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报告 > 助农增收调研

助农增收调研

2016-12-05 10:31:0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助农增收调研(共9篇)农合社助农增收情况调研报告农合社助农增收情况调研报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供销社实现助农增收,立足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8号文件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了解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如何构筑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实现助农增收致富,切实感受改革开放30周年来给农村带来...

农合社助农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助农增收调研 第一篇

农合社助农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供销社实现助农增收,立足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8号文件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了解新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如何构筑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实现助农增收致富,切实感受改革开放30周年来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市供销社紧扣“深化改革发展,推进‘二次创业’,实施‘乡村流通工程’”的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充分发挥实践特色,于4月9日和**区供销社开展互动活动。在市供销社主任杨寿同志的带领下,先后调研了**区供销社**乡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倚象镇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听取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任及乡镇干部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介绍,和县(区)、乡镇供销社领导一同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

一、调研概况

(一)参观**区**乡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概况

4月9日上午,杨寿主任带领市社相关人员与**区供销社有关领导来到了**乡旮旯村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听取了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荣春、执行监事李孙学关于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介绍。**乡过去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组织了5000亩小米辣大规模种植,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了失败。**区供销社在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XX年**乡供销社发动旮旯村农民自愿组成的生产小米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30多户报名农民中挑选了13户农户作为入社会员组建了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了注册登记,由入社会员选举了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管理人员,制定了合作社入社和退社等管理办法,完善了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制度,基层供销社作为入社会员,保证籽种供应和销售渠道,引进市场定单,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当年合作社开发了160多亩的小米辣种植,每亩产值达到了4000多元,入社农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也为未入社的农户收购产品,解决他们的销路问题。今年,周围农户纷纷要求加入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也根据发展的需要增加了50多户农民社员。专业合作社在巩固

老品种的基础上,今年新引进了100多亩的新品种,使小米辣的种植规模达到了1000多亩。**乡供销社主任对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计划也作了详细的汇报。杨寿主任也就小米辣专业合作社发展精品深加工,创品牌战略与基层社主任进行了交流。

(二)参观**区倚象镇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概况

参观完**乡旮旯村春荣小米辣种植专业合作社,杨主任等一行又来到倚象镇永庆综合服务社,大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综合服务社茶叶加工厂,了解了开展多种经营基本情况,就该村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发展的状况听取了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光明的介绍。倚象镇永庆村是**区有名的蔬菜种植村,这里出产的各种蔬菜以生态、环保在**城老百姓中有较好的口碑。XX年**区供销社在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商品特色发展的优势后,发动13户自愿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选举了理事会和监事会人员,并依法申请注册成立了永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区农牧局也到该村成立由村委班子组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扶持资金20万元,合作社先配备了一辆越野车,最近开始平整土地。而供销社发动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扶持资金1万元,且根据进展情况拨付,从XX年开始了蔬菜种植,但规模不大,基层社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帮助社员及时运送和销售农产品。由于入社农户对发展规模生产的认识不足,且认为价格没有比直接进入当地市场的价格高,只愿意将产品销到当地市场,合作社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然而基层供销社的职工在当地威望和信誉,对农民参与供销社组织专业合作社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二、发展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调研组同志们此次调研学习和了解了**区供销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依托,以服务“三农”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采取入社农户、基层供销社为一体的创新模式发展专业合作社。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进行了社团组织的法人登记。为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合作社按照

科技助农增收调查报告
助农增收调研 第二篇

“科技拉动菜农增收”

近日,县多办针对当前我县菜农科技素质及培训要求进行调研,现将调研基本情况汇总如下。

一、新品种、新技术在我县蔬菜、食用菌、推广和应用拉动菜农增收力度越来越强

通过近几年来各级各部门不懈努力,我县科技兴农、助农步伐不断加快,科技助农增收力度越来越强。表现在蔬菜生产方面,第一设施越来越先进。由刚开始寿光I型里顶外压式冬暖大棚发展到现在无立柱、大跨度、大面积新型冬暖大棚,中小拱棚由低矮木棍、树条→竹、木→竹、水泥柱→无立柱大跨度大拱棚。在西湖乡,近年来推广的无立柱大跨度,有卷帘机大拱棚,在食用菌方面,由原来单坡面大棚,一层种植发展到立体多层种植,栽培指数提高了4倍以上,在蔬菜生产上还推广防虫网技术,日前该技术已在我县90%冬暖棚和大拱棚上得到了应用,大棚卷帘机,现在我县新发展大棚中已大面积推广;新型复合保温材料,大棚保温被在我县大布乡董庄、薛楼村已有推广,夏季蔬菜推广遮阳网,对提高蔬菜品质起到较大作用,其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扩大在促进农民增收方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先后引进示范30多个品种,特别是西葫芦品种表现最具代表性,从最开始的“早清一代”到“碧浪”、“碧玉”再到“冬玉”,【助农增收调研】

再到目前我县主栽品种“法拉丽”就是我县引进新品种最好缩影,其他如灯塔长茄,“绿龙”芸豆,“R144”西红柿,“托马雷斯”西红柿,“毛粉”西红柿,“佳粉”西红柿,“圣女红果”樱桃西红柿等,这些品种引进和推广大大丰富我县蔬菜品种,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为促进菜农增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还引进了不少新技术,使良种良法配套,使良种发挥更大效益,冬暖大棚推广立体间作套种技术,提高复种指数,二种二收或三种三收种植模式已在我县大面积推广,双孢菇推广二次发酵技术,单产由过去13斤/㎡提高到现在的30斤/㎡,产量翻了一番还多。

二、科技服务“三产”。

产前搞好种植品种,种植模式等方面的收集和发布,为农民在中,在搞好以上措施的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理念,更好的为三农服务。产前搞好种植品种,种植模式等方面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为农民在种植品种,种植方式等方面提供好指导使农民心中明确我该种什么,怎样种,才能获得高产高效。其次搞好产中的技术服务。县多办常年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分包乡镇,定期深入乡镇、村、大棚,给农民搞好技术服务。在生产关键环节,聘请省市农科院所专家,召开生产现场会,写出技术意见,印发到乡镇、村、户。在产后的销售服务上,县多办结合几个蔬菜批发大市场,全面搜集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的供求信息,为群众搞好销

售等方面的服务,让群众取得最大效益。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我县菜农总体科技素质较低。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其一我县菜农总体素质偏低,调查80%以上户是初中(含初中)及以下毕业,他们接受新的科技知识相对较慢,接受科技培训由于受培训时间、地点,培训信息相对封闭,所以接受培训次数较少;其二,菜农年龄劳动主体偏大,现在种菜农民大多数年龄在40-65岁之间,他们本来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较短,家庭负担重,年轻一点或有一技之长的都外出务工、经商,偶尔接受一次培训大都是有营利目的,生产厂商动员而去的,大多数接受被动培训,而培训厂商培训的目的无非是推销他们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不排除有时带有欺骗性,对提高菜农科技素质起不到应有作用。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菜农对科技培训有较高要求,一是培训要有针对性,二是培训时间最好安排在晚饭后,三是培训要有教材。

(二)、蔬菜品种科技含量较低,品牌农业才刚刚起步

目前我县蔬菜有8个品种通过无公害认证,无公害蔬菜面积常年保持在10万亩左右。如阿城西葫芦,茄子,闫楼黄瓜,七级西红柿、油菜,十五里园西瓜等,七级镇还注册“京运”商标,阿城众联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获康”商标,这些通过三品认证品种和品牌,对提升我县蔬菜品质和知名度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还应清醒认识到我们有些品种虽然获得三品认证,但都是产地认证,没有真正市场化,没有企业进行统一运作,没有做到优质优价,下一步建议有资质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开发,早日把我县蔬菜品牌做大做强。

农民增收专题调研报告
助农增收调研 第三篇

农民增收专题调研报告

为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全区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按照自治区党委关于“民生建设促进周”的部署,白志杰常委、钱智副主席组织农办和相关部门,开展了农民增收专题调研。在深入基层总结农民增收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听取各方意见,研究对策措施的基础上,分别召开了自治区农口和涉农部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座谈会,听取他们助农增收的意见,提出了2012年和今后几年农民人均增收千元的意见建议。

一、2011年全区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2011年,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强农惠农富民政策措施,加大农民增收工作力度,实现了农民增收新突破。据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提供的数据,201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达5442.2元,较上年增加799.4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列西北五省区之首。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位居全国各省(区、市)第23位,在上年往前排1位的基础上再上升了1位。昌吉州、塔城地区、克拉玛依市农民人均增收超过1200元,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的地州市,35个县市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11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含石河子市),17个县市人均纯收入超过9000元,29个县市超过8000元,35个县市超过7000元。

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基本构成是:

1、人均工资性收入804.7元(全国平均2963元),同比增加248.5元(全国平均532元),增长44.7%(全国平均21.9%)。工资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达31.09%(全国平均50.3%)。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14.79%(全国平均42.5%),同比提高2.81个百分点。

2、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887.2元(全国平均3222元),增加237.1元(全国平均390元),增长6.5%(全国平均13.77)。家庭经营纯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达29.66%(全国平均36.9%)。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71.43%(全国平均46.2%),同比下降7.19个百分点(全国平均下降1.7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3498.01元(全国平均2520元),增加186.25元(全国平均289元),增长5.6%(全国平均12.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64.28%(全国平均36.1%),同比下降7.05个百分点(全国平均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纯收入76.94元(全国平均193元),增加19.59元(全国平均11元),增长34.1%(全国平均5.8%);第三产业纯收入312.20元(全国平均509元),增加31.27元(全国平均90元),增长11.1%(全国平均21.4%)。

3、人均财产性收入147.1元(全国平均229元),增加20.6元(全国平均26元),增长16.3%(全国平均13.0%)。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2.7%(全国平均3.2%),同比略降。

4、人均转移性收入603.1元(全国平均563元),增加293.2元(全国平均110元),增长94.6%(全国平均24.4%)。转移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达36.68%(全国平均10.4%)。转移性纯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达11.08%(全国平均8.1%),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提高0.4个百分点)。

另据农经部门提供的数据,2011年全区农民纯收入达6108元,较上年增加775元,增长15.4%。其中种植业增收115元,增长4.6%,种植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由47.35%下降到43.22%;林业增收134元,增长28.5%,林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由8.81%提高到9.89%;畜牧业增收236元,增长26.4%,畜牧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由16.8%提高到18.52%;二三产业增收入增收114元,增长15.4%,二三产业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由13.91%提高到14.01%;外出劳务收入增收170元,增长26.0%,外出劳务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由12.28%提高到13.51%。

二、我区农民增收的特点和态势

自治区党委、政府一贯十分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目标来抓,主攻农民增收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努力开拓增收领域,推动农民多元化增收,实现了“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的目标,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82元增加至4643元,年平均增收432元/人。2011年在上年农民增收19.6%的基础上再实现17.2%快速增长。

分析我区农民增收情况,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农民收入进入持续快速大幅增收新阶段。2010年、2011年我区农民增收额分别达760元、799元,明显高于“十一五”时期的432元(其中包括2010年大幅增收)。2011年,政策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动力。

1、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牢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四大基地”、六大产业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基础。即使2010年农民增收主要是因棉花收购价格的大幅上涨,而2011年棉花价格大幅下跌减收,但第一产业依然人均增收186.25元,畜牧业、特色林果业、设施农业、区域特色农业产品增量和价格上涨是重要的增收因素。同时,在农业经济加快向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可以预见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增收空间,以保证家庭经营产业收入稳定增长。

2、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加速。不断加大农牧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二三产和进城务工经商的步伐。2011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达253.8万人次,劳务创收80多亿元。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以及劳动力工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正在成为农民快速大幅增收的主要增长极。

3、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助推农民增收。中央和自治区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明显提升,优化了农民增收的环境,许多政策性补贴、补助成了农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2011年,中央和自治区本级财政涉及农业生产和农村民生的各项补贴、补助多达50项,补贴、补助金额265.25亿元,农民因各类惠农富农政策获得转移性收入514.53元(存在漏记漏项问题),增加285.35元,增长88.8%,成为农民转移性收入的最大增收亮点。随着中央支持新疆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自治区财力增长对“三农”配套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性转移收入也必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二)贫困地区和牧区增收步伐加快。自治区坚持加强扶贫开发,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和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快速增收打下了基础。南疆三地州农民增收幅度呈现加快态势。据农经部门提供的2011年农民增收数据,喀什地区农民人均增收600元,增长16.3%;和田地区农民人均增收293元,增长9.3%;过去农民年人均增收仅百元左右的克州,增收额达到524元,增长27.5%。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达到4074元,增加531元。牧民增收也开始步入快车道。据畜牧部门统计,近两年牧业县、半农半牧县的农牧民纯收入平均以550元以上的增量增长。

(三)农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局面开始显现,自2009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持续收窄,2009、2010、2011年农民增收幅度,分别高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3.62个百分点、8.26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也由3.16:1下降为

2.85:1。在“三化”同步协调推进中,新型工业化和城镇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将持续增强。

我们也应认识到,当前农民收入的区域差异性还很明显,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农经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的地州集中在北疆,南疆仅巴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已接近万元。过万元的县(市)也主要集中在昌吉州、巴州和塔城地区。农民人均增收最高的地(州、市)为克拉玛依市(1439元),最低的地(州、市)为和田地区(293元),两者相差11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地(州、市)为克拉玛依市(11735元),最低的地(州、市)为克州(2426元),两者相差93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县(市)为若羌县(17080元),最低的县(市)为阿克陶县(2211元),两者相差14869元。贫困地区和牧区的农牧民增收依然是难点,也是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区域。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相比较,差距由2005年的773元扩大到2011年的1535元。新疆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主要在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上。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达42.5%,增收1058元,一半以上来自工资性收入增长。我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虽然呈现较快增长,但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还不到15%,差距甚远。

当前影响农牧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涨,特别是农业用工和农资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上升,挤压农业效益空间。二是农业贷款机制不活,贷款额度较低,手续

较为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扩大再生产。三是对农牧民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较为滞后,农牧民缺乏权威的、提前的农产品价格走势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盲目性。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普遍反映高效节水补助标准低,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不足。五是目前在农村从事种养业的劳动力年龄普遍较大,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2012年和今后几年实现我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目标的工作思路和意见

按照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5年实现我区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任务,今年和今后几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必须实现增收1000元以上,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实现翻一番,力争超过1万元,每年增收的绝对数和增收幅度要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县市,每年增收1200-1600元,天山南坡产业带的县市每年增收1200-1400元,南疆三地州和牧区县市每年增收600-1000元,其他县市每年增收1100元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区有三分之一的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出现一批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的县市和乡镇,确保到2020年我区农民收入水平达到全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实现上述目标,总的思路是坚持“四抓”,即农内抓、农外抓、重点抓、综合抓。农内抓,就是要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创新、结构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把农业内部增收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农外抓,就是要大力开辟农民劳务增收和非农产业增收渠道,努力形成农民多元化增收格局;重点抓,就是要主攻制约农民增收的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特别是要突出抓好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的贫困地区和牧区;综合抓,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把当前增收与长远增收措施结合起来,综合施策促增收。实现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速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做足农业内部增收文章。一是要抓好结构优化升级支撑增收。要集中扶持发展优势产业,稳步发展粮食产业,巩固提升棉花产业,做优做强特色林果业,突出发展现代畜牧业,做优现代设施农业、区域性特色农业,培植发展制种、苗木花卉产业,优化农民来自农业收入的构成,力争到2015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中,特色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区域特色农业收入比重超过50%。二是要抓好科技创新服务提质增收。加快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突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依靠科技要产量、要质量、要效益。要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以节水节种节地节肥等为主的节约型农业,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的循环农业以及绿色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多熟高效种植,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和高产优质高效。扶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示范基地。三是要抓好农产品市场开拓实现优价促增收。坚持不懈地推动农业发展由以原料生产为主向开拓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向转型升级。继续强化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使新疆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形成全面铺开之势。积极支持发展面向中亚、南亚和俄罗斯等周边国际市场为主的外向型农业。继续推进农产品品牌名牌建设,探索品牌富农、品牌强农的路子。四是要抓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实现增值促增收。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强势龙头企业群体,依托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提升产业集中度,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建立有效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够分享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增值收益。

(二)突出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突破性增长。一是要努力提高农民劳务创收技能。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加大城乡培训资源整合力度,强化订单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有专长、有技能的产业工人。支持用工企业直接开展培训,增强培训实际效果。重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传帮带,开展农民自主培训。继续实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培训工程、农村“一户一人”转移就业培训工程。二是要努力扩大农民劳务创收规模。抓住当前用工紧张、务工收入高的有利时机,搞好用工需求衔接,支持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向就业容量大的基本建设领域、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大规模转移创收,并努力形成稳定的农民转移就业队伍。力争今后几年,每年农民转移就业达到200万人次以上,农民增收额中有60%以上来自劳务收入。三是要努力搞好农民劳务创收服务。要强化组织措施、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全力推动农民劳务创收实现新突破。要统筹城乡劳务市场,搞好用工信息服务,建立有利农民外出务工的环境条

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协调解决好农民劳务创收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扶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开辟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点。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农村工业,重点扶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引导农村工业向城镇、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乡镇工业企业调结构、转方式,增强竞争力。引导一批特色村镇加大开发力度,发动千家万户搞特色加工,发展小微型工业企业,形成加工小群体,逐步聚集成为大产业。特别是要重视扶持发展民族特色手工业,扩大产业规模,结合民俗风情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专业乡镇。抓住当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利时机,支持农村市场主体围绕当地重大建设项目,发展相关配套产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结合农民转移培训,推动农民以家庭经营形式从事个体商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民自己的农产品营销组织和流通队伍。扶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完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切实落实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确保农产品运销畅通。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自然资源和特色民俗文化,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引导农民围绕旅游景点兴办服务业。

(四)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步伐。要通过城镇化加快转移农民,力争到2015年我区城镇化率超过50%,依靠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要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在昌吉州、库尔勒市、阿克苏市建设自治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重点探索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试点,推进农村居民城市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实行农民与市民同等待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新型农村户籍管理办法。采取措施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民在就业所在地逐步安家落户。要强化规划指导,加快完善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搞活县域经济,提升中小城市发展能力,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努力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人口布局。高度重视维护农村转移人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财产权利,让农民带着这些权利进城,自主处置这些权利。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快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五)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着力促进贫困地区和牧区农牧民大幅增收。以南疆三地州为主战场,全面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落实好各项差别化政策措施,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努力控制贫困地区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培育发展优势产业,不断扩大农民转移就业规模,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始终高于全疆平均水平。牧区要以定居兴牧工程建设为切入点,以变革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为主线,以饲草料基地建设为中心,加快优化畜牧业结构,走出一条依靠牧农结合,牧区与农区互动改造传统畜牧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路子,实现畜产品增产、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要继续推动实施百万牧民培训转移工程,力争五年内,通过有针对性培训和用工衔接,把牧区50万牧民转移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务工、经商,变牧民为农民和市民,使转移就业成为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六)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强化政策性增收措施。要确保中央和自治区已经明确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让农民得实惠。要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办法,确保补贴让农民直接受益。自治区要加快探索建立相应的增加农业补贴的办法,重点用于支持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高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补贴标准,南疆三地州和粮食主产县市由现在的200元提高到400元,其他地州市提高到300元。要强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努力把农业生产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避免农业增产不增收。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直补力度。建立和完善大宗农产品风险调控机制,完善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适时调控农产品市场价格。通过采取财政贴息的办法,进一步增加信贷投入农业的规模。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种类和覆盖面,尽快把林果业、设施农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继续实施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农村民生工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实施好“少生快富”工程,扩大农民直接受益面,持续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七)加强对农民增收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

抓。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对农民增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变化变革创新、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加快转变传统增收观念、努力破解增收难题、强化增收措施、加快增收步伐,特别要转变保贫、显贫叫苦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积极营造促增收快致富光荣的工作氛围,形成上下齐动员、各方共努力、全力抓增收的工作局面。把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地各部门和相关产业,层层抓落实。加紧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农村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把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加快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激励机制,大力表彰农民增收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各行各业服务农民增收的社会氛围。对口援疆要把促进当地农民增收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放到优先位置推动,通过扶持产业、落实项目、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人才智力支持等措施,加快建立有利于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

“情系三农、助农增收”塘莘片调研情况汇报
助农增收调研 第四篇

“情系三农、助农增收”塘莘片调研情况汇报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推荐现代农业发展工作经验,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办根据市政府安排,落实专门人员,深入塘莘片,开展“情系三农、助农增收”主题调研活动,为我市2009年“三农”工作奠定基础。

此次调研活动农办高度重视,准备充分,深入基层,在塘下镇、莘塍镇、汀田镇分别召开农业分管领导、基层农口干部、农业大户代表座谈会,掌握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梳理了一些具有我市乡镇共性和塘莘片特色的农业基本情况,抓住一些重点又亟需解决的难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意见。

一、 塘莘片农业现状

(一)农业经济比重逐年下降。该片三个乡镇原以农业为主,是闻名全市的粮食高产区,而工业基础薄弱,仅有农副产品加工、农具制造等几家工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企业异军突起,借助于其民间雄厚的资金、优越的地理位臵,农村城镇化建设大大超前于全市其他地区。大量土地用于工业发展与村镇建设,耕地大幅度降低、个别行政村已无地可种,人多地少的情况尤其严重;而由于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家庭作坊式企业与外出经商消化了富余劳动力,纯

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已极为少数。无论生产总值份额方面还是从业人数方面,农业不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2008年,三个乡镇农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份额均不足2%,汀田镇现有耕地面积仅为12667亩,其中水田2078亩,旱地10189亩。2008年实际早稻播种面积仅为100多亩,塘下镇与莘塍镇的情况也近类似。

【助农增收调研】

(二)农业生产形势严峻。一是农业气象灾害形势严峻。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市极端天气事件频繁,气象灾害多发并发,有不少灾害是50年甚至上百年一遇,影响和损失之重历史罕见,特别是08年以来,气象灾害频发,我市农业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据莘塍镇农业大户反映,每逢大暴雨或台风天气,由于地势低洼,排水困难,农作物一旦受淹,对其产量与品质均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减收。二是生态污染严重。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未受污染的水资源进一步衰竭。塘下、莘塍、汀田乡镇工业较发达,大部分的河水已发黑变臭,有些村庄生产用水也发生了困难。对周边的农作物也造成很大的危害,经常出现一些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也种下了农作物食品安全隐患。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体现在农业用电、通村(基地)公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用电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通往下垟农田的公路,没有等级路面,路况十分差,农民特别是农业大户在生产、运输等环节造成了不便与支出增加。

(三)土地流转活跃,但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土地流转工作早已列入三个乡镇的工作计划。在汀田镇,凤岙村、山上陈村、金前村,共有三百多亩农田租给江西人种植常年蔬菜,每亩租金700元/年,大典下香桥、联前、联胜、南潮等村流转给玉环人500亩土地,每亩租金500元/年……塘下、莘塍两镇的土地流转也表现非常活跃,其中种植50亩以上的 户,100亩以上的 户。但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健全,据三镇农业大户反映:一些种粮大户因出租方意愿改变(包括另租他人、不再转包、要求提高租金等)而造成承包面积不稳定,难以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性;一些种粮大户因农田租金过高难以扩大生产,难以推进规模经营。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有待加强。由于龙头企业发展与农户关联度不强,利益关系不紧密,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再就是产业链条短、深精加工跟不上,集生产、加工、包装、营销为一体、创出品牌的龙头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农民没有稳定的产品和市场,今天种这样,明天种那样,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目前农户的生产经营仍处于分散、零乱、各自为政的小生产状态,适应性差、竞争力弱,农业和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处弱质地位,经受不住市场风险的考验。据莘塍镇农业干部介绍,近年来蔬菜种植面积扩大,蔬菜上市期集中,导致市场上蔬菜供大于求。春节之后,瑞安市花椰菜价格便一直下滑,价格最低时,每公斤仅为0.1

元,还远远抵不上化肥农药、劳力和运输的成本。作为目前瑞安花椰菜的主要产地之一的莘塍镇,菜农损失惨重。

(五)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滞后,服务工作跟不上。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其内涵就是信息经济,但农村和农业的信息网络建设十分落后,由于信息网络到不了农村,更进不了农户,而能获取信息的部门又无力把信息传递给农户,到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权威的,能把生产、商品、市场信息传送给农民的服务机构,农民获取信息就只能是听广播、看电视,而这种渠道获得的信息不准确、不可靠、不适用。因此,农民的生产、产品的销售就只有随大流,看见别人种啥我种啥,结果是别人都走在自己前面,别人能赚钱自己就赚不到钱,从而影响了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塘莘片农业发展的启发与建议

由我市塘莘片农业发展现状得到的启发与建议: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推进农村土地管理,抓好新型农民的培育、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重点要做好:

(一)跳出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塘莘片三个乡镇作为我市农村发达地区,已经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企业,因此,一定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摆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臵。塘莘片的成功经验,我市其他乡镇如具备相应条件,也可以效仿,确立“跳出粮食

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靠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而塘莘片可以在目前农业现状下把有限资源整合,精耕细作,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家乐作为今后农业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信息、服务业等,带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用产业化的思路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抓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制订出台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扶持农业向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同时,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拉长农业产业链,确保农业增产、增效。另外,围绕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应重点发展好“订单农业”、“外拓型农业”和农村合作“三位一体”建设。发展“订单农业”,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有机衔接的载体,同时也是保障。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后,其农产品卖“难”的风险将更大,实行“订单农业”,将有利于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既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确保农民实现增收。发展“外拓型农业”(农业“走出去”战略),既能够为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提供物质原料,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又能确保我市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价格稳定。建设“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是我市服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总结
助农增收调研 第五篇

关于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总结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很多,实现农民增收的压力相当大,从我村的实际情况看,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近年,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还远远不够。农村教育的落后,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难提高。一方面造成农民人力资本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收入。另一方面造成封建迷信及不合理消费、投资在农村盛行,大量资金被用于建筑住宅、修墓造坟、人情世故,使农户无钱从事生产投资,开拓新的生产项目。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电力通讯落后等都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从我村的情况看,农村住户的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从业人数的53%,初中占40%,高中(中专)占6%,大专以上占1%,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传统的计划意识较浓,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2、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近年来,我村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步子不大,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调研中,我发现,只有近30%的农户调整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平均占总面积的5%以下。有的农户虽然调整了结构,但一般几年都没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上了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上也采用较为传统的模式,土地产出率较低。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成本过高。目前,由于我村的地理环境有限,村内至今没有深水井,遇到像去年那样的大旱天气只有等着庄稼旱死,农业就严重减产,农民收入就会大幅下降,今年雨水比较大,农民才可以适当收入,完全是“靠天吃饭”。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民对种田缺少积极性。以一亩土地的正常投入产出为例:一亩土地一年产两季,一亩地产小麦200公斤,按每斤0.9元价格计算,折合人民币450元,其中一亩大约需种子30元,磷肥3包90元,农药2瓶20元,机械耕种等约需100元,收割费35元,这样一亩地的成本接近275元,利润微乎其微。如果遇上今年这样的天气可以收回投资成本再余利润,如果遇到像去年那样的天气,几乎没有什么收益。这种经营分散、规模过小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过高,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必然缺少竞争力,农民种田很少能赚钱,

有时甚至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不少农民完全是出于对土地的朴素情感及迫于地方政府不许撂荒而从事农业生产的。

4、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单调。目前,我村劳动力总量已达到265人,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占68%,而2009年农村收入中,纯农业所占份额仅15%。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1/3,这就是农民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而有限耕地上的农业劳动总量居高不下,又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前几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不少本村剩余劳动力,这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自身也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不仅没有增加吸收新的就业人员,反而一直裁员,致使本就相当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不充分的状况更加恶化。

5、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即依靠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目前农业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目前我村的农户种植小麦、双孢菇、苹果、试种植大棚木耳等农产品,没有一个专业科技人员,技术加工得不到正确指导,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进,自己在种植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因农业科技转化不力,我村农业、畜牧业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新科技项目难以开花结果,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过去的一年,是农民增收幅度最高的一年,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在助农增收工作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增产、多养、劳务开发和减负四大举措来促进增收,大力实施粮食“三百工程”,全县粮食产量达33.6万吨,农民人均增收38元;大力发展短平快项目,全县出栏生猪60多万头,山羊近20万只,农民人均增收138元;大力开发劳务经济,输出劳务17.2万人,创收8.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元;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农民人均增收136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18元,增幅达到20%。但是,冷静分析,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去年惠农政策增收占了很大的比例,还有一次性增收和偶然性增收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粮食价格上涨,农民负担减轻。因而,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增收的基础不牢固。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们采取县委常委联系区,县委、县政府领导联系乡镇、各部门联系乡镇的办法,加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和引导力度。在坚持提高【助农增收调研】

基层干部三农工作能力上狠抓培训,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对全县5300多名村干部、致富能手、专重大户、经营业主进行了专项培训,培训了农业新技术、农村政策法规,提高了基层干部抓农村工作的能力,提高了经营业主的经营水平。在坚持产业调结构上育特色,围绕水果业、畜禽养殖业、制种业三大特色产业做文章,水果业以锦橙100号为主,锦橙100号四次蝉联国际国内金奖,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达到了1000万株,产果7000万公斤,产值达1.1亿元。我省效益逐步凸现,带动农民增收的势头强劲。畜牧业以发展生猪为主,成功引进外资组建齐祥食品公司、邦农实业有限公司,形成了生猪良繁、饲料、加工、贮藏、销售、保鲜为一体的产业链。特别是邦农实业公司将投资2.2亿元,规模发展DLY优质肉猪,走“公司+示范场+农户”的路子,常年饲养种猪2000多头,DLY肉猪3万头,带动2万农户和100户养殖大户常年饲养DLY肉猪48万头,仅此一项饲养农户年均增收6200多元,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猪业经济这一产业,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必将实现农民收入的逐步增长,必将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们应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强化“三农”的劲头不能松。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实践证明,要加大农业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丘陵县,需要省政府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同时,各地要立足县情,继续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种资源来挖掘,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激发和聚集民间资金,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破解投入难题。

三是要进一步加快以工哺农步伐。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要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发展,只有坚持走以工哺农、以工助农、以工促农的路子。近年来,我县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坚持“四个百分之百”(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百分之百转变机制,百分之百了断职工身份,百分之百盘活存量)。决心一次下定,措施一步到位,改革一次彻底,先后成功改革了10多户企业,盘活存量1.8亿 元,78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300多人。在改革的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成功组建了10多户规模以上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业,新组建的企业机制新,体制活,发展势头好,达到了改一个企业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四个百分之百”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扶持龙头企业要通过智力扶持、政策扶持、服务扶持“三大举措”,依靠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观能动性,壮大产业,开拓市场。政策扶持的重点是信贷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前期投资较大,见效周期较长,在建设初期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受质押条件约束,往往难以得到信贷支持。在这个阶段,金融部门应降低信贷“门槛”,对有市场、有信誉、发展前景好的,符合产业政策的龙头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 四是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功组建了172家专合组织,做好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性程度,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农业整体效益。要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服务,一个重点是进步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广阔的市场连结起来。另一个重点就是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随着乡镇机构改革,撤销了乡镇的“七站八所”,组建了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与县级农业机构脱节,难以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基层服务中心的积极性入手,进一步理顺体制,抓好为农的政策、技术、信息服务,抓好农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民增收途径的思考及建议 近几年,农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都高度重视,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方针政策,千方百计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结合我村的实际,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1、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目前,我村要在调整农业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畜牧、种植、养殖上下功夫。调整农业布局就是要以资源为依托,坚持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效益优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板块和农业经济带。畜牧业既要抓大型养殖

场等的规模养殖,又要抓千家万户的养殖,扩大优质猪养殖规模。种植业要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比如试种植木耳目前的销量就很好,但是供不应求的局面特别严重,扩大优质大棚木耳的种植面积和技术投资,大力发展大棚种植。 2、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逐步做到以销定产,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过于分散,使得我村的农业生产很难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有效反应。培育龙头企业,拉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不断开发高附加值的名牌农产品,是我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种植户、养殖户要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要加快农产品销售队伍的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支持各种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组织,积极发展经销大户和农民营销

队伍。 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是实现农民增收最现实、最根本的途径。由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多数在外打工的人员纷纷返乡,所以积极发展我村的小种植养殖户,使其成为大户,雇佣本村的其余劳力,使剩余劳动力在本村得以解决。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 村道路、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以上各项我村都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农村社会进步、农民素质提高,最终为农民增收提供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科技文化保证。要努力培养一批“会经营、懂技术、讲科学”的新型农民,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总之要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目前,我村共700口人,其中劳动力中的70%从事农业,农业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业不发展,农民收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农民不能增收,购买力就不能提高,我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方针就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农村的社会进步就可能停滞,因此,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因此,作为最基层的农村一级村官,我们有责任在尽快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上寻找对策,以摆脱农民增收缓慢的困境。

2016关于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助农增收调研 第六篇

为了解我乡农民增收情况,为促农增收提供更多可行的办法,今年9月本人对我乡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乡十个行政村召开了由乡分管农业负责人,农业站,农技站,村支委委员,种植业、养殖业大户参加的座谈会,广泛的听取了情况,深入的展开了讨论,突出了当前制约我乡农民增收主要因素,如何拓宽我乡农民增收渠道,以及在助农增收工作上乡党委、政府的计划与建议。

一、我乡农业生产现状

乡幅员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53亩,辖10个村,89个村民小组,3052户,总人口12176人,场镇人口达400余人,人均耕地近1亩。2016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2978万元,粮食年生产能力6213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930元。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农村建设是重中之重,农民能否增收是决定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从调查到的情况看,制约我乡农民增收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水平低,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

在思想上,村干部缺少带头致富的主人翁意识,没有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村内经济发展上来;大多数农户思想传统守旧,生活上就图个安稳,认为有土有田饿不着,怕吃苦不愿出门,缺少干劲。在种植、养殖中,村民普遍缺少技术认识不足。一些种植大户因缺乏技术导致收成不好,养殖大户也常常因缺乏科学的饲养方法,导致牲畜死亡率高,出栏时间久,经济效益差;大多村民不懂因地制宜,不分地貌与土壤条件统一种植传统作物小麦、玉米等往往事倍功半。

(二)一些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职能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农民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这些基层的银行,只吸储,不放贷。因资金缺乏,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三)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升高,农产品价格上涨速度为跟上生产成本的上升速度。

近些年来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逐年上升,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然而出产的农场品价格确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民增收,打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助农增收调研】

三、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农民能否增收,事关农村的繁荣与稳定,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迫切的政治问题。针对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市场观念。

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拥有市场,作为农民应该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观念。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负责人,村干部,应具备“走出去”的意识,紧跟市场需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同时联系经销商建立起农副产品的销售网络。同时加强对农民种植、养殖的技术指导。定期邀请农业、畜牧专家举办种养殖技术指导。建立农业、畜牧专家与种植、养殖大户的一对一帮扶关系,为他们的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二)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手抓,推进农民就业多元化。

坚持就地转移需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搞好资金跟进服务,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本经济,促进农民稳定、持久增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在向外输出时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或联办就业培训班。同时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创业,确立“外出打工光荣、挣钱致富有功”的新观念。

(三)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特色产业。

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种植传统作物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增收的需求,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发展特色产业的良好经济效益愈加凸显。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发展农业的着力点,应大力发展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努力实现“一村一业”的产业格局。

2016农村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助农增收调研 第七篇

【助农增收调研】

2016年区农村经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大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总体运行概况及特点

2016年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0.52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40亿元,增长4%。其中农业产值20.19亿元,增长4.5%;林业产值0.25亿元,增长4.8%;牧业产值7.95亿元,增长2.9%;渔业产值1.12亿元,增长4.9%;服务业产值1.01亿元,增长4.9%。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1637元,同比增长11.9%。

今年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蔬菜种植面积、产量稳定增加;畜牧业生猪、家禽生产保持稳中有增;农民现金收入增长势头良好;粮食产量略有下降。

二、主要农、畜产品生产形势分析

(一)粮油生产概况

2016年,全区粮食播栽面积4.67万亩,同比增加1.5%;粮食总产量20.56万吨,同比下降0.9%。主要原因是:大春生产稻谷、玉米、高粱扬花期雨水过多,影响了产量。如稻谷今年平均单产为633公斤/亩,同比每亩减少12公斤,下降1.9%。所以今年稻谷产量为13.66万吨,同比下降1.8%。

油菜籽种植面积3.12万亩,产量3849吨,同比基本持平。

(二)蔬菜生产概况

蔬菜播种面积15.20万亩,同比增加2820亩,增长1.89%。产量达到37.99万吨,同比增加1.85万吨,增长5.11%。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力量。着力提升设施水平,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基地,共计面积3万亩;积极培育良繁基地,目前在全区建设有升降温设施的集约化育苗中心5个,面积达到2万平米,优质种苗辐射面积较大;加快“三新”技术应用,引进示范推广蔬菜等新品种,推广蔬菜高效立体栽培,探索“粱+菜+油”等新模式14项。

二是,积极创新产销新型对接模式。以农民专合社为载体,积极探索和推进农产品流通新模式,不断拓宽农产品产销渠道。直供直销、农店对接、农超对接等模式都有效保障了菜篮子供应,减少了中间环节流通,降低了销售成本。

(三)畜牧业生产概况

区2016年出栏生猪41万余头,同比基本持平;出栏牛840头,同比增长16.5%;出栏羊3.3万只,同比增长4.28%;出栏家禽270.5万只,同比增长3.09%;出栏肉兔23.66万只,同比下降4.4%;禽蛋产量1882吨,同比增长3.01%。

1、生猪生产情况:加大项目引导,加大对老旧猪场的新、改、扩建,加大猪场优质种猪的引进,提高了猪场的生产规模及养殖生产效率。2016年到2016年,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约340万元,完成新建扩建猪场41个,新改扩建标准化猪舍面积1.52万平米,新增生猪产能3万头;投入财政补助资金41万元,引进优质种猪698头,可年增优质仔猪约1.5万头;投入344万元改扩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个,建设圈舍面积3900平方米,示范并带动一大批生猪养殖场的发展。

生猪价格回升温和对市场行情好转的预期,养殖户养殖积极性提高,生猪存栏及出栏量均快速增加。

2、家禽生产情况:与生猪市场行情不同,近年来家禽市场行情较为平稳,林下鸡等优势特色家禽养殖价格优势明显,从事家禽规模化养殖的农户越来越多,养殖的标准化水平及规模不断提升。

林下散养鸡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根据近年来价格监测统计,散养土鸡价格从2016年到2016年9月,市场价格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价格从最初33.71元/公斤一路上升到2016年42.40元/公斤,目前已形成了从育雏到市场一整套产业链。从2016到2016年,主要发展有以下养殖乳化基地:魏坝养殖专业合作社魏坝林场土鸡养殖基地,基地年出栏优质林下散养鸡约5万只,带动社员及周边农户可年出栏林下鸡10万只以上;通滩镇团结林场林下鸡养殖基地年可出栏优质商品鸡约3万只;泰安阳院子林场林下鸡养殖基地可年出栏林下鸡2万只以上;分水、弥陀、江北、华阳等地配套建成了一批家禽乳化和专业育雏场(厂),市场行情看好。

农户散养家禽的积极性提高。我区家户普遍有散养家禽的习惯,多利用房前屋后竹林、荒山、坡养殖鸡鸭,现在禽苗有专业场进行乳化、脱温和前期免疫,养殖成活率及管理劳动强度大量下降,加上市场价格上升,养殖数量和质量上也不断提升。

三、国家强农惠农相关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及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体公益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

1、补贴标准:每亩补贴14.75元。

2、贯彻落实情况:

林业和财政等部门明确责任,做好联动,共同推进。根据省、市核定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和资金下达计划,由区农林局提供公益林生态补偿面积给区财政局,区财政局直接将生态补偿资金划拨到各镇、街(景区)财政所,各镇、街(景区)农林站提供兑付花名册给财政所,财政所将补偿资金划到信用社,信用社凭花名册发放到农户(或集体帐户),均通过“一卡(折)通”的方式全额兑付给农户。

公示公开,公正透明。在兑付前,各镇、街(景区)对领取生态补偿资金的名单、补助标准、补助面积、补助金额以及管护完成情况在项目村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资金封密,拒绝现金。补偿资金实行封密封运行,均通过“一卡(折)通”的方式全额兑付给农户(或集体帐户),拒绝现金支付。

3、存在问题:上级下达的公益林面积与我区天保二期工程上报的面积不一致,个别镇、街有不按时、随意变动林权权利人姓名和面积来兑付生态效益补偿金的情况,林农的森林管护意识差,生态效益补偿涉及的林农多,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较低。

(二)粮种补贴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

1、补贴标准与方式:玉米、小麦、青稞、油菜每亩补贴10元,水稻每亩补贴15元。资金实行直接补贴方式,即根据2016年实际核实的种植面积和补贴标准将资金直接发放到种植农户或其他种植者。

2、贯彻落实情况:

县级农业部门负责实际种植面积的终审确认。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所在行政区域种植面积核实工作。具体以村为基本单位开展实际种植面积的登记、汇总、审核、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县级农业部门提供的经过终审确认的实际种植面积,以及乡(镇)人民政府提供的补贴清册,原则上通过“一卡(折)通”方式将补贴资金发放到种植户和其他种植者。在个别不具备“一卡(折)通”发放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但必须规范发放的程序和办法。

3、存在问题: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征用土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等原因,造成了上级拨付资金的面积大于核实的面积,由此产生了剩余资金;由于种粮大户补贴资金当年不能到位,导致上访事件发生;由于种粮大户补贴作物种类太少,导致我区种粮大户数量少;按现行政策,种粮大户补贴仅限于水稻、玉米和小麦,而我区高粱作物未纳入补贴范围,制约了我区种粮大户的发展;个别乡镇的个别村未进行公示;个别乡镇资料建档不完善;个别乡镇个别年份存在发放现金;个别乡镇良种补贴款发放不及时。

4、农机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

(1)补贴标准:每台农业机械(其中国30%,市补10%1,区级财政补贴10%,农户自筹50%)的标准执行。

(2)贯彻落实情况:

与区财政局共同制定了《区2016年购机补贴实施方案》,并与各镇街(景区)签订了责任书;明确责任,积极加强与区财政的衔接工作,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协调经销商,确保补贴政策实惠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户手中。

(3)存在问题:由于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大、中型及大功率机具在我区的推广很艰难,导致整个项目实施进展缓慢。从农机化发展的历史及地域等因素来看,丘陵地区农机化水平相对较低,还处于农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从售后服务来看,部分经销商售后服务跟不上,机具维修及零配件供应不能及时到位,用户反响较强烈;镇街(景区)购机补贴操作人员文化水平低,对操作系统不熟悉,操作设备陈旧。

四、2016年农民增收完成情况,增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增收情况

2016年,区农村住户调查共9个点,90户,根据结果显示,全年我区农民现金收入11637元,同比增长11.9%,呈现出较快速增长态势。

1、工资性收入增势迅猛,成为全区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2016年,全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229元,同比增加1038元,增长20.0%,占农民纯收入的53.53%。其主要原因: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我区轻工业园区、酒业园区、机械工业园区引进企业新增就业岗位18000多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等因素,使用工量大幅增长;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提高。

2、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有效来源。2016年,全区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纯收入4738元,同比增加144元,增长3.2%,占农民纯收入的40.71%。增长原因主要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助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的自然灾害较少,特色产业发展如蔬菜、规模养殖、特色水果等农产品得到大力发展,加之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促进了第一产业收入的稳步发展。

3、转移性收入平稳增长,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有效来源。随着各项福利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及助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特别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农村转移性收入增长迅速。2016年,我区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55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6元,增长11.2%,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存在的问题:

1、收入渠道狭窄,依赖性强

我区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两大块,两项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比重过大,特别是工资性收入比重尤高;家庭经营中又以一产业为主,对劳务、农牧业产业依赖性过大。

2、家庭经营比重失调

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中,一产业现金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过大,没有二产业收入,三产业收入基数小。二产业发展不够,三产业比重偏小,严重影响了农民工本地就业,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影响农民增收。

3、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创收能力差

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偏大,不能很好地接受新技术、新品种,只能以传统方式种养,不能靠科学致富,所以种养殖业效益低;另一方面,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素质较低,多从事体能型工作,技术含量低,收益不高,且就业竞争力差,容易失业。

五、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及农村经济面临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

(一)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耕地大量减少,农业人口以及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在家务农的农民均为老年人,土地上所产生的效益差;二是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这种情况已成为制约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区的农村经济要保持稳定发展,应在提高土地效益和发展龙头企业上下功夫。

(二)土地流转中的存在问题

1、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引导,部分业主有怕的思想。很多业主搞开发要求与乡镇政府、村委会签订协议,认为这样更可靠,办事情更方便。

2、流转合同主体错位。家庭承包土地的流转主体是承包农户,少数乡政府、村组织由于推进规模经营心切,越俎代庖,以村组名义与外来业主直接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法律手续不完备,容易产生纠纷。

3、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缺位。目前,全区大部分乡镇为土地转让、互换提供了方便,但由于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区至今尚未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动服务中心,缺乏一个由上到下网络状的中介服务机构,致使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

4、管理力量不足。目前农经管理体制远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形势的需要。

(三)畜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区畜牧经济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阶段,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土地瓶颈的制约。区是市主城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相关园区、旅游区、住宅区不断建设,适合猪场建设的区域大量缩减,养殖用地审批越来越困难;二是经济瓶颈的制约。由于大多养殖户原始积累比较少,规模养殖场建设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甚至要上千万,业主筹资困难;三是环境保护瓶颈的制约。目前采取的沼气和干粪集中堆积发酵处理方法简单不够彻底,而新型无害化处理设施成本高,养殖户难以承受,发展规模养殖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治理与发展任务艰巨;四是技术瓶颈的制约。大多数养殖业主对规模养殖的含义、内容、基本要求不甚了解。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观念、饲养模式还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良舍、良料等标准化养殖推广使用仍然困难,养殖户参与意识不强;五是人才瓶颈的制药。从事规模养殖生产的从业者年龄层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区的规模养殖场户中,懂技术、善管理的少之又少。因而,对市场预测准确度低、规避风险能力差、新技术应用推广慢,直接影响我区畜牧产业快速、高效发展进程。

2015支农扶农助农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助农增收调研 第八篇

支农扶农助农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近年来,国家、重庆市和县相继出台了一批含金量高的支农、扶农、助农政策。这些覆盖农业、农村、农民的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如何?产生效应怎么样?近日,水口镇组建调研组对全镇4个村、25个村民小组、196个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访谈,调查对象中群众占81.5%、党员占13.2%、村社干部占5.3%。通过召开村民、村社干部、镇人大代表等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这次调研,所了解的项目多、覆盖面宽、收集的信息量大,较集中地反映了民情民意。

一、主要做法及效应

1、以机构为支撑,汇集工作合力。为保证党的支农扶农助农政策在基层执行不走样、显实效,我镇切实加强贯彻落实支农扶农助农政策的领导,成立专项工作组,认真研究各项支农扶农助农政策宗旨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整合镇村人、财、物资源,扎实开展工作。公布举报电话,建立了由镇政府统筹协调,镇扶贫、民政、农业服务中心、教育、卫生等部门牵头组织,村社具体抓落实的协作互动局面,确保各项支农扶农助农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2、以宣传为铺垫,动员全民参与。各项惠农政策出台后,我镇就及时组织镇属各部门、村社,通过会议、电视、报刊、网络、宣传资料、宣传窗口等多种形式宣传,把政策精神送到基层、传达到受益农户,受益对象基本明确扶持标准和操作程序。从访谈情况看:一年内参加村社会议3次以上的占调查数的75.6%;农村低保政策知晓率达86.5%;退耕还林、农机购机补贴、计划生育奖扶、家电(汽摩)下乡补贴政策的知晓率平均达75%以上;种粮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标准的入户率近95%;获取惠农政策的途径会议占75.2%,电视占16.4%,朋友推介占5.8%。

3、以项目为载体,夯实发展基础。以新农村、灾民新村、康居农房、农村困难群众安居工程等项目建设为推动,认真落实好水、电、路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等扶持政策。全镇共实施了24个涉农惠农项目,涉及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和生态保护等。利用场镇建设专项资金修建了占地2300平方米的水口镇休闲广场,栽植了金桂、银杏等观赏林木,完成村级道路硬化22.5公里,新村生产生活便道10公里,危房改造85户,农村困难群众安居工程建设37户,改厕150间,技术培训人次,建卫生公厕1个,完成“镇周工程”植树400亩,通道绿化8公里,推广节柴改灶106户。同时,以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扶农助农政策为契机,重点加大粉葛、使君子、休闲观光旅游业等特色产业的培育,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向深入。

4、以民生为重点,政策效应积极发挥。在扶持政策的激励下,水口镇粉葛、使君子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生态养鱼、观光旅游业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尤其是今年县里的“林下经济”优惠政策,就让汪祠村5社的张经万、大滩村4社的梅云柱、天寨村2社的周克云尝到了甜头。

二、存在的问题

1、上级投入与现实需要有差距。由于我镇是传统农业乡镇,贫困面大,全镇64个村组中,仍有85%以上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输血式”扶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产业发展单一,而现在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

2、项目统筹实施和资金整合使用不够科学。由于各支农扶农助农项目大多实施不同步,扶持资金到位也不同时,致使一些项目实施相互衔接不起来,甚至出现重复建设。

3、资金监管有差距。在调研中发现,受人力和经费限制,对部分支农扶农助农政策资金监管力度不够,出现有的政策资金监管失位。在种粮直补上,有的村社没有召开村民大会,公布各种粮农户应得种粮直补金额,暗箱操作,引起部分村民信访、上访。有的用他人的名字冒领种粮直补款。在落实农村低保政策中,有的村社没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亲朋、好友和关系接近的人享受农村低保政策。

4、资金兑现有差距。由于基层干部工作不够细致,基础信息录入有失误,导致政策直补卡与享受政策对象的身份证不符,部分种粮直补款兑现滞后。调研结果显示,有9.7%的农户反映惠农资金兑现不够及时。

三、群众的期待

1、期待“三万计划”人员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帮助村社乃至农户制定详细具体的发展规划,做好政策宣传、思想引导、生产指导,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期待政府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拨给一定的管理经费。访谈中,绝大多数村主要干部和村民都期待各级政府能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例如,天寨村干部普遍认为“村财困难,对于‘村村通公路’工程,村里资金难以配套,尤其是地质灾害频发,无钱修复,政府资金也未能及时到位”。还有部分村主要干部则期待政府加大对农村道路、村渠、路灯的维修费以及保持村内环境卫生的保洁费。例如,树荫村旧村改造很有成效,村容村貌较为整洁,但是,日常的道路、村渠、公共体育设施的维修难以维继,因此,村支书罗元书期望镇政府能加大资金投入维护这些公共设施。

3、期待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商业银行能增加对农民的贷款额度,简化贷款手续,以解生产和生活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例如,汪祠村村支书冯华智认为:“发展生产关键缺资金,最需要帮助农民解决贷款,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利息较高,村民贷款难,村委会经常要帮助村民找银行协调贷款。”

4、定期组织科技下乡活动和举办实用农业技术培训班,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和有关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以及自然灾害、农业病虫害预防等信息,帮助农民增强抵御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竞争风险的能力。在调查走访中,我们感受尤其深刻。大滩村村支书梅云志认为,“帮助农民培训种养殖技术和提供销售信息很重要”。

5、期待有关部门能出台更多的惠农政策,帮助农民用现代物质装备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代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同时,改善和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四、意见建议

1、进一步强化政策宣传。对国家支农扶农助农政策进行广泛宣传,深入到村、组、户,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使广大农民朋友都了解政策,进一步体现党的好政策。

2、加大监管力度。对村组加强监督,采取不定期检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使落实政策不走样,达到公开、公平、公正。对不按时、不按要求执行及存在问题的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并予严肃查处。

3、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各项惠农政策主要靠村支两委干部去落实。要加强村社干部的素质、能力建设,提高经济待遇,提升服务水平,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要加强过程管理,着力提高惠农政策基础信息录入的准确率,避免和减少工作失误。

2015县养蜂协会工作经验汇报
助农增收调研 第九篇

文章标题:县养蜂协会工作经验汇报找文章到范文搜网更多原创-(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的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模式。县养蜂协会会员数量由2015年建会之初的169户发展到目前的502户;养蜂规模由1.2万群发展到4万群。去年实现蜂产品销售650吨,销售收入350万元,协会会员户均收入1.53万元,超出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近40。预计2015年蜂产品销售量可达900吨,实现产值700万元,为农增收500万元以上。当地农民将蓬勃发展的养蜂业形象地称为“酿造甜蜜的产业”。

一、充分发挥协会功能,推进全县养蜂产业规模有序发展

——县地处塞外山区,全县山场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荆条、刺槐、荆芥等蜜源植物生长茂盛,无农药和工业污染,拥有年花期80天的独特气候条件。近几年随着退耕还林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山场植被得到保护并不断增加,全县拥有300万亩以上的蜜源植物,可开辟2500个蜂场,养蜂自然容量可达到20万标群。然而,截止到2015年,该县仅有养蜂户160多户,蜂场176个,养蜂1.2万余群,蜂场及养殖量仅占自然容量的7和6。如此广阔的资源优势,无疑蕴藏着农村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巨大空间。为此,2015年初由——县供销合作社牵头正式成立了——县养蜂协会。在进行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将推进全县养蜂业发展作为服务“三农”的核心项目,搭建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引导和带动农民逐步壮大养蜂产业规模,实现助农增收。养蜂协会详细制定出了推进全县养蜂产业发展的五年规划,两年多来,协会重点实施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开展宣传发动和产业培训,扩大会员数量和产业规模。养蜂业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产业。按一户蜂农当年养殖40群蜜蜂计算,一次投入5000元,当年即可发展到100群并收回全部成本,第二年剃除成本可获纯利3万元以上。为了全面提高当地农民对养蜂产业的认识,消除疑虑,做大做强产业,协会成立以后专门邀请县农牧局、科技局等单位作为协会的团体会员,从各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编写出养蜂专业技术资料和产业宣讲稿件,县社专门抽出一名主管主任率领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全县11个重点乡镇29个重点村,以乡镇会议室、村委会场院、蜂场、农户炕头等为宣讲阵地,逐村逐户进行巡回培训。在培训中,除进行养蜂专业技术讲座外,还邀请本县王文祥、于景才、李信、高印玲等靠养蜂致富的农民大户进行典型介绍和实例讲解,引起了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极大兴趣。与此同时,协会加强与重点乡镇党委、政府的沟通和协调,深入各地与乡镇干部一道共同研讨适合当地实际的养蜂发展规划和目标,邓厂、安纯沟门、付家店三个乡率先将养蜂产业纳入本地产业化重点发展项目,其中邓厂乡还将养蜂列入扶贫周转畜项目,对养蜂户每户给与3000-5000元的扶贫资金扶持。到去年末,全县养蜂户和蜂群总量比2015年翻了一番。今年初,协会进一步加大养蜂产业宣传发动力度,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宣讲团,并聘请全国养蜂学术研究会会员顾占祥作为协会技术顾问,亲自为农户传授和解答养蜂技术,协会制作500余份翔实的技术资料发放到农户手中。县养蜂协会团体会员--兴盛土产药材专业合作社同时向农民郑重承诺常年全额收购蜂产品,解决了养蜂户对市场的顾虑。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协会在县电视台专门开办了养蜂技术专题讲座栏目,并专门制作了VCD光盘发放给重点乡镇和重点农户,大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养蜂积极性。到五月份,陈栅子、长山峪两个真正是建立了养蜂分会,全县20个乡镇都明确了专职养蜂联络员,各乡镇又有273户农民申请加入县养蜂协会从事养蜂业。二是协调关系争取政府和部门支持,推动养蜂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做大做强一个产业,离不开当地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为此,养蜂协会在加大产业发展力度的同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做出汇报,并通过各种形式与有关部门沟通。协会推进全县养蜂产业的做法得到了县委和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县委书记、主管副书记、副县长先后几次到县社和养蜂户现场进行专题调研,对全县养蜂业的发展做出重要批示,县政府以滦政通(2015)22号文件下发了《关于转发县供销合作社发展我县养蜂产业意见的通知》,将养蜂产业列入全县产业化的重点项目。入春以后,县委、政府主管领导亲自带领县社及协会负责人专程赴北京金蜂蜂业有限公司了解市


助农增收调研相关热词搜索:畜牧业助农增收 辣椒助农增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助农增收调研”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助农增收调研"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baogao/76441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