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2016-08-18 12:44:4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共6篇)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

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一篇

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2016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2016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

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作者:陈开龙)__于2016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

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作者:陈开龙)__于2016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2016劳务管理与实务题目附答案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二篇

劳务员管理与实务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0号)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为( d )年,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A 3 B 4 C 5 D 6

2.《山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单位资格认可证》有效期为五年;原审查部门对认证合格的培训单位每年进行一次年检,( c )年进行一次复审换证。

A 3 B 4 C 5 D 6 3.对于流动人口上,以下不属于建设部门的管理职责的是( dd )

A负责对成建制施工队伍和工地的管理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地的规划管理,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流动人口管理的各项措施;

B负责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

C负责对房屋出租的管理和市容、环境卫生监察。

D办理“外出就业登记卡”和“外来人员就业证”;

4.招聘测评中有两个技术指标:( a )

A信度和效度 B稳定性和一致性 C有效性和可信性 D效率和准确度

5.薪酬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薪酬管理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不包括( b )

A效率 B公正 C公平 D合法

6.《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 c )小时。

A 20 B 22 C 24 D 28

7.根据适用对象的不同,劳动力需求计划可分为企业劳动需求计划和( )a

A 项目部劳动需求计划 B正常劳动力需求计划

C特殊情况需求计划 D企业劳动需求计划

8.( d )是指招标人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由招标小组或专门的评标委员会,对各投标人所报的投标资料进行全面审查、择优选定中标人的过程。

A招标 B投标 C开标 D 评标

9.特种作业人员根据施工作业内容和相关法规要求配备,并持有有效的( d )

A 岗位安全合格证书B 特种作业资格证书 C特种作业岗位资格证书 D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10.工程承包人确认结算资料后( a )天内向劳务分包人支付劳务报酬尾款。

A 14 B 15 C 30 D 45

1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 )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

每月支付( b )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A 1倍 B 2倍 C 3倍 D 4倍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12.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 d )个月

A 3 B 4 C 5 D 6

13.劳动者接到《签订劳动合同通知书》后,自用工之日起( b )内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A 15天 B 30天 C 45天 D 60天

14.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节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 )支付劳动者工资。

A 200% B 250% C 300% D 350%

15.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工伤或视同工伤( d ):

A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B醉酒导致伤亡的; C自残或者自杀的

D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16.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 b )日内结束

A 30 B 45 C 60 D 90

17.劳务管理资料档案的最低保存年限:合同协议类8年,文件记录类8年,劳务费发放类8年,统计报表类( a )年;公司规章制度有另行规定的,可按公司规定执行,但最短不得小于上述年限。

A 5 B 6 C 7 D 8

18.劳务管理资料中的人员资料是( d )

A工资发放单 B派工单 C社保缴纳台账 d培训资料

19.工伤保险的特点不包括( c )。

A、工伤保险对象的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

B、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性

C、工伤保险待遇相对较低

D、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

20.社会保险费缴费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缴纳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 d )的滞纳金。

A、1% B、2% C、1‰ D、2‰

21.根据《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0号)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为6年,在( a )范围内有效。

A全国 B全省 C全市 D发证区域

22.《山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单位资格认可证》有效期为五年;原审查部门对认证合格的培训单位每年进行一次年检,五年进行一次

复审换证。【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A3 B4 C5 D6 23.对于流动人口上,以下属于劳动部门的管理职责的是( )

A负责对成建制施工队伍和工地的管理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地的规划管理,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流动人口管理的各项措施;

B负责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

C负责对房屋出租的管理和市容、环境卫生监察。

D办理“外出就业登记卡”和“外来人员就业证”;

24.理想的面试包括五个阶段:准备、引入、( b )收尾以及回顾

A 介绍 B正题 C主体 D发问

25.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员工的绩效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公正的评价。下列不是绩效评价的方法包括( b ):

A关键事件法 B叙述法 C硬性分布法 D比较法

26.时间定额亦称( a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某工种、某种技术等级的小组或个人,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单位产品所需的工作时间。

A工时定额 B劳动定额 C时间耗费定额 D费用定额

27.用经验估工法确定某一个施工过程单位合格产品工时消耗,通过座谈讨论估计出三种不同的工时消耗,分别是0.4、0.55、0.85 ,则其定额时间为( b )。

A 0.6 B 0.58 C 0.5 D 0.73

28.( c )是指招标人在规定的地点和时间,在有投标人出席的情况下,当众拆开标书,宣布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和投标价格的有效修改等主要内容的过程。

A招标 B投标 C开标 D 评标

29.劳务分包禁止使用不满( )周岁和超过55周岁的人员、禁止使用在逃人员、身体或智力残疾人员及其他不适应施工作业的人员。b

A15 B16 C17 D18

30.发包人不得以工程款未结算、工程质量纠纷等理由拖延支付( )

A工程合同价款 B劳务分包合同价款

C专业分包合同价款 D工程进度价款

3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 a )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A一个月 B三个月 C六个月 D九个月

32.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 c ),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A60 B70 C80 D90

33.下面不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是( d )。

A、劳动合同期限 B、工作内容 C、劳动报酬 D、培训期

34.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 a )支付劳动者工资;

A 200% B 250% C 300% D 350%

35.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视同工伤( d ):

A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B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C 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D 醉酒导致伤亡的;

36.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 c )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A7 B10 C15 D20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37.劳务管理资料档案的最低保存年限:合同协议类( d )年,文件记录类8年,劳务费发放类8年,统计报表类5年;公司规章制度有另行规定的,可按公司规定执行,但最短不得小于上述年限。

A5 B6 C7 D8 38.劳务管理资料中的人员资料不含( )

A工资发放单 B进场人员名单 C上岗证书 D培训资料

39.工伤保险的作用不包括( d )。

A、维护职工合法权利的重要手段

B、分散用人单位的风险

C、是建立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危害防范机制的重要条件

D、降低用人单位对安全设施的投入

40.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至少( b )向缴费个人发送一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通知单。( )

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二年

41.根据《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0号)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为6年,在( a )范围内有效。

A全国 B全省 C全市 D发证区域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42.《山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单位资格认可证》有效期为五年;原审查部门对认证合格的培训单位每年进行一次年检,五年进行一次复审换证。

A3 B4 C5 D6

43.对于流动人口,以下属于劳动部门的管理职责的是( )

A负责对成建制施工队伍和工地的管理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地的规划管理,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流动人口管理的各项措施;

B负责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

C负责对房屋出租的管理和市容、环境卫生监察。

D办理“外出就业登记卡”和“外来人员就业证”;

44.理想的面试包括五个阶段:准备、引入、( b )收尾以及回顾

A 介绍 B正题 C主体 D发问

45.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员工的绩效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公正的评价。下列不是绩效评价的方法包括( b ):

A关键事件法 B叙述法 C硬性分布法 D比较法

46.时间定额亦称(a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某工种、某种技术等级的小组或个人,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单位产品所需的工作时间。

A工时定额 B劳动定额 C时间耗费定额 D费用定额

47.用经验估工法确定某一个施工过程单位合格产品工时消耗,通过座谈讨论估计出三种不同的工时消耗,分别是0.4、0.55、0.85 ,则其定额时间为( b )。

A 0.6 B 0.58 C 0.5 D 0.73

48.( c)是指招标人在规定的地点和时间,在有投标人出席的情况下,当众拆开标书,宣布投标人名称、投标价格和投标价格的有效修改等主要内容的过程。

A招标 B投标 C开标 D 评标

49.劳务分包禁止使用不满( b )周岁和超过55周岁的人员、禁止使用在逃人员、身体或智力残疾人员及其他不适应施工作业的人员。 A15 B16 C17 D18

50.发包人不得以工程款未结算、工程质量纠纷等理由拖延支付(b )

A工程合同价款 B劳务分包合同价款 C专业分包合同价款 D工程进度价款

51.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 a )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A一个月 B三个月 C六个月 D九个月

52.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 c ),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A60 B70 C80 D90

53.下面不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是( d )。

A、劳动合同期限 B、工作内容 C、劳动报酬 D、培训期

54.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 a )

2016某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三篇

某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镇位于**市**区北郊,镇机关驻地距区政府8公里。北与**省**县东宋门乡搭界,东与市经济开发区宋官屯镇接壤,西与**省庙镇隔运河相望,南接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地处鲁西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东西最大距离7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公里,总面积56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800公顷。主要河流有南运河、宣惠河,境内流长20公里。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大豆、向日葵等,小杂粮有绿豆、红小豆等。全镇辖25个自然村,总人口2089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全镇人均为汉族,姓氏有张、王、李、**、刘、杨、陈、郭等70多个,其中张、王、李、**等姓较多,几乎遍及各村。

**镇的主要经济状况: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9.2万元,1978年为268万元,2000年为10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为10∶50∶40。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48万元,年末社会各项存款余额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工业发达,位居全区、全市前列。自1967年先后兴建镇办集体企业、村办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计60家,主要有华北纸业集团总公司、**市碳素厂、**银杉塑料有限公司、**天福集团公司、**亿利达饮品有限公司等。上述企业促进了全镇农业、工业、运输、服务、商贸等业的发展,安排了大批劳动力就业。

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1.6万人,农业从业人员0.78万人,从事二、三产业的0.35万人,其中长期在外打工的合同工、临时工达到0.34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13%,同比增长8.5%。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本地转移为主。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本地用工大量增加,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转移。如**地区前小屯村2016年共转移劳动力4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2%,是市中办劳动力转移最大的村,在**地区区打工的有350人,占转移劳动力的76%,转移到大中城市的有110人,占转移劳动力的24%。

(二)兼业性明显。在本镇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季节性转移,兼业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家庭劳动力较多,在外务工时间就长,劳务收入也较高,反之则短。

(三)政府、中介组织引导与自发性转移平分秋色。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场中介组织引导,二是靠亲戚朋友向外自发转移。2016年**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中介组织转移的人数约占51%,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转移的占49%。

(四)以青壮年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象大多数是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人员,文化程度越高,实现转移就业的机会越多。如**地区前小屯村转移的劳动力其年龄分布情况为:30岁以下的110人,占转移劳动力的23%以上,30-50岁的320人,占转移劳动力的69.6%,50岁以上的30人,占转移劳动力不到7%。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初中文化程度占40%,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占49%。

(五)行业分布以工业、建筑业为主。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工业:1949年以前,仅有少数白铁、零散木工、手工针织、食品加工等手工业,形不成规模。建国后,仅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壮大。农业合作化时期,各高级社建起部分砖瓦窑,如光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光明窑厂等,但由于条件所限,后大部停办。1967年开始发展社队企业,先后建起**公社铁木加工厂、糖厂、林场,以繁育树苗为主,后发展为三站(兽医站、农科站、林业站)。1968年成立**运输队,1970年底筹建**公社第一砖瓦厂,此后,先后发展起被服厂、面粉厂、木器厂、第二砖瓦厂、纸箱厂、纸袋厂、水泥预制厂、铸造厂、亚铵厂等。各村也先后建起了碳素厂、砖瓦厂、印刷厂、染织厂、恒温库等。1992年以来,大搞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玻璃钢、塑料、饮品、化工、染织、针织、石油、木器、绿色建材、奶制品、印刷等数十家企业。至2000年底,全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从业人员6000人,创利税5000多万元。**碳素厂的产品远销俄罗斯、伊朗等国;第三砖瓦厂试制的粉煤灰烧砖得到省、市建委的认可。

建筑业:1949年前,全镇仅有瓦工1100余人,主要从事民间修建。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各村从事建筑业的人越来越多。1957年,北京建筑公司来招收建筑工人,主要是架子工、瓦工、抹灰工,为农民从事建筑业提供了机会。当时去北京300多人,后陆续返回家乡从事建筑业,也有长期定居外地的,如头百户村杜华堂、前小屯村王振芳,当时享誉京津和东北三省。翟时在村翟文彬跟北京建筑公司青年突击队张百发完成许多建筑任务,向建国10周年献礼的北京十大建筑包含了**建筑工人的汗水。1973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建筑业需要,成立建筑队,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四级资质的工程公司,把各村从事建筑业务的人员全部纳入公司管理,完成了镇内全部建筑任务和市区一些工程。现在全镇从事建筑业人员达500多人,每年建筑安装量在1000万元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受到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制约,主要是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当前许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一些年龄略大一些的,除农业以外没有其它特长,外出务工只能从事人力搬运、清洁、建筑等简单体力劳动或经简单岗前培训后从事简单加工。其次是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还有部分剩余劳动力受一些陈旧观念的束缚,离不开土地,制约了其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来,虽然政府部门和劳动培训单位组织外出务工成效显着,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有近一半靠亲戚朋友介绍,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这种自发组织形式的输出分布零散、发展后劲不足,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三、思路与对策

目前**地区农民在市内务工的人员年收入一般在9000元左右,在市外务工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5000元以上,文化层次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年收入超过2万元,非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仍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结合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向应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消化三分之一,发展非农产业吸纳三分之一,发展外出打工输转三分之一,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一)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农业内部劳动吸纳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和精耕农业,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劳动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仍是一条可选的途径。

(二)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拉长产业链条,使生产、运输、加工、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大、中、小项目一齐抓,尽快形成"个数"与"个头"的快速突破。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拓展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增强城镇的载体功能,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四是努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多方沟通、广泛联系,积极开拓市场,形成多元化、宽领域的劳务输出格局。

(三)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目前,全市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劳务输出机构和近一半的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都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全市劳务培训基地培训能力达到6万人。具体工作有五个方面:一是加强劳务培训机构的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劳务培训。各劳动就业训练中心、技工学校,为适应劳务培训的需要,去年以来投资1400多万元,添置教学实习设备,完善办学条件。各县市区劳动就业办公室积极与各类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联系挂钩,(

(四)完善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规范有序转移。一是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或者其它方式流转,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二是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就业市场,做好用工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工作,切实搞好转移人员的跟踪管理、权益维护。三是切实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管理劳动用工,依法查处随意拖欠克扣工资等违法行为。

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四篇

对滩歌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调查报告

滩歌镇位于**县西**,距县城22公里,与**县锁龙乡、**县东泉乡接壤,辖29个行政村,157个村民小组,8200户,3.86万人,现有劳动力2.1万人,占总人口的62.18%,外出就业劳动力8100人,剩余劳动力1.29万人,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1.43%,是一个劳动力相对富足的乡镇。镇域总面积186.7平方公里,镇区占地2.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4万亩,山地4.27万亩,川地4700亩,人均占地1.2亩。2016年全镇生产总值达1.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0元。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滩歌镇在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大好政策的支持下,要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农村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利用,并未社会创造相应的社会财富。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新农民,特别是要把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劳动力资本,完成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在于农村劳动力通过发展规模化农业和劳动力转移。同时,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现实情况下,必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发展小城镇规模,是一部分农民逐渐脱离从事农业工作,这是极其必要的。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需要。近年来滩歌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其中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滩歌镇是**县**阴湿乡镇,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是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乡镇内基本没有较大的企业,不能够大规模的就地转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提出了"44531"镇域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县劳务办的指导下,镇劳务工作站积极配合开展各项农民工技能培训,使得部分的农民工成为了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门路和报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6年全镇共转移剩余劳动力0.81万人,实现务工收入0.9404亿元,人均2436.27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45%。实践证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我镇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注重技能培训,通过镇劳务工作站进行有组织的输转。平常注重组织农民工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从业技能。同时,农民通过外出务工,能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积累财富,成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的推动力量。在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成功人士,有的在外成就了一番事业,真正变成了"城里人",有的返乡投资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也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力的就地转移。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不够,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农民的收入低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部分农户至今无法脱贫。长此下去必将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村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时发现存在两个方面的文体,一方面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却出现了"转移难"的现象。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自身因素导致"转移难"。一些农民知道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不敢转移。集中表现为"五怕":一怕变化。认为在家务农虽然苦了点,但是自由自在,想在什么时候休息就休息,可以照顾老婆孩子的思想严重。二怕欺负。受本村或邻村打工人员讨要工钱难的事情影响,认为打工挣钱不怎么好。出力挣钱要不到手,还不如在家种上几亩薄田,粜了粮食等农作物得到的是现钱,少受麻烦。三怕风险。因多数人年龄偏大,接受文化教育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不适**市产业多样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风险;四怕碰壁。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五怕限制。就业渠道不畅,怕权益得不到保障。毕竟每年的有组织输转人员都是一些受过培训,有一技之长的人,而且年龄也相对比较轻。

第二,社会环境导致了"转移难"。一是少数地方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实际上是农民的隐性失业现象。目前,政府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民的转移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社会服务不够。在县一级组织中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但毕竟能够得到培训的农民工毕竟是少数。而农民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三是城乡差别大。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虽然镇政府积极协调县劳务办公室促进农民转移,而大城市却通过限期清理等政策压缩雇佣农民工;四是就业空间不够。从近年来"民工潮"流动的去向来看,越是大中型城市越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是城市过大、民工过多,又会造成交通、治安和劳动力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混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五是政策保障缺位。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非常薄弱,没有很好的连续性。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乎农民生存、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我镇需高度关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镇需高度重视,把打工经济当作支柱产业来抓。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负责劳务经济的组织协调、督办指导、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工作。做到镇有劳务工作,发挥正常的作用。村有劳务输转带头人,形成"上下互动、各司其职、合力攻坚、强力推进"的镇、村劳务输出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制定发展目标。制定打工经济发展目标和技能培训规划,大力推进"两转两型一输出",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着力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劳动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强化宣传工作。通过在镇区中心花园进行宣传、村级广播经常播放劳务用工信息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知识、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特别是落实有关保障和扶持政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引导农民转移就业。(

(二)整合资源,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针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低、就业难的状况,坚持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方针,把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本领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首要环节来抓。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社会办学等教育资源,通过资格审查,确定培训基地。紧扣市场需求,配合上级部门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编写劳动法律法规、务工常识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劳动技能知识手册,作为培训教材。二是探索培训途径。要积极探索各种实用、实效的培训方式,着力让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对接,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多途径地培训农村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与职业中学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将培训重心外向企业延伸、内向乡镇延伸。三是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对初高中毕业回家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试考核,发放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并定向输出就业。四是创新投入机制。要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校担保、银行放贷、政府贴息、签订合同、免费培训、打工还本"的扶持贫困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新路子。

(三)依托市场,探索模式,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针对农民外出打工存在盲目性、活难找、效益差等问题,立足市场,采取"领导干部走出去、把用工单位请进来"的方式,巩固老基地,发展新伙伴,大力开拓外埠劳务市场,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规模输出、有序转移。一是依托骨干企业定向输出。与部分企业签订常年劳务输出协议,实施定向培训、定点转移。二是政府间合作输出。由政府出面,与劳务输入地政府结为友好县市、友好乡镇,签订常年劳务协议,政府间合作开展劳务输出。三是劳务派遣输出。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组建劳务派遣公司,组织人员派往企业务工,配合用工单位共同管理,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四是打工能人带动输出。以打工能人为依托,带领本地劳动力成规模对外输出。

(四)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吸引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制定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对返乡创业者不限所有制形式、不限投资领域、不限经营范围,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在外创业成功的农民回乡投资兴业,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五篇

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近日,笔者对XX特区XX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务工经济的确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生机活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减少,企业对技术工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形成农民工相对过剩,失地后进入城镇就业又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前景令人堪忧。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现状2016年,XX乡总人口12510人,农村劳动力694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5.5,劳动力供给总量5528人,从事农业生产人数533人,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4995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2,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2036人,占全乡富余劳动力人口的40.8。外出劳动力中16—35岁的有1546人,36—45岁的有407人,46岁及以上的83人;外出务工人口中有男性1058人,女性978人;小学及以下文化1380人,初中文化的有612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44人。外出务工主要的原因一是可以直接增加收入;二是可以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三是因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用地、铁路建设征地、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村出现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按就业流向分: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大部分是省外,小部分流向本省其它地州市、本市其它县、区,本县其它乡镇,其中省外1689人,本省其它地州市219人,本市其它县、区94人,本县其它乡镇34人;按就业分:外出务工时间在5年及以上的有231人,3—5年的有915人,1—3年的有510人,1年以下的有380人;按收入水平分(平均月收入):1001元及以上的有347人,801—1000元的有610人,501—800元的有774人,500元及以下的有305人;按就业行业分:从事采矿业的有101人,从事制造业的有1018人,从事建筑业的有427人,从事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政业的有143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40人,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有102人,从事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0人,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25人。返乡农民工有37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从规模看,增长较快。199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50人,到2016年达1866人(其中:常年打工的约800人,季节性打工1066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全乡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4,占全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65。(二)从效益看,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16年,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务工收入93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比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166元高出4834元。打工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三)从分布看,沿海及大中城市居多。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在沿海地区打工人员1352人,多为年龄在35岁以下且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青年,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上。在省内打工人员347人,多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缺乏技能的重体力劳动者,年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四)从组织形式看,自发外出比重大。全乡农民工外出务工渠道主要有劳动部门组织输出、能人带动和自发外出三种类型。有组织输出每年在100人左右,占打工人数的5左右;能人带动占外务工人数的20;约有75的属自发外出务工,他们靠“亲带亲,友带友,邻带邻”的形式结伴外出务工,这种形式,组织松散,随意性大,且风险高,维权难。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务工经济在乡镇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但是,无论是组织程度还是输出规模以及经济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输出无序,呈“松散”型。目前,全乡劳务输出仍处在初始阶段,对输出调控、引导不力,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长期固定下来,这部分队伍难以发挥劳务输出的规模效应。(二)信息不准,呈“盲流”型。县劳动力市场硬件虽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未能启用,加之县就业机构未建立,无相应人员上岗,缺乏对招工企业的实际考察。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辐射功能不强,未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市场信息联网,县、乡、村信息传递更是周期长、效率低,造成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因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信赖于道听途说和小道消息盲目外出,往往外出一、二个月返回,不仅给输入地造成了社会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作者:陈开龙)__于2016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压力,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人在用完路费后靠乞讨回家。(三)素质低下,呈“苦力”型。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只有44人,占外出务工人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612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0.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380人,占整个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67.7;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劳务报酬每月只在500元—800元之间。(四)维权意识淡,呈“法盲”型。外出务工农民工群体的法律知识欠缺是影响外出务工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此而引发的劳务纠纷逐年上升。为数不少的自发性外出务工人员签订生死合同,遇到工伤事故、领不到工资等问题时,因不懂法和缺乏中介机构支持而无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五)资金、人才回归少,呈“外流”型。调查发现,部分人员通过打工积累资本后,在异地经商或办经济实体,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居多)在外地嫁人。随着各地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争夺将不可避免,也为今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如何实施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的增加了新的课题。三、对策及建设务工型经济,强烈呼唤政府因势利导地推进劳动力的双向合理转移,实现输出组织化、基地化,流转有序化、合理化,产业主导化,把外出务工经济培育成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大氛围,形成气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特别是宣传开发劳务产业,培育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重点宣传和表彰回乡创业和先进典型,着力解决县域就业机构人员编制、办公经费问题,高频率、多批次地发布劳务信息,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2、加强引导,促进循环,实现转移。一是要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统筹“输出”和“回引”。二是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劳动力转移渠道。规范劳动力市场,严厉打击制造虚假劳务信息和欺诈为工人员的行为。二是加强劳务协作,建立信息网络,同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关系,根据需求输送合格的各类务工人员。四是改进服务模式,开展维权服务,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3、加快制度与机制创新,促进大创业,做大“面包”。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放低外出人员条件,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民营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和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作用,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农民就地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创造条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是扶贫式培育务工经济。外出务工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依靠借钱外出打工。目前,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中有部分人属绝对贫困人口,虽有外出为工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无外出为工需支付的车旅费,政府部门应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培训师资进行严格审查,对培训资金、培训方式实施全程监控,避免资金被挤占和分割。四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积极为返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鼓励他们担任村组干部,开办民营小型企业,推出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鼓励返乡人员承包、建设和开发。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增强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五是制定有利于民工流动的政策、地方法规,做到输出与回引双赢。(作者:陈开龙)__于2016年7月24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Szd

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计划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六篇

一、实名制管理工作总体目标

按照“整合资源、夯实基础、规范服务、整体推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按照“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的要求,建立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及时掌握农村适龄劳动者基本情况和就业动态变化,建立起农村劳动就业动态管理服务机制,通过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使每一位农村劳动者受益。

到“十二五”末,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基本实现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动态化目标。建立起转移就业动态管理服务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的工作制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农村劳动力能够就近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二、实名制登记人员范围

(一)具有我县农村户籍、年龄在16-60周岁、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

(二)从统计时间算起,一年内在非农产业就业达到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三、实名制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一)实名制管理内容。就业实名制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村劳动力个人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个人信息包括:姓名(以本人身份证上姓名为准)、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社保卡号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户籍所在地、文化程度、联系电话等;就业信息包括:就业状态、求职意愿、去向、就业时间、单位、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参保情况等。

(二)实名制管理方式。就业实名制管理,先建立纸质台帐,再录入微机,确保记载真实,查有实据。数据由行政村(本人、家属、村信息员)填报,乡镇汇总上报。行政村信息员定期做好本村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就业调查工作,按季报告其动态变化情况。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要充分利用就业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对实现就业人员的就业时间、就业去向、合同签订、工资收入等就业信息每季度更新一次,确保管理信息真实全面。

四、实名制管理工作步骤

以农村适龄劳动力信息档案为基础,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和村工作平台相结合,及时掌握劳动力流动情况,形成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的动态信息登记管理服务制度。共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部署(2016年9月1日—9月10日)

制定实名制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组织召开专项会议布置细化工作,组织相关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实名制登记业务培训。

(二)调查统计(2016年9月10日—11月30日)

完成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的首次调查登记,掌握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全面完成转移就业人员实名制登记和建立台帐,建立转移就业数据库,并录入微机,实行动态化管理。

(三)数据总结(2016年11月30日—12月31日)

全面完成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调查登记,核对有关信息,建立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完善全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动态管理服务机制。

五、实名制管理工作要求

(一)建立就业实名制管理登记制度

1、各乡镇要摸清辖区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就业人员底数,每名农村劳动力要填写《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登记卡》,已经转移就业的要填写《河北省农村劳动力专业就业实名制统计表》,各行政村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册,各乡镇建立农村劳动力信息台帐并专柜储存,县建立数据库,所有卡、册、柜、库数据一致,且均为实名,并采取定期更新方式,实施动态管理。

2、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建立实名制管理制度。明确村信息员、乡镇劳动保障协理员、就业服务工作人员的职责;认真填写、汇总相关数据,保证真实有效;数据每季度更新一次;报表每季度首月10日前以电子文档形式上报县就业局。

(二)建立就业实名制调查统计制度

1、各乡镇要充分发挥行政村专(兼)职劳动保障信息员作用,建立责任制,划片包干,负责属地内适龄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行政村劳动保障信息员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每季度调查一次,调查时间为每季度、全年度的最末月。专(兼)职劳动保障信息员要及时采集、登记适龄劳动者就业失业信息变动情况并及时上报。乡镇劳动保障协理员按规定将调查数据录入信息系统网络,更新相关数据。

2、制定统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统计表,将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就业人员纳入就业实名制统计范围,实行以行政村为基本统计单位的就业实名制统计报表报送办法。完善就业实名制统计基础资料和台帐管理,对实名制登记情况和提供就业服务情况进行记录,建立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电子台帐。

(三)实现实名制管理与就业服务相结合

各乡镇在实施实名制管理的同时,要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明确行政村承担就业工作各项职责,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站要根据实名制管理掌握的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六、实名制管理工作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就业实名制管理,是落实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职责。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体系,加强领导,硬化措施,保障工作经费,切实抓好就业实名制管理实施工作。

(二)制订实施方案。各乡镇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工作纳入就业工作计划,抓紧制订推进方案和实施办法,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当前要尽快落实开展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就业调查工作,做到人员底数清楚;要完善服务设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研究制订各项工作制度,提出具体任务目标和时间要求。

(三)充实管理人员队伍。各乡镇要结合辖区面积、人口数量、特别是新成长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情况与需求,合理配置专兼职调查员。各行政村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动态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由村会计负责信息统计工作。要根据就业政策和实名制管理工作需要,对基层从事实名制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政策、业务和服务技能等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监督检查。就业实名制管理,关键要做到长期坚持,定期更新数据。各乡镇要定期进行更新,县就业局要通过纸质档案账册核实、电话调查、入户走访等形式开展实名制检查,具体检查各项就业工作目标任务进展情况,监测实名制建立情况以及各项目真实率,对乡镇实名制管理检查情况要进行通报,并作为年度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

以上这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工作计划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能够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范文尽在:工作计划,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第一公文网网,谢谢。


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关热词搜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论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2016(共6篇)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农村剩余劳动力,2016(2016-08-15)

2、辽宁省201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共6篇)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辽宁省201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2016-09-01)

3、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共6篇)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文章标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前景堪忧——关于对XX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占用了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土地,农村涌现出2016农村剩余劳动力(2016-09-02)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2016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57000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