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2016-08-28 12:04:4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共6篇)茂名市高层次人才调研报告茂名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报告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为做好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加强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破解我市经济发展的人才制...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茂名市高层次人才调研报告

茂名市高层次人才

队伍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报告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为做好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加强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破解我市经济发展的人才制约瓶颈,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成立了联合调研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调研的对象具有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或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调研的内容包括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政策措施、管理服务、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存在问题和原因,以及高层次人才的所思、所想、所求等。调研采取填表统计、无记名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走访单位、听取领导和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等形式。在全面掌握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后,调研组还到省外无锡、苏州、昆山、吴江等先进地区和省内花都、惠州、河源等兄弟市进行调研,现将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

(一)我市高层次人才总量、结构和分布状况

1、高层次人才总量。通过调查统计,我市总有高层次人才 5940人,(含茂石化437 人,茂名学院424人)。其中党政人才49人,占0.9 %;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5429人,占91.4 %;高级技师462人,占7.7 %。

2、高层次人才分布情况。在全市高层人才5940人中, 教育类人才3084人,占51.9 %;卫生827人,占13.9%;工程技术1113人,占18.7%;经济类人才129人,占

2.2 %;农业63人,占1.1 %,其他724人,占12.2 %。

3、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35岁以下192 人,占3.2 %;36-45岁1893 人,占31.9%;46-54岁3276人,占55.2 %;55岁以上579人,占9.7 %。

4、高层次人才学历结构。博士32 人,硕士669人,硕士学历以上占11.8 %;本科4076人,占68.6%;大专1126人,占19%;大专以下37 人,占0.6%。

5、高层次人才流失情况。 据统计,从2000-2007年,全市共调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58人,调出156人。

(二)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尤其高度重视高层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各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是建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市和各县(市、区)相继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制订了人才工作规划,明确人才工作目标和任务。近年来,我市制订出台了《茂名市人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机制的细化实施方案》和《茂名市“十一五”人才规划》,提出了我市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各县(市、区)结合各自的实际,也相应制订了有关人才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

三是制订出台人才政策。近年来我市制定出台的人才政策有:《茂名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茂名市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管理办法》、《关于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人事人才服务的意见》、《茂名市人事立户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茂名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茂名市专业技术人员突出贡献奖励办法》等,各县(市、区)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了相关的人才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市人才的管理、引进、培养、激励、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促进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采取措施,广纳人才。近年来,我市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通过组团到外省、市参加大型招聘会,广纳高层次紧缺人才,如每年组团参加“全国西部人才招聘会”、“广东省招聘高级人才(武汉)洽谈会”等,引进了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据统计,近年来我市通过组团先后从全国各地招聘高层次人才63人,其中博士11人,硕士36人,高级职称人才16 人。今年我市又组织了教育部门和部分事业单位先后2

次赴北京、西安、武汉等地招聘人才,共招紧缺人才近200名,其中博士6名,硕士52名。

五是加大投入,设立人才资源专项开发资金。市设立人才资源专项开发资金,从2006年起至2010年,市财政每年投入100万作为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

六是重视高层次人才选拔管理工作。目前全市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市委组织部先后选拔5批市管专家和拔尖人才,各县(市、区)也选拔管理了一批专家和拔尖人才,市、各县(市、区)均建立了拔尖人才和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贴和政治待遇。如在中秋、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座谈会、茶话会、上门慰问等形式关心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平时注意做好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七是加强高层次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去年底今年初,我市先后开展了第一届专业技术人员突出贡献奖评选活动和第一届有突出贡献技能人才评选活动,分别表彰和奖励了8名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10名高级技师、11名技师、14名技术能手。各县(市、区)也开展了各类人才的评比表彰活动,如信宜市2006年开展了“青年科技带头人”评选活动、2007年开展了“十大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通过开展各类评选、表彰、奖励活动,有效地激励了我市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好地营造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是积极改善各种人才环境。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市、各县(市、区)均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积极改善我市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为吸引人才改善人文环境,而且也为我市人才集聚提供了有效载体。

九是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整体上能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统一指导下开展人才工作。最令人可喜的是不少企业和用人单位能密切配合、主动参与、积极做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如我们重点调研的11家企业,其内部都设立“人力资源部”,有专职机构和人员负责人事人才工作。近几年来,我市不少企事业单位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市场

招、网上聘等多渠道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突出表现在:一是不少企业和用人单位主动出台优惠政策。如茂名学院出台了力度较大的《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关待遇的暂行规定》,具体明确了按一定条件引进1名博士学位的教授给予3万元安家费、5万元科研启动费和25万元购房补贴;引进1名硕士或学士学位的教授给予3万元安家费、5万元科研启动费和20万元购房补贴;引进1名博士学位的副教授给予3万元安家费、3万元科研启动费和20万元购房补贴;引进1名硕士学位的副教授给予3万元安家费和3万元科研启动费;引进1名博士给予3万元安家费、3万元科研启动费和15万元购房补贴。据统计,2000-2007年,茂名学院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28人。二是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采取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如卫生系统,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均出台优惠政策或高薪吸引人才。据了解,高州市人民医院目前科室的负责人的收入普遍不低于甚至超过超过珠三角发达地区同一层次的医院医生待遇。此外,高州市人民医院还为这些医疗骨干提供200平方米的住房,院方出资送他们进修学习,在事业上给予他们足够的发展机会和平台,这些都是医务人员梦寐以求的。在待遇方面,一些民营企业更胜一筹,如茂南区广东立威化工公司,给高层次人才的年薪可达25万元。三是一些企业和用人单位注意发挥人才作用。从这次调研看,我市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不仅表现在提供人才优惠政策和待遇上,而且还表现在用人单位能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千方百计让人才为企业创造效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众和公司工程中心,充分发挥高级人才作用,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抗冲树脂,实现国内规模最大、效益较好的企业。茂名高岭土科技公司在公司老总曾伟能(本身也是引进人才)的带领下,依靠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自主研发的MM01纳米高岭土,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该公司牵头修订的造纸高岭土标准已通过行业协会审查,正在报国家质检局审批。茂名日化涂料有限公司工程中心,利用引进人才研发的硅离子墙面漆获得国家专利金奖,该产品标准被省质检局批准为省行业产品标准。广东立威化工公司十分注重科技和人才两大因素,高薪聘用高级人才,充分发挥高级人才作用,不断创新,使公司稳步发展,成立25年来始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傲立潮头,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十是重点加强柔性引进人才。针对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竞争能力相对薄弱的实际,近年来,广大企业和用人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普遍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方式引进人才。从调研情况看,我们发现柔性引进人才具有价廉、快捷、实用的特点,是欠发达地区一种理想的引进人才方式方法。因为柔性引进人才不需改变人才身份、户籍和人事关系,用人单位一般不需考虑人才住房、福利和社保等问题,简单、便利、快捷实现用人不养人的“潇洒”,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电白汉山锁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候鸟”方式聘请国内制锁专家择机到厂指导并及时提供最新信息及技术,创立了广东省名牌产品,成为粤西最大锁业生产基地。高州市人民医院,采取刚性和柔性相结合引进人才,从北京、江西、广州等地柔性聘用一批又一批医疗专家前来进行传、帮、带工作,既保证了医院医疗技术,又培养了本院的人才,使医院成为全国县级医院的佼佼者。茂名三高渔业有限公司通过和中国淡水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出奥本奥尼鱼苗获得了省优质产品称号和国家级良种场资质。化州市奥尼鱼繁殖场(个体户)柔性引进某水产研究所2名高级技术人才,由他们提供养殖技术,一年只需来3次,每次3-5天,就解决问题。这种需要就来,解决问题就走的柔性引才方式 ,既省钱又管用,体现了低成本效益的原则,值得欠发达地区借鉴和推广。据了解,近年来我市相当部分石油化工、乙烯后续加工企业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是柔性人才,而且相当部分是从茂石化公司富裕人才或退休人才中通过柔性方式聘请的。据统计,目前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拥有柔性人才达21400多人,占71.3%,每年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达1000多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我市解决急需人才的主要途径。

二、我市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1、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素质偏低。我市高层次人才只占全市各类人才总量1.3 %。茂名在省内外学术界具有影响的领军人物、拔尖人才,或者能够支撑一个项目一个行业的科研领军人才寥寥无几。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相当一部分专业单一,技术老化;真正会搞科研又善经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尤为稀少。

2、高层次人才分布不合理。发达国家70%的高层次人才在企业,30%在事业或其他单位,而我市高层次人才分布则倒置过来,70%多在事业(教育、卫生)单位,不到

篇二: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调研报告

XX县关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一安排,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XX县专业技术人员的现状,发现和解决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XX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按照《全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提纲》相关内容对我县辖区内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情况

【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目前我县共有专业技术人员 名。在人员配置上,医疗卫生 名, 名, 名, 名;在人员的层次上, 以上学历 名, 以上学历 名,拥有 职称

名,拥有 职称 名;在人员的年龄构成上, 岁以上 名, 岁以下 名;在人员的分布上,阿里本地 名,区内其他地方的 名,区外 名。

【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二、近年来各行业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情况

1.关于未来五年人才紧缺和引进情况。根据XX县地处边陲、气候恶劣、以农牧业尤其是畜牧业为主的实际情况以及XX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二四四”工作思路,未来五年,我县在医护卫生、农牧业、矿产勘探、地质、水利、旅游、新闻等行业空缺较大,其中农牧业需求植物育种专业、植物

营养与施肥专业、农业生态专业、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农业气象专业、兽医类专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等

名以上,矿产勘探类、地质类专业需求 名以上,水利业需求农业水利专业、水利水电专业等 名以上,且要求具备较高程度的专业技术水平,新闻业需要播音与主持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等 名以上。

2.我县的人才引进情况。近两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严格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坚持从战略高度、长远利益出发,每年都专题召开县委常委会议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突出加大了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但目前我县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着“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观念落后。少数部门和单位对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的认识不足,人才使用不到位,缺乏人才效益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和人才管理积极性。难以突破固有的人才工作框框模式,工作教条化,缺乏生机;二是“聚才”实力有限。受地理环境、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收入差距大等因素的影响,吸纳人才能力相对较弱,很多专业技术人才不愿留在这;三是人才机制不规范。全社会公开、公平的用人环境还未完全形成,用人机制还不健全,人才作用难以发挥。奖惩激励机制和责任风险制度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存在着“论资排辈、能

上不能下”的现象,削弱了青年人才的积极性。同时,没有形成人才交流互动的氛围,各自为阵,缺乏整体性,制约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协作发展。四是就业观念落后,在西藏这一个特殊的环境,很多就业者认为只有在行政单位才算就业,而对事业单位、一般的民营经济单位则积极不高。【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3.对人才培养、引进方面的意见。经过我县认真的调查研究,认为在下一步人才的培养引进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内养外引的长效模式。以本地区现有人才为培养和使用的重点,一是采取有效调整,优化人才结构,腾出职务,激发和提高现有人才;二是按照“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有针对性地强化对紧缺急用人才的培训,并且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在职进修、脱产学习,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与研究,提高专业化技术水平;三是不断提高人才待遇和工作条件;四不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职称评定制度,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在培养本地人才的基础上则是可以采取调动、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合作等多样化形式引进人才,实行行政调动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相结合,多渠道开发、利用人才资源。

三、 进两年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

我县认真按照“走出去”、“引进来”、“贴上去”的方式,即:有关部门人员定期深入到各单位、各乡镇了解人才紧缺和人才培训的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积极联系地区部门

及职业技术培训部门,在现有基础上,组织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针对一些积极性不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针对乡镇基础薄弱,人才缺失,农牧民群众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采取主动联系,积极上门的方式,引导其参与培训。近两年来培训 次,其中2011培训 次,2012培训 次,共计达到 人次,使我县农牧民群众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了一门致富手段,专业技术人才得到进一步培养,在农牧业等方面的紧缺局面得到一定缓解。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对象的选择有一定的盲目性。部分单位在选派培训对象时,考虑欠周全,许多业务骨干没有被送去培训,而选派的对象有时存在基层较差,培训效果不好,或是不负责这一部分的工作,不能解决实际难题;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不够,尤其是一些新分配的本科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不能适应我县的实际情况;三是培训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特别是面对西藏经济发展起步慢、经济总量小、缺乏实体这一具体情况,应该优先选择一些具有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四是部分农牧民群众对培训的重视和认识不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关注于误工补贴,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在下一步的改进方面:一是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宣传教育力度;二是大力开展进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三是要不断加强领导对其的

重视;四是要拓宽培养渠道,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宽到依托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一批高等教育学府上。

四、针对我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

问题,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目前我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以下

问题:一是人才流失严重。区内向拉萨流动,拉萨向区外流动;二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三是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四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不够;五是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良性平台;六是人才分布和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七是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还不完善。经我县认真讨论研究,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深刻认识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走“人才强区”,“人才强县”之路,建立健全培养人才“一把手责任制”;二是要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扩宽人才引进渠道,健全用人机制。要努力把从西藏走出去的优秀人才、毕业大学生又引进本区内,并主动出击引进其它人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三是要不断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要紧密围绕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发展规划,按照不同区域,确定专业、人才培养重点。选拨技术带头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先进地区进行培训,进行重点培养和跟踪管理。要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鼓

篇三: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2016新兴产业特色基地研究报告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资源环境的条件约束、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各国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推动我国经济依靠技术进步驱动实现“内涵性增长”,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在多个场合就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刻论述。2016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基地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特色是产业繁荣的灵魂所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特色基地建设为依托,走集约集聚之路,推动技术突破向产业化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强化要素集聚和技术集成,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新兴产业特色基地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场所,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与经济联姻的重要孕育区。日前,由市社科联的牵头,市委党校、市发改委和市科技局组成联合课题组,对的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发展状况开展了调研,并就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

一、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发展现状

调研表明,近年来,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气候,依靠长三角乃至我国经济转型的小环境,将大气候的必然性要求与小环境的应然性需求紧密结合,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致力走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贴近实际谋划,推动了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的发展。

(一)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基地快速发展。调研发现,目前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新兴产业放到优先位置,坚持优先把政策的“先行先试”任务交给基地,着力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近两年来,围绕市《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指导目录》,瞄准新兴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目标,把重点培育和发展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产业加速升级的重要抓手,立足自身优势和现实基础,以加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培育为主要抓手,以加快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和创新平台建设为主要突破口,加快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学研合作力度,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建成三个新兴产业特色基地: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特色基地、港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如城镇新型电力装备特色产业园。在建的还有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特色产业园、特色创意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园。政府的高度重视加速了新兴产业特色基地的建设发展,显然,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还出台了《市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加快软件园发展的意见》,完善了科技创新政策,对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新兴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点燃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引擎。

(二)“点、线、片、链”,基地发展状况良好。围绕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着手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点”,支持集成总装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支持综合实力强、在六大新兴产业若干重要环节上能起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二是抓“线”,呼应沿海开发战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形成错位发展;三是抓“片”,重点打造六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四是抓“链”,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强化基地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截至2016年11月,共有新兴产业146家,实现产值259.82亿元,同比增长21.6%,占规模工业比重28.2%。其中,新能源完成销售33.19亿元,同比增长21.4%,占新兴产业总产值比重为12.8%;新材料完成销售119.24亿元,同比增长38.6%,占比45.9%;智能设备完成销售15.99亿元,同比增长22.6%,占比6.2%;智能传感完成销售19.69亿元,同比负增长14.2%,占比7.6%;新医药完成销售30.79亿元,同比增长7.5%,占比11.9%;节能环保完成销售35.18亿元,同比增长26.7%,占比13.5%;海洋工程完成销售5.74亿元,同比负增长26.3%,占比2.2%。

三个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发展状况良好。港船舶海工及配套产业基地目前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1家,1-6月份累计实现应税销售50.6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19.9%。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目前有规模以上企业51家,1-6月份累计实现应税销售44.38亿元,同比增长25.91%,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17.43%。如城镇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区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3家,其中新兴产业规模企业4家,2016年实现应税销售21.26亿元,新型电力装备实现应税销售2.79亿元。其他产业基地也在快速发展,如城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目前已有规模以上企业26家,1-6月份累计实现应税销售18.7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7.37%。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已有规模以上企业13家,1-6月份累计实现应税销售25.17亿元,同比增长7.43,占全部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9.89%。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特色产业园3年来累计引进软件企业176家,2016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8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07.3%;建成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中国呼叫中心产业标准化建设基地”。

(三)基地中重大企业培育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迅速。的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基地中重大企业培育成效显著。2016年1-10月份,新兴产业企业中共有亿元以上企业59家,实现销售收入196.88亿元,占新兴产业总产值的86.4%。其中1-2亿元企业30家,2-5亿元企业18家,5-10亿元企业8家,10亿元以上企业3家(双马化工32.69亿元,九鼎集团12.43亿元,天泽化工10.23亿元)。去年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16.27亿元,德源高科实现工业总产值14.8亿元,华灿电讯实现产值13.57亿元,如高高压实现总产值10.24亿元。其中九鼎新材、德源高科、如高高压成为我市新兴产业领域首超10亿的企业。基地中目前已建成省输变电设备复合外绝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的省级工程技术创新平台3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孵化器2个(科技创业园和软件园)。今年上半年共新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省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德峰药业,已批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熔盛重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双钱轮胎、锻压),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隆昌化工、电站阀门、泰慕士服饰)。

二、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尽管在建设新兴产业特色基地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政府重视,明确了发展思路和保障措施,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地产业分散,集聚程度不高,基地规划编制不高。新兴产业特色基地集聚程度不高,基地内产业分散,同行业企业分布混乱,大都分布在不同乡镇、园区,难于统一管理和整体规划。如如城镇重点打造了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园、光热产业园、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以及装备制造(风电)、新材料产业园等四大专业园区,而汽车零部件产业在经济开发区规划中也有,而且有规模较大的双钱轮胎制造企业,新材料产业园在港规划中也有,并已建成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属于新能源范畴的如城镇的光热产业,产业链条完整,大大小小企业200家左右,而经济开发区的光伏产业园区中也有几家企业,同属新能源范畴,光热光伏分散在不同的规划领域。镇、区、园的产业规划没有一个市级层面的规划引领分布,这样集聚程度既不高,不利于基地建设,又难于统一管理,内部容易形成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新兴产业园区及特色基地的规划和编制缺乏高起点和高定位。在以往的产业招商与项目服务中,往往重项目招引轻园区规划,导致园区基础建设与整体规划跟不上产业发展要求,招引的项目产业配套能力较低,产业不聚集较分散,产业发展的集中度和集聚度较低,严重影响新兴产业企业的规模化和抱团发展,影响特色基地的发展建设。

二是基地产业定位同质化现象严重。新兴产业整体发展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规划,与周边县市同质性很高,对传统产业企业与新兴产业企业划分不清楚,对前瞻性和长远性的产业定位不准,不利于新兴产业的整体提升和培育。从已有的统计资料分析,海安重点打造以太阳能、风能为方向的新能源产业,以节能照明光源为方向的新光源产业,以高分子合成材料、特种材料为方向的新材料产业,以天楹环保为代表的环保产业,以清华启迪(海安)软件园为代表的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以亚太轻合金、通润汽车配件等项目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523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海门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现代物流及服务外包等五大新兴产业;启东提出壮大海工装备、新能源及光电、电动工具、新医药和节能环保五大产业集群,已建立启东电动工具特色产业基地和启东滨江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不难发现,重点打造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中的海洋工程和软件服务外包与周边县市同质化。

三是基地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配套关联度不高。新兴产业链条不完善,缺乏前延后伸,重点规模型龙头企业引领力不够,配套型产业链没有形成,如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陆地方舟独领风骚,周边相关配套的企业屈指可数,没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这样又何谈发展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特色产业基地虽然3年来发展迅速,但软硬两张皮,软件产业的发展没有的制造业有力支撑,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难以实现。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像输变电特高压电力设备及配件产业基地,主要以研制、开发服务于输变电产业的各种复合绝缘子、电力金具、互感器、断路器、隔离开关、风电机组及叶片、风电钢球、远程抄表及控制系统等电力设备及配件的企业为主。截至2016年底,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已汇聚了74家输变电特高压电力设备及配件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关联企业和专业化科技服务载体等,形成了以神马电力、如高高压、思源赫兹、祥源电气等骨干企业和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但其中新兴产业项目单体规模大多仍在2亿元以下,5亿元、10亿元以上的中大型新兴产业项目较少,后发力量不足(见下表)。

四是基地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人才、技术、融资等瓶颈制约发展。调研发现,新兴产业企业科技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工作相对比较落后,新兴产业科技研发力度亟待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双自”企业数量偏少,产品科技含量亟需提高;领军型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研发队伍组建滞后;投融资渠道不畅。再加上特色产业基地大部分处于建设初期,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实行过度优惠政策来招商引资,以此推动基地的迅速成长。这种“倾销式”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些利用当期效应而非远期效应的企业加入基地,一旦这种突出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而且基地内创新创业软环境表现出不可持续性时,这些企业就可能会追逐其他地区的优惠政策而“流动”,因此如何使特色产业基地健康、成熟发展是眼下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三、推动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快速发展的建议

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加快整合产业链,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建立与周边县市乃至个广大区域错位发展的新兴产业增长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其中,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和主抓手。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成长的特殊要求,因此新兴产业特色基地要坚持高端化、特色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基本方向。高端化是核心驱动,特色化是竞争优势,集聚化是重要依托,国际化是必要条件。

(一)加强规划引导,提高编制起点,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

政府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组织者,也是加快区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引导,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形成高效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精心加以规划、引导和培育。

一是加强对特色基地产业集聚发展的规划引导。这是目前建设特色基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统一的市级层面的规划引领,谈不上集聚发展,更谈不上基地建设。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产业集群布局,科学定位现有产业集聚区功能,实行相对集中的开发建设,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围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认真规划引导并大力培育具有特色的“板块经济”。

二是采取集群招商方式,招大引强与产业配套结合。招商引资是政府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招引一个大项目的同时,还能带来一大串配套企业,有利于发展壮大现有产业,还可以催生一个新产业。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集群招商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也应作为今后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集群招商要着力招大引强。要紧紧抓住上海等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资本转移的机遇,深入研究新兴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配套+产业基地”、支柱产业“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等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模式,以浙江、上海、苏南等地为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企业,集中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大项目,经济贡献大、群众受惠多、运营成本低的大项目。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重大项目布点,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重视集群招商的产业配套。注重在做强链扣、补完链条上下功夫。认真研究和掌握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根据现有产业门类、产业基础,立足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明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集聚、集群规划,明确产业集群招商重点和项目类型,有选择地引进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项目、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的资源加工型项目、以存量项目吸引外商的增资扩股合作项目,促进和加强与外地企业的联系协作,招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与产业配套的小项目有机结合,不断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升级进程。

三是对我市现有产业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对现有企业按产业、产业链进行专业化整合,推动集群发展。市级层面出台政策,将镇区发展功能进行统一规划,以现有龙头企业为基础,打破同一产业镇区散乱分布的格局,对各镇区园现有企业和新招引企业实行产值和利润置换,引导同类生产要素相对集聚,推动同类产业内部企业的有序分工和协作生产,最大限度推动产品、企业和行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基地型特色产业发展模块。如经济开发区的光伏产业与如城镇的光热产业,区位接近,合并管理。

(二)打造产业载体,突出地方优势,彰显基地特色化发展。

特色基地的载体主要是各类工业园区。目前,我市拥有一家省级开发区,一个省级软件园和一个一类开放口岸,还缺乏专门承载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专业园区,在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软件园、综合保税园等创建上基本处于空白。苏南各市和苏中泰州市都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苏锡常宁均拥有国家级软件园。如何补上这个方面的短板,目前除了积极创建各类政策性园区之外,必须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努力开发园区功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开发区要突出做“强”,大力增强产业集聚功能、配套功能,发挥人才多的优势;乡镇工业园区要突出做“特”,形成更多的特色园区;港区突出做“优”,提升承载大产业及其大项目,努力成为新兴产业的崭新载体。此外,要以开发区、软件园等已有创新园区为基础,努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园区。要学习天津市的经验,探索创建自由贸易园。

发展特色产业基地,要突出地方优势,差别竞争,错位发展。要根据的产业发展布局,的产业基础,有重点地选取自己的特色,加快培育发展。根据的产业布局,海洋工程以启东、、通州等为重点,新能源以如东、启东为重点,新材料以、海门、海安为重点,生物和新医药以港闸、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门、启东为重点,智能装备以通州、如东、为重点,节能环保以崇川、海安、通州为重点,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市区、海安、为重点。以为重点之一的主要是海洋工程、新材料、智能装备和软件服务外包四大领域。而目前规模工业占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相对高的主要是新材料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的,在整个发展相对有优势的是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智能装备领域,以神马为代表,研发基础好,人才优势明显;船舶制造产业(海洋工程)在港区以熔盛重工为龙头,周围配套企业数多。船舶产业还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研发优势。我市船舶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熔盛重工等重点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提升研发能力。二是高技术优势。船舶企业生产的船型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三是转型升级快的优势。熔盛重工建造中海油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已在搭载阶段。而且滨江,环境容纳量大,淡水资源也充沛,港口潜力巨大。这样的优势,对于新兴产业来讲,发展海工船舶、新材料和电力装备产业都是适宜的,钢铁冶金和石化产业迟早也会向沿海集聚。因此,发展新兴产业的方向应该是海工船舶、化工新材料和电力装备产业,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因此要充分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突出地方特色,错位发展。

(三)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要着力开发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掌握主导产品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围绕产业持续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基地高水平发展和高质量建设。

一是引进、开发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常常呈现出低端技术市场化与高端技术政治化并存的现象。关键核心技术引不来、买不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就现实而言,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热情高、规模冲动强,但多处于高端制造的低端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空心化”是致命弱点。没有关键核心技术作支撑的产业扩张,可能造成新一轮的技术重复引进、雷同式布局和低层次恶性竞争;在微观层面,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巨量投资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为不良资产。“要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不能总是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移”,必须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功夫。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技术改造相结合,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强化技术创新,进而实现创新——技改——创新的良性循环,这样才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蓄基地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后劲。要积极引进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和研发机构,推动外资生产环节升级,竭力避免全球生产网络对的低端锁定。只有更多地将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环节配置在,外资企业才更趋向于在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产业特色基地才能呈现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研发向本土化发展、技术向核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要以现有产业基地为基础,依据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基地龙头企业,在确定重点发展的领域,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影响和广泛市场需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提升特色产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县域的永续发展力。基地要定期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进行调研评估,建立项目开发库,制定项目开发计划,突出重点,集成资源,分阶段组织实施;要以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主渠道,整合各方面科研力量,开放性配置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产业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开发中寻求突破;要关注对特色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前瞻性技术攻关,创办形式多样、环境优越、服务配套的科技创业服务设施,孵化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储备性技术。

二是培育掌握主导产品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构建以龙头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机制是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发展的突破口。龙头企业是整个产业技术创新链的组织者和整合者。针对新兴产业发展中上下游脱节、自主创新资源分散、整合能力不强,远未形成整体合力的现状,龙头企业必须尽快通过产业链整合战略,提高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建立完善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最大程度地集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资源的作用,推动产业链不同环节间的交互式学习和互动,加强基地内部和基地之间的合作,打通战略产业价值链,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龙头企业树立标准竞争的意识,在技术升级和技术断层中寻求机遇,实施恰当的标准竞争战略,通过与基地内外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技术研发阶段建立合作开发联盟,在技术扩散阶段建立技术转让联盟,并同上游和下游企业建立纵向联盟,形成核心层稳固的开放式战略联盟,在协调—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主的体系结构和产业标准。因此要重点支持基地内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技术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处于全国同行领先地位、对基地特色产业具有很强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普遍建立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特别是围绕特色产业共性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努力提高龙头企业在集聚创新要素和组织创新活动方面的能力和作用。围绕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招商,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中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国际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形成与产业链上下游高度相关、协作配套的生产和服务企业群体。重视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内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产品链上的节点性作用。要以技术创新为引擎,通过技术改造、引进人才、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等方式,引导传统企业加速向科技型企业转变,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基地龙头企业队伍,做到“建设一个龙头,带动一条产业链,构建一支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打造一个新兴产业特色基地”。重点服务与培育熔盛重工、华灿电讯、神马电力、如高高压、九鼎、思源电气等规模大、创新意识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龙头企业,积极创建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引导开发高新技术及产品,加速产业化,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挥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支持高科技企业参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承担各类科技计划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基地技术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全市特色产业基地集群发展的创新需求,结合县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布局,积极创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种类型的创新载体。支持开发产业集群发展急需解决的重点共性技术,引进开发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新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教育院校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依托骨干企业,通过政府资助,以熔盛重工、神马电力、九鼎集团、华灿等工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强化特色产业基地服务功能,建设一批直接为基地企业提供信息、测试、设计、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的整体需要,以基地已有的行业和企业资源为基础,加强特色产业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服务网络、专业性的数据库、专利检索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软件产品等特殊行业,优化合理布局,建设一批与其相配套的产品测试平台和国家权威部门认可或授权的产品测评中心;对新材料行业,建立新材料综合测试服务平台和专用材料测试分析中心。整合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企业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

特色基地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更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以融入“沿海科技创业走廊”为契机,加快做大、做强、做优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推进光华创业园、汇华创业园、下原创业园、开发区创业中心、港区创业中心建设,努力在孵化器建设面积、建设层次和孵化成效上有所突破。进一步完善企业入孵优惠政策,建立种子基金,引进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增强孵化功能,提升孵化承载率,使科技孵化器成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科技型企业家的摇篮。强势推进科技引项引智,大力引进高质量的科技项目,努力将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成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四)构筑人才高地,积蓄发展后劲,加强产业国际化发展。

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集聚政府、社会、企业各方力量,构建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放大人才强市新优势。以人为本,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开发和培养体系。紧紧围绕“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科技型企业家、工程技术研发人才、职工技能人才”等五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引进、培养,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促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以深入实施“千百亿能级企业人才引领”计划为重要抓手,强势推进“人才引进111工程”和技术人才“青蓝工程”。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推动全国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我市发展新兴产业服务。高度重视创新型企业家群体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加大人才政策宣传推介力度,营造重视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持续创新。集聚企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大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发明成果的拔尖人才,培育一批善于组织科技研发团队、统领科技资源与生产要素配置的领军人才,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科技型企业家。确保熔盛重工建成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神马建成省级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华灿电讯建成省院士工作站。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熔盛重工职业技术学校、市职教中心、市第一职业高中等为载体,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的专业与实训基地,重点培植特色学校、特色基地、特色专业,推进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实行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创设高位对口就业环境,打造优质技术人才摇篮。

篇四: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2016县委组织部部长述职述廉报告

2016年,按照县委常委分工,我主持组织部工作,分管党校、老干、援疆干部管理服务、三创办、基层组织建设、机关工委、干休所、农业、水利、扶贫、农经、国土资源(农村土地)、新农村建设(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建设)等工作。

一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坚持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勇于创新,集中精力抓好组织工作,全力以赴抓好分管工作,自加压力抓好项目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自觉创先争优,较好地完成了县委赋于的各项工作。现将履职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

组织部门作为县委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班子建设、干部管理配备、党员教育等重要职责,我时刻都有能力不足、知识不够的危机感,因此,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能始终坚持自觉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积极参加县委中心组学习,认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中央XX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地委委员(扩大)会议精神、县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学习相关的党建、经济、法律、管理、农业农村科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拓展知识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创新相结合,学习中完成了2万余字的学习笔记,撰写10余篇心得体会,在中组内部学习资料发表了《感悟李林森燃尽生命铸忠诚的情怀》,中组部《领导内参》发表了《讲党性以责任蓄电聚能》,《XX组工信息》、《XX党员之友》发表了《讲党性重在坚守与奉献》、《以感恩的心面对岗位的进退留转》等8篇文章。坚持民主集中制,讲团结、顾大局,自觉维护县委的权威和班子团结。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虚心向领导、同事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学习,主动协调解决乡镇、村(社区)和分管部门工作中的难题,广泛与各级干部谈心谈话,全力营造凝心聚力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敢于担当,努力完成县委赋于各项工作任务

(一)严守法规,确保村两委换届圆满成功。自村两委换届工作启动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4次带领工作组逐乡逐村走访座谈,调查研究,了解选情民意,讲解法规程序,切实做到全县32个行政村,党员人数、村民人数、选情民意、存在问题了然于心,分门别类安排部署,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确保村两委换届有序推进。积极向县委提出建议,在村两委换届期间,实行县级领导带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包村工作制,全程负责包村的换届选举工作,把责任落实到人。坚持示范在先,确定换届示范点,亲自蹲点指导,示范点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村召开大会时,我都亲临现场,严把程序,指导工作,确保组织意图和群众意愿得到完整体现。认真落实换届纪律要求,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络、手机短信平台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放《严肃换届纪律情况调查问卷》1291份,向1784名领导干部寄送了严肃换届纪律有关资料,开展严肃换届纪律承诺活动,3300余人进行了公开承诺,换届风气测评满意度100%。从今后农村发展稳定着眼,选准干部、配强班子,全县3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两委“一把手”“一肩挑”,大学生村官全部进入村两委班子,新当选村干部在知识、年龄、能力结构上明显优化,认真做好了推选出席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工作。

(二)围绕中心,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根据地区的统一部署和县委的安排,年初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谋划2016年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围绕县委中心工作,按照“推进跨越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和谐稳定,强化服务群众,夯实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指导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制定活动计划、确定承诺事项。主持召开3次领导小组会议,开展了4个观摩推进会推动活动。深入推进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创先争优活动,确定示范单位10个。扎实推进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活动。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开设媒体专栏77个,刊播稿件13168篇,塑造典型事迹118个,发放宣传资料390907份。及时总结活动开展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注重形成长效机制,推行“一诺四评”制度,各级党组织公开承诺2130件、党员公开承诺21391件,践诺率达95%。活动的开展催生了一大批典型的产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受到中央、自治区、地区和县委表彰的共778个。

(三)持之以恒抓落实,“赴转服”活动成效显着。围绕“两个全面、四个千方百计、四个确保”,精心研究,周密部署,成立了33个工作组分赴五乡两镇和两个开发区,大力开展以“宣传教育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基层建设、推进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各级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深入开展“四知四清四掌握”活动,先后建立了村每周列会、乡每月列会、县每季度例会流动人口汇报制度、《领导干部联系宗教场所与宗教人士谈心》制度和村(居)民说事点,进一步完善了“十户长”制,健全了群众工作三级网络,搭建四个群众诉求平台,为及时解决事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形成快速有效的社情民意掌控机制提供了组织保证。召开工作例会5次,县、乡工作组累计走访群众3.5万人次,梳理出草场纠纷、房屋拆迁等各类问题28件,收集群众反映的各类意见80余条,为群众解决看病难、用水用电难、住房难等实际困难60余件。

(四)统筹兼顾,履职尽责,分管工作取得新进展。坚持认真学习和深入调研相结合,不断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找对策,力争做到决策措施符合实际。坚持到一线了解情况,到现场解决问题,工作中始终坚持做到抓重点、抓难点、抓关键。

1、围绕“增收富民”,抓好农业工作。坚持“调结构、上规模,兴品牌;抓培训、强素质,多输出”的思路,深入分析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等,把各级的农村政策与农牧民的意愿有机结合起来,狠抓食用菌、设施棚圈的提质增效和利用率,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预计2016年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3.5亿元,较上年增长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860元,较上年增加2622元,增长36.2%。

2、围绕“安居富民”,抓好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始终按照县委1号文件分配的项目开展工作,定期检查、定期召开工程例会,及时解决处理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分管的20多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扎实推进,顺利完成。其中:安居富民工程开工1287户,完成投资约8825万元,目前,平房及提升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多层楼房也都在抓紧施工,力争实现完工。水利工程盐池乡农村防洪堤工程、下马崖水库副坝防渗工程和潞安阿腊通盖水库工程全部完工,四道白杨沟水库达到了年内开工建设的工作目标。2016年、2016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也顺利推进。林业完成6万亩封育任务,积极与郑州果树研究所对接完成了下马崖红枣的引种工作。农村市场建设相继完成了盐池乡农贸市场、淖毛湖综合农贸市场及苇子峡乡市场建设项目,为乡镇农副产品的流通搭建了平台。阵地建设完成了3个社区阵地后续建设项目、新建2个村委会和100套乡镇干部周转房建设项目。3个壮大集体经济建设项目也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见效益的预期目标。

3、围绕“率先脱贫”,抓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狠抓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突出贫困户“一户一工人”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亲自研究探索产业扶贫,组织开展贫困人口的摸底调查,参与研究推出系列扶贫措施。一是根据我县实际,制定了规划、进行了任务分解,建立了全县贫困人口档案,有针对性地利用扶贫资金、信贷资金、培训资金、帮扶资金和农发资金的扶持,结合各乡实际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旅游业,特色种养殖业、手工业,或者加大劳务输出等多种方法,多管齐下帮助农牧民快速实现增收,年底有望完成560户20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二是组织开展各乡镇与地直部门、企业结对帮扶工作,达成1000多万元帮扶资金。三是着力推进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建设。2016年我县实施整村推进的村有8个,年初通过认真调研,针对各村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村推进实施方案,实施了45个扶贫项目,举全县之力推进整村扶贫工作,克服种种困难,目前6个整村推进重点村和2个整村推进示范村全部完成。

4、围绕“服务为先”,抓好老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大离休干部“两费”保障“三个机制”的落实力度,扎实推进“四位一体”老干部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开展“示范性老干部活动中心”创建活动,狠抓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1月份和7月份先后两次向老干部进行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老干部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5、围绕“六个老有”,抓好老龄工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完成了《XX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讨论稿),启动了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抓好老年大学(学校)和村、社区居委会老年协会建设,完成了XX镇、苇子峡乡、淖毛湖镇及下马崖乡规范化活动室建设及相关配套设施。认真落实三项制度,扎实做好老年人优待服务工作,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乘车补助2504人90.144万元;发放高龄老人生活津贴167人18.3万元,免费体检152人,走访慰问600余人次,累计发放慰问金13.5万元。

6、围绕“主阵地”,抓好党校工作。积极推进县委党校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拓展教学功能,组织开展体验式、开放式教学,不断增强学习效果。相继完成了村“两委”干部培训、新提拔干部廉政教育培训、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接待疆内各地州党校红色教育培训学员511人,争取基层党校建设项目资金700万元。

(五)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夯实组织基础

1、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活动开展。今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按照中组部分类定级标准,围绕“五个好”基层党组织标准,从带头人建设、工作思路、活动阵地、工作业绩、群众反映等方面着手,分区域确定各等次党组织。通过全面评价,科学公正地对全县150个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其中先进基层党支部108个,占72%,较好的有34个,占22.7%,一般的有8个,占5.3%。对8个一般基层党组织实行县乡领导结对帮扶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各党组织晋位更高目标。活动以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更加明显了,各党组织承诺各类事项2130件,党员承诺事项23128件,截止10月,已践诺21391件,践诺率达92.5%。活动中涌现出自治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地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9个,群众满意窗口服务单位1个,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7个、群众满意窗口单位5个。【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2、探索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新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系统党委的机构设置、经费配置进行了调整,建立了系统党委书记交叉任职,组织专职干事上报备案和党建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专户专款专用机制,确保了党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同时,健全了《中共XX县委常委会工作机制》、《中共XX县委全委会工作机制》和《XX县基层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县乡(镇)村三级书记抓党建工作制度,共召开县级例会2次、镇级例会42次。

3、着力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抓好换届后村“两委”班子的教育培训工作,轮训村干部129名,组织赴豫、赴北疆等地学习考察28名。同时,选派15名年轻优秀机关同志,到扶贫开发重点村担任副职,驻村开展工作,有效增强了村级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经常性教育、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制定了发展党员工作中长期规划,不断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慰问老党员、老干部、生活困难党员166人次,发放慰问经费5.53万元。

4、认真落实四项奖补政策。一是完善基层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了每年大乡20万元、小乡16万元,村5万元,建制镇社区8万元基层组织工作经费,每个系统党委党建经费2万元,有效解决了基层组织无钱办事难的现象。二是全面落实农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健全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和业绩考核奖励报酬。从2016年起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按照1400元/月,副书记、副主任900元/月,村“两委”委员800元/月标准发放工资,工资水平在全地区走在前列。

5、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明确各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年初签订了197份党建目标责任书,并将县委五部两委的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同时将四套班子联系各乡镇工作延伸到了各村,各级党组织书记通过抓工作部署、抓责任分解、抓工作指导、抓督查考评,切实解决了一批党建工作难题。

(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实行“一把手”抓理论学习责任制,制定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手册,采取中心组学习、集中培训、理论宣讲、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切实抓好领导班子学习教育,领导干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社会管理、统筹协调发展和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本领得到较大提高。截止目前,中心组学习10场次,县级领导干部每人完成72学时,科级干部完成80学时,普通干部完成120学时。

2、开展大规模培训干部。依托县委党校举办各类主体班次1期,专题班次1期,轮训2期,共培训各级干部812人;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78人次。充分借助河南援疆的优势,分层次,分批次开展大规模赴豫轮训干部工作,轮训102人。选派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赴河南省挂职、跟班学习9人。通过各类培训学习,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立场更加坚定,专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3、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充分考虑干部的专业特长、熟悉领域、任职经历,着力优化班子的年龄、性别、学历和来源结构,选准用好干部,调优配强班子。2016年拿出10个科级领导岗位面向全地区进行公开选拔;对9个空缺科级领导岗位面向全县进行了民主推荐,为进一步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平台。严格执行常委会、全委会票决干部制度,选拔任用干部共票决197名,差额票决9名;提拔任用55人。建立完善退休机制,批准退休15人。加大干部交流任职力度,结合机构改革,交流轮岗65人,实现党政“一把手”交叉任职15人,极大地激发了系统党建工作活力;认真做好地区挂职干部期满返回前的总结考核工作,确保了挂职工作有始有终、有序开展。结合年度考核和干部考察不断加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同时,将参加公选进入面试的50名干部全部纳入后备干部库,进一步壮大了后备干部队伍。

(七)加强人才(援疆)工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人才支撑。研究制定《XX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出台了《XX县引进人才办法》等配套文件,构建了引才政策体系。今年,通过公务员、5%储备编制、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者及“三支一扶”等多条途径,共引进短缺人才130人,使全县人力资源和人才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提升。大力实施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引进教育、医疗等河南人才38名。先后促成豫伊两地党政代表团和十几个专业团队的互访,签订友好合作协议近20项,争取计划外援疆资金400余万元。深入推进“县—乡”对口援助,促成了新乡市5个县(市)对口支援XX县4个乡(镇)和1个开发区的结对关系,有效地助推我县整乡推进扶贫开发引智工程工作进程。牢固树立“援疆干部工作无小事”的服务思想,认真细致地做好41名援疆干部的服务工作,建立联系制度,规范对他们的管理和服务。

(八)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着力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队伍。坚持从严治部,从严管理,扎实推进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和学习型机关建设,广泛开展学习实践锻炼增长才干活动、“五比五创”岗位练兵、“党员奉献日”和机关效能建设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实现了“依制度管人、靠规章管理、按程序运作”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实行“月会制”、“全员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增强了工作的计划性、条理性、完整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对组工干部的监督,全体组工干部的群众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实现了强化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预期目标。

三、严以律己,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

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切实筑牢反腐倡廉防线,自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年度责任制目标。始终坚持把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分管的具体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在组织系统深入开展了“讲、重、作”活动,印发了《部机关廉洁自律若干规定》、《组织人事干部行为若干规范》等廉洁自律文件规定,规范、公开办事程序,明确办事原则,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管理制度,坚持思想汇报、工作讲评、内外评议、行为纪实等规章,自己带头照章办事,要求每位组工干部筑牢防线,树好形象,为集体增添光彩。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维护县委班子团结,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注意发挥组织部领导班子的集体作用,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强化律己观念,切实做到管好自己,管好家属,管好身边的同志,当一名心底坦荡、对党无愧、对人民无愧的共产党员。

过去的一年,虽然自己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克服不足朝更高目标迈进。

篇五: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2015人才工作总结

第1篇:2015年度人才工作总结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工作显得更加突出。发展市场经济需要人才,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人才。人才的优劣,人才的竞争成为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镇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镇人事人才的各项工作,在抓基础教育的同时,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注重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年,我镇及时调整了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在人才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思路,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成效

1、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为加强对全镇人才工作的指导,我镇已形成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党委副书记直接抓的工作格局。一年来,镇领导干部召开专题讲座3次,通过深入调查摸底,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村级后备干部和乡土人才档案,对全镇人才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2015年,全镇共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6名,岳池县百名优秀人才1名,培养党政、农村实用、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等五类人才100余人,我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总数达2000余人,为我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2、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镇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注重教育培训,提升能力素质。一是通过组织各类技能培训比赛和交流,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不断提升,工作能力不断增强。今年来,我镇加大干部学习培训力度,先后组织机关干部6人次参加各类业务知识培训,13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参加县委党校的轮训,1名上挂锻炼,1名青年干部岗前培训,通过干部的再学习、再教育,极大丰富了我镇干部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干部的工作能力明显得到加强。二是分专题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和技能培训3期,参训农民300人次。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活动,先后邀请西充农业土专家及我镇农林、畜牧专技人员共60余人深入产业基地和规模种养殖村培训指导,讲解技术要点、进行现场示范,我镇农村适用人才种植水平和思想素质进一步提高。

3、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镇党委注重激励帮扶,发挥人才内在潜能。大力宣传各类产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承诺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正积极引导经济能人、农村实用人才组建中草药、核桃专业合作社2个,有效激发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工作活力。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交流,我镇农业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我镇蜜桃产业实现了产量和品质“双突破”,蜜桃总产量达到40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1600万元,实现纯收入1000万元。广柑、蔬菜产业不断壮大,全镇发展优质蔬菜达3200亩,全镇年产柑橘1500余万斤,广大菜农、果农从中获到良好经济效益,社会因此更加和谐稳定。

(二)亮点做法

今年以来,为推进人才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我镇实施了“三大工程”。

1、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了解农村人才现状,虚心听取各类人才的意见和建议,把对村民的技术培训摆在首位,开展了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今年以来,结合“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我镇涌现和塑造了见义勇为农民工时兵、优秀村支书周光辉、种植专家袁孝忠等先进典型6名。通过开展前后6场先进事迹报告会,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听取报告群众达1000人次,让各支部和广大党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将全镇各类优秀人才代表集中起来,组成了一支知识丰富、实力强、帮带力强的领军人才队伍。

2、实施“1+5”人才帮扶工程。

实施“1+5”人才帮扶工程,即一个领军人才结对帮扶5个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我镇党政领导、行业代表、农技骨干共30名领军人才与青年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150人结成帮扶对子,从农业生产、生活实际上进行帮扶。今年以来,镇党政领导指导年轻公务员、事业人员、大学生村官14人开展实地调研,提升写作技巧,帮助解决1名职工子女入学问题;农技骨干深入村、社,深入到农民家中,为种植大户免费提供农用物资6000元,帮助发展生产。

3.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

一是通过丰富的活动载体发掘潜能。6月,我镇组织开展“让青春在实现中国梦中闪光”主题的演讲比赛,14名青年干部参加演讲,他们围绕主题畅谈青春、畅谈梦想,激情澎湃、神采飞扬,展现了当代青年昂扬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有效激发党员干部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锻炼了青年干部登台演讲的胆量,有效提升了演讲技巧。二是镇党委书记现身说法催奋进。镇党委书记通过与镇年轻公务员、大学生村官交心谈心,讲述自身的成长史以及如何克服困难实现人身价值的奋斗史,让青年们备受启发和鼓舞。今年,我镇3名大学生村官以优异的成绩考录为公务员和事业人员,成功实现身份转变。三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当好“四员”服务基层。当好涉农政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村民致富“信息员”、基础建设“设计员”。今年以来,大学生村官借助远教设备宣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260余次;共入户走访群众2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80余起;帮助元庚塘村建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个,规划种植薄荷、白芷等中药材600亩;协同村“两委”向上级成功申报维修公路、整治山坪塘等9个“一事一议”项目。

今年村级党组织换届,我镇将农村优秀人才选拔充实到了村(社区)支委成员中,其中致富能人32人,复退转军人2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2人,“两新”组织负责人1人,我镇6名大学生村官中,有5人进村支委,2人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3人当选为村支部副书记。

(三)存在问题

今年,我镇人才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人才素质普遍不够高,党政实施培训力度不够,个人自身努力不够等因素,最终造成综合素质的人才缺乏;二是人才的培训、激励、保障等机制还须进一步健全;三是对农村人才的管理、使用须进一步加强。

二.2015年人才工作计划

2015年,我镇党委、政府将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开发、人才培养政策,一定会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为推进人才强镇战略,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调动起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建立完善各项人才制度。建全和完善考核、激励、帮带等人才工作各项制度,为落实人才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狠抓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结合本镇实际举办农村党员理论知识培训班、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等实用技术培训。

四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及时掌握农民流动动向,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增强农民工就业机会。

五是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始终扎实推进干部作风建设,着力提高干部素质和工作水平。

第2篇:人才工作总结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现今,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我a街道党工委明确提出:要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现就我处人才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等汇报如下:

一、全面学习贯彻各级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倡导科学的人才观

从去年年底起,中央、区、州、市分别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总结交流了人才工作经验,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工作,我a街道办事处组织全体机关工作人员集体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同时把传达会议精神做为中心组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宣传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处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打下良好的基础。全处干部职工通过学习,已体会到加强人才工作是我党和各级政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三个观念”也已牢固树立,牢固树立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了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二、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情况,好的做法

1、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发展活跃人才

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当前“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的观念已充分被我处实践所证实。如在我处a村、党支部书记2015x在90年代初头办砖厂、发家致富,成为了党员致富带头人,98年我处党委将其放在支部书记的岗位,发挥出他敢拼、敢闯、思维活跃的优势,通过建小康村,建市场等一系列举措,突破农村转变成为城区难的瓶颈。又如:今年我处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和人才工作相互促进,a大卖场、b酒店项目、c乳制品加工、几个市场的改扩建等不仅拉动了辖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为我辖区带来了大量的企业管理人才、企业科技人才。

2、以提高科学素质和强化技能培训为手段,培养自身人才

随着b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我辖区已由农村办事处向街道办转变,辖区农民身份也正向市民身份转变,传统的耕地种粮,出大力、流大汗的生产方式已被淘汰。为此我处把提高辖区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居民劳动技能培训与拓宽居民就业渠道、培养乡士人才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我处就开办各种培训班10余次,各类咨询活动20场次,各村也依托高等院校,选派多名村干部进修。辖区大部分农牧民也逐渐对市场经济有了足够认识,也掌握了各种实用技术,从业竞争力大幅提高,有很多已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社会新型人才。另外,办事处又通过开展“四培养”活动,大力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并以“模拟班子”的形式给他们充分的锻炼机会。另据统计现辖区八个村组已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且有近40%的农村子女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为培养本地人才,我处部分村组还对每年考上高等院校优秀学生进行现金奖励。

除辖区各村组外,办事处机关更是重视干部职工的培养,目前我处共有干部职工53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3%,大部分在职人员都有很强的进取心,通过参加自考、成人、电大等形式提高学历和业务能力。办事处也常选派人员参加各类岗位培训,敢于放手压担子加强工作人员的实践锻炼。可以看出我处工作人员已初步树立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村组,学习型科室也都积极推动了人才战略。

3、采取岗位竞聘和完善约束激励机制,管理考核人才

办事处是今年新成立的单位,根据街道办事处岗位设置和行政职能的不同,年初我处对工作人员的岗位进行了大幅调整,调整中我处充分考虑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特长和自身意愿。现处领导干部的学历全部在大专以上,其中还有两名研究生,领导年龄层次有所下降,平均年龄为38岁。

人员配置齐全、岗位职责明确后,今年我处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在环境卫生、信息报告等方面都明确了奖惩标准,同时办事处还完善了各种制度20余项,通过制度进一步管理人才、约束人才、奖惩分明的机制已初步激励了人才的干劲。

三、制约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的障碍重重,用人亟需革除弊端。

仅从我处开展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深挖,我们看到受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影响,也受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法制不健全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我们认为当前摆在展开人才工作面前的障碍主要有以下:

1、观念方面的障碍:在用人上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封闭保守现象很难完全转变,这使人才开发工作力度与第一资源地位相差甚远。同时人才自身观念也存在安于现状、怕冒风险。表现为机关事业单位人才转移力度不大,科技人员领头创办企业的氛围不浓。

2、机制方面的障碍:人才选拔机制框框多,门槛高,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取向,特别是从我们机关和事业站所来说,和其他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在人才流动上缺乏活力,普遍存在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现象,急需的人才不能安置,混日子的人员不能打发。社会保障机制也不配套,导致单位改制难、人员分流难。加之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财政全额拔款,干多干少所得相差无几,分配激励机制的不健全,使人才的贡献与其报酬不对等,人才的价值不能得到合理体现,积极性也就调动不起来。

3、体制方面的障碍:产、学、研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部门、单位之间缺少沟通、协调,不能形成统一的人才保护政策。

4、环境方面的障碍:人才的创业环境包括金融保障,项目支持,风险投入,教育培训等,目前我市为了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是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征用、贷款、户籍等,但各类政策优势不够明显,法制环境也有待改善,缺少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示范基地。

四、明年人才工作的重点打算和工作思路

1、强化“四种意识”,开发人才资源

“四种意识”:一是“一把手工程”意识,街道党工委将把人才开发工作提升到重要位置,一把手主抓人才工作,要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来抓引才引智工作;二是“人才标准多样化”意识,即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做到不拘一格选拔和任用人才;三是“人才至上”意识,即要以促进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为标准,切实做好使用、培养、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

,达到既用人之长

也容人之短;四是“人才大开发”意识,采取“使用性开发”、“政策性开发”“储备性开发”等多种方式,如:进行合理性岗位调整,加大中小额贷款力度,建立乡士人才库,建立科技示范户,强化机关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等,以各种方式来推动辖区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大开发。

2、营造“四个环境”,实施人才服务

首先是政策环境,在各类制度、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出台人才政策,发挥政策对人才成导向作用,以达到广罗人才,人尽其才的目的;二是社会风尚环境,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崇尚知识、崇尚人才的社会风气;三是市场环境,创建本辖区的人才市场,发挥劳动保障事务所作用,通过周到服务、规范运作,科学指导,有力监督,来完善本辖区人才市场体系;四是工作环境,加强人才创业载体建设,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3、创新“四项机制”,推动人才工作

“四项机制”: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纠正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二是建立淘汰机制,打破人才管理的终身制,在街道办建立起人员绩效考核档案,以动态管理解决有进无出的问题;三是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如在我机关今后将根据“德、能、勤、绩、廉”的考核结果,逐步拉开收入差距;在事业站所推行岗位工资制、绩效工资制、入股分红制等;在村组干部中量化、细化考核,扩大奖优罚劣的范围和标准,使有能力、有贡献的人才先富起来;四是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改变选人用人上的随意性,明年我处将对下设事业站所进行相应的人事改革,推行新进人员考试制、劳动关系聘用制,坚决按照“进人必考、竞争上岗”原则用人。

第3篇:乡镇人才工作总结

我镇人才工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盛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突出重点,加强领导,加大人才引进、盘活、培养和使用的力度,着力开发人才资源,提升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全面促进各类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乡镇人才工作汇报。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积极探索,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一)坚持党管人才,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指导。专门成立了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党委专题会议。同时,制定了《关于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服务活动”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组织党政办、社会事务办、流动人口管理办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整合力量,确保人才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我们通过政策引才、外出引才和就地引人等人才引进机制,不断拓宽农村人才引进渠道。一是不断完善已出台的人才奖励政策。我镇制定了在规定区域内修建规模乡村酒店、农家乐的业主给与奖励的政策。对引进的农业业主和回乡创业的在诸方面给予优惠奖励。同时,各村也充分发挥自身的机制优势,积极借用外脑“引进智力”。二是积极响应国家人才政策。

二、注重服务,实现人才资源优化

(一)搭建服务平台。今年,我们积极创建为农业生产技术人才服务的“三个平台”。一是创建农业技术人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平台,不断完善人才联谊会,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入会。通过不同生产种类人才之间的交流,达到了融洽感情,互通信息,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创建农村经济发展的研讨平台,通过农业局和镇农业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村技术人才共同研讨、交流,同时镇党委组织一批优秀的村三职干部和农村中青年技术人才“走出去”到农业产业发展快、农业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乡镇,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提高本镇农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工作汇报《乡镇人才工作汇报》。三是创建促进经济发展的沟通平台,通过定期召开农业人才“民-主恳谈”,邀请兄弟乡镇优秀人才就当前经济发展难点、疑点问题开展交流,促进人才与政府之间的交流。

(二)加强培训教育。一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在我镇广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举办猕猴桃、蔬菜、水果种植和渔业养殖等专业技术培训班,组织农村技术骨干参加专业性较强的培训会,进一步开拓专业技术人才学术交流通道。同时,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平台,引导、鼓励我镇农村人才参加县劳动就业局、农业局等单位主办的各类专业培训班为人才再教育提供更多机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镇远程教育的作用,开展技能培训,为培养人才提供学习与实践机会。

(三)完善人才信息库。镇党委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深入调查全镇农村实用人才情况(

三、营造环境,促使人才积极创业

(一)加强宣传力度,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一是积极开展宣传,发挥群众宣传优势,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宣传人才政策,先进典型。二是加强人才工作调研,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指导。三是充分利用广播、宣传车、板报、人才专栏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宣传,为我镇育才、聚才、用才提供经验。同时,我们还利用传单、黑板报等形式,在全镇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强化激励措施,努力创建拴心留人环境。镇党委积极引导“以人为本”的管理路线,营造让人才放心、安全、舒心的环境,强化载体建设,建立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各类活动场所,为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镇政府每年拨出专门经费,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并在每年年底,对为镇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4篇:财政局人才工作总结

一、我局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我局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全局(含下属单位)现有干部职工235人,其中在职人员233人。全局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5人,本科学历108人,大专学历9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全局人员总数的90、2%以上;全局取得会计、税收、法律、经济、计算机等中级职称的有80人,高级职称有8人,持有会计资格证上岗人员达到100%。全局有中共党员124人。

二、主要做法

(一)抓组织领导,努力营造人才工作氛围

我们从抓宣传和培训入手,进一步树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人才工作观念,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历年来我局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依法理财水平作为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抓住了人才工作的重点,理清了思路。机关各处室、下属单位均建立起了干部教育培训负责制,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党支部、工会、团支部、妇委会协同,各负其责,共同抓好落实,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精心制定和严格落实培训计划。根据历年财政工作实际和培训教育工作的需要,制定《海口市财政局年度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对教育培训的内容、责任人及实施时间

做出明确规定,建立健全了学习内容、考勤、教学、学习笔记等日常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计划内容实施培训教育,使人才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三是统筹安排,务求实效。在工作部署上,做到干部教育培训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下达、同检查、同考核,由办公室、人事处等部门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统一考核。

(二)抓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学习制度体系建设。结合财政工作实际,我局成立了四个理论学习小组,完善了《中心学习小组学习制度》、《党员学习教育制度》等多项涉及学习内容、考勤、教学、学习要求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制定了《关于鼓励继续教育和参加专业资格考试的暂行规定》,对取得职称考试、学历教育的干部职工给予报销学费等;完善了财政工作调研机制,认真组织申报并审核下达年度调研课题,对完成的调研课题经评选后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同时,将学习考试考核结果与人员使用、提拔、责任制考核、公务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等挂起钩来,加大干部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力度,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了教育培训保障机制。每年安排落实专门的培训教育经费,并对经费进行严格使用和管理;加强培训中心建设,以财会人员培训中心为基地,立足现有条件,逐步完善更新培训设施,改进培训方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仅6年来先后组织800余人次到中南财大、厦门会计学院、上海会计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培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习平台,在我局财政网站上设立学习培训专栏;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尽量保证干部职工的培训时间,坚持做到学习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四是建立学习培训的检查考核机制。认真组织好政治业务考试、分类业务技能考试、“五五”普法考试及市里组织的相关培训考核,以考试的方式对干部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检查。通过上述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全局干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抓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一是注重干部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每周五干部职工学习日制度,采取集体组织学习、专题辅导、召开座谈会、进行观摩、文艺宣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强化干部职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是认真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围绕我市经济格局的发展思路,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探索实行个性化教育培训。提出以全面促进机关干部树立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增强学习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服从服务于财政经济中心工作为主题,以强化培训教育为手段,健全奖惩机制为动力,形成“抓学习、强素质、促工作”三位一体、互动互促的学习机制。以开展财政文化活动、全员读书活动、岗位培训工程、人才培养工程等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经济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公务员基本知识和其他有关知识技能教育,逐步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知识更新为重点,参加社会教育和本单位学习为主渠道、自我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教育体系。

三是狠抓干部知识技能培训教育。以提高财政干部职工学历、技能职称为重点,狠抓财政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积极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继续进行函授、自学、成人高等教育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提高学历,全面掌握业务技能,干部职工业务素质得到了提升。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采取召开会议集中学、开辟论坛讨论学、引导干部自己学,组织观看典型案例、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忏悔录等教育录像,撰写观后感和心得体会,开展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党员干部中广泛深开展了党风党纪教育、反腐警示教育活动。以多种形式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组织干部参加廉政知识、普法知识竞答等活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五是认真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把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作为支持全市人才战略实施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师资管理,采取灵活措施,严格培训考核,确保培训效果。2015-2015年8月,全局共举办初级会计电算化培训班58期,培训2312人;举办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班14期,培训2000余人,会计从业资格证考前辅导班6期,培训433人,各区财政局举办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班16期,培训1870人。

(四)抓工作落实,促进全市人才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是为人才工作提供资金保障。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围绕人才开发,落实目标任务,加大指导力度,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推进。把人才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归口管理,合理使用。2015-2015年6月共安排教育支出479,139万元,其中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942万元。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逐年加大对农村人才教育培训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卫生人才队伍、科技人才队伍、文化人才队伍、政法人才队伍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及农村基础教育、人才智力援助、实用人才开发、劳动力培训工程的实施。这些经费的落实,有力保障了全市人才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是积极探索研究海口市人才投入长效机制问题。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印发海口市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20年)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局成立了专门的调研起草小组,组织人员对各相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关于教育、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实际投入情况的进行深入研究。在认真分析和经过大量测算的基础上,完成财政所负责的投入机制研究课题,并及时报送市委组织部,为上级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三是认真完成了组织人事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每年都按时保质保量填报了机关党政人才资源统计表和事业单位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情况统计表,为人事部门及时掌握人才情况提供了依据。按照市上统一安排,及时完成公务员登记、编制落实情况等有关人才总结工作,及时归集上交了有关人事档案。

(五)发挥人才作用,推进财政事业快速发展

把人才工作与财政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强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理念、体制和方法创新,不断探索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措施,建立起适合财政工作特点、富有针对性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局年度工作目标、计划生育目标、社会综合治理目标等主要目标责任曾连续两年获得全市一等奖;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连续2年获得全省第一名;2015年度全市机关投资环境监督评议评价我局以86、3的综合评分获得第一名;2015年全国妇联授予市财政国库支付局第一核算站“巾帼文明岗”。2015-2015年,全市财政收入分别完成70、08亿元、82、49亿元、100、02亿元和123、12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率达15、2%、17、7%、21、1%和23、1%,财政支出进度和增幅都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财力的大幅增长确保了农林水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重点支出需要。各项惠民政策得以全面落实,公共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财政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政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财经秩序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机关建设成效显著,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服务意识显著增强,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三、下一步人才工作思路和打算

今后,我局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强化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使用工作,严格经费保障,为推动全市人才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强化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人才管理中,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和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二是落实责任制,即层层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结合财政工作实际,把人才工作同行政工作一同部署,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切实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二是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成长的平台,从财政事业的发展需要出发,建立各具特色的分层分类培训机制。主要采取自培、送培和专业培训三种形式培训人才。

三是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使用工作。坚持为真正想干事、能干事、能干好事的人提供事业平台,按“人才资源+事业平台”人才开发模式,加强财政队伍建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首先用好本单位现有人才,多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不求全责备,敢于为干事业的人才承担责任、承担风险。在人才的选拔任用方面,坚持以能力、业绩为基础,严格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四大导向,以便使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

四是继续加大经费保障力度,为全市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按照市里安排,积极筹集资金,确保人才工作各项经费的落实,为全市人才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经费保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第5篇:引进人才工作总结

一、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1、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2015年是我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一年,公司领导班子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保持及培养工作,公司领导的重视及全面开展人才工作的深入发展也为我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我们大力引进高技术人员力量;公司内部招聘新的大学毕业生血液;采取合作方式聘请专家人,充实公司技术人,为企业注入新鲜名做技术指导,为公司做技术服务等等措施,积极推进企业在管理、产品质量、销售上的长远发展,无形的为企业创造了经济价值。2、人才队伍结构分析公司的经理层都是大专以上学历,不仅在管理上处于领导地位,而且在学历上也都处于“领导”地位,公司一位总经理,四位副总经理都是本科学历,并基本上都持有专业技术职称,其中有两位是外聘管理人才。公司的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外来引进人才,都是经过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有着多年的从业经验,并基本上都有专业技术职称。例如xxxx的人技术团队,基本上都是木材加工或机械专业,其中名是工程师。公司的中级及其他管理人员都是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都是在自己本职工作上从业多年的骨干分子,部分有技术职称。在此方面公司财务部最为突出,名财务人员具有会计师资格证,名具有助理会计师证,且都从事财务工作十年以上,可谓经验丰富。总之,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管辅人员,公司都有着严格的学历限制,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公司十分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公司无论在本地还是外地(技术人员主要是外地)多次召开招聘会或登招聘信息的形式,招聘专业人才,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招聘回来的高级管理人才,如xxxx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及生产厂长,为企业规范管理及生产经营活动作出巨大贡献,公司在管理上不断步入正轨,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招聘回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人技术团队,在企业生产技术上提供了极大帮助,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促使公司产品无论在产量上还是质量是都有所提高。还采用柔性引进人才及合作方式引进人才的方式,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有些技术问题不需要跟踪处理或专门聘请此方面的人才费用过高,对于企业来说过于浪费,那么就需要用上述方式,来把人才在使用合理的费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使用人才。例如我企业与xxxx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检测中心建立了委托服务关系,该中心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为我们提供必要的产品质量技术服务,这为我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靠保证。并积极兑现引才待遇,在表彰激励人才上大下工夫,尽可能的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引进人才不是最终目的,留住人才才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之道。企业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在留才上大下工夫,人才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为企业尽心尽力,因此全力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谋利。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才也需要“高速发展”,这就需要一个媒介来促进人才发展,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参加培训。公司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来提高人才的技术水平及能力,反过来为公司服务,来促进企业“高速发展”。公司注重人才培训,不仅在企业内部多次展开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如安全生产培训、防火演练培训、生产技能培训、新员工入厂培训等培训班,基本上每位xxxx的员工都接受过企业内部自己组织的培训班,大大提高了员工的职业技能及安全生产素质。还积极为企业职工争取外部培训的机会,如安全培训、特种设备资格证培训、司炉工上岗证培训、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质检员培训等培训班,通过参加培训能够使员工获得资格证,给予员工在技术上的认可。

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受地理位置及薪金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困难,尤其是专家型人才。这在无形中就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四、明年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初步打算结合我企业工作实际,明年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全区人事工作会议的安排和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企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不断实现我公司人事人才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初步打算:继续深入推进人才工作向更好方向发展,不断总结和解决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调研,务求实效;加强督查,提高工作效能;注重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强对人事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为企业建立健全正确的人才引导机制做好充分准备。

第6篇:引进人才工作总结

近年来,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坚持“人才强局、科技兴局”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招聘工作,在院士、国内知名专家的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招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局人才队伍快速发展,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领军人才逐渐成长,为全局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推动宁夏地勘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人才引进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及收获总结如下:

一、立足我区地勘产业现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宁夏经济社会进入到跨越式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宁夏按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发展思路,建立起了以煤炭开发、电力生产和新能源开发竞相发展的能源格局,能源工业已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多年来自治区煤田地质局承担了几十个国家级、自治区级煤炭勘查项目,共提交探明煤炭资源量381亿吨,“十二五”期间,还将加大“攻深找盲”力度,力争探明煤炭资源量50亿吨,为宁夏跨越式发展再立新功。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公益类、基金类、市场类项目日渐增多,加之地勘新理论、新手段、新方法的不断应用,人才缺乏成了制约地勘行业发展的最大的瓶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必然是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发展战略中长期坚持的中心工作。

二、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打造良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环境结合地勘工作发展需要,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jú长亲自担任,成员由分管人才工作的党委书记、副jú长、人事部门主管等组成。领导小组协调和解决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人才工作发展规划,制定人才引进、聘用、薪酬、考核等激励政策和办法,积极打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生活环境,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申报、建立自治区煤田地质院士工作站2015年7月,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以自治区政府的名义柔性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刘光鼎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武强教授、中国煤科院西安分院首席专家张新民教授,申请建立了自治区煤田地质院士工作站。这一举措,对全区煤田地质勘查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煤田地质勘查理论研究水平,拓宽了地质服务领域,攻坚地质技术难题,为煤矿安全生产、提高全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015年7月14日,自治区煤田地质局邀请“自治区煤田地质院士工作站”特聘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武强教授,在银川悦海宾馆举办了“煤矿顶板水害防治新方法研讨会”,与来自全区31家煤矿的矿长、总工就煤矿顶板水害防治这一世界性难题进行“问诊、把脉”。在研讨会上武强教授详细阐述他的科研成果“三图—双预测”法。通过自治区煤田地质局的多方努力这一方法在全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各煤矿的顶板水害防治这一世界性难题,为推动国家级煤炭基地的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级宁东能源基地的建设,各大煤矿对安全生产、水灾害治理、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依托院士工作站科研力量,成立了矿井地质灾害治理研究院,专门从事区内矿井水灾害治理、煤层气开发利用工作,将院士工作站研究成果向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转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四、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工作,不断壮大地勘人才队伍2015年以来,自治区煤田地质局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招聘工作,通过自治区“宁洽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校园招聘以及网上招聘活动,累计招聘到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185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3人,有效缓解了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五、加强人才培养力度,选拔聘任技术带头人自治区煤田地质局高度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每年安排100多万元教育培训经费,开展各类人员培训教育活动,鼓励在职职工结合岗位需求参加工程硕士、MBA的学历教育,加快宁夏地质勘查硕士、博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于取得毕业证书的人员,给予报销全部学费。近年我局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安科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邀请知名教授来宁开展高级研修班、专题报告会、项目评审会等研究、培训活动,提高了地质勘查领域的研究水平,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专业技术人员。2015年,自治区煤田地质局根据我区地质勘查技术发展需求,选拔聘任了4名专业技术带头人,加强了煤田地质、水工环地质、地质钻探等方面技术研究,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篇六: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2016市科学技术局工作总结

市科学技术局工作总结

xxxx年,衢州市科技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悉心指导下,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围绕“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我市“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和科学跨越”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市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考核先进市称号,连续六年获此殊荣。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强化服务意识为着眼点,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

(一)加强市县科技工作联动。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并讲话,对全年重点科技工作进行部署。全市各地科技工作亮点纷呈:柯城区启动了专家工作站建设,柔性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为企业开展技术指导30人次;衢江区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和各类创新载体14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龙游县启动省级特种纸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建工作,该平台已被列为省重点培育对象;江山市围绕省科技强市、省知识产权示范市和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等三项创建,成功创建了省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市;常山县申报国家创新基金取得历史性突破,有两个项目首次获得资助;开化县大力优化创新环境,出台了《关于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业高新的若干意见》,高新技术领域单个项目最高补助200万元。

(二)深化科技考核与宣传工作。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被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综合考核。完成xxxx——xxxx年度全国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工作,6个县(市、区)全部通过考核,我市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称号。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浓厚各级各部门合力抓科技工作的氛围。开展以“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和“4.26”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特别是第九届科工会期间,邀请了新华社、科技日报、浙江日报等20多家省内外主流媒体参加,进行了会前会中会后一个月的宣传,报道我市自主创新、产业转型、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典型和成效,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深入开展科技帮扶促调。开展“深化作风建设暨服务提升年”活动,全局干部分为7个小组,共挂联100家市本级重点联系企业,采取多项措施为企业排忧解难。一是加强宣传,在《衢州日报》刊登一个整版,向全市经济主体广泛宣传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型企业的申报认定条件、办理程序;二是提升服务,组织力量编写《科技服务简明手册》,汇总科技计划、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和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项目的申报办法;三是建立平台,整合网上技术市场、工业110及科技信箱,建立了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经济主体提供更及时、更有效、更便捷的科技信息服务,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网上科工会”。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我市还出资1000万元参股组建浙江科技金融服务公司,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

二、以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为抓手,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一)成功举办第九届科工会。按照“规模小型化、内容专业化、形式多样化、活动经常化、成果实效化”的要求,第九届科工会专门聚焦新材料产业,举办了开幕式、成果展示与对接洽谈、专家企业行、新材料高层次紧缺人才洽谈会、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新材料发展趋势报告会、科技金融与创业投资报告会等七大活动,邀请了来自中科院系统、浙江大学等国内37所知名高校院所的160多名专家教授参加,提供最新科研成果和可供合作项目300多项,全市500多家企业1000多人参加对接洽谈。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签约项目130多个(其中国共产党建创新载体8个),合同金额8000多万元。

(二)稳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在外出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和多次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衢州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方案,即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目标要求,突出科技优势,体现衢州特色,服务我市主导产业,以中科院相关研究机构、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为技术依托单位,与浙江大学科技园、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两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合共建。xxxx年9月,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批复,同意在衢州建立省级大学科技园。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科工会开幕式上,浙江大学科技园衢州分园、浙江国家大学科技园衢州分园和衢州省级大学科技园正式挂牌。

(三)加快氟硅技术研究院发展。在省科技厅、省编委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衢州氟硅技术研究院顺利升格为浙江氟硅技术研究院,并建立了我市首家院士工作站。完成二期科学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和安装调试、三期试验中心的方案设计,与跨国公司罗地亚共建了衢州氟化工联合研发中心,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共建了衢州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了纯度Up级电子化学品氢氟酸技术开发等项目,为企业开展专业咨询和产品原料的分析测试服务400余次,在氟硅生产工艺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氟硅新材料检测中心。

(四)积极推进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企业的研发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积极性。全年新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浙江开关厂、江山化工和捷马化工建立的研发中心被评为浙江省优秀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浙江开关厂企业研究院被列为省级企业研究院建设计划。全年新增市级创新载体5家、省级4家。继续实施“创业素质工程”,举办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班和专题讲座10期。会同市委人才办做好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人才项目的落地和服务跟踪等工作,配合市委组织部和人力社保局做好“115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选拔、考核和日常管理。

三、以项目实施和科技型企业培育为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积极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全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10项、国家火炬计划6项、星火计划8项,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6项、省公益科技计划7项、省重大科技专项5项、厅市会商项目2项、开发省级新产品56个。全市获得上级科技经费3623万元。组织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进行验收,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18项,安排科技项目经费2440万元。

(二)进一步深化厅市会商制度。举行了市政府和省科技厅第二次厅市工作会商,全面推进我市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的“电子级多晶硅项目”和浙江开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高值利用技术集成示范”两个项目列入厅市会商专项资助,资助金额分别为170万元和260万元。

(三)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全年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省创新型示范企业4家、省专利示范企业6家、省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1家。新认定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1家。

四、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导向,加快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一)开展知识产权宣讲培训。承办了全省专利行政执法培训班,全省120多名专利系统执法人员参加培训。举办xxxx年“浙江省知识产权宣传巡回演讲”衢州专场报告会,组织各县(市、区)开展知识产权进社区、进企业宣传活动,全市累计举办各类知识产权培训10期。特别是首次举办了“衢州市专利成果展”,全市22家企业带来了24个专利项目,较好地展现了我市新材料产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专利技术成果。

(二)强化专利行政执法与保护。一是开展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制订了《衢州市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全市累计检查专业市场55个,检查产品6000多件。二是健全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协作机制。与市公安局签订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亮剑”专项行动联动协议书,就案件移送程序、召开联席会议等作了议定。三是组织开展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江山市左邻右舍便利商店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浙江万众商贸公司获得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项目经费补助。

(三)认真落实专利资助政策。全市共对xxxx年获得的989项授权专利、7家省专利示范企业、1个软件产品,以及4项专利产业化项目和1项引进专利实行了专项资助,资助184万元。全市专利申请量1945件,授权量1522件,同比分别增长23.8%和9.1%;发明专利授权量93件,同比增长55%。

五、以科技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加强农业与社会领域科技创新

【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一)抓好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11项,“竹黄、金针菇珍稀食药菌资源开发关键技术中试及产品加工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获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1名、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4名。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常山县“油茶产业提升工程”新一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已列入省级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衢江区“衢州椪柑产业提升科技示范及推广”项目通过验收。

(二)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省第九批省科技特派员、第四批市科技特派员和各县(市、区)科技特派员93人均已按要求派驻各乡镇基层开展工作。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特派员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和优势,创新服务方式,有力地推进了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据统计,xxxx年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开发项目96个,共推广新技术72项,引进新品种11个,建立基地6000余亩,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56期,发放科普资料10000余份。

(三)继续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进行筛选,向6个单位的工程建设项目发放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通知书。完成大型水库地震安全工程调查工作,并及时上报省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组织开展了“5·12”防灾减灾日宣传、地震应急逃生避险演练和科普讲座等活动,并在全省率先完成防震减灾“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

(四)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根据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要求,督促江山市淤头镇、开化县华埠镇省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工作,指导江山市省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成果。有3个项目被列入xxxx年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重大科技项目。

六、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石,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一)加强日常学习和教育。以纪念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继续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制定了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干部(党员)年度学习计划,召开40余次“学习会”和4次全市科技系统工作例会,深入学习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和省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重要会议精神,组织向“最美教师”学习,争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衢州人,不断提高科技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由我局选送的两个节目分别获得全省科技系统纪念建党90周年晚会二等奖和三等奖,展示了我市科技系统热情踊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加强廉政和效能建设。学习换届纪律和廉政准则,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制定下发《关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局机关全体干部和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开展廉政风险点自查,绘制权利运行流程图11个,查找廉政风险点227个,制定防范措施126条,做到廉政风险防控全覆盖。热情接待群众来访,正确处理群众诉求,做好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的答复工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结果”。共办理群众诉求30件,其中咨询5件、建议23件、其他2件,均按时答复。

xxxx年,全市科技系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和任务,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距离市委、市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要求,我市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仍然偏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缺乏,科技经费投入还不能满足创新的需求等,这些问题都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加以解决。

xxxx年工作思路

xxxx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市加快在全省“后发崛起”和四省边际“率先崛起”的关键一年,我市科技工作要坚持以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委五届十四次全会为指导,紧紧围绕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年度建设目标,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市建设“两地三城”、支撑“两个崛起”、实现富民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工作:

一、加快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一)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创新发展战略,完善创新政策环境,营造创新氛围、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同时,坚持重心下移,积极开展创新型乡镇建设,推动科技工作向乡镇延伸。

(二)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园区,支持市高新园区做好以升促建工作,完善现代产业、综合服务、高端城市和一流生态“四大功能”,努力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区和现代产业新城。推进衢州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开展大学科技园设计建设、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扶持奖励政策研究等实质性工作,加快项目落地和人才引进,把衢州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三)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好浙江氟硅技术研究院和浙江省衢州氟硅新材料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发挥好上海有机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作用,积极申报成立国家级氟硅材料检测中心,争创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谋划建设特种纸、空气动力机械等其他行业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我市优势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四)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紧紧围绕省里提出的“六个一批”(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科研院所、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的要求,结合衢州实际,重点抓好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创新载体等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科技人才引进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加强科技政策落实和宣传。继续落实完善各项科技惠企惠民政策,深化科技经济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大干部挂联企业力度,深入企业、深入基层,为经济主体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科技服务。加强对全市企业科技政策的宣传和辅导,扩大科技创新政策的知晓面,让企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制定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更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大科技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培育更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大企业服务外包,扶持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创业者,建设一个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风险和金融服务机构群体。

(三)继续完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工业110、科技信箱、网上技术市场和市科技局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量大、扩散面广、交流成本低等优势,建立面向全市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网上信息发布、网上多媒体洽谈与交流、网上中介服务等功能,构造方便快捷的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世界浙商大会”和“浙江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等中心,吸引浙商来衢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或科技服务型产业,以科技推动山区经济发展。根据衢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针对我市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产业和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加快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重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羊。

(二)大力培育各类创新型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更多的科技资源,研发更多的高新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而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科技型企业。加快国家氟硅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空气动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扶持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和电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三)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实施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专项计划,重点提升建材、机械、轻工、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水平,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努力形成一批以高端产品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促进我市传统支柱产业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四、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着力集聚优质科技资源

(一)完善厅市会商制度。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山区经济发展等重大课题方面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围绕我市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确定几个重大科技专项与优先主题予以重点支持,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着力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提升区域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化市校合作机制,不断加强与市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好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三个衢州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发挥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围绕企业需求,采取“小分队、多批次”形式,组织邀请专家到企业发现解决技术难题、洽谈合作项目、转化科技成果。围绕产业需求,采用“市县两级联动”的方式,有重点地举办产业技术需求对接活动,有效解决产业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三)创新办好第十届科工会。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聚焦主导产业,突出专利展示与交易,进一步改进办会模式,及早部署,争取办出新特色、取得新成效;按照“规模小型化、内容专业化、形式多样化、活动经常化、成果实效化”的思路,推进科企合作,努力促进科企双方从单项技术难题解决逐步向合作研发、引进专有技术或专利技术、联合共建创新载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合作转变,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五、围绕改善民生,着力加快农业农村和社会领域科技创新

(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进步。以贯彻落实xxxx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农业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衢州农科院建设,深化与省农科院、林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不断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继续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扎实推进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两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做好种子种苗、农业先进技术推广等科技项目攻关,培养一支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实施一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和集成推广项目,构建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助推新农村建设。

(二)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围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重大民生科技问题,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疾病防控等一批民生类科技项目攻关,建设一批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民生类科技成果和成熟技术的推广转化,加强培育民生科技产业。

六、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和人才战略,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积极创建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制定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方案,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与落实,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实现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建设目标。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加大知识产权投入,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同时,积极争取成立市专利行政执法支队,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加大专利宣传和保护力度,及时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七、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科技管理绩效

(一)继续完善科技管理体系。牢固确立自主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健全考核、评价、奖惩体系,加大对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作用。贯彻落实《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两高于”,即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十一五”增长幅度。

(二)继续提高科技经费使用绩效。完善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加强科技项目的中期评估、结题验收和绩效考评。调整优化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结构,重点支持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主动设计,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的监督检查,提高经费使用集中度和绩效,更好地发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与经费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科技项目申报、评审等办事程序、行为准则,提高科技计划立项和科技成果评审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

八、创新工作机制,着力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

(一)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充分利用山海协作、互挂互派等合作机制,加大干部上挂下派交流力度,密切与各级部门的联系,服务企业服务园区,促进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深入开展“进村入企走基层、科技服务促转型”大走访和以“三治三比”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效能提升年”活动,全面落实“两项工作”和“三项制度”,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机关效能。

(二)坚持加强学习和推动工作相结合。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深化完善学习制度,努力提高科技干部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工作能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研究科技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切实增强开展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党风廉政和惩防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一岗双责”和“三重一大”各项规定,完善岗位风险防控机制,遵守廉政准则各项规定。结合省里开展的“深入基层谋发展、心系群众惠民生”创先争优蹲点调研活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一线形成科技发展思路,在一线了解科技需求民意,在一线兴办科技惠民实事,倡导全体机关工作人员争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衢州人,争当一个“最美科技干部”。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柔性引进人才的含义 柔性引进人才办法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柔性引进人才调研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59305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