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2016-09-07 13:01:4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共5篇)《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有感本次研修过程中观看了张老师的授课视频,受益匪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有感
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第一篇

本次研修过程中观看了张老师的授课视频,受益匪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我的一点感想:

一、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通过实验探究引出物质的密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掌握密度的相关内容。

二、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并在最后探究物质的密度,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实验过程”和“探究的物理研究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注重合作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通过本次研修收货颇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借鉴学习。

《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第二篇

《密度》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五章第二节《探究物质的密度》。 我的说课过程分为: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也为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3、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三、教学重点:1、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天平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³、20m³、30m³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从生活经验上对知识有一定的感知,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但对密度的相关知识非常的陌生。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我尽可能的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三)教法、学法

教 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 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引入,提出问题。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新知学习。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引入,提出问题【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和假设。

同样大小(体积)的铁棒和木棒比较,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等,再根据教材《想想做做》中提

1

出的问题: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它们的质量相同吗?通过称量结果受到什么启示?能提出什么问题?

实验:

1、出示天平、砝码三套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并告诉学生三种物体的边长分别为2CM。请三名学生上台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并请其余学生根据边长计算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1、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2、根据教材安排,长度的测量在后面将专门学习,让学生通过体积的计算,知道这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

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再出示体积为10m³、20m³、30m³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成两半,体积分成两半,物质的量也分成两半;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新课标》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2、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请三名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其余同学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教师加以指导。同时请其余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并知道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时正比例函数图像即可。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关系)

4、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指导下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是中考能力题中最难的部分,平时多加强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新知学习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在两次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用一个新的名词来表示:那就是密度。此处由教师讲解引出。(板书课题——密度)

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性质上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然后教师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样变化?

3、教师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ρ=m/v 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ρv 和v=m/ρ

4、引导学生学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³=1×10Kg/m³

5、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Kg/m³的意义是:1m³的水的质量是1.0×10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

2 333

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稳定和完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总结:在实验探究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思考,回顾总结)

自我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引导他们学习新知,尽量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发现,亲身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由抽象到生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充分体验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板书设计:

密 度

1、密度定义:

2、密度的公式:

单位:

换算关系:

3、密度的物理意义:

3

观课报告—物质的密度
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第三篇

观看了北京第十二中张友红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今天我想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设计谈一下我的认识。

1.适当补充素材,丰富教材内容

在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时,依据教材,教师对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与处理,围绕教材核心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原内容,丰富、补充了部分素材。在引入环节,教师引用了“阿基米德鉴定王冠”小故事,这个小故事看似简单、普通,实则内涵丰富。故事拉近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同时减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生疏感,让学生主动回忆生活经验,能想到类似的概念,但重要的一点是在老师的引导、加工下得到关键信息,将看似是对物质种类的判定转化为对质量(体积)的思考,实质是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思考。从故事本身的讲述上升到本节课的点睛之笔。

2.经历发现过程,理解密度概念

教师从“同种物质”和“不同种物质”两个层次来研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环环相扣,突破难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抽象和定义,再到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教师在选择一个学生熟悉、与形成概念有密切关系的科学故事之后,开始对一组水的质量和体积的数据进行分析,学生透过数据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对于水来讲,不管质量怎么变,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总是一个定值”。再接着去分析其它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是否依然如此,一层渐进一层,由对个体物质的分析向普遍物质的特性过渡,密度的本质和内涵由表及里、由片面进而普遍化。接着来分析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从两个层次的探讨,逐渐在认识上清晰化了对于同种物质是这样,不同种物质也是这样,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始终是固定的。

3.重视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能力

【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关注对数据的分析与剖析。同时从本节内容来看,无论是密度公式还是计算其实都不困难,真正的难点是建立质量/体积的比例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同样的物质,不管质量和体积如何变化,可能质量很小、或者体积很大,但其比值是一定的,而且是区别与其它物质的,因此密度独立作为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测量数据。”

张老师在这节课的处理中,非常关注对数据的分析,从对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分析,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分析,都意在让学生去从数字本身去洞察数字反映的物质的本质,这在物理研究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种品质和能力。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第四篇

东升中学小组合作教案 主备人:刘晓艳 小组成员:张生雷 万忠新 任胜利 石生亮 王来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 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② 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③ 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

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② 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 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 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

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③ 通过对各种物质密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

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㈠ 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特性来区分、鉴别它们。比如: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问:哪个同学知道这里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你是根据什么来鉴别的?

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咸味的是盐水,根据味道。

教师出示一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同学们怎么分辨老师手上拿的哪是铁块哪是铝块?

学生回答:测质量,质量大的是铁块。 教师问:“铁比棉花重”这名话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加上什么条件才对?

学生回答:不对,因为它们的体积不同。

这说明:物质除了上面的(颜色、味道、熔点等)这些特性以外,还存在其它的某种特性,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㈡ 新课教学

1:学生预习课本49页图2—17,问:同学们观察了图2—17后有什么发现? (生: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又不相同)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猜想与假设

4: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1) 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铝块作为研究对象 (2) 选择器材:实验中应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3) 实验过程: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5:学生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九个小组,分别用大小不同的木块、铝块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

点拨。如测水的质量与体积时是先测体积呢?还是先测质量?怎样才能使测量的误差最小)

6:分析与论证

【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问:通过实验,是否验证了你的猜想?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还有哪些收获?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它们的体积增大几倍,质量出跟着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发现:木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即:“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师述:“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 这反映了这种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我们将它命名为——密度。 教师补充:从数学除法的意义可以知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的质量”,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师生一起归纳密度的计算公式,单位的来源,读、写及表达的物理意义。 密度=质量/体积 单位:质量的单位有g和kg;体积的单位对应有cm3和m3则密度对应的单位是g/ cm3及kg/ m3。

单位的互换:1 g/ cm3=103 kg/ m3 7:学生观察课本40页密度表。 从密度表中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教师总结:

①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② 同种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如:水和冰密度不同。 ③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水的密度是1.0×103 kg/ m3,表示1 m3的水质量为1.0×103 kg。(这一数据要记忆)

㈢ 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㈣ 板书设计: 探究——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3:单位:g/ cm3及kg/ m3。

4:水的密度及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103 kg/ m3,表示1 m3的水质量为1.0×103 kg。 ㈤ 作业

见课堂作业。

物质的密度观课
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第五篇

本次研修过程中观看了北京十二种张友红老师的《探究物质的密度》的授课视频,受益匪浅.张老师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收货: 1、教师以学生为本,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密度这一部分内容抽象复杂,学生刚开始接触很难理解密度到底是什么,但张老师从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入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并充分利用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己得出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很自然地得出密度的定义。张老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使课堂结构合理,活动安排科学,培养了学生学科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亲自演示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通过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并且计算出物质的密度。为下一步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天平和量筒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质密度等,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也加强了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3、计算机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不可忽视。张老师在寻找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关系的时候,利用计算机辅助作用,是数据图像更易得出,提高课堂效率。计算机辅助教学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把静态、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到立体、动画的思维空间,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4、对数据的分析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 张老师在这节课的处理中,非常关注对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去从数字本身去洞察数字反映的物质的本质,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坚持的优点。我们在上课实践中通常关注的是实验的过程,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应用相对欠缺,这就导致学生分析能力的不足,对物理 概念理解不透彻。

总之,通过本次研修收货颇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借鉴学习。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探究物质的密度ppt 探究物质的密度 评课
  • 1、课例研修评课表(2016-06-14)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探究物质的密度观课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62260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