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2016-09-05 11:30:2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共5篇)城镇化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一。概述十八大后,我国城镇化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虽然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而解决当前的矛盾和问题是城镇化提升的重要内容。本文浅析了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一些问题,并就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给予了相应的分析。60年城镇化发...

城镇化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第一篇

调查报告

一。概述

十八大后,我国城镇化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虽然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而解决当前的矛盾和问题是城镇化提升的重要内容。本文浅析了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一些问题,并就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给予了相应的分析。60年城镇化发展,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在一个农业分量很重、正在加速工业化的大国,如何发展城镇化,是一个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全新事业。60年间,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走出了一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60 年前刚刚建立的新中国,面对贫弱的局面,首先升腾起的是工业化的梦想。正是工业化的发展,带动着城镇化的进程。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大项目带动了城镇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而在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速,关于城镇化路径的选择也成为议论的焦点。

二。什么是城镇化

“城镇化”,是由我国学者创造的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也有众多解释。一般学者定义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 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三。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1.城镇人口增长过快。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城镇化既可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 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会加重城镇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的负 担,增加生活垃圾、废气、污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自然伴随着 人口增长。但增长过快,一旦其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排泄量超出了城镇环境的承载能 力和自净能力,就会带来城镇环境污染。然而据调查研究表明,近几年来我国的小 城镇人口急剧增长。大量的人口流进小城镇,这无疑给小城镇的交通、住房、教育 医疗等基础设施带来严重的考验,同时大量的待业者就业困难,这将给严重影响城 市的社会治安。

2.小城镇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仍局限 在大城市,新兴小城镇的建设基本处于缺乏规划的无序状态,小城镇的建设带有很

大的随意性,城镇布局零乱,工业区、居民区等交错分布,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 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了环境治理的 难度;有的小城镇甚至放弃已经形成的原有集镇,重新征地建设新城镇。城镇的水、 电、煤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布局、存在重复布局、施工的现象,不仅造成人力、物 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城镇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降低,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使 农村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3.乡镇企业中的环境问题。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核心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我国乡镇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布局分散,在环境管理不便、污染治理困难的难题。此外,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设备陈旧,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企业短期行为严重,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由于乡镇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环保设施和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是乡镇企业在经济上所不能承受的,同时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也缺乏应有的环境意识,致使现今众多乡镇企业中严重环境问题的产生难以避免。

4、谓“被城镇化”,可分解为土地的“被城镇化”和农民的“被城镇化”。最近舆论热炒的“鬼城”蔓延,就是土地“被城镇化”的集中体现;而农民的“被城镇化”,则是指一些地方的农民被强制交出原有的承包土地、宅基地和住房,得到的只是新型社区的一套楼房和少量补偿,社保、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都付诸阙如。这样一种“城镇化”,实际上演变成了一场新的“圈地运动”,其本质是对农民利益的剥夺。它一方面加剧拉大了贫富差距,制造和激化官民矛盾,埋下社会不稳定的种子;另一方面又制造出大量“空城”、“鬼城”,放大并积累了房地产业本已存在的泡沫,催生出产业危机和金融危机,与中央推进城镇化的宗旨和目的南辕北辙。

四。城镇化过程中婚姻问题

我们根据问题发布了调查问卷

如果您选择恋爱对象 [矩阵单选题]

您父亲对您选择结婚对象的意愿【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五.问题分析: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儿女婚姻的问题上有些许的小改观,北京的家长都愿意自己的儿女找北京的对象,同时也有部分家长的观念改变了,同意自己的儿女找个外省事的对象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然而儿女的个人意愿,也有所转变,婚姻是一般社会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美满幸福的婚姻离不开对婚姻本身恰当合理的认识,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是如何看待“婚姻”这一概念的呢?对于婚姻与爱情的关系,0.74%的受访者认为“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其余9.26%的受访者认为“婚姻中有爱情最好,没有也无所谓”。同时在如何定义婚姻的问题上,81.48%的受访者选择“婚姻是爱情的升华”,

3.7%的受访者选择“婚姻是爱情的坟墓”,1.85%的受访者选择“婚姻是繁衍后代的义务”,另有12.96%的受访者发表了其它看法,在此不一一列出。另外对于婚姻与金钱的关系,88.89%的受访者表示“要累积一定的经济基础才与相爱的人结婚”,5.56%的受访者表示“只要有爱情就可以结婚,不需要考虑金钱”,5.56%的受访者表达了其它观点,在此不一一列出。由此不难看出,在大多数当代大学生的心中,“爱情”仍然是决定婚姻的关键性因素,但这个“爱情”并不是独立于其他一切存在的,而是与现实环境紧密相连的,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保证才能做出结婚的决定。当然也有小部分人(5.56%)把婚姻看做“纯粹的爱情”,不需要其他东西,这种看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但我们并不提倡,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只有爱情的婚姻其实是难以维系的。在回答“结婚是否只是两个人的事”这一问题时,

72.22%的受访者选择“不是,要考虑家人或朋友的感受”,20.37%的受访者选择“是”,

7.41%的受访者选择“不是,要为下一代着想”。而在看待大学恋爱与婚姻的关系上,87.04%的受访者表示“真心相爱的话,大学恋爱有可能会发展成婚姻”,7.41%的受访者表示“大学恋爱只是玩玩而已,与婚姻无关”,5.56%的受访者发表了其它看法,在此不一一列出。可以看出,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恋爱时就已经多多少少地考虑以后会不会结婚的问题,在考虑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们还会顾及身边其他因素,而不光是两个人之间的感觉。在恋爱的时候我们只是与对方的“现在”相处,只认识他或她目前的一切或大部分。一旦结婚,就意味着不仅要接受对方“现在”的所有,而且要接受对方的“过去”并与之一起开展新的生活。“过去”包括他或她的父母至亲、生活习惯、成就或挫折,以及可能影响现在的一切往事。恋爱不必涉及家庭,而婚姻必须涉及家庭,并且婚姻本身就是为了建立新的家庭。这样看来,用概念来形容恋爱和婚姻更为妥当,这是人生的两个有密切关系但很不相同的概念,互相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替代互换。虽然都是以两个人,即使是相同的两个人为主体,但涉及的内涵却有很大的差别。恋爱与婚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各自针对两个不同的范畴,如果在一个范畴里运用属于另一个范畴的概念,并被这个错位的概念引导行事,则做错事的机会就会大增。也就是说,如果在恋爱的时候要考虑很多在结婚时要考虑的问题,那么你的恋爱就难以得到真正的快乐。例如,交男女朋友时就要立即考虑家里人是否同意接受,而不是关注两个人本身是否真的适合一起生活?如何使两个人相处得更快乐甜蜜?等等。反过来,到了结婚的时候考虑的问题却与恋爱时仍然一样的话,婚姻也难以圆满。

六.结束语

城镇化的更好发展将推动我国城市与农村、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合理发展。因此,认识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其

中存在的问题。建设生态的、和谐的发展模式,以推动我国城市、农村的发展,推 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农村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第二篇

暑期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王庆春

组长:工程管理101王钧显

组员:工程管理101金真宇 朱新年 张振华 马博雅 工程管理102于冠楠

2011/8/25

“农村城镇化”建设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相关的重要方面,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故,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含有农村城镇化的区域规划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我们小组六人分别对辽宁省东港市、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镇、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和庄浪县、黑龙江省黑河市、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大坝场镇等六个地区进行了调查,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 农民 新农村 城镇化

一、 相关理论

城镇化: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的过程,体现出非农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越高,其城镇工业化、信息化程度就越高,非农人口的比重就高,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高。城镇化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规律:发达国家的进程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20%以后,城镇化进展呈加快趋势,城镇化率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当城镇化率超过70%后,其速度又趋减缓,最终稳定在80%至90%之间。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文明向广大农村的蔓延将是不可阻挡的。

二、 调查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将农村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规划”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的设想。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之一。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农村及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对该课题的研究,既是现实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三、 调查方法与程序

我们首先预想出农村城镇化建设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制作出问卷,然后对六个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而后根据各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对各地区大胆地提出了设想和合理化建议。

四、问题与对策

1、农民对城镇化建设缺少认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文化程度越低,对“农村城镇化”这一名词越不了解,而农村地区人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所以农民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够。以我们对辽宁省东港市的调查为例。(因为客运站候车室人流量比较大,而且人员组成杂乱,旅客等车闲暇时也比较容易接受调查,所以我们分别在东港和大孤山两站候车室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数据成下表:

调查显示,有74%的人们对城镇化建设了解程度不够,相对了解的仅占了26%,这表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否则城镇化进程难以加快,农民难以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对其他五个地区的调查,也是如此,其中甘肃省庄浪县问题相对严重,可以看出,西北的教育问题仍然严重 。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各级政府起的只是起推动作用,只有农民真正意识到农村城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解决问题才有实效。所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积极引导村民由“小农意识”向市场化、社会化观念转变,在思想意识上为城镇化和社会转型奠定基础。各地村委要加强对农民的学习教育,可以在村里开展一些农业技能培训班、兴趣爱好培养班之类的活动,在学习中实现他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发现,一些大学生竟然没听过“农村城镇化”这一名词,这表明,中国的教育存在问题,存在着教育误区。高中教育,不应文理科界限分明;大学教育,应该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双管齐下,大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要对社会有最基本的认知,以便将来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回报社会。

2、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缺少吸引力,富有特色的小城镇才具活力和凝聚力。城镇规划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这是实现城镇建设特色的根本保证。

小城镇特色包含以下四方面:

一是鲜明的产业特色。小城镇建设必须有产业支撑,经济是城镇发展的动力,小城镇建设应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但是,各地在积极扩展小城镇建设规模的同时,必须认真思考如何依据本地资源、区位、人文、历史等优势条件,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才是小城镇发展的力量源泉。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链,比如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庄浪县养牛场 东港市海蜇、虾养殖区 黑河市华子蘑种植基地

二是独特的区域特色。城镇特色是一个城镇个性的反映,有特色和个性的城镇才具有魅力。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中国在城镇发展历程中也同样创造出许多辉煌。有浓郁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向人们追述上个历史时代的文明和城市风貌特色的见证。可是,综观当前有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虽发展势头较快,但是精品城镇不多,有特色的更不多,很难从城镇特色上去识

别这个城镇与那个城镇的区别。南方一个城镇在风景区内建了一座牌坊,看上去很恢宏,做得色彩艳丽,富丽堂皇。但这种北方风格的牌坊放在南方城镇的风景区,就非常不符合南方城镇风格特色,显得是不伦不类。现在人们都称赞大连很美。大连市在当初确立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城市过程中有句名言“不求最大,但求最好”,这种“好”也包括了要有自己的特色。大连通过建设有自己城市特色的实践印证了特色的重要。

三是鲜活的生态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应该成为城镇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的永恒主题。有些小城镇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山体植被茂密,树木葱茏,水面较多、较大,自然风光比较优美,不少小城镇还拥有国家级、省级的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这些都应当是为营造小城镇生态特色提供的最佳基础。

(大孤山古建筑群) (大孤山古韵小区)

四是有文化品位的建筑特色。建筑是反映一个城镇文化品位和风格特色的重要标志。人们把耸立着的有特色的建筑精品比喻为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无疑,城镇各类建筑群体如同是向世人们展示的一部部作品,是非优劣自有旁人评说。怎样才使自己城镇的建筑作品少留历史遗憾?首先,要做好城镇建筑特色设计定位。现在有些小城镇兴建一些洋楼或者是欧式一条街,这不是本土文化,没有民族味、地方味。我们不是排斥外国建筑文化,我国也有不少城市中保留着许多外国式建筑,但它是某种特殊历史年代留下的建筑印记。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各种建筑风格很多,城镇建筑特色设计,应当邀请富有经验的专业设计者,结合地方人文历史,文化习俗,创作出富有区域地方建筑特色、文化韵味的设计蓝图。在城镇建筑特色方案确立前,应组织各有关方面人士和专家研究讨论,应当把最能体现一个城镇建筑特色风貌的东西展现出来。这样无论是对小城镇新区开发,还是老镇改造,都受到城镇建筑特色设计控制与指导,合理安排布局,对建筑物的高度、体量、立面、色调,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施工、工程质量等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确保小城镇建筑特色风貌总体上统一协调,使人感到这个城镇有魅力,有韵味。其次是城镇一条街、一条路或联片、组团或建设活动应依据城镇建筑特色的总体要求,在建设方式上实行综合开发建设,其效果更好。三是小城镇里零星房屋建筑,同样应依据城镇建筑特色设计要求进行建设,小城镇有关设计规划部门要及时做好技术指导工作,让居住在城镇的人们都懂得怎样注意把自己的城镇营造得更有特色、更有韵味,让大家都来关心、爱护有特色、有品位的小城镇。

3、环境问题

调查显示,人们对环境问题普遍关注。大部分小城镇环境问题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街道的整洁程度,污水垃圾的处理,雨天街道积水排放问题,以及城镇绿化问题;农村地区主要表现在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大部分地区没有专门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养殖废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任意

排放,使我国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环境卫生状况差。

对此,相关部门应增加环保人员投入,增加垃圾处理设备,呼吁人们携手共建新家园,热爱我们共有的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增加地下排水管道,地下管道应是一个城镇的经脉,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程度的标准;扩大城镇绿化面积,人居环境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生态环境的主体是绿色植物。因此,绿化工作应成为美化环境的亮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城镇建设的着力点和小城镇投入的热点。城镇绿化投资不仅无风险,而且效益高,会带来植物自身及环境的不断增值,以优美的生活环境凝聚人,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人,以优化的生态环境感染人,并造福于子孙后代。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社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农村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农村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交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饮水设施、电力设施、通讯设施、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农村文化设施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六个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都很落后,经过对相关部门的访问,得知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表现在资金总额较小,资金投入分散,配套资金不足;二是建设规划不优。表现在布局不太合理,设计不尽科学。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中,没有注重规划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致使农村基础设施与新时期农村发展不相适应。三是设施效益不高。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加之管护不力,许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下降。四是技术服务不强。部分技术人员自身能力较低、技术较弱、敬业精神不强,技术指导不到位,工程质量不高。对此,相关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并加强管理,统筹规划;要强化服务,整合部门力量;加强技术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聚集各个方面的力量,促进部门有效配合,齐心协力,全面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5、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协调

经调查发现,六个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配合不够,多为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人文素质落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构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抓各类文化艺术基地建设。建设并充分利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村文化室及乡村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为农民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二是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三是树立品牌意识,努力培

农村城镇化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第三篇

“农村城镇化”问题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4-4-6 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执笔:李加才 管飒爽 指导老师:居再宏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相关的重要方面,也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故,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含有农村城镇化的区域规划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南通如东县的调查,采用趋势外推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 农民 新农村 城镇化

一、“农村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及调查背景

相关理论:城镇化是当今热门课题,一般具有五项基本内涵: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五是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对这五项内涵及其衍生的课题研究,可以使我们相对准确地把握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而农村城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课题,是广义城镇化的细化,也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将农村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规划”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的设想。农村城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对该课题的研究,既是现实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长期慢于工业经济发展,苏中地区表现更为明显。近几年来,由于江苏省委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地处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泰州等市快速崛起,城镇化与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出速度加快,亮点频频,但成绩与困难并存的局面,其现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选取南通市如东县为标本,即出于此考虑。

如东县地处江苏东南部,长三角北翼。近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县域经济实力位居江苏中上等,多次荣获全国百强县、江苏小康县等称号。全县人口111万,设建制镇20个,城镇常住人口27.0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24.8%。近年来,随着如东县委、县政府“科技兴县、工业化、城镇化、外向化以及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县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人口城镇化率有了明显提高。

二、调查方法与程序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85.37%为通过技能培训能增强竞争力。有92.16%认为在当地务工好,他们认为在当地务工能够为当地创造财富,可以加快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但调查显示,70.10%农村城镇化建设知识只了解一点,完全了解的几乎没有。(见表1)

表1:

①您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

选 项 作用明显 意义不大

百分比 85.37 14.63【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②您认为是就地务工好,还是外出务工好?

选 项 当地 外出 无所谓

百分比 92.16 2.53 5.31

③你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了解多少?

选项 完全了解 了解一点 未听说过 无所谓

百分比 5.79 70.10 8.06 16.05

如东县农村工作办公室规划指导科的何主任接待调查组时,就该县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说明:如东县以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为契机,以新农村的建设为支点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并根据中央文件提出了“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指导方针。

他谈到当前该县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四点:第一,人的因素。首先是农民的认识问题,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各级政府起的只是推动作用,只有农民真正意识到农村城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才有实效。其次是村干部的人才断层问题。老一届的村干部眼看就要退休,年轻接班人还需要时间锻炼。第二,经费不足。目前,如东15个镇的总负债额已达4.99亿元,负债最高的镇达8000万元。共322个村负债达1.4亿元,有13个村超过100万元。而有限的资金也没有合理地投入,资金利用率不高。以某一市级示范村为例。该村共有人口2058人,面积为5.25平方公里。一年共投入400万元,其中仅用于道路改善100万,河道清理150万元,成效甚微。第三,产业因素。农村经济发展慢,农业进展不快,教育培

训跟不上。第四,土地因素。大量征用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工作成了问题。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于是形成了一种城镇化建设的“上热、中冷、下等”的局面。

我们又选择了位于如东城郊的小康示范村——掘西村进行调查。村委会陈主任向我们介绍了该村的情况:该村农民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传统的农业收入,平均每户仅有1.5亩土地;二是外出打工。后者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另有少数农民自主创业,开办工厂。

陈主任介绍说,作为市级的小康示范村,他们只有15%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2005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预计到2008年将会达到8000元。

三、如东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县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1.小城镇数量多,密度大,发展快。该县的建制镇已从1978年底的5个发展到目前的20个。县政府所在地掘港镇的常住人口达8.65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1.46倍,建成面积比1990年翻了几倍。栟茶、马塘常住人口达8.65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两倍多。

2.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加强,该县近三年用于小城镇建设的投资达3亿多元。相继实施了旧城区的改造、农民街道建设、道路建设、路灯亮化,道路绿化,排水等一系列工程。中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46.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31.9平方米,延伸路灯线62.7公里。

3.小城镇发展呈层次性、逆度性:第一层次是掘港镇,它作为如东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产相对发达。城镇积聚人口的功能较强,人口城镇化率57.62%。第二层次是七个老建制镇,建镇较早,其工业,三产发展低于县城,但又好于新建制镇。它的积聚人口的功能介于县城和新建制镇之间,其人口城镇化进程小于新建制镇但又强于县城。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4.如东地处沿海,政府决定以港口开发来带动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目前该县的洋口港建设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5.农村集居区的建设。农村集居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事关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如东县一直以来都是小农经济的自然布局,在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集约化,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小农经济的布局必然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集居区的建设将农民集中到一起居住,既可以节约生活资料又便于集中学习、管理,同时又可以节约生产资料,有利于该县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的大农业发展。

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如东县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

1、城乡发展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有关部门对100户掘港镇居民和100户农村住户进行了抽样调查:去年,如东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62.03元,同比增长了12.06%,而农村人均收入去年只达4835.4元。

试分析如下: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依靠工资收入,工资收入较稳定,加上新的调资政策,使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得以较大幅度地提高;随着企业改革和相关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职工收入增加较快。此外,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都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农民则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体,目前有三个不利因素。一是政策性增收因素已微不足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该县政策性收入增收因素主要是免收农业税和粮食补给。去年该县全部实施了免收农业税、粮食补给等。但如果还是维持原有的补贴标准,今年不会再有增加量。二是农产品价格已在高位运行。农产品价格上涨往往是个双刃剑,一方面是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会随之增长的更快。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会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调查了解到有的村里还没装上自来水,有的地方自来水不能全天供应。道路方面,农村好多地方一到雨天泥泞难行,道路不通畅也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小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这些也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而目前如东县的有些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快,经济实力还不强,小城镇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经济依托。如:袁庄镇、大豫镇二、三产值还很低,还是以农业为主的镇,有些小城镇也仅具小城镇的外在形式,而缺少经济支撑。

3、小城镇发展规模偏小。除了掘港、马塘、岔河、栟茶、丰利等老建制镇建成区规模较大、人口较多外,其它小城镇的建成区规模还比较小,积聚的人口也较少。有些新建制镇仅仅只有一条农民街,仅是一个小城镇的雏形。为了扩大小城镇的发展规模,有一些乡镇进行了合并,但是成效不大,许多新建制镇还发展缓慢。

4、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配套设施跟不上。特别是撤乡并镇之举,缺乏超前规划,有些小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在管理方面,有些新建制镇还和以前一样处于缺乏管理的真空,混乱无序。比如说在很多地方看到一些土地被征用,但到现在还未见到有任何项目和工程的开发,忽视了耕地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造成这种现状和问题的原因应为:

1、历史因素。历史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将社会分成城镇和农村,一方面是商品经济相对活跃的城镇,另一方面是封闭的、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村。由于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体制,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

2、现实因素。⑴经济因素。由于如东是传统的的农业大县,农业较为发达,二、三产较为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城镇积聚人口的功能总的来说不强。全县人口中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而经济的相对薄弱使财力不雄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少,城镇规模小,很难提供更多的岗位让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⑵政策因素。规划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该县没有把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开花,随意布点,削弱了小城镇积聚企业人气的功能,乡乡有农民街,乡乡形不成规模。

3、自然因素。如东处于沿海一隅,属于交通末梢,缺少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大型的重工业,也难吸引外来资金,本身经济基础薄弱,没有能力进行发展,加工制造业又不如苏南地区发达,从而影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五、调查结论及设想

根据调查,结合我们的思考,对城镇化建设提出一些设想。

一、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农村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政府一头热是没用的,关键是农民的积极参与。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积极性不是一句空话,不只是宣传一下文件精神就行的。要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进行考虑,虽然他们对农村城镇化的具体内涵并不了解,但调查表明,有86.47%认为通过技能培养能增强竞争力见(表2);有92.16%认为在当地务工好,他们认为在当地务工能够方便照顾家庭。也能为当地创造财富。所以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养,让他们在当地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促进农民积极性提高的有效方法。

表2:

您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

选 项 作用明显 意义不大

百分比 86.47 13.53

二、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城乡建设,科学合理地搞好规划建设。规划的好坏、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镇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城镇建设必须慎之又慎,切忌草率粗糙。必须选用一些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人员来担任规划之职,必要时还要请一些专家来指导,也可以去一些城镇化建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学习、取经。规划既应立足现实更应着眼长远,注重其连续性。为小城镇功能分区预留必要的空间,着力提高城镇规划的起点和水平。小城镇规划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农村城镇化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第四篇

农村城镇化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通过走访山西省长治市广大农村地区,直面当前农村城镇化的困境与农民现代化转型的阵痛。通过总结长治城镇化特点,分析了城镇化产生的机理并提出相应对策,农村的落后,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的落后,生产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要消灭城乡差别就是句空话。以长治市为例,但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人均收入已接近或超过了城市水平,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事业均有保障,村民身份成了引以为豪的“香饽饽”农民自然“乐不思城”城乡差别和矛盾自然减小或消失。所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是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1. 农村城镇化概况

长治地理位置优越,虽然是资源型城市,但近年来对城市的改造力度很大而且卓见成效,尤其是对森林、湿地和水资源保护很好,在现有规划中已经注重环境污染、节能环保等方面问题,对城市垃圾、污水的处理非常到位。建议在下一步规划建设中,要注重街道的拓宽改造、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增加城市雕塑、增加建筑风格、颜色以及格调的多样化和风格化,让城市有新气象、新风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汤羽扬说,长治气候宜人、干净整洁、绿化覆盖率高,令人印象深刻,独有的山水环境使城市空间张弛有度、显而易见。她建议在城镇化规划工作中要注意老城与新区的关系、辐射地区功能的完善以及建筑物的疏密结合、交通出行、古迹文物保护、城市色彩和层次方面,多做细致入微的工作,推进城市科学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 农村城镇化特点

总的来说,长治农村城镇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这得益于长治历任领导薪火相传、始终坚持统一方针。长治的城镇化与大部分中西部城市有很大共性,为实施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对长治城镇化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为力求还原长治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现实,现将其特点总结如下

城镇用地生产效率高、投资高和边际效益下降快的特点决定了城镇用地应远远少于农业用地。合理的土地配置能为城镇化积累资金,将其用于旧区改造和住宅、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形成以地养地的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推进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的滚动,最终达到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和改造旧区的目的[1]。2001年新桥镇镇政府、中小学开始向桩子村二社搬迁,而一社则用作新桥镇工业园建设,过快的土地城镇化速度,导致城镇土地边际效益大大下降,土地出让金没能得到保障,资金的欠缺致使失地农民补偿不能到位,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对桩子村的超前规划并没有达到繁荣新区的目的,反而加速了旧区的衰落,步入积重难返的恶性循环。

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现况下,长治基层政府坚持工业园扶持与居民区修建并举,致使部分村、镇耕地几乎全部被征用,大量位处坪坝滩涂的良田被征用,原有土房被废弃于田畴或山野之间,拔地而起的是桩子村占地200亩的居民区、松娅镇五个村共3000幢的欧式豪华别墅群。耕地资源的大量占用,使农民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来源,蜗居别墅的少数幸运农民,尚可在一分多或贫瘠、或位处深山、或灌溉不便的土地上种点小菜,但农民却得为之缴每亩每年35至110元不等的“土地管理费”,因而靠种地维持生计的想法也随之破灭。

3. 农村城镇化土地配置和土地流转市场

2005年6月23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众所瞩目的“凯洛诉新伦敦市案”作出了裁决, 在这个案子里,联邦最高法院主要审核:征用的土地是否确属于合理的预期发展计划,也就是有没有过度征用并符合“公用”的要求,遵照美国宪法里“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用”的原则进行判决。这对中国完善征地程序及土地配置很有借鉴意义:中国建设“占地在先,申报在后”的情况很普遍,在铺开建设之前往往缺乏足够的规划。同时为突出政绩,往往只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对征用土地是否属于合理的预期发展有欠思虑。

各地政府对紧缺的耕地进一步蚕食鲸吞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集体土地被强征为国有,征地费的性质是补偿而非交换,各地将征用的土地以远高于补偿的价格出让,将集体财产通过剪刀差转移,使国有土地收益流失。减少土地补偿和转让费之间的差价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对此基层政府应该做到:严格把握非市场化土地配置的范围,探索多样化土地流转模式,对土地招标和拍卖的价格进行控制,增加土地转让的透明度,力避以地生财、滋生钱权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

4.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城镇化精神内核

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农业,农民对城镇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将直接影响城镇化进程及其实现。在各级基层政府对城镇化理解的调整仍需要一段时间,在征地制度仍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开展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宣传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和讲座,从而提高农民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城镇建设中去,及时反馈当地政府的不法征地行为,以便纠正和完善征地制度,从而规范政府行为。提高农民素质还包括对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和服务,只有完成了农民现代化才意味着真正完成了城镇化,对村民进行培训其实也只是扬汤止沸而已,但确实可以缓解现阶段冒进式城镇化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暂时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后,还应该注意农民转为市民过程中的精神动态,完善其知识结构,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让他们走出边缘化的两难境地,增强对城市的适应能力,最终完成人的现代化。理论上讲,一个地方经济速发展时期,会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会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推动效应”。工业的突飞猛进则造就大量的就业机会,城镇丰富的精神物质生活吸引农民向市民转移,形成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拉动效应”。

从实践来看,农民转化为市民化决定因素是期望净收益的高低。如果农业的收入不如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收入,他们则进城务工经商,转化为"准市民";"准市民"是否转化为市民,取决于期望收益和最低生活成本的比较,最低生存成本取决于城市的消费水平、家庭人口、子女受教育费用、居住费用、获得就业的投入等。当农民放弃土地,取得城市户籍,定居城镇,则转化为市民。农民和市民有其自身生存的土壤和文化传统,其文化有差异性,根源在于城乡的长期二元结构。

心态意识的不适性。新市民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老市民各有的社会交往圈,新市民仍然沿袭以血缘关系和原有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交往方式。

行为方式的差异性。新市民在法制观念淡薄、公民意识、生活习惯上与原市民有差异,如新市民把街道、间道当晒场;乱搭乱建;把花坛、草坪当蔬菜地等。

组织形态的困惑性。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新市民成了无人管理的"自由人"。由此带来如住宅、计生治安等系列问题的缺位。二是差别待遇政策。城镇对新、老市民两种待遇两种政策。农民选择成为市民,是因为城镇提供了比农村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从高家镇的调查显示,市民就业途径有:一是生产型 的专门行业。如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木材加工、食品加工。但从业者少,“到处是新房,很少见厂房;遍布交通线,缺少生产线”,且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就业容量有限。二是从事经商。多数人从事的行业,主要经营服装、副食等。实力较强者坐地经营,实力差者"赶流流场"。“家家户户摆小摊”,“有门面的多,经营的少;做生意的多,赚钱的少;开业的多,搞活的少”;三是外出打工。尽管镇区人口规模达到了国家规划人口密度10000人/Km2的标准,但第二、三产业的不发达,2004年全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2%,镇区内企业为12个,从业人员433人。就业岗位少,收入不高,新老市民均加入“打工族”行列,镇区外出务工人员近8000人。四是休闲娱乐行业。“条条街上有茶馆,到处都闻麻将声”。

5. 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对策

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丰都的全面小康,不能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目前,

全社会在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问题上,还存在种种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农民进城抢了城市人的饭碗;二是认为农民进城后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紧张,带来社会混乱。为此,深化对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认识十分必要和紧迫。推进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缩小城乡差别,是实现农业和全面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城市工业品提供广阔的市场。

同时,引导和教育农民积极走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之路,破除“等、靠、要”思想,克服三个方面的不良心理:一是"辛苦两个月,快活300天"的满足心理。安于现状,难于离开土地和农业。二是“在家百日好,出门时时难”的畏难心理。不敢通过打工等方式积累原始资本,怕上当受骗。三是"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穷窝"的恋家心理。只满足于农闲时打短工,不愿意扎根城市,走出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长治市委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相应制定了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农民只要在城镇有固定的住所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即可转化为城镇市民。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户口歧视的做法在有些部门依然存在。如子女上学问题、办理水电气户头问题,农民要付出比城镇市民高的成本。为此,县委政府要进一步放宽对小城镇的户籍管理政策,敢于和善于制度创新,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为主要依据申报城镇户口的政策,以导向性的准入条件替代硬性的进城户口控制制度。相应改革就业、入学、社会保障体制,并减少或降低农民成为市民的成本,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社会。完善土地使用和流转政策。建立土地流转和有偿使用转让制度,以对土地保障的有效替代和改变集中建房模式为重点,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创新,促进失地农民居住方式的转变 。一是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状况,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政府要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适当降低税、费,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使农民得到的土地补偿费用能基本解决养老保险所需的费用,并通过以土地换社保的办法,将土地补偿费和劳动力安置费优先用于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实现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的有效替代。 二是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实行统一征地,全面推行土地“片区综合价”。根据我县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按地段、地级等将城市土地划分成若干个区片,每一区片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准地价,在统一征地时,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三是要加快“城中村”农民建房制度的配套改革。 根据丰都县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立足于超前思考,立足于系统设计,立足于城市居民的标准,以促进失地农民与现代城市社会的文化融合,加快其市民化进程为目标导向。坚持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城郊农村特别是“城中村”的土地国有化、户口非农化、资产股份化、居住公寓化、保障社会化、管理社区化进程,促进其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型态等的加速转变,最终实现完全的市民化。

改革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农民转化为市民的目的在于城市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在于政府给城镇人口提供的社会福利及其城镇人口享有更多的公共产品。如果仅仅使农民获得城镇户口身份,还不能够对农民转化为市民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只有让进城农民有社会保障和就业制度方面获得相应权利,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享受同等的经济和政治待遇,使他们有一种在城镇生活和工作的社会归属感,进城才能对农民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因此,将进城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加强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扶助体系和制度。一是政府向城镇就业困难的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将那些城市公共服务部门的就业岗位提供给就业困难人员。二是政府建立专门的就业困难群体职业免费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其就业技能。三是组织异地就业。四是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取消不合理的就业歧视限制。解决好进城农民子女在读书、服兵役等享受与原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随着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能型、技能型转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决

定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在劳动力市场上收入的高低。同时,农民转化为市民后,必然有一个新市民与老市民的融合过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期获得城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是抓好基础教育。确保农村潜在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政治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二是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定向培训。建议政府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建立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基地,定期开展成人技能技术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三是制定和实施农民就业定向培训计划。鼓励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岗前、岗中培训,确保农民工和企业"双赢"。四是建立市民道德和市民意识培训体系。通过建立社区学校,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和培训活动,增强其市民意识。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降低农民市民化的成本,推动农民市民化和现代化进程。

一是交通建设。政府要尽快考虑并抓紧实施出境快速通道的建设,缩短与主城区及周边省县的距离,有利于借助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并享受其带来的发展效应,带动自身的较快发展。

二是扩大城镇建设规模和完善城镇功能配套。按照城镇建设的原理和实践,逐渐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力的布局重心向其地域相对广阔的郊区转移,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区与以制造业为主的郊区的城乡产业融合,建立多层次城镇群体的城市形态。就丰都县来讲,城镇的规模都比较小,因此,建议将邻近的乡镇合并以扩大城镇规模,从而降低城镇化的成本。在城镇建设中,从发展的角度讲,重点是实施市场化运作,打开城门搞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丰都县已经成立了土地整治中心,建议还成立城市投资中心,并进行实质性运作。对城镇的土地、空间以及命名权等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新路子。

完善城镇功能配套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降低水电气、电视、电话的入户成本;加强公园、景点、休闲、娱乐等公益事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增强城镇的吸引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能够流动和转移的关键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果菜、畜牧、蚕桑、药材等大力发展旅游观光等特色产业,引入新品种、新技术、建设规模基地、培植主导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率,减少农业人口,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壮大非公有制企业。企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企业发展要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路子,做大做强蕌头、建材、榨菜、畜牧、药材等传统产业。同时,利用丰都现有的工业园区,使分散的非公有制企业向园区集中,通过关联产业的聚集效应,扩大企业和小城镇的就业容量。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形成特色,规划起点要高,入园政策要更灵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吸收就业成本低。据有关专家推算:工业部门安排1个劳动力需要投入2.5万元,乡镇企业只需要1万元;第三产业每1万元投入,饮食业可容纳10人,零售业为3人。因此,大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快社区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就业渠道,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期望净收益信心指数,能有效地促进和加快我县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侯丽.上海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城市发展.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M].科学出版社. 许学强、薛凤旋等主编.1998年10月第一版

[2] 郭春红、李健.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22期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每年高达1800万的人口涌入城市。预计到2010年,国内将需要将1.06亿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我国城镇化水平将由目前的43%提高到47%左右。

然而,在大多数欠发达地区,城镇化也面临基础设施不足、环境保护矛盾尖锐、远离市场信息不灵、各种要素很难实现优化配置等各种问题、困惑和挑战。中部地区等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最重要的地区,是我国城镇化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如何推进城镇化在全国意义重大。为深刻把握城镇化纵深发展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近日,人民论坛杂志组成专题调研组,联合有关专家学者,深入位于中部地区的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展开了调研和探访。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个脏乱差、乱搭乱建非常普遍、基础设施极不完备的中心城镇:不足3平方公里的县城被9个村庄分割包围,城中有村,村中有城;不少街道,灯不明,水不通,大街小巷垃圾乱堆,摊贩乱跑,给每一个到壶关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经过摸索实践,壶关确立了“新型工业化、城镇特色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思路。推进城镇化伊始,壶关也面临其他地方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诸多“难题”和困惑:思想观念跟不上;条块分割的城镇管理体制,难于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社会公共事业欠账多、难于突破资金瓶颈;资源环境的压力……壶关在摸索中开始了城镇特色化的“突围”之路。

解放思想、体制创新:吹响城镇化“号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建设新城镇,首先要建设新县城。然而,真正要改变一个城镇甚至全县城镇的旧貌,牵一发动全身,并不那么容易。

首先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必须得转过弯来,统一思想、下定决心、鼓足信心。

“大家熟知的江苏张家港市,建市只有十几年,原来仅是一个小城镇,一跃成为全国赫赫有名的现代化、园林式城市。张家港的经验告诉我们,城镇化不是小问题,是大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在推进城镇化初期,壶关人这样给自己“打气鼓劲”。

如何切实理顺管理体制,是壶关城镇特色化的第一个重大挑战。以前,别说是其他城镇,就是县城所在中心城镇的卫生、市容市貌,一直处于谁都可管、谁又不管的境地。

“将环卫队由城建局划归所属镇管理。”别看这么一个小小的措施,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此为切入口,壶关县完善县城管理制度,实行了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单位包卫生责任制、门前“五包”责任制。通过建立新型城镇管理体制、宣传教育等一系列多管齐下的措施,市容市貌实现了靓丽转身。2006年早春,壶关摘取了“国家卫生县城”的桂冠。 龙山乡党委书记张月飞告诉记者,县城发生的变化,为各个城镇起了示范带头作用,辐射带动效应开始凸现,其所在的小城镇也经历了百废待兴到现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转变,新城镇初显雏形。

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壶关以重点建制镇为龙头,突出抓了集镇道路、通讯、供水、排水和拆迁改造等基础设施工程,注重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集镇聚集,在全县建设好常平经济开发区、龙泉、店上、晋庄、百尺、树掌五个特色明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15个农村集镇,30个公路沿线商贸小区。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第五篇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

摘要: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由于环境法制不健全,环境法制观念淡薄,环境投入不足等原因,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积极促进城镇化进程,有必要从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出发,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环境保护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一·农村城镇化概念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城镇化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2]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第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重大问题是城乡二元化,贫富差距大。积极稳妥的推进农村城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缩小城乡差距,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环境形势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也明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城镇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目前我国乡镇大概四万个,行政村60万个左右,每个行政村一般有10-13个自然村。现在这些乡镇和村几乎都没有环境治理设施,环境治理上我们国家整体上是欠账的。现在每年90亿吨的污水、2.8亿吨的垃圾,绝大部分都没有处理,都是自己排放。有一个形象说法“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农村的饮用水安全,还有3亿人口的饮用水是不安全的,包括土壤污染的问题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

四·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一)土壤污染问题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在为小城镇提供农副产品的土壤中,中金属污染、有机农药污染、化肥污染较为突出。调查发现,我市郊区的菜农普遍使用农药化肥及农膜。大量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杀草剂,这些剧毒农药的滥用或过量使用,农副产品和土壤中残存了大量的有机氯、有机磷,容易影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化肥的过当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和土质恶化。

(二)水污染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水污染严重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且这种状况在我市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绝大多数水库水质状况良好,主要河段已污染严重,部分地段水质已严重超标。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生活垃圾随意堆放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垃圾也越来越多,组成成分日趋复杂,以往分散式的就地消纳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需要。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已对农村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工矿企业的污染问题

矿山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对资源保护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未加以重视,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散布在农村的小化工厂、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和小冶炼厂, 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但限于经济技术原因, 在环保方面几乎都没有什么投入, 污水、废气、粉尘、废渣随意排放现象较为普遍, 对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尤其是对水质的污染值得高度重视。

(五)禽畜粪便和养殖业污染问题

禽畜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调查发现农村分散型家庭养殖比较普遍,而其多数是散养。也存在规模养殖场建于村内,没有进行人畜分离,有的养殖场建于水源地附近,对引用水安全造成威胁。养殖业粪便处理不当引起的恶臭对所在农村环境影响较大。部分庭院式小规模养殖,人畜共处,人畜粪便在房屋旁、道路上晾晒或堆肥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为蚊虫、细菌的繁殖和病疫传播埋下了隐患。

五、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

第一,完善《环境保护法》,第二,补充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欠缺的单行法,第三,明确农业资源权属,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与集约型经营,在法制创新的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作用,改变其对农业资源的掠夺式粗放经营方式;第四,

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增加综合性的农业环境管理法律,规定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明确环境管理机构的权责,克服农村环境立法、执法、守法中的薄弱因素,推进生态城镇、城乡一体化环境管理进程。

(二)增强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

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规范政府综合决策与执法监督行为,坚持政务公开,提高执法透明度。重视环境民主与公众参与,在环境立法中对公众参与的方式、获取信息的途径等做出明确规定,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决策、环境执法监督活动,在环境立法、环境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民众、社会团体的意见,对公众利益影响重大的环境措施出台前,还应举行听证会;增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对我国农村环境的保护起到公众监督与参与的作用。

(三)加大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的力度

首先各级政府应重视城镇规划作用,根据小城镇在地区中的功能,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注重小城镇规划和乡村居民点、农田规划的结合;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在镇区规划中首先要把城镇的各项基础建设纳入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和不利的环境影响。做好镇区的功能分区,合理的功能分区可避免一些环境问题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把城镇工业、商业和居民区等相对集中,分开布局,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以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把各功能区布局在城镇的最佳位置,形成城镇合理的功能分区。 其次,增加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垃圾随意堆放,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等严重的环境问题。第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力度。规范乡镇企业的发展,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促使企业积极主动进行污染治理。

(四)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加强环保知识教育,加强环保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与环保法律意识:一要增加宣传,组织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知识;二要加强舆论监督,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信访、举报和听证制度,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团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让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让环境保护法律观念在农民的心里扎根。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相关热词搜索:关于城镇化的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开题报告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61544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