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生态建没心得

生态建没心得

2016-07-28 11:01:0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生态建没心得(共6篇)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建没心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生态建没心得
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出于对等状态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应该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二、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在日常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

运用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则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战略。推进产业生态化,培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三、保护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 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我们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

我们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

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生态建没心得】

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篇二:生态建没心得
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生态新局面

【生态建没心得】

——十八大报告学习心得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出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若不及时加以制止,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行部署,体现了我党的生谋远虑、高瞻远瞩,也为我党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施的长远大计,我们要重视之,并把这一思想体现于政策制定中,贯彻在实际行动下。结合我局实际,体会如下:

一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社会公众层面,在全区大力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决策管理层面,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在项目审批建设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从建设生态文明全局着眼,将保税区打造成适合商建、适合人居的生态文明品质之区。

二是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又要毫不放松节能减排。以绿色、环保、低能耗为发展主流,坚定不移走生态型、环保型发展路子。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投资进一步向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新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转移。努【生态建没心得】

力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改善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现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优化生态环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就没有未来。首先要改变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逐步推进河道污染,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的综合治理工作;同时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人少靠道德,人多靠制度。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政府工作中,以考核体系为指引,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在民生工作方面,继续实施政府节能补贴工程,大力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加大监管力度,有效遏制浪费资源现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保护赔偿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于破坏环境的单位或行为人严惩不怠。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必须坚持的伟大工程,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继续实施,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能否延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你我共同参与。

2013年1月28日

篇三:生态建没心得
2015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第1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XX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11.4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3.1%,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

第2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回顾人类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确立为人类对环境的共同看法和共同原则。

第二次飞跃是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第一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战略。

第三次飞跃是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提出了著名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确保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繁荣。

第四次飞跃是今年6月20日至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这次会议针对“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围绕“达成新的可持续发展政治承诺”、“全面评估过去二十年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差距”、“应对新挑战制订新的行动计划”三大目标,进行了深入讨论,正式通过《我们憧憬的未来》这一大会成果文件。成果文件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决定启动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强调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型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温家宝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发表了题为“共同谱写人类可持续发展新篇章”的重要演讲,表达了我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意愿和决心,全面阐述了我国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和主张,彰显了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我国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境发展领域的合作与治理的同时,也在国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20XX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6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战略思想,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二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定位,就是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三是进一步明确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历史地位,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根本路径。四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五是进一步明确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要继续弘扬“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六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主阵地作用。

国内外环境与发展形势表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已经明确,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勇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一要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要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二要切实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环境标准引领企业技术进步,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要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建立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全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四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要继续深化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政策,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五要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对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湿地,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六要研究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绩考核。

第3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作为中组部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教材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案例教材格外引人注目。它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后,国内第一本有关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正式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对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建设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我长期关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并力所能及地作一些研究和促进工作。认真阅读《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之后,深受启发,收获良多。该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来的重大方针政策,认真总结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系统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尤其是选取大量生动翔实的国内外和正反面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和总结,来解析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节能减排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主要做法、经验和启示,贴近实际,通俗易懂,构思新颖,适合各级领导干部学习阅读,是一部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好教材。

历史地看,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理念,都是由资源环境问题而引起的。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进一步强化,客观上要求党和国家在执政方略上有新发展,在解决发展难题上有新思路,在实现协调发展上有新举措,于是一种人类文明转型和升华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开始正式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历史舞台。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建设生态文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课题新挑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对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的愿望明显增强。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对人类文明结构、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于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和改善民生、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以科学发展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不是一般工作任务,而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当代历史使命。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事业蓬勃发展,一大批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都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中来。2015年底,在国务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也是希望能够组织、协调、动员有关方面的人员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要有成效。各级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广度、深度和历史进程。我们相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案例教材的普及和宣传,必将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第4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的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是源于我们党对工业文明和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的反思。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历史上,一些古代文明因生态良好而兴盛,也有的文明因生态恶化而衰败。比如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等,都是因为生态系统破坏而衰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人类在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灾难。上世纪50年代,发生于英国的伦敦雾,1.2万人患呼吸系统疾病死亡。80年代发生于印度的农药厂爆炸,2.5万人直接丧生、55万人间接致死,20多万人永久残废。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人因环境污染而丧生。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森林锐减、草场退化、江河污染、大气灰霾、物种减少,环境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重经济轻环境、重增长轻保护的发展模式,让一些地方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治理,结果是增长所得远远不够治理所出,当然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在吸收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通过对过去发展的认真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把握,着眼于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二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积极回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丰富完善。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多的期盼和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到放心的食品、住在优美宜居的环境中,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开着宝马车喝污水,这不是全面小康。所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就是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

篇四:生态建没心得
2016学习贯彻十八大报告心得:建设生态文明

6

学习贯彻十八大报告心得:建设生态文明

2016年11月27日至28日,局党组举办了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班。学习的内容为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作的报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王xx同志在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自治区党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意见。现场聆听了区直工委副书记建xx同志做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建设和谐富裕新xx”的报告,区党校副校长x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解读,自治区国土厅厅长、十八大代表x同志传达的十八大会议精神。通过集中学习和专家、代表的解读,以及大家的讨论,使自己对十八大报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莫大的鼓舞。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论述细致深刻,意义宏大深远,事关全民生计,事关地质事业的发展,让我感想颇深。

但过得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认识到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高度强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必然举措。然而,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去,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实践。我个人认为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切入:

一、从国家层面切入,有机地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去。政治上,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增强政治坚定性,保持党的纯洁性;就是要坚定立场,永葆党性,政治信念绝不能动摇,就是要精诚团结、甘于奉献;就是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意识不能淡薄。坚持一党执政,坚持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生态文明状态。经济上,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有序开放,合理利用。文化上,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净化文化生态环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社会建设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办好教育,提高就业,增加收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态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

二、从行业层面切入,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融入到各行各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格局。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充分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轻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预防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三、从群众层面切入,把“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融入到每个人心中。建设生态意识文明,思想意识是解决人们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它指导人们的行动。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论和绿色技术群为基础,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观,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建设生态行为文明,它不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同时也是一种体现社会行为中的过程。引导人类应该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行为,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矛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提倡勤俭节约,提倡绿色生活,以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我们要加强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王xx同志指出: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施惠民工程,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更多地造福人民群众。王xx同志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积极参与和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xx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地矿人,我们就应该以学习十八大精神为契机,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十八大精神,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头兵,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率,努力打造生态地矿、文明地矿、美丽地矿。这就要求我们,强化理论武装,进一步坚定政治理念和信仰;提高认识,大力改善工作作风;注重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为人民服务;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加强质量、安全、环境管理;继续加强“六型”领导班子建设、“标准化项目部”建设活动的开展,努力打造节约能源、绿色能源、生态能源的文明勘查队伍,努力建设和谐富裕美丽新xx。

6

篇五:生态建没心得
2016生态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3 生态市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总结成绩和经验,揭示问题和矛盾,分析制约因素,研究思路及对策,确保2016年建成生态市目标的实现,根据市政协的统一安排,我们第二调研组在市政协领导的带领下,于三、四月份重点对我市丁堰、桃园、如城、搬经、高明、江安等镇的生态市建设工作进行了视察调研,并考察学习了山东省荣成市的生态市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生态市建设现状

(一)工作凸显亮点

1. 谋划及时,规划到位

早在,我市即开始着手谋划生态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市环保局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生态市建设专题调研,形成了可行性报告。市政府委托苏州科技学院编制了《如皋市生态市建设规划》。《规划》围绕建成生态市的近、远期目标,明确了我市四大生态功能板块和六大生态建设主要领域,提出了32项重点工程,工程总投资达182.6亿元。在此基础上,各镇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对镇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并出台了生态保护子规划。如丁堰镇邀请南京师范大学编制的《丁堰镇生态工业园规划》就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2. 组织完备,政策完善

自创建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列入市“六城同创”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设生态市创建办公室和相应的工作班子。于此相应,各镇各责任部门也都建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工作组,我们视察调研的几个镇都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创建村(社区)班子具体抓的创建工作格局。上下联通、职责分明、政令畅通、相互协调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在我市很快建立。

为有效推进生态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建设生态如皋的决定》,市人大专门作出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市的决议》,将生态市建设列入了法制化轨道。与此同时,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性政策措施,如《关于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以奖代补实施细则》、《如皋市基层绿色创建考核奖励办法》、《如皋市镇级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以奖代补办法》等。

3. 部署周密,宣传得力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市生态市创建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不间断的宣传造势。各镇如桃园、丁堰、高明、江安等纷纷利用广播、过街横幅、宣传橱窗和举办专题活动等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全市上下形成了浓烈的生态市创建氛围。

4.责任明确,监管有效

我市将每项生态市建设指标、重点工程按责任部门和时间结点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市政府将生态市建设任务列入了环保目标责任状。市纪检监察、市“六城同创”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各镇在创建过程中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督查方式。江安镇成立了老干部专项督查抽样组,对该镇的绿化造林工作进行专题督查。桃园镇整合城管、卫生、工商、环保、安全、建管等各个方面力量,对各项创建工作实行定期联合督查和管理。这些做法对巩固创建成果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 创建初显成效

1.抓住“水”字做文章,两大工程成效显著

一是水环境综合整治成绩优异。截止去年3月,我市境内3000多条各级河道全部得到整治,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河道整治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在高明镇晓庄村、江安镇联络村等地出现的一批“底清、面洁、线畅、坡绿、岸净”的河道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河道整治的样板。

二是以水为重点的镇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有14个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并进入调度或试运行阶段,全市镇级污水处理厂规模在1500-5000吨之间。其中搬经镇污水处理厂采用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妥善处理净化过程中产生的栅渣垃圾、沉沙及污泥等污染物,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出现,真正达到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

2.紧扣“农”字下功夫,生态“三农” 初具规模

一是田园整洁,农业生产环境优化,农副产品质量提高。在生态市和生态农业市等创建工作的推动下,结合新农村建设,我市着力推进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建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基地87个,面积83.62万亩,占可食用农产品面积的62.8%;已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36个,a级以上绿色食品38个,有机食品5个。建成花木生产基地20万亩。位于如城镇顾庄生态园内的兰花园、蝴蝶兰园、钱长草坪、花木大世界等花木生产基地已成为我市生态旅游中的亮点。生态农业的建设,使全市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99.68%。

仅我市就新增大中型秸秆还田机械220多台(套)、小型秸秆还田机械1200多台(套),设立秸秆收购点36个,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50多万亩,约占稻麦面积的35%,秸秆综合利用率已接近90%。去年5月,南通市政府在我市丁堰镇召开了南通市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会上演示的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最新成果得到了省农机局及南通市政府

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是家园美洁,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升。目前全市农村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5万座,“卫厕率”达到83.03%。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4500多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农村村镇绿化率达到31.55%。与此同时,全市各镇(区)建设了垃圾中转站25座。“户收集、 村集中、镇运转、市处理”的收集处理机制及其长效管理机制正全面启动并不断完善。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桃园、长江、丁堰和高明等4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考核验收并已向国家环保部推荐,8个村(居)建成省级生态村,3个社区建成省级绿色社区,54个村获得南通市级生态村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一)、环境优美镇创建有待进一步推进

1.创建任务任重道远。“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得正式命名”是建成生态市的基本条件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市必须有16个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镇,而目前我市只有桃园等4个镇已经通过省级考核,还没有一个镇获得国家正式命名。

2.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农村水体污染不容忽视。部分乡镇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滞后,少数企业偷、漏排污现象仍时有发生,污染水体环境;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等构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此外部分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将生活垃圾及污水随意倾倒,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水体造成了污染。二是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市处理”的模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无害化处理率还较低。虽然目前市垃圾发电厂已建成投运,各镇也都兴建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收集转运设备和保洁人员,但真正将生活垃圾全数收集、全数运至垃圾发电厂处置的镇还不多,有的镇仍然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填埋,其远离镇区的村组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则更低。三是畜禽养殖污染及秸秆焚烧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规模畜禽养殖的布局还不够合理,针对畜禽散养户的户用沼气工程尚未成型,夏秋季节的秸秆焚烧现象在部分镇仍较严重。

3.部分镇镇区布局欠合理,镇郊及村庄环境欠整洁。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环境优美乡镇必须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但我市部分镇在镇区建设尤其是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上,缺乏科学规划,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居住区地点分散,建设缓慢,既损害了群众利益,也对镇容镇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此外,镇郊及村庄环境仍热存在脏乱差现象。如部分镇第一批改厕工作效果不佳,群众意见较大;少数镇整治过的河道又出现了坍塌及绿化带遭破坏现象,废弃农膜等“白色污染物”在某些村居的田间地头仍随处可见。

4.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滞后,管理欠缺,普及率不高。我市各镇在人畜粪便资源化利用及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还有不少方面有待改进,如大部分镇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建立起专职的能源管理机构。沼气后继管理服务网络不健全,沼气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秸秆的深度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技术都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急需提高。大多数乡镇的清洁能源利用还停留在点的层面,未能形成规模。

5.不少镇环境保护氛围不够浓厚,部分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度还不高。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要求,乡镇及其所辖街道和各村均要有环保宣传的标语或橱窗,主要街道每公里不少于1个。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不得低于90%。我市多数镇均未达到此项要求。部分化工企业密集的镇,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意见较大,因排污问题造成的纠纷时有发生。

6.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不足,长效管理难度加大。环境整治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将管护机制常规化亦需要不少的资金。资金问题一直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其长效管理的最大制约因素,特别是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镇财政收入难度进一步加大,这势必给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其长效管理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1.与生态市建设新标准差距较大。,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生态市新标准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80%,而目前我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还不到40%.

2.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水平相差悬殊。到目前为止,我市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经达标,而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还不到10%。尽管我市已有15个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截至目前,真正形成生化污水处理能力的微乎其微。

3.镇区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镇污水管网的铺设正在进行,但进展缓慢,甚至尚未开工;二是同一镇不同村(社区)污水管网之间,各镇污水管网之间,镇区污水管网与城市污水总管网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尚未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其中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在我市顾庄生态园建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顾庄社区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的瓶颈之一。

(三)生态建设亮点有待进一步包装、提升

1.生态旅游景点,缺乏管理,层次较低。内外城河风光带、顾庄生态园等既是我市生态市建设的亮点,又是我市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景点。但由于相关部门缺乏科学的策划及有效的管理,这些资源均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位于内外城河风光带中的文昌阁,本是一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特色景观,现却成为餐饮业经营场所,与周围景区环境极不协调。顾庄生态园的开发虽规划完备,但实施进展不快,且园区内花木品种混杂、结构混乱、交通拥挤、竞争无序,整体形象亟待提升。

2.各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管理仍需加强。在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过程中,我市各镇的镇容镇貌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围绕环境整治的各项长效管理体制也已初步建立,但长效管理的实绩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镇建立的专职保洁队伍人数虽多,但缺乏培训,素质不高;某些已通过省级验收的镇,镇容镇貌仍存在死角;不少镇村的垃圾房、公厕等环保基础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生态建设亮点仍需积极培育。客观地说,我市目前生态市建设亮点还不多,现有亮点也还不够靓,要想培育出一批像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国肠衣城那样有层次、有特色、有现场、有资料、有推广价值的典型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四)已有创建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

1.相关指数排名竞争激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是建成生态市的五项基本条件之一。目前全省各地都普遍启动了生态市(县)创建。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我市并没有明显的环境优势,主要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也不尽如人意。要使该项指标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任重道远。

2.部分指标极易倒退。在我市已达标的13项指标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稍有疏忽就很有可能出现倒退。如环境质量类指标、环境突发事件等。

3.软件资料不够完善。目前全市各镇及市级机关各相关部门均将创建的重点放在了硬环境的建设上,对已有软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则相对滞后。尤其是某些镇缺乏完整的材料准备、收集、管理机制,疲于应付,一稿多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我市生态市建设资料的积累是极其不利的。

三、荣成市经验

荣成市被授予国家生态市荣誉称号。该市生态市建设中的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

(一)明确责任,广泛发动,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1.完善机制,科学考核。在生态市建设中,荣成市各镇(区)和相关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制订了建设计划、目标任务和行动方案。市政府按照生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把它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各镇(区)、各部门生态市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评估,科学分析和评价阶段性工作成效,不断提高生态市建设水平。

2.深入发动,全民参与。自启动创建以来,荣成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对生态市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举行了“建设生态市万人百米长卷签字”及生态市建设知识竞赛等活动。在基层举办村干部生态市建设知识培训班8期,利用农村香期发放材料3万多份。在镇区主要街道、公园、居民小区等场所制作了固定性标语,增设了宣传橱窗,通过宣传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开展,强势推进,不断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1.大力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上,荣成市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日处理能力2万吨、一级生化处理与芦苇湿地处理相结合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81%。大型企业也采用不同的方式建设了各自的污水集中处理厂。 在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建设了有效填埋面积7.6万平方米、使用年限10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渗滤液集中处理均达到了规范化要求。

2.持续改善新农村生态环境。一是加强农村环境建设。该市依据统筹沿海与内陆、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构筑了辐射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框架。主干街道硬化村庄比例达到65%,新建农村新型住宅30万平方米,建沼气5000多户。另一方面抓好农村污染防治。创立了“测土、配方、供肥和施肥技术指导”一条龙式的科学施肥模式,全市测土施肥面积达86万亩,降低化肥使用量30—40%。同时,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上,该市先后建成了市农业良种场中型沼气工程、嘉盛乳业秸秆青贮养殖工程等示范项目,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生态建没心得

3.全面开展“绿色荣成”建设。荣成市始终把造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工作来抓,构筑沿海防护林联网补带工程、农田公路林网建设、山区退耕还林建设的“一带二网三区”生态屏障工程。每年都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美化工程。广泛开展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城区绿化总面积132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2%,人均绿地面积25.5平方米。

(三)立足长远,科学发展,努力提高生态经济质量【生态建没心得

在生态市建设中,荣成市积极引入生态经济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1.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该市制订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基地为示范带动,开发生产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特种果蔬;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与农民延长产业链条;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化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

2.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荣成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围绕打造特色旅游业,该市牢固树立“生态+文化”的理念, 依托特色旅游景点,吸纳各类社会资本,精心打造了以秦汉历史文化、中日韩友好交流文化为主题的寻根朝拜游;以休闲度假、观光游乐为主题的滨海生态游,构筑起了“点线面”齐头并进的“一带四区九单元”的旅游产业格局,旅游综合收入近50亿元。

四、对策及建议

针对我市生态市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学习、借鉴山东荣成市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市今后生态市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夯实基础,充实创建财力

1.拓宽环保资金投入渠道。一是用好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扶持我市环保设施、生态保护等基础性、公益性的建设项目。建议市政府设立以下三项资金①生态市建设引导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如镇污水处理厂等;②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③生态市创建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在生态市创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二是积极开拓市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根据“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对镇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应出台有关行政性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三是化“危”为“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市内重大环保公益项目和有能力偿还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银行贷款、信托、收费权质押贷款、资产票据化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拓宽环保融资渠道。

2.建立以区域协调为目的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市政府引入“重点经济区”和“重点生态区”的概念,将三大主体功能区及经济实力较强的一些镇定位为“重点经济区”,将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且以农为主的镇列为“重点生态区”,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互惠、互补关系,即:重点生态区为重点经济区提供生态服务,重点经济区为重点生态区提供经济补偿。以类似于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以区域互补、协调为目的对重点生态区进行生态效益补偿,实现市内创建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

3.努力提高生态经济质量。建议市政府积极引入生态经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为我市生态建设带来更充足的资金。一是科学发展生态工业。按照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大力培植船舶及配套设施、汽车及零部件和食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鼓励发展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影响小甚至无污染的项目,加快产业集聚,放大优势效应;二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建议市政府参照山东荣成经验,制定《如皋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以基地为示范,开发生产优质油米、蚕桑、生猪、水产及花木;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多种生态种植技术;以特色优质产品为主体,形成规模生产;以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安全准入为标准,推动无公害产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建设。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我市地域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建议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原则,依托特色旅游景点,精心打造好以长寿文化、江海风情为主题的如皋民俗游,以盆景艺术、花木观赏为主题的如皋生态游等旅游路线。尽快构筑起我市大文化、大生态的旅游产业格局。

(二)、创新科技、完善服务,提升清洁能源建设水平

1.科学规划,加强对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的有序引导。市政府要把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切实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乡村规划之中。各镇在制定镇级规划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加大推广力度,适宜发展户用沼气的地方,要按照“一池三改”的要求,搞好规划;适合发展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的地方,要搞好工程选址和管道设计,使农村能源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发挥效益。

2.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新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目前我市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及应用技术还处于普及过程之中,迫切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技术的引进与研发。建议市级财政设立研发农村清洁能源新技术的专项资金,主动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技术的研究,重点研发与我市农村实际相符的高效沼气发酵工艺,提高产气率和去除率,开展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的技术攻关,发展循环农业。此外,建议具备条件的镇加快秸秆沼气、沼气集中供气和联户供气等新技术的推广和规模化发展。

3.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农村清洁能源持续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集农业生产、工程建筑、管理服务为一体,建设是基础,管理和服务是关键。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过程中,注重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把农村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结合起来,通过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循环农业新格局,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同时,建议市级相关职能部门除了稳定和充实农业部门的能源环保队伍、建立延伸到乡镇的服务网络之外,还要加强对农村清洁能源工程使用的管理与维护,强化后续管理,保证项目效益的长期发挥。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市场化经营、物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三)紧扣重点、强势推进,加快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的浓烈氛围。全国环境优美镇的创建,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市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借助网络、数字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媒体平台,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他们的公益、环保意识,引领他们破除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各种陈规陋习。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揭露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完善举报奖励等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投入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

2.完善规划,分步实施,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我市部分镇环境优美镇创建难度大,镇区及村居环境较差,与其规划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建议各镇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规划,修订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选址及基础设施规划。选址既要有利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顾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新规划的集中区必须要有统一的生活污水管网和处理系统,并按居住人口密度建设三类以上公厕;三是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要会同各镇制定并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在对我市农村环境现存问题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各镇具体情况,制定定位较高、编制详细、科学可行的“一村一策”环境综合整治计划,使目前仍较为严重的水体污染、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3.源头控制、严格监测,切实抓好农村污染防治。一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将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农业部门要在建成农业生态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二是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业集约化、工厂化水平,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测,鼓励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三是严格乡镇工业企业达标排放,规范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各镇要严把招商关,坚持招管并重,在建设工业园区时要及时完善园区排污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污水集中排放、集中治理、循环利用。四是建立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市相关职能部门应以知晓度较高的方式,及时公示规划环评的又有关信息,并依照国家环保部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加强领导,完善考核。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评价指标的考核,把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考评工作延伸并落实到农村,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二是夯实基础,重心下移。创建生态市,基础在基层,建议进一步加强镇环保队伍建设,赋予基层环保机构相应的职责和权限,为镇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监测、监察和应急处置设备,改善工作条件,使镇环保工作职责能够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典型培育力度。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活动为载体,抓紧再建一批生态示范镇、示范村,让点上的经验之花在面上结出丰硕果实。

(四)完善制度、长效管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

1.健全创建组织机构、落实创建责任。生态市创建是一项跨镇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单独承担的。目前我市虽已在市、镇两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市建设组织网络。但在村、社区等生态市创建工作的第一线还缺乏相对健全的组织系统。建议各镇在所辖村或社区内设立专门的创建小组,安排专人负责创建工作的推进及创建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细化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尽快形成市、镇、村(社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强化公众参与,完善长效管理。市政府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对涉及公众生态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大力推广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义务环保监督员等公众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生态市建设中的作用,发展壮大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引导和组织更多的公众参与生态市建设。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镇、村一级各生态建设项目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已有创建成果得到有效的巩固。

3.以点带面,培育更多生态亮点。市创建部门要在这一面加大推进力度。环保、建设、农林、卫生、水务及行政执法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重点在污染治理、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城市绿化、生态农业、规模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河道长效管理、垃圾无害化处理上,力争培育一批有层次、有特色、有现场、有资料、有实质内容、有推广价值的新典型、新亮点。

3

篇六:生态建没心得
2016建筑行业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生态文明建设

6

建筑行业学习十八大报告心得体会: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会议已经圆满结束,举国上下掀起一片学习十八大的热潮,沸沸扬扬,红红火火,我们公司党支部也不例外,项目党支部召开了学习十八大报告的会议,xx项目全体党员参加了此次会议。通过项目书记刘xx在会上对十八大报告主要内容的讲解,让我对十八大的主体和纲领有了进一步理解。

在接下来几天,我利用下班时间学习了十八大报告的有关内容。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里讲到了十二个大问题。第一是对过去五年成绩和十年工作的基本总结;第二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第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第四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五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第六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第七是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第八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九是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十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第十一是继续促进人类和平和和谐发展的崇高事业;第十二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这十二点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很多方面还要认真学习,其中我重点关注了第八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中讲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这次大会报告提出的新理念。美丽不光是外在的美,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时尚漂亮,人们的富裕,内在美更重要,人内心的善良正义,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是内在的。“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也不是美丽中国。”做到内外兼美,才是真美。

而十八大报告的内容中最让我关注的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内容。

作为一名建筑行业单位的员工,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自然是比较上心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近年来,由于各种环境问题的日益显著,世界各国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日益重视,我国当然也不例外。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思想和政策作为指导,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并不显著,也没有在基层得到很好的开展。但十八大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大会同意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做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通过学习十八大中生态文明方面的内容,使我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更大的信心,也让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抱有更大的期望。我也将继续关注我党今后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将坚决拥护。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们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建筑行业是高耗能,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因为我们建筑行业是高耗材、高排放的行业。我们更应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积极推行绿色生态建筑,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节约成本,降低能源损耗,不断寻找合理配置资源的新方法、新途径。

十八大关乎国家的发展,也关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每个人都应该关注。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学习报告内容,继续谦虚勤奋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同时也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6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生态建没心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一建心得 生态养猪心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生态建没心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生态建没心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51736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