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2016-11-02 13:41:0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共5篇)开题报告附件3驻 马 店 市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开 题 报 告课题批准 ZJKYKT2014—458课 题 名 称“创、学、探、练”新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负责人 陈贵云 所 在 单 位 遂平县凤鸣谷景区初级中学...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开题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第一篇

附件3

驻 马 店 市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课题批准 ZJKYKT2014—458

课 题 名 称“创、学、探、练”新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负责人 陈贵云 所 在 单 位 遂平县凤鸣谷景区初级中学 填 表 日 期 2014年9月

驻马店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5年4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开题活动提示:

开题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和工作机制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第二篇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和工作机制(一等奖)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和工作机制

目前,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工作重点正在从药品上市前严格审批到上市前严格把关与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再评价两者并重转移,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与再评价逐渐成为药品安全监管、促进公众合理用药、保护公众用药安全的重要技术保障。

1.ADR监测工作的意义

近年来,尤其是2006年以来,亮菌甲素(齐二药事件)、鱼腥草注射剂、盐酸克林霉素磷酸酯(欣弗事件)、静丙(广州佰易事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上海华联事件)、以及康泰克、万络、关木通、肝素钠、茵栀黄、双黄连、糖脂宁、痔血胶囊等药品因为不良反应事件严重而被停用。回溯全部事件,在每起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控制等环节,建设中的ADR监测体系和药品严重不良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说明,通过ADR监测,除了发现ADR,还可以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如“欣弗事件”;发现假药问题,如“齐二药事件”;发现药品的处方或标准问题,如“关木通事件”;发现药物风险效益问题,如“鱼腥草事件”;发现药物安全性问题,提出安全性建议,如修改说明

书„„这些都对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以河南省ADR监测工作为例,全省病例报告报表数量平稳增长(2005至2008年分别为18181、37021、49936、50585份),2009年11月已近40000份,每百万人口上报数量达到了WHO的基本要求,体现报告质量的新的严重报告数量逐年增长。多年来每季度的《药械监测信息》逐渐成为领导的决策依据和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统计分析、信号发掘为药品注册工作、抽样计划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反馈有效指导了企业产品的再评价、再注册以及临床合理用药;信息检索服务促进了医药企业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可以这样讲,ADR监测工作为药品安全监管和医药经济安全发展业已发挥了并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2.ADR监测工作的保障

2.1法律保障

《药品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ADR监测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是所有涉药单位的法律职责,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能。

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事件(ADE)是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学事件,

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用药有因果关系。ADR报告和监测指ADR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群的用药风险,本着“可疑即报”的原则,实际上对用药期间出现的任何医学事件都要进行监测,即逐步实现药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2.2理论保障

随着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从药品上市前严格审批到上市前严格把关与上市后监测两者并重的转移,一个新的概念“药物警戒”随即产生。药物警戒是发现、评估、理解和预防不良作用或任何其他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和活动。药物警戒扩展了ADR监测的内涵:不合格药物,不合理用药,药物治疗错误,中毒,药物滥用,与其他药物和食品的相互作用等等。药物警戒较传统的ADR监测更为广泛,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药品安全性的监测,综合评价药物的风险/效益,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以达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我国的ADR监测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很快,适时引入药物警戒的概念有助于ADR监测事业进一步深入发展。

2.3政策保障

由药害事件引发的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文件指出:要高度重视上市药品的监管,及时

发现问题、处置问题,防止和减少药害事故的发生,完善ADR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MDR)监测报告制度,全面检查各地落实监测工作情况,加大对严重ADR的警示、宣传力度。

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制定了以“三检一中心”为重点的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ADR监测作为非营利的公益事业,得到了国债项目的支持;2005年,ADR监测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一五”专项规划,意味着国家将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予以强有力的支持;2006年1月6日,国家局下发了“关于报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中心业务用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食药监办[2006]1号),ADR监测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实施阶段;2008年,财政部、国家局又对中西部拨付专项资金用于ADR监测能力建设(财社[2008]295号)。

卫生部也特别要求,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使用药品的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ADR要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并在规定期限内向所在地的省级ADR监测中心报告,必要时可以按规定越级报告。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对已确认的ADR采取相关的紧急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第三篇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文摘要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主管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形成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DR monitorin9,China)。以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以及个人作为网底的监测网络。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不良反应开始成为药品治疗的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在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检测。但是,监测中心的发展与否与其自身的职责密切相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保证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有效性。

关键词: 药品 不良反应 监测 对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1.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概念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一般可以分为A型反应和B型反应。A型反应与剂量有关,可以预测,包括过度作用、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反应、继发反应和停药综合征;B型反应与常规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可能涉及遗传易感性和变态反应等机制,难以预测。当不良反应致使机体某个器官或局部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时,就成为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

2.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和方法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2)常用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

①自愿报告系统(SRS),又称黄卡制度,这是一种自愿而有组织的报告制度,当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相关人员发现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关时,就应当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逐级上报。

②义务性监测,是在自愿报告制度的基础上,要求医师报告所发生的每一例不良反应。

③重点医院监测,是指定有条件的医院,报告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系统监测研究。

④重点药物监测,主要是对一部分新药进行上市后监测,以便及时发现一些未知或非预期的不良反应,并作为这类药品的早期预警系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⑤速报制度,上市后的药品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要在15日之内向药品安全性监测机构报告,如果属于临床试验之中的药品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要在7日之内报告。

3.对ADR监测的目的

人们对ADR的认识是随着对药品的广泛使用,深入研究而逐步加强的。从20世纪60年代震惊中外的“反应停”(沙利度胺,thalidomide)事件到20世纪末引人关注的“苯丙胺”事件,ADR的危害一再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国家ADR监测中心调查显示,全国住院患者中发生ADR 10%~20%,因ADR死亡者0.24%~

2.9%,因ADR住院者0.3%~5%。ADR的发生极大地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存质量,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成本。ADR报告与监测的目的就是通过规范报告和监测,加强上市药品的安全监管,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并通过适当的评价和控制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852,799份,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为637份。其中,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45,769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17.1%,与2010年相比基本相同。监测报告来自医疗机构的占83.1%,医疗机构作为不良反应报告主体的格局依然不变。

4.ADR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已初具规模,对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都能进行动态监测。但是目前我国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体系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此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1) 组织管理不集中、人员机构不统一

至今,我国仍有部分地区未建立省级ADR监测中心,已建立的市级监测中心管理部门不集中,大部分挂靠在药监部门;有的属药监部门主管但挂靠在医院,

由卫生部门协管;还有些则直接由卫生部门领导。省级ADR监测中心有的有编制,有的没有编制或为兼职。目前我省的市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设立在市药监局安监处,人员均为兼职,机构设置、职能、人员编制、经费等问题至今未明确,很难保证ADR监测工作长期稳定深入地开展。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ADR监测中心”的配套人事方案,为保证此项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2001年修订并实施的《药品管理法》是我国药事法律体系的核心。该法第71条规定,我国实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并规定了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医疗机构在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责任及政府监管部门处理紧急药品不良反应的权限,但没有涉及有关罚则。2004年3月,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专门性规章,它就不良反应的监测职责、报告、评价与控制、处罚等作了进一步的规定。但这一罚则是否有效力,是否有依据该罚则对ADR相关问题实施处罚的案例值得研究。2009年6月,国家出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其中对很多内容作了补充,但对于罚则部分没有一一细化,无法具体实施。另外,许多药品使用单位ADR实际发生例数与报告例数相差甚远,且对于ADR报告的质量没有提出明确要求。

(3) 信息监测网络的局限性

2001-2002年,国家ADR监测中心完成了信息网络的一期建设,2003年11月,信息网络二期建设进入试运行阶段,实现了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在线录入的目标。该网络的开通使我国ADR报告在方法、技术、管理等方面更加快捷、科学、规范,但对于有些基层单位并不能普遍实行。经济落后地区缺少最基本的电脑设施,更无法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监测ADR病例。

(4) ADR监测与报告工作阻碍较多

ADR信息收集的前沿是医疗机构,在临床一线有大量的ADR资料,这需要医疗机构设立专门的监测网络,配备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专职或兼职监测人员,并建立ADR上报制度。目前市级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一般都能建立ADR监测网络,但此网络的运行正常与否往往与院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院领导不重视则此网络就形同虚设。医务人员往往不愿上报ADR病例,一是怕麻烦;二是担心引

起医疗纠纷或影响声誉;三是二级以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有限,要求他们确认及上报ADR的确存在困难。由此也导致部分第一手ADR资料流失。

药品生产企业开展ADR监测有利于对药品质量进行回顾,但药品生产企业却无法得到相关药品的ADR资料,医疗机构为了保持自己的声誉,往往不愿意向企业提供本院的临床资料,导致生产企业开展此项工作困难重重。

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大多数工作人员掌握的临床药理知识和医院的药学人员相比相差甚远,导致药品经营企业为了通过GSP认证设立的ADR监测网络形同虚设,没有病例来源,没有技术人员把控;零售企业无论是从商业角度考虑,还是自身的药学知识出发,他们对患者反应的问题药品一般采取退货,很少能按要求进行上报。而且ADR监测是自发上报,没有强制性履行上报义务的要求。

(5) 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限制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ADR不包括无意或有意超剂量用药、不按说明书规范用药(如用法不当,用药剂量不当,未做皮试试验,与不宜合用的药物合并使用,老年人及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未减量使用等情况)所引起的有害反应,更不包括因医疗事故和药品质量问题引起的有害反应。目前对ADR的监测技术有:前瞻性或回顾性监测、目标药物或疾病的监测、高危患者的病程记录回顾及计算机监测、药师监测、护士监测等。临床上发生ADR,医师或药师仅能对药品说明书或工具书上已载明的ADR进行界定,对新的ADR症状很难判断是药源性的还是病源性的;另外,重复用药、不合理用药都可引起ADR难以判断,造成不报或填报困难。此外,目前各国的ADR报告制度都是针对西药制定的,而我国中西药并用,再加上单味中药本身存在成分多且复杂等因素,使ADR的判断更加困难。

5.加强ADR监测体系建设的对策

(1)健全监测体系,完善配套法规

应尽快出台“ADR监测中心”的配套人事方案,明确组织机构、职能、人员编制,明确该监测中心与药监和卫生部门的关系,以保证此项工作有序开展。应尽快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措施,包括必要的且能付诸实施的奖罚制度,促进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提高。国家应建立健全赔偿救济方面的法律法规,

设立严重和罕见致伤残的药品不良反应赔偿基金,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这是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性工程。

(2)普及监测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为了规范上报资料,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普及在线上报网络,不断对网络进行维护,对落后地区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以跟上全国的推进步伐;。ADR监测需要从药物研发到使用各个环节所有相关人员的积极配合。药品研制单位、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患者都要加强联系,及时反馈ADR信息。对于涉及患者的隐私信息应予以保密,必要的重要资料应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共享,使更多的人参与并重视此项工作。

(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ADR监测队伍

应扩大ADR的宣传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使更多的人明确ADR监测的目的意义、ADR的鉴别分类、监测手段和方法,消除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担心报告后影响药品销售的顾虑,消除药品使用单位担心报告后引起医疗纠纷和对自己医疗技术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的顾。应将ADR监测报告与奖惩、晋升等考核制度挂钩,保障各级ADR监测网络的有效运行。

(4) 谨慎用药,避免不必要的ADR发生

临床医师应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避免由于不合理用药或者不合理搭配用药引起的药物不良事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监测到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之,由于药品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其ADR将不可避免地始终存在。ADR监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学科,建立ADR监测机制和工作程序,充分发挥ADR监测系统的作用,搞好ADR监测,保障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只有不断加深对ADR的监测和研究,完善监测体制、机制和制度,才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同时推动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S].2004

[2]王玲.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药事,2002,05:24~27

[3]孔红.药师在ADK报告与监测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

药品质量管理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第四篇

[篇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药品经营企业应在药品的购进、储运和销售等环节实行质量管理,建立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制度、过程管理和设施设备等方面的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

第三条本规范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营药品的专营或兼营企业。

第二章药品批发的质量管理

第一节管理职责

第四条企业主要负责人应保证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规范,对企业经营药品的质量负领导责任。药品质量管理制度

第五条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首的质量领导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企业的质量体系,实施企业质量方针,并保证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人员行使职权。

第六条企业应设置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行使质量管理职能,在企业内部对药品质量具有裁决权。

第七条企业应设置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药品检验部门和验收、养护等组织。药品检验部门和验收组织应隶属于质量管理机构。

第八条企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本规范,结合企业实际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和考核制度执行情况。

第九条企业应定期对本规范实施情况进行内部评审,确保规范的实施。药品质量管理制度

第二节人员与培训

第十条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具有专业技术职称,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第五篇

[篇一: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建构“阳光育人”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立项号

b08093

课题承担人

张彦昌

所在单位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

2008年12月

开题活动简况

2008年12月15日,<建构“阳光育人”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课题现场开题会在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隆重举行。普陀区教育局范以刚副jú长、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赵中建教授、上海市教科院规划办公室熊立敏老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泽庚主任、普陀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陈镇虎、普陀区科研室主任祝庆东老师以及学校教师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普陀区科研室王艳峰老师主持。

张彦昌校长首先就<建构“阳光育人”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学校课题做开题报告,张校长介绍了课题的思路,构建课题的框架和课题的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接下来分别由周琼书记、陈杰副校长就学校的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两个子课题介绍课题的行动方案。

会上与会的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了评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泽庚主任指出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性、针对性和创新性。该课题能解决目前学校的实际问题。二中附校前期的<建设民主集体、共创阳光人生>课题研究成果很好,附校教师的科研参与意识较强。本课题的思路是原课题的拓展和深化,预期的成果不错。同时也指出能否更清晰地界定课题核心概念,更聚焦目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普陀区德育办公室陈镇虎老师听了课题介绍后,非常赞同我校的办学理念。指出课题很有价值。同时对学校文化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理顺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上海市教科院规划办公室熊立敏老师指出了本课题的三大亮点:1、宏观与微观的统一,2、理念与实践的整合3、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给出了课题需要关注的问题,应更具体、更聚焦、更深入、更系统。教育局范以刚副jú长认为本课题很有意义。目前本区非常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同时他指出应进一步做实本课题,找准子课题切入口,从而能生成和积淀学校文化。与会课题组成员纷纷表示受到了启示,明确了方向,达成了共识。课题组成员将进一步研讨,优化课题方案。

开题报告要点

一、研究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渠道,和学校文化的魅力,在积极主动的教育工作中创造并享受着专业尊严和人生幸福,在创建“阳光学校”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核心是职业归属。高尚的人生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得以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在教育活动中体现“阳光育人”的要求,培养“阳光少年”。从而形成积极进取的教师文化,达到课堂“课课有文化”,教师“人人有文化”。

(3)“合”与“和”领导文化。以协作实施项目工作运行方式来策划和执行各级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线。要求从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到年级部、教研组的负责人,逐步转变管理职能和领导方式,在相对群体中起示范引领作用,从管“事”到导“人”,引领教师自主发展,同时也实现自身的自主发展。体现“阳光育人"理念的领导文化的民主性,在公平、公正、公开人文的管理氛围中,充分调动校内成员的积极性,形成强烈的成员归属感和有特色的领导文化。学校以“尊重、理解、宽容、协作、共存”作为价值基石,并不断渗透到管理工作中;深刻理解“阳光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主动研究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在学校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全面策划各领域、各层次的工作,并及时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通过研究打造具有高效能的策划能力和执行能力的管理团队,逐步形成一支向心力、凝聚力强的领导队伍。从而形成“合”(合作、合力、合一)与“和”(和平、和善、和谐)领导文化,实现“处处有文化”。

基于以上的认识,生成“阳光学校”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师生发展状态和发展机制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和教师形成主动追求、积极进取的发展状态。这既包括内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也包括外显的善于学习和工作的行为表现。其次,学校形成民主关爱、相互合作的发展机制。它以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育人机制作为核心,在教学活动、德育活动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等方面形成特色,以此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和谐发展。

以上述三方面的研究作为切入口,使学生和教师拥有阳光的心态。以自信开朗、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主动追求和实现和谐发展的学校。让“阳光育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落实在每一个教师和学生上。首先树立“阳光育人”理念下的师生价值取向。不仅关注教与学价值、观念和实践的改变,而且重视师生情感和互动的重要性。其次注重提升师生的素养。良好的素养能凝聚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形成一种优秀的文化组织环境,同时通过师生的习得与实践,提升自身主体的精神境界。第三建立协作、共存的师师、师生、生生合作文化。开诚布公的探讨教与学的体会、观点和看法,打破孤立主义的藩篱。师生个体也不断积极学习、改革和创新。最终营造师生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应具有五大支柱:优雅的自然环境(环保:关注、保持);专业的领导范式(领导:专业、精细);浓厚的学术风气(治学:思考、勤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克制、宽容),和谐的工作氛围(处事:无私、公平)。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基于“学校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同认识,学校通过问卷、访谈、统计、实验、观察等方式,结合学校实例,将隐性的观点逐步显性化,从而更好的落实“阳光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2、行动研究:以学校“阳光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行动步骤,以“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领导文化”的实践研究为基本策略,体现其科学性、社会实践的改进功能及批判性。

3、案例研究:将学校文化所生成的经典智慧与各种经验范式,通过学生、教师和领导三个层面的团队引领,以教育教学中鲜活的个案为载体,加之文化传承与理念创新的“阳光育人”策略,从而更好的省思以往的研究绩效,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范式,体现其应用价值。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认知阶段(2008、09—2008、11)

此阶段目标:初步了解体现“阳光育人”的学校文化基础和特征,达成建构“阳光育人”学校文化的共识。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1)立项申报课题,得到课题组审批。2)编制课题实验研究方案。3)分工研究专题。4)组织课题培训。5)邀请专家讲座

第二阶段:课题践行阶段(2008、11-2010、11)

此阶段目标:行动探索体现“阳光育人”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并逐步推进学生文化、教师文化、领导文化三个项目,从而建构阳光学校文化。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1)细化实施实验措施,通过多项工作布置,深入调查、收集有关实验资料,使课题进入实质性运转阶段;2)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消极因素如何转化的策略进行研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3)进行中期论证,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或论文。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与推广阶段(2010、11—2011、09)

此阶段目标:形成体现“阳光育人”学校文化特征,完成阳光学校的指标体系,撰写结题报告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1)课题组成员在整理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后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2)在基本完成各项试验工作的基础上,找出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进行全面总结,使研究课题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3)撰写结题报告。

三、创新价值

(一)、对“阳光学校”概念的认识。

尝试着改变“学校”的传统涵义。它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和实施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单位,它更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它不仅发挥服务于教学和德育的工具价值,更发挥着直接产生教育作用的本体价值。它还体现了我们对“阳光”内涵的深层理解,即:学校应该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现自己并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使学校成为提升师生个体精神生命质量的文化场。

(二)、本课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即对我校管理者、教师、学生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我们在理论的构建、指导实践、并不断地反思改进实践(教育教学)中,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和谐发展。

四、研究的基础

2002至2003年,学校坚持“一脉相承、特色贯通”,在传承曹杨二中优秀文化和特色项目的基础上,优化校园环境,实行扁平化的“二级管理体制”;完善“阳光育人、和谐发展”理念,形成健康运行机制,为师生和谐发展提供保障。2004至2005年,学校探索“文化传承、理念创新”,提出建设阳光学校的办学目标。2006至2008年,逐渐丰富内涵并形成整体发展思路,坚持依法办校、文化治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策略,探索理念的落实。

学校前期分别研究了<曹杨二中附属学校班级建设实践研究>、<现代学校制度下教师发展性评价的行动研究>、<“合”与“和”学校领导文化行动研究>三个课题。

1、<曹杨二中附属学校班级建设实践研究>课题。

学校从2002年开始研究课题,目前此课题已结题,并于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名为<建设民主集体,共创阳光人生>一书。学校以“建设民主集体,共创阳光人生”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开展学生阳光人生行动研究,探索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的管理方式、互动的教育机制、开放的教育过程、积极进取的班级文化。

2、<现代学校制度下教师发展性评价的行动研究>课题

学校从2003年开始研究课题,目前此课题尚在结题阶段。学校开展了以<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为载体的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项目,优先建设教师队伍,促进教师成长。聚焦课堂教学,通过目标引领、价值凝聚、分层定位、分类指导、分段实施的行动研究,推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结构优化,生成积极进取的教师文化。

3、<“合”与“和”学校领导文化行动研究>课题

学校从2006年开始研究课题,目前此课题进入认知、践行阶段。此课题体现“阳光育人"理念的领导文化的民主性,在公平、公正、公开人文的管理氛围中,承认每个认定价值存在,充分调动校内成员的积极性,形成强烈的成员归属感和有特色的领导文化。学校以“尊重、理解、宽容、协作、共存”价值基石,并不断渗透到管理工作中;深刻理解“阳光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主动研究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在学校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全面策划各领域、各层次的工作,并及时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篇二: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1)课题、问题的提出?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篇三:中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

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

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

[篇四:综合实践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1、课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就是新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然而目前,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这个实践性极强的新课程,未能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缺乏课程实施的真正实际行动,特别是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整合认识程度不够,校本德育系列专题开发不深不多不精。

2、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小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德育管理也存在不协调不一致,极易造成德育发展不健康。我校决定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课程的整合的策略研究”上进行研究,将开发德育系列专题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在学校平时的小学生每月德育常规中,探索开发及管理评价的策略,让学生在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成长。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

(一)研究的具体内容:

1、探讨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系。

2、探讨利用校本及社会资源,开发、整合有益学生德育良好发展的本校特色系列综合实践课程,以及开发及整合的策略。

3、探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管理评价体系,以及管理评价策略。

(二)突破的难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德育活动中资源可供合理利用、开发、整合的策略研究;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德育活动在实施中构建评价管理体系的策略研究;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德育活动在实施中体现学校地方特色的研究;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德育活动在“三位一体”环境下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研究;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

1、研究思路:

在课题实验研究中,遵照“新课程强调的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性价值,强调发展性评价”的思想,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理论和本地资源,以实验班和实验教师为龙头,逐步向全校推进,从而构建一套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德育发展多元评价体系,形成适宜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可操作性的评价策略,完善学校新课程实施的管理模式,提升学校在本课程的知名度。

2、研究的目标:

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等基本研究方法,依据已有的课程理念和经验,结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具体问题,紧紧围绕“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课程的整合的策略研究”这个研究主题,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学校和教师可操作的策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相关的评价内容,积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切实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有效实施。从理论上,进一步达成对综合实践的课程理解和价值认同,力争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从实践上,形成综合实践课程学生德育发展评价体系,探索一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学校与教师可操作的途径。

3、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不断探讨活动对学校德育的促进;运用归纳法,总结活动绩效。

4、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四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08年9月——2009年3月)

(1)、申报课题立项,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确定实验老师与班级。

(2)、广泛开展与本课题相关的调查活动,充分了解教师、学生对本课程和课题的认识现状。

(3)、组织学习与本课程和课题相关的理论,为课题实施作好思想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4)、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与实验教师一起共同商定实施意见,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德育发展评价的实施意见>。

第二阶段:实施并收集资料阶段(一)(2009年4月——2009年8月)

(1)、根据学校课题实施意见,初步拟定<三——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德育发展评价总指标与各年级分目标>

(2)、实验教师按评价指标各自拟定初步评价方法,报学校课题组研究定稿。

(3)、各实验教师按商定的评价方式方法在实验班级中开展实验研究,并定期把实验情况向学校课题组汇报。

(4)、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动态管理。

(5)、大力开展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理论的学习活动,学校定期组织培训。

(6)、根据总课题组要求,进行广泛的网络研讨活动,并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网上活动群”,经常性开展研讨活动。

(7)、开展调查活动,采集研究的数据,收集资料,完成研究内容。

实施并收集资料阶段(二)(2009年9月—2010年3月)

(1)、分析、总结在实验班实施的做法,并讨论完善。

(2)、在全校三——六年级所有班级实施课题实验总结的评价策略。

(3)、全面了解实施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并不断改进方法。

第三阶段:整理分析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

(1)、商定资料整理方案。

(2)、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档。

(3)、对资料进行科学分析。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撰写实验报告,申报结题(2010年8月—2010年9月)

(1)、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并对整个研究进行评价。

(2)、编制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德育发展评价手册。

(3)、完善档案资料。

(4)、申报结题。

四、调研计划

调研计划

为了促进学校德育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确保课题科学、有效地顺利进行,开发、实施适合本校特色的德育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是建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管理

评价体系,使课题实验开展更具有可开发性和可实施性,特制定本调研计划:

调研内容:

1、调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重点调查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活动重叠与无序的问题。

2、调查村镇、家长、教师、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支持度和期望值。

3、调查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反映与思考。

4、调查教师、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反映与思考。

5、跟踪调查整个实验过程的各因素的反映情况。

调研周期:

1、拟定调研实施办法,制定调查相关内容或表格。(2个星期)

2、开展以上1——4项内容的调查活动(1个月)

3、跟踪调查伴随整个实验阶段,每阶段为一周期。

调研报告完成时间:定为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一周左右写出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报送部门:总课题组、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备案。

五、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

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一套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编制评价手册,能在小学三——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中推广和使用。

[篇五: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农村语文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他们对农村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特色、今后改革方向等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目前研究站在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如何使语文教育适应当地经济条件,促进学校教育与生产过程结合,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指出要“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作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但是,这些实践与研究往往又是站在了农村经济不发达的,贫穷落后这一层面上进行的。作为21世纪逐步迈向小康社会的新农村,它的教育又将怎样更好地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研究的新课题。

2、调查分析农村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课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不断转变和升华农村教育教学理念,抬高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手段,完善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分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3、从2010年5月份起,我们学校着手进行课堂改革,从学习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起步,发展到现在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打算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县的各个中小学,进行农村学校高效课堂改革,期间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同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怎样走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的高效课堂改革的路子,是农村学校教研的重要课题。

4、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探索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6、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和完善,优化师生关系,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界定

“语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语言和文字”。我们这里谈的“语文”主要是指语文这门学科,“高中语文”即指高中语文这门课程,它包括课文的教与学、试题研究、写作实践、作家作品研究等等。

“高效”是在现有课堂时间和课堂资源的情况下,教师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探索”是指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引下,结合农村发展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对语文课堂和课外教学进行的有价值的研究与探索。其核心就是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现代的对话式、交流式的教学组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理论依据

(1)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优化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4)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和改革主张。

(5)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构建”过程,即主体借助自己的认识结构去主动构建知识;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是具有社会性,强调生生互动,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6)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发现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元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以周至中学高效课堂模式——“三步五环”为窗口,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调查分析农村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困惑和困难,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课堂改革的新路子。

通过对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不断转变和升华教学理念,抬高教育目标,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手段,完善有关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形成互动的语文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发展农村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现状。

施行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个案研究。对本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研究,调查分析高效课堂开展以来的教学实效、学生评价、教师感想以及社会上的要求和建议。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难。

2、新教学管理模式下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研究,探索高效课堂的基本课型及教学模式。

3、研究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方式对农村中学学生创新意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参与对象:陕西省周至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

2、研究步骤(2011、4-2011、12)

(1)准备阶段:(2011、4-2011、5)深入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落实课题实施细则。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教育改革文件,学习语文科的<课程标准>,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合作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现代教育专著。

(2)实施阶段:(2011、5-2011、6)

a、(2011、5-2011、6)调查研究,明确要求。通过对自身及教研组成员的教学行为研究、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参观了解县内其它学校课堂教学等方法,分析周至县课堂教学现状,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具体要求、学生学习现状、现行教材及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农村中学教育资源情况等等。

b、(2011、9-2011、10)设计案例,具体实施。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整改和提高。

c、(2011、11-2011、12)小结规律,进一步实施。小结一年来课题开展情况,总结并探索出有关规律及体系,根据这些规律、体系及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实践。完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初步探索和相关案例的搜索整理。

(3)总结阶段:(2011、11-2011、12)汇总研究资料,统计相关数据,分析综合,撰写课题报告。邀请上级领导、专家进行结题评鉴。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农村学生,研究者又是农村中学教师中的一员,我们学校作为我县农村中学的领头军,担负着把农村教育提升上去的神圣使命,因而我们自身的行动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具体过程中结合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2、文献资料法。

对国内外有关语文教学的材料加以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3、调查分析法。

通过对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为发展

农村教育提供依据。

4、个案研究法。

围绕典型个体案例开展研究,全面调查和剖析,寻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方法。

5、经验总结法。

重视积累,及时总结,形成规律和方法。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刻制课堂教学实录光碟。

2、撰写课题研究心得,并形成研究论文。

3、整理编排研究期间的教学课件、调查访谈录音及问卷调查等相关资料

[篇六: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课程改革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要确保幼儿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和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以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和大自然中的活动来吸引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整体性、综合性、自然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社区环境应被视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应引导幼儿实际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随着教育部<纲要>颁发实施与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要发生深刻的变化,幼儿教育也必须朝着促进幼儿自主和谐发展的方向开展。

2、幼儿终身发展的需要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3-6岁的幼儿是身心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多种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因此,幼儿园应该有效利用户外活动资源,将幼儿带出室外、走出园门,亲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为每一个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3、目前现状的需求

如何有效地利用户外活动资源,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充分调动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从查找的资料上能看出,一部分幼儿园已经在幼儿户外活动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也分析出目前大多幼儿园在户外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①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充足;②幼儿户外活动的质量不高;③幼儿户外活动的材料数量不够;④幼儿户外活动区域设置不合理。⑤教师担心发生安全事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户外活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投放,教师的角色把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讨论空间与探索余地。特别是我们农村集镇幼儿园,应该充分挖掘、合理利用户外活动资源,精心组织有效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二)研究价值

1、通过研究探索幼儿户外活动资源的最优化与整合,形成本园的特色课程,提高保教质量。

2、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幼儿健康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发展与创新

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确保幼儿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和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提高幼儿户外活动质量,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健康。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要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通过主动参与环境的创设,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户外活动的空间是开放的,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活动中的情景是真实的,有利于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感性的认识与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教师通过打破原有户外活动模式,开发可利用资源,创新幼儿户外活动形式、内容,构建园本户外活动课程,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将幼儿户外活动引向社区、社会,拓展幼儿活动空间,使社区、大自然成为立体的、多层次、多视角的“教科书”,同时将室内的区域活动创造性地运用到户外活动中,使户外活动这一隐性课程与幼儿园显性课程有机结合,满足 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体现为:

社区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域的设置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支撑

(一)课题界定

1、户外活动

户外:泛指走出家门;户外活动也就是走出家门的活动。本课题中的户外活动指幼儿走出教室及走出幼儿园的活动。包括户外游戏、户外体育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2、幼儿园户外活动资源

资源本意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幼儿园户外活动资源既包括园内及社区的的户外场地、设施、材料等物质资源,还包括教师、家长、幼儿及各行业的人力资源。

3、户外活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户外活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是指在充分利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幼儿户外活动的空间,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材料,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创造性,优化与整合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幼儿园户外活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内涵可表述为:充分利用物力与人力资源,通过开拓幼儿园环境、社区自然环境中幼儿的活动空间,对原有户外活动形式、内容进行变革,以活动为载体,开发培育教师、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以全面提高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活动。

(二)有关理论支撑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是用色彩、声音、形象来思维的。他主张把儿童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儿童通过观察、体验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探索因果联系,发展思维能力。

2、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从所得的印象中发生与印象有关的动作。”我们充分挖掘本园的环境资源,在有效的环境刺激下,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3、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非常重视社会生活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儿童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有利于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

4、我国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规定“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研究内容的子课题设计

(一)研究目标设定

1、进行幼儿园户外活动资源的可行性分析,挖掘园内外可利用资源,优化整合物质与人力资源,丰富幼儿户外活动形式与内容,形成园本户外活动课程。

2、通过研究和组织实施幼儿户外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户外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行为、身体各方面较全面和充分的发展。

3、通过研究,更新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形成一支具有探索、钻研精神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内容设计

①现状调查,幼儿园户外活动资源利用方面已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

②幼儿园户外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原有资源的整合。

a、幼儿园户外活动资源新资源的开发。

b、幼儿园户外活动新资源与原有资源的整合。

③幼儿园户外活动资源的利用

a、幼儿户外韵律活动创新与实践的研究

幼儿户外韵律活动包括幼儿操前韵律活动、早操、集体舞,通过对活动内容形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创造出我园小、中、大班户外韵律活动模式,探索韵律活动教学策略。

b、幼儿园户外区域的创设与利用的研究

充分利用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各种区域,将原有的室内区域游戏渗透到户外区域活动中来,使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和户外体育游戏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幼儿的户外活动的内容得到充实,活动时间得到充分保证。

c、幼儿园幼儿体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展的研究

收集各种民间、文本中和教师自创的各类体育游戏,进行整理汇编并组织实施,形成园本体育游戏教材,使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基本动作得到有效发展。

d、幼儿社区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不断拓展幼儿户外活动的空间,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材料,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的创造性,优化与整合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思路及方法

(一)操作思路

从现实问题入手,立足解决本园幼儿户外活动中的存在问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构相结合,形成园本户外活动课程,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幼儿园户外活动资源的分析,挖掘可利用因素,制定幼儿活动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优化活动过程,提升活动质量。

2、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幼儿园户外活动中的存在问题、了解户外活动资源利用与开发情况、评价教育效果。

3、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运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4、经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项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预期成果"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71856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