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课改结题报告

课改结题报告

2016-06-12 12:15:2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课改结题报告(共5篇)高职思想品德修养课程改革结题报告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高职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改革结题报告高职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2006年11月高职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改革结题报告自2005年10月成题以来,本课题组多次专门开会研究课题的内涵和研究重点,并做了大量的调查,尽量做到一手材料来源于学生和教学一线,之...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课改结题报告》,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职思想品德修养课程改革结题报告》
课改结题报告 第一篇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高职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改革

结题报告

高职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

2006年11月

高职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改革

结题报告

自2005年10月成题以来,本课题组多次专门开会研究课题的内涵和研究重点,并做了大量的调查,尽量做到一手材料来源于学生和教学一线,之后,我们针对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并用以指导提高高职大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实践,现对一些内容做如下汇报:

一、成题背景

我们之所以申报此题目是因为深感到对于一名高职大学生只掌握专业技能是不够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每一名毕业生都是我院的形象代言人,如果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品德素质高,我院的就业率就会提高,这关系到学院的发展和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另外,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常言道:中国的稳定看北京,北京的稳定看学校。特别是北京的高校,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刻不容缓的政治任务。

然而,大学生们,特别是高职大学生,他们更重视的是专业课的学习,尤其对专业技能课十分重视,他们认为专业技能对于将来的就业帮助最大,他们不重视政治理论课,认为政治理论课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意义不大,因此,如何调动高职大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如何使针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收到切实的效果是当前各校困惑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高职“两课”有了新提法,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

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不在于“两课”,而在于我院较独特的思想品德课教育。

二、具体做法简介

首先,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课题组针对我院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先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改革,在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方面形成了我院较独到的方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职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部分不是本课题研究的中点)第二部分是分学期、分专题的高职大学生思想品德课;第三部分是包括“两课”的社会实践和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

第一部分的两课教学主要由我院的政法教学部承担,他们在教学中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想尽各种办法来吸引同学们,特别重视设计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环节,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有的老师甚至将一些章节设计成一场晚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充分抒发对伟大祖国和伟大的党的真挚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的分学期、分专题的高职大学生思想品德课是我院育人模式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具体学期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学期是爱心教育,包括爱国、爱党、爱父母;爱学院、爱集体、爱专业、爱学习;人际交往和校园礼仪;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总之,要学会从被关爱中走出,去关爱别人,包括同学、师生、父母等。第二学期是形象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个健康的形象,不仅是身

体健康,特别要强调心理健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特别要强调诚信教育。外在形象教育——穿着打扮要符合学生身份。总之,重点是诚信教育,即言行一致、遵守纪律,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讲诚信,在各种考试中讲诚信。第三学期:责任教育,社会观、历史观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心和历史使命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化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总之,要教会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现在努力学习,对自己、家长、学校负责;将来对单位、对党和国家的事业负责。第四学期:创新教育。介绍创新思维的概念,分析阻碍创新的原因——帮助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及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其实,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想法设法把工作做得更好,使自己将来有发展的能力。第五学期:创业教育。就业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即先就业、再择业。职业道德教育——除掌握职业技能外,企业很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总之,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危机意识、创业意识和敢于创业的精神。

针对每学期的主题教育内容由专门的教师在课上讲解,采用了许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并写成了一篇论文作为本课题的一项成果。该论文曾在2007年高职研究会论文比赛中获二等奖。

我院还配合“五板块”主题教育设计了“财贸人才”品格素养五个专题的教育手册(作为本课题的成果之一),其中介绍了许多“五板块”主题教育的相关理论,学生自评、自测题,同学互评、班主任测评、家长评语等,推荐阅读篇目,与主题教育相关的名言警句等。

我院的“五板块”主题教育的实施更重要的是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特征,把主题教育的内容变成自觉和习惯。背一些理论、看一些推荐书籍是十分必要的,但落实到自我行动更是关键,教育学生要学会总结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第三部分是包括“两课”的社会实践和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在“两课”实践教学中,我们有专门设计的暑期社会调查指导手册(作为本课题的一项成果),做到事先有布臵,事中有指导,事后又检查,并在考试成绩中占相应的比重。

总之,我院在高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更贴近所学专业,更贴近学生自身的需要,更贴近社会的需求。

《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改结题报告 第二篇

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曾大洋 张白翎【课改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是泉州市笫一批"十一五" 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重点课题之一,它于2005年10月立项并提出"开题报告", 总课题组负责人为市教科所数学教研员曾大洋、张白翎。近三年来,在总课题组负责人及我市各县(市、区)中学数学教研员的指导下,该项课题实验活动进行得卓有成效,课题组全体成员以满腔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深入地开展研究,取得了可观的实验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为确保课题实验顺利有效地开展,建立了下列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顾问:李文革(华东师大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社长),王继延(华东师大课改新教材笫一副主编),蔡玉霖(泉州市教科所所长),施伟志(泉州市教科所副所长),王映辉(泉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侯怨水(泉州市教育学研究会会长),赖永景(原泉州市教科所所长),苏俊墉(泉州市教科所教科室主任),张荣辉(泉州师院继续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

2.总课题组负责人:曾大洋,张白翎。

3.总课题组成员:各县(市、区)中学数学教研员(详见附件一)。

4.各子课题负责人与成员:(详见附件二)。【课改结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泉州市自2003年秋季参加第一轮初中数学课改以来,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努力拓宽学生数学知识面,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新课程的熏陶,实验教师的理论认识与教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与传统教材相比,数学课改新教材的面孔变得"亲切可爱",内中除有必要的双基知识外,还不乏有现实生活中美丽精致的画面、有趣的阅读材料及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生动素材。教材中设置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在第一轮初中数学课改实验期间,华东师大数学新教材编写者经常来我市调研、指导、培训,为实验教师诠释新教材编写的理念、意图与结构,交流创造性使用课改新教材的经验,并及时采纳实验教师、教研员的合理化建议,对第二轮该教材中的某些结构与内容作了修订与改动。

前一轮初中数学课改工作虽然取得上述成绩,但在新课堂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在新教材的使用方面尚有较大的不足,参加课改的老师们也遇到不少问题。例如:课堂的教学活动尚有"肤浅"、"浮躁"之嫌;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前沿理论在没能真正理解其真谛的情况下被作为课改研讨或论文的"标签";针对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初中课改新教材应如何合理使用才能体现其最大价值?等等。以上诸多问题与疑惑时时困扰着课改教师与教研员。

及时回顾、总结初中数学课改的经验得失,有效研究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方法,对2006年秋季我市全面铺开的高中数学课改,既是一种动力,又可作为借鉴。为推进泉州市初中数学课改工作深化与发展,我们决定在第二轮课改中组织进行"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的课题实验。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为:促使实验老师正确、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促进教师、学生与新教材的共同生成与发展,推动初中数学课改工作顺利进行。理论意义为:通过学习与实践,进一步树立实验老师的课改理念,提高他们创造性使用课改新教材的水平与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理论依据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素养。通过对新教材的研读,新教法的实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课改队伍,培养一批研究型的教师。

(2)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本领。

(3)促进教材发展,有效实践新课程。通过课程专家、数学教材编写专家、实验老师的密切接触互动,努力使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创造性使用者与开发者。

(4) 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形成校本教研的开拓创新氛围。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与专家引领,使校园充满着生动、热烈、有效的教学教研气氛。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等等。

(2)奥苏伯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等等。

(3)弗赖登塔尔(荷兰数学教育家)的"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育思想:"数学教学必须做到'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去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并由此出发组织数学教学";"所谓数学化的过程,就是将学生的数学现实进一步提高、组织、抽象的过程";"数学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实验'创造数学知识的。学数学和学游泳一样,不实践是不会获得真知的";等等。

(4)华东师大出版社专家、学者对使用该社初中课改新教材的有关辅导材料。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总课题组提出下述四方面研究内容,作为子课题的分类选择项目。

1.课改新教材与教师的关系研究。在前一轮的课改实践中,实验教师在新教材使用与新教学方式实施诸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在新一轮课改中加以解决。在本课题实验研究中,要认真总结以往初中数学课改的经验教训与心得体会,着力探讨几个"热点"问题,例如:(1)评价机制的改革;(2)"双基"的正确把握;

(3)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4)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5)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等。实验教师要在解决上述诸问题,正确、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伴随新教材一起成长。

2.教师、学生与新教材共同生成研究。要提倡教师、学生对教材进行认真的解读与分析,促进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养成学生阅读数学教科书的习惯。要挖掘教材中的有关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归纳、渗透与总结。本课题研究所涉及教材为华东师大版课标实验教科书,该书编写方式与体例适宜学生阅读、思考与操作。对教材中的"导读云图"、"阅读材料"、"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练习题与习题"等各栏目内容,要进行合理的应用,并建立案例研究。在使用中也可对该教材提出修改意见,使得新教材的编写更为合理与完善。

3.数学学科内外结合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是学习、应用的最低标准,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中应适当拓宽知识领域,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性地开发课程设置。要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倡导教材使用"校本化"。要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生活实践相结合,认真使用教材中的"课题学习"内容,并进行案例研究。同时,在新教材教学中要对实践活动材料、音像资料与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其他学科、图书馆、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数学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以提高新课程的教学价值与教育效能。

4.数学新教法与教学中"偏向"问题研究。在本课题实验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精神,改变以往数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交流合作,并形成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结合新教材进行"分层递进教学"、"过程教学"、"成功教学"、"指导自主学习"、"自学辅导"、"合作学习"等教法研究,要加强对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偏向"等问题(尤其是前一轮数学课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教育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统计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法:在学习理论、专家引领的基础上,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2.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事例(案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揭示普遍性的规律。

3.调查统计法:主要通过观察、问卷、搜集资料、测量统计等方法进行。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将经验提升到理论层次,以提高课题实验的质量。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步骤为:

第一阶段(课题设计与启动阶段):发动、理论学习、选择子课题。(时间:2005年10月-2006年4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与实验阶段):案例研究、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各基地校合作交流。(时间:2006年5月-2007年8月)。

第三阶段(课题归结与推广阶段):撰写论文、课题(子课题)实验结题报告、或收集、汇总其他材料。(时间:2007年9月-2008年5月)。

下面具体叙述课题研究过程:

1.建立组织机构

根据总课题组提出的上述四方面研究内容,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44所子课题基地学校,分设了51个子课题,由我市各县(市、区)中学数学教研员负责所属县(市、区)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在较广的层面上组织众多的教师参与此项教育科研活动。

各子课题基地学校自从承担了子课题研究工作以后,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开会专题讨论,精选研究人员,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许多校长或教研室负责人亲自挂帅,任领导小组组长或担任课题组组长。子课题研究组成员大都是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均奋战在教学一线,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都有改变目前教学现状的强烈要求,也有从事课题研究的欲望,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开展。

2.专家指导引领

本课题实验研究得到华东师大出版社,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教科所,泉州市教育学会,泉州市教育学研究会,泉州师院继续教育学院教研室,各县(市、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大力支持。上述单位的许多领导、专家担任了课题研究的顾问,并进行认真的指导与引领,使广大实验教师增强信心,明确方向,促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学习教育理论

各子课题基地学校认真组织学习了总课题组在泉州市教育科研网上提供的课题学习资料(例如: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再创造"教育思想,华东师大出版社专家、学者对使用该社初中课改新教材的有关辅导材料,等等),深入钻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华东师大初中课改实验教材,参加华东师大出版社、总课题组召开的有关教材培训、课题会议,为课题研究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各县(市、区),各基地学校开展了认真、深入的学习活动。例如,永春县根据制定的课题研究目标,定期组织实验老师学习,通过学习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手册》和《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等文章,大家逐步了解了课题研究的申报、立项、步骤和方法;洛江区要求每位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撰写心得体会,制订个人研究工作计划,并落实到位;南安实验中学为教师订阅了三份必读的教育刊物,提供教育论著,有计划地向教师推荐学习文章,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创新教育理论》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南安鹏峰中学、霞溪中学学习了有关自学辅导教学的理论文章,从而了解自学辅导教学产生的背景、特点、要求与优势,自学的类型及任务的设计原则

4.开展行动研究

(1)各子课题采用"实践-研究-反思-改进-实践" 的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研究,用研究的成果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子课题组内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平时由各研究教师根据自己的计划和实际,自主研究,撰写教学案例、论文,定期开研讨会进行交流,每学期按不同年段特点组织多次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的课例研讨(研讨过程大多为:听课-评课研讨-达成共识-形成范例)。

例如,惠安县各子课题组注重过程跟踪检查,把课题研究与实际教育工作联系在一起,做到课题研究"四化"(即课题研究网络化,课题研究经常化,课题研究教学化,课题研究规范化),实验老师经常进课堂听课评议,就各人在自身教学中的一些探究主题或方式展开交流,共同了解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体验与反应,不断地补充与校正活动中的一些偏颇。又如,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课题学习'的使用研究及案例"子课题组坚持把课题研究与各级教研活动(如研讨课、汇报课、说课、观摩课等)相结合,与数学科各级技能比赛活动(如教学比武大赛、说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论文比赛等)相结合。通过课题实验研究,他们认为新教材中的"课题学习"不应属于新增加的内容,而是对已有知识的梳理与应用、拓展与提升,对"课题学习"不是可教可不教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地深化与提升的问题;课题研究只有与校际教研、校本教研相结合才有生命力,才能研究出实效。该课题获得较多的成果,其中实验老师许燕燕的教学案例《红灯与绿灯》作为石狮市数学科课题研究结题会的汇报课,得到了同行的好评。

(2)各子课题实验教师积极融实验研究于日常教学之中。如丰泽区泉州十中"新教材中'阅读材料'的使用研究"与北峰中学"阅读材料的使用研究及案例分析"两子课题组组织本组教师集体备课,对新教材中每一章的阅读材料进行研讨,制作相关模型、课件,由一位或几位教师开 "阅读材料使用"的公开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有价值的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拓展,同时做好教案、课件、课后反思的收集;又如永春华侨中学"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阅读材料'的使用研究"子课题组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如对《笛卡儿的故事》,采用让学生阅读谈感想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科技知识的动力,培养他们树立起刻苦钻研精神;又如对《图形中的"裂缝"》、《由尺规作图产生的三大难题》等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查找,共同探讨,交流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有的内容则作为正课来上,如《小明算得正确吗》、《折纸中的平行四边形》等,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各县(市、区)中学数学教研员定期召开所属县(市、区)的子课题实验负责人会议, 了解实验进展情况, 制定子课题的活动计划,交流各子课题的研究进程、阶段性总结,互相学习,共享资源,同时传达和学习市总课题组有关课题实验的开展计划、工作思路与方法的讲话,以促进课题研究有序、顺利进行。各县(市、区)以子课题实验基地校提供的公开教学研究课为研究平台,采取各子课题成员全员参与的形式来推进各子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他们定期举行县级课题研究专题会议,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后研讨反思,让各子课题成员从各自的研究角度谈观摩体会,交流研讨各子课题开展情况,总结经验,指出差距,共同提高。例如:惠安县在净峰中学、东山中学、广海中学、螺城中学、屿光中学等课题试验校多次召开现场

《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改结题报告 第三篇

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曾大洋 张白翎

"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是泉州市笫一批"十一五" 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重点课题之一,它于2005年10月立项并提出"开题报告", 总课题组负责人为市教科所数学教研员曾大洋、张白翎。近三年来,在总课题组负责人及我市各县(市、区)中学数学教研员的指导下,该项课题实验活动进行得卓有成效,课题组全体成员以满腔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深入地开展研究,取得了可观的实验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为确保课题实验顺利有效地开展,建立了下列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顾问:李文革(华东师大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社长),王继延(华东师大课改新教材笫一副主编),蔡玉霖(泉州市教科所所长),施伟志(泉州市教科所副所长),王映辉(泉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侯怨水(泉州市教育学研究会会长),赖永景(原泉州市教科所所长),苏俊墉(泉州市教科所教科室主任),张荣辉(泉州师院继续教育学院教研室主任)。

2.总课题组负责人:曾大洋,张白翎。

3.总课题组成员:各县(市、区)中学数学教研员(详见附件一)。

4.各子课题负责人与成员:(详见附件二)。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泉州市自2003年秋季参加第一轮初中数学课改以来,实验教师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改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努力拓宽学生数学知识面,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新课程的熏陶,实验教师的理论认识与教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与传统教材相比,数学课改新教材的面孔变得"亲切可爱",内中除有必要的双基知识外,还不乏有现实生活中美丽精致的画面、有趣的阅读材料及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生动素材。教材中设置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在第一轮初中数学课改实验期间,华东师大数学新教材编写者经常来我市调研、指导、培训,为实验教师诠释新教材编写的理念、意图与结构,交流创造性使用课改新教材的经验,并及时采纳实验教师、教研员的合理化建议,对第二轮该教材中的某些结构与内容作了修订与改动。

前一轮初中数学课改工作虽然取得上述成绩,但在新课堂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在新教材的使用方面尚有较大的不足,参加课改的老师们也遇到不少问题。例如:课堂的教学活动尚有"肤浅"、"浮躁"之嫌;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前沿理论在没能真正理解其真谛的情况下被作为课改研讨或论文的"标签";针对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初中课改新教材应如何合理使用才能体现其最大价值?等等。以上诸多问题与疑惑时时困扰着课改教师与教研员。 及时回顾、总结初中数学课改的经验得失,有效研究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方法,对2006年秋季我市全面铺开的高中数学课改,既是一种动力,又可作为借鉴。为推进泉州市初中数学课改工作深化与发展,我们决定在第二轮课改中组织进行"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的课题实验。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为:促使实验老师正确、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促进教师、学生与新教材的共同生成与发展,推动初中数学课改工作顺利进行。理论意义为:通过学习与实践,进一步树立实验老师的课改理念,提高他们创造性使用课改新教材的水平与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理论依据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素养。通过对新教材的研读,新教法的实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课改队伍,培养一批研究型的教师。

(2)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本领。

(3)促进教材发展,有效实践新课程。通过课程专家、数学教材编写专家、实验老师的密切接触互动,努力使教师成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创造性使用者与开发者。

(4) 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形成校本教研的开拓创新氛围。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与专家引领,使校园充满着生动、热烈、有效的教学教研气氛。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等等。

(2)奥苏伯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等等。

(3)弗赖登塔尔(荷兰数学教育家)的"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育思想:"数学教学必须做到'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去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并由此出发组织数学教学";"所谓数学化的过程,就是将学生的数学现实进一步提高、组织、抽象的过程";"数学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实验'创造数学知识的。学数学和学游泳一样,不实践是不会获得真知的";等等。

(4)华东师大出版社专家、学者对使用该社初中课改新教材的有关辅导材料。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总课题组提出下述四方面研究内容,作为子课题的分类选择项目。

1.课改新教材与教师的关系研究。在前一轮的课改实践中,实验教师在新教材使用与新教学方式实施诸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在新一轮课改中加以解决。在本课题实验研究中,要认真总结以往初中数学课改的经验教训与心得体会,着力探讨几个"热点"问题,例如:

(1)评价机制的改革;(2)"双基"的正确把握;(3)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4)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5)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等。实验教师要在解决上述诸问题,正确、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伴随新教材一起成长。

2.教师、学生与新教材共同生成研究。要提倡教师、学生对教材进行认真的解读与分析,促进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养成学生阅读数学教科书的习惯。要挖掘教材中的有关数学思想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归纳、渗透与总结。本课题研究所涉及教材为华东师大版课标实验教科书,该书编写方式与体例适宜学生阅读、思考与操作。对教材中的"导读云图"、"阅读材料"、"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练习题与习题"等各栏目内容,要进行合理的应用,并建立案例研究。在使用中也可对该教材提出修改意见,使得新教材的编写更为合理与完善。

3.数学学科内外结合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是学

习、应用的最低标准,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中应适当拓宽知识领域,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性地开发课程设置。要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倡导教材使用"校本化"。要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生活实践相结合,认真使用教材中的"课题学习"内容,并进行案例研究。同时,在新教材教学中要对实践活动材料、音像资料与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其他学科、图书馆、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数学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以提高新课程的教学价值与教育效能。

4.数学新教法与教学中"偏向"问题研究。在本课题实验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精神,改变以往数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交流合作,并形成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结合新教材进行"分层递进教学"、"过程教学"、"成功教学"、"指导自主学习"、"自学辅导"、"合作学习"等教法研究,要加强对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偏向"等问题(尤其是前一轮数学课改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与教育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统计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法:在学习理论、专家引领的基础上,边实践,边研究、边改进,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2.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事例(案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揭示普遍性的规律。

3.调查统计法:主要通过观察、问卷、搜集资料、测量统计等方法进行。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将经验提升到理论层次,以提高课题实验的质量。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步骤为:

第一阶段(课题设计与启动阶段):发动、理论学习、选择子课题。(时间:2005年10月-2006年4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与实验阶段):案例研究、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各基地校合作交流。(时间:2006年5月-2007年8月)。

第三阶段(课题归结与推广阶段):撰写论文、课题(子课题)实验结题报告、或收集、汇总其他材料。(时间:2007年9月-2008年5月)。【课改结题报告】

下面具体叙述课题研究过程:

1.建立组织机构

根据总课题组提出的上述四方面研究内容,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44所子课题基地学校,分设了51个子课题,由我市各县(市、区)中学数学教研员负责所属县(市、区)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在较广的层面上组织众多的教师参与此项教育科研活动。

各子课题基地学校自从承担了子课题研究工作以后,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开会专题讨论,精选研究人员,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许多校长或教研室负责人亲自挂帅,任领导小组组长或担任课题组组长。子课题研究组成员大都是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均奋战在教学一线,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都有改变目前教学现状的强烈要求,也有从事课题研究的欲望,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开展。

2.专家指导引领

本课题实验研究得到华东师大出版社,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教科所,泉州市教育学会,泉州市教育学研究会,泉州师院继续教育学院教研室,各县(市、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大力支持。上述单位的许多领导、专家担任了课题研究的顾问,并进行认真的指导与引

领,使广大实验教师增强信心,明确方向,促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学习教育理论

各子课题基地学校认真组织学习了总课题组在泉州市教育科研网上提供的课题学习资料(例如: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再创造"教育思想,华东师大出版社专家、学者对使用该社初中课改新教材的有关辅导材料,等等),深入钻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华东师大初中课改实验教材,参加华东师大出版社、总课题组召开的有关教材培训、课题会议,为课题研究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各县(市、区),各基地学校开展了认真、深入的学习活动。例如,永春县根据制定的课题研究目标,定期组织实验老师学习,通过学习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手册》和《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等文章,大家逐步了解了课题研究的申报、立项、步骤和方法;洛江区要求每位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撰写心得体会,制订个人研究工作计划,并落实到位;南安实验中学为教师订阅了三份必读的教育刊物,提供教育论著,有计划地向教师推荐学习文章,学习了《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及《创新教育理论》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南安鹏峰中学、霞溪中学学习了有关自学辅导教学的理论文章,从而了解自学辅导教学产生的背景、特点、要求与优势,自学的类型及任务的设计原则

4.开展行动研究

(1)各子课题采用"实践-研究-反思-改进-实践" 的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研究,用研究的成果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子课题组内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平时由各研究教师根据自己的计划和实际,自主研究,撰写教学案例、论文,定期开研讨会进行交流,每学期按不同年段特点组织多次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的课例研讨(研讨过程大多为:听课-评课研讨-达成共识-形成范例)。

例如,惠安县各子课题组注重过程跟踪检查,把课题研究与实际教育工作联系在一起,做到课题研究"四化"(即课题研究网络化,课题研究经常化,课题研究教学化,课题研究规范化),实验老师经常进课堂听课评议,就各人在自身教学中的一些探究主题或方式展开交流,共同了解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体验与反应,不断地补充与校正活动中的一些偏颇。又如,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课题学习'的使用研究及案例"子课题组坚持把课题研究与各级教研活动(如研讨课、汇报课、说课、观摩课等)相结合,与数学科各级技能比赛活动(如教学比武大赛、说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论文比赛等)相结合。通过课题实验研究,他们认为新教材中的"课题学习"不应属于新增加的内容,而是对已有知识的梳理与应用、拓展与提升,对"课题学习"不是可教可不教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地深化与提升的问题;课题研究只有与校际教研、校本教研相结合才有生命力,才能研究出实效。该课题获得较多的成果,其中实验老师许燕燕的教学案例《红灯与绿灯》作为石狮市数学科课题研究结题会的汇报课,得到了同行的好评。

(2)各子课题实验教师积极融实验研究于日常教学之中。如丰泽区泉州十中"新教材中'阅读材料'的使用研究"与北峰中学"阅读材料的使用研究及案例分析"两子课题组组织本组教师集体备课,对新教材中每一章的阅读材料进行研讨,制作相关模型、课件,由一位或几位教师开 "阅读材料使用"的公开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有价值的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拓展,同时做好教案、课件、课后反思的收集;又如永春华侨中学"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阅读材料'的使用研究"子课题组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如对《笛卡儿的故事》,采用让学生阅读谈感想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科技知识的动力,培养他们树立起刻苦钻研精神;又

如对《图形中的"裂缝"》、《由尺规作图产生的三大难题》等让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查找,共同探讨,交流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有的内容则作为正课来上,如《小明算得正确吗》、《折纸中的平行四边形》等,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各县(市、区)中学数学教研员定期召开所属县(市、区)的子课题实验负责人会议, 了解实验进展情况, 制定子课题的活动计划,交流各子课题的研究进程、阶段性总结,互相学习,共享资源,同时传达和学习市总课题组有关课题实验的开展计划、工作思路与方法的讲话,以促进课题研究有序、顺利进行。各县(市、区)以子课题实验基地校提供的公开教学研究课为研究平台,采取各子课题成员全员参与的形式来推进各子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他们定期举行县级课题研究专题会议,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后研讨反思,让各子课题成员从各自的研究角度谈观摩体会,交流研讨各子课题开展情况,总结经验,指出差距,共同提高。例如:惠安县在净峰中学、东山中学、广海中学、螺城中学、屿光中学等课题试验校多次召开现场课观摩活动,交流课题研究的实施模式,讨论相关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晋江市自课题立项以来,共举行20多次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观摩研讨、课例分析研讨、交流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听取专家讲座等活动;泉港区将课题研究作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和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切入口,依托该区三所子课题实验基地校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要求子课题实验基地校发挥课题研究的攻关、示范、带头、辐射作用,鼓励其他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经过扎实有效的研究实验,该区的子课题"课改新理念下的分层递进教学法","分层递进教学案例研究"从形式上的分层向实质上的分层教学推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案例研究》则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践有效的学习"的方向进行。

(4)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总课题组负责人曾大洋、张白翎深入到我市各县(市、区)子课题基地学校调查研究,先后在丰泽区、泉港区、永春县、安溪县、德化县、南安市、惠安县举办二十余次市级实验观摩活动(如召开"教材中'阅读材料'使用研究"、"教材使用校本化"、"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练习题与习题'的使用研究及其案例"等相关子课题实验现场研讨会),对此项实验的进行情况,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他们以课题实验为契机,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工作结合起来,以科研促教学教研,并取得显著效果。例如:在 "泉州三中、八中教师数学科校本研训活动"(2007年8月举办)与"泉州市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研训会议"( 2007年9月26日至28日召开)上,华东师大王继延教授作题为《初中数学实验教材的实施与思考》的专家引领,泉州九中万群、林清老师上了两节"校本教材的使用研究"课题实验研讨课,同时参加课题实验的老师(惠安县东山中学郑彻江、张惠勇,泉州实验中学潘自强、泉州第十中学邱琼)、教研员(鲤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曾泽群、泉州市教科所曾大洋)也在会上作新课程实验教学、教研的体会交流,他们交流的题目分别是《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分层次教学实验研究》、《"问题情景的创设"课题实验简介与说课反思》、《课题研究公开课"鸡兔同笼"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展示》、《初中课标研读与教学反思》、《特级教师讲师团观摩课"矩形" 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展示》,内容具体生动,切合初中数学教学教研实际,效果较好,颇受参加研训老师的欢迎。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全体实验老师近三年的努力,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2007年10月26日至29日在湖南长沙市召开的"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实验经验交流暨数学教材学习平台发布会"上,曾大洋老师作题为《以课题实验为契机,用科研促教学教研---福建省泉州市实验课题"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简介》的交流发言,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与赞可。

《课题结题报告》
课改结题报告 第四篇

[篇一: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课题结题报告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熏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相容的心态。

③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自己组织,少先队活动最受孩子们欢迎。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仅提高能力,同时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教育。如针对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开展卫生评比、三好生评比、文艺表演等竞赛活动;又如针对学生从众心理强,热情大方的特点,组织开展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修养,促其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

八、研究成果

1、构建了我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第一,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应为学生服务。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各类学生主体不断发展的心理需要。

第二,心理教育落实到外显的行为上。

学生的意识、情感、意志必然反映到学习、活动、生活的行为上。把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意从行为角度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进行教育,一方面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班级生活的主要障碍为切入点,确定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为了使教师的行为符合心理教育的要求,学校对教师进行正确教育行为的训练。

第三,课堂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的过程,有意识地在各科课堂教学中体现心理教育,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流露失败、无奈的情绪,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

第四,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中。

学校开展多种专门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挖掘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增加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交互,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沟通和心理感悟。

2、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教育讲座和宣传教育,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学会当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问题时,能坦然寻求心理帮助。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下面四点:(1)、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2)、能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3)、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适应环境;(4)、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三年多来,学生参加各级各项竞赛一百多人次获奖。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研究中出人才,出经验。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心理素质好、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构建学生心理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2004年,我校成功举办了班主任经验论文研讨会,2006年10月学校召开全体班主任工作案例交流会。这些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交流机会,对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其中多篇班主任论文在市、区交流,钟玲老师案例获市“走进学生心灵”案例二等奖,邹慧君工作案例<点燃学生心的灯>获区一等奖等。

4、编辑了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册。广大家长通过讲座,参与学校活动,极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尝试积极动笔撰写了教育论文。其中夏建利同志撰写的<抓好思想教育,帮助孩子立志>一文获省一等奖,储流杰的<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获省优秀论文。

5、近几年师生心理无严重扭曲现象。个案库的成立使学校个别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及时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他们进步很大,也是我校取得可喜成绩。

6、建立家访登记卡,规范了家访工作。

7、促进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

几年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师生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学校,安庆市“震憾心灵”教育故事优秀组织奖,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学校,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安庆市示范家长学校大观区科普特色学校及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九、反思与启示

1、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理解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健康地发挥。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能居高临下的说教,应多和学生谈心,和他们交朋友,让学生敢于接受教师,愿意和教师说心理话。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知心姐姐”或“良师益友”。

2、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心理咨询工作日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将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向纵深方面发展。

3、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学校可持续发展,因此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训,让他们有意识的参加此项工作,将会有效地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篇三:省级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

(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研究的价值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着眼于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以学校实情为出发点,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在上级教研部门的直接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而开展的教学研究。它着重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试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应该突出“以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和“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本”的原则。

校本教研是“扎根研究”,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现实需求、现有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各种问题之中,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从而来追寻教育的理想——为了人的发展。研究教师的生命成长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所在。“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进行的研究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校本”思潮呼唤着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者关注教研、走向校本,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特征的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等校本活动成为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校本教研”不仅是一种观念、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更是一种“唤醒”、“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和“对话文化”;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融学习、工作和科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教师教学研究活动。

本课题就是通过对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研究,进一步丰富校本教研的经验总结,为学校有效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校本培训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鉴。

2、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通过这项研究工作的开展,解决校本培训与教师素质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对校本培训机制和教师素质提升的认识,强化终身学习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教育科研意识,探索有效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校本培训的途径、方法与策略,从表层的物质、中层的制度、深层的观念三个层面入手,为教师创设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开辟教师自主发展空间,提供与时俱进的学习与工作时间和资源,构建学习型校园。

从实践意义上看,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充分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建立起校本培训长效机制,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之路,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人素质提升的双丰收。

(1)校本教研活动,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3年1月,教育部在课程改革中明确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培训工作方向。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探索校本教研实施的有效途径,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新课程深入推进和广泛实验,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校本教学研究活动能使教师集中时间、集中经历研讨教学方法,探讨课堂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机会;校本培训也更能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对提高广大教师的学科素养更加有效。校本教研方式更加灵活,教师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快捷。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地投身课堂教学改革,探究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校本教研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

①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需要。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要求教师跳出无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而且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仅要有效地组织教学,而且要研究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也需要得到专门的、持续不断地专业成长,在教学中要自觉地用研究的目光从事教学工作。而这种研究工作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不仅是鼓励教师个人的研究,还可以保证教师群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和共同研讨,以制度化的方式保证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决策、反思和改进的权利。

②校本教研活动,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因为,我们发现目前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无所适从,对课堂教学优化还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很多教师还抱着“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观念不放,对自己的学科素养提升缺少必要的认识,没有变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行为,很多教师已经不能满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引领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很多还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导致先进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同时,传统的校本教研忽视教师的主体成长,活动形式单向、保守,忽视教师的能动作用,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急待探索和突破。因此我们对校本教研活动进行深入而扎实的探索,富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

(1)通过研究,分析学校传统教研的利弊,除糟粕,纳精华,重新定位,使其成为学校有效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撑点;结合新课程理念,拓展思维,开放时空,经过研究认证,寻找到新的适合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2)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教研工作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为学校发展服务。

(3)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在研究过程中,促进教师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师掌握丰富的教育教学技能,挖掘教师潜在的教育教学智慧,调动教师高涨的教育教学热情,努力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反思现状、寻求突破的能力,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4)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二、课题界定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中发现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个人思考或同伴互助,以追踪或汲取经验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进行校本培训。所谓“校本培训”是指通过专家的指导,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培养教师一种校内在职提高培训。

以校为本的学校教研培训,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举措。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以校为本”是近年来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或者说是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改革潮流。近30年来,不管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或地区,如法国、瑞典和中国香港特区,还是地方分权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尤其是美国,在1986年以后采用校本发展策略的地区和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受到广泛重视,并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持续不断。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学校、教师发展策略给予极大的关注。这些年来,已经有一大批有志于课程改革的专业研究人员到中小学去探索如何以校为本开展行动研究,创造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导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导师的指导作用。导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本课题研究,正是强调教师在素质提升过程中,要用探究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在建构意义过程中学会如何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不仅是指理解记忆的学习,而是指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决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这种意义学习,包含了价值、情绪的色彩,涉及到的是整个的人而不是单纯是认知成份的参与,而且这种学习以个体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为特征,是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是从自我实现的倾向中产生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可以自由地去实现自己的潜能,求得自己更充分的发展。这对于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当中,教师人格的充分发挥、意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教师自主发展空间的开辟、校本培训长效机制的建立等具有极好的启示。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七种智能;这些智能之间既是相互渗透的又是相对独立的;教育的任务在于开发学习者的潜能,使他们得到满意的发展。突出多元性、强调差异性、重视实践性、注重开发性是该理论的主要特征。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为校本培训有效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策略体系、长效机制、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

在现代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校本培训为载体,于实践与研究的相结合中,构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策略体系和内在机制,将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题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改革学校现有的教学研究制度,改变教师现有的教学状况。研究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校发展的校本培训模式。

2、具体目标

①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②研究校本教研模式,推动学校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③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

④推进新新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3、发展性目标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

①理论业务学习制度的建设。以该制度的建设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探究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实行集中教研制度和“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通过集体交流、个人自学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学校教研活动制度的建设。以该制度来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按教育局现有划分,分片协作教研为主要形式,形成中心辐射、区域协作、学科互动的校本教研格局。学校坚持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充分发挥教科室、年级组、学科备课组的纽带作用,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氛围,定期开展教师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让教师有机会互相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③学校教研激励机制的建设。通过该制度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建立有利于校本教研开展的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将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学校根据实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平台。

④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的建设。为营造浓厚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要求教师必须积极申报承担县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任务,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确定研究专题,把课题研究和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做到研究目标明确、教师人人参与、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2、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模式的研究

①教师个体开展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个人的校本教研活动是参与教研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通过教学反思提高教研意识,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②本校教师合作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主动争取同伴互助,形成教师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③以校为本的教研模式:实现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科研与培训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模式”、“诊断反省模式”、“骨干培训模式”、“问题培训模式”、“课改论坛模式”等灵活多样的模式,提升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与可能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①校本教研是教师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

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实质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同时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②校本教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基本方式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者。校本教研给了教师这种机会,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中,不断克服工作带来的生命倦怠,体会出生命的价值。

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给教师一些现成的研究方法,而是要把老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老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称意识和心灵中唤醒。

校本教研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的生命的展开过程。它是对自己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展现。

校本教研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对话的本质是一种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的价值。

2、校本教研促进学校的发展

校本教研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校园文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创新之处:

结合本校情况,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形成学校文化;探索可操作的适合本校的校本教研的模式与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活动的人文性原则。校本研训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教师的主体成长,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活动要在平等中对话,在交流中提升。以人为本,重视教师在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2、活动的普遍性原则:实施校本教研不是为了提高个别教师的教育素养,而是要带动全体教师都能参与其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3、活动的实践性原则: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寻找出适合学校教师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4、课题的开展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校教师的现状出发,不凭空设想。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总结定好位。

2、调查法:通过调查学校的师资状况以及学校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现状,进行分析,采取有效对策。

3、行动研究:在不断地实践、反思中探索如何加强校本教研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通过访谈、教学日记、现场观察等获得研究资料,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教师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2)教学案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它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

(3)教学课例研究: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所做的一系列讨论,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通过这一载体得到相互之间的碰撞。

4、合作研究:是教师之间或与校外研究者组成合作研究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某些特定的教育现象,并以合理的方式解决相关的教育问题。

七、本课题研究工作的整体计划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结合我校实际,此课题研究工作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2月)

(1)启动“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校本培训水平”课题研究工作。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资料,拟出本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题实施方案,了解研究的目的意义、具体操作方法,在理论学习、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发动全校教师参与,引导教师调整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方向,围绕课题的主导理念开展教研活动。

(3)课题组对本校各学科组教研活动现状进行调研,了解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加强校本教研活动的制度建设。我们在全校老师中进行了“校本培训”与“教师素质提升”现状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你认为什么是校本培训?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什么意义?

②本校一般开展什么样的教研活动,你喜欢 哪种方式的教研?

③你怎样看待教研活动和日常教学间的关系?

④对于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难题你会怎么处理?

⑤你对在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有哪些建议?

⑥你认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哪些因素相关?

⑦你最愿意参加的的培训是哪一类?

⑧你在教研活动中擅长的行为是什么?

⑨你平均每周看有关学科的学术书刊的时间是多少?

⑩你对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有什么看法?

2、攻坚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1年9月)

①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相结合,各学科组结合学校的课题方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实施研究。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围绕本学科组学期初确定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其研究的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a、学习资料,即针对本学科组确定的核心问题,学习相关资料,了解行家们是否有好的建议,基本达成共识。b、广泛开展“五课一研”活动,具体包括五种课型的听、评课和教学观摩等活动。c、交流研讨,包括上教研课教师谈教学的设想、反思教学过程等,听课教师对照所学的新课标新理念开展教学评议等。d、总结和深入反思。对学科教研过程中收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论文撰写,并深入反思问题解决情况与思考后续研究工作。特别强调每个阶段都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归档。学校课题组还将结合几个生本实验班开展的各种生本教育研讨活动,收集、积累各种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研论文等资料汇编成册。

②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集中培训与自培活动。课题组定期举办集中或自培研讨活动,要求参与研讨的教师围绕主题多实践、勤记录,及时收集典型材料,进行总结交流。重视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及时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分析、整理、归纳研究资料,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本方案。

③寻求专家引领指导。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在教研员和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校本教研专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及时收集资料(学习资料、研讨记录等),建立归档制度。及时做好课题研究的资料收集、汇总工作。

3、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2年4月)

①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案、安排、教案、课件、总结等资料收集整理。在各课题组成员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反馈、总结提炼、筛选、整理,汇编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及相应的论文、个案集、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图片等。

②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

竹溪县继教中心确定我校为本课题试点学校,达到以点带面,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目的。为此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每学期都开好两次会,即学期初各教研组计划交流会,学期末各教研组工作总结会。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要做到“七有、六保证、五个一、五上好、四组织”的基本要求。七有:学校、年级组、学科组每学期教研活动要围绕学校研究课题和常规教学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总结、有记录、有反思、有收集、有评比。六保证:学校、年级组、学科组每学期教研活动要围绕学校研究课题和常规教学做到保证时间、保证人数、保证内容、保证质量、保证经费、保证考勤督查。五个一:每位教师讲好一节公开课,写一篇优秀教案,发表一篇教学论文,说好一节课,教学有一种新突破。五上好:围绕学校研究课题和常规教学:每学期学科带头人上好教研带头课;骨干教师上好教研优质课;校级名师上好教研示范课;外出学习教师上好教研汇报课;新进教师上好常规提高课。四组织:学校、年级组、学科组要围绕学校研究课题和常规教学高质量组织下列活动:每周组织好学科教研活动;每月组织好年级组教研活动;不定期组织好学校教研活动;创造机会组织好教师外出学习。总之,校本教研就是要结合学校实际,找准问题,以活动为载体,使问题化为经验。

八、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一)认真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多次召开全体课题组成员及学科组长会议,明确课题研究计划、各阶段研究任务;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一本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订阅了<十堰教育>、<湖北教育>等各类教育期刊,还在校园网上添加了校本教研专题,开设了“教师园地”专页,为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反思、案例、论文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并且链接提供他校相关资料和资源供老师们学习和研究。各学科组每周五举行一次业务学习,要求教师每周精读一篇文章,并做好学习摘记、撰写心得体会、开展交流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帮助教师把握教育动态,丰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系统学习,课题组老师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对研究的具体操作流程,研究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能不断用新思想、新观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培训,主要有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参加课题研究辅导专家讲座;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网络远程教育技术培训,提高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能力;组织学校全体班主任参加县继教中心举办的班主任培训,提升班主任执教艺术;鼓励骨干教师走出去学习经验,2010——2012年学校共安排了3名教师参加了湖北省小学骨干教师为期30天的异地跟岗学习培训,15名教师参加了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培训,20名教师参加了因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培训;两年来共计38名校级骨干教师参加湖北省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2011年暑期还安排了全体英语学科教师参加了英语培训。同时做到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并把学习活动做到经常化,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自学相关理论知识,更新现代教育理念。经过培训,老师们整体教研水平有所提高,为广泛开展教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外出学习。

1、我校坚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形成了有效的学科研讨制度,为教师的交流互动搭建平台。具体做法是:在每周五的集体备课暨业务学习会上,上教研课的老师先要在学科教研组里说课,把教学设计思路说给其他老师听,其他老师要提出评课及改进提高建议。

2、展开同伴互助式研究学习。我校年轻教师较多,而且每年都会新进一批教师,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求每学期的校内教学研讨课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首先由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扶备课,共同商讨、制定出教学环节;然后由年轻或新进教师按设计好的教法进行教学;接着再由大家评议,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该教师再进行第二次教学尝试提高。这种“教了评,评了再教”的训练方式不但能加快教师的成长,而且也扎扎实实地将本课题研究落到实处,使大家对如何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有效地提高校本培训水平有了更深的认识。2010年10月,我校的刘雪云老师被推选参加了十堰市优秀教师语文观摩示范课教学;2011年4月,谭宗香老师被推选参加了十堰市优秀教师科学观摩示范课教学,2011年5月,李平老师被推选参加了十堰市优秀教师数学观摩示范课教学,2011年10月,吴海云老师被推选参加了十堰市优秀教师语文观摩示范课教学,她们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3、“走出去,请进来”是提高本课题研究水平和理论的“支撑点”。课题研究不能闭门造车,为了开拓眼界,丰富见识,多方学习借鉴,两年来我校组织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十堰市、竹溪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学研讨、观摩、培训活动达百余人次。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外出听课学习返校后,组织开展听、评课及反思交流。使教师们看到了同样的学情下,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风格。

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我校周玉芳、唐芳、郭东辉、张平、马莉、张婧等六名教师在竹溪县第二届小学学科教学技能大赛中,均取得县级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两年来,由于我校校本培训的业绩突出,校长颜春霞、副校长汤青琼、教科室主任周叶丽均受到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

(三)突出“五课一研”,聚焦课堂。

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还得通过课堂来检验。因此,我校明确地把课堂教学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教师聚焦课堂。

1、实抓集体备课。教材是实施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学期初,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所教的教材在呈现方面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呈现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们的集体备课按照“个人钻研教材——集体课前对话——分工拟写教案——个人修改创新”四步流程进行,突出写好个人修改创新环节。为了确保集体备课活动不流于形式,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备课组进行指导,并定期检查。实践证明,通过集体备课,教师能够更快、更好地吃透教材,从而大大减少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狠抓课例研究。尤其是狠抓“五种课例”研究,即“学科带头人上好教研带头课;骨干教师上好教研优质课;校级名师上好教研示范课;外出学习教师上好教研汇报课;新进教师上好常规提高课”的课例研究。建立“比较式”课例研讨和“评语式”点评制度,将听课、评课落到实处。为了克服课例研究“虚”的病症,我们开展了平行班教师“同课异构”、“专家引领”、“录相课”课例研讨教研活动。“同课异构”的具体操作是:先由平行班教师分别在各自的班上同一内容的课,然后平行班老师各自说课,集体评课,比较优劣,取长补短,形成最优教法。在“专家引领”课例研讨活动中,我校优先安排优秀教师外出听课,回来后进行多次“磨课”,要求同学科的老师全员参与、全程听课,听后再根据“评语式”点评制度的要求,真诚地给每位授课教师写出评语,评语中既要热情的肯定其优点,又要真诚地提出改进意见。然后再根据修改意见重上一次。2010——-2011学年度我校共推出周保华、毛仁侠、刘雪云、刘婧、谢从美、李霞、乔海燕、夏春等10名骨干教师参与此项活动,不仅这10名教师受益匪浅,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我们各学科教研组在全员参与的过程中也收获颇丰。吴梅老师执教的六年级文言文教学示范课<伯牙绝弦>、郭东辉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英语、马莉老师执教的音乐课<粉刷匠>、吴海云老师执教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有机结合,灵活教研。

2011年以“课内比教学”活动为契机,我校广泛开展“五类课”的教学比赛活动,灵活教研。抓好新进教师的达标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中年教师的展示课以及老教师的示范课,注重过程研究。通过“观摩与研究——交流与评价——总结与反思”的形式,组织同组教师进行研讨,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活动。老师们互相观课、议课,走进教室,亲近学生;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4、不断总结反思,提升教科研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每学期我们都在教师中开展“随笔伴我成长”活动。引领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实践,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引导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学期末学校将教师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通过这项活动,很多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迅速提高。目前,我校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已即将汇编成册。

5、广泛交流,促进课题研究。

学习贵在领会,贵在交流,交流能够促进教师消化理解,为此我们设立了课题论坛。每周五的教研组活动,各年级组办公室里洋溢着浓烈的学术气氛,全体教师欢聚一堂,或围绕课题畅谈自己的思想,发表独到见解,撞击思维的火花;或交流各自撰写的教育随笔,反思各自的教学行为。很多教师感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课题论坛为教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经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真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改结题报告 第五篇

[篇一: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相关热词搜索:课题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格式
  • 1、课题结题报告格式(2016-01-14)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课改结题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课改结题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45875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