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

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

2016-02-20 10:22:0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一《林则徐学西方思想论析_秦小茹》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供大家学习参考。

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一
《林则徐学西方思想论析_秦小茹》

对外开放政治

林则徐学西方思想论析

秦小茹(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激烈变化、社会思潮急剧变迁,林则徐在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紧要关头,“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方资本主义侵略,同时又带头了解西方和学习西方。成为

Abstract:Theopiumwarinchina,drasticchangesandsocialthoughtatthedramaticchanges.Linzexuinchinesehistoryma-jorturningpointinthecrisisofresistanceagainstaggression,theleadershipofthewesterncapitalistcountries,andtaketheleadtounderstandwesternlearningandwestern.As“openingtheeyestoobservetheworld”thefirstperson.

关键词:林则徐学习西方途径

Keywords:Linzexulearningwesternway作者简介:秦小茹,女,1987年生,吉林省安图县人,现为东北师范大学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0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0)-08-0001-01

一、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产生背景

当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封建社会,处在满族建立的清王朝的统治下。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的中国,在乾、嘉以后,衰败日剧,闭关更甚。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造船航海业的发展,阻碍了国内手工业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姐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闭关政策进一步助长了清朝统治集团置身于世界局势之外安于现状顽周保守的虚骄心理,使清代的政治更加腐败。

这个时期的林则徐,也和闭关时代其他开明进步分子一样,尽管对中外关系和外国情形有所触及,但严密的闭关政策和闭目塞听的风气,使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可避免的也同样受到严重的局限。但林则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后,没有装腔作势,反而正视现实。勇于放下架子,探求新知。他在中华民族和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矛盾斗争的强烈刺激下,适应救亡图存的形式需要,由经世派而成为“开眼派”,并进而成为“学习派”,实现从开眼看现实到开眼看世界再到学习西方的连续飞跃。林则徐之所以和顽固分子不同,而且高于其他开明进步的爱国者,实现思想的连续飞跃,还有其主观因素:

第一,把民族自尊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勇于批判现实的精神,使他有可能通过睁眼现实,比较正确的认清国情,看到“天朝上国”的腐朽与落后。

第二,把抵抗外国侵略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之上。寻求“制夷之策”和富强之道的迫切愿望,使他有可能通过开眼看世界,对西方的侵略性与先进性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勇于抛弃夜郎自大的传统观念。

第三,具有敢于“触讳”、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精神。

倍地艰难。林则徐如实承认中国在船炮武器方面“不如夷”了,但却没有因此而悲观气馁、甘居下游。他认识到,当时的军事侵略不是来自比自己落后的民族,而是来自拥有船坚炮利的西方先进国家。甚至在赴戍伊犁的途中,他还念念不忘建立一支“器良、技熟、坦壮、心齐。”的新式水师。

由于对世界各国的基本情况和国际关系有比较具体了解,他有效地利用了美、法两国与英国在对华贸易方面存在的矛盾,利用了英美两国尤其是英国内部均有人抨击对华鸦片走私的有利形势,维护中国在禁止鸦片走私方面的立法主权。同样,由于对各国法律有所了解,林则徐又有力地根据国际法,坚持要英方交出杀害华民的凶手,按中国法律治罪,维护中国司法主权。林则徐为开展外交斗争,摘译滑达尔所著《各国律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引进国际法并运用于对外交涉的创举。

三、对林则徐的评价及启示

林则徐在广东期间,与英国侵略者作战共七次,中国军队都获得了胜利。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林则徐整顿海防的成绩是巨大的。林则徐领导广东军民抗击英国俊略,为保卫祖国领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留下了最光辉的开篇,特别是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建设近代海军的主张,虽然在当时都未能得到实现,但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却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林则徐开创了新风气,带动了一批开明进步分子了解世界。从林则徐组织翻译外国书报以来出现上述著作,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当时中国人所能接触到的海外知识,为发展中华文化开展了创造性的研究,改变了晚明以来腐儒们“株守旧闻,遽斥西人为异学”的隔阂状况,突破了明以来外国传教士带来的“西人之旧书”的局限,成为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新起点。林则徐为“倡西学之始,开新学之路”的第一人。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同志在“纪念林则徐诞辰二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说“在那黑暗的时代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而斗争的一切先驱者永远值得我们追念。他们的斗争精神仍然可以成为策励我们前进的力量。林则徐就是这些伟大先驱者中的最早一个。”

二、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主要内容

林则徐认识到,要有效抵抗西方侵略,必须学习西方。发出了像西方学习的先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组织翻译班子,不拘一格,选拔熟悉外情的人才,有计划地,大规模地搜集和编译外国书报。

林则徐把西方各国作为一面镜子,已经参照出中国非惟在地理方位上不在世界的中心,特别是在国力方面也并不是万国来朝的中央大国。在中国近代,坦率而明确地承认西方先进和中国落后的是从林则徐开始,这是艰难而珍贵的第一步。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认识自己不容易,反省自己的落后更不容易,特别是在中国对于自己有一种“世界中心”感觉的传统氛围中做到这一点,更是加

参考文献: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林则徐集·奏稿》北京:中华书局,1965[3]《林则徐书简》,《致陕抚中军参府马辅相书》

-

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二
《读书报告》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

学校:太原师范学院 系别:文 学 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1303 班 姓名: 郭 炫 麟 学号:2013041316

作者简介:茅海建,男,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学学士,1980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1982年10月获得历史学硕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澳门大学特聘教授。著有《戊戌变法史事考》、《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等。

文章概述:《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一章,清朝的军事力量 ,从武器装备,兵力与编制,士兵与士官三个方面来剖析当时晚清时期的清朝军事力量,并和当时的英法进行对比。第二章,骤然而至的战争 ,以鸦片倾销的角度,通过林则徐这个人物细致描写,详尽叙述前后林则徐禁烟以及他积极抗战的表现,来体现天朝中地主阶级的主战派的立场和反抗。第三章至第六章 ,讲述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包括战争的骤然降临,东南壁垒的倾塌及贯彻其中“剿抚”政策的回旋等。第七章,平等与不平等 ,最后鸦片战争的结局是以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来结束的。第八章为综述性质的回顾总结,以主要人物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命运为视角。 精彩论点:

1、禁烟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困难的问题。纵使没有外国的干涉,禁烟已极其困难。

关于鸦片问题,中国力图禁绝,英方则希望维持现状:我攻彼守。关于通商问题,英方力图获取更大的机会和自由,我方则要维持原状,彼攻我守。就世界大势论,这次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2、国人的每一滴血都应该是珍贵的,变革强国是每个时代的最强音。

3、抵抗的价值有多少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不过是一直被蚊子定了一口的熟睡雄狮,它只是感到一阵痛痒后,翻了一下身便又接着睡了过去。

4、当权力与金钱一样上市流通之后,即刻产生威力无比的社会腐蚀剂,当军队将财神像奉为战旗时,腐败已不可逆转。清朝的军队不仅有吃空额、克扣兵饷等陋规,还要把目光转向社会,寻找发财机会。其中,浙江武官出售兵缺、广东绿营开赌收费、福建水师将战船租赁出去进行走私等现象尤为严重。 5、总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当放弃的。 不平等条约的很大部分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6、停战是违旨的,谈判是违旨的,同意通商也是违旨的,赔款就更是丧权辱国,然而却获得了嘉奖,天底下哪有这样的荒唐事体,又哪有这样的糊涂皇帝?

7、鸦片战争后期,清政府节节败退,道光二十一年,道光皇帝将主和的钦差大臣琦善撤职换成奕山,还派去了一位善于作战的果勇侯杨芳当钦差参赞大臣。杨芳一到广州,马上下令"广收马桶,排列沿河",还在城隍庙做法事,将符水装入坛中埋在地下,"种种设施,不一而足,其捍患御侮之法可谓良且尽矣"。原来他看到英舰英炮很邪门,认为他们可能用的是妖术,所以他要以邪避邪。于是在广州城遍收女人尿盆,弄到木筏上,让尿盆口集体朝着敌人的大炮方向。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存在歧视妇女的偏见,那尿桶更是不堪了,英国人并不怕尿桶阵,杨芳当然大败,丢失了炮台。当时有人写诗感叹道:

杨枝无力爱东风,

参赞如何用此功?

粪桶尚言施妙计,

秽声传遍粤城中。

8、在魏源看来,“夷”之长技有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所以,要求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和训练管理水平上赶上西方。为此,他建议在中国设立兵工厂和造船厂,学习西方制造新式武

器,同时革除营伍积弊,整顿训练中国军队。魏源强调,学习外国长技要“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而“不必仰赖于外夷”。他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中国社会必是“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在御侮问题上,魏源比较重视利用人民力量。

9、从民族里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瞭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10、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11、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12、英方已经是一支装备和组织非常近代化的国家,装备从后装药的步枪和火炮,蒸汽轮船(明轮)开始装备;是一支按照近代战争要求装备和训练的国防军。而清军是一支中世纪技术水平警察部队,武器以冷兵器为主,兼有部分质量糟糕的前装药的火炮和步枪。

13、双方的工业差距使战争演变成一场屠杀。依靠技术先进、质量上乘的装备,英军可以随时攻击而且可以拿下他们想要的任何一座城池,包括林则徐镇守的广州,他们最大的敌人除了疾病就只有遥远的空间。清军的装备质量低劣几乎无法使用,物资供应和军队集中蠢笨低效,除了吃败仗别无选择。

14、战前英国对中国的剖析非常深刻细致,目的明确就以大炮打开中国的市场大门。清政府在开战前根本为将英国列入危险范畴,缺乏对英作战的军事、外交人才,甚至连战略都不能决策。

15、剿夷派:黄爵滋、清流派士大夫。虚骄、不甘、狂妄、不务实。对夷之手段:民心可用。顽固、颟頇,除少数后来改变立场的人外,成为清代改革最保守的人。空谈误国、清流误国 抚夷派:琦善、穆彰阿、伊里布、耆英。认识到自身的弱点,主张与英美平等往来,但过于示弱。且对自身无信心,不图振作,只顺其自然,不图改革。 总之,剿抚两派都不足以应对这个千年未有之变局,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是顺理成章。中国的落后是全面的落后,从人才之匮乏、观念之落后再次反映出来。

16、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直到清末年,文人忧国者还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五口中,又以福州为最重要,上海则是中、英双方不重视的。割让土地当然为人们所反对,但当英人初提香港时,北京还不知道其在哪里。时人只是一般地从尊严的角度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

17、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的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协定关税,他们认为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 。伊里布、耆英诸人,知道战前广东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引起战争的原因之一,认为关税明白载于条约,可以省除争执。而且关税定为5%,比以前自主关税还高点,所以他们很得意,以为是外交的成功。

18、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买办活动的范围也从沿海扩展到内地,从经济领域渗透到政治领域,成为农村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沟通的桥梁,成为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势力的牵线人。这种社会势力,后来形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极其反动的买办阶级。

19、伊里布的这些煞费苦心的小动作。他一方面对皇帝虚与委蛇,一方面和英军讨价还价,甚至不惜放下“天朝大吏”的身份,把敌方当作同朝官僚来讲价钱:“我们办事,必令你们下得去,亦必令你们回得国,复得命。你们办事须教我们下得去,教我们奏得大皇帝,教我们大皇帝下得去。”这就简直等于说:你也不要打了,我也不要打了,我们两个私下里讲个价钱,大家都让点步,也都得点好处,各人回去糊弄自家皇帝好了!

20、前面撒过谎了,后面说实话,就会露出马脚,也就只好一骗到底。奕山等前方将帅就是如此。那么,奕山等人一开始就不撒谎,就说实话,不行吗?不行。专制制度决定了,一个官员只能看着万岁爷的脸色

说话,甚至看着顶头上司的脸色说话。他们想听什么,就说什么。不想听的就不说,瞒着。实在瞒不住,就撒谎。再瞒不住,就再撒谎,恶性循环。

所以,奕山等人不但要撒谎,而且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撒,即掩盖敌方武力的强大和气焰的嚣张,而不是相反。按说,打了败仗,为了推卸责任,是应该夸大敌情的。但奕山等人并没有这样做,反倒一再说“逆夷”如何“情词恭顺”,如何“诉冤叫屈”,如何“卑躬屈节”。因为万岁爷就好这一口。而且,不明真相的朝野上下也都好这一口。于是问题就比较明朗了。这就是:大清王朝的君臣为什么都喜欢听这种话呢?答案也只有一个,就是他们吃惯了鸦片,有鸦片瘾。只不过,他们不认为。

读后随笔:大清王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2年宣统帝退位,在仅仅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大清不但上演了的康乾盛世,也历经了清末的一败涂地、国破家亡。如果从汉人的角度出发,南宋和明朝的灭亡是真正意义上的亡国。而从封建中国的角度出发,清朝的覆灭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倾塌,更是标志着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天朝上国梦”就此分崩离析。 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历史本身就很有趣。对历史的描述,很可能直接成为一种无声的控诉带给读者深深的震撼。读罢《天朝的崩溃》,这种感觉尤甚。茅海建先生将还原历史情境作为本书的主题,在品析了众多历史事件之后,让我也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想法。清朝之所以自诩天朝,是因为的确有一些自诩的资本。首先,即便是在鸦片战争时期这个庞大的农业国经济水平仍不低于西方。其次,朝鲜、越南等周边小国都是大清的附属国,常年向天朝进贡。为什么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不输给英国的天朝崩溃的确是如此迅速?稍加思考,两点优势均站不住脚。清朝的经济总量靠农业支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说基本达到饱和。而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逐渐转变成为了一个工业国。工业的发达,大大推动科学的进步,其国防实力也飞速增强。可以说这是一个蒸蒸日上并逐渐领先世界的国家。再看大清周边的小国,它们基本都臣服于天朝,享受着天朝的文化和恩泽。这样一来,天朝始终存在着幻梦,这个幻梦使天朝逐渐走向灭亡,并使天朝在崩溃的边缘而浑然不知。

这个幻梦也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自大,儒家文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从而对外来的历史文化不屑一顾。这种自大导致闭塞无知,而自我麻痹、与外断绝的做法又不断地加剧着天朝的自大。这种自大首先体现在军事上。在武器方面,正如文章所说,英国已经实现了武器的机械化生产,而中国却把百年前的技术都忘记了。“开花炮弹”就是一例。明末清初,中国引进了“开花炮弹”,而到清末,“就连统治者本身也都忘记了”。强大的天朝也不再研发新武器,而把重点放在保密上,好似自己的技术始终是世界第一。不敌寡也是国人难以启齿的事实。表面看来清军从数量上具有压倒性优势,但实际不然。且不说与英军配备的武器天差地别,所谓清军实难对得起这个“军”字。清军不是一支纯粹的军队,而是包括了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等功能的庞大组织。并且从主要功能上来说,清军并不是对外防御,而是对内防民反的,天朝的统治者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信只要民不反就能保住江山。因此,清军驻守十分分散,以至于集结军队抵抗英军都很困难。在战术方面,就连林则徐自以为高明的“攻首尾跃中仓”之法也沦落到毫无用处的纸上谈兵。毕竟,两个军队的对话好似不在一个世纪。 古语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长久的和平使华夏大地沉浸在一片祥和安定中,却丧失了面对未来战争的远见和危机感。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时,。在对英国的政治策略上,天朝也是洋相百出。在禁烟方面,清朝从“禁海口”到“禁吸食”再到“禁海口”,从“剿”到“抚”再回到“剿”,是一次次血淋林的事实使天朝不停地改变策略。天朝的自大即使是在失败中也能体现出来。在九龙之战、穿鼻之战后,或许有一些翻译方面的问题,道光帝居然把赔偿损失看作是“昭雪冤抑”,之前的剿英行动被视为“大动干戈”,而英军的兵临城下被视为“虚惊一场”,因而对主战派“龙颜大怒”。出征的天朝大员们也无耻地欺瞒皇帝,为自己开脱,同时保持天朝的面子。如书中言“捏谎粉饰盛行成风”。杨芳、伊里布等人可谓典型。整个朝野欺上瞒下、自欺欺人,“意淫”已成天朝的主旋律。 正是对于“意淫”的强烈反感,林则徐等主战派成为后世追捧的英雄,甚至成为神话。当然,任何国人都不能否定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他的血性被当作晚清的最后一缕曙光。但不妨暂时撇开民族性不谈,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1853年,美国的舰队驶入东京湾,几乎在同一时期,邻国日本遭遇了黑船事件。日本被迫开国,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日本几乎没有丝毫抵抗,也没有表现出天朝的傲慢。四艘

黑船虽然为日本带来了屈辱,但也为日本开启了一条强国之路:历时百年的明治维新。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但更偏向于道德方面,他体现的是国人对于维护国家权益的呐喊。上升到宏观的思想层面,为什么中国不能像日本一样虚心求教、博采众长? 历史总会不同程度地重演,而历史最大的价值就是为我们提供最刻骨铭心的经验和教训。鸦片战争沉寂多年,但它仍像一个烙印留在每个国人心中。自大与闭塞使中国自成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其局限性必导致国家的全面落后。今日之中国正努力实现“中国梦”,包容、开放与远见,将是中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三
《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及其影响探析》

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四
《读书笔记》

《辛亥:摇晃的中国》读书报告

摘要:很多很多历史书都把这种史实直接告诉我们,让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到答案,让我们认定我们所读到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认可的,是真正的史实。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文人都想让我们相信他们自己的说法。可是张鸣教授的《辛亥:摇晃的中国》让人感觉,我们简单化了那么多年的历史,被还原成丰富的真实之后,能够让我们感觉到真正身处其中的茫然与无助,让我们能身临其境去感受当时的黑暗与万恶。这就是一本好的历史书,用真正的、无可辩驳的史实,让你去思考,让你自己得出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思考,让你自己判断史实的真伪,让你得出没有答案的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真实 敏锐 黑暗 启发性

1911-2011,时间过去了100年。似乎只有在周年的时候我们才能想起来看看那些曾经轰动、激昂的历史事件。我也一样。最近民国史很热,而历史课上又在讲近代史,于是就找了这么一本关于辛亥的书来看。以前也看过一些民国的历史,但是很少真正了解这段历史,了解的一点也只限于历史书。而刚刚读完的张鸣教授的这本书,却让我更加渴望了解这段特殊岁月真正的事实,更接近了历史,辛亥从来没有这么清晰地被我从头到脚的仔细观赏、体味。而且这绝不是仅仅把历史把事件把人物简单地陈列,而是坐着通过自己独到的看法与深邃的思想,重新剖析、解释了历史。这对上了大学后心浮气躁的自己来说,能看进去这种书也是不易了。

以前,我一直喜欢读那种类似于《明朝那些事》的史书,轻松而又不失史实,让人不忍释卷。可是读完了《辛亥:摇晃的中国》却让我感觉比让人手不释卷还高的史书境界就是读完以后,会让你感觉回到了历史中,会发现原来历史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而且我们看到的历史也许并不是最佳的选择,也许只是当时的领导人那某一时刻的一个念头,会让你产生很多很多遐想:如果不是这样,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作者通过他的书,把你拉回到了辛亥年,让你和当年的领导者们一样,面对一团乱麻的局

1

势、迫在眉睫的改革,陷入深深的思考。在这种思考中,你并不会因为你来自一百年以后,知道未来时局的变化而走向史实,而是陷入沉思,你还是看不清楚历史到底应该怎么走,你还是无法坚定地为中国,在辛亥这样一个历史关头,选择一条当时看来最好的道路。你感觉当年走的路未必最好,可是别的路也一样通往未知,毕竟别的路没有开拓者走过。历史和现实一样,未知的总是让人迷惑,而越深入进去就会越发现问题的复杂与艰巨。

很多很多历史书都把这种史实直接告诉我们,让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到答案,让我们认定我们所读到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认可的,是真正的史实。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文人都想让我们相信他们自己的说法。可是张鸣教授的《辛亥:摇晃的中国》让人感觉,我们简单化了那么多年的历史,被还原成丰富的真实之后,能够让我们感觉到真正身处其中的茫然与无助,让我们能身临其境去感受当时的黑暗与万恶。这就是一本好的历史书,用真正的、无可辩驳的史实,让你去思考,让你自己得出自己对于这段历史的思考,让你自己判断史实的真伪,让你得出没有答案的问题的答案。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自己的笔法,让我们能够真正的触到当年的史实,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当年的战乱与黑暗。黑暗,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事实,军阀的混战,帮会的横行,政府的无能腐败,都为这段历史添上了一笔笔黑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这大概是对民国时期下层人民生活的最真实写照了吧。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这不是传说,而是活生生的历史。战争所导致的饥荒同上海大都市十里洋场的繁华景象真是不能相比。对比中就在突出辛亥之时的罪恶。

对于当年的历史,在作者看来,辛亥革命充满了偶然性,而当年的参与者也并非个个是忠贞之士,革命后来的演化过程更是充满了历史的吊诡,甚至是闹剧。

首先,作者对武昌起义的一些具体史实进行了描述,从中可以看到相较于个把月前同样在武昌发生的起义以及更早的广州起义,10月10日的起义之所以能够成功,偶然因素更多一些,一方面是因为瑞澂应对不当,在发现名单后并未销毁或者按图索骥,导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革命党人不得不破釜沉舟,另一方面清廷派来的镇压官

2

员以自保为主,荫昌坐在火车上督战随时准备逃走,瑞澂也很快就跑到军舰上,黎元洪虽然起初不同意当都督,后来也开始接受这一角色,并利用各种关系使武昌政权逐渐稳固下来,而立宪党人汤化龙的支持也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王朝的维护者都以自保为主的时候,这个王朝也离灭亡不远了。

平心而论,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影响力也十分有限,比如萍浏醴、镇南关、黄花岗等等,皆是如此,只不过后来在国民党史观的影响下,他们的作为被奉为重大英雄事迹,所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革命党主要在新军、学生中发展势力,当他们起义的时候,主要的领导者都是些基本军官,根本无法驾驭和掌控革命形势。武昌起义成功后,起义的新军还不得不强迫黎元洪来担任都督,并以他的名义发布文告,正是因为起义者认为自己纵使取代了清政府的统治者,也不能让社会各界听命于他。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对后续的政权构造和政策安排所能发挥的影响实在有限,只能与旧官僚和立宪派讨价还价,勉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立宪派也支持革命党的一些主张,如发展实业等,双方因此也能在一些问题上展开合作。但是,双方毕竟有着不同的立场,立宪派和旧官僚也有自己的利益和盘算,而在他们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情况下,他们就会使旧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留。在此过程中,地方士绅和地方大员合力要求地方自治,表面上是民主的表现,实际上是在本地区实行集权统治,更类似过去的“封建”,因而当时的“联省自治”得到了地方的响应,其对中国的统一和富强却不见得有利。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的悲哀,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人民远未觉醒,而看透清廷大势已去的地方统治阶层,更倾向于利用这种形势为自己牟利。并且,当时反抗中央政权的地方,实际上背后都有外国的支持,也就是说,他们的崛起根本不能拯救中国。

接下来作者还描述了革命过程那些“过场的角儿们”,包括黎元洪、冯国璋、吴禄贞、王金发等人,他们中有的是阴错阳差但善于抓住机遇,有的则是浑水摸鱼,但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或好或坏的一笔。而清政府方面,虽然满人中已很少有治国之能臣,

3

但如良弼、端方等人,也还是有大将之才,只可惜没有发挥作用,即丧了性命,其他人更无法挽救清朝于既倒。

除此之外,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描绘了那个纷争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的一面,报界在这个时期风头正劲,民报、大江报等等虽几经波折,却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引领社会舆论,并发挥了启迪民智的作用。而那时候,清末的资政院和咨议局,以及民国初年的国会,虽然是徒具形式,但参与其中的士绅却也十分认真的履行职责,确实发挥了一些问政、监督的作用,使原来的政治行为模式得以焕然一新。当然,这里的精英政治成分是十分的明显,选举也主要在士绅、商人、学人中展开,农民远未被纳入其中,这不仅是他们不关心,愿意服从地方士绅的代表,实际上,革命党人也出于秩序之类的考虑,不愿意向农民放权。革命党人也希望维持既有的社会秩序,将革命的损失降到最小。武昌起义过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而省内很多地区则处于无人管的混乱状态,因而有些地方出现兵变或者流氓分子的伪革命,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通常扮演着维护社会秩序的角色,他们一方面不承认这些人成立的政权为革命政权,另一方面支持军队对之进行弹压或者直接参与镇压,而取得控制权之后,立即恢复旧有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的商团和士绅对革命党是持欢迎态度的,虽然他们的革命改变了旧有秩序,但他们本身却并不愿意破坏秩序,甚至是保护秩序不被破坏的力量。

因此,可以说这场革命包含了大量的妥协成分,且主张最为激进的革命党其势力相当弱小,根本无力影响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因此这场革命的实际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是值得怀疑的。

简单的说,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从此以后,中国历史就沿着民主共和的方向发展,纵使民国初建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许多传统习惯尚未真正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停留在过去的认知层面。但这种改变已经在发生,并将不断的往前发展。在制度变革之

4

后,社会认知层次经过长时间的量变之后也逐渐接受共和制度,并为之提供更加坚实的思想和社会基础,从而有助于共和制度的巩固和完善。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尽管爆发于偶然,但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必然中的偶然一发生,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从而带来了全中国的巨大变革。

注释:张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 5 《辛亥:摇晃的中国》

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五
《读林则徐传有感》

读《林则徐传》有感

一、 论文摘要

对于林则徐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介绍了这位民族英雄虎门销烟的历史事迹。出于对英雄的敬仰与好奇,在旧书摊淘了这本年稍有年份的书籍,读之甚悦,感受切切。

作为当时的能臣与大吏,林则徐以一身之力,将士大夫的操守与事功表露于内忧外困的应对之中。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在广东,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此外,他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虎门销烟成功了,但鸦片战争失败了,林则徐的命运,也同清王朝的命运一样,日薄西山。随后流放新疆伊犁,到再次任用,病逝去云贵途中,一生颠簸流离,无论内心多么委屈,他都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清王朝献出了自己的一生,或者说,他用自己的兢兢业业报答了道光帝的知遇之恩。

二、 关键词

爱国、民族精神、思想转变、为民

三、 论文正文

林则徐出身于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青少年时期受到父亲的潜移默化,读书用功,文字基础甚好。林则徐在后来回忆小时候读书学习的情景说:“府君之教,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嚮学;。。。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已之道,罕譬曲喻,务使人领悟而后已,然未尝加之笞挞,即呵斥亦绝少。”“每寄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粟手皴,恒之漏尽”。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林则徐的青少年是幸福的,是愉悦的。而今天我们的教育,其知识范围广了,但又有多少寓乐于学,寓乐于教呢?多少青少年疲于应付每日的作业,疲于各种辅导班。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

林则徐后来相继考中了举人,进士,为其人生仕途奠定了基础。 考中进士后,林则徐在京呆了七年,在翰林院庶常馆任职。估计也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院性质的机构。俗话说,到了京城才知道自己官小。小公务员的微薄俸禄是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林则徐经常舞文弄墨赚点外块,花费了不少时间,以致他自己都深感“京中之引人入邪,较之外间尤甚”,“故交游以少为妙”,从中我们看出,林则徐厌倦于社交,“京官中实在好学者,百不得一”,林则徐很难寻到志同道合之人。既然不能与他们同流合污,就得找出能干的事情来。后来,林则徐注意到京城一带农田水利问题,提出了兴修水利,种植水稻的实施方案,初次展示了自己在经济改革方面的才能。在此期间,他还两次出京,主持乡试,后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表现出来实干的才能,在京察中名列一等,后授予杭嘉湖兵备道,开始到地方任职。

从对林则徐的任用方面看,清政府在用人方面还是比较公正,恰当。时年,林则徐36岁。

雄心勃勃的林则徐赴任不久,力反因循,剔除积弊,对同僚形成了一定冲击,遭到同僚的冷目相视,深感备受冷落,失望,压抑,沮丧。当梦想照进现实后,梦想原来并不美好。血气方刚的林则徐并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随后起了辞官隐退的想法。但现实生活已经不容他清高,他需要工作挣钱养家,归隐只是奢望。

此时,已经是道光皇帝时代,道光帝登基之后,锐意改革,重用汉族官员,启用汉族官僚,林则徐的恩师曹振鏞入直,首席军机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有这么一个后台,林则徐的仕途称之为”青云直上“就可理解了。

随后,1822年5月任“闱监试”,10月任“盐运使”,1823年2月“淮海道”,1823年3月又升任“江苏按察使”,1823年9月奉旨专办江浙七府水利,1827年任陕西按察使,1832年任东河河道总督,1832年7月接任江苏巡抚,1835年12月升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1837年2月湖广总督;1838年12月受命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禁烟运动,人生仕途达到顶峰。

1.禁烟体验爱国和民族精神

《林则徐传》的第九章和第十章写的是林则徐从禁烟之前的预兆和打击鸦片的决心和在禁烟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体现林则徐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爱国精神。当时,由于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英国为扭转在中英贸易中的逆差地位,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

片。鸦片已成为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九月应召进京,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十九年正月抵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并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的正义行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开眼看世界

在禁烟过程中,林则徐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彼。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

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则徐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

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行馆,终年66岁。死后晋赠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文忠。

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六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书报告》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

题目

作者和学号

班级

日期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书报告 王雯雯 0920100115 09会计(1)班 2011年5月7日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书报告

一、书名:

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

二、作者:

费正清

三、出版社:

2000年5月第一次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四、页数:

458

五、内容大意:

书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关于中国的基本情况,从中国的大背景出发,叙述了中国的一些境况,但毕竟本书主要针对的是西方的读者,在叙述中将中西进行对比才更加通透,于他接下来诉说中国历史来介绍中国革命说明了理由。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晚期的中华帝国:成长和蜕变1800—1895年,通过晚期清朝统治者的眼光看世界,中国晚清政府所面临的窘境,条约签订以前的中国的商业的现状,晚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的内部危机,帝国主义的入侵以及清政府最后的“救国方针”。

第二部分,晚清帝国只需的变革1895—1911年,晚清政府统治下,对于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下做出的最后的尝试,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以及民间的义和团运动,但是晚清政府的陨落是无可阻挡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已经悄然埋下,直等到合适的机会一举炸毁清朝的百年基业。

第三部分,第一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中华民国刚成立,袁世凯接掌大权,行民主之名而无民主之实,蒙古分裂了出去自成外蒙古,那些投奔新政府的官僚难改就是的恶习,中华民国的早期是名声不好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华民国的文化建设注入新鲜的活力,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内在的腐朽。五四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在此后不断壮大,为灰暗的世界一次新选择。此后,国民革命与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迎来中国革命的新时期。国共两党之争自南昌起义之后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迎来了新的合作,但是分分合合,中国的两党内战于

1945年后尤为激烈,但是随着最后的渡江战役,中国人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民主的共和国。

第四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5年,新中国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国家,哪怕是我们的老大哥苏联也并与我们不相同,中国的革命路线是农村包围城市,中国人走的是自己的道路。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独特道路中国人自己难免走偏,大跃进,人民公社,以及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国原本的发展比起当时同时期的日本甚至是倒退的。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全党乃至全国的大变革,中国现代化指日可待。

六、读后感

费老是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也是美国最富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是个标准的“中国通”,在他的著作中绝大部分都是描写中国问题的。在他的这本《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中,以他自己的视角开启了中国的一部近代史,跨度从晚清的180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985年,历时185年。对于这段时间的描写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是费老的这本书有的隔靴搔痒,有的浮光掠影,有的不着边际,但是费老以他的风趣幽默,清晰的风格和浩瀚博大的大师风范,对中国的近代史做出了自己的阐释和认识,鲜明有力地勾勒出中国185年间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

既不同于右派的解释,也不同于左派的解释,这本书只是费老个人的真知灼见,这就使得这本书实际上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也使得费老本身对于中国也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本书的开篇,他通过中西方的对比,描绘了一幅中国的蓝图,可见其对中国的了解,展开了中国革命的地理到政治的背景。在这开篇中,他不断提到的是,当西方世界运用机械化生产工具的时候,我们的农民还在使用水犁牛耕,我们的商人还在局限的地方承受着来自官僚主义的压迫,和沉重的课税。当西方的世界普及科学教育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还在私塾里学习四书五经,思想在年幼的时候僵化。中国的社会封闭在自己的世界,自大的无可救药。

诚如费老所言,我们的皇帝陛下宁愿接受那些次级的贡品,也不愿开通一个口岸欢迎外国的友好通商。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是空有外壳的庞大机器,大清帝国的统治逐渐陷入自傲的境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狭隘中。

所谓的泱泱大国,也只是隔绝在皇帝心中的桃花源。那些我们曾经称为蛮夷的西洋人,给我们带来的是新的思想。但是我们却不自知。

魏源写作《海国图志》,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文化观念,摈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开始洋务运动,开办军事工业,开始官商合营,最后还是一败涂地。这个古老的王国,所有的齿轮都已在各自运行中逐渐地生锈着。中国的内陆封闭已经不能让她在这个不断前进的世界里生存。孙文先生曾说:“历史之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适者生存,中国要在历史潮流中继续繁荣强盛便不能不革命。

费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入手去溯本求源,以求深入了解中国革命进程中的种种内外因素。费老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专制历史非常悠久,专制思想根深蒂固,专制文化相当发达的封建国家,它既有着长期“天朝上国”雄视四夷的文化优越感,又有一套错综复杂,而且自行运作的宗法制官僚的惰性体系,这种文化体现为一种内敛式的“内在爆炸”,“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它不愿意改变它的社会价值观,文化和体制”,也正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所以中国革命注定了不会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只能是一个传统文化分崩离析、西方先进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逐渐渗透的渐变过程。 费老把中国革命进程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晚期的大清帝国,这是中国屈辱史的开始,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萌芽和发展时期。

中国自古以来就自视甚高,自命不凡,以为这个世界只有华夏和蛮夷之分,也从来不和其他国家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我们有很多的藩国,对其使用怀柔政策,以便“宣我圣教”,“布我威德”。我们教化那些所谓的蛮夷,以为自己功德无量,根本没有什么公平对待别人的概念。大清帝国也是保守着这样的心态面对大英女王的使臣马戛尔尼,于是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也一击击碎了大清帝国“天朝上国”的帝国美梦。但是,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避战保船,中国舰队被我们轻蔑的小日本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关键时刻终于来临,人们开始在这个生死存亡关头不得不面对这个沉痛的历史事实,中国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的革命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部分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是“晚清帝国秩序的变革”,这是晚清政府做的最后的尝试,“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的国家,也是中国的爱国人士的一个新尝试。

前者叙述了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与满清帝国的最终灭亡,以及中国现代革命的发端。后者对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与中国革命的进程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剖析。中国现代革命的发端有着两个平行的过程,即政治上的军阀混战、国共之争与文化上的以“五四”为标志的启蒙运动。

费老高度赞扬了白话文的普及,他认为白话文标志着文化的平民化,标志着愚民政策所设置的最大屏障已经被拆除,对于传统文化的改造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一个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之中,自古就缺少自由主义传统,西方的民主传统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而言未免有些遥不可及,以中国的社会现状所需要的并不是美国式的民主,而是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这或许也揭示了为什么中国无法走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倒是“俄国和中国的专制政治和落后状况,使两国间在某些方面互相效仿。”于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中国革命的现实参照物。

第四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在真正意义上脱离了专制主义,新的国家新的开始。

费老对中国当代的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审慎的清理和颇具私人意味的解读。“中国革命中发生的一切,无非是回到旧帝国的结构中去,只不过有了现代化的技术和群众的爱国主义而已。” 因为有了这个前提,毛泽东所需要的“新知识分子”实际上是思想统一之后的一种社会工具,其本身并没有独立的人格可言,也正是在“中国最精贵稀少的人才丧失了活力”之后,“在这样的谴责和反知识主义气氛中”,人治的弱点已经逐渐暴露无遗。“大跃进”和“十年文革”正是个人极权的必然结果,它们从各个方面暴露出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包着现代化外衣的传统帝国,同时也说明对于文化的改造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中国长期的封建残余并不是那么容易便从中国历史上除去的。但是如费老所言的是传统帝国的话,这并不能让人感到赞同。中国那么多的革命烈士的努力就被否决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乃至于现在,中国不过是在探索着这一条社会主义的道路,其中难免的偏差是国家在变革中必经的过程,中国仍应是被称为民

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篇七
《林则徐与李鸿章功过之我见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

林则徐与李鸿章功过之我见

研究性学习:林则徐与李鸿章功过之我见

一、问题的提出

林则徐与李鸿章是近代中国的两位重臣,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近代中国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诱导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也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助长排外主义,李鸿章过于避战,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历史人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有功必有过。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功过?

二、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主要是了解林则徐和李鸿章这两位历史人物,全面深入的分析他们的功过。

三、提出最终方案

通过文献法、访谈法了解人物的生平,评价两位历史人物的功得与过失,从而全面的认识林则徐和李鸿章。

四、准备工作

1、上网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老师、同学等,并进行综合整理。

五、发现问题

1、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不能对大量信息进行合理筛选。

2、小组成员互相探讨时对人物功过的认识出现不同见解。

3、资料整合能力不够,不能合理的整合资料。

六、改进

请教老师,小组成员各用所长,分别完成不同环节。

七、结论

论文一篇

林则徐与李鸿章功过之我见

林则徐谥文忠,李鸿章也谥文忠。两人的谥号仅在曾国藩的“文正”之下,略胜张之洞和左宗棠的“文襄”。曾国藩作为阻击太平军的头号功臣,有“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盖世功勋,因此得谥“文正”。参照谥法,忠乃是“危身奉上”,襄乃是“因事有功”,所谓文忠更为难得。以下我们将对两位“文忠公”的功过进行深入分析。

林则徐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大大抑制了英国在中国的鸦片交易,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在中国的贸易掠夺,同时展示了中国人禁烟的坚定决心和觉醒意识。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胜利,展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标志性意义。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时,就主动了解外国情况,他搜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先后编辑了《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他还组织仿制西方战舰,以抵御外来侵略。他的做法使得人们不再埋首经书,远离社会现实,不再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迷梦当中。此外,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范例,历史上许多国家、地区结合自身情况对此予以效仿,抑制毒品泛滥。

林则徐的禁烟活动也给中国带来了负面影响。禁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使“贸易摩擦”激化为“贸易战争”。禁烟运动助长了中华民族的排外主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明清的闭关锁

国政策使“天朝上国”的思想深入人心,而此时的欧洲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禁烟活动中断了中英贸易的做法对中国贸易的长远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战争的危险。

一年后,英国人用坚船利炮一举轰塌了天朝的国门,一场场洋枪洋炮与大刀长矛的战争,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内忧外患的社会局面,大多数中国人无动于衷,而此时的李鸿章却用自己的方法开始了救国的道路。

李鸿章是一个有智慧、胆略和见识的清廷官员。他主张的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诱导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他主张创办的近代海军加强了国防力量。同时他主张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使西方思想文明进一步传播。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李鸿章多次代表清政府谈判。在《马关条约》的谈判中,李鸿章曾极力争取减少赔款数额,他虽坚持“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清廷电旨,但因日方以代表能否安全回国相要挟,最终无奈签字。 李鸿章一生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他对清政府的决定一概接受,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无所反抗。他过于避战,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作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对林则徐和李鸿章功过的分析,应放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实事求是,全面分析。林则徐和李鸿章都反抗外来侵略,捍

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都采取措施推进历史发展。但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所偏差出现过失。林则徐和李鸿章的功过不只局限于此,还应更加全面深入的进行分析。

相关热词搜索: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 林则徐学西方思想论析 林则徐学习西方长处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林则徐学习西方思想的读书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24915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