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2016-06-12 10:29:0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共5篇)论持久战读书报告《论持久战》读书报告全国抗战开始以前,国内的亲日妥协派即宣扬“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全国抗战开始以后,他们又散布“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再战必亡”的论调。当南京失陷后,亡国论更是鼓噪一时。与此相反,抗战初期国内许多人有—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低估日本的力量,甚至以为日本不...

《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第一篇

《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全国抗战开始以前,国内的亲日妥协派即宣扬“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全国抗战开始以后,他们又散布“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再战必亡”的论调。当南京失陷后,亡国论更是鼓噪一时。与此相反,抗战初期国内许多人有—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低估日本的力量,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台儿庄战役胜利后,一些人被冲昏了头脑,认为徐州会战是“准决战”,“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这些速胜论者不赞成实行动员入民力量的持久战的方针。另外,不少的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只把胜利希望寄托于正规战,甚至反对八路军“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正确战略方针。于是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总结抗战l0个月的经验教训,并集中全党的智慧,发表了《论持久战》,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具体指出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如何争取最后胜利,驳斥“亡国论”、“速胜论”的滥调,拨开人们思想上存在的迷雾,坚定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同时也回答国际朋友们存在的疑虑。 值得肯定的是,毛泽东客观而全面地考察了中日战争中的特殊规律,科学地把持久战预测成三个阶段。第—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毛泽东从中日双方实力的基本情况,指出了各阶段敌我力量变化的趋势。在第一阶段的战略防御中,敌虽占领中国的大片土地,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其兵力、财力、物力的消耗都将开始表现竭蹶状态。中国方面虽受颇大的损失,但同时有很大的进步,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全国空前的团结,对敌人的坚强抵抗,最终将使敌停止战略进攻。但由于中日强弱的悬殊,在敌停止战略进攻后,中国距离反攻的程度还相差很远,尚难举行战略反攻,必须有一个相当长的阶段,继续消耗、削弱敌人的力量,积蓄壮大自己的力量,进一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才能造成反攻的必要条件。这个重要的第二阶段,即为相持阶段。相持阶段的理论,是毛泽东独创的以弱胜强的战略理论,它是持久战理论的精髓。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中,敌企图保守占领地,对中国人民进行掠夺,但是在他的面前又遇到顽强的游击战争。此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游击战争的广泛开展,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的1/3左右的区域,2/3左右仍然是中国的,这就是敌人的大失败。这个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

毛泽东提出进行持久战的具体方针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毛泽东还辩证地论述了歼灭战与消耗战的关系。要改变敌我力量总对比,就要在战略上消耗敌人。要减杀敌军强的因素,破坏其优势和主动,就要靠战役战斗的外线速决进攻所造成的歼灭战。战役战斗的内线防御战对敌人的消耗,只能起辅助作用。中国之能够进行持久战,用歼灭战达到消耗是主要的手段。毛泽东所设计的中国全面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最光辉和特殊的方面,是表现为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整个抗日战争处于战略内线的地位,但主力军在内线,游击战争在外线,形成夹攻敌人的奇观。各敌后游击区都以自己为内线,以其他各区为外线,又形成夹击敌人的战线。在战略防御阶段,战略内线作战的正规军是后退的,但战略外线作战的军队,则广泛向敌后方大步前进。这样就形成了有后方作战和无后方作战,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的复杂形态。

我认为对于当时装备落后的中国来说,持久战,一种长时间消耗战是十分适合用来对抗日军的。这不仅很好地降低自身装备落后的弱点带来的劣势,更是很好地发挥了因我国本身为主战场而充足的资源带来的优势,扬长避短,把日军这块石头一点一点地耗去。尽管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其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很强,使得敌强我弱,敌小我大,但其国小,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加之战争的非正义性、野蛮性,必然失道寡助。中国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处于进步的时代,有共产党及其军队为团结抗战的核心,加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以及战争的正义性,必然能得到全民的支持和国际上的援助。我国就是慢慢利用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个优势,一步一步地顽强地抵抗下来,到最后把敌方赶出祖国。

然而,这些都是毛泽东站在共产党的角度下想的问题。若站在国民党的角度,国民党代表了当时的中国政府,拥有着几百万军队,不可能说运动就运动,说游击就游击,也不可能白白放弃掉城市而走到农村去打游击。而对于国民党,我认为其在正面战场打阵地战是最合适的,毕竟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装备国民党都有,同时也得到国际的援助,正面面对敌方也不会轻易被灭,若是配合着共产党时不时的骚扰,忽然来一次超级团战,就可以把敌方打个措手不及,逼退敌方,最后滚雪球式地反击,赶走敌人。而事实上,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配合也是比较精妙的。

《论持久战》使人民彻底地看清了当前中国的具体情势,使人民看清现实,纠正了存在的错误观点,既巩固了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指导了全民族的抗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读《论持久战》,就像读《三十六计》与《三国演义》一样,能够享受着指挥家在战场上的智慧,使自己更加能理性分析问题,客观冷静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从而达到成功。

《论持久战 读书报告》
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第二篇

毛泽东:《论持久战》(节选)(1938年5月)

读书报告

——谈《论持久战》的辩证思维艺术【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各种不同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历史证明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皆是错误的论调。一时,对于抗战进程的何去何从,人们皆感彷徨。于是,这时,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外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在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基础上,毛泽东根据中日两国在战争中的特点和抗日战争的性质,认为抗日战争应是持久战,并据此正确判断和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以及取得抗战胜利的战略战术和力量源泉。毛泽东成功的以这篇文章,一方面批驳了 “速胜论”和“亡国论”等错误论调,打击了革命队伍里的反动分子;另一方面,激励了全国革命群众的抗战热情,为之后的长期抗战做好了准备。

写作内容:

讲演共分为两个部分。

【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基本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自觉的能动性,实行人民战争的极端重要性。

在第一部分中,毛泽东具体比较分析了中日两国,各自存在的利弊因素。中国方面: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相对与日本,属于弱国,在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先天的不足。第二,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第三,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第四,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这里的第一点是中国的弱势方面,第二三四点,是中国的优势方面。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第三,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里的第一点是日本的优势方面,第二三四点是日本的劣势方面。

根据第一部分中的辩证法分析,于是毛泽东得出了,中日战争日本必定失败,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中日战争应当是持久战,对中方才是最有利的。他又在第二部分中从实际方面具体的提出了,中国应当怎样打好这场持久战。

在第二部分中,根据第一部分的分析毛泽东指出抗战应当包括: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指出抗日战争总的趋向是: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毛泽东还依提出了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任务。在政治方面,指出了人民的重要性,要竭尽所能的凝聚群众的力量,形成全民统一战线;在军事方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1)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的方针:(2)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的作战形式。这就说明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的问题。 我赞成的观点和理由:

观点:1,抗日战争,应当是持久战;

2,抗日战争应当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3,抗日战争,不应当忽视游击战,应当把游击战当做正规战的辅助,甚至把游击战变作正规战;【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4,抗日战争,应当是团结全民的战争。

理由:1,毛泽东采用辩证的方法,对中日双方的矛盾进行了分析,首先对矛盾双方一一中国和日本进行分点对比分析, 即将中日双方国家的性质、大小、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状况、 战争性质, 国际形势等方面作了对比分析。作出如下综合: “ 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 但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又不充足、 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 中国相反,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 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 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 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一一这些, 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根本特点。这些特点, 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这个对比分析, 是毛泽东建立《论持久战》这一抗日战争理论体系的立论根据, 后面的各种分析均以此为基础,对“ 亡国论” 、“速胜论, 的批驳, 这是主要论据, 对抗日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预测, 各种杭日战争的战略、战术的制定,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毛泽东通过矛盾分析法,有力的说明了持久战对于中方在抗日战争中的优势。 2,毛泽东清楚的列举了,中日战争应当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于是,他依据这三个阶段的阶段特点,提出了他认为的最佳应对方案: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

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历史也证明了,毛泽东的策略是正确的,采取毛泽东“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以这种方法,采取小规模战争不间断地骚乱敌军,有效的拖延了日军进攻的步伐,粉碎了日军想要迅速灭亡中国,从而达到控制东亚东南亚的企图,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可见,毛泽东的这种策略的优越性。

3,在敌强我弱的不争事实下,正面的大规模的战争,只能使大量有生力量伤亡。而在二战大舞台之上,中国扮演的角色不是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的强者形象,而是拖延日军的东亚战场,为欧洲战场争取时间,使在苏联红军解决德军后,能够援助中国解决日本。因此,中国应当采取一切手段来阻碍日本的进程,同时保存己方的力量,以达到使日军陷入东亚泥沼,无法达到与欧洲法西斯联合对付苏联的目的。而且,中国拥有地利,对于地形的熟悉,有利于游击战的隐蔽和战后部队的转移。因此,在这种世界形势下,选择小规模的游击战争,是最佳的方案。

4,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这是经过无数历史证明后,得出的结论。而且中国当时拥有四万万人口,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因此,只有团结群众,形成全民抗日武装,才能使中国方面的优势,获得最大化。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认识论的伟大著作——《论持久战》 今年的5月26日,是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演讲76年,76年前,整个中国大地正笼罩在日寇铁蹄的阴影下,民生凋敝,万马齐喑。这时抗日战争已经坚持了十个月,北平沦陷、华北沦陷、南京沦陷,上海成为孤岛。虽有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但面对东方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落后的中国,抗战的前途究竟如何?究竟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举国上下都在寻找答案,这时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无疑是茫茫迷雾中的一盏明灯,给人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敌强我弱和几次大捷使人们的情绪分化成了两派,即“亡国论”和“速胜论”,前者认为日本过于强大而中国无法抵挡,最终会被日本完全占领而亡国。而后者则认为苏联等国家会在三个月内提供国际援助,从而帮助中国快速击败日本。显然这两这都只是片面的看待了中国的问题,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失偏颇。毛泽东为了纠正这两种错误思想,团结解放区和全国人民共同抗战,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了长达五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源于伟人对时局的深思,对形势的熟虑。

《论持久战》一经完成,马上引起了全国性的震动,白崇禧一口气读完之后大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把它推荐给蒋介石,蒋介石也尤为赞同,并为此开办了国民党高官的学习班。当然,比这些高官的赞赏更为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激起了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同胞的抗战信心与热情。《论持久战》发表后,许多工人,学生都从中看到了中国抗战的希望,“去解放区!去延安!”成为当时潮流。那么,这部《论持久战》中体现了那些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又是如何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呢?

【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唯物辩证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首先否定了片面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做到全面的看问题,没有从历史和全球角度来看待抗日战争。首先应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当时的抗日战场并不是孤立而被封锁的,它和日军在太平洋的战场,以及欧洲的二战战场都是紧密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战争的形式都对中国抗日战争有着深刻影响。其次,要分清主次矛盾。那些持有“中国速胜

论”的人无疑是过分看重了国际援助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事实上,国际援助,以及日本其他殖民地的反抗与革命都属于次要矛盾,而中国大地上广大人民的抗日统一战线才是主要矛盾。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否主要取决于后者而非前者。

再者,从战略战术上,毛泽东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论持久战》中写道,“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的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才是中国抗战的正确战略。这个战略正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并非要效仿苏联进行城市的阵地战,而是以运动战和游击战为主。但是,这并不是说要放弃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上面这一段话也是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并且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抗战后期,我们将更加广泛地使用阵地战,以消耗拖垮日本的经济支持。【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明确提出,造成“速胜论”和“亡国论”的基础便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毛泽东这样写道。抗日战争的特殊性使其不能被套用进任何一个战争的模板里,从而机械的进行分析。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伟大胜利,正验证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正确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论持久战》,我们如何检验其客观性与正确性,只能靠历史来说话。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毛泽东把自己主观对抗日战争及中国国情、世界局势的认识和战场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得出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的观点,这无疑是可信的。随后的八年抗战直至最终胜利也验证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伴随着祖国的迅速成长而成长。感受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们伟大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世界其他民族的那份壮志雄心!所以我们

身上肩负的责任不亚于我们以前的任何一代祖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我们来完成!

21世纪的我们,更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用信心百倍、百折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投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好主席当年的那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想应该是比单纯的学习那段历史抑或那段文字,对于我们来说更有价值!

《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第四篇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二)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在我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我觉得它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且其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历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遇到困难,而无从下手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持久战略。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我因。然后,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发生第二次然后探索新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要进入反攻阶段,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让自己的生活由被动变成主动,争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觉得<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它指引着我如何怀着豪迈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磨难,成为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三)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实践论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第五篇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论读书笔记。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我们当时记得很牢,考试时可以做出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题目,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和所学的内容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其实回想高考前所学的知识,大多也都忘却。如果立马再来一次,我想我不能出现在今天的校园了。所以实践是重要的,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也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会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来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需要进行不同的实践。这就是我们所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不是少,只是我们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没有在不同状况下进行不同实践的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对于这句话,毛泽东同志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说明认识是错误的,改正之,然后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成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改进,再实践??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论>的学习,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相关热词搜索:论持久战与马克思主义 论持久战读书报告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读书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45765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