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

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

2016-02-11 17:36: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篇一《课题中期报告范文》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篇一
《课题中期报告范文》

《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及有效应用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为了开展“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课题组长温应才同志带领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课题相关探索,从2011年6月课题开题以来,围绕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一年来的实验研究工作,作如下工作报告:

一、课题研究目标。

围绕创建“教育强县”的目标,动员全县中小学教师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基础教育本地资源建设和应用,建立县、校本地教育资源库,把本地信息与省、市教育资源信息中心平台对接,努力实现四级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我县中小学课堂直录播系统、农远工程资源库、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教育城域网等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建立适应县域网络教学环境中的资源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掌握当前国内外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共建和应用的现状。

2、网络教学资源的理论基础,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3、影响县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的成因分析。

4、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指导原则。

5、重点依托相关中小学、幼儿园的子课题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资源应用实例进行跟踪和总结,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进行论证,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最大使用效益。

三、课题研究步骤

1、举行课题研究开题仪式,成员单位全体参加。做到明确课题研究目标、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步骤。

2、课题研究成员深入学校、到一线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对实验课题进行实践与论证。通过优质课、观摩课了解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及应用的现状。

3、走出去学习其他县市区的先进经验,不断总结。

4、参与子课题研究的学校每学期至少办一次观摩课与学习讨论活动,以些提高课题研究参与教师的理论水平。 5、做好课题阶段性总结,并不断修正课题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注重过程性材料收集,做好中期总结材料。

四、注重研究过程

抓紧抓实,落实课题研究每一个环节,提升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水平

1、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组织全县中学、中心小学及中心幼儿园各学科教师参加2012年我省“微课堂”网络评选活动。

要求各校上交参赛作品数量:

(1)、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永定一中、坎市中学、金丰中学、城关中心小学、实验幼儿园、坎市中心小学)各选送5件作品参赛。

(2)、其余初中、中心小学各选送3件作品参赛。

(3)、中心幼儿园各选送1件作品参赛。(详见永教综【2012】209号)

2、按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以计算机和多媒体配备为重点,提高原中央苏区县和财政特别困难老区县乡镇中心校和初中校教育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益,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制定永定县(原中央苏区县)乡镇中心校和初中校计算机及多媒体配备项目实施方案(详见永教宗【2012】107号)

3、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根据《关于组织参加观摩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展演活动的通知》(闽教办基【2012】21号)文件精神,组织我县永定一中、坎市中学、城关中心小学、实验幼儿园、坎市中心小学、金丰中学等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校长或者分管副校长、信息技术教师参加首届成果展演活动。(详见永教综【2012】206号)

4、为总结、推广各地远程教育应用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的应用工作,组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在开展教学应用优质课及优秀教案评选活动。(详见永教仪【2012】1号)

5、为贯彻国家和我省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水平,组织各中学、中心小学、县直学校:参加第八届福建省“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永教综[2012]42号).

6、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深入研究、探索与“三种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关于开展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网络视频培训工作的通知》(闽教电馆[2011]39号)文件精神,组织我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参加教学应用网络远程视频培训(永教仪„2011‟8号)

7、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频道,是教育部所属中国教育电视台的****频道,在教师培训、播出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频道从2012年1月1日起,每天增设8个小时的文献记录片的节目播出,以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组织各中学、中心小学、县直学校及时收看空中课堂频道节目。可通过登录永定教育网(

实网(

8、当前我县正进行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为加强教育城域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提高我县教育城域网络管理与建设水平,推进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组织全县各中学、中心小学、县直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或网络管理员参加全省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高级管理培训班。(永教综[2012]134号)

五、阶段性研究成果

为了更好的共建共享共用教育资源,2012年我县加强教学资源网络建设,重点对交换机的设备性能升级、提升永定县教育城域网的运行速度、覆盖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所有教学场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六、部分子课题阶段性成果

1、实验幼儿园的《“走近土楼”美术文化优质教育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根据教育局《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及有效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点面结合,利用随机访谈、课例研讨、交流展示等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观察诊断和研讨分析。并以小、中、大三个年龄段为基准在各个班级分类实施,以“信息技术教育”和“乡土美术教育”两个方面为研究的突破口,在专家引领和同

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篇二
《社会实践中的技术与技巧》

社会实践中的技术与技巧

——校团委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系列讲座之一

贾仲益

一、社会实践(实地调查)有哪些技术问题?

1.确定选题的基本技术

(1)前期要有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积累,熟悉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政策方向,以便确认自己选题的角度,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2)最好能够和专业有所结合,这样做起来有可持续性,可以不断拓展和深化,并为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这一建议可能比较适合基础学科相关专业的同学们。

(3)最好是近期社会比较关注、与群众关系比较密切的。这样比较容易赢得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4)注意从正面去寻找角度。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学生团队选择了“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开发当中政府和群众的利益冲突调查研究”这样一个题目,民族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现在很热,问题的确很多,有没有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发生利益冲突的现象?肯定有,但是,这个选题太直截了当了。试想:当地政府部门、地方群众谁会主动配合这样的调查?即使群众积极投诉,我们又能够做什么?因此,我们可以委婉进入,比如选择“××地区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实践调查研究”这样一个中性题目,调查中既可以总结好的经验,也可以发现、揭示问题。

2.组建团队的基本技术

(1)虚实结合

不同专业的结合,特别是实用性专业如物理、计算机、医学、法学等工具性、操作性专业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新闻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结合。实用专业的同学通过帮助老乡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赢得他们的好感和答谢性的合作,为深入展开问题调查创造条件。而基础性学科专业的同学,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直觉比较好,写作的把握比较强,有利于后期总结报告的撰写,当然也包括前期策划和项目设计。

(2)内外结合

活动小组在活动地点要有同学作为内应,以尽快确立信任关系,融入当地环境,着手开展活动,提高活动效率。这就需要同学们克服把社会实践作为体验新奇的认识误区。有条件的同学,要乐于为同学们提供方便,同时要善于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入手,开展调查和研究。

(3)男女结合

不同性别有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敏感点,男女搭配有利于避免直觉盲点,避免集体性的“想不到”。

男女合作可以减轻烦闷,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男女合作,有利于打开工作局面。因为女生通常比较容易取得别人信任,而一旦打开局面,男生看问题、想问题往往比较深入,容易把握得住机会。同时,有些问题、有些对象适合女生提问和亲近,如家务事,妇女的想法,小女孩儿的心事,甚至小伙子、小男孩儿的想法;而有些问题、有些对象、有些场合比较适合男生发挥作用,比如喝酒聊天,问比较宏观的问题,或者干一些比较脏累的活儿以博取老乡的好感,等等。

(4)新老结合

预科、一年级新同学最好与二年级、三年级的师兄师姐结伴,高年级同学可以在这种组合中锻炼自己的组织、领导、应变能力;新同学则可以在高年级同学的帮助下,比较顺利地进入社会实践的状态,从而培养社会实践的兴趣和信心,否则容易因为出师不利而丧失自信、坏了兴致。

(5)性格互补

同学们性格有内外向的区别,有的深沉、稳重,有的热情、兴奋,有的积极主动,有的小心谨慎,最有利的组合就是小组成员性格上要比较匹配,这样才能在活动现场做到张驰有度,避免过于沉闷而陷入僵局,或者过于热闹而失去重点。

(6)城乡互补

同学们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需要有不同的知识背景。这些知识不仅是专业意义上的,而且还包括生活经验。中国城乡生活环境有较大区别,城市和乡村背景的同学各有经验上的优势,组合起来,可以在经验上形成互补。

(7)民族和地域互补

中国国土辽阔,地方生活、民族文化差异也很大。南北搭配、东西搭配、民族搭配也有利于增加调查队伍的经验积累和丰富队伍的关注内容,提高实践收获。甚至容易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8)规模适当

一般4-6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8个人,除非是表演团队。队伍过大,意见不容易统一,当地接待困难。

3.调查研究工具和活动方案设计的技术

(1)背景知识很重要

下乡之前,一定要通过上网、看书、访问调查地同学等方式,了解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当地的风土人情,特别是要知道当地的喜好和禁忌。有了这些知识,设计出来的活动方案才可能实施,设计出来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才能够避免幼稚和无知。否则,到了当地就面临另起炉灶的危险,浪费时间、经费,打击自己的积极性。而且容易让当地人看笑话。被人小看不是自己如何重整旗鼓的问题,而是如何赢得别人的尊重和配合的问题。所以,事前的调查研究非常重要,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2)要把当地人放在设计里

不管是学术调查项目还是社会实践项目,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理念:我们不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一项任务而到当地去,而是真心实意为了表达我们对当地人的关心而到那里做客。是带着服务的愿望去的。因此,了解当地人的需要和愿望,知道什么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同时了解当地人厌烦什么,排斥什么,这对于我们在调查中、活动中减少给当地人带来麻烦,避免给他们造成不愉快,争取他们的参与和配合,也非常必要。换言之,我们要避免以自我为中心,让当地人围着我们转;而是以当地人为中心,我们围着他们转。

(3)要通过反复推敲,拿出最简洁明快的方案和调查工具

为了避免给当地人带来太多的打扰,我们的活动和调查,应当尽量较少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可问可不问的问题。比如,调查问卷和调查提纲的设计,要尽量把共同的、一般化的问题放在干部问卷当中,通过干部问卷掌握一个社区的基本信息,通过与干部访谈,了解农户的一般背景情况,这样,当入户的时候,就可以把比较多的时间用于营造气氛,了解只有户主或者受访人才可以说得清楚的问题。否则,容易把调查时间拖得很长,给受访人造成太多麻烦。

(4)其他工具的使用

笔记本电脑、录音笔、照相机都是比较贵重的东西,随身携带一定要注意安全。同时,

这些工具的使用,要注意时机,不能干扰受访人的注意力。录音笔最好能够放在衣袋里并悄然打开;照相机最好在室内访谈结束转到室外时使用,拍照前一定要征求对方意见,一些不便征求意见的拍摄对象,最好采取偷拍方式进行。

4.总结报告撰写的基本技术

(1)格式模仿,保持结构的完整和形式规范

调查报告怎么写?这是很多同学感到头痛的问题。其实,就像早年学习写作文一样,学术报告也需要一个模仿的过程。模仿主要是研究选题接近的优秀研究成果(比如获奖成果、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的写作框架,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规范写作的基本技术(如参考文献、注释、引文格式、结构格式等等),避免犯低级错误。

(2)形式创新,增加成果的感染力

现在同学们的工具条件比较好,有数码相机,有电脑,有录音笔等等,实地收集的资料不仅有文字的,还有音像的,如果利用得好,就可以使报告更加丰富和具有感染力。

(3)下功夫总结经验体会

每一次实践,过程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要想提高,必须下功夫去思考和总结经验教训。经验教训既要注意一定的理论提炼,同时还要有真情实感,既不能因为过于理论而成为没有内容的空谈,又不能过于直觉、感性而陷入支离破碎。

二、社会实践(实地调查)有哪些技巧问题?

1.抓住老人和小孩儿,显现爱心和孝心

无论是到哪种类型的社区,孩子始终是家庭、社会关心的焦点。我们不论入户座谈,还是平时走在路上,要对孩子表示出真诚的兴趣,并通过给小糖果等方式表示我们的善意,这样容易赢得大人的好感。老人也是需要关注的,带一点小点心,几句关切的问候,都可以打动对方。表现得得体、大方、懂事,很容易赢得信任和好感。

2.抓住村干部和教师,迅速获得全局信息

村干部和乡村教师对地方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沟通上障碍又比较少,而且如果调查和实践活动得到政府部门支持的话,他们也是最能理解这种支持的含义的。因此,通过与村干部、乡村教师的访谈,可以掌握社区的基本信息,校正活动方案和问卷、提纲可能存在的问题。

3.抓住年轻姑娘和小伙,尽快建立同盟军

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回乡的大学生,都是调查和社会实践的好帮手。到达社区以后,要注意跟这些同龄人、年轻人处理好关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协助。并通过他们了解许多必要但是不一定能够通过大人了解到的情况,比如邻里关系、宗族矛盾、家庭矛盾等等。

4.调整生活节奏,跟上当地节拍

有些团队有自己的时间表,并要求团员严守事先制定好的时间表。时间表应当是依据当地人的生产生活节奏来确定,我们的活动时间,一定是别人方便的时间,这样才能争取到别人的配合。

5.明确自己身份,应对拿好分寸

下乡之后,我们的身份其实就变得很复杂。在基层干部眼里,我们可能是麻烦,也可能是年幼无知的孩子,还有可能是工作上的参谋和帮手。在村民眼里,我们可能是一群从外表到内在世界都很陌生的外人,不好接近;也可能是一群神通广大的北京来客,可以委以重托。在乡村教师眼里,我们可能是一群幸运儿、成功的人,值得羡慕和接近;也可能是一群竞争对手,我们名校的出身,丰富的知识,甚至标准的发音,都会影响到他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严。在孩子眼里,我们可能是值得崇拜的大哥大姐,可能是一举一动都很有学问的大人,也有可能是目中无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或者两人世界的匆匆过客。所以,我们需要在实地掌握好行为举止的分寸,以免给各方面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几点建议

1.注意平时的锻炼和积累,动手能力、动口能力、动脑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需要时刻用心。“书到用时方恨”,到了实地,我们必须是多面手,这样才能应付各种各样的变化和要求。

2.注意内部的分工协作,遇事要冷静。走出校门,到了当地,我们就是“外人”,面对的是“当地人”,我们要注意整体形象,要树立团队意识,避免个人英雄主义。

3.坚持每天整理调查笔记和活动心得,坚持每天讨论活动和调查的得失,争取每天都有所改进。

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篇三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资料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学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美:计算机在学校中的数量逐渐增多,日渐能满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需要;“校校通”工程逐步推开,不少学校建起了校园网,接入城域网,连上因特网,为信息沟通、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全面实施,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一门单独的学科逐渐进入学校的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学的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技术虽然在不少方面有着强大的效能,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改变教学风貌,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初中课程:在这里指学校根据上级课程计划而开出的各门学科。

2、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2)不仅教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3)使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理论假设

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知觉通道来感知学习内容,主动积极地进行 1

探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生的教育目标

通过在各科教学中实施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善于学习。

2、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高,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

3、学校的发展目标

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培养一个现代化科研型群体,使学校向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先进学校迈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上好实验课,撰写论文小结等。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实验法。通过一堂堂实验课来探索媒体与课堂教学的很好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四、课题实验内容

(一)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课题实验管理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实验课题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在学校实验课题之下,又根据学科教研的特点,分解出几个下级课题,主要有语文组 2

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数学组的《学生如何在信息环境下探究性学习》,体育组的《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学科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信息科技组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各个课题小组都设研究负责人,组织小组成员结合自己学科特点进行课题实验,定期开展研究活动。课题组之间阶段性地进行集体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研讨、总结,使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扎实而有效。

(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为使课题研究规范而深入地开展,学校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不定期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文章、教学案例等内容编订成学习小册子,发给课题组成员参考学习;

2、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活动,汇报实验开展情况,探讨发现的问题,总结实践经验;

3、按上级要求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与考核,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4、抓住机会派教师外出学习,听取专家的相关学术报告,听取全国的、省市各级的优秀整合课,认真分析内化,指导自己的课题实验;

5、请教科研专家来校讲座,使全体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掌握教科研方法,提高课题实验能力„„

(三)从学校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扎实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1、在传统课堂里“点亮一盏灯”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历经无数岁月的淘炼而不衰,说明其中自有合理、有效、富有生命力的内涵,但是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观念改变,审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在直观性、有效性和启发性等方面,就会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适 3

当地发挥以计算机技术为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功能,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亮丽的光彩。我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从在课堂中“点亮一盏灯”开始的。几年前,我校只有一套装备在阶梯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因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够方便,因此,使用效率不高。

(1)恰当而简明的演示,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即便是在传统方式的课堂教学中,也努力利用传统媒体,增强直观性、启发性,帮助学生学习。如今有了多媒体设备,教师或从网络上找寻相关课件,或自己动手制作课件,针对难点进行演示,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式,在一节课上应用的时间不是很多,但应用的效果却是显著的.

(2)生动而丰富的演示,扩充了容量,强化了训练,提高了效率。

随着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的熟练程度的提高。其功能也逐渐得以发挥,一套设备替换下了更多的传统设备:小黑板、挂图、卡片等,课堂的容量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训练也得以强化,课堂效率提高了。

个别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动了同轨教师应用,逐渐地更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了多媒体。校园网建成后,教师在教室中用移动多媒体设备就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于是,传统的课堂里不时有吸引孩子的“灯”亮起。

以传统作为基础,将传统中有生命力的精华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同时结合时代、科技的发展,将新的内容融入传统之中,使传统合上时代的节拍,跳动时代的脉搏,形成一种新的体系。传统的悠久历史内涵使该体系广博、深刻,合乎时代节奏的新内容使该体系焕发蓬勃生机。

2、在网络环境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接入网络成为终端之后,既是探视信息海洋的窗口,也是作用于信息 4

海洋的码头。带学生进入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探究空间,也给学生以更多展示个性的机会,因为网络是无边的,网络也是互动的。于是,有部分教师带学生到网络教室进行教学。开始时,教师带学生进入网络,主要是查询资料,以补书本教材信息的不足;其后,指导学生参与网上的一些互动内容,例如教学《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课,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网上纪念馆,给宋庆龄奶奶点歌、献花、留言等;再后,教师制作专题学习网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与相关网络链接,增加扩展延伸性,设留言板,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多门学科积极参与实验研究,找到了整合的感觉,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数学课上,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情境体验,引发学习动机;展现直观画面,让学生自由联想;改变训练方式,提高练习效率。语文课上,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文章阅读,进行口语训练、习作指导等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然、美术、社会等学科都进行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尝试,均有良好的效果。

3、积极参加上级课题组以及市、片各级相关教研、竞赛活动,在活动中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在多次活动中,我校各科教师取得了不少成绩。

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了,科研能力提高了,等等,都得益于运用了信息技术,参与了课题的实验。

五、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中遇到一些问题

1、硬件设施有待完备。

无论是提“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都必须有硬件设施——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基础保障。目前我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基本只能满足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教学使用需要,教师用计算机相对较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5

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篇四
《高中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辅导资料----案例选

一 基本格式部分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 查 问 卷

一 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 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 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 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 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二 开题报告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 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 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 饮食风俗的变迁

1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 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1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

(1)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 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 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 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 .出行风俗的变迁

1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

(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

(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 婚丧风俗的变迁

1 婚姻礼俗的变化: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2 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六 节日风俗的变迁

1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2 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3 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七 礼仪风俗的变化:

1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2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3 1912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八 消费风俗的变迁

1 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2 变迁的表现:

(1) 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

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篇五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学校健康教育是整个健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素质教育论者都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既是“学会了”,也就形成了能力。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若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学习过程一中断,就无所谓“学会”,无所谓能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之后,又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为21世纪教育提出了战略性思路与行动建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其中也强调这个目标“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也告诉我们,学生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就必须“长期的努力”坚持下去。而要能够“长期的努力”坚持下去,就必须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更需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使学生具有开拓和竞争意识,健全开放的人格,能够独立自主接纳他人,友爱宽容,健康文明,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良好习惯,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实现最基础的根源在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应把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与之相适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我校在2001年就确立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感对此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更加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1.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这一课题而言,各地教科研部门开展的研究,还缺乏系统而深层次的探索,这正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并由此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3.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常规学习习惯。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的习惯。

2.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

3.合作性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学习信息,思考探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

4.自信的学习习惯。自信心是创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习惯和联想探索,假设习惯的培养,体现个性发展。

以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习惯培养的统一。以素质教育的培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超越和拓展了传统的学习习惯的内涵。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代发展,创新的培养策略与培养方法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为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我校及时组建了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全面负责,教导主任***具体负责课题管理,少先队辅导员***负责团队活动和主题教育,形成了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有关机制。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永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有效载体,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和必经过程。因此在实施研究前,我们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一方面集中学习有关习惯培养方面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步骤,组织教师仔细研读,认真琢磨,在级组里交流心得,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相关理论经验;一方面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经验;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珍惜每一次与专业教研员的交流和研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和能力。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掌握第一手材料。

为了掌握学生的情况,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我校为实验班全体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学习兴趣、课外阅读、家庭学习、交往、爱好等)和问卷调查。通过认真分析综合,在掌握学生在校表现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生活环境。另外各班还建立了“知心信箱”、“悄悄话”等心理教育信箱,以便及时把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心理。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我们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实验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3.围绕课题,狠抓实验工作管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发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课题在内容上侧重于学生学习习惯的背景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帮助全体学生获得适应与发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在途径和方法上,侧重于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优化个案者家庭教育的辅导研究,并辅之一次定期教育、适时矫治和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

4.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我校实验班开设每两周一次的心理活动课。课的内容有的选用指导书上的范例,有的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及近期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即兴而定,在认真编写教案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如: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辩论心理陈述等,使心理教育不受传统学科教学的干扰,以期收到更好效果。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各科课堂教学中。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因此,充分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抓住学科教学这个关键,适时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不仅在备课中列出心理素质培养目标,而且在授课中得到体现。学校在评课中将是否合理渗透心理教育,是否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评课的重要标准之一,有的放矢的教学管理也为我们在课堂中全方位渗透心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

5.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大,根据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在对我校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心理辅导时,发现一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良习惯往往根源于家庭的不良教育或家长的不良行为的影响,我们发现要帮助他们克服、矫治这些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开办《家长报》。使家长掌握了大量教育孩子及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们认识到要改变以往把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的错误想法和做法,从而积极配合学校做好习惯培养工作,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

启动“走进家庭、同育新人”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全校上下进行集体家访,特别是对后进生、学困生、家庭生活贫困、有残疾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对于那些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整、心理训练、行为训练,在进行个别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建立一种平等自由的辅导关系,在和谐的辅导关系中,引导学生自我探讨,发现并了解自我,纠正不良习惯,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为了将问题生尽快转化,我们还进行问题生跟踪教育,进行个案分析,让孩子们与快乐共存,与幸福有约。

6.将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丰富多彩活动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载体,它具有现实生活中所不及的凝练和精神,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校各学科设立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同时学校也组织了相关系列活动:如勤奋学习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晨读、学生作业展评观摩、朗诵会、百题口算大赛、学习习惯童谣创编大赛等等。学校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并根据自身的不足和学校师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作出总结,并动员学生们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入生活情景拍成小品、相声、短剧等,在主题班会、中队活动、校本课程、心理培育课上进行表演,使同学们对学习习惯的要求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透彻,提高了师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了善于对自己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反省,善于及时调控自己不正确行为的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多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坚持每天20分钟练字,书写清楚、规范、美观;在学习过程中已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记好听课笔记,写好读书笔记,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养成了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的诵读课文,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个人看法,并尽可能做到自圆其说„„

2.实验班各学科考试成绩较前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在全镇每学期末的统考中,各学科成绩都居同年级第一名,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校领导的表扬。

3.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会学,而且善学。

关于学习中的行为习惯,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良好学习习惯评估细则”要求进行了调查测试,在前测中,全校学生中学习习惯良好的占32.7%,一般的占40%,较好的占27.3%,在后测中,学习习惯良好的占70.5%,一般的占18.5%,较差的占11%。

4.学生素质方面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5.教师会教、善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我校是一所镇直农村小学,在研究中,全体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一个科研性的教师群体正在我校形成。

六、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几年的深入系统研究,我校课题组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参考借鉴,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同时,希冀得到专家、领导的不吝赐教,使本课题研究得到提升,臻于完美,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篇六
《社会实践方案》

寒假社会实践方案

寒假临近,较长的假期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为保证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顺利、规范、有序地开展,根据校团委《关于广泛深入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相关精神和要求,特制订《管理学院寒假社会实践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活动主题:我爱我的祖国 实现青春梦想

二、活动原则: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注重实效

三、重点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和大学生人才培养需要,在调研和分析基础上,确定我院寒假社会实践重点内容为就业创业、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三大类,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社会调查,围绕专业实践服务、岗位体验以及和谐社会公益服务、科技服务等内容,全面开展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服务工作。

1、就业创业类社会实践

(1)百企千岗大学生岗位体验实践:如顶岗实习、挂职锻炼、勤工助学,参与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等。

(2)科技创新实践:组织开展科技制作、创新发明、专利申请以及文科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3)创业实践:创业实践类社会实践首先要以“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为契机,做好寒假期间“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相关工作,各参赛团队要进一步完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项目,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对申报立项的参赛作品进行创意的完善和内容的丰富。除此之外,还要科学合理的筹建创业团队,做好创业工作的前期调研、可行性研究、建章立制等工作。已有的创业实践团队,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团队竞争力。

2、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

(1)新农村政策宣讲实践:着力宣传党和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解决“三农”等问题;结合时事热点,搜集相关宣传资料,深入农村、街道进行宣传实践。

(2)公益活动实践:如“大学生支教服务”“保护母亲河”、“绿色环保”、“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为内容的公益类活动。

(3)科技服务实践:充分利用优势专业以深入企事业单位、乡镇农村进行发展规划、网站建设等方面专业技术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地方解决实际困难,创造经济效益。

(4)资困助学实践:以学院“励志中心”为主导,进行资困助学实践,做好留校特困学生在寒假期间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安排好他们在节日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做好留校特困生的情况统计工作,通过开展学习辅导,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等形式,丰富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寒假生活,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勤工助学岗、食宿、学习、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3、调查研究类社会实践

通过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在提出合理化建议基础上撰写一篇具有可利用价值的社会调查报告,进而投身社会、服务人民。并通过寒假社会实践做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的准备工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为挑战杯作品的的科学性提供数据支撑。提前选好学术调研类作品要题目,充实调研环节,提高作品质量。(后附参考题目)

四、组织形式:坚持分散实践和集中实践相结合,全体在校全日制学生必须参加寒假社会实践。高年级学生侧重参与专业服务实践、岗位体验实践;低年级学生侧重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类实践。

1、分散实践

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根据社会实践工作重点在学校或回家乡安排实践活动。分散实践学生必须撰写调查报告,由个人单独完成的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合作完成的不少于6000字,合作完成人数不得多于3人。

2、集中实践

根据学校安排,紧密围绕主题,由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社团、班级组织社会实践团队。集中实践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周,人数不少于8人。

五、具体安排:

1、前期动员:对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学生骨干和各班的班长、团支书、素质拓展委员等班委进行动员,统一思想;辅导员提高重视,做好所带班级寒假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

2. 实践跟踪:各指导老师要做好所带学生的寒假社会实践的前期筹备、培训、联系和后期跟踪指导工作。(1月10日-3月10日)

3. 后期总结:进行寒假社会实践的总结工作,评选优秀社会实践报告个先进个人,经安规定将相关报告、材料报送校团委。(3月10日-3月15日)

管理学院团总支

2010年1月6日

活动主题:环保在我心中

二、活动背景分析

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保证。然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初,世界人口只有约16亿,1999年10月,世界人口已经突破了60亿。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生活需求的扩大以及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为了增强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我们组织学生利用寒假,对菏泽市的环境污染进行一系列的考察和调查。

三、活动内容和目标

我们分别到东明县勇越纸业有限公司、巨野花冠酒厂、菏泽绿源食品有限公司、山东亿丰制袋有限公司和巨野海润新型纺织有限公司以及三条河流东鱼河、洙赵新河、万福河实地调查,

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市环境问题的现状和防治措施,从而正确认识人类经济发展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自觉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四、活动准备

1.学生自愿组合,成立调查小组,民主选举组长,确定调查线路,确定访问对象。

2.联系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请求配合学生的调查访问。

3.搜集因企业违法排污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事例,通过真实的例子,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五、活动方法和步骤

1.学习书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当今环境问题的产生、现状及其危害,并了解人们为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一般措施。

2.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到东鱼河看水体污染现状,到市区看大气污染现状,到主要交通干道及建筑施工现场考察噪声污染,到垃圾转运中心观看废渣污染情况等。

3.记录数据。我们重点走访市环保委、市环境检测站、排污站等单位,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市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的情况。

4.谈心得体会,撰写《大气污染与防治》《水污染与防治》《噪声污染与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与防治》《环境与我们》等一系列文章。

预期达到的收获与体会

1.开展地理调查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学生参与地理调查实践活动,能接触到许许多多真实的、具体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意识和谐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地理素质的目的。增进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地理调查活动绝大多数不是一个人所能承担的,而是需由多人合作的。从问题的提出、实践、解决,都要互相讨论、商榷、修正,如果抛开团结协作的精神,地理调查活动是很难开展的。为了提高问卷调查表回收率,师生需多次到社区居民家中进行采访。为了正确掌握水质、植被、土壤野外测定数据方法,促使地理调查小组的学生去查阅资料,动手动脑寻求更适当的方法,这些无疑培养了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00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栏目分类:团总支 发布日期:2009-06-22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工程、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滁城建设、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等内容,广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达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一、活动主题

践行科学发展 促进实践成才 服务经济社会 共建和谐家园

二、活动内容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紧紧围绕纪念建国6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抗震救灾、环境保护、关注民生、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创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组建十个团队,下农村、进企业、到社区、外出考查,牢牢把握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立足滁州,辐射安徽,与学院招生宣传相结合、与访贫问苦相结合、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开展实践项目。

1、建国60周年成果宣讲团(基础部团总支)

2、大滁城建设志愿服务团(院团委)

3、关注民生献计献策志愿服务团(中专中技部团总支)

4、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团(信息系团总支)

5、大学生创业就业志愿服务团(经贸系团总支)

6、新农村建设志愿服务团(院团委)

7、社区建设志愿服务团(土木系团总支)

8、抗震救灾、红十字知识宣讲团(艺术系团总支)

9、科学技术志愿服务团(机电系团总支)

10、发达地区社会实践考查团(团委)

三、组织形式

坚持“点、线、面”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一)“点”上,院团委围绕团省市委、院党委社会实践主题,组织社会实践重点团队。

(二)“线”上,由各系团总支自愿申请立项,各团总支书记带队组成一般团队——社会实践小分队,发挥小范围、多角度、有计划的灵活特点,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面”上,不能参加集中社会实践的同学,可以结合暑假以就近就便为原则,在家庭所在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调研成果。每名同学利用假期完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可以根据团委下发的调研题目选题,院团委将评定优秀调查报告,并推荐参加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或论文类比赛。开展社会调查不需立项,不需进行申报,直接领取《2009年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经历登记表》,在下学期开学一

周内按要求提交调查报告或论文即可。

四、社会实践队组织办法

(一)项目申报

项目申报只接受团队申请。拟组建的团队须提交申报表,经系团总支审核后,以系为单位向院团委申报立项。每支实践队一般由3—8人组成(含带队老师),实践地点原则上要求在市内,实践时间为3天,7月8日到7月10。项目申报截止时间为6月15日。

(二)审批立项

经院团委审批同意立项的实践队,要注意加强与即将前往的服务地联系、沟通,细化服务项目实施计划,并对服务团队成员进行相关培训,使他们了解当地情况,掌握服务技能,提高服务水平。

(三)总结宣传

1、各实践队服务期间要按计划完成任务,并于实践结束一周内,至少报送一篇工作简报(600—1000字)。由院团委整理后上报团省市委。

2、下学期开学第一周各团队将实践队电子材料和书面材料上交。格式均为A4纸、小四号字。

需上交如下电子材料

(1)团队整体完成的实践课题成果(调查报告、论文等每篇不少于2500字。)

(2)团队总结报告一份

(3)团队实际参加人员名单

(4)团队个人小结或实践课题成果(每人一份,不少于2500字)

(5)2.4*1.2m社会实践成果展板制作的小样电子稿

(6)至少5张有代表性的活动照片。要求分辨率在 1280×960 以上,存为 JPEG 格式,须有全体实践队员的工作合影和活动场景照片。

需上交如下书面材料:

(1)团队整体及队员个人完成的实践课题成果打印稿

(2)接收单位评语(即实践活动意见反馈表)

(3)如有 DV 短片的实践团队将 DV 母带刻碟后,将碟子上交。

(四)考核奖励

根据各实践队成绩和总结宣传材料上交情况,评定优秀社会实践队和先进社会实践个人。

五、实践队安全保障

1、社会实践团队团长必须是老师,并由团长担任实践队的第一负责人,团队成员要在团长的统一协调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实践队员必须是无特异体质、特殊疾病、身心健康、自愿参加的我院全日制在读学生,未成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出具监护人的书面同意申明。

3、社会实践队必须成立临时安全领导小组,并由团长作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定安全措施,负责在社会实践期间的学生安全。实践队中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作为安全领导小组成员,积极协助团长做好队员的安全事宜,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4、团长要高度重视团队成员的人身安全,加强对队员的安全教育宣传,带领队员遵守安全规定,保护同学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及时向院团委汇报实

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篇七
《高中生偏科现象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生偏科现象课题研究报告范文

要写清楚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学术目标、表达形式、资料收集、尽量加上图片。3克油为而吗吃

最佳答案

不是我自各的,在网上摘的,希望对你有用

高中生偏科现象的结题报告

推荐一、课题研究的的背景:

偏科,是我们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科分数持续低下,我们称之为偏科。或学生对某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不感兴趣,我们也称之为偏科。

有的孩子学习的时候,在某门课上表现非常好,而在有些课上显得特别差,甚至出现不及格现象。学习偏科,作为高中生学习过程普遍出存在的现象,一直以来令家长头痛不已。

偏科存在着假性偏科和真性偏科。所谓假性偏科就是无论成绩突出的,还是成绩特别差的,都是暂时性的,而长期以来都是偏科状态,并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落后的课程上,补课,强化做题等等方法用尽,依然成绩甚微,就有可能是真性偏科。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因,使得偏科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而且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和谐发展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其中以下三种原因:

(一)教师问题:学生偏科学习,受教师影响较大。学生偏爱某一学科,能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二)家庭影响:家庭特殊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爱好,以及家长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

(三)学生原因:

1.学生偏重什么学科学习,跟不同智力发展有一定关系。

2.学生偏科往往也是由“兴趣差异”造成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重视感兴趣的学科,轻视或不学讨厌的学科,学生对某门学科兴趣较强,就产生了学习动力,

便能主动积极的专学这门课,反之,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把工夫下在这门课上。

3.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对学习科目的导向作用,对很多同学造成有意偏科,或是主动偏科。

二、目的和意义:

为此,我们给予高度的关注,希望通过我们的深入调查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人文科学的重视,并为高中生的选科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促使个人及社会能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内容: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有意义,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偏科的含义是什么?

二.高中生为什么大多数偏科?

三.高中生偏科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社会、家长、教师.……)

四.高中生如何正确科学的选科?

五.应该从那些方面来扭转偏科的局面?

四、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随着高考模式在全国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了一个新课题,但是,高中生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着偏科现象,为了准备而又全面的了解清楚偏科现象的成因,时间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为了从人才成长过程中探索中纠正偏科的办法和措施,以有效的指导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我们高二(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一是以三班为单位,进行全员问卷调查;

二是对典型的偏科生进行个案调研;

三是采访有关专家和教师。

(1)问卷调研

为了使问卷调查科学全面具有操作性,我们谈论设计出问卷调查表:高一(3)班共58人,我们以6人一表发放操作,调查前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指导,同学们的配合很协调。调查是真实可信的。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从表中我们发现喜欢科目人数最多的是微机占78.72%,然后是音乐70.71%,再次就是语文,英语,数学分别为27.66%、30.80%、25.61%,其中语文的厌恶率最低为13.83%,次之为微机14.89%,厌恶率在20%以上的有:数学21%,化学25%,美术22%,体育29%,政治30.85%,物理40.1%,在此调查中我们发现形成偏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先说喜欢的原因,在众多调查对象中,有的认为“从小就喜欢文科,基础一直也很好,没有掉队,所以喜欢文科。”而有的“出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的却是认为“由于班主任,家长或其它课老师、同学、朋友的影响。”同时形成偏科的原因还和社会时代的发展有关系。譬如,有的同学认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希望通过学习这些科目进而了解现实生活。”由于媒体的影响或是看书籍等影响,比如因爱着历史性的电视剧而喜欢学历史。”再就是和自身的认识有关,如有的说:“因为自制力薄弱而投入不进去。”学起来心情舒畅,有种美的享受,可以增强兴趣、自信心。

接下来再说形成厌恶的原因。有的同学认为“天赋较差”、“从小不感兴趣”、“基础一直很差”、“讨厌背诵和记忆而不愿学文科”。有的则是因为“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感到乏味、难学”,由于一项成绩不理想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对周围的环境也是有影响的,如“因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同学,朋友影响。”觉得所学科目在实际生活中用处不大,所以不想学。还有人说“自身性格,爱好有关,”自身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不愿下苦工。

在面对高考和人才成长的问题上,同学们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复杂多样的,有的同学已有所认识,如他们说:“马上文理不分科了,大综合后,每科都要考,为了高考,不得不学。”学习不单是为了考试,认真思考从中可以体会到无穷乐趣。要尽力学习较差的科目,学习是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是我们将来立足于社会的必要途径。“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或特长,要再接再厉,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不管哪一科对自己都有益处,我已认识到偏科的严重性,努力改正,争取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将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偏科不利于我们将来的事业的发展。就算自己学不好,也要为关心自己的父母,亲人努力去拼搏、奋斗。为自己的前途,父母,国家而学习,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对偏科时间的统计,发现61.7%的同学在初中阶段有不同的偏科,在小学偏科的占24.47%,高中偏科为19.15%。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操作性强和娱乐性的科目比较感兴趣,此外对三门主科也具有较大兴趣,对美、体、政厌恶率也较高。

这次研究性学习的调查活动,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和认识:

(1)中学生的偏科现象,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似乎个别人的偏科并没有影响到他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我们估计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现象。

(2)从问卷调查访问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认为为了高考,主观上希望纠正自己的偏科现象,可见高考“指挥棒”对偏科是有导向作用的。

(3)从调查了解中,偏科现象出现的高峰期,在初中这恐怕与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有关,比如说他们会因为同学的一句话,社会思潮等等的因素而形成偏科,也就是易受外因的影响。

(4)从成功人士的调查来看,偏科还是应纠正的,坚持全面发展,会使人终生受益,可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以及培养坚强的意志,尤其要加强对初中时期预防偏科的教育。

(5)如果我们能对偏科现象予以正确的,适时的引导培训,开办各种特长班、兴趣班、文学班。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它,那么即使偏科的同学也会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五、结果:

实践证明,高中生偏科的现象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高中生的偏科现象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才能,为以后的生活打基础。反之偏科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其他学科。学习上的弱科往往会导致整体成绩下降。学生一旦出现偏科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往往会造成烦躁和厌倦,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很可能波及其他学科。由于各学科都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学习上出现“瘸腿”现象也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并给升入高一年级的学习带来困难。同时,高中生自信心不足,缺乏毅力造成偏科记忆力较差或记忆方式特殊造成高中生偏科。

六、对策:

1.解决思想问题:心理学家指出,厌学往往只是孩子心理问题的表面现象,其背后隐藏的原因不尽相同,而家长们却往往只看成绩单,缺乏对孩子真正的关注。

2.激发学习兴趣:偏科往往是学习没有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纠正偏科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1)用目标激发兴趣;(2)用兴奋形成兴趣;(3)用优势引导兴趣;(4)用意志强化兴趣;(5)用成功来激发兴趣。

3.解决心理的问题:偏科是指在学习学校文化课程中,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我们称之为偏科。这些现象有些可以纳入学习心理范畴,有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问题,或者说,在某学科的学习上,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不健康的。

4.从零做起:学习偏科现象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每当学生们的学科出现“瘸腿”时,不仅学生自己着急,家长和老师更是甚为头疼。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去看待和应对这个问题,不应该存有焦虑的心情,要敢于从零做起。

5.“有效”偏科法:所谓“有效偏科”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越是感觉困难大的科目就越是要努力拿下它,“啃的就是硬骨头”。这与一般的“偏科”的意思截然相反。

七、感悟:

时间过得真快,两年已过,我收获很多,开心多,伤心过。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上,我更是领会颇多,一个小组(团队),只有所有人都付出,才会成为好的团队,一个再强的也强不过一群人要认真的观察生活。只有平时多努力,学习方法正确,我的学习也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巨大收获。

—李进

转眼间,和研究性学习这门课已经相识两年了。对于这门课刚开始的陌生感也消失了。对于这门课的喜欢也随着时间增加了。

在研究活动中我最开心的就是组员在一起讨论问题,尤其是讨论到最令人难忘的。当然其中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大家会因为种种原因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不免闹矛盾。也有一些组员不合作,这也是令人烦恼的。在活动中我学会了合作、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增强了我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了我的思路,让我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我不在是沉默不语,而是开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培养了我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给我们以后的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吕纯慧

两年的研究性学习课已接近尾声了。我们既失败过,也成功过;既付出过也努力过.再过去的两年里,团结,研究性学习的各项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成长了许多,更让我领悟了很多,一个小组,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每个人都应该付出,去做,只有这样,研究才更有意义.在学习上,我们要多问为什么,如:“我们为什么研究它”,把它换成“我们为什么学不好”,这样对于学习,做人都有极大的帮助.研究性学习对我们好处多,在这不展开了,因为好处太多,经历了这些过程,我很后悔,如果当初以认真的态度对待,那该多好,时间如风,转瞬即逝,我不想停留,因为我不能回头,我要尽我自己的全力,为研究性学习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一个结束,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我要掌握真确的学习方法,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王昌勇

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篇八
《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学习:研究报告范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

班级: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 查 问 卷

一 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 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 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 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 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 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 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 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

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 饮食风俗的变迁

1 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淮等各种菜系。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2 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3)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三 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1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

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

(1)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 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 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 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3 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四 .出行风俗的变迁

1 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 出行习俗的变迁的表现:

(1)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

(2)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五 婚丧风俗的变迁

1 婚姻礼俗的变化:

(1)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建国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2 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

(2)建国后:土葬改为火葬。

六 节日风俗的变迁

1 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2 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民国政府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 3 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中国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七 礼仪风俗的变化:

1 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

2 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 3 1912年民国成立后,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八 消费风俗的变迁

1 消费习俗的变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中国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

2 变迁的表现:

(1) 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

(2) 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中国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社会实践课题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技生社会实践专业课题报告范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22171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