮复习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制作人:王涛 审核:高三历史集备组 课前学习案【热点背景】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近几年高考的主观题大...

第一篇:《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导学提纲》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制作人:王涛 审核:高三历史集备组

 课前学习案

【热点背景】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近几年高考的主观题大多从中外重要社会转型期选取角度进行命题。

【学习提示】

1、梳理中国历史上重要转型期政治、经济、思想史实,归纳各转型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2、横向联系中国各转型期世界历史发展特征。

3、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引领专题内容学习,深化对新史观的理解。

4、高考热点题型——论证类(小论文)解题方法指导。

【知识链接】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 1、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 2、明末清初(17~18世纪)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4、过渡时期(1949~1956年)

5、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知识拓展】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

14~16世纪 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17~18世纪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专题知识整合】 (要点化归纳各阶段核心知识;并回扣教材,温故知新)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

【预习质量验收】( 定量限时练习)

1、(11年广东文综)右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10年广东文综)“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3、(10年全国卷二)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4、(09年上海)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5、(09年福建)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09年江苏)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7、(09年全国二)表1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8、(11年山东)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 课堂研习案

【预习反馈】

【思考·探究】 中国历史上重要转型期政治、经济、思想史实

【归纳】 中国历史上各转型期转型的历史阶段特征

【归纳】 导致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评价提升】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思维拓展】

【思考·探究】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历史发展轨迹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导致了中西国力的易位。

第二篇:《通史复习: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学案]》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刘凯华

(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 兴宁市 514500)

关注现实生活,强调史学的“致用”功能,是历年高考的一大特色。而当下

中国最大现实是处在社会转型期,如此一来,社会转型期无疑就成为了高考命题

的热点之一。遗憾的是,高中历史教材并没有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专题。为此,笔

者试图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这一专题做一简要梳理,以备参考。

【考点链接】

社会转型期的含义:

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

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

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具体表现: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

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

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

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基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

(二)明末清初(16~18世纪)

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具体表现:热点课题专讲(一)历史上重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期何去何从

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

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

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

想性和艺术性。

④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

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⑤外交: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同

时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西方殖民活动影响海疆。

转型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代议制形成,启蒙运动兴起,自然科学

诞生。

相关主题:李贽等进步思想家、明清商业状况、科技开始落后、明清小说和

文人画、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等。

(三)两次鸦片战争期间(19世纪中期)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

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②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大量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③思想上: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④社会生活上:西方经济侵略,改变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转型原因:西方列强侵略。

同时代的西方: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相关主题:鸦片战争的影响、小农破产、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通商口岸

社会生活变迁等等。

(四)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

命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

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中

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

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

国政治体制的转型。

②经济: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社会的经

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继

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③文化: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

“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④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

转型原因: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同时代的西方: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

相关主题:维新思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民族工业案例、社会习俗巨变等。

(五)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

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新中国成立,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三

大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

②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

转。1953年起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

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③文化: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大批出色的作品。

④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热点课题专讲(一)历史上重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期何去何从

⑤科技上: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科技。

⑥社会生活上:物质相对匮乏,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时代主题

转型原因: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同时代的世界:两大阵营“冷战”,西方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开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形

成。

相关主题:政治科技创新、外交成就、社会观念转变、毛泽东思想发展等。

(六)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

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②经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③文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社会主

义事业的思想指南。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

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双百”方针重新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发展。

④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

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

⑤科技上:以“载人航天”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

⑥社会生活上:讲究卫生、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文明生活方式。

转型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时代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

题。

相关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领域的变迁。

【典型例题】

【例1】(2010年宁夏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

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

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

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

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

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

点。(8分)

答案要点:(1)官营手工业衰落;(2分)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2

分)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2分)资本主义萌芽(2分)

【例2】(2013年广东鹤山一中模拟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

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出现了

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分别是魏源、康有为、孙中山和陈独秀。

材料二: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

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

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1894年6月

材料三:“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

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第三篇:《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高三)》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葫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热点课题专讲(一)历史上重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期何去何从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主义”,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二、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

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市民阶层壮大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

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四、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

1.两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社会主义建设(1953~1956年)。

2.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4.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

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五、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

1.对内改革:

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趋势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

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14~16世纪

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热点课题专讲(一)历史上重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期何去何从

具体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转型表现:

1.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4.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二、17~18世纪

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这一阶段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14~16世纪)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

1.政治领域: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继荷兰之后,英法美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但由于资本主义还处在手工工场阶段,资产阶级力量尚弱小,还未能建立起完备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当时只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

2_经挤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3.思想领域: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它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所倡导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原则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5、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此时,中国仍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中西对比上,中国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

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总体特征: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

1.政治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继荷、英、法、美之后,俄、日、德、意等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文前道路,但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这些国家在政治体制上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固内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经济领域: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业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因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各有特点:英国率先进行且率先完成,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法国的工业革命规模小且进程缓慢,但却成为第二个工业国家;美国起步晚但速度快。

3.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欧美国家的对外扩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看,运动中心由英国转移到法国。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第一国际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公开的群众性的国际组织;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此时,中国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始终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重大转折表现:

1.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随着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其特点是;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2.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

3.从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

第四篇:《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2016-5-6

社会转型期的含义:

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

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

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

①.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I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②.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③.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

①.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

②.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④.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5、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

(1).对内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

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二、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14~16世纪

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具体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转型表现:

①.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②.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③.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④.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中外联系: 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2、17~18世纪

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这一阶段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14~16世纪)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

①、政治领域: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英法美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②.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③.思想领域: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 ④.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⑤、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仍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中西对比,中国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总体特征: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

①.政治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继英、法、美之后,俄、日、德、意等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文前道路;这一时期,工业资

产阶级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固内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②.经济领域: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因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各有特点:英国率先进行且率先完成,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法国的工业革命规模小且进程缓慢,但却成为第二个工业国家;美国起步晚但速度快。

③.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欧美国家的对外扩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看,运动中心由英国转移到法国。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第一国际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公开的群众性的国际组织;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始终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重大转折表现:

①.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随着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②.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

③.从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

④.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看,资本主义迎来了第一次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可以分三种类型: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⑤.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⑥.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教材虽没有说明,但应该知道,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种以俄德日为典型,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

⑦.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⑧.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运动中心由德国转移到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社会主义由理想首次变成现实;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国际。

【专题知识整合】

【归纳提升】导致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经济: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经济基础

政治: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

思想:科技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

外部:外来因素的影响

第五篇:《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

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

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

①.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I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②.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

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③.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

①.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

②.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④.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5、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

(1).对内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14~16世纪

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具体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均具有标志性的

意义。 转型表现:

①.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②.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③.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④.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中外联系: 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2、17~18世纪

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这一阶段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14~16世纪)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

①、政治领域: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英法美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②.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③.思想领域: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 ④.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⑤、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仍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中西对比,中国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总体特征: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

①.政治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继英、法、美之后,俄、日、德、意等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文前道路;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固内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②.经济领域: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因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各有特点:英国率先进行且率先完成,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法国的工业革命规模小且进程缓慢,但却成为第二个工业国家;美国起步晚但速度快。

③.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欧美国家的对外扩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看,运动中心由英国转移到法国。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第一国际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公开的群众性的国际组织;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始终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重大转折表现:

①.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随着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②.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

③.从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

④.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看,资本主义迎来了第一次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可以分三种类型: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⑤.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⑥.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教材虽没有说明,但应该知道,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种以俄德日为典型,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

⑦.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⑧.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运动中心由德国转移到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社会主义由理想首次变成现实;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国际。

转型期专项练习

一、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这一转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激烈的震荡。请回答:

(1)试从全球化、现代化两个角度,分析“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的原因。(12分)

(2)若从经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20世纪上半期人类社会激烈震荡”这一状况,引用哪些例证比较恰当?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化解矛盾,20世纪40年代国际社会采取了哪些卓有成效的行动?各产生了什么影响?(16分)

一、答案要点:

(1)从全球化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3分)

从现代化角度看: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现代物理学诞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随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一种新的现代政治模式。(9分)

(2)例证:经济方面:1929年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

政治方面:两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4分)

行动及影响: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维持了国际货币的稳定,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4分)建立关贸总协定,形成国际贸易体系,推动各国开放市场,促进了国际经济发展;(4分)建立联合圉,形成国际政治体系(合作机制),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4分)

二、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请回答:

(1)概括指出导致1500年以前“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9分)

(2)“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并产生深远影响,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表现。(9分)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中你有何启示?(10分)

二、答案要点:

(1)表现:新航路的开辟。(2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和指南针;西班牙、萄牙王室支持(4分,答其中两方面即可)

影响:世界联成一片,世界市场初具雏形。(3分)

(2)表现:①经济: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经济结构,使亚非拉地区卷入世界市场,促进近代工业的兴起。(3分)

②政治: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亚非拉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一系列救亡运动。(3分)

③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在亚非拉地区传播,冲击了传统思想观念,掀起思想解放潮流。(3分)

(3)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分);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利用市场和商品贷币关系扩大生产。(2分)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2分);借鉴苏联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2分)

启示: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2分)

三、“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6分)

第六篇:《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

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

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人中国。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

①.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I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②.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

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③.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而言:

①.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

②.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④.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5、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

(1).对内改革:①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②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14~16世纪

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热点课题专讲(一)历史上重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期何去何从

具体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均具有标志性的

意义。 转型表现:

①.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

②.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③.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④.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中外联系: 这一时期,中国处在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2、17~18世纪

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这一阶段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14~16世纪)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

①、政治领域: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英法美通过革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②.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③.思想领域: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出现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 ④.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⑤、科学方面突飞猛进: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仍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中西对比,中国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总体特征: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具体而言:

①.政治领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继英、法、美之后,俄、日、德、意等国相继走上了发展资本主文前道路;这一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固内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②.经济领域:英法美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逐步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因国情不同,各国工业化各有特点:英国率先进行且率先完成,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法国的工业革命规模小且进程缓慢,但却成为第二个工业国家;美国起步晚但速度快。

③.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欧美国家的对外扩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看,运动中心由英国转移到法国。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第一国际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公开的群众性的国际组织;1871年的巴黎公社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始终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4、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重大转折表现:

①.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随着垄断和垄断组织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②.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

③.从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

④.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看,资本主义迎来了第一次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可以分三种类型: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⑤.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⑥.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教材虽没有说明,但应该知道,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种以俄德日为典型,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

⑦.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⑧.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运动中心由德国转移到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社会主义由理想首次变成现实;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国际。

从日本地震及核泄漏联想到抗灾减灾、国际合作与援助

(一)抗灾减灾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时期具有防灾减灾作用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

(2)秦汉时期的地震与地震方位观测 :东汉地动仪(张衡)是世界上第一台遥测地震方向的仪器,比欧洲人制作的同类仪器早1700多年。

(3)明清的救荒实践与救荒思想。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使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这对于缓解人地矛盾,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徐光启大力推广甘著种植,他的《农政全书》60卷,分12门,其中,“救荒”一门篇幅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也说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

2.中国近现代史

(1)《天朝田亩制度》的抗灾减灾措施(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资政新篇》中的抗灾救灾措施(兴办保险事业和慈善机构等)。

(2)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导致困难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1959、1960、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主要灾害是北方为主的持续特大旱灾和东部沿海省区的严重台风洪水灾害),二是苏联撕毁援华合同、撤走专家、逼还债务,三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中国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最终度过难关。

(3)长江三峡等综合水利工程、黄河流域的调水调沙、“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止土地沙漠化措施等,都可看成是抗灾减灾工程。面对1998年防灾抢险、2003年非典肆虐、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党和政府精心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最终战胜了这些大灾难,使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3.世界近现代史:

(1)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虽然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但殖民掠夺亚非拉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造成了亚非拉的长期贫因和落后状态;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除了屠杀和奴役外,还带来了麻疹、流感、百日咳、天花等传染病。

(2)环境问题 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电子产品污染、核反应堆泄漏、太空垃圾等。

(3)自然灾害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火山、地震、海啸、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人们主要从科技和机制上进行应对。三个代表思想;福利政策。

(二)国际合作与援助

1.当前的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国。

2.国际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

(1)合作应对法西斯侵略: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2)合作应对人类社会危机:如国际禁毒、非典、甲流、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

(3)合作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沙漠化问题等。

(3)国际科技合作:如人类基因组草图、和平利用原子能等。

3.国际援助行动和援助机构

(1)对非洲等最不发达国家各方面建设的援助。

(2)在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突发自然灾害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受灾国提供人道主义救援人员、资金和物资。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第七篇:《讲政治有信念心得体会》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心得体会一

5月23日,河清中学党支部举行了“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专题讨论学习会。会议由党支部书记龙少清主持,全体党员参加了专题讨论学习会。

活动中,学校党支部书记龙少清作了《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专题学习讲话,全体党员集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党员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这一主题交流了入党以来的心路历程。

会议要求,全体党员要一是要切实做好参加集体学习讨论、参加专题生活会议、参加民主评议党员、参加面上集体活动、做好立足岗位奉献5个规定动作。二是要增强 “四种意识”,以“五个牢记”、“五个必须”、“四个坚持”作到学做统一、履践工作职责,努力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着力夯实共同政治思想基础,团结全校党员干部共同致力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之中。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心得体会二

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要充分认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意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尽好责、抓到位、见实效。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政治认识、大局认识、核心认识、看齐认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明确学习目标

“两学一做”即学党章、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突出正常教育,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用心用力,抓细抓实,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日常。

二、紧扣学习要求

“两学一做”的总体要求,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实现“四个进一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进一步增强正治认识、大局认识、核心认识、看齐认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进一步树立清风政气,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增强针对性,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的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认识淡化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精神不振问题,着力解决一些党员道德行为不端问题。做到“五个坚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坚持领导带头,以下率下,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

三、细化学习内容

“两学一做”的主要学习教育内容是学习党章常规。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逐条逐句通读党章等。学习党的历史、革命先辈各先进典范等。认真学习《准则》和《条例》等党内法规等。从十八大后的省部级领导违纪案件中汲取教训,守住为人、做人的基本底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思想。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小平理论等结合,要区别普通党员和领导干部,确定学习的重点内容。要将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四个方面,作合格党员的标准。

总之,做一个合格党员要引导党员强化政治认识,保持政治本色,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看齐,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精气神,不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心得体会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回顾党的历史,从井冈山到延安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如果没有崇高信仰、远大理想的巨大激励和鞭策作用,要挺起脊梁从胜利走向胜利,那是很难想象的。现在,有的党员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说到底还是因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

在新形势下共产党员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关键是要做到三个“立足”:

第一,要立足党性。党员是什么,党员是干什么的?这是所有党员必须弄清也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党员的一切工作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这就是党员的基本党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考验也更严峻,西方一些腐朽思想大行其道,封建主义残余沉渣泛起,不少党员逐渐忘记自己的党性而蜕化变质,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大肆侵占公共利益,严重损害党的形象与声誉。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努力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作风上清正,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要立足学习。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绝不能闭目塞听,而是要不断地学习,这是因为当今世界信息、知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自觉地把学习作为整个人生的第一需要,坚持全天候、全过程的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精彩,也才能巩固自己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中起表率示范作用,做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带头人。一是要学习基本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是理想信念之源,只有不断学习基本理论,才能为理想信念找到源头活水;其次,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想信念将无所依归;再次,要学习法律、历史、经济、科技文化知识,带头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一切反映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知识,这些科学知识是理想信念的重要依托。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的能力。

第三,要立足实干。理想信念不是假大空,必须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这就要注重行动和实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要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共产党员从事的本职工作,也许看上去是不起眼和无足轻重的,但它都是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小事并不因其小而没有意义,相反,任何宏伟的事业正是建筑在无数平凡小事的基础之上的。二是要敢于实事求是,高度负责。实干不是蛮干,而是以实事求是、高度负责的态度,运用科学方法去干。三是要克服困难和挫折,不断进取。共产党人正是在不断战胜困难和挫折中实现理想的。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敢于正视并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共产党人,才能体现出共产党人的人格和信念的力量,也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总之,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党性是根基,坚持学习是手段,做到实干是关键,这三者紧密相联,缺一不可。共产党员只有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中国梦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学习,埋头苦干,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始终经受住困难和挑战的考验,从而实现远大的理想。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心得体会四

理想信念是我们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从大庆铁人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崇高信仰、远大理想发挥着巨大激励和鞭策作用,让我们穿越90多年艰辛历程,写下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震撼”。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党的理想信念都是激励党员干部的精神动力。在新形势下如何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带头学习。学习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幼力。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知识、技术不断发展。作为具有高度政治党悟的共产党员,要改变过去的那种把人生简单地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理念和认识,自觉地把学习作为整个人生的第一需要,坚持全天候、全过程的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精彩。特辑是党的领导干部,一不定期要在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表率示范作用,做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带头人。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学习法律、历史、经济、科技文化知识,带头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一切反映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知识。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为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总之一句话,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的能力。

第二,要强化党性锻炼,坚定正确的党性立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们党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某引起腐朽思想也乘机而入,封建主义残余沉渣泛起,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讲政治,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努力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作风上清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更好地带领群众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第三,要立足当前,脚踏实地,参加实践是根本。在强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主义而奋斗的同时,也要强调立足本职,胸怀全国、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只人这样,我们才能有比较、才能脚踏实地、从我作起、从现实做 起,从每一件具体事做起,才能把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作为具体的实践和当前时代结合起来。立足当前,是重点强调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事,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要落实在这里;衡量一个共产党员信念是否坚定,着眼点也要放在这里,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地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一的、件,积小胜为大脚,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在回忆发展的实践中展示先进性、实践先进性、永葆先进性。

第四,要立足本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关键。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①是要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的求实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理想是一个过程,如果将这一过程化作一条漫长曲折坎坷的路,实干就必须从第一步开始,从本职工作开始。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它的实现都要从小事作起。我们每个共产党从事的本职工作,也许看上去是不起眼和无足轻重的,但它都是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小事并不因共频繁而没意义,相反,我们的宏伟事业正是建筑在无数平凡小事的基础上的。 ②是要有实事求是和高度负责的科学精神。实干不是蛮干,而是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的实干。信念只有在掌握科学方法,不断取得成功进才更为坚定。事业心和责任心的结合是实干中坚持科学态度的基础,没有科学的态度,实干,苦干就会事倍功半。③是要在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进取精神。共产党人正是在不断战胜困难和挫折中开拓前进之路,实现理想的。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敢于正视并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共产党人,才能体现出共产党的人的人格和信念的力量,也才能拥有美好的理想。

第五,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只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 全民族的共同理想才能实现。要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社会现代化共同奋斗之中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要对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关键时刻不动摇,危难关头挺得住,始终经受住困难和挑战的考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心得体会五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和市政府党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安排,10月30日,区政府党组以“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 ‘明白人’”为主题,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二专题学习交流研讨会。代区长宋勇主持研讨会并讲话。他强调,全区党员干部要严格对照“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方向,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促发展的带头人。

宋勇在交流研讨中带头发言。他说,强化理论武装是增强思想自觉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努力补好精神之钙。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懈怠,把学习作为终身的硬任务,不断提升理论武装水平。要提高思想认识不迟疑,不断实现自我强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宋勇指出,恪守纪律规矩是增强政治自觉的必然要求。要强化大局意识,严格遵循组织程序,不折不扣贯彻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落实区委决定和工作部署。要强化纪律意识,模范遵守组织纪律。带头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置于组织纪律的监督之下,增强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要强化服从意识,坚决贯彻组织决定。始终摆正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坚持敢于担当、勇挑重担,想方设法全力以赴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宋勇说,崇尚真抓实干是增强行动自觉的根本体现。党员干部要抓工作下实功。坚持干字当头、立说立行,确保工作一竿子插到底,不悬在半空中。要为群众办实事。全力办好政府承诺的民生实事工程,着力解决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困难问题。要促发展求实效。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工作,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努力在新起点上谱写大丰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会上,区政府党组成员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敞开心扉、触及灵魂,从不同角度交流了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学习研讨,大家进一步深化了思想认识,促进了思想交流,明确了努力方向,达到了相互促进、凝聚共识、共同提高的效果。研讨会结束前,宋勇就政府系统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提出要求。他强调,要持之以恒,深化学习研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党章和纪律规定,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确保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政府层面落地生根。要从严要求,抓好问题整改。把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专题教育全过程,扎扎实实把问题解决好、改出成效。要找准坐标,用好正反典型。以先辈先进和革命先烈为榜样,从反面教材中吸取教训,坚决贯彻守纪律讲规矩的政治要求,做坚定执行纪律、遵守规矩的明白人、清醒人、带头人。要统筹兼顾、推动工作落实。坚持“两手抓、双促进”,既开展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又要全力以赴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真正把专题教育的丰硕成果体现在各条线的工作成效上,体现在全年目标的完成上。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心得体会六

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三严三实”,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好头,起表率作用,重点做到以下“三要”。

一、坚定理想信念就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

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思想认识,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真正把理想信念看成是“务实”的东西,不是“务虚” 的,是言行的“灯塔”,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当前,特别要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理论武装的首要任务,学深悟透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务求入脑入心,真正掌握精髓、把握要义,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

讲政治有信念心得体会讲政治有信念心得体会

二、坚定理想信念就要保持政治定力、信仰定力、律己定力。

首先要保持政治定力。党员心中要有党。要保持与党中央在思想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做到党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决不松懈动摇;要坚信党的领导,以实际行动拥护中央权威;要始终做到自警、自励、自省,敬畏法律,珍惜岗位,守住底线,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其次要保持信仰定力。党员心中要有魂,这个魂就是坚定的革命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党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最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定崇高革命信仰,与战士同甘共苦,将不畏死、兵不惜命,方能攻坚克难,才能建立新中国。今天,我们处于和平建设时期,环境变了,面对的形势任务也不一样了,但不管怎么变化,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坚决不能变。第三要保持律己定力。党员心中要有戒。坚守党的政治纪律,既要靠组织教育,更要靠严以律己的定力。党员领导干部一旦放松了对自己、对家属、对身边人的从严要求,松懈了律己定力,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全家腐”,最终导致“全家哭”

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认真贯彻“反四风”“八项规定”,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使其成为自己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三、坚持理想信念就是要做到心中有民、肩上有责,脚踏实地为民谋事创业。

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体现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上。老百姓痛恨贪污腐败,同样也痛恨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马上就办。今后,市人大常委会将在市委领导下,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定不移推进《若干意见》贯彻落实,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脚踏实地,创出特色、做出成绩,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

5月19日上午,肥东县市场监管局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暨“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主题研讨,局党委成员及各支部书记参加了学习、研讨。

会上,该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文祥宣读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深入学习领会,认真组织落实。会议还学习了习近平书记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以支部为单位,按照 “两学一做”实施方案认真领会,抓好学习。局党委成员围绕“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主题,结合自身学习体会进行了专题讨论。会议最后强调:一是思想认识要再提高,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党委的部署要求上来;二是要把握好重点,以好的作风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效;三是抓好结合,确保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

党员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心得体会七

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老师提出四点要求,第一就是要有理想信念。这一重要论断指出了新时代好老师的基本品格,为广大教师的成长进步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坚守理想信念,争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好老师。

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人格基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在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我们要以理想信念为基,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古人讲:“贤希圣,士希贤。”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我们的教育才会灿烂,我们的学生才有希望。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在中国教育史上,被人们所称道、为历史所铭记的好老师,无一例外都是把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孟子说人生有三乐,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如果一位教师自觉选择了为他人、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并以此为人生大乐,那么他的人生就有了永恒价值,他所从事的这一职业就获得了伟大意义。今天,在亿万人民向着民族复兴梦想迈进的征程中,教师既是筑梦人,也是追梦人、圆梦人,广大教师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和传播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从事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的教师,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有文化自觉,了解、欣赏乃至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去中国化”保持高度警觉。教师亦是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造就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培养对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有归属感乃至有信仰的年轻一代。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指路明灯。广大教师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才有可能为社会、为民族培养出栋梁之材。我们希望每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都能以“传道”为第一责任和使命,为孩子点燃更灿烂的梦想,为国家和民族贡献更多正能量。

党员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心得体会八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做一名“四有” 的好老师”,使我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道德情操;在今后要不断扎实学识,以仁爱之心,积极争做幼儿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我是一名党员教师更要做到: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工作,为家长和幼儿搞好服务。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做到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干事,树好自身形象。与时俱进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自己今天的思想政治修养与理论修养,对幼儿人生道路的选择,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以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一、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心得体会来自

第八篇:《工作总结//社会问题研究中心年终总结 》

“社会问题研究中心”自xxxx年后半年开始筹备,至xxxx年5月24日由研究院宣布正式成立,至今已经一年多了,为了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进一步推动“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今后的发展,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研究方向和研究人员的确定

关于“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的名称,校长和专家的意见是太大、涵盖内容太多,应确定在具体的、特定的微观领域里,这样才容易创出我们学校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独家优势。但依据我们目前的研究现状与水平,即以人文学院现有的社会问题研究成果和研究人员的梯队构成来看,以目前这种差强人意的条件,很难确定以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作为特定的研究领域。因此,我们主张使用现在这个大而泛的“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名称来使用,等我们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具备了足够的研究实力,并推出了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再去更换这个的名称。这个要求后来获得研究院领导的批准。

xxxx年6月,根据张校长提出的“学院管教学、中心抓科研”的精神,我们以人文学院研究人员为主,兼顾人文学院所属三个系部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术研究现状,对各()系部师资的学术背景、文化积累以及他们的研究兴趣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相关情况进行了第二次认真的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决定以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变迁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作为研究的总体框架,将研究中心建立之初的五个研究方向压缩为三个方向,即社会转型期的语言文化交流与语言规范问题研究、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传播问题研究和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学理论研究。

中心研究人员及研究方向如下:

陈曼娜,人文学院理论课部教授,研究方向——转型期文化经济问题研究。

高红樱,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与审美问题研究。

刘秀华,人文学院理论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转型时期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关系问题研究。

沈建明,人文学院理论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经济学问题研究。

谢芳,人文学院外语系教授,研究方向——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

二、社会转型期的语言文化交流与语言规范问题研究

谢芳博士在《中国教育学报》xxxx年第3期上发表的论文《论外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既是对目前中国对外开放条件下文化交流中语言能力问题的探究,也是对于社会文化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因此,她的这一研究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关于社会转型期文化传播问题的研究,中文系新闻专业的老师在他们已有的比较丰厚的学术积淀上本年度又有了新的进展。如高红樱教授发表在中国非常有影响的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研究》xxxx年第5期上的论文《科学和艺术之关系简评》,对于社会转型期文化传播中的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高红樱教授在其已出版的学术专著《审美与管理视野中的影视传播》(兰州大学出版社,xxxx年6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延伸与深入性研究,特别是对于核心哲理所拓展性的深层阐释,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另外,由高红樱教授主持的《文学思潮流变研究》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的结项报告,对于当代文学思潮给以系统的梳理、总结,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观点,对于今天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文学艺术问题研究有相当大的助益。

四、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学理论研究

在社会学理论研究方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在6月份所上报研究院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经济社会学,二是文化社会学。其中经济社会学的重点研究领域是人本经济学,以王晓林教授为本方向的带头人,后因本人放弃在本中心的这一规划()目标,故现在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也就取消这一分支方向;经济社会理论问题的研究,本年度主要是以中国历史上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经济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研究和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为三大特色。

1、关于中国历史上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经济思想研究,主要是以陈曼娜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为主要内容。她于去年和今年两次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分别在台北举行的“墨学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在南开大学举行的“构建和谐社会:全球化?转型?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论文,在台北会议上的论文是《墨学与儒学经济思想之异同——以消费思想为透试点》,今年发表在《职大学报》xxxx年第3期上;在南开大学会议(xxxx年4月)上的论文是《从儒墨两家的社会分工理论看先秦显学的和谐社会思想》,目前正在出版过程中。

2、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沈建明博士在核心期刊发表了两篇文章:《论总量分析框架的复归——马克思总量分析思想之解读》(《天津社会科学》xxxx年第4期)和《建构利益与权力分享机制求和谐发展》(《当代经济研究》xxxx年第4期),他对于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中的总量分析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于谢芳的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本年度的研究成就非常突出。她先后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资源节约与环保》、《现代日本经济》、《生态经济》、《经济管理》上发表了6篇论文,其中在《生态经济》、《经济管理》上发表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与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演进与整合》、《现代企业竞争的新潮流——生态经营战略》3篇论文,学术价值相当重要。另外,谢芳参与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研究》课题结项报告,其学术价值也不可小视。

文化社会学的重点研究领域是文化与社会心理和文化经济学,其中文化经济学作为交叉学科是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因为,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今后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长点,就是文化经济。关于这一研究方向,中文系和理论课部的老师在已有研究成果积累的基础上,今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如陈曼娜教授在《华中师范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xxxx年第2期上发表的论文《天津近代戏剧艺术产业化初探——以茶园戏曲经济为个案》;高红樱教授在《现代财经》上发表的论文《电视传媒产业介入资本市场主要模式初探》。这两篇论文,属于文化艺术产业经济研究的系列性研究成果,一是以天津近代茶园戏曲艺术经济为个案;另一个是以今天中国的电视传媒进入资本市场为切入点,而二者探讨的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艺术门类的一个共性问题,即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形式与性质问题。这在目前中国学术界正在进行的文化经济研究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

文化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是人的个性与发展问题。人文学院理论课部刘秀华副教授作为在读博士,其研究方向就是社会转型期人的个性与发展问题。她在xxxx年获得了天津市社科重要研究项目,以此为契机,她于xxxx年在全国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人的个性与社会秩序和谐的道德阐释》(《天津社会科学》)和《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关系的哲学阐释》(《湖北大学学报》)两篇论文,是对该问题的重要探索性研究。她从两个重要的角度探讨了人的个性化问题:一是个人与社会秩序的关系;二是个人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而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问题,当然也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五、社会调查

关于社会问题的实证性调查,社会问题研究中心在上半年做规划时,初步考虑进行农村村落和城市街区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两村问题”——即农村的“空心村”与城市的“城中村”的形成原因,我们认为这样可以探讨社会转型期社会人口流动所带来的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但仅仅限于坐而论道,没有认真坐实。后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天津市近期即将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们计划进行以村落、街区为具体个案的天津与中原腹地社会问题比较研究:天津,主要以滨海新区的一街区和周遍地区的一村落为调查地;中原腹地,以河南省许昌市所辖的禹州市为调查地。禹州方面,该市市委书记已经答应尽量配合我们的调查工作;天津方面,我们一直与滨海新区进行多方联系与接洽,但至今没能如愿。现正与大丘庄方面联系,可以作为跨地域的不同形态的对比研究。

六、学术交流

关于学术交流,一般来说是两个方向的交流,一是请进来,二是走出去。在“请进来”方面,我们有两次活动:

xxxx年11月17日,“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与人文学院合作,邀请著名作家、清史专家二月河先生在全校做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学术报告。理论课部、中文系等系部的老师在参加了这次学术报告会之后,反映非常热烈,认为二月河先生的报告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对我们认识今天的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xxxx年12月22日,理论课部邀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丁军教授做学术报告,题目是《东欧转型国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这次报告给理论课部正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珍贵经验;也为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给予方法与途径上的启示。

在“走出去”方面,我们也有两次活动。一次是陈曼娜教授出席南开大学于xxxx年4月20日召开的“构建和谐社会:全球化?转型?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次是高红樱教授出席的于xxxx年4月19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的“华人媒体研究”全国学术讨论会。

另外,学校内部的学术交流我们也进行多次。比如,高红樱教授请外语系刘惠华教授、宣传部张金钰、经济学系刘明明副教授进行专题报告。()

七、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申请发表学术成果(包括论文、著作等)

(见社会问题研究中心学术成果汇总表)

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计划与预期

从以上的总结我们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1、社会转型期的语言文化交流与语言规范问题研究,是xxxx年研究中存在的弱项,该方向的主要研究力量是外语系和中文系,这一方向的研究人员的潜力,需要认真发现、发掘和及时的整合。

2、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传播问题研究,过去这方面的研究实力不错,而xxxx年由于研究力量整合不够,故没能产生重要的研究成果。

3、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伦理问题非常突出,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4、对于学术交流重视不够,这主要由于经费的限制。

5、关于社会调查方面的工作,我们做得不够。追查其原因,一是社会关系方面我们的能力有限;二是经费方面的制约。

今后的计划与预期:

1、高展博士的研究已由天津区域文化形象研究转入与文化社会学和文化经济学方向更密切相关的领域——即天津近代的商俗文化研究,目前已经获得天津市文化艺术方面的科研立项。郭俊华副教授关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问题的研究也有了显著的进展,研究论文近期即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后续研究已有待发表的文章和待完稿的新题目。

2、谢芳博士的环境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也有望取得更显著的成就,她xxxx年入选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已经被收入xxxx年在德国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中,关于环境问题的研究已延伸到更深入的层面,发现了一些新的视角和新见解。另外,她正在着手整理博士论文中几个重要问题,近期即可完善发表。而高红樱教授关于文化传播中的环境问题研究,可与谢芳博士的研究进行跨学科的结合,由此而产生一个非常有价值研究研究方向。

3、文化艺术经济学作为交叉学科是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关于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陈曼娜、高红樱教授的研究已经形成系列性的成果,具有相当可观的发展前景。陈曼娜教授关于天津近代文化艺术产业化的研究,已获得了天津市文化艺术方面的科研立项,下一步的研究已由茶园戏曲产业化研究延伸到了堂会经营模式研究、戏曲经纪人研究、戏箱经营研究、名角转班模式研究。高红樱教授的电视传媒产业化研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新领域。今后的研究,如果将这两种研究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归纳与整理,借鉴美国学者克兰的文化生产理论和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先生的《文化产业论》的研究成果,就戏曲艺术产业和电视传媒产业的理论研究,可望产生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4、关于中国历史上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思想研究,随着目前国学热在海内外的升级,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研究也成为显学。陈曼娜教授在这一领域有望产生新学术研究成果:xxxx年由xxxx大学主持的荀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刚发出征文通知,陈曼娜已将自己的研究题目寄交会议筹备处。她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两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肯定,这给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下一步的研究题目是关于先秦诸子社会福利思想研究、脑体分工思想研究以及小农经济模式研究。

以上汇报有疏漏和错误的地方,请研究院领导指正。


热点课题专讲(一)历史上重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期何去何从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热点课题专讲(一)历史上重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期何去何从”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热点课题专讲(一)历史上重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转型期何去何从"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pingke/68304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