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

2016-02-15 09:25:1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篇一《《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希望能帮助到你。

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篇一
《《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

结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 《小学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及实践研究》

研究单位 张家口市张北县师范路小学

负责人和攥写人 范 利 军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及品质的养成良好的环境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长期处在优良校园文化中的师生,会形成正确和高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激发人们开拓进取、积极上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新形势下办好学校的主流方向。在中外文化不断地交流、碰撞中,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信仰、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乃至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年轻一代更崇尚主体精神的塑造,并追求个性发展,再加上当前独生子女居多,学生自私自利严重,甚至受社会环境影响模仿某些不良言行。而校园文化却能发挥强大的教育功能,有助于良好习惯和品行的养成,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刻下深深的烙印,是成人、成才的基础环境。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校长足发展的实际需求。一是学校校园环境比较优美。学校春风习习,鲜花涌动,绿草如茵,垂柳依依,清新高雅,风格独特。教学楼、活动区、健身区的设计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相互辉映。二是需要融合优良办学传统。我校于2009年新建,是由原张北师范附属小学和东关街小学合并而成,两校办学历史都达50多年,校风淳正、教风严谨、学风勤奋。尤其是张北师范附小教育教学质量较高,在张北县享有盛誉、深入人心。两校

合并后,需要互补优劣,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更深层次发展。三是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新组建后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把“优化育人环境,创设优美、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作为当前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工作目标,并确立了要建设“人文、生态、活力”的现代化校园,已开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为继续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味,特提出本课题研究。

(四)我校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一是由于我校是新建校,而且前身(原张北师范附小)在县里就是一所好学校,比较出名,所以上级比较扶持,能争取部分资金,我们一定会用好这些资金,尽最大限度达到研究目的,同时也使我校努力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二是课题负责人是学校校长,从一线教师出生,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有着丰富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组成员都是学校的主任、年级组长和骨干教师,能确保各项工作能落到实处。三是学校教科研制度完善。建有完善的学习、工作和激励机制,能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规范教师的科研行为。四是由于我校教师队伍年轻,无论从教学理念、现代技能掌握都有较好的优势,而且我校具有全县一流的音、体、美老师,这是办好学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最有利的基础保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校园文化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然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动力,

办学成功的标志,在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产生了一些较好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可仍需要系统的深入发展。然而,对于像张北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却发展相对滞后,校园文化建设进度缓慢。

从近几年国内其它学校对校园文化研究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流于表面的主因,一是对校园文化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为搞个艺术节、文化节便是具有校园文化了;二是由于急功近利,只顾轰动效应,是属于“政绩工程”。这是当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其中有一定的社会因素(跟当今社会的功利主义、利益至上、急躁的心理有密切联系)。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继承性,连贯性。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这需要一代代师生、一任任校领导的共同努力。一个学校的立校宗旨、政策和原则应在各个学校的管理者手中代代相传,不断完善,不断创新,这才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基础。因此,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工程。如果一个校长一个文化理念,甚至全盘否定前者,另找途径,只能让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缺少内涵,时间久了,学校连理念也不清了,更谈不上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创新点

(一)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首先要对校园内的教学楼、校内道路、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有统一规划,使其布局合理、规范,给人以整洁、美观之感。校园绿化要力求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绿化区、绿化带、绿化树划到班级或处室,实行责任管理,并开展评比活动,努力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学校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人文环境,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能说话。

(二)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丰富艺体活动,创设各种平台,以国学经典进课堂、二课等多途径加强德育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大力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加强教学改革,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本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着力增强全校师生职工“以校为荣,为校增光”的强烈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校训、校歌、班歌等校园主体精神文化主线,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三)以正确舆论为导向。加强校园文化阵地管理,坚持健康高雅的文化舆论导向。校内文化阵地,包括黑板报、文化走廊、宣传橱窗、广播站、校报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师生职工服务,为育人服务。要明确领导责任,完善和严格各项制度,分管人员要亲审稿件,严格把关,严禁有政治错误观点的演讲或报告上讲台;严禁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在校内宣传、播放或演出,保证校园文化的先进方向。

(四)以健全制度为保证。首先,改善和加强学校行政对校

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篇二
《关于提高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高年级女生科学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 通过几年的科学教学,我们发现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男生普遍兴趣浓厚,大部分女生对科学课不太感兴趣,不太注重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上课时,对提出的问题,如果是概念性的问题,大部分女生都能举手回答,但遇到探究型的问题,女生回答的就比较少。一部分女生上课没有精神,无精打采的,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在试验操作时,男生显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而女生则在旁边观看,缺乏主动参与的兴趣。在学业评测时,女生对基础性的、概念性的知识掌握的较好,可对探究型的题目掌握不好。

通过了解,许多女生在上了中学后,普遍对物理、化学等理科学习困难。因此觉得在小学高段科学学习中更应该培养女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以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能适应理科的学习。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小学中,许多教师也注意到了去培养女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采用了一些手段,但都缺乏有意识的培养,大都流于形式,没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培养。怎样来保护女生的好奇性,清除女生的心理障碍,使女生在科学探究中敢于动手、学会质疑、学会合作,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为此,我们提出“培养女生的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其目的是培养女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有兴趣的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的训练。在探究的过程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对知识、对智慧的爱,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发展能力,获取知识,最终达到提升女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提高 高年级女生 科学兴趣 培养 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女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面对如何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严峻课题,小学科学教学的地位、作用愈加突出来,而在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中,这一点得到更重要的体现。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女生的探究能力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学习者获取知识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

间的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检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对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所以,要使科学教学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服务,就必须加大女生探究的力度,提高女生探究能力作为研究的问题的主要手段。 科学探究顾名思义就是以女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女生参加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让女生去接触探究、发明、发现的过程和方法,从而领略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科学之迷需要探究,有许多科学课题可以探究,有趣的探究科学小实验不仅能激发起女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智慧的潜能,同时也推进女生科学方法的形成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使之能在更广阔的思维活动中拓展视野,发展女生的思维和能力。 本课题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培养女生的探究能力作为我的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培养女生关注身边科学,进行探究活动。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活动为目的,强调女生通过亲身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是发展的,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的手段、理念有了新的诠释。在小学(教科版)科学中就有了很大的探索和有益尝试。再来审视我们的科学教学,发现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如何让女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关注身边的科学,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并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假设

(1)从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女生创设科学探究活动的情景,进而转变女生的学习方式——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增强儿童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客观事物、现象的探究体验,发展儿童关注、发现、形成并解决问题的意识、态度、能力与情感,让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贯通,最终提升我校高年级女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2)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我们认为搞教育科研必须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必须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发动课题组成员广阅群书及上网搜寻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文章,然后组织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工作做好准备。

(3)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

充分发挥科学学科的优势,以(教科版)科学教材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尤其是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舍得花时间,给足女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实验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让女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真正的探究活动,学会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真枪实刀地去搞科学探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教师应以女生的已知和需知为基础,鼓励女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兴趣和需要中选择学习主题,并帮助女生确定他们建构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引导女生进行分析与创新,以便科学处理各种信息和实验数据,让女生通过科学探究来自己解决问题。

(三)研究程序

1、研究设计

本课题以小学五六年级女生为研究对象,以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为研究载体,以培养女生的科学探究技能为主要领域,了解女生现有的科学探究技能水平,跟踪调查女生的探究过程技能的发展水平,根据小学科学探究技能的评价体系,建立相关的实验数据、成果、资料等,为女生的过程技能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增进孩子们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孩子们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2、研究对象

我校五六年级五个班女生。

3、研究方法

本课题重点解决教师如何培养女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力。具体研究方法有:

A、文献研究法:组织实验教师通过对文献资料和理论专著的学习研究,加深对小学科学课程和核心理论及内涵精髓的理解与准确把握,凝练和提升他人经

验,为正确引导女生进行合作与交流提供理论依据。

B、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课例的分析,寻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整理,逐步完善。

C、经验总结法:依据教师在教学中的经验事实、分析、概括、筛选、总结出教师在科学探究中,指导女生进行合作与交流的方法策略。

D、问题调查法:根据女生合作交流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组织实验教师进行探讨,总结出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上述各研究方法,本着“理论——实践——理论”的原则,研究小组定期召开研究工作会,汇报交流,研讨实验中各种问题,最后将原始资料、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综合汇总,撰写了结题报告。

4、技术路线

(1)准备阶段:2015年3月设计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会议,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制定规章制度。

(2)文献研究阶段:2015年4月组织课题学习教育理论,召开研讨会,讨论实施研究方案。

(3)调查研究阶段:2015年4月通过问卷等形式,调查分析女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现状以及影响女生科学探究的不利因素等。

(4)证实研究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0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按照研究目标,组织学校开展实验,必须在学期初制定实验计划,期末写出实验总结,提出实施方案的补充意见。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5)总结阶段:2015年10月底整理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1、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增强女生学习、实验兴趣。从实施过程看,对很多女生而言,对自己能控制实验过程的科学经历感到兴奋,在实验中能解决问题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2、科学探究活动使女生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活动中女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具有创造性。可以认定:科学探究活动研究的思想方法对女生深入学习科学乃至其他学科,都具有积极的迁移作用。

3、女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女生的学习方式得到

了改善,其科学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课题研究前的女生调查问卷和小制作竞赛中不难发现,女生经历了不会问、不敢问、不善问到敢问、会问、善问,从不懂、不会探究到能掌握探究方法的质变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总是想方设法留一片“空白地”给女生,激励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面对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尽可能准备多种材料,为女生提供一个探索实践的空间,引导女生探究、鼓励女生尝试、激励女生超越、促进女生创造,让科学课真正成了探究的课堂。

4、培养了女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女生通过小组合作,多角度的探究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求证分析,引导女生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并能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这样的探究过程无疑有利于女生创新精神培养。女生探究的结论上,探究的成果,无论大小、正误都需要费一番思考,对女生正确的探究,我们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对错误的想法,不要轻易地否定,我们可以采用延缓探究的方法,引导女生继续思考探究,以保护女生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

5、促进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转变。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由最初的模糊转为清晰,对科学课程标准的认识由最初的茫然转为理解,对科学探究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抵触转为积极实践。

其次,教师驾驭科学课堂的能力也有了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是实践层面上的科学课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无论是最初的理论研究,还是后来的行动研究,都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场所。围绕本课题研究,教师驾驭科学课堂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了锻炼和发展。特别是“培养女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的具体策略的得出,对教师实践科学课堂更有了明确的方向。

第三,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们能围绕本课题的研究积极实践、反思,并注意总结。

五、分析和讨论

经过五个月来的课题研究,使我们对科学课标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展提高女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探究活动,能使孩子们亲身体验和实际感觉到自然事物及现象,女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性和探究性得到进一步激发,初步培养了女生

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篇三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结题报告》

南宁市爱华教育集团校级课题

《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执笔:黄海明 杨锦亮 丁勇丽 韦丽艳 陈春梅 陆桂兰

内容提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当前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寻求一条有

效的激励学生阅读的途径,是符合小学新课改精神,适应时代需求、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

我校是一所民办小学,由于受到父母文化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相当多的学生读书兴

趣不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提高本校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

的问题。我们课题组通过调查现状,分析研究,拟定研究方案,积极开展实验研究,从丰富

阅读课的策略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创设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方面,积极探

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评价学生阅读效果、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养成学生阅读习惯等方面,我们作了有益的尝试,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

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 兴趣 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课题的意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

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及教学改革实践的共同趋势。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的快速增长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其他语文实践能力,越来越成为紧迫的

现实要求。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好,学生在40分钟里得

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吕叔湘和张志公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

于课外;于永正老师则说,他的语文能力90%得益于课外的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自主的前提是兴趣。

但毋庸讳言,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状况堪忧,师生为了应试而多做题少读书,在电视、网络

的包围中甚至不读书,或者学生被动阅读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寻求出一条有效的激励学

生阅读的途径,是符合小学新课改精神,适应时代需求、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

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是指以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感情

倾向独立地选择图书,自我管理阅读的过程,自我评价阅读的效果,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

个性化的品析、实践、质疑、联想等方法来实现阅读的目标。

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生源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受到父母文化水平和家庭

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生读书面窄,读书兴趣不浓,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使是

经常性进行主动阅读的孩子,所读的书无非是漫画卡通或者校园小说之类的肤浅的快餐文字,

患有严重的阅读偏食症。这样的状况造成了学生视野的狭窄,语言的空洞,智力的迟钝,思

想的肤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切感受到: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对学生的语文素质

发展和终身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认为,唯有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自主

阅读的习惯,方能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提高小学生阅

读兴趣的研究”这一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小学生阅读兴趣,为落实语文新课标,推进我校小学

语文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寻求出一条切实可操作的途径。

课题的开展将提高我校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我校老师的素质,丰富我校小语阅读教学

理论,同时也将改变一个学生家庭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

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是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

阅读熏陶、浸染中习得的。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4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在

阅读作业室学习。早在1995年8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我

国台湾省于2000年8月开始在全岛内从学校、社区运作、家庭教育三方面实施了儿童阅读计

划。

近年来,关于语文阅读兴趣的研究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全国各地的教师都

在不同层面展开,同时在不同角度取得了研究成果。如1、山东高密的“大量阅读双轨运行

实验”:它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以大量读写为教学手段,强调课内外结合,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动性,以期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2、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研究:从儿童自身

特点和学习现状、课程单元以及从教材自身出发,提炼教材的“主题词”,即与生命体验有关

的属于“人生意义”的词语,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一主题“牵一发”动教材

知识体系的“全身”,从而站在哲学的高度,进一步从生命的层次,全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

整体构建课堂教学体系。3、山东潍坊市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研究和深圳市黄田小

学刘宪华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实验。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主体性教学

研究”;上海闸北中学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中央教科所阎立钦教授主持的“学

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等。以上研究,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

和自主能力,与本课题倡导的主动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和理论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

要途径。小学生阅读兴趣是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的阅读,获取信息,理解、积累

语言的一种体验活动,在读中悟义、悟情、悟境,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

从而逐步形成并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并能用生活经验去感受,去朗读、去

表达自己的意思。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指的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

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

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

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显然,要实现小学生总阅读量

的需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将自主阅读作为课堂

语文学习的补充和延伸,不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为学生丰富

知识,开阔视野,为完成或突破阅读目标创造条件。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游离

于语文教育课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对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

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

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使

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中认识自己。”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

阅读和思想教育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

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可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将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掌握我校学生阅读兴趣的现状和形成原因。

2.探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 学生阅读兴趣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2. 调查我校学生阅读兴趣的现状并作形成原因分析。

3.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六、课题的研究原则及方法思路

(一)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分

层次提高各个层面学生的阅读兴趣。

2、实践性原则。通过实践活动,反复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现代技术,组织学生

积极参与各种阅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参与性原则。学生是接受信息的主体,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

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科学性原则。在研究的过程中要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并注意用教育学、心理学

和现代教育理论、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本课题研究,以取得具有更广泛推广价值的、可操作

性强的成果。

5、发展性原则。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

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新课程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定位于“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从学生发展的意义上讲,更加注重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最后才是知识与技能。因此,我们必须

遵循发展性原则——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方法的生成;必须有利于学生语文知

识的获取与技能的掌握,发展性原则是我们在教学中进行的根本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通过自拟调查问卷,调查我校学生阅读的现状,并进行形成原因分析,

从而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寻找突破口。

2.个案研究法:选取教学和教育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中的共性和个性特点,探索提高学

生阅读兴趣的具体方法。

3.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边研究边总结,注意出阶段性的研究结果,及时总结切

实可行的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与经验。

4. 行动研究法:制订课题研究方案,通过边行动边研究,探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从现状研究开始,通过对我校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我校学生阅读的现

状并作形成原因,从而找出提高我校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由本

课题组长和副组长依次制订实施方案和行动研究方案,由邓立东所长和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对

本组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系统培训和教学方面的相关指导,组员根据要求开展

系列性的科研实践活动,从而归纳总结出提高我校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形成理论层面的和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好推广价值的成果。

七、研究的主要效果

1、 我校学生阅读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

我们选择一(7)、四(3)、六(1)共14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了阅读兴趣的

前测和后测,发现我校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研究前后有了较大的提高。

(1)我校学生阅读兴趣总体状况变化显著。

表一:我校小学生阅读兴趣总体状况前后测比较统计表:

价“优”的学生只有 24、1%,数据反映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程度较低,甚至有学生害怕阅

读。通过1年的训练,学生对阅读的喜爱度提高到32.1%。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由23.8%降低

到12.7%。这说明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读书了读书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学生乐读、爱读的效

果。

(2)我校小学生阅读习惯和方法改善明显。

课外阅读的质量大打折扣。而研究进行以后,形成比较好的习惯和方法的学生得到了大幅度

的提高,占41.6 %,阅读习惯较差的也由25.2 %下降到14%

。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3)我校小学生阅读能力稳中有升。

题研究前的数据,说明学生在这个方面是比较薄弱的。研究班的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方法训

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实验后,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的学生占从27.5%

上升到33.5%,“差”的学生从19.4%下降到12.7%,显示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4)我校小学生阅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表四:我校小学生阅读环境前后测比较统计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整体环境不能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无充足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无合适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无有效的交流促进学生的阅读。课题开展以后,我们针对“三无”现象采取了相对应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班级图书角的完善、课业负担的减少、书香家庭的评比以及读书活动的开展让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在阅读环境这个部分的测试对比中,低、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环境变化比较大,阅读环境环境的改善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2、一些阅读兴趣偏低的学生有了较大的转变。

研究的开展,使不少阅读兴趣偏低的学生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在研究之前,就“你喜欢

阅读课外书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原来回答“不喜欢”的有 65人,占总人数的43.6%,研究后,依然选择“不喜欢”的人数降为 30人,占研究人数的20.1%,转变明显。

1):严晓雯,是四年级(4)的学生,不喜欢看课外书,小女孩上课不专心听讲,学习意识不强,上课很少举手发言,习作水平较差。丁老师通过了解发现:父母认为只要学好课本知识就行了,反对孩子读课外书,认为读课外书没用。丁老师在观察中发现她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后,她以此为突破口,有意识地拿《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这样一些故事类书籍让她看,并提出问题,设置迷团,激发她从课外阅读中去探求答案,寻求知识的欲望。再此基础上,和 的家长进行了一次长谈。向家长说明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家长转化了“读课外书没用”的这种思想,经常给孩子买一些喜欢的课外读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悉心教导,严晓雯课间经常拿着书本在静静的阅读,上课专心听讲了,

也比以前爱举手发言了,还能针对某一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观点,自信心明显增强。习作水平比以前大有进步,在一次单元测试中她的作文写得非常好,还引用了许多课外书籍中的精彩语句,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赞赏。每天回家后能主动完成作业,并且在做完习题之后还能自主翻阅课外书,偶尔还能完成一些读书笔记。

2):四(3)班的蒋守方同学是一个典型的见书就烦的孩子,阅读课上,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徜徉在书海中,但是他总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经常是拿出一本课外书,随意翻翻,漫不经心地看几分钟之后,就开始画书上的插图。课余时间,很多孩子都喜欢围坐在一起看童话或寓言故事等课外书,蒋守方同学只是凑上前去瞄瞄两眼后就转身过一边玩耍。韦老师了解到蒋同学父母孩子的阅读附带很强的“功利性”,专门给孩子购买一大堆学习参考书、课本配套练习册、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等,让他十分厌烦。另外,任课的教师过多的布置作业挤占了她课外阅读的时间,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她,完成作业已经几乎用完了她所有的课余时间。

韦老师老师在家访中,跟孩子的家长阐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建议父母在为孩子购书

时,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投其所好,尽量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后来,家长定期给孩子购买了科普、故事方面的书籍,使孩子在阅读中真正得到了快乐。为了让蒋** 以及班里的其他同学有充裕的时间读书,韦老师和数学、英语老师达成一致,让大家合理布置作业,并科学地分配了完成作业的时间,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韦老师还利用每节课前的“口语交际”时间,让学生朗读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摘抄到的好词佳句,或讲述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片段,评

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篇四
《小学生情趣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

《小学生情趣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我承担 “小学生情趣阅读的实践与研究”小课题的研究,课题立项以来,在课题组领导及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一年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使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崭新的面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师生、生生合作活跃,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说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很好,恐怕还不切实际。目前阅读课的现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阅读课缺少语文的本质特点。有的课花样很多,表面很生动,课件做得很详尽,引用课外资源很多,但远离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并没有理解;另一种情况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干扰,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小学阅读教学中想象力、阅读评价标准、阅读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策略进行研究,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2、研究教学目标如何从简洁可行中体现有效,如何准确的解读文本,怎样从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实效性。

3、教学中,立足于语言本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把握语言的表现形式,融入最基本的阅读写作知识。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颇,或重视不够,或理解概念不到位,

致使阅读教学还存在形式呆板、缺乏指导、切入不准等问题。本课题针对学生的阅读现状切入,寻找兴趣阅读有效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把语言训练放在首位,做到读写全程结合。

三、课题研究的实验效果

(一)学生的发展

1、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提高。随着课题的实施,为了有效的实施阅读教学,我开始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实施策略,变换教学方法,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足够多的探索交流机会,语文课堂也变得更加的民主、和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逐步高涨起来了。

2、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全面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班不少学生的作品在各级报刊上得以发表。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与学校教科室共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与写作方面的竞赛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反应出课题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3、培养了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学校为了使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简化了图书借阅手续,把学校图书搬进了教室,为搬进配备了书架,在班级里建立起了图书超市,现在我们的学生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爱看的书,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二)教师的发展

参加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我专业理论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撰写了相关论文在年级组内交流,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在这过程中,我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寻找解决的方法。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创新。

2、案例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做个案分享、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

写出个案研究报告。确定实验班,较规范地进行有控制和对比的研究。

3、教育经验总结法:对课题方案中及时间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归纳与分析,形成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和实际经验,指导课题改革的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工作过程

1、准备阶段:

①成立课题组。②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分析现状,确定课题。③落实组织人员并分工,组织实验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实验方案的精神。④讨论、制定课题方案,做好问卷调查。⑤申报课题。

2、尝试阶段: ①学习《学生课外阅读》理论的相关文章。②按照实施方案有序地展开研究,同时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整理收集的资料,进行中期汇报,在此基础上调整实施方案,继续进行课题研究。

3、实施阶段: ①请慕芳俊主任对课题组进行指导,做好课题开题工作。②课题组教师研讨在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和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阅读展示的评价,积累经验。③在办公室等场所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④每学期推出专题研究课2节,整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⑤实验老师撰写论文、教育随笔。

4、结题阶段:①分析整理资料。②撰写结题报告。③成果汇编。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

1、在学习中提升学生情趣阅读的研究水平。

确定好了研究课题后,为制订研究方案,我通过上网搜索、查阅文献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收集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分析研究,制订好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要使课题得以正常开展研究,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首先,我有计划地安排读好各种专业理论书籍,读完之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写好读书笔记。其次,平时抓紧自学,坚持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了解教育教学前沿信息,尤其是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有关最新进展情况的资料,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避免研究走弯路。再次,走进名师博客,学习名师有关课题实验的经验,实录,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有效地反思。深入的理论学习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质的保障。

2、在实践中探索学生情趣阅读有效性的策略。

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精心选择文本或书籍提高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效果

通过对该课题近一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特别是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率提升显著,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与能力提高明显。

1、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叶圣陶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确实,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也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我为实验班的学生设计了“拓展阅读记录册”,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我还设计了“批注式阅读卡片”,指导学生从内容、情感、表达三方面写下批注,记录自己阅读的痕迹。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阅读的最重要的动力。读后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心里有什么感受就尽情抒发。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提高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知识素质的过程。经过对本课题一年时间的研究,使教师的素质有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和提高。

1、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精心选择书籍,探索出针对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阅读指导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突破了阅读教学难的瓶颈问题。

2、理论学习给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教育科研对教师成长的第一促进作用就是引导和督促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使实

验教师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课题实验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明确了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的观念,仅仅会上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3、教师业务能力大幅度提高。

在课题的带动下,每位实验教师都能够做到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究,认真积累各种资料,及时书写教学反思。教师能够站在全面发展学生的高度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训练价值,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乐于表达。教师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她们脱颖而出,成为区、校语文学科骨干教师。

六、反思与困惑

这一课题的研究到目前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实验还不够深入,涉及的面不广。

2、课题研究虽然已进行了一年,但受教育评价机制的制约,观念没有全部得到解放。

3、受课题本身的限制,跟儿童课外阅读活动范围缺乏联系,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

4、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及时了解最新科研信息与资料。

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懈地努力,使这一课题深入地研究下去,并逐步完善,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篇五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学习是国内外中小学所设计和实施的一类基本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英澳日等国和我国台湾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类的课程。而这类课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名称各不相同,如,法国叫“综合学习”,日本叫“综合学习时间”……其涉及的领域也相当广泛,大致包括三类: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生活学习等。我国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开设的必修课,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立的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它不在以知识的逻辑序列呈现,而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活动主题;它不在以告知的方式进行活动,而以体验和感悟的方式展开实践活动;不以掌握某种概念和方法为目的,而是通过主题活动,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一门课程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教师来说,的确有点难,难在它的内容的不确定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较长学习时间的周期性,以及活动过程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苛求性。

我校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直注重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探究实践新课程。承担了区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把综合实践这一新领域作为我校科研重点课题。探索如何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如何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操作问题,突破制约基层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瓶颈。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

(一)、研究内容

1、以课题研究引领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模式更贴近学生、更有实效,学校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课题的方式带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在课题研究的框架下,开展小学研究性学习开发研究、小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开发研究、小学公益活动开发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研究等系列研究。

2、地方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突出社会适应教育,促进学生在复杂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中身心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健全的人格;襄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体艺活动,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能力;环境教育,增强学生对当地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综合阅读,促进学生整体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等等。

3、校本课程的研究,紧扣地方资源,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整合地方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首先对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筛选、归类,将其分为若干个大类。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教育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其有地方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其一,有效整合丰富的德育资源,开发学生德育活动课程,创建我校的德育特色;其二,有效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培育家乡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的情感;其三,有效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开发艺术教育课程;其四,依托自然资源与社区文化,开发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走上社会,走进生活,实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观;其五,整合国家地方课程资源,建立学科间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研究中,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框架,立足学校的办学宗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然后分工负责,分头实施,把实施结果综合起来,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1)、课程开发层次主题:

A、1-2年级本着照顾学龄特征和实践基本能力的指导思想,选择学生必备的能力需求、生活需求素材,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如:安全、交通、卫生常识、购物、选择、鉴别的基本知识;一般性自我服务的劳动技能等。

B、3-4年级在1-2年级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提升扩展,适当增设市场文化、乡土风情、地域特产等内容。

C、5-6年级以市场文化、乡土风情、生活实践、科学创造、信息采集处理、劳动技能等生成为主题,着力开发研究。

(2)、课程开发构架模式:

依据国家课程改革基础理论,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实用”的开发原则,本教材基本构架为:

A、课题 B、活动准备 C、活动过程 D、活动小结 E、活动建议

(3)课程构架层级内容及形式:

A、课题:本教学课的主题内容的砺炼,要体现活动的内容,且文字简洁、通俗。

B、活动准备:其一,“引言”或“引子”,形式可多样,谈话、游戏、歌舞、观察、对白、导播等,主要任务是打开局面,揭示主题,引入活动;其二,材料、工具、器械、音像等教与学的必备器材;其三,课前预设,信息采集、调查走访、搜集整理等。

C、活动过程:教学内容实施的中心环节,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和方法,活动过程可根据活动内容而定,一般情况下,活动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操作实践课:操作体验——总结交流——思考实践。

科学实验课:观察发现——探索实践——回顾体验——演绎推理。

信息采集课:访问座谈——归纳整理——汇报交流——反思感受;

网上查寻——归纳整理——汇报交流——反思感受。

D、活动小结:活动小结不能停留在对问题的结论、定义上,更不能对结论的定性评价上,应放在对活动过程方法的指导与学生探索实验的发展前景的启发性评价与创新实践的延展性提示指导上。

E、活动建议: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落实教材的方法上;二是对落实教材的时间分配上;三是对落实教材的目标上;四是学生对活动的意见收集上。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并总结出“三级课程”之间以及相关学科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

2、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3、“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

4、围绕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原则,综合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且能体现办学宗旨和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活动方案。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的过程

(一)、挖掘资源,统筹规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具有强制性,体现国家意志。学校认识到通过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以及个性的极大张扬。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生活化特色学校一个体现,学校依托周围的社区资源因地制宜的办学,本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追求,以“创新、实践、合作、发展”为目标,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独有的办学特色,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作为我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路。

1、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任副组长,全体中层为成员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管理制度、活动计划,研究协调工作关系,监督指导工作。

学校为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三级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研究工作,成立了以教导副主任为组长,教研组长等13位年富力强、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任课题实验老师,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并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定期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研讨活动,确保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促使活动常规化。鼓励所有老师都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做到全员参与。学校根据孩子们的需要聘请专家、家长、校外成功人士等为校外辅导员,充实指导老师队伍。

2、整合课程,走出课堂

学校认真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充分挖掘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撰拟了《“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与实施”课题实验方案》,方案不仅从指导思想、内容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而且还规划了1—6年级分阶段的课程内容。

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篇六
《指导小学生写作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利用多渠道阅读,指导小学生写作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2010年3月我们学校申报的语文课题——《利用多渠道阅读,指导小学生写作方法的研究》被立项并确定为市“十二·五”重点课题。在校领导的关心和各位县教研员的指导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两年来,我们围绕这个课题研究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已告结束,我们特准备此报告,申请对我们实验和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现状

但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翻阅我们学生的试卷不难发现,阅读题往往是得分率较低的题目,而且阅读丢分多的学生,他的作文无论是从选材上,还是文笔上,也是水平一般,有的还有跑题现象.这充分说明阅读与写作,“就好像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飞向天空;哪怕是其中的一个翅膀受了稍稍的损害,想要高飞也绝无可能.”

但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杂、乱、华、死和读写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读写能力弱于其他学科的能力。学生在口语交际和阅读教学中尽管学到了不少的习作知识,但不能运用到习作中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突出的原因是在语文教学中将习作教学孤立地,封闭地进行,没有与口语交际教学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没有做到说中学写,读中学写的同步发展,如果我们能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同时,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以达到“读中悟写,以写促读,推动表达”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师在听说读写训练方面进行过不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出现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但这些理论和经验目前还是分散的,零碎的,听说读写训练的科学实验和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著也不多。本课题要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整合进来对学生进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研究。

2010月针对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我们着力于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整合进来对学生进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研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渠道拓宽了,阅读量明显增大,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习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2、选题的理论意义:

1、理论意义:《课标》所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阅读教学,其理想境界应该是:读写有效沟通、工具人文和谐、文意能够兼得。“读中悟写,以写促读,推动表达”教学途径,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按照系统、有效教学的原则,建构起来的有利于读写沟通、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操作性、引领性的教学基本框架或结构。

3、实际应用价值:

1、我们将在探索总结出“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推动表达”等基本理论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践提炼出读写结合具体操作策略和方法,有助于小学生读、说、写教学质量大面积提升。 2、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提高教研能力,形成教研氛围。

3、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促使他们保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4、促进学生听说、阅读、说话能力的协调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更新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

2. 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在欣赏汉语表达技巧艺术感染力,感受汉语表达艺术的极致高度,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写作心理建立一个发展平台,为学生的思维表达作出了实例示范。

3.增加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的理解的深度、力度和广度,并内化为习作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准确提炼各种表达方法的同时,并能灵活大胆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课题研究的内容

1. 利用好教材这一“读写结合”的好资源,体现习作与阅读的有机结合。

2、利用好教材这一“读写结合”的好资源,极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写水平。

3. 提炼从阅读中明白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并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上去。 4. 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课题研究主要观点:

1.口语交际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2.利用文本语言积累习作语言(即仿写)是小学生习作的重要起步途径。

3.在多渠道阅读中积累语言和方法,是进行习作的途径之一。

4.读中积累,写中体验,在多渠道阅读中,指导小学生的写作方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首先讨论制定具体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计划,搜集购买教师辅助资料及学生用书、用本,编辑辅助教材,深入做好阶段性研究工作,研究汇报以教师的公开研讨课、教师教学案例、学生日记、学生习作集、等形式进行。

一年级依托课本进行仿说、仿写练习,培养学生简单的写话能力;二年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三年级拓展阅读范围,并结合我校科技特色、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积累,学中体验,切实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促进学生在中高年级听说、阅读、说话能力的协调发展,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作文教学回归本体,真正做到放文,放情,放形。

研究的方法

主要有:文献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法。 文献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阅读教学的理论,关注习作教学资源、习作指导方法的论述和观点,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它教学教育理论,提高课题研究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理论研究法:搜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经验,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渠道阅读,指导小学生的写作方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的理论假说,开展实践验证。

行动研究法:组织实验教师结合自身及班级实际,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创新。

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法: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并加以理论分析、归纳。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总结出实验的主要经验,及时推广运用。

三、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题方案的实施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3-2010.9)

1.实施目标:

⑴用导读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训练学生从阅读中寻找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读书热情;

⑵培养学生的在习作中运用写作方法,使学生乐学、善写、会写,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主要途径:

①课文诵读

②好句、佳段仿说

③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课。

④阅读推荐童书。

3.阶段研究成果形式:教师教学设计、阶段研究性论文等

第二阶段(2010.10—2011.9)

1.阶段性研究目标:

①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初步养成观察和写日记的习惯。

②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规范化程度。

③能运用阅读积累学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顺利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

2.主要途径:

①诵读佳段名篇,做好词句段的积累。

②积累、领悟、揣摩写作方法

③练笔本:续写、仿写、补写、改写等小练笔,

④写日记

第三阶段: (2011.10—2012.3)

1、阶段性研究目标:

①让学生掌握一些习作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习作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②拓展日记素材范围,增强读写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大胆写作的意识。

2、主要途径:

① 加大阅读量,设立图书角。

②日记内容多样性(观察日记、活动日记、生活日记等)。

③创设多种活动空间,听故事、观看优秀影片、讲故事等活动。 ④创编作文集。

四、研究内容及过程

我们课题研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为兴趣而读,为提升语文素质而读,在读书中获益,在读书中成长。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并确保了习作成为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利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措施

本课题的准备比较充分,为了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序地进行,课题组的一系列工作实实在在。

1、重视教师自身的学习。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实践就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因此,我们采取多种手段,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阅读教育教学杂志上与课题相关的文章,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亲其师,信其道”,要教育学生读书,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我们课题组成员除了阅读教育类的书,还阅读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教师读书的身影随处可见。

2、制定规范合理的研究制度。①每学期初,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共同商讨出可以研究计划,使组员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②每位成员每学期在组内上一节研讨课,并充分发挥每节课的作用,组织大家自评互评。③课题组每月集中活动一次,除了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外,还交流学习心得,分享经验,提出困惑。

3、课题研讨形式丰富多样。①沙龙式研讨。让教师的教育理念越辩越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用正确的思想引导我们的教育行为。②阅读心得。教师把研究过程中的理念和思考写成文章,相互交流,并且积极投稿。③课堂教学。我们以学校的阅读公开课为立足点,进行这方面的实施和探讨。

(二)进行有效的课题研究

1、利用好教材这一“读写结合”的好资源,极有利于提高学生读写水平。根据新《课标》精神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读写沟通、读写互促”上的特点都非常突出,应该说都是引领学生“从读学写、文意兼得、增强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好“范本”。因此,充分把握教材在

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篇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报告》

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课题组通过“确立古诗文吟诵选材方向――编制古诗文吟诵教材――设计古诗文吟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与古诗文吟诵活动――学生成果展示与评估――进行反思小结”一系列环节,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收集、整理、剖析了大量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循序渐进、反复巩固的经典诗文诵读路径,构建了立体多元的经典诗文诵读体系,初步完成衢州市实验学校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文学素养同步得到了提升。 诵读经典诗文 探索路径 构建体系 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

1 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 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 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诗文的普及和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1、 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诗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2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而古典诗歌兼跨德育、智育和美育范畴。读一首诗就好比结识一位朋友,欣赏古代优秀诗文就如同与一批历史上最杰出的中国人对话,无形中在气质上、人格上都受到感染。 古诗文可以使我们以一种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体味多姿多彩的人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掘诗意和哲理。古代诗文中的人生意境可以成为一个人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 3、当年,以“兼容并包”著称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经拒绝聘用一位才华出众的留学生,只因为那位留学生不肯用中文交谈。翻译家傅雷身处逆境时,仍然要求远赴英国的儿子傅聪用中文通信,并对他在信中引述《论语》中的一段话感到欣慰。蔡元培和傅雷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都把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视为立身之本。他们胸中激荡的爱国主义情思令人感奋。 古典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古诗中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激励着学生为保卫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山河的壮丽。在反反复复的吟诵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说,中国古典诗文之美,光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出声吟诵,历史上甚至出现过许多吟诵流派。中国古典诗文讲究音律美,只有吟诵才能对其气势、情感和韵味有一番真切的领悟。他早年曾师

从国学大师、交通大学首任校长唐文治,对这位桐城派传人辅导学生吟诵诗词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深感受益匪浅。 古诗文中有些诗词很难懂,让学生背这些难懂的东西有必要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教 3 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 „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古诗词中确有许多难懂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难懂就不让学生背诵。我们必须像牛吃草一样,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15 岁以前)把这些虽然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甚至全然不懂但对学生未来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诗句“吃”下去,然后用学生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 【 】 中华千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流下了叹为观止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的唯一的,在同一地区从古时候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统”(杨振宁语),弥足珍贵。语文学科在承担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上有重要义务,理应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面对当前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快餐文化的流行,经典诗文的诵读能化浮躁为宁静,化肤浅为深沉,有效地丰厚师生的文化底蕴。 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我们通过“经典诗文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诵读时间、诵读范围、诵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全面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3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并不是每一首都适合孩子的。我们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讨论,精心挑选了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歌集及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少年儿童阅读文库》(韵语篇、古诗词篇、新诗词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 首》、《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论语中的经典作品等,在适当的时间穿插介绍、组 4 织吟诵,并由学生自己将零散背诵的诗歌汇编成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使学生在背诵的内容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也因此完善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 】 (一)研究方法 ⒈文献研究法 ⒉调查研究法 ⒊个案研究法 ⒋行动研究法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具体任务包括: (1)通过调查分析,确定研究的内容,申报立项,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2)加强课题组实验教师的培训,加强理论学习。 (3)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目前我校学生及家长对学习经典诗文所持态度及原有的学习基础。 2、文献研究阶段:通过大量查找文献资料并进行去粗取精的归纳整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实验思路。 3、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尝试各种提高学生学习经典诗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不断交流改进,修正实验措施。 (2)第二阶段:深入研究阶段: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经典诗文诵读体系。 4、反思修正阶段:在研究中不断回顾、反思、交流、调整,使实验策略趋向科学化、高效化、合理化、人性化。 (一)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我们课题组老师由“诵读古诗文 提高人文素养”出发,从生理医学层面找到了儿童诵读经典诗文的科学性,明白了选择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进行诵读,其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更会烙印在潜意识里,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一生的思维与行为,并将这一理念在学校每周教研活动中传播给所有老师,将 5 课题研究的美好前景广为宣传,使“知其雅意”后的教师教有所思,教有所盼。我校姜荣根校长是一位具有强烈教学改革意识的科研型校长,他强调语文老师要带着学生一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要把诵读古诗文当成学校及班级特色来抓,使我校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校园”,并要求在学校显眼、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地方补充装饰古诗文的内容。各位语文老师都能积极行动起来,从低段开始分步抓好古诗文的吟诵工作,学校广播内,每天定时间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尤其是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审美课、阅读课,更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古诗文亲密接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诵读氛围。 (二)精心筛选,编制古诗文背诵

篇目。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我们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讨论,精心挑选了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歌集及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少年儿童阅读文库》(韵语篇、古诗词篇、新诗词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 首》、《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论语中的经典作品等,在适当的时间穿插介绍、组织吟诵,并由学生自己将零散背诵的诗歌汇编成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使学生在背诵的内容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也因此完善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三)因地制宜,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 1.分散训练。 每周、每天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古诗文背诵作业,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背诵,有的学生在跳皮筋的时候、踢毽子的时候背诵,有的学生利用拍手游戏背诵,有的学生课余互相对背。我们还极好地利用了课前两分钟这一空挡时间,由班级古诗文吟诵小老师带着全班同学一同吟诵,其乐无穷。这样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常常挂在学生嘴边,给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了色彩,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背诵的任务,真是“校园处处踏歌声”。 2.集中指导。 每个班级的黑板上方都留有空白用于开辟“诗文壁”,每周由班长抄写、或由书法比较好的同学书写一首契合本周及篇幅稍长的古诗文、绘画好的同学配上书画(如中秋之周背写中秋、抒月的诗文等),作为每周的必背篇目,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使学生不但准确的掌握本首诗的背 6 诵,而且领略了其中的韵味。 3.加强课堂教学。 对于课文中的古诗教学,所有语文老师都能认真渗透“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习惯、重迁移”的教学思想,创设具体的情境,借助各种媒体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内始终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并且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并能注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古诗文的教学实现创新、高效。 对于写景的古诗文,我们可以采用“诵读感悟,情境导学”,充分利用音乐、图片等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潜心感悟,动情朗读(如《绝句》);也可采用“即兴创作,一比高低”,先图文感染,创设意境,指导学生创作,然后合作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把自己创作的诗和诗人创作的诗作一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古诗文的精练之美、意境之美(如《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对于叙事性古诗文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自读自悟,再现延伸”“ 质疑问难,推敲赏析”,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如诵、唱、画、编、演等方式)重现古诗(如《寻隐者不遇》);对于同一主题的古诗(如送别诗、思乡诗等),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横向比较” “主题延伸,深入人心”,先扶后放,增加学生古诗的内在积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水平(如《游子吟》、《赠汪伦》等)。 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我们课内课外的古诗文教学将呈现一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新光景。

4.注重学科整合 我们在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实践,还注重古诗文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①古诗文与音乐美术整合: 在我们学校的音乐课和美术课上,常常会看到学生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音乐课上孩子们或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美术课上,孩子们常常以诗为内容,争相描绘诗中的意境。(如歌曲《柳叶姑娘》的教学中就穿插着《咏柳》,不仅唱柳叶, 7 而且画柳叶。)(附《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②古诗文与班队活动整合: 我们常常以古诗文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中队活动。如“在诗词王国里遨游”、“古诗伴我行”、“诵古诗、学美德” “古诗吟诵擂台赛”、“编古诗小报”、“古诗吟诵展示会”等,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学生从诗词里感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附:《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诵读展示)》) ③古诗文与信息技术整合: 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我们组织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利用假期自由选择课题,自由组合进行古诗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有研究田园诗人王维的,有研究词人柳永的,有研究边塞诗的,有研究送别诗的????相继成立了“苏轼研究小组”、“李白研究小组”、“李清照研究小组”、“王维研究小组”等多个研究小组。同学们广泛地猎取资料,去藏书室搜集,有针对性地到网上浏览。自主研究中,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古诗文学习内容

丰厚了。 5.注重活动渗透。 在古诗文的诵读形式上,我校还精心组织,通过以下活动抓好诵读的渗透工作。 ①扩诗演诗——我们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诗篇,扩充意境,补充感受,续编情节,将浓浓的诗情变成生动可感的想象诗篇。在此基础上组织课本剧表演,让精彩的一幕幕不断重现。如《游子吟》《塞下曲》《回乡偶书》等诗的表演都让人拍案叫绝。这样的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又提高了文学审美能力。 ②以诗铭志——“给孩子人文的底蕴,还孩子多彩的童年。”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应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组织学生把在学诗过程中学到的一些奋发进取、立志爱国的诗句进行收集、分类、交流、诵读,选出了自己欣赏的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以古人之学思行”督促“自己的学思行”。有的学生还以诗的形式自己创作座右铭,时时激励自己(如“吾日三省吾身;天生我才必有 8 用????”)。学生不仅积累了许多优秀的诗作,还丰富了自己的内涵,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品味,这些将使学生一生受益。 ③综合实践——在假期,我们将“寻找你最喜爱的诗人”设计成假期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寻找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趣闻、成材故事或悲凉人生。在班级作文课上,我们又举行了“我最喜爱的一位诗人”、“我最喜爱的一首古诗”等的讨论活动,并指导学生写出对诗人精神境界的认识和鉴赏评价,从而增长了见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④古诗擂台——每学期,实验班级都举行“背诗大王”擂台赛,这是让人倍受关注的活动。擂台赛模仿中央电视台“挑战主持人”栏目举行,分周擂主、月擂主、季度擂主、学期总擂主四个阶段,每次比赛都异常激烈,学生们个个有备而来,背诵的诗句宛如滔滔江水绵联不断。只有按照挑战要求完成相关背诵任务者才可坐上 “背诗大王”的宝座。 ⑤吟咏诗会——我们每学期还结合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纪念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诗歌吟颂活动。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 周年纪念日,我们开展了《春天的故事——怀念小平》主题诗会,学生们吟诵句句诗词表达了对一代伟人的无限缅怀与崇敬;教师节前夕,我们抓住契机,开展了“感念师恩”诗词吟诵活动;中秋佳节,我们望着满月,吟诵《水调歌头》《望月怀远》等???? (四)加强教师古诗积累,言传身教,注重示范。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了更好的把我校的古诗文诵读开展下去,我们的老师首先要会吟古诗,从而才能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古诗文的教学。在这一点上,我们采取“以我带他”的感染措施,让那些热爱着古诗文教学的老师带动身边的老师一起学、一起教。 (五)学生才艺表演,构建展示平台。 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校举行了“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学生登台献艺,邀请家长一同观看学生的才艺展示。古诗背诵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在全校老师和家长面前,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培养了学生展示古诗内涵、展示古诗艺术美的能力。此举不但鼓励了学生,也取得了家长对我校古诗文诵读工作的大力支持。 9 【 】每日 每周 每月 每学期 每日专为诵读经典诗文留十五分钟:或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或诵读经典诗文;或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每周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诗,一篇古文;语文课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 要求课题组老师在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每月中旬举行一次班级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学习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级段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 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或家校诗文大联欢: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句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 学生 家庭 班级 教师 学校 社会 每生三个一:一份经典诗文背诵个人档案,一本背诵过的诗词集锦每日一问:每天问问孩子在校背诵了什么诗文。 引导父母子设立班级 “经典之窗”,评选班级“诗王”,开展 “古诗擂台开设教师 “人文讲坛”,“经典沙龙”经常探讨诗文诵读中出现营造经典诗文载体:通过经典长廊的设置、诗文图展及古诗诵读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孔庙的“诵经班”,参与社会上组织的各类 10 本,一张经典诗文诵读评价表。 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每周一比:家庭成员常常开展“赛诗会”,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赛”、“男生、女生大 PK”,用经典诗文的图文布置教室。 的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等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积极性。 诗文

诵读活动,请诗词专家来校讲课。 2、纵向体系 诗文诵读作业 诗文诵读评价 诗文诵读比赛 诗文诵读考试 诗文诵读活动 每天有形式多变的经典诗文诵读作业,如小小书法家,小小朗诵家 评价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 注意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累积性评价”相结合 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如“班际擂台赛”, “男女PK 赛”,“师生对抗赛”等。 1、分年段设计 “诗文诵读评价方案”,农校结合,对孩子的经典诵读作评价。2、在平时考试、测验中适当穿插诗文诵读运用题目,引起学生及家长的重视。 通过各种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文诵读活动,如主题队会、扩诗演诗唱诗,师生对诗,模仿创诗等,复习和巩固学习结果。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11 《三字经》、《弟子规》节选。 《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前二十首,叙事诗《木兰诗》,《论语》节选。 《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前四十首,《论语》节选,叙事诗《卖炭翁》等。 《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前六十首,《论语》节选、叙事诗《陌上桑》,《陋室铭》、《爱莲说》等。 《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与衢州相关的诗五首,《论语》节选,叙事诗《琵琶行》, “豪气报国” 系列诗。 《论语》节选,《亲情赋》、《月光曲》、《乡情歌》、《友情颂》系列,《岳阳楼记》等。 【 】经过了近几年的研究实践,大家感觉到学生的人文素养日渐丰厚,各方面得到了发展,教师的素质得以提升,“悠悠古韵 浓浓诗情”的特色班级已小荷崭露尖角。 我们极力创设浓郁的人文校园环境,为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服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校园装点得诗意融融,韵味浓浓。橱窗里,每周有精心绘制的诗配画;草坪上,精美的小品诗文牌随处可见;长廊边,两排供师生施展才华、启蒙涂鸦,交流诗文知识的诗文碑廊吸引着不少目光;墙壁上,各班师生合作的“诗声琴韵”、“诗海扬帆”、“诗文之路”等栏目令人应接不暇。我们尽一切可能让校园内每一块板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益智,让每一个空间出彩,使校园在诗文化的浸润中日益散发出淡雅的诗香,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栖息徜徉。 古诗文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却思想单纯、生活单调,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通过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活动,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铸炼民族精魂,从而使学生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中不至于茫然失措迷失自我。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了学生, “活”了教师,也活了“学校”,教师提高了人文素养,增加了人文底蕴,学校也形成了”人文见长“的特色。 12 学生们在古典诗文的浸染下,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开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课堂上,学生背诵起诗文可谓滔滔不绝,几分钟内便可轻松赋诗一首,“好诗佳句”常常是脱口而出????学生会在雨中念着“随风潜入伞、润我细无声”,会在赏菱湖时说“花重衢州城”????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古诗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认识到进行古诗文诵读的研究,不是追求一种时尚,而是在教育者心中根植一种理念;不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种策略;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而是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投资。而家长们对这项活动的展开,起初比较多地着重于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后来家长发现参加活动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出口成章。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培养了气质,大有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这跟我们的预期目的完全是一致的。 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因此,我们努力寻求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我们依托古诗文诵读研究,实现古诗文诵读与德育、与音乐、美术等各学科、与家庭教育、与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结合,力求把学生的精神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人文空间,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大量古诗文过程中激发灵感,增强其原创力。同时,借助古诗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以古诗文为载体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我们也碰到了许多困惑的问题,如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每一项活动中来,教师间、学生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如何更多的关注弱势群

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篇八
《《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东升镇太平小学语文课题组

成果摘要:

总优势:本项目研究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进行开放式、个性化、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是教与学的大改革。

1、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创新的课堂教学。通过开拓创新的课堂教学,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改革的观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学习的乐园。重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作文意识的研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主动地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把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写下来,使作文生活化。

2、教师的教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激发兴趣,注重教法的新颖性;创设情景,创造认识的冲突性;反馈调控,突出教与学的针对性;体验成功,强化求知的进取性;民主合作,建立师生关系的和谐性。逐步营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3、学生的学活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表意见。逐步形成了独立活动、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使学生能 勇于质疑、释疑,善于发现规律,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延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创新的课延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能力、动手制作和创新能力。

5、学生们一方面实现了“厌倦写作”到“主动参与写作”的转变;另一方面又实现了“无话可写、无事可记”到“言之不尽、言之有物”的转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我校语文科组一直在对作文教学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并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既要突出主题,又要围绕中心富有教育意义”的作文教学思想指引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侧重在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思想升华的指导上,致使不少学生作文兴趣乏然,作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作文语言满纸的政治化,作文形式满篇的照猫画虎、千篇一律。“依样画葫芦”式的写作,让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因而谈不上写出优秀的作文。正在我们为此而寝食难安的时候,国家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因此,我们就可以以它为指南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根本上摒弃“模式作文”的传授,组织实践活动,发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作文返朴归真。并使他们明白“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 “作文就是‘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的活动。

英国教学家洛克曾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着名教育家皮亚杰又说:“所有潜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小学作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激励教育,兴趣培养,从心理上调动学生作文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兴趣,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这样我们提出“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项研究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写作心理的一般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立足个体成长,努力探索作文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而让学生 “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兴趣,有所创新。

三、实验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整个实践研究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2、“真实性”原则: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兴趣培养的实践一定要与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将作文兴趣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中,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3、“实践性”原则: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作文兴趣与各种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掘兴趣,发展个性。

4、“创造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鼓励学生创新,必须贯穿整个作文兴趣培养的始终。

5、“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探索出适应自身特点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模式。在研究中既注重全体学生的稳定发展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再结合教师的分层指导,学生就能向着自己不同的学习目标发展,人人有追求成功的动机,个个有品尝成功的喜悦。

6、“实用性”原则:在研究中教师注重了学生阅读、积累、表达兴趣及习惯的养成,不是纸上谈兵似的传授,而是引导学生把阅读、作文当作一种需要并能终身受益的能力去培养。

四、研究的内容

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写好一篇作文,除了有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来源的材料之外,还需要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作文的效果就会一次比一次好,如果学生没有写作兴趣,硬性要求学生完成写作内容,只会使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只是在老师的监督下才勉强完成,那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因此,根据本校实际,提出“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围绕这一主课题,我们还设定了以下八个子课题: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事物的兴趣,写好观察日记

2、培养学生参观、记录的兴趣,写好参观记录的一系列作文。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比赛的兴趣,写好比赛纪实作文。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写好劳动实践作文。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购物实践活动兴趣,写好自我体验的作文。

6、培养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实践的兴趣,写好调查实践作文。

7、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读书活动的兴趣,写好读书笔记。

8、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好想象作文。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方案的理论化

1、准备阶段(2004年9月至2004年10月)

听传达,学理论,明确课题意识,制定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责任人及组员,形成完整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4年11月至2006年7月)

按计划开展研究实施方案,并进行搜集和积累有关资料,组织实践研究的教师上公开课,开展相互听课,共同研讨活动。

3、总结阶段(2006年8月至2006年10月)

整理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论文,迎接专家鉴定,结束第一轮课题研究。

(二)具体实施过程(2004年11月至2006年7月)

1、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有黄国添、谭业帮、梁润兴、余润林、郑炳福、刘志美、吴伟萍、张影梅、吴培叶、林慧兰等10人。

2、明确阶段目标。 2003年4月,我校“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的研究”课题得到镇教科文卫办的批准,在专家课题组和学校领导的潜心指导下,我们把开展教育科研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作为新一轮课程标准的理念,靠兴趣吸引,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具体来说,在围绕八个子课题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确定这样的训练目标:一、二年级学生侧重口头作文训练,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明白生活与表达的联系,写好观察日记

三、四年级学生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注重作文的生活化写作,传授写作基本技巧,注意区分借鉴、模仿与抄袭的不同;五、六年级学生侧重创新能力的指导,培养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个性化情感。

3、注入“源头活水”。我们是城郊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条件非常有限。但是,学校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学校、家庭、社会三线齐上,通过阅读、欣赏、参观、实践等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生活。我校每年利用“3.5”“6.1”“7.1”“9.10”“10.1”“元旦”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或举办歌咏、演讲比赛,或举办手工制作、书画展览,或举办文艺活动汇演、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学生十分乐意参加,既丰富了学生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为其写作提供了素材。阅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学校辟有专门的图书室,派专人管理。各年级拿出一课时开设阅读课,学生从中获得了很多课堂以外的知识,也为写作积累了不少词汇。学校还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了解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4、突出研究重点。我们认为这一课题研究的着力点是如何促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作文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没有书面表达的需要,就不可能有书面的表达。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设一种书面表达需要的情境,包括组织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包括假设的某种需要的情境。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教师不要因希望提高学生的某一篇作文水平而“拔苗助长”,或者“越俎代庖”。学生也不要怕写不好作文、完不成作文而“找窍门”,指望别人辅导,或者摘抄别人的文章。真实就是说真话,写真话,真心真意,真情实感。在研究中,我们努力使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做到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活- -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着重写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把求真、求实、求活、求新作为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5、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围绕上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的着力点,我们写作训练时,尽量少用命题作文,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真实表达”,再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赏一赏的方式,达到“活动--写作-- 互评--体会”的良性互动。切实培养全体学生写作兴趣。评改适宜,赏识个性,这也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之

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批改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一种评价,一种认可。学生写完作文,总是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的批改。如果老师能给以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可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教师只有学会赏识学生,才能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主动写、积极写的热情。说实在话,有时学生作文,某些教师拿上来一看就头痛:错别字一大堆,更别说语句通顺、词句优美了。可静下心来细细一看,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再加以认真批改指导,一篇篇好作文便渐渐产生。

6、搭建展示平台。兴趣是作文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而激发学生的写作

成就感,增加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我们觉得仅仅班内交流、评赏是不够的,还必须为学生搭建起展示才华的更大的的舞台。

(1)开展语文活动周。开展课题研究这几年,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其中语文活动周就是我校语文课题组每年一次的保留节目。语文活动周的活动有以下几个:

①开展周记评比活动。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每周一记,是我校语文课题组一直坚持的良好习惯。每年的十月份,我校课题组就会组织全校学生进行“我的周记”评比活动,历年来评出了上百篇优秀周记,如黄柳瑶、梁晴茵、吴君如、郑海欣、陈灏等同学,就曾在周记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如今,仔细阅读学生交上来的周记,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信心,一颗颗童心跃然纸上,是我们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最好证明。

②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乘着“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东风,我们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趣味盎然的社会调查活动。如:我们曾组织学生到东升水厂、水电局、环保局等企、事业单位去调查,写出了许多不俗的调查报告,在东升镇甚至市、省“青少年科技创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区取得了几席之位。

③举办学生书法比赛。一直以来,学生书写不够整洁,直接影响了作文的质量。为了彻底改变学生这一陋习,近几年我们开办了书法兴趣小组,还定期举办学生书法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挖掘他们对语文、对作文的兴趣。在书法比赛中,教师们也会和学生同台竞技,即席挥毫,展示书法的魅力。比赛结束,获奖的师生都会受到奖励,其书法作品也会在学校的书法专栏中张贴,以供全校师生学习。一年多以来,学生书写情况有所改善,这说明我们的课题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④设计语文手抄小报。这是语文活动周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从定主题,到选材、设计、抄写,学生们每一步都在认真、谨慎地走着,就像他们自己在作文中的进步一样,艰难,但是快乐。设计一份高质量的手抄小报,通常至少要一个星期。这份小小的手抄报凝聚了他们收集的资料、精心的设计、整洁的字体、生动的句子,深情的文字。设计小报的过程,让他们收获了成功,体验到了快乐,同时也激发了兴趣。当手抄小报在校园的橱窗里张贴出来的时候,它们就成了学生们共同的“学习园地”。

⑤活跃师生课余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他们热爱生活。因此,在严谨的课堂学习之余,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余活动,如美化校园、观察植物、决战篮球、拔河比赛、废品回收等。这些活动,既帮助学生劳逸结合,又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还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2)开辟班级“学习园地”。我们的班级“学习园地”,其实就是各班教室里的黑板报。因为在这块黑板报上,有学生们工整的字体,有趣的故事,感人的心得,社会的经验和科学的知识等等。学生们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自己,学习同伴;胸怀祖国,面向世界。他们在几平方米的希望园地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3) 开通“校园网站”。2004年5月16日,学校开通了校园网站。站长是杜科桥校长。两年多以来,网上刊载学生习作数百篇,文章选刊体现激励性,只要学生作文有特色,有闪光点,有趣味性,我们都把它刊登出来,并有指导老师用简短评语指出特色、凸现个性。近两年来,有数万人次浏览网站,有来自镇区其他学校的师生加入我们的展示交流行列。

(4)合理利用“红领巾广播室”。学校每周五次通过“红领巾广播室”广播学生的优秀习作,不定期通过宣传橱窗公布发表学生习作的情况,加大对学生写作的宣传力度,效果十分明显。

7、提倡教师“下水”。如果一个老师自己基本不写文章,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我们觉得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写文章,不仅可以体味作文甘苦,不会对学生过分苛求和指责。还能体会写作得失,指导学生作文更得法,更能一语中的,批改学生作文更能切中要害。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信任度,使其指导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三)研究结题阶段(2006年8月至2006年10月)

在开展作文兴趣培养实践教学探索中,我们注意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认真总结学生生活源泉与作文兴趣培养的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创造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学生作文兴趣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课题组每一位成员至少拿出了一篇作文教学案例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撰写了一篇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在此基础上,完成结题报告

六、实验研究的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实施“作文兴趣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师生作品近百篇在镇、市、省及全国大赛中得奖。

(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兴趣培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

(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这几个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作文园地、社会活动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写作兴趣逐步增长,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兴趣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阅读教学。

(四)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首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其次,大量的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看画册等,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办手抄报,给习作配插图,习作内容表演,开发了学生大脑的潜能,闪现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可喜的创造力。

(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师生的作文水平。我校语文教师在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和教案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

七、实验研究的思考和设想

(一)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兴趣作文的途径。生活是作文的广阔天地,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先丰富其生活。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历、感受,教给他们再多的写作技巧,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经验是:要想让学生喜爱上作文课,就必须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具体来讲,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明白写事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独特感受”。 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挖掘生活的真谛。三是感悟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作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真实记录上,只有创新的东西,有新意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个性化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夯实想象力的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创造出新的形象。

(二)彰显个性是作文兴趣培养的方法之一。

1、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既熟悉又有感情,内容自然就与众不同了,往往能彰显独特的个性,让学生写自己的东西,兴趣自然就来了。

2、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感真挚是个性化作文的内涵。作文要写出个性,首先就是要敢于说真话,真实地写人记事,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和生活,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研究生实践总结报告 研究生教学实践报告 研究生社会实践报告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小学科技教育系列设计 与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23078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