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失地农民数量

失地农民数量

2016-09-01 10:35: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失地农民数量(共5篇)【精品】2015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报告(最新)2015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报告 根据第六次市委常委会及市政府领导批示精神,由市政府研究室牵头,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劳动就业局、失业保险中心)、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统计局、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配合,对我市失地农民情况...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失地农民数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精品】2015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报告(最新)
失地农民数量 第一篇

2015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报告 根据第六次市委常委会及市政府领导批示精神,由市政府研究室牵头,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劳动就业局、失业保险中心)、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统计局、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配合,对我市失地农民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新区、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对全市失地农民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在重点区域召开了座谈会,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失地农民的界定

失地农民是指土地被依法征收,农业户口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农村居民。我们按照这个概念进行摸底调查,注意城镇与农村户口区别,调研分析对象主要是具有农村户口的失地农民。

【失地农民数量】

二、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底,我市失地农民13884户、49005人,分别占全市农户和农民总数的11.8%、11.3%;失地41435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3%。涉及21个乡镇,88个村。调查表明,我市失地农民,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区域分布上看,失地农民集中在新区和耀州区,人数分别为26564人和15781人,占全市失地农民总数的54.2%和32.2%。

2、从年龄构成上看,失地农民以青壮年为主,18—60岁之间失地农民人数为29112人,占总数的59.4%;18岁以下及61岁以上失地农民人数为11368人、8525人,分别占总数23.2%、17.4%。

3、收入略增,但生活水平下降。据测算,我市失地农民2012年人均纯收入9544元,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410元,但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12385元。由于失去土地,生活成本大大增加,与城镇居民相比成为弱势群体。

4、就业以打零工为主,生活困难人数比重较大。据调查,失地农民打零工或外出打工人数为15125人;生活困难(收入无保障)和因病等原因丧失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失地农民数量 第二篇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系别:XXXXXXXXXXXX 专业:XXXXXXXXXX 姓名:XXXXX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不少地方大量土地被征用,造成失地 农民数量急剧上升。 “失地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过去一直从事种植业, 无一技之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陷入了“打工无人要,就业无人问,经 营无本钱。 ”的困难境地,他们中多数人谋生艰难情况堪忧,已经引起全社会的 广泛关注。 说是农民, 他们已经没有了土地; 说不是农民, 他们又无法融入城市, 只能在城市的边缘徘徊。 一、调查基本情况【失地农民数量】(一) 、调查内容分类: 1、失地农民前后生活的比较(选择题 1、2、3、4、问答题 12) 2、被征土地规划是否合理(选择题:5、6、问答题:1、8) 3、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题:9、10 问答题:3、10、14、15) 4、失地农民的补偿问题(选择题:7、8 问答题:7) 5、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问答题:4、11、13、16、18) 6、实地农民的就业问题(问答题:2、5、6、17) 7、对现状的意见或建议(问答题:9、19、20) (二 )调查时间 第一次调查:2012 年 10 月 22 日 第二次调查:2012 年 10 月 28 日 第三次调查:2012 年 11 月 11 日 (三) 、调查地点:杨凌示范区温馨小区 (四) 、调查方式:三人一组,设计分卷,随机调查,撰写报告 (五) 、调查目的: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 社会现象,征地的趋势成为必然。而时代以土地为生存依据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就是了保障, 针对现在失地农民存在的各种问题,来调查完善政府在失地方面存 在的问题。 (六) 、调查意义:对失地农民实施更好的、更切合实际的保障,国之本稳定才 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七) 、克服困难: 在调查过程中碰到以下困难并得到解决: 1、有些村民不识字,我们会通过交谈给他们代笔填写问卷; 2、有些村民不配合调查,我们会耐心的给他们讲解问卷的内容和我们实践的目 的; 3、有的人不配合照相,我们会想尽办法说服他们;【失地农民数量】

(八)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从 2007 年开始至今,示范区已对规划区 17 个村 1.88 万亩集体土地实行了 整村征收,并为 8000 余户,31650 名被征地农民建立了社会保障,累计发放各 项社会保障费用 5000 余万。 已启动了 11 个村 3822 户 14426 的人集中搬迁安置, 建立 370 多万平方米, 占地 500 亩的安置小区 4 个, 搬迁后可腾出村庄面积 2050 亩,节约土地 1550 亩。目前,示范区第一个被征地农民安置地是温馨小区。温 馨小区主要安置的是穆家寨、 杜家坡和淡家堡三个村的村民,共 935 户群众分到 了新房并已入住。此次调查共发放 30 份问卷,全部收回并有效。调查表明,征 地计划不仅保障了被征迁农民的权益,而且还把被征迁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 低,长远生计有保障”落到实处。被征地农民得到了较妥善的安置,为了更详细 的了解杨凌地区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温馨小区进行,据调查 了解:其中,男性共 19 人,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 63.3%;女性共 11 人,占本次 调查总人数的 36.7%。被调查者年龄分为 4 个阶段,分别为:20 岁~30 岁占本次 调查总人数的 40%;31 岁~40 岁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 20%;41 岁~55 岁占本次 调查总人数的 26.7%;55 岁以上的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 13.3% 。 二、数据统计及原因分析 <一>、失地农民前后生活的比较 1、您失地前主要的收入来源() A、种地 A、本地打工 失地前 失地后 B、养殖 C、个体工商户 D、其他 D、其他 D 占 39% D 占 39% D 占 20.3% D 占 20.6%%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知:失地农民失地前,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种地,在被调查 者中有 39%的青年人在农闲时外出打工, 只有极少数人从事教育事业; 失地后他 们主要的收入是本地打工,在 20.3%的被调查者中,只有少数人有固定工作,其 他人和年迈的老人都无工作。之前小日子还过得不错,不愁吃穿,不担心温饱问 题;失去土地的他们,没有主要收入,靠打工维持基本生活,农民工不起眼,在 社会上被人瞧不起,能拿到出勤的全工资还是未知数。 3、您失地前的消费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生活用品 B、食物 C、建筑房屋 D、交通 E、其他 2、您失地后主要的收入来源() B、外出打工 C、个体工商户 表 1 失地前后收入情况: A 占 50% A 占 16.7% B 占 8% B 占 60% C 占 3% C 占 3% (选择题:1、2、3、4、问答题 12)

4、您失地后的消费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生活用品 B、食物 C、建筑房屋 D、交通 E、其他 表 2 失地前后支出情况: 失地前 失地后 A 占 27.4% A 占 37.9% B 占 21.6% B 占 2.7% C 占 27.4% C 占 5.1 % D 占 9.6% D 占 9.6% E 占 14% E 占 13.7%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知: 失地农民失地前, 主要支出在生活用品、 食物和建筑房屋, 少数人支出在交通上,14%的被调查者在他们失地后,主要支出在生活用品和食 物上。 12、您觉得失地前与失地后那个生活更幸福,为什么? 据统计 20%的被调查者对现在的生活满意, 生活水平提高, 劳动力也得到解 放,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 3%的被调查者给出的答案是 无变化,因为前后都有工作,对他没有什么影响;77%的被调查者不满现状, 以前的他们可以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而现在什么都要花钱,又没有持 续维持生计的方法,日子过得非常拮据。例如:在我们调查过程中,有被调查者 透漏, 他们为了节省, 上厕所都舍不得用清水冲。 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说明我们国家在针对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上所做的工作不够好,措施不够完 善。 <二>、被征土地规划是否合理(选择题:5、6、 问答题:1、8) 据调查统计得知:被调查者只有 10%的人愿意土地被征,其原因是:征地 可以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速度, 解放农村多余的劳动力, 97%的被调查者认为征 有 地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 87%的被调查者不愿意土地被征; 有 大多数人不知道土 地被征后用于那些方面; 据了解被征土地有许多仍然闲置未用,失地农民认为这 是对土地的浪费; 被调查者现家庭住址都位于城市郊区,无土地直接影响到他们 的生计,支出大于收入,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拮据。有 23.3%的被调查者土地被征 在三至五年,有 20%的被查者土地被征在两至三年,13.3%的被查者土地被征在 一年以上,13.3%的被调查者土地被征在一至两年,16.7%的被调查者土地被征 五至八年,13.4%的被调查者土地被征在八年以上。间隔如此长的时间,失地问 题未得到实际的解决,农民拿什么过日子,只能靠仅存的土地或外出打点工,靠 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 <三>、政府征收土地中存在的问题 (选择题:10 问答题:3、10、14、15) 据调查统计得知:被调查者中有 90.3%的被调查者对被征土地后政府的承 诺兑现情况不满意,认为政府苛扣农民的失地补偿金;其余较满意,认为政府还

是可以给农民办实事的。 60%的被调查者都不愿意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 法权益,只有 30%的被调查者会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10%的被 调查者保留意见; 绝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在征地过程中采用暴力、强迫等强制性手 段等。28.5%的被调查者认为被征土地用于私人间厂;17.5%的被调查者认为被 征土地用于公共事业;5.7%的被调查者认为被征土地用于农业建设;34%的被调 查者认为被征土地用于建造个人住宅; 还有 14.8%的被调查者不知道被征土地用 于干什么,反应了政府政策不透明, 执法者扭曲政策; 87%的被调查者认为征地最 大的受益者是政府, 认为政府内部存在腐败现象; 6.4%的被调查者认为征地受益 最大的是某些个人,使某些个人获利,就如有些失地农民所言“一夜之间富了某 些人,穷了许多人” ;3%的被调查者认为征地最大的受益者是企业,企业与政府 相互勾结在一起搜刮民脂民膏;还有 3%的被调查者认为征地最大受益者是农民, 农民可以坐享清福, 不用再像过去那样过着晨耕晚息的生活。大多数被调查认为 政府赔偿的少,对他们现在的生活无帮助,中国人都有传统的思想,很多不愿离 开自己的故居,而搬迁到异地,然而政府却强行进行等。以上这些问题都导致失 地农民频繁上访,农民不再信任政府,这对我们党执政,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小康水平, 成为政府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失地农民补偿的问题(选择题:7、8 问答题:7) 按照国土资源部规定, 对于失地农民的安置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 括但不限于:货币安置、农业生产安置、重新择业安置、入股分红安置、异地移 民安置等多种方式,但在实践中,绝大多数地区都采取了一次性货币补偿形式, 土地补偿费被简单地理解为生活补助。 如本次调查中穆家寨被征土地每亩地一次 性补偿都在一万元以下,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数据统计得知:有 20%的被调查者对目前土地补偿标准的看法是不知道; 7.4%的被调查者对目前土地补偿标准的看法是满意;72.6%的被调查者对目前土 压低补偿标准、侵占、截留、挪用补偿款,农民失地又失业等种种损害农民合法 利益的现象。如赵家坡的补偿是每年每亩地补偿 400 公斤小麦,400 公斤玉米, 按市场价折合成现金发给失地农民。 据调查统计得知,有 40%的被调查者知道土地补偿标准,60%的被调查者不 知道补偿标准。有 54.5%的被调查认为政府采取的征地补偿为货币补偿,24.5% 的认为没有补偿, 15%的人认为政府采取了购房补偿政策, 还有 3%的人认为采取 以地换地补偿,剩余 3%的人认为有其他补偿。现行补偿政策只考虑了失地农民 的眼前利益, 而忽略了他们的长远利益, 忽略了农村土地所承载的多重社会功能。 众所周知,现阶段,土地仍然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和生存保障。农民在失去土地 的同时,其享有的依附在土地上的其他权利和利益,如财产权利、基本生活保障

2015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失地农民数量 第三篇

建立健全“四个机制”

加强失地农民生活保障

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近几年来,我们紧密结合寒亭实际,坚持把维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建立起了“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就业有门路、创业有扶持”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模式,从根本上解除了失地农民的近忧远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建立健全土地补偿机制,确保失地农民长期受益。为避免有限的补偿金短期内被“吃光分光”,我们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坚持按国家有关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整地补偿标准、规范补偿金发放的同时,努力探索经营土地补偿进的路子,到了明显成效。一是确保土地补偿金及时到位。为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我们按照一定要维护好群众的利益、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一定要注意节约土地 “三个一定要的”原则,严格土地征用,并且始终坚持“凡征必补、补必到位”,对土地补偿的标准、补偿款的发放、兑付时限都做出具体要求。明确规定,凡是对农民土地补偿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确保土地补偿金及时足额拨到农民手中。目前,全区农民因失地获得的补偿,均高于其失地前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二是搞好土地补偿金经营运作。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经营土地补偿金的路子,把土地补偿金留在村集体作为开发建设资金,通过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建设标准车间向外出租的方式,让“死”钱变“活”,“小”钱变“大”,实现了土地补偿金的多次增值,让失地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益。如我们开元街道南张氏三村,组织村民每人以2000元土地补偿款入股,建设了标准车间13000平方米,租赁给来投资的企业,去年收入近100万元,每个村民分红500元,预计今年可达1500元。三是加强土地补偿金监督管理。为保证土地补偿金的科学合理使用,给村民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我们在明确土地补偿金及其收益失地农民所有权的前提下,不断强化区、乡、村三级的监督管理职能,确保土地补偿金用到明处、用到实处。各村动用土地补偿金,必须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民主理财小组签字盖章,再报经乡镇政府批准方可使用,并定期公开账目,努力做到公开、透明,让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同时也进一步缓和了干群关系。此外,区经管局、财政局还不定期对各村土地补偿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切实加强了对补偿金的监督管理,杜绝了滥用、挪用土地补偿金的现象。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是对安置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们本着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逐步到位的原则,坚持从为失地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入手,初步探索建立了三项保障制度,解除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一是实行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管理,建立健全了失地农民保险预警预测制度。区就业管理办公室每年对全区的失地农民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把因失地而失业,失地而致贫的农民及时纳入统一管理中,多方筹资设立失业保险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定期给予援助,切实保障了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二是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制定完善了《农村养老保险暂行管理办法》,保险资金采取村集体统一支付或者是由村集体和个人按比例缴纳的方式,合理负担,将失地农民逐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有益尝试,在我区开元街道部分村开展了试点,有三分之二的失地农民参保,他们用土地补偿金或者是租金入保,达到规定年龄后,每人将获得100元左右的月收入。三是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切实防止农民尤其是失地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就医问题,我们大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按照“农民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农民得实惠”的原则,采取“利益吸引、连锁牵引、政策导引、管理指引”的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失地农民自愿参保,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 三、建立健全就业扶持机制,加快失地农民转移步伐。富余农民的最佳途径就是减少农民,尤其是加快失地农民的转移步伐,保证农民“失地不失业”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农民就业,不断探索失地农民转移途径上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切实加快了“农民变民工、农民变职工、农民变市民”的步伐。一是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网络,为失地农民就业搭建服务平台。由于农民多数生活比较闭塞,与外界接触的信息渠道有限,可能就会失去许多外出务工的机会。为此,我们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创新机制、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了信息平台和中介平台建设,成立了由区劳动服务公司、乡镇社会保障办公室和村委会“三位一体”的劳务信息网络机构。对全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失地农民的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起了包括年龄、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技术状况等在内的劳动力资源台帐及数据输出平台。投资15万元修建了劳动就业服务大厅,主要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培训介绍、就业认定、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和劳动力资源信息,不断加强与区内外企业的联系,深入了解企业用工动向,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企业职工招聘会,初步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运行规范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新机制。今年以来,共举办农民工就业供需洽谈会 次,达成用工协议的占参会人数的 %以上。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失地农民就业。随着招商引资步伐的不断加快,大量外地企业纷纷到我区投资兴业。为确保项目引进后,农民失地不失业,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措施,明确规定建设单位征地后应优先招用被征地的劳动力,积极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农村失地人员,对用人单位招用失地农村劳动力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优惠;此外,认真清理和纠正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使失地农民可以享受到与城镇失业人员一样的最新优惠和扶持政策。同时,大力倡导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出台了农村失地人员创办民营企业税费减免政策,积极为他们提供资金、场地、创业培训和创业项目等方面支持和帮助。目前,全区由失地农民创办的私营企业已达200多家。三是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关键是要搞好就业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我们坚持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方针,以区劳动力就业培训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区技工学校、区综合高中为重点,以其他部门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为辅助,不断拓展培训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提高农民工的各项技能,特别是针对用工单位需求,进行“订单式”、有针对性地专项技术培训,切实增强了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素质。2015年,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 期,近 名失地农民工分别通过车工、电工、家政、针织、驾驶、电子、焊工等20多类工种的初级培训,大多数已在区内企业就工。 四是建立健全居住安置机制,提高失地农民生活质量。为不断改善失地农民的居住条件,切实提高其生活质量,我们结合“城中村”改造,大力实施村居改造工程,逐步实现平房楼房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一是统一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完善”的思路,把失地农民住宅小区纳入全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进行建设,避免了各村无序开发,提高了整个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统一拆迁补偿。对符合条件的村庄和住户,将按照统一的拆迁标准给予补偿,最大限度的体现农民的根本利益,以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三是统一建设。通过统一招标的方式承招建筑商开发建设,并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确保工程质量。首期失地农民居住安置工程已经开始实施,主要是在我区开元街办、雷家庄子村驻地以及西寺村驻地范围内,规划了两个居民小区,通过对外招商承建,实施“城中村”改造,逐步建成既满足农民居住,又满足企业职工承租的商住小区,600多户农民明年即可住上公寓楼,真正开始了农民变工人、村民变居民的城市化进程。【失地农民数量】

2016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及解决对策
失地农民数量 第四篇

作为地处市中心城区的区,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区失地农民达到1.8万多人,约占农民总数的20,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护城、东郊、南坪岗、东江等近郊乡镇,失地农民的生活及其出路已成为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失地农民生活现状

1、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一般有3种形式,即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向境内的重点工程建设单位输送劳动力、农民协议工、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早期征地部分村民采取了农民协议工的安置形式,如护城乡西郊社区近100余人到邻近的市卷烟厂、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等单位。后期征地村民均采取了给予劳动力安置费一次性买断补偿的方式,由村民自谋职业。仍以护城乡为例,此类村民中国共产党有劳动力(不含在校学生)5280人,其中就业1611人,就业率只有31%。从事经商的有185人,占3.5%;在城市务工的670人,其中市外打工98人,市内做临时工572人,仅占12.7%;在乡村集体企业务工和从事其他的有756人,占14.3%;而赋闲在家的有3669人,占失地农民中劳动力总数的69%。

2、收入不平衡。失地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现行土地的征用补偿安置费,二是经商,三是务工,四是房租。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失地农民的收入差距很大,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据调查,护城乡2016年全乡人均纯收入5100元,其中从事经商的185人,年收入达到894.7万元,人平4.8万元;务工670人,年收入637.7万元,人平9518元;赋闲在家以房租为生的3669人,年房租收入仅737.3万元,人平仅有2016元,另有150户靠特困救助金维持生活。可见,近70%的失地失业农民收入偏低,且不够稳定,有的因病、因子女教育投入等还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另据调查,东郊乡失地农民每户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占15.1%,生活比较艰难。

【失地农民数量】

3、待遇很难保障。大多数农转非居民享受着“居民身份、农民待遇”双重标准,办社保、吃低保、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在住房拆迁中,他们依然是按“农拆”对待,拆迁价格相对城市居民住房要低得多,而重建住房时,却享受了“城市居民”待遇,同样80m2两层楼,要比农村住户多交城市建设配套等费用近7000元。如在东郊乡最近一次拆迁中,给安置基地后,一般农户楼房拆迁价格仅320元/m2,而现房屋造价基本上要450元/m2,导致农民“以房换房”的愿望难以达到。同时,他们依然要承担防汛、排渍等村民义务。

4、居住环境较差。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降低建设成本,规划部门对城郊结合部土地实行严格控制,原本无可非议。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农民旧房无法翻修,分户后无处建房。如东郊乡土地严控区域内,农民急需翻修住房的达1500户,需分户新建的900多户,两者相加占全乡总住户的一半以上。此情况在护城、南坪两乡也大量存在,甚至有的一家4代8口人住3间房。此外由于城市管理的缺位,导致失地农民新建小区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如护城乡高车村1992年征地搬迁后,重建基地由于当时安装的下水道管道口径太小,致使排水不畅,下雨时居民区常遭水淹。有的住户一楼卫生间粪水上冒,臭不可闻;南坪乡一重建基地由于自来水管破裂,十多年来一直修修补补,以致跑冒漏滴严重。最严重时,一个组一个月自来水水表显示达3千吨,每吨水价格摊到3.5元,村民无力承担。有的村民只好改由自己打井,采用地下水。

5、社会隐患多。大批的失地农民如果得不到“可持续生计”,必然成为社会的隐患。从护城乡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不稳定因素。一是农民协议工,因为企业的改制大部分已下岗或买断身份,生活处境较为艰难;二是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原来分配的土地征用补偿款主要用于安置时建房,所剩微乎其微,几年时间也几乎用完,而纯粹靠房租维持生活的,收入过低;三是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房屋的拆迁或重复拆迁,使一些象张家台、皂果、三岔路、西郊这些土地基本征用完毕的社区农民没有了重建安置基地,只有购买商品房,很多失地农民将丢掉房屋租金这个最基本、最低微的收入保障;四是失地农民居住环境较差,失地农民为了拿出更多的房屋面积用来出租,一般一家几口挤在很小的空间生活,55%的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低于20平方米。还有的因土地长期“圈而不用”,规划区内住户的房屋不允许改造,已有近40%的住房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五是部分失地农民希望在邻近企业打点零工,做些附带性的,如拖运砂土、货物上下等等,常常与建设单位发生矛盾,出现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事情。近几年来,护城乡失地农民因生活问题、土地征用补偿款分配纠纷问题、经济建设环境问题上访的事件正逐步增多。

二、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所做的探索

近几年来,区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除了大力招商引资,兴办工业企业,吸纳村民就业之外,还进行了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

1、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如护城乡自2016年来提出了“市场富民”的发展思路,要求一个村办一个专业市场,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目前,已经建成的市场有兴隆装饰城、龙港巷工贸市场、金桥市场、岩坪农贸市场、高车市场、聚宝农贸市场、西郊家具市场和三岔路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村集体投资兴建,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安排市场管理人员,引导村民进入市场经营,有一定收益后村民进行分红。张家台村利用征地土地补偿款和原集体积累100多万元买下20多亩地,兴建了金桥市场,目前,该市场已有经营面积3200平方米,经营门面169个,市场固定资产已达到1100多万元,市场运行态势良好。有村民14人从事市场管理,6人入市经营。估计到2016年第三轮招租时,本村农民就业人数还将大大增加,而且租金收益分红将成为全村1000多村民的一条重要增收渠道。二是引进老板投资兴建农贸市场,村集体进行管理,提供市场管理岗位,解决部分村民就业。聚宝村利用境内的高职院规模扩张带来的人流集聚效应,引进合同资金近800万,建成聚宝农贸大市场,100余名村民从事市场内保洁、保安、经营秩序维护等具体管理和直接入市经营。三是引进老板投资兴建大型专业市场,村集体组织村民为其配套经营。岩坪村围绕兴隆装饰城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市场内的货物配送等,现有150多名村民长年在市场内从事搬运,人均年收入近万元。

2、引导农民集资入股兴办经济实体。在村集体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引导村民集资入股兴办仓库、厂房等进行出租,村民进行分红。东江乡新坡村三组积极为农资大市场进行仓储配套,采取农民集资入股的形式,从征地补偿款中的组级部分拿出50多万元兴建了面积达3412平方米的仓库,目前,该仓库所有门面均被农资大市场的经营业主租用,年租金达到28万元,村民人年均收益可达1800多元。护城乡仙源村采取农民入股和村集体共同投入的方式,由村里拿出12亩地,与烟草机械厂共同兴建一个4000平米的厂房出租给烟草机械厂,每年支付租金50万元,并安排100多名失地村民进厂务工。

3、鼓励村民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医疗保险。乡村两级大力宣传社会养老保险有关政策,积极动员农民从土地补偿款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购买社会养老保险,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2016年东郊乡购买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486人,购买其他商业保险人数达到357人。2016年,全区农村医疗保险试点在护城乡开展,通过区、乡、村民三方出资的形式,为农民提供医疗保障。目前,全乡共有村民10248人参加了医疗保险,2016年有270户领取医疗保险费23万元。2016年11月,区将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5元提高到25元。

4、对失地农民进行公寓式安置。对拆迁户进行公寓式安置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宅基地进行开发;另一方面可以使村民居住更加集中,形成商业旺地,以利于开展各种商贸经营。目前,护城乡皂果村已制订方案,对芙蓉广场周围搬迁的100多户农户进行公寓式安置,目前正在建设中。公寓一、二搂为商业门面,另外节余土地修建商居搂出租,经营收益村民分红。

5、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改变农户单打独干、分散经营带来的无序竞争和效益低下的现状,各乡镇积极鼓励失地农民尤其是部分失地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南坪岗乡东风村建立农民运输协会,自筹资金修建了一个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仓储中心,由协会与附近的火车站大市场签订租赁合同及劳务用工协议,现有100多名协会会员到兴隆装饰城从事搬运,每人每年可获得5000元左右的劳务费,另外每户还可以获得500-800元的租金分红;丹洲乡高泗村近年因为市里修建沅江大堤间堤土地锐减,在乡党委、政府和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村创办了花卉苗木协会,带动100多户失地农民培植名优花卉苗木,2016年完成销售额170多万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目前,全区已在失地农民中建立协会10个,带动失地农户1460户,每年为失地农户增收人均300元以上。

6、将近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2016年来,全区有21个村转为了社区居委会,近万名失地农民被纳入了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全区失地农民中有2000多人正在享受城市低保救助。

三、区解决失地农民出路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措施

随着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郊乡镇土地被大量征用,预计到2016年,全区失地农民总数将突破3万人大关。如何让这一大批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是当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消除贫困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摆在区、乡两级党委、政府面前必须尽快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1、针对兴办实体无地的问题,要积极实行“留地安置”的政策。失地农民目前普遍面临无地办经济实体的尴尬。国务院2016年第83号文件曾明确指出,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要进行“预留地安置”。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根据我市的具体实际,要给予失地农民长久地生活保障,征地单位须将10%-15%地被征用土地,留给被征地村合作经济组织,用于发展二、三产业,产生稳定地经济收入,反哺失地农民。在具体操作中要搞好规划控制,制定我市的乡镇和小城镇的规划,特别市要尽快制定郊区乡镇的发展规划,为村民兴办经济实体规划出一定的非农业用地。留用地要充分考虑村民创办经济实体的收益潜力,允许并支持符合规划的项目在优良地段内投资兴业。

2、针对兴办实体手续多、费用高的问题,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失地农民集资创办经济实体是解决其生活出路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兴办实体手续繁杂,收费项目过多在某种程度上却制约了其发展。据统计,目前项目报建涉及到规划、国土、建设、计委、消防、防震、防雷、墙改办、散装水泥办、劳保基金、白蚂蚁防治办、人防办等13个收费部门,报建手续繁琐,收费项目繁杂,项目报建的时间长,费用高。因此,要大力简化报建审批手续,减少项目报建环节,减免报建费用。

3、针对公寓式安置农民抵触情绪大的问题,要给搬迁农民更多实惠。公寓式安置在区推行过程中遇到了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失地农民的抵触情绪。因为按现行推行办法,公寓式安置将使很多失地农民失去将来赖以生存的房租,所以,在实行公寓式安置时,一定要考虑给予失地农民更多的实惠。要按照每个拆迁户面积80平方米安置宅基地的标准,划出重建基地,在重建基地修建6层或6层以上公寓,这将节约至少五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节余的土地可多修建房屋,这些“多建”的房屋分配或低价出售给失地农民,让每户失地农民享有两套公寓房,一套自己居住,一套用于出租。同时,公寓式安置使村民更为集中居住,自然形成城市小区,可由村集体组织牵头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对小区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并解决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另外,在公寓搂一、二层,可修建商铺、门面,经营收益由村集体进行分配。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对住宅安置小区认真进行规划,选在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地段。

4、针对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弱的问题,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失地农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就业能力弱的现状。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必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要以市场的需求和农民的需求来定培训项目(对失地农民实行“菜单式”和“计单式”培训),以竞争定培训机构(对就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行面向全社会的招标制),以补贴促参与(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失地农民,政府给与一定的财政支持)。此外,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要与下岗失业人员一样同等享受在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免交相关税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

5、针对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难的问题,要采取灵活的保障措施。目前,农村合作互助医疗试点的管理机构还不明确,医疗救助的资金难以落实,失地农民思想上还存在着“存钱养老、靠儿养老”的观念,社会养老保险的标准过高又使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投入资金,这些因素使得失地农民的生活缺乏足够的保障。因此,要采取更多与农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保障措施。一是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把不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不允许征地作为改革征地制度和完善征地程序的重要内容。二是遵循“低进低出”的原则,降低社保门槛,设计一种“少缴费、少得益”的新制度,使农民所缴纳的参保费用不至于影响其目前的生活,同时又能使参保者的得益足以满足其将来的基本生活需求。三是明确将已转为社区居民的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体系,对缺乏就业能力、生活困难的,要让他们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四是完善医疗保险。要改革现有农村合作互助医疗经费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医疗就诊条件,使农民从合作医疗互助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2016失地居民保障情况调研报告
失地农民数量 第五篇

XX居位于市政务中心西临,西接长途汽车总站,善国中学紧靠村旁,XX大道穿居而过。据《沈氏族谱》载:清朝中期(公元1733-1822年)沈氏从后屯迁此,随之岳姓迁来共建村,名岳家庄,今称XX。2002年根据XX政发(2002)81号文规定,更名为XX居委。该居地理位置优越,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是宜居、宜业、宜商的理想乐土。XX居共有土地320亩,为配合全市实施的沈庄XX城中村改造项目,征用该居土地280亩,现有土地40余亩;人口433人,其中参加分配人口288人;计划生育育龄妇女98人,一男孩户38户,一女孩户24户,双女户1户;党员16人。

一、XX居失地居民情况

近年来,XX街道在服从服务城市发展中,不断拓宽发展空间,搭建发展平台,通过城市建设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而且在上项目、壮实力、促就业,为全市更好的项目落地腾出空间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正在实施的XX居城中村改造,使得XX居大量土地被征用,现仅有土地40余亩。在XX居居民房屋被拆迁后,居民全部在东七、孙庄等居租房居住。在失地居民群众中,有稳定工作岗位和从事服务行业者约占20%,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富裕;获得不稳定就业岗位和自行外出务工或在市内务工者占70%,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部分还有所下降;没有就业者约占10%,生活水平一般,这部分失地群众年龄较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商品经济意识差,缺乏技术和经营经验,不能从事商业活动,有的还疾病缠身,没有其它出路。总体来看,失地居民就业不稳定和失地保障政策不完善,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失地群众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二、引导失地居民就业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失地居民的就业能力弱,面对就业竞争,由于年龄、知识、技能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求职比较困难。就XX街道而言,可提供的就业空间不少,竞争虽然激烈,但由于失地居民文化程度、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导致用人单位不愿聘用,大多数居民从事市场配货运输、家政服务等。XX居失地居民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一是女35岁男40岁以上的大龄失地居民,即使能找到一份工作,大多也不稳定。二是失地前完全依赖种地为生的纯农民转业能力差,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三是就目前的政策而言,种田的农民可以享受粮食直补等各种扶持政策,下岗职工可得到再就业技能培训和各种优惠政策,对农村、农民的各种社会保障也是普遍面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而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就业等问题的激励政策还不完善。另外,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 “不能适销对路”,造成效果不佳。近几年,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的投入不断加大,统计的受训人数也比较多,可收效不是很好,适应不了失地农民就业的实际要求,反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三、对促进失地居民就业的建议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周边失地农民的群体将会越来越多,这是由农业向工业、乡村向城市转化过程的必然选择。如何做好因失地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各级政府迫切关注的问题。

1、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广大失地农民不能象城镇人口一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成为失地农民最担心的问题,仅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只能“坐吃山空”。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征地过程中,应对失地农民进行开发式安置,除给付补偿金外,还应替农民考虑长远之计,逐步建立、规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2、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由于失地农民原来大多数从事比较简单的传统农业,对自身素质要求不高,但失地后从事非农产业,造成就业难问题。因此建议: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及竞争力;二要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消除就业障碍,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三是政府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失地农民就业,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加宽泛的就业政策、资金等方面的环境及条件。

3、引导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发展集体企业,拓宽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空间,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中,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既可以把失地农民组织起来,让其通过做工收入保证生活来源,又能够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建议: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营,进行个体运输、商饮、服务业的开发,减少对土地的依赖性。

4、逐步建立和完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地安置方式,建立解决失地农民长久生计的长效机制,使城市支持农村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将失地农民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融汇在一起,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市场化就业。对吸纳失地农民达到一定数量的二、三产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对失地农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对消化失地农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为主而兴办的二、三产业,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同时,认真贯彻执行商业用地安置有关事宜,力争实现失地不失业、农业转商业、农民当老板的既定目标,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失地农民数量》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我国失地农民数量 修文县失地农民数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失地农民数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失地农民数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60518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