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2016-12-01 14:23:0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共9篇)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试谈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开题报告一、题目背景和意义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表演论文开题报告》,供大家学习参考。

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第一篇

《试谈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开题报告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

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并努力探寻出实现“全方位解放”(“有机天性”、“自然个性”和“创作个性”)的有效途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原理、角色塑造、方式方法、分寸拿捏和时空关系中体现出的亲近性与殊异性,区别戏剧表演的“变形”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戏剧表演的“连贯性”与影视表演的“问断性”、戏剧表演的“有反馈”与影视表演的“无反馈”,以及如何更好的展开演员的二度创作。

本论文课题以研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中的角色创作艺术为目的,达到演员对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帮助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进一步细化产生的。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1)运用文献法,查阅和搜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信息。通过文摘、专业教程、讲座、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以及采用互联网搜索等方法,系统的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本学院学生日常在专业上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演员在创作角色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作,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适时进行对演员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

本论文准备从以下提纲中来进行具体研究和实施撰写:

绪论

1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简介

1.1影视表演的基本概念

1.2戏剧表演的基本概念

2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共性

2.1两种形式的表演在自我准备方面的一致性

2.1.1两种表演形式创作原理与技巧的亲密性

2.1.2两种表演形式对于假定与行动的相同性

2.1.3两种表演形式在创造角色性格过程中体验的相似性

2.1.4两种表演形式在体验中的下意识与控制的同等性

3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差异

3.1无序的影视表演与连贯的戏剧表演

3.2摄像机的运用对两种表演的影响

3.3导演和演员在两种表演中存在的方式和地位不同

3.4两种表演形式对于时空关系的差异

结论

五、进度计划

2011年12月: 文献搜集

2012年1-2月: 资料汇总

2012年2-3月:论文写作

2012年3-4月: 初稿完成

2012年4-5月: 论文修改

2012年5-6月: 终稿完成

六、参考文献

[1]《演员自我修养》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表演心理学》作者:李锦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5]《斯氏体系精华》作者:(苏)玛 阿 费烈齐阿诺娃 中国电影出版社

[6]《影视表演学基础——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作者:苏彭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表演技巧》[中译文]作者:胡博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8]《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9]《电影表演探索》作者:白杨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10]《戏剧表演学》作者:胡导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

[11]《影视戏剧表演技巧与训练》作者:胡敏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表演创作论》作者:郭薄澜 李佛华 李永军 中国戏剧出版社

[13]《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作者:齐士龙 中国电影出版社

[14]《表演学》作者:(美)贝拉·伊特金 华夏出版社

[15]《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作者: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艺术鉴赏影视戏剧》作者:朱典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戏剧表演基础作》作者:梁伯龙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18]《表演艺术教程》作者:林洪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19]《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表演解读》作者:崔新琴 霍璇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戏剧表演基础》作者:梁伯龙 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影视表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第二篇

河北传媒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用表)

线

表演开题报告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第三篇

河北传媒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用表) 装 订 线 篇二:表演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传媒事业发展到今天,队伍庞大的演艺产业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车

轮的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支队伍的贡献和规模更是如日冲天。队伍也是随之庞大。 作为演员的我。由此引发了思考.这也是我选此课题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及媒体传媒发出

了“演员泛滥.不缺演员”等言论但实际则不然。演员队伍庞大、剧目的种类及剧情随着社会

的进步与发展。剧目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则需要更多的人物角色。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外型及气

质就起着重要的作用。演员在泛指的情况下声音、形体、形象是否与人物相吻合对整个艺术

作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个演员都是人。塑造角色的同时。难免会套进第一自我的演绎风

格被论为 “类型” 演员。本次论文内容就是浅谈演员在塑造“第二自我”时“第一自我”

之间的关系。气质的形成与变化,演艺界为何出现“类型化”演员及其特点,欧美演员相对

来讲更是类型化演员的天下。类型化演员已渐渐被观众所接受。推崇。甚至崇拜。本次论文

目的就是优秀演员如何修炼自己的气质使之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人物形象。以及演员如何看待

类型化的看法。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导演在选择演员时,会考虑诸多因素,但首要的是选择与角色形象与气质相近的演员,

而且气质相对会更重要一些。气质的形成与人的生长环境、内在素质、阅历修养有直接关系。

一个优秀演员应该修炼自己的气质,能担负多种类型角色的扮演,反之,很易滑入“类型”

演员范围。概述“气质”的概念,阐述演员的气质与扮演角色的关系。我的任务大概分为几

点。就是结合已欣赏过的影视话剧作品并留下深刻的人物角色饰演的演员在饰演其他作品时

的角色状态进行分析。第一次看到这个演员时饰演的角色。如何出彩。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

里。然后浅查演员出身生活及成长经历。演员在摆脱第二自我后呈现给生活的第一自我。即

本我是什么样的。生活及思想状态。他们是怎样有机的结合。另外一点。曾经的师哥师姐。

在平时的排练及演出时对每个角色的把握。及平时的生活状态相结合。还有一点就是把自己

平时的演出录像翻阅出来重新研究。在演员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不要修养适合更多角色的

气质。还是充分发挥演员自我气质赢取能让自己发光的角色。面对当今的演艺事业。面对演

员着实生存的 “法则” 我们如何让自己成功的踏入艺术家的成长道路如何修正自我气质。

并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正确阐述。演员如何修正自我优良气质。及演员正确认识自我创造

需有的生活态度。演员如何取舍和理解类型化。 参 考 文 献

[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林陵,史敏徒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 齐士龙.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3] 严正,张婷乙.演员与角色.北京: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4] 陈浥.表现与创造的驰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5] 丁扬忠.布莱希特论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6] 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7] 周传基.电影电视需要表演吗.当代电影.1988年第1期

[8] 玛丽.奥勃莱恩.电影表演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1月

[9] 崔新琴,陈浥.感觉与敏锐.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10] 林洪桐.电影表演艺术.四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 阿巴尔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方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2] 查哈瓦.表演艺术的实质.戏剧杂志.94年第2期

[13] 李默然.论表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 95年

[14] 周传基.电影电视需要表演吗.当代电影.1988年第1期

[15] 柘旭.生活与艺术商丘日报.2008年10月19日版篇三:表演专业本科论文开题报

论角色与自我的对立和统一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表演是一种通过演员的创作完成的艺术它是演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演员是演出

艺术中形象的直接体现者。无论实在舞台上还是在荧屏或银幕上的人物形象最终都是要通过

演员的创作与观众见面的,体现在观众面前的形象都是以演员为中心,所以说正是演员创造

性地将人的艺术形象从书本搬到舞台上、荧屏或银幕上。表演艺术的创作目的和任务,就是

依据作家提供的剧作形象(文学形象),在导演的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塑造出真实、鲜活、

典型、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也没

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演员与角色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教养、职业

身份、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精神气质,以至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

都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这就构成“演员与角色的矛盾”。如何更好的靠近角色,更好的用自

身来诠释角色,如何才能完成和更好的完成角色人物的塑造??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存在就是我

选择“论演员的自我与角色的矛盾和统一”这一题目的主要原因,并且我认为表演艺术的核

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和统一。 在表演艺术创作过程中,演员一方面作为形象的主人——创作者,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

物形象——角色,两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由于这个因素,也就决定了在表演艺术创

作中,演员必须要过好双重生活,掌握双重人格。这也是演员在表演时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

心理状态。演员要以自身进行创作化为角色,进入到角色的规定情境,过着角色的精神生活;

同时,演员作为角色的创作者,又时刻监督着自己的表演,驾驭表演角色的整个进程,使其

沿着正确的创作目标行进,这就形成演员创作角色时的双重生活,即将自己分开作为两个人,

自己监督着自己的创作。 所以,演员创作角色既不能脱离开自身,又不能偏离剧本刻画的人

物去展现自己;因而演员需要克服与角色的矛盾,从自我出发,将自己化身为角色,体现出

性格化的人物形象,求得矛盾的对立统一。而统一的程度决定表演艺术的优劣。自我与角色

的和谐统一,才能塑造出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体验派最早的主张者和实践者、著名的意大利悲剧演员托马佐·萨尔维尼说过:“在我表

演的时候,我过着双重的生活,我哭着、笑着,但同时我又在分析着自己的眼泪和笑声,使

他们能够更强烈的影响着那些我要打动的人的心。”在表演术语中,演员作为创作者的“我”

称作“第一自我”,所扮演角色的“我”称作“第二自我”, 表现派的主张者和实践者、著名的法国演员老科格兰对双重人格的关系也有着这样论述:

“演员应当有双重性,他的一部分自我是表演者,另一部分自我是他所操纵的工具。第一自

我构思,或者不如说,按照剧作者的构思想象出所要扮演的人物,不管是达尔杜夫、哈姆雷

特、阿诺尔弗或罗蜜欧;然后由第二自我把构思实现出来,演员创造人物的天才,就在于这

种双重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创作是演员的第一自我对第二自我进行加工和处理,逐步把

它变为具体的形象,直到形成区别于第一自我的另一个理想的人物形象即第二自我为止的过

程。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说演员是利用自身来完成他的艺术作品创作的。表演的分寸、表演的

魅力、表演的艺术就产生于这种“双重生活”、“双重自我”的微妙的平衡之中。第一自我的

支配力越强,演员的表演功力就越深。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本课题任务旨在通过对于演员的自我与角色的矛盾和统一进行论证研究,结合我四年的

学习实践经验和老师的精心指导,分析作为演员本身以及演员在创造角色的时候所应当具备

的条件,深入挖掘演员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相互关系,从而演员进行表

演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齐士龙.戏剧中的表演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

[2] (苏)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1955年

[3] 李锦云.表演心理学.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4] 林洪桐.表演分析手册.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

[5] 梁伯龙.戏剧表演基础.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6] 拉波泊?查哈瓦.演剧教程. 北京:新华出版社,1950年

[7]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角色演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

[8] 关瀛.演员创作素质训练.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9]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

[10]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3月

[11]齐士龙.电影表演心理研究.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1992年

[12]格林?威尔逊.表演艺术心理学(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13]王淑琰,林通.影视演员表演技巧入门.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1998年

[14]李冉苒,马精武,刘诗兵,张建栋.电影表演艺术概论.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年,1995

[15]贝拉?依特金.表演学:准备、排练、演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年,1989年

[16]张明.洞悉性格的深邃内涵_性格心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17] 胡导,戏剧表演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18]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篇四: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试谈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开题报告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

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

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

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

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

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

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

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

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

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

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

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

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

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

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

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

“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 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

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

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

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

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

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

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

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

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

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

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

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

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

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并努力探寻出实现“全方位解放”(“有机天性”、“自然个性”

和“创作个性”)的有效途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原理、角色塑造、方式方法、分寸拿捏和时空关系中体现出

的亲近性与殊异性,区别戏剧表演的“变形”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戏剧表演的“连贯性”

与影视表演的“问断性”、戏剧表演的“有反馈”与影视表演的“无反馈”,以及如何更好的

展开演员的二度创作。

本论文课题以研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中的角色创作艺术为目的,达到演员对角色创作

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帮助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进一步细

化产生的。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1)运用文献法,查阅和搜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

述的基础信息。通过文摘、专业教程、讲座、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以及采用互联

网搜索等方法,系统的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本学院学生日常在专业上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演员在

创作角色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作,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适时进行对演员角色创作艺术研

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

表演专业本科论文开题报告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第四篇

论角色与自我的对立和统一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表演是一种通过演员的创作完成的艺术它是演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演员是演出艺术中形象的直接体现者。无论实在舞台上还是在荧屏或银幕上的人物形象最终都是要通过演员的创作与观众见面的,体现在观众面前的形象都是以演员为中心,所以说正是演员创造性地将人的艺术形象从书本搬到舞台上、荧屏或银幕上。表演艺术的创作目的和任务,就是依据作家提供的剧作形象(文学形象),在导演的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塑造出真实、鲜活、典型、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演员与角色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教养、职业身份、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精神气质,以至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都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这就构成“演员与角色的矛盾”。如何更好的靠近角色,更好的用自身来诠释角色,如何才能完成和更好的完成角色人物的塑造„„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存在就是我选择“论演员的自我与角色的矛盾和统一”这一题目的主要原因,并且我认为表演艺术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和统一。

在表演艺术创作过程中,演员一方面作为形象的主人——创作者,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物形象——角色,两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由于这个因素,也就决定了在表演艺术创作中,演员必须要过好双重生活,掌握双重人格。这也是演员在表演时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演员要以自身进行创作化为角色,进入到角色的规定情境,过着角色的精神生活;同时,演员作为角色的创作者,又时刻监督着自己的表演,驾驭表演角色的整个进程,使其沿着正确的创作目标行进,这就形成演员创作角色时的双重生活,即将自己分开作为两个人,自己监督着自己的创作。 所以,演员创作角色既不能脱离开自身,又不能偏离剧本刻画的人物去展现自己;因而演员需要克服与角色的矛盾,从自我出发,将自己化身为角色,体现出性格化的人物形象,求得矛盾的对立统一。而统一的程度决定表演艺术的优劣。自我与角色的和谐统一,才能塑造出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体验派最早的主张者和实践者、著名的意大利悲剧演员托马佐·萨尔维尼说过:“在我表演的时候,我过着双重的生活,我哭着、笑着,但同时我又在分析着自己的眼泪和笑声,使他们能够更强烈的影响着那些我要打动的人的心。”在表演术语中,演员作为创作者的“我”称作“第一自我”,所扮演角色的“我”称作“第二自我”,

表现派的主张者和实践者、著名的法国演员老科格兰对双重人格的关系也有着这样论述:“演员应当有双重性,他的一部分自我是表演者,另一部分自我是他所操纵的工具。第一自我构思,或者不如说,按照剧作者的构思想象出所要扮演的人物,不管是达尔杜夫、哈姆雷特、阿诺尔弗或罗蜜欧;然后由第二自我把构思实现出来,演员创造人物的天才,就在于这种双重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创作是演员的第一自我对第二自我进行加工和处理,逐步把它变为具体的形象,直到形成区别于第一自我的另一个理想的人物形象即第二自我为止的过程。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说演员是利用自身来完成他的艺术作品创作的。表演的分寸、表演的魅力、表演的艺术就产生于这种“双重生活”、“双重自我”的微妙的平衡之中。第一自我的支配力越强,演员的表演功力就越深。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本课题任务旨在通过对于演员的自我与角色的矛盾和统一进行论证研究,结合我四年的学习实践经验和老师的精心指导,分析作为演员本身以及演员在创造角色的时候所应当具备的条件,深入挖掘演员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相互关系,从而演员进行表演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齐士龙.戏剧中的表演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

[2] (苏)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1955年

[3] 李锦云.表演心理学.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

[4] 林洪桐.表演分析手册.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5] 梁伯龙.戏剧表演基础.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6] 拉波泊•查哈瓦.演剧教程. 北京:新华出版社,1950年

[7]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角色演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

[8] 关瀛.演员创作素质训练.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9]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

[10]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3月

[11]齐士龙.电影表演心理研究.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1992年

[12]格林•威尔逊.表演艺术心理学(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13]王淑琰,林通.影视演员表演技巧入门.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1998年

[14]李冉苒,马精武,刘诗兵,张建栋.电影表演艺术概论.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年,1995年

[15]贝拉•依特金.表演学:准备、排练、演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年,1989年

[16]张明.洞悉性格的深邃内涵_性格心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17] 胡导,戏剧表演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18]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表演开题报告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第五篇

篇一:影视表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河北传媒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用表)装

线篇二:表演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传媒事业发展到今天,队伍庞大的演艺产业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车轮的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支队伍的贡献和规模更是如日冲天。队伍也是随之庞大。

作为演员的我。由此引发了思考.这也是我选此课题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及媒体传媒发出了“演员泛滥.不缺演员”等言论但实际则不然。演员队伍庞大、剧目的种类及剧情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剧目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则需要更多的人物角色。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外型及气质就起着重要的作用。演员在泛指的情况下声音、形体、形象是否与人物相吻合对整个艺术作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个演员都是人。塑造角色的同时。难免会套进第一自我的演绎风格被论为 “类型” 演员。本次论文内容就是浅谈演员在塑造“第二自我”时“第一自我”之间的关系。气质的形成与变化,演艺界为何出现“类型化”演员及其特点,欧美演员相对来讲更是类型化演员的天下。类型化演员已渐渐被观众所接受。推崇。甚至崇拜。本次论文目的就是优秀演员如何修炼自己的气质使之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人物形象。以及演员如何看待类型化的看法。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导演在选择演员时,会考虑诸多因素,但首要的是选择与角色形象与气质相近的演员,而且气质相对会更重要一些。气质的形成与人的生长环境、内在素质、阅历修养有直接关系。一个优秀演员应该修炼自己的气质,能担负多种类型角色的扮演,反之,很易滑入“类型”演员范围。概述“气质”的概念,阐述演员的气质与扮演角色的关系。我的任务大概分为几点。就是结合已欣赏过的影视话剧作品并留下深刻的人物角色饰演的演员在饰演其他作品时的角色状态进行分析。第一次看到这个演员时饰演的角色。如何出彩。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然后浅查演员出身生活及成长经历。演员在摆脱第二自我后呈现给生活的第一自我。即本我是什么样的。生活及思想状态。他们是怎样有机的结合。另外一点。曾经的师哥师姐。在平时的排练及演出时对每个角色的把握。及平时的生活状态相结合。还有一点就是把自己平时的演出录像翻阅出来重新研究。在演员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不要修养适合更多角色的气质。还是充分发挥演员自我气质赢取能让自己发光的角色。面对当今的演艺事业。面对演员着实生存的 “法则” 我们如何让自己成功的踏入艺术家的成长道路如何修正自我气质。并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正确阐述。演员如何修正自我优良气质。及演员正确认识自我创造需有的生活态度。演员如何取舍和理解类型化。

参 考 文 献

[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林陵,史敏徒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2] 齐士龙.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3] 严正,张婷乙.演员与角色.北京: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4] 陈浥.表现与创造的驰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5] 丁扬忠.布莱希特论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6] 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7] 周传基.电影电视需要表演吗.当代电影.1988年第1期

[8] 玛丽.奥勃莱恩.电影表演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1月

[9] 崔新琴,陈浥.感觉与敏锐.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10] 林洪桐.电影表演艺术.四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 阿巴尔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方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2] 查哈瓦.表演艺术的实质.戏剧杂志.94年第2期

[13] 李默然.论表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 95年

[14] 周传基.电影电视需要表演吗.当代电影.1988年第1期【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15] 柘旭.生活与艺术商丘日报.2008年10月19日版篇三: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试谈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开题报告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

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并努力探寻出实现“全方位解放”(“有机天性”、“自然个性”和“创作个性”)的有效途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原理、角色塑造、方式方法、分寸拿捏和时空关系中体现出的亲近性与殊异性,区别戏剧表演的“变形”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戏剧表演的“连贯性”与影视表演的“问断性”、戏剧表演的“有反馈”与影视表演的“无反馈”,以及如何更好的展开演员的二度创作。

本论文课题以研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中的角色创作艺术为目的,达到演员对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帮助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进一步细化产生的。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1)运用文献法,查阅和搜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信息。通过文摘、专业教程、讲座、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以及采用互联网搜索等方法,系统的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本学院学生日常在专业上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演员在创作角色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作,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适时进行对演员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

本论文准备从以下提纲中来进行具体研究和实施撰写:

绪论

1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简介

1.1影视表演的基本概念

1.2戏剧表演的基本概念

2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共性

2.1两种形式的表演在自我准备方面的一致性

2.1.1两种表演形式创作原理与技巧的亲密性

2.1.2两种表演形式对于假定与行动的相同性

2.1.3两种表演形式在创造角色性格过程中体验的相似性

2.1.4两种表演形式在体验中的下意识与控制的同等性

3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差异

3.1无序的影视表演与连贯的戏剧表演

3.2摄像机的运用对两种表演的影响

3.3导演和演员在两种表演中存在的方式和地位不同

3.4两种表演形式对于时空关系的差异

结论

五、进度计划

2011年12月: 文献搜集

2012年1-2月: 资料汇总

2012年2-3月:论文写作

2012年3-4月: 初稿完成2012年4-5月: 论文修改

2012年5-6月: 终稿完成

六、参考文献

[1]《演员自我修养》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国电影出版社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表演心理学》作者:李锦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5]《斯氏体系精华》作者:(苏)玛 阿 费烈齐阿诺娃 中国电影出版社

[6]《影视表演学基础——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作者:苏彭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表演技巧》[中译文]作者:胡博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8]《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9]《电影表演探索》作者:白杨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10]《戏剧表演学》作者:胡导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

[11]《影视戏剧表演技巧与训练》作者:胡敏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表演创作论》作者:郭薄澜 李佛华 李永军中国戏剧出版社

[13]《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作者:齐士龙 中国电影出版社

[14]《表演学》作者:(美)贝拉·伊特金 华夏出版社

[15]《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作者: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艺术鉴赏影视戏剧》作者:朱典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戏剧表演基础作》作者:梁伯龙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18]《表演艺术教程》作者:林洪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19]《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表演解读》作者:崔新琴 霍璇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戏剧表演基础》作者:梁伯龙 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6影视表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第六篇

影视表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

1

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并努力探寻出实现“全方位解放”(“有机天性”、“自然个性”和“创作个性”)的有效途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原理、角色塑造、方式方法、分寸拿捏和时空关系中体现出的亲近性与殊异性,区别戏剧表演的“变形”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戏剧表演的“连贯性”与影视表演的“问断性”、戏剧表演的“有反馈”与影视表演的“无反馈”,以及如何更好的展开演员的二度创作。

本论文课题以研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中的角色创作艺术为目的,达到演员对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帮助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进一步细化产生的。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2

(1)运用文献法,查阅和搜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信息。通过文摘、专业教程、讲座、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以及采用互联网搜索等方法,系统的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本学院学生日常在专业上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演员在创作角色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作,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适时进行对演员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

本论文准备从以下提纲中来进行具体研究和实施撰写:

绪论

1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简介

1.1影视表演的基本概念

1.2戏剧表演的基本概念

2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共性

2.1两种形式的表演在自我准备方面的一致性

2.1.1两种表演形式创作原理与技巧的亲密性

2.1.2两种表演形式对于假定与行动的相同性

2.1.3两种表演形式在创造角色性格过程中体验的相似性

2.1.4两种表演形式在体验中的下意识与控制的同等性

3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差异

3.1无序的影视表演与连贯的戏剧表演

3.2摄像机的运用对两种表演的影响

3.3导演和演员在两种表演中存在的方式和地位不同

3.4两种表演形式对于时空关系的差异

结论

五、进度计划

2016年12月: 文献搜集

2016年1-2月: 资料汇总

2016年2-3月:论文写作

2016年3-4月: 初稿完成

2016年4-5月: 论文修改

2016年5-6月: 终稿完成

六、参考文献

[1]《演员自我修养》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表演心理学》作者:李锦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版)

[5]《斯氏体系精华》作者:(苏)玛 阿 费烈齐阿诺娃 中国电影出版社

[6]《影视表演学基础——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作者:苏彭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表演技巧》[中译文]作者:胡博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版)

[8]《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9]《电影表演探索》作者:白杨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10]《戏剧表演学》作者:胡导 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版)

[11]《影视戏剧表演技巧与训练》作者:胡敏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表演创作论》作者:郭薄澜 李佛华 李永军 中国戏剧出版社

[13]《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作者:齐士龙 中国电影出版社

[14]《表演学》作者:(美)贝拉·伊特金 华夏出版社

[15]《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作者: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艺术鉴赏影视戏剧》作者:朱典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戏剧表演基础作》作者:梁伯龙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版)

[18]《表演艺术教程》作者:林洪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19]《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表演解读》作者:崔新琴 霍璇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戏剧表演基础》作者:梁伯龙 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影视表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2]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传媒事业发展到今天,队伍庞大的演艺产业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车轮的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支队伍的贡献和规模更是如日冲天。队伍也是随之庞大。

作为演员的我。由此引发了思考.这也是我选此课题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及媒体传媒发出了“演员泛滥.不缺演员”等言论但实际则不然。演员队伍庞大、剧目的种类及剧情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剧目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则需要更多的人物角色。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外型及气质就起着重要的作用。演员在泛指的情况下声音、形体、形象是否与人物相吻合对整个艺术作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个演员都是人。塑造角色的同时。难免会套进第一自我的演绎风格被论为 “类型” 演员。本次论文内容就是浅谈演员在塑造“第二自我”时“第一自我”之间的关系。气质的形成与变化,演艺界为何出现“类型化”演员及其特点,欧美演员相对来讲更是类型化演员的天下。类型化演员已渐渐被观众所接受。推崇。甚至崇拜。本次论文目的就是优秀演员如何修炼自己的气质使之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人物形象。以及演员如何看待类型化的看法。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导演在选择演员时,会考虑诸多因素,但首要的是选择与角色形象与气质相近的演员,而且气质相对会更重要一些。气质的形成与人的生长环境、内在素质、阅历修养有直接关系。一个优秀演员应该修炼自己的气质,能担负多种类型角色的扮演,反之,很易滑入“类型”演员范围。概述“气质”的概念,阐述演员的气质与扮演角色的关系。我的任务大概分为几点。就是结合已欣赏过的影视话剧作品并留下深刻的人物角色饰演的演员在饰演其他作品时的角色状态进行分析。第一次看到这个演员时饰演的角色。如何出彩。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然后浅查演员出身生活及成长经历。演员在摆脱第二自我后呈现给生活的第一自我。即本我是什么样的。生活及思想状态。他们是怎样有机的结合。另外一点。曾经的师哥师姐。在平时的排练及演出时对每个角色的把握。及平时的生活状态相结合。还有一点就是把自己平时的演出录像翻阅出来重新研究。在演员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不要修养适合更多角色的气质。还是充分发挥演员自我气质赢取能让自己发光的角色。面对当今的演艺事业。面对演员着实生存的 “法则” 我们如何让自己成功的踏入艺术家的成长道路如何修正自我气质。并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正确阐述。演员如何修正自我优良气质。及演员正确认识自我创造需有的生活态度。演员如何取舍和理解类型化。

参 考 文 献

[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林陵,史敏徒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

[2] 齐士龙.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3] 严正,张婷乙.演员与角色.北京: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4] 陈浥.表现与创造的驰骋.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3月

[5] 丁扬忠.布莱希特论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6] 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

[7] 周传基.电影电视需要表演吗.当代电影.1988年第1期

[8] 玛丽.奥勃莱恩.电影表演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1月

[9] 崔新琴,陈浥.感觉与敏锐.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

[10] 林洪桐.电影表演艺术.四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1] 阿巴尔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方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2] 查哈瓦.表演艺术的实质.戏剧杂志.94年第2期

[13] 李默然.论表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 95年

[14] 周传基.电影电视需要表演吗.当代电影.1988年第1期

[15] 柘旭.生活与艺术商丘日报.2016年10月19日版

影视表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3]

论角色与自我的对立和统一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表演是一种通过演员的创作完成的艺术它是演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演员是演出艺术中形象的直接体现者。无论实在舞台上还是在荧屏或银幕上的人物形象最终都是要通过演员的创作与观众见面的,体现在观众面前的形象都是以演员为中心,所以说正是演员创造性地将人的艺术形象从书本搬到舞台上、荧屏或银幕上。表演艺术的创作目的和任务,就是依据作家提供的剧作形象(文学形象),在导演的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塑造出真实、鲜活、典型、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演员与角色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教养、职业身份、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思想感情、精神气质,以至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都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这就构成“演员与角色的矛盾”。如何更好的靠近角色,更好的用自身来诠释角色,如何才能完成和更好的完成角色人物的塑造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存在就是我选择“论演员的自我与角色的矛盾和统一”这一题目的主要原因,并且我认为表演艺术的核心就是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和统一。

在表演艺术创作过程中,演员一方面作为形象的主人——创作者,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人物形象——角色,两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由于这个因素,也就决定了在表演艺术创作中,演员必须要过好双重生活,掌握双重人格。这也是演员在表演时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演员要以自身进行创作化为角色,进入到角色的规定情境,过着角色的精神生活;同时,演员作为角色的创作者,又时刻监督着自己的表演,驾驭表演角色的整个进程,使其沿着正确的创作目标行进,这就形成演员创作角色时的双重生活,即将自己分开作为两个人,自己监督着自己的创作。 所以,演员创作角色既不能脱离开自身,又不能偏离剧本刻画的人物去展现自己;因而演员需要克服与角色的矛盾,从自我出发,将自己化身为角色,体现出性格化的人物形象,求得矛盾的对立统一。而统一的程度决定表演艺术的优劣。自我与角色的和-谐统一,才能塑造出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体验派最早的主张者和实践者、著名的意大利悲剧演员托马佐·萨尔维尼说过:“在我表演的时候,我过着双重的生活,我哭着、笑着,但同时我又在分析着自己的眼泪和笑声,使他们能够更强烈的影响着那些我要打动的人的心。”在表演术语中,演员作为创作者的“我”称作“第一自我”,所扮演角色的“我”称作“第二自我”,

表现派的主张者和实践者、著名的法国演员老科格兰对双重人格的关系也有着这样论述:“演员应当有双重性,他的一部分自我是表演者,另一部分自我是他所操纵的工具。第一自我构思,或者不如说,按照剧作者的构思想象出所要扮演的人物,不管是达尔杜夫、哈姆雷特、阿诺尔弗或罗蜜欧;然后由第二自我把构思实现出来,演员创造人物的天才,就在于这种双重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创作是演员的第一自我对第二自我进行加工和处理,逐步把它变为具体的形象,直到形成区别于第一自我的另一个理想的人物形象即第二自我为止的过程。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说演员是利用自身来完成他的艺术作品创作的。表演的分寸、表演的魅力、表演的艺术就产生于这种“双重生活”、“双重自我”的微妙的平衡之中。第一自我的支配力越强,演员的表演功力就越深。

2、课题任务、重点研究内容、实现途径

本课题任务旨在通过对于演员的自我与角色的矛盾和统一进行论证研究,结合我四年的学习实践经验和老师的精心指导,分析作为演员本身以及演员在创造角色的时候所应当具备的条件,深入挖掘演员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相互关系,从而演员进行表演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齐士龙.戏剧中的表演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

[2] (苏)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1955年

[3] 李锦云.表演心理学.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年

[4] 林洪桐.表演分析手册.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

[5] 梁伯龙.戏剧表演基础.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6] 拉波泊查哈瓦.演剧教程. 北京:新华出版社,1950年

[7]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角色演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

[8] 关瀛.演员创作素质训练.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

[9]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我的艺术生活.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

[10]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3月

[11]齐士龙.电影表演心理研究.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1992年

[12]格林威尔逊.表演艺术心理学(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13]王淑琰,林通.影视演员表演技巧入门.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1998年

[14]李冉苒,马精武,刘诗兵,张建栋.电影表演艺术概论.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年,1995年

[15]贝拉依特金.表演学:准备、排练、演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年,1989年

[16]张明.洞悉性格的深邃内涵_性格心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

[17] 胡导,戏剧表演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18]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影视表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4]

题 目 浅谈影视制作与合成在动画传媒中的应用

姓 名 贺 贞 学 号 0815163115

专业年级 08级动画本一

指导教师 李瑞林 职 称 讲师

年 月 日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当今影视行业正处于竞争激烈的年代,而随着计算机和电讯急速发展,影视制作与多媒体已经结为一体。目前各行各业对活动影像的需求大大增加,尤其是大企业、大机构,纷纷成立媒体制作部,借助活动影像进行形象树立、产品推广和促销、内部管理、员工训练等活动。近二年,多媒体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专门从事广告片制作,纪录片拍摄,企业推广,多媒体教学,互动节目制作等。

二:在影视作品中影视合成最关键影视合成技术就是将多种来源不同的素材混合成一复合画面的技术处理过程。影视合成主要体现在节目的包装,包括片头片尾动画,片花演绎,字幕、logo的花式。影视作品中若干个不同内容的画面, 通过合理组接, 构成一个个完整的蒙太奇段落。

三:影视创作者而言,单个画面就是词汇和句子, 而画面的组接技巧则是语法和修辞。因此,影视创作必须要掌握好影视合成处理技术。研究影视合成技术的常见处理方法及探讨数字化影视的意义将动画的创作理念、创作方式和科技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机结合,培养我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创造性的专业思维习惯也可以锻炼我将理论联系实践的动画操作能力。

我比较热衷于影视艺术,通过这次毕业设计可以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不仅丰富

了我的业余生活,也让我对影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以后的事业有所帮助。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计算机硬件环境和视音频编辑软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录像节目的后期制作进入数字时代。其特点是采用了在线和非在线的非线性编辑,视频编辑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压缩技术的实用化的使脱机编辑和非线性编辑成为可能。

二,市场资源丰富,但是国内的作品还不是很成熟,对于人才方面更是缺乏。

三,动画及多媒体产业具有当今知识经济的特征,涉及文化、艺术、科技、传媒、出版、商业等多种行业。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已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形成了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结构,为动画及多媒体产业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影视是一种媒体,也是媒体的一种,所以它根多媒体技术专业与影视媒体艺术专业是有本质上联系的!媒体专业是比较广泛的!

当前,后期特效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后期特效就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实现的电影特效。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影视后期制作就是对拍摄完的影片或者软件做的动画,做后期的处理, 影视制作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加特效,加文字,并且为影片制作声音等等。

合成技术就是将多种素材混合成单一复合画面的技术处理过程。既要又好的素材更要熟熟悉影视合成处理技术。

1:获取影像

通常用肉眼来观察周围的世界,由于我们可能会用某种摄像机来拍摄一些类似的影

片,所以我们也需要学习摄像机是如何感觉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在使用摄影机就是用来拍摄场景的表达.距和视角合成师处理的最大的一个任务就是提取出元素并决定它们在场景中的深度位置。视角的不同是由于场景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拍摄的缘故。如果我们靠近或远离某个指定场景,场景内的物体间的空间关系也会随之改变,会扩大或压缩,一个很常见的错误概念就是认为差异是因为使用不同镜头拍摄的缘故。事实上确实不同焦距的镜头可以用来表示这种差异,但最好是认为镜头只是用来对场景进行一定量扩放的简单装置。

2:影像的合成处理

在合成中,来源的素材肯定是不一样的,要构成同一画面,必然要经过的一步就是调色,谈到调色,现在在premiere pro中,就开始引入了After Effects的内核。影视剪辑是影视创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是由若干个画面组合而成。以FLASH的小动画穿插。

2015课题开题报告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第七篇

第1篇: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格式

目录

说明:目录至少包含到二级目录

一、课题目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纲要

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目的是让人清楚课题的基本框架。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途径

五、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难点)

要指明难点和前人尚没解决的问题。

六、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含阶段性成果)以及创新之处

七、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

八、课题的经费筹措及管理

九、进度安排

十、参考文献

第2篇:研究型课题开题报告怎么写

撰写开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为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可操作的程序,是课题研究的“蓝图”。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之后觉得还存在问题,则可以马上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从而避免“大题小做”或“小题大做”。因此,开题报告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一、开题报告的内容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

我们为什么会想到要研究这个课题?谁是我们研究的特定对象?通过研究,我们试图实现什么?我们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决定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尤其是一开始准备实施的步骤。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和资料?如何得到这些工具和资料?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你的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研究报告、实物、还是其他?导师的建议和鉴定等,其中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主要部份。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职责。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访问的专家、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图书资料、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如上网和设计问卷等比较基础的方法)、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形式来表现。

二、开题报告的格式一般用表格形式呈现,也可用其它方式表达(详见附件:研究性学习课题“贫困山区“空巢”家庭子女教育生存状况调查与分析”的开题报告)。

三、撰写开题报告的注意事项撰写开题报告一要注意可行性,二要注意科学性,三要注意过程性。开题报告要详细、明了,研究方法和步骤要具备可操作性。实施计划要写得具体、翔实,各研究阶段时间安排要合理、充裕,课内时间一般用于选题、搜集资料、交流展示,而调查、实验、材料处理、论文撰写尽量安排在课外;若是实验研究要考虑重复实验,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题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的指导能力来确定。资料搜集和实验尽量在校内完成。开题报告要体现出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等特点。提出问题和目的意义要与预期结果相吻合;方案中各部分切忌张冠李戴;获得的信息资料和提出的观点要客观真实,经得起推敲。整个研究过程必须在开题报告中体现出来,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选题→开题→资料搜集→实施→结题→交流展示→研究后反思)和预期结果等等。

第3篇: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第4篇:数学市级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学生数学作业现状:

我校位于市郊,近些年来,本学区的大部分优秀学生都上了民办学校,留下来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习惯性都非常差,给我们的常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作业情况变得日益糟糕,有近一半的学生作业有空题现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作业纯属搪塞,有的甚至随意写上一些阿拉伯数字或无人认得的符号作为答案来应付老师,更有的是极少交作业或根本不交作业,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数学作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只是过场戏而已,根本谈不上巩固提高与创新,作业的有效性很低,与新课程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相差甚远……

我校七、八年级数学主要作业是课本习题和基础训练,其它是各任课教师自己选择一小部分习题或由学生自己买资料来补充。但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与教学实际中发现,这些作业形式不甚符合我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虽然编写得比较好,但对我们学生来说难度有所偏高,基础题量偏少。在实际使用中,不少后进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影响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我校课改的焦点之一,而其中作为学习方式载体之一的作业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领导及老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学习的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鉴于此,我们的课题就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作业,能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对教师来说,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它可以使教师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或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针对我校实际,本学期教导处提出“以作业为抓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多补救”的教学策略。因此,开发与利用适合校情、学情的数学作业,对深化我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三、省内外此课题研究现状

(1)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实现“轻负担、高效率”,这一相关课题越来越备受省内外教育者关注。如西安铁一中学的“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研究”,虽然学科不同,但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

(2)“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点,它关注的是教师怎样“设计”、如何“有效”,这也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命好题”的研究需要。

(3)通过有效作业的实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作业模式,已成为省内众多学校教改的热点。如: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堂堂清,侧重的都是练得精到,练得有效。我市部分学校均开发适合自己校情的导学案,其中就有作业设计。

四、课题涵义的界定

1、数学作业:是教师布置的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数学学习,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

2、有效的数学作业: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效度(质量)有效地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掌握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

(3)多元评价理论: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因材施教原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

(5)《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

2、开发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作业。

3、探索有效作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完成形式、批改形式、评讲形式等)。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方法、态度以及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处理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

(二)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制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边教学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完善实施方案。

(四)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五)个案研究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1、各年级实验前后成绩分析。

2、《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3、“研究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研究课教案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等。

4、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

5、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

6、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7、马鞍山四中“有效作业”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综述。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5年3月)

1、提交课题立项申请书。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课题组内人员分工,并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3、撰写开题报告。

4、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5、举行开题论证会。

(二)研究阶段(2015年4月——2015年5月)

1、调查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对策。

2、针对小班化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作业。

3、开展提高作业质量的研究,探索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教师批改作业的形式(),落实高效率、轻负担。

4、探究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总结补救策略。

5、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交流学习,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三)总结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0月)

1、开展“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论文、优秀命题、个案分析征集活动,编辑“论文集”、“优秀命题集”、“教学案例集”、“学生优秀作业汇编”。

2、完善《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作业批改方案》、《马鞍山四中学生问题作业矫正方案》。

3、组织座谈,邀请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

4、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5、编辑《马鞍山四中初中数学校本作业》。

6、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鉴定。

第5篇:数学组市级课题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布置适量合理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关注还很不够。归纳来看,当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作业设计的指导观念滞后时代的发展、对数学作业的功能目标认识不明、数学作业题型不够丰富、作业内容的差异性和扩展性不强等等。

只有进行“作业的设计和优化”的改革,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变“作业布置”为“作业设计”,是数学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是数学本体特征的需要,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需要。通过选择、合作、实践等类型的作业设计,帮助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从而赋予数学课外作业生命的色彩。本课题研究目的是从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与优化这一角度,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效率,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研究目标

1、探索研究数学作业设计的新形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改善学生学习的策略、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从“要我做数学作业”转向“我要做数学作业”,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并在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转变角色,摆正自己的地位,把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初中数学课外作业的优化设计是学生在对数学课堂教学后个人的反思过程中对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组想通过三年时间,重点针对本校实行新课程后,初中数学教研组进行从个性化与发展性对作业的设计、优化、批改、评价进行较为全面的尝试探索,从而使教师对以后初中数学的作业设计能得心应手,并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以推广,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特个性,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以作业为载体的学习活动

1、设计趣味性作业,让学生“乐中求知”。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特别要在“寓做于兴趣之中”上下功夫,

2、设计自主性作业,让学生“自由天空”。

能否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呢?

3、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行中求知”。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实践性的作业。

4、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活中求知”。

在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对学生思维进行求“新”、求“活”的调控,大胆创新。

5、设计“非常规”作业,让学生“各显其能”。

书面作业的形式正由单调走向丰富,可探索运用多种“非常规”书面作业形式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这些作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教师应该更多的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而不应该仅从完成自身教学或增长学生知识的角度设计作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因人而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特长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合力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近几年,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三)预计有哪些突破

我国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作业批改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手段,批改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由于学生情况不同,作业内容及形式不同,教师批改的方式也要灵活多变。预计在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上有所突破。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与激励,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6篇:市级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价值

(一)研究问题:

近几年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呈下降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缺少丰富多彩体育活动项目。长期以来,农村学校课间体育活动受师资、学校办学条件等原因,导致了学校各方面资源、学生运用的器材单一,从而仅限于学生做操,其内容单一乏味,形式呆板,学生早已厌倦。很多农村学校大课间活动蜕变为做一遍或两遍广播操,绝大多数学生只能敷衍了事。导致了体育锻炼的效率低下,还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我们还发现,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还普通存在等原因,我校学生除了传统的跑跑跳跳,课间时间学生只会在教室里看书聊天做作业,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将会是令人担忧的大事。因学校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于是我们提出了《利用民间体育资源,丰富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1、大课间活动是学生体质增强的有效途径之一

虽然我们一直以来坚持开展课间操活动,这项体育活动在我国己有近百年历史,也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体质、加强组织纪律与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课间操虽然为中、小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保证,但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构建新的课间操已迫在眉睫。大课间由此产生。

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为确保学生每天达到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把课间操扩展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它既是课表上规定的体育内容,又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在全体教师参与管理下,有组织、有计划开展起来的一种体育活动课程。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大课间活动时间长、活动时间一般多则40分钟,少则25分钟,平均达到每天30分钟;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实效。

学校为确保大课间活动扎实开展,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亲自抓,形成了学校行政、各班班主任、跟班教师、体育教师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同时,依据农村学校独天独厚的地区人文资源、运动场地资源、体育器材资源,我们萌生了有关“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的课题研究。基于这样的背景,也基于我们对此的理解,更坚定了我们搞研究这项课题研究的信念。

2、传承祖国优秀民间体育文化

我国的民间体育,是各族人民在历代生产和生活斗争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健身的内容简单而易行,是用来强身娱心的重要手段。民间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通过民间体育项目在农村大课间活动中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掌握一种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与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是通过“利用民间体育资源,丰富小学大课间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开发与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位次,创“阳光课间”之特色,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服务。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学习的精彩,在学习中体验活动的快乐,营造一种团结合作、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体为: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锻炼习惯,锤炼学生意志品质,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促进学生身心智能全面发展。

2、通过《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每年的监测,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营造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氛围,打造学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特色;

4、提升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体育工作的教科研能力和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

5、民间体育资源的分类,通过研究把民间体育进行一定的分类,运用到体育课中,更好地为体育课开展做好服务。

6、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引进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载体,体育项目不外乎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戏类、武术类、民间传统类等。而民间体育项目的引用与开展更能结合当地特色让学生更大兴趣地投入到大课间活动中去。但“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的安排应有以下特点:(1)要有科学性,符合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和生理变化(2)要有实效性,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3)要有创新性。形成学校自己的特色(4)要有阶段性。符合季节、气候变化。(5)要有地方性。要有结合溧水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6)要有安全性,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7、最终形成特点鲜明的校本化大课间活动特色课程。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界定

民间体育:民间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2000年上海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大辞典》对民间体育作明确的定义: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性的身体锻炼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自娱自乐,多数项目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民俗性、游戏性、表演性、节庆性的特点。因民间体育的上述特点及简便易行,开展起来十分方便,所以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民间体育资源:民间体育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广泛流传的体育运动,来源于民间生活,丰富业余生活、业余健身的体育活动。

大课间:是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派生出来的新概念,它已不是“踢踢腿”、“弯弯腰”的课间操了,而是逐渐发展成一门系统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以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一门新生的活动课程,时间为30分钟。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在学校统一组织下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学生欢迎的体育健身、娱乐项目等。

三、课题的文献研究

(一)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强调:“学校必须全面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和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措施。

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新兴产物,它是学校体育活动的有力补充,具有时间充裕、内容丰富、参与面广、形式多样、强度适量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大课间活动已经按照国家要求深入推进,但由于教师整体思想认识,学校办学条件等不尽相同,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形成了不小的差距,城市学校普遍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就我市而言,城区学校各具特色,如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的花式跳绳,南京翠屏山小学的武术特色,南京高淳实小的武术特色……,但大多数农村学校还停留在搭建框架,而无实质的初步阶段,无论是组织还是学生锻炼效果都有待提高,甚至有些农村学校,大课间活动就是做几遍广播操,30分钟的时间,有20分钟处在放羊的状态。

大课间体育活动在不断改良探索之中,作为农村学校,特别是一所村级完小,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因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各校应结合当地课程资源、学校和学生特点,认真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

2、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曾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

3、教学要以“以学生为本”,一是“以学生的学为本”;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的教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学”,当学生有好动的天性和能力的时候,有积极地引导,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谈得上全面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一)研究目标

1、筛选经过收集、整理和创编的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分析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运用的可行性。

2、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尝试民族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整合,研究民间体育游戏与学生健康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编排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又便于在学校大课间活动中广泛开展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

(二)子课题设计与人员分工

1、子课题一:花式跳绳在大课间中的运用

主要负责人:章丽平邓祥顺蒋晓斌王家民

民间活动花式跳绳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项体育活动,俗语称“摇绳练臂力,跳绳练腿劲;快摇练速度”。花式跳绳是学生容易上手的民间体育活动,对身体锻炼有积极的意义,培养学生兴趣、利于引导学生课间、课余锻炼。

2、子课题二:空竹趣

主要负责人:孔令军程爱平章熙云

在小学生中开展抖空竹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活动内容,在全校范围实施,有效的促进了学生锻炼,鼓励学生尝试、学习各种抖空竹的技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3、子课题三:《融入民间活动的大课间运动会活动设计、实施及评价》的研究

主要负责人:薛国锋卢宝华

针对大课间活动中引入的民间活动,经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使它向群体运动会的竞技形式转变,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技能并使群体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4、子课题三:完小学生三年体质健康数据比对分析

主要负责人:薛国锋邓祥顺

任何体育活动形式都应服从于提高身体素质的主题,主课题研究的实际成果如何,在丰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是否有效的进行了身体锻炼,并促进的身体健康。通过课题研究的三年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检验主课题的成效。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的具体步骤与进度安排

1、申报、准备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月)

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前期指导及论证。填写《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申报?评审书》,课题组成员进行文献研究,加强理论学习。

①、理论学习:学习大课间活动的相关理论知识;组织观摩县内兄弟学校的

大课间活动;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专业业务技能培训。

②、成立《利用民间体育资源丰富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的研究》课题组;

选定课题研究人员和指导人员并初步进行任务分工;完成课题申报方案。

③、确立研究主题,拟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明确人员分工。

④、调查学生对体育情感及活动方式,了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及需求。

2、全面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5年6月)

①、丰富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创新学生活动形式。

②、组织现场观摩、研讨民间体育器材的开发与利用。

③、民间体育项目的大课间活动展示,并参加县级大课间活动评比。

④、课堂内外结合,将大课间活动内容列入课堂教学计划,并组织一次公开教学活动。

3、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10月)

①、围绕“利用民间体育资源丰富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的研究”,对积累的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进行成果展示并继续实施运用。

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各阶段对比,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③、撰写总结性论文并进行经验普及推广。

④、请有关专家进行结题鉴定。

(二)研究方法的设计

1、调查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谈话、测评等多种形式,针对民间体育资源及怎样丰富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对教师、家长、学生认知情况进行相关调查。

2、文献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需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获得有关大课间活动方面的资料,并及时了解、收集当前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为我们确定和开展课题提供参考。

3、行动研究法:在调查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展示、评比活动等积累相关的方法和资料。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利用创新、有价值的民间体育活动内容;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探索开展具体丰富大课间活动的方法和策略;同时又依据活动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边研究边实践新模式、新方法,进一步充实和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4、观察法:借助感官及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在活动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行为表现,对活动效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获得课题开展所需的各项资料。

5、数据比对法:在本课题开展过程中,课题组老师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测试成绩进行比对的形式,对学生身体素质情况的变量进行研究,并加以分析,进而全面、系统、深入具体研究,分析其发展变化过程和质变、量变的规律。

6、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以及实践效果等进行归纳与分析,将各个形式的实践活动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将其上升为可以进一步推广的有效经验。

2015论文开题报告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第八篇

第1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在原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不管是一般企业还是上市公司,会计上的数字总是多少有点水分,除了计量单的?不完全精确性,会计处理方法上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这些数字很大程度都是有意更改的。其中对于利润这一块,更是上市公司进行人为调控甚至操纵的重点。近些年,利润作假事件频繁发生,这样便引起了社会对企业中利润操纵行为的高度关注。利润操纵行为歪曲了企业的盈利状况,隐藏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危害性极大。基于以上原因,并且为了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新会计准则在多次反馈和修改中应运而生。新准则的出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原会计准则已经不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最突出的是在原准则体系下,企业利润操纵的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这与会计核算是相违背的。新会计准则对存货的管理、资产减值、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方面做了重大调整。一方面,这些具体准则的修改和变化,将使现阶段企业利润操纵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新准则也为企业调控盈亏带来了新的空间,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防范。为了尽可能降低新准则实施后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社会中介机构及监督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新准则实施的监管。

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加拿大会计学者司可脱(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利润操纵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称为利润操纵。另一位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凯瑟琳·雪珀(KatherineSchipper)的利润操纵概念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即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局部或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歪曲控制,以达到利用信息进行操纵利润的目的。

国内对企业利润操纵的研究也比较多。朱嘉许(2015)认为,利润操纵和利润包装是管理当局采取各种手法,使企业以对自身和企业有利的数字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行为,其手法有的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的则超出了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黄燕铭(2015)认为会计信息失真存在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魏安霞、杨晓明(2015)从公司治理结构、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造假成本与收益、剥离与模拟、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等五个角度,剖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并相应地提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对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上市公司审计轮换制和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对造假的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处以重罚、提高会计造假成本以及对剥离、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进行严格限制等措施。2015年我国发布新会计准则体系,国内许多学者已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陈旭东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传统利润操纵方法的命运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传统利润操纵方法产生的严重冲击以及一些新的利润操纵工具的产生。本文从上述文献资料中汲取了灵感,开阔了思路,并借鉴了很多研究结论,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由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新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应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新准则对利润操纵的制约;二是新准则为利润开辟的可能的空间。因此,本文又三大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论述新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制约,这一部分通过新准则中的一些具体变化如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资产减值准备冲会受到限制、扩大合并报表的范围等方面来阐述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企业利润操纵的遏制

第二部分论述新准则为企业利润操纵开辟的可能的空间,由于新准则中一些具体准则的变化既能遏制利润操纵,同时也扩大了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比如公允价值的采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无形资产的变化等都有可能为利润操纵主体创造操作的空间。

第三部分阐述新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防范。为了进一步制约企业利润操纵行为,就要找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使投资者在新会计准则下获得有效的决策信息,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积极防范企业利用新空间来操纵利润。

总之,新准则的出台,将有效地防范企业对利润的操纵,有力地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对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从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到论文的写作这一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在写作过程中阅读了大量有关利润操纵方面的书籍,同时也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采用归纳、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得出新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影响。

准备工作:先搜集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选题,然后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从而确定出文章的整体架构,整理成论文大纲。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所搜集的资料有些陈旧,因此利用网上查阅的方式,获得了最新的资料,才使得前期的准备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四、论文(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

1)确定研究课题的方向:2015年11月1日至2015年11月10日

2)开题报告:2015年11月11日至2015年11月15日

3)撰写论文提纲:2015年11月16日至2015年1月8日

4)资料的收集、整理阶段:2015年1月9日至2015年4月10日

5)论文的撰写初稿阶段:2015年4月11日至2015年4月30日

6)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5年5月1日至2015年5月25日

7)论文定稿答辩:2015年5月3031日

五、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2]郑庆华、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3]赵讯舟、甄永辉。在新会计准则下如何控制企业人为调节利润[J]。会计之友,2015,(11)。

[4]朱嘉许。财务分析方法揭示公司操纵利润[J]。财务与会计,2015,(10)。

[5]魏安霞、杨晓明。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利润操纵行为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5,(7)。

[6]戚明。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空间的影响[J]。山东经济,2015,(9)。

[7]黄燕铭。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其影响[J]。财会月刊,2015,(6)。

[8]李吉栋。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分析[J]。会计之友,2015,(21)。

第2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亦可采用"德尔菲法"评分;再由科研管理部门综合评议的意见,确定是否批准这一选题。开题报告的内容大致如下:课题名称、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起止年限、报名提纲。报名提纲包括:

(1)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有关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与结论;

(2)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各项有关指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是否已进行试验性研究);

(3)大致的进度安排;

(4)准备工作的情况和目前已具备的条件(包括人员、仪器、设备等);

(5)尚需增添的主要设备和仪器(用途、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等);

(6)经费概算;

(7)预期研究结果;

(8)承担单位和主要协作单位、及人员分工等。

同行评议,着重是从选题的依据、意义和技术可行性上做出判断。即从科学技术本身为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

第3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孤独感这一领域。在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方面,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唐民等人的研究表明,男生的孤独感水平高于女生。李传银采用UCLA量表的调查结果相反,发现女生的孤独感高于男生。国外Borys和Perlman的研究得到男女大学生的孤独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样的结果。在城乡差异方面,蒋艳菊等人的研究表明,生源地对于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影响在总分上并不显著,但是在人际孤独这一因素上非常显著: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体验到更重的人际孤独感。在专业差异方面,邓丽芳、王瑞和郑日昌的研究发现理工类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爱情孤独及社交孤独。在孤独感与网络的关系方面,刘加艳的研究发现网络使用卷入度越高,孤独感越强。但是,Shaw等人认为网络使用能够降低孤独感,孤独者可以利用网络来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张晓琴等人对84名经常使用网络的大学生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证实了网络服务对网络孤独的直接作用。在孤独感与人格的关系方面,邹赐岚的研究表明孤独感与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外向性呈显著的负相关。目前,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定性研究不够深入;二是,对孤独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的研究结果尚存有分歧;三是,在影响因素的探讨上对生物、文化因素缺乏分析和研究。

2、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校大学生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将担负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大学时期个体心理和人格发展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克服孤独感并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最应该受到社会关注的心理要素是孤独感。孤独感是从人际交往中产生的,而人际信任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孤独感的产生也是缺少社会支持的结果,因此人际信任和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三者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但将这三者联系起来进行的研究较少,本次将对这三者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以便发现人际信任和领悟社会支持对孤独感影响程度和预测作用,为构筑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与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的理论和运作体系提供参考和理论基础,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观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1、研究内容

本研究一方面拟揭示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现状,另一方面拟深入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

2、研究假设

(1)人际信任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2)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3)人际信任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4)领悟社会支持在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关系中存在一定的中介效应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对济南大学大学生采用随机挑选被试、个别施测的方法,分别让被试依次填写人际信任量表(IT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EVSLS),对回收的问卷统一编号,以备以后统计分析。将收集到的问卷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来分析数据。

四、参考文献

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2015)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3(3):

304-306、

黄才炎,严标宾。(2015)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4(3):255-257、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2015)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28(3):690-693、

寇宇,(2015)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河西学院学报,23(6):98-101、

刘加艳,(2015)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使用特点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2(3):286-287、

庞彤彤,宋凤宁。(2015)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1(1):63-66、

全宏艳,叶茂林,何资桥,周恒彩,龙芬。(2015)领悟社会支持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5(6):598-600、

尚丽娟,(2015)大学生内外控倾向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社会心理科学,18(4):19-21、

田可新,唐茂芹,吴昊,李雪静,王秀梅。(2015)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4(7):657-659、

徐含笑,(2015)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人际交往中孤独感的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6(10):62-64、

杨中芳,彭泗清。(1999)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社会学研究,(2):1-21、

于绪丽,(2015)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143-144、

王艳芝,(2015)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8(3):235-237、

唐民,(2015)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3):229-230、

韦耀阳,(2015)高中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菏泽学院学报,27(2):79-82、

邹赐岚,(2015)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硕士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郑信军,(1997)青少年学生人际信任问题调查。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63-66、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15)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36(5),614-620、

第4篇:论文开题报告

一、立题依据

1、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无线移动技术、蓝牙和WAP等技术日趋成熟,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不断融合并迅速普及全球,为移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的技术基础和物质准备。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育中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并逐渐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延伸,它是指学习者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DA以及手持电子书阅读器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学习。移动学习因具有灵活性、便捷性、无线性等特点,可以提供给人们随时随地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移动学习是知识经济社会人们教育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反映,是现代社会人们工作流动性大、时间紧张的表现,是移动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以及e-learning的扩展,移动学习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要使移动学习成为教育的重要选择形式,真正在教育信息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M-learning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开始较早的一些研究已经进行了四五年的时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际远程教育专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Keegan)博士主持了欧盟的达·芬奇研究计划中一个名为“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的项目,并出版著作《学习的未来: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TheFutureofLearning:fromE-learningtoM-learning)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欧盟《数字化欧洲行动研究计划》(e-EuropeActionPlan)中特别开展了一项名为“MOBIlearn行动”的移动学习专项研究计划;由英国、瑞典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五个组织LSDA、CTAD、Ultralab、LecandoAB和CRMPA合作开展的欧盟m-learning项目;斯坦福大学学习实验室(SLL)的研究;非洲农村的移动学习;爱立信等商业公司开展的“移动学习”项目等。

但是目前移动学习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在教育部的策划下开展,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们的研究水平还比较低,研究规模还比较小。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由北京大学现代教育中心教育实验室承担的教育部高教司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从2002年1月到2015年12月,历时将近4年,开发出了基于GSM网络和移动设备的移动教育平台、基于GPRS的移动教育平台、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制作发布与浏览平台以及教育语义网络平台;南京大学和日本松下通信工业公司以及SCC公司从1999年4月开始研发的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CALUMET,该系统实现了移动学习、移动上网和移动通话这三大功能,在校园网中实现了随时随地的教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承担的教育部“移动教育”项目,其核心内容有两个:建立“移动教育”信息网和“移动教育”服务站体系;2015年3月,第五届无线、移动、普适技术教育应用国际会议(IEEEWMUTE2015)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开幕,作为国内教育著名品牌,诺亚舟教育科技副总经理周智尚向全球专家学者介绍了诺亚舟在移动学习领域的经验

,诺亚舟移动学习技术突破吸引全球关注。这都充分证明了移动学习产业正在迅速升温,已经成为远程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

3、研究的意义

在《从远程学习到数字学习,从数字学习到移动学习》(2000)的报告上,基更博士用远程学习、数字学习、移动学习三个概念,透视了远程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他在报告中指出:“移动学习的发展将使学生在远程学习上更加自由。”无疑,下一代的远程学习将是移动学习。通过介绍国外移动学习的发展成果与案例,分析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发展现状,可以对我国目前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做出一些贡献,对我国移动学习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从事移动学习的人们提供一些启示。

二、重要概念解释

1、移动学习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目前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理解,大致分成三种:第一,将移动学习作为远程教育的一种新形式;第二,将移动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扩展;第三,从认知学习的角度看,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技术与学习方式。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认为: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移动学习的目标就是希望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

2、E-Learning

E-Learning源于ElectronicLearning,中文译作“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等。简单地说,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

3、学习模式

通常认为大多数人都有自己一些特殊的认识事物、理解事物以及处理刺激或信息的模式。基于这一观念,“学习模式”的思想起源于1970年代,近年来获得普及。学习模式是假定能够使个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法。这一理论提议教师应该评估其学生的学习模式,并使其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模式。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移动学习的概念、特点及常见的终端设备。

(2)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3)移动学习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4)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

2、预期目标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移动学习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对移动学习的技术可行性分析、系统终端软件的研发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研究,而国内对移动学习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此外,由于移动学习本身存在的一些局限性,使得移动学习没有取代远程学习。通过对已有文献的调研,分析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案例,对我国移动学习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分析移动学习的局限性,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研究方法

文献检索法:多渠道的搜索与之相关的文献,做好资料准备,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已有文献内容的分析,总结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在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展望移动学习未来的发展趋势。

五、研究方案(思路)

研究过程以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旨归,首先通过查阅分析目前关于移动学习研究与应用的文献资料,认识理解移动学习、E-Learning以及学习模式的概念内涵,了解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在对其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将移动学习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作为本研究的突破口,通过内容分析等方法展开具体的研究过程。这其中概念的界定是十分重要的,究竟何谓移动学习,何谓学习模式,都是需要仔细辨析的。另外移动学习目前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通过分析移动学习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移动学习所存在问题的措施,并展望移动学习的应用前景,得出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

六、论文写作进程安排

1、2015年1月1日——-2月28日,收集材料,查阅文献,为写开题报告作准备。

2、2015年3月1日——-7日,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3、2015年3月8日,参加论文开题报告会。

4、2015年3月9日——-5月5日,写出论文初稿。

5、2015年5月6日——-29日,完成论文修改工作,经指导老师认可后定稿。

6、2015年5月30日、31日,准备论文答辩稿,并进行论文答辩。

七、论文写作框架(目录)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引言

1、移动学习概述

1、1移动学习的概念

1、2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

手机、智能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

1、3移动学习的特点

1、4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1、4、1基于短消息的移动学习。

1、4、2在线实时信息交互的移动学习。

1、4、3在线信息浏览的移动学习。

2、移动学习研究及应用现状

2、1国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2、1、1欧盟的“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的项目

2、1、2欧盟的“MOBIlearn行动”

2、1、3英国学习技能发展处承担的“m-learning”项目。

2、2我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2、3移动学习面临的问题

3、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

3、1移动学习未来的努力方向。

3、2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

4、总结

八、参考文献

[1]王广文,陆婷婷。移动学习热的冷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3,(2)。

[2]高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移动学习[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4)。

[3]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3):9-11、

[4]白俊,刘家勋。移动学习的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5):125-127、

[5]刘军。国外移动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网络,2015,(4):62-64、

[6]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5,(7)。

[7]严君。学习领域的新发展:移动学习[J]。教育技术导刊,2015,(1)。

[8]高蓉蓉,吕森林。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热点[J]。现代教育技术,2015,16,(6)。

[9]梁中义,袁晓斌。移动学习——-下一代的远程学习[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5,20,(1)。

第5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对企业健康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扩大就业渠道、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利税40%、就业机会75%的中小企业,现阶段不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或策略

2、探究中小企业的出口路径的意义中小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也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企业市场,提高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困难,可以利用出口获得发展资金,也可以吸引海外风投基金或者吸引外资合股以及从海外资本市场出口型中小企业是近年来我国贸易增长的中坚力量,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越来越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产业集群化发展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对企业、区域、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对于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目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阶段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集而不群,大而不强,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的支持体系和战略部署。这一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尤为凸显。目前我国对出口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还不多见,远远落后于实践中的需要。本文将从经济学视角,以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高集群应对风险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为目标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1、拓展电视传播的新渠道

2、增强电视传播的互动性

3、扩大电视传播受众群体

(二)对策

1、加快广电网络的改造

2、开办内容新颖的节目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

5、研究与写作计划:

2015年3月1日——3月6日确定选题、收集相关资料

2015年3月7日——3月10日撰写开题报告与开题

2015年5月1日——6月30日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形成写作提纲

2015年7月1日——9月30日深入研究,形成论文初稿

2015年10月1日——10月30日论文修改、定稿、打印、答辩

6、参考文献:

1、陈乃醒:“我国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服务需求”,《中小企业评论》,2015年第10期。

2、鲁桐主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年版。

3、邹刚,黄祖辉,周连喜:“中小企业的国外市场进入模式与演进——-以浙江省为例的若干分析”,《财贸经济》,2015年第6期。

4、李时民:《中小企业出口问题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5、徐剑明:《国际营销实务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6、尹柳营主编:《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国际化经营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7、顾列铭:“中国如何拥有国际市场定价权”,《中国外资》,2015年第2期。

8、任建雄、吴兵:“中小企业国际化动因及其国际化战略选择”,《企业天地》,2015年第5期。

2016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格式
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第九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格式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国内外研究现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经济严重下滑,中国成为美国发展经济的头号目标,所以针对中国,美国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来限制中国经济,拯救和发展本国经济,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财经》杂志9月刊上曾指出,美国利用反补贴,关税附加税等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对中国贸易进行的影响,以此来促进本国经济,但美国这一行为不仅不能发展本国经济,还会阻碍本国经济的增长,甚至对世界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特保案”之后,美国自由贸易的假象暴露无遗,我国经济学家吴学安针对美国对华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上指出,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基本是交替进行的,贸易自由主义的历史非常短暂,每当美国经济面临危机时,贸易保护主义往往成为其摆脱困局的“杀手锏”,历史证明,美国倡导的自由主义理论和其在实践中的所作所为是大相径庭的;美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显而易见,美国“协同有限公司”创始人和总裁比尔·拉索在2016年9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从历史的角度看,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没有产生过好效果,反而使得经济问题得以延长和恶化,贸易保护主义还将限制全球经济的流通系统,而且贸易保护主义会扩散到世界各地,从而使得世界经济形势更加恶化;美国芝加哥的国际贸易专家埃尔德雷德也说过,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仅于对中美两国贸易关系不利,并且还会阻碍经济增长,我们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国际贸易变得越来越重要。

2.选题的目的及意义: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对中美贸易发展的影响,来分析中美贸易现状及摩擦的原因和对策;提出我国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应对措施,以利于中国贸易更为长远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美国一直倡导自由贸易,可是在对华贸易中频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国打着自由贸易的幌子,利用技术性壁垒,提高关税,反补贴等一系列措施针对中国的出口贸易,特别是“特保案”的发生,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丑

陋面目暴露无遗,其真实目的就是利用贸易保护主义发展本国经济,制约中国贸易的发展速度,已达到其独霸世界经济的野心,但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并不能解决其经济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仅于对中美两国贸易关系不利,而且还会阻碍两国的经济得增长,中国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抵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应该主动维护自由贸易,不是带头搞贸易保护主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的是各国的合作,只有携手努力,同舟共济,才能使世界经济尽快走上复苏之路,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预期结果:美国利用自由贸易的幌子,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美两国在贸易上应当密切合作,阻止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携手努力,同舟共济,才能促进两国贸易。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运用具体案例分析法,来分析和总结中国美贸易之间的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对中美贸易发展的影响;运用比较方法,来分析美国自由贸易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和关联;运用归纳方法,来说明面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以实证方法为主,综合运用国际贸易、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等理论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同时,在图书馆和网络收集大量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美国之所以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和后果。

原创论文网提供更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资料及开题辅导服务

四、参考文献

[1]比尔·拉索.金融危机后的贸易保护主义[J].新华,2016,59(6):20-24

[2]刘新民.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态势,影响和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6,9(2):12-17

[3]谷焕春.中美贸易关系发展与贸易摩擦研究[M].第二版,浙江,时代出版社2016,10:18-25

[4]王迎波.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之争[J].领导之友,2016,57(3):22-30

[5]任勤.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的相互博弈,制衡与兼容[J].西安交通大学,2016,3(25):12-15

[6]梁爽.金融危机下的保护主义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6,7(13):89-102

[7]杨雪.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6,01(67):92-95

[8]方潇著.香港回归后我国反间接倾销对策和构想探析[J].国际商务研究,1997,6(66):33-41

[9]黎慈.金融危机下中美贸易摩擦与政府的有效应对[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6,89(31):12-15

[10]程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J].世界经济,1988,4(12):31-39

[11]沈明高.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财经,2016,12(3):10-13

[12]冯耀祥.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成因研究[J],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16,33(12):389-393

[13]吴滴秋.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6,98(24):65-70

[14]王琴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里的贸易保护主义[J].时代经贸,2016,21(9):30-31

[15]刘黎黎.经济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学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11(20):12-13

[16]李富有.美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3(9)2-7

[17]Joe,CotisProtectionismandthecountry'seconomicprosperity.Theprotectionandprosperity,2016,2(3):5-9

[18]Amartya,PeterNewman.Tradeprotectionismandeconomics[J].ADictionaryofEconomics,1987,34(7):12-19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格式 [篇2]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研究生

姓名

年级专业所在学院职称指导教师

姓名

论文题目

一、本题的根据:1)说明本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题的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研究背景:

仿冒特色商品是伴随着诸多争议而出现的,如对原作的侵权、对市场经营的态度等问题,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从来没有停止过打击仿冒商品的脚步,原版商家也采取各种手段来防止仿冒商品的出现,然而名牌仿冒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尤其是中国,已经成为仿冒品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在当今信息发达、仿造技术先进的社会里,制造大牌赝品已不再是难事。近几年随着网络经济的繁荣,仿冒商品的销售开始向网络转移,并且迅速增长。西方有位哲学家曾说过:存在即合理,虽然此话过于偏执,但是仿冒商品确实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目前,仿冒商品议题研究多以法律、专利层面切入探讨,然而消费者才是助长仿冒活动背后真正的力量(Chanetal.,1998)。在此,笔者从仿冒商品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从C2C市场上消费者的真实交易评价结果入手,深入挖掘消费者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寻求消费者购买仿冒商品背后的动机与行为,增强政府、企业及反仿冒团体干预仿冒商品消费的能力。

理论意义:

1、研究对象上。国内外对仿冒特色商品的研究较多,但都是以传统市场为研究对象,随着网络经济的繁荣,仿冒商品在网上也是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而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网上消费者具有区别于传统消费者的诸多特性,本研究将为网上仿冒商品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视角上。目前,仿冒特色商品议题研究多以法律、专利层面切入探讨,然而消费者才是助长仿冒活动背后真正的力量,本研究正是从消费者的网上仿冒品消费行为入手,挖掘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为仿冒品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3、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对仿冒特色商品购买意图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数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的样本特征有限,并且调查结果受被调查者的主观影响较大,本研究则是基于C2C环境下的真实交易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深入挖掘购买者的行为特征,对后续研究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现实意义:

1、近几年来,网上店铺和网上购物人数以几何倍数在增长,网络市场呈现一片繁荣迹象,然而由于网络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对网络市场的规范管理存在较大的困难,这也为网上仿冒商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去研究网络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为原创企业和有关当局制定反仿冒策略提供依据,进一步规范市场。

2、对C2C市场仿冒特色商品真实交易的研究,可以为已有店家和生产企业把握消费者需求行为,为今后由侵权的仿冒向合法的原创之路转变提供发展思路。

3、对C2C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分析买家信用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淘宝网、拍拍网、有啊网等C2C交易平台信用评级体系的完善。

4、网络交易的买方评语反映了消费者对所购商品的真实体验感受,通过挖掘这部分内容的共性,找出仿冒商品与真品之间的差距,为培育尊重知识产权、热爱原创的消费群体和社会舆-论提供启示。

文献综述:

一、仿冒特色商品的相关研究

(一)仿冒特色商品的界定

克雷姆哈根(Kleimenhagen,1966)将特色商品定义为“那些对消费者产生特别吸引力而使消费者愿意为购买行为付出额外努力的商品”。特色商品既可以是商品(例如手表、香水),也可以是品牌(如法国的LV、Chanel)。霍尔顿(Holton,1958)将诸如手表、男鞋、汽车、订制商品等其他拥有特殊分销渠道的商品看做特色商品。一般情况下,这些特色商品都是名牌品或奢侈品,本研究沿用了霍尔顿的定义,所研究的特色商品正是奢侈品。

仿冒有很多的定义和种类,美国国际贸易协会(theU.S.InternationalTradeCommission)将仿冒行为(Counterfeiting)定义为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已注册商标于相同或类似于原注册商标物的商品。国家知识产权局则将仿冒定义为未经注册商标与专利品的所有者同意便冒用或贩卖该商标商品与专利品。黄崇格(2002)进一步将仿冒定义为未经所有权人授权而进行仿制或复制的行为,其中主要对于商标产品进行仿造,包括包装、商标、标志等,以欺骗消费者或经销商,致使其将赝品误以为真品。

综合前人对仿冒行为的研究,本研究将仿冒定义为,模仿合法商品的包装、商标、标示等特征的生产和销售行为。

科技的发展使得仿冒厂商更容易制造出仿冒名牌产品(Cottman,1992),消费者可能在知情(非欺骗性仿冒)的情况下购买,也可能在不知情(欺骗性仿冒)的情况下购买仿冒品(Grossman&Shapiro,1998),相比欺骗性仿冒,非欺骗性仿冒受到社会和消费者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非欺骗性的仿冒现象在互联网上较为普遍,因此,本研究旨在全面揭示互联网上购买非欺骗性特色商品的仿冒行为,并且主要以探讨包袋的仿冒特色商品为主,这是因为这类产品的技术门槛不高,最容易受到仿冒,而消费者又容易购买,并且购买频率较高,具有大众普遍现象。

(二)仿冒特色商品的研究现状

早期关于仿冒品的研究多以供应方做探讨(Bush,Bloch,andDawson,1989;Olsen&Granzin,1992;Carty,1994);然而,消费者才是促使不法厂商生产仿冒品的真正驱动力,因此近年来的研究多以消费需求方进行仿冒品的研究(Bloch,Bush,andCampbell,1993;Cordell,Kieschnick,andWongtada,1996;Tometal.,1998;Weeetal.,1995),以了解消费者为何购买仿冒品,从而达到降低其需求以及改善的目的。

关于消费者购买仿冒品意向的研究很多,其中影响仿冒品购买意向的研究变量大体上可分为心理属性、产品属性及人口统计变量三大维度。心理属性包含消费者的态度(Attitude)(Weeetal,1995;Cordelletal.,1996;Tometal.,1998;Angetal.,2001;Kwongetal.,2016;林惠琦,2016)、品牌地位(BrandStatus)(Weeetal.,1995;Cordelletal.,1996)、追求新奇(NoveltySeeking)(McAlister&Pessemier,1982;Weeetal.,1995)、风险承担(RiskingTaking)(Tan,2002)与伦理信念(EthicalBelief)(Kwongetal,2016;吕智忠,2016;吕彦妮,2016)等。产品属性包含产品特征(ProductCharacteristics)(Bushetal.,1989;Lefkoff-Hagius&Mason,1993;Weeetal.,1995)、流行程度(PerceivedFashionContent)(Weeetal.,1995)、产品知识(ProductKnowledge)(Kay,1990;Cordelletal.,1996)与价格(Price)(Kaikati&LaGrace,1980;Blochetal.,1993;Cordelletal.,1996)等。而人口变量中,学者主要以性

别、年龄、教育、收入探讨与仿冒品购买意向的关系(Weeetal.,1995;Angetal.,2001;BarryShoreetal.,2001;Kwongetal.,2016)。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价格因素是影响仿冒品购买的主要因素(Wee,1995;Schlege1milch&Stottinger,1999;Ang,2001;Gentry,2016)。消费者对分辨仿冒品和真品的两个最主要感知是低价和低质量,他们有意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仿冒品而非真品,表明比起真品,仿冒品对消费者提供了另一种不同仿冒的效用。Schlege1milch和Stottinger(1999)认为在仿冒品和真品之间,对价格来说是负相关的,因此企业倡导的质量观点和反仿冒宣传对消费者购买仿冒奢侈品的意愿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价格才是领导消费者购买仿冒品的主因。低价通常与低质量有关(Olson,1977),但是低价格能够减少对产品的购买风险,从判断产品价格高低到推理出产品的质量水平,是消费行为的一个表现。研究表明,当一个仿冒品对于真品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时,消费者会选择仿冒品(Ang,2001)。Gentry等(2016)从消费者期望观点调查了仿冒产品,认为低投资风险、低成本和低质量,对仿冒品的价格本身有正面积极的影响。Lau(2016)调查了84个中国网络用户,认为对盗版仿冒软件的强烈需求是因为那些正版软件让人不能接受的高价格。

此外,消费者购买仿冒品的意向容易受到其重视的朋友或亲友所影响(Ang,2001),东方国家视群体为依归,喜好将事物与团体共享,中国消费者比起个人爱好更容易受到群体的行为模式所影响(Chan等,1998)。

综上所述,现有的关于仿冒品购买的研究均是基于网下市场,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网络市场

C的虚拟性使其具有较大的市场监管难度,仿冒品消费不断向网上转移,为此,本研究选取了C2C2C

环境下的仿冒品消费作为研究视角,而网上消费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可以从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记录以及所做出的买方评价行为中体现出来,因此研究网上买方评价对于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为何购买仿冒品,对于探究消费者的态度与其购买意向直接的关系具有实际意义。

二、信用评价体系概述

(一)C2C信用评价体系的原理

C2C电子商务就是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在线交易平台,使卖方可以主动提供商品上网交易,而买方可以自行选择商品进行交易,类似于网下的拍卖市场,如我国的淘宝网、拍拍网、有啊网,是最活跃的C2C网络市场,本论文中论述的就是C2C电子商务交易。

信用评价是根据科学的指标体系,采用严谨的分析方法,运用简明的文字符号,对交易方的可信任程度(履行经济责任的能力和意愿)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并确定其信用等级的一种经济活动(课题组,2016)。C2C交易信用指的是C2C交易主体在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中所产生的基本行为规则。C2C交易信用具有信用积累、信用传递的广泛性和实效性的特点(朱世展,2016),合理、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是市场成熟的标志,能够提高C2C交易市场的效率。Resnick(2002)认为所谓在线信用评价体系是指一种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收集、合计、发布用户历史行为反馈信息,激励陌生人之间的合作行为,促进网络信任的声誉管理机制。通过记录好的和坏的行为,信誉系统积累了卖家的交易历史从而对潜在交易者确定是否信任卖家产生影响。消费者在进行在线交易决策时会利用这种声誉系统(Ba(2002)、Ottaway(2016)、Gregg&Scott(2016))。

信用评价系统最早是由eBay开始应用在自己的拍卖平台上,后来被众多拍卖网站使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各个运营商都对自己的信用评价系统做过一些调整,以更好地反映商家和顾客的信用情况。现在的信用评价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

(二)C2C信用评价体系的结构

当前诸多C2C电子商务网站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用评价体系,其一般流程如下图:

对eBay声誉机制的有效性做了分析。许多实证的文章也评估了信用评价的市场价值并且将信息不对称在线拍卖市场上的信息失真进行量化。Resnick等和Bajari、Hortacsu(2016)针对eBay信用评价机制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发现其中一些文章验证了eBay信用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解释买家行为((BaandPavlou(2002)、LeeandMalmendier(2016)、DewanandHsu(2016));一些文章关注信用评价体系对于卖家销售额的影响(Eaton(2002)、Livingston(2016));另外Cabral、Hortacsu(2016)和Jin、Kato(2016)也关注受到eBay信用评价系统激励影响的卖家均衡行为。

关于信用度如何具体影响交易者行为,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分析,例如Resnick等指出了先前研究中的被忽略的不确定性问题,并且用控制实验的方法来定位这些问题,他们发现对于一个新的卖家,一两个差评并不会影响买家购买意愿。Dellarocas(2016)认为,一旦卖家被一个买家评价为低分,那么这样导致卖家在今后的网络谈判中出现被动,从而不断激励他诚信交易。也有学者认为负反馈对信任的影响比正反馈要强(Ba(2002)),负面评价率和卖家的经营时间对未来的风险预测有重要的作用(Lee等(2001))。邵兵家、罗旋、杨海峰(2016)以淘宝网的交易纠纷为样本,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就交易纠纷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纠纷类型与评级结果直接存在显著的关联规则。另外Resnick和Zeckhauser(2016)通过对拍卖网站大量交易的观察,认为买家在购买非常昂贵且不能确定质量的物品时,卖家的信用度起更大作用。

(二)C2C信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

许多研究者认为当前的信用评价系统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集中在双边评价的报复与互换行为问题上,例如Albert(2002)对eBay的研究表明,由于声誉系统设计了卖家对买家的声誉值反馈,其中卖家对买家的负面评价对买家行为影响最大,可能会导致买家的报复性评价、不再与该卖家发生交易等行为。ResnickandZeekhauser(2002)同样认为因为声誉值是相互的,所以存在互惠或者互相报复的可能。ResnickandZeekhauser(2016)的研究还发现在eBay买家对卖家的评价只有0.6%的负分或零分,几乎所有的反馈分都是正的。这一结果表面上可解释为大多数买家对他们的交易感到满意,但另一种解释是用户害怕给出负反馈分会受到对方的报复。Dellarocas等(2016)指出eBay采用的双边信用评价机制可能会导致反面效果,这是因为它无法避免报复和互换行为。卖家可以使用报复行为来构建自己的信用体系,即通过“坚决抵制差评”来阻碍将来的差评(一旦自己的交易行为是欺诈的)。另外通过不公平的炒作信用度来妥协互换信用评价的行为是存在的,卖家可以选择总是给买家好评来构建自己的信用体系通过激励未来的买家首先给自己好评。Klein等(2016)也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研究来支持上述主张。

关于信用评价机制其它缺陷的文献研究也有不少,FriedmanandResnick(2000)认为交易主体同样存在一人用多个账号的可能,从而可以消除既往不利信息的可能。Dellarocas(2000)认为,也存在一些人集中起来对付一个买家或者卖家的可能,从而导致其得分较低。卖家也会利用信誉系统进行欺诈,如通过小额多次交易来积累较高信誉值,然后在大额交易中进行诈骗(Dellarocas,2016)。Cripps等(2016)认为,可能存在一个交易主体诚信交易后得分很高,高分刺激他进行欺诈行为。Resnick和Zeckhauser(2016)的研究表明,由于进行评价完全是自愿行为而且进行评价是有成本的,因此并不是所有买家都提供这种评价,事实上,只有52.1%的买家给出了评价。

原创论文网提供更多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资料及开题辅导服务

二、本题的主要内容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1.3.1研究范围界定

1.3.2概念界定

1.4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1.4.2样本选择

1.4.3技术路线

1.5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5.1论文内容

1.5.2论文结构

1.6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基本理论和文献综述

2.1仿冒特色商品的相关研究

2.1.1仿冒特色商品的界定

2.1.2仿冒特色商品的研究现状

2.2C2C信用评价体系概述

2.2.1C2C信用评价体系的原理

2.2.2C2C信用评价体系的结构

2.2.3C2C信用评价体系的作用

2.3C2C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2.3.1C2C信用评价体系的有效性研究

2.3.2C2C信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

第3章数据挖掘及其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3.1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3.1.1数据挖掘的概念

3.1.2数据挖掘的方法

3.2数据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3.3数据挖掘工具的选择

第4章实证研究设计

4.1实证研究的理论模型架构

4.1.1评价者的特征

4.1.2评价内容分类

4.2研究设计

4.2.1研究对象

4.2.2数据来源

第5章仿冒特色商品买方信用评价研究

5.1非数据信息的处理

5.2样本构成特征分析

5.3仿冒特色商品买方信用评价有效性分析

5.4仿冒特色商品买方信用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5.5仿冒特色商品买方信用评价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

第6章研究结论及建议

6.1理论意义

6.2实践意义

6.3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提供更多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资料及开题辅导服务

三、完成期限,进行方式和采取主要措施

7月~8月: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借助文献回顾法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生成文献综述。8月~9月:研究设计及数据收集,由于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文本挖掘工具可以利用,所以采用人工办法从淘宝网上收集研究所需要的数据集。

9月~11月:数据处理及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去除无效数据,对缺省数据进行填充,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文字评价等非数值数据进行处理,将其转换为数值数据,再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集进行关联分析、决策树分析、聚类分析,得出分析结果。

11月~12月:从数据处理结果中提炼出研究结论,阐述研究结论对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客观评价研究的局限性,给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12月~1月:完成初稿的写作。

1月~3月:进行二次修改。

3月~4月:三次修改,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1]BELLMANS,LOHSEGL,JONHSONEJ,PredictorsofOnlineBuyingBehavior,CommunacationoftheACM,1999,42(12):32—38.

[2]Bloeh,PeterH.,RonaldF.BushandLelandCampbell.(1993),Consumer“ccomplices”inProductCounterfeiting,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10(4),27-36.

[3]Cordell,V.V.,KieschnickJr.R.L.,andWongtada,N.CounterfeitPurchaseIntentions:RoleofLawfulnessAttitudesandProductTraitsasDeterminants,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6,35(1),41-53.

[4]JiaWeiHan,MichelineKamber著,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K.Hassanein&M.Head,TheImpactofHumanizedWebDesignonEstablishinge-CommerceTrust:AComparativeStudyofMaterialandGeometricOnlineProducts,ProceedingsoftheFil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lectronicCommerceResearch(ICERCS)(Forthcoming),Montreal,Quebec,Canada,October23to27,2002.

[6]Kauffman,R.J.,andWood,C.A,“WhatMakesaBuyerPayMorefortheSameIteminInternetAuctions?”,TheConferenceforInformationSystemsTechnology(CIST2001),Nov.2001,Miami.

[7]KOHAVIRon,CARLABrodley,BRIANFrasca,LLEWMason,ZIJIANZheng,KDD-Cup2000Organizei'sReport:PeelingtheOnion,SIGKDDExplorations,2000,2(2):86—98.http://

[8]MOEWendyW,PETERSFader,DynamicConversionBehavioratE-CommerceSites,ManagementScience,2016,50(3):326—335.

[9]MORGANOSKYMA,CUDEBJ,ConsumerResponsetoOnlineGroceryShopping,InternationalJcxm_atofRetail&DistributionManagement,Bradford,2000.

[10]Nill,A.andShultzII,C.J.TheScourgeofGlobalCounterfeiting,BusinessHorizons,1996,39(6),37-42.

[11]Rotter.J.,ANewsacIeforMeasurementofPersonalTrust,JoumalofPersonality,1967,35(4):651—665.

[12]SANGJA,HIRDS,etal,SimulatingtheEffectofReputationSystemsonE-markets,ProceedingoftheFirst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rustManagement,Crete,2016.

[13]Tom,G.,Garibaldi,B.,Zeng,Y.,andPilcher,J.ConsumerDemandforCounterfeitGoods,Psychology&Marketing,1998,15(5),405-421.

[14]Wi-SukKwon,SharronJ.Lennon,Whatinducesonlineloyalty?Onlineversusoffiinebrandimages,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16,62(5):557-564.

[15]WIELENGADoug,LUCASBob,GEORGESJkn,EnterpriseMiner:ApplyingDataMiningTechniquesCourseNotes,SASInstitute,1999.

[16]韩冀东:网上拍卖,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17]林惠琦:仿冒品购买意图之研究-以台湾、香港、新加坡地区为例,台湾:国立东华大学国际企业研究所,2016.

[18]迈克尔·贝里(MichaelJ.A.Berry),戈登·利诺夫(GordonS.Linoff)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袁卫等译:数据挖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10.

[19]邱均平、黄晓斌、段宇锋、陈敬全著,谢新洲、周锡生主编:网络数据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6.

[20]邵建利主编,任琳副主编:SAS应用统计实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10.

[21]岳朝龙、黄永兴编著:SAS与现代经济统计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6.9.

[22]张中秀:个人信用指南,北京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2.

五、审核意见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相关热词搜索: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表演论文开题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表演论文开题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75918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