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

2016-01-10 16:55:2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篇一:2014年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干戈不息》教案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篇一:2014年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干戈不息》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7课干戈不息

课程标准

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东战争的原因和中东和平的进程。

了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力介入的三次地区性战争。

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某一大国为所欲为、主宰世界建立单极霸权的企图已难以得逞了。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中东和平进程的资料,试分析中东战争的根源。

收集有关科索沃战争及伊拉克战争的背景材料。

讨论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区性战争和恐怖主义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巨大威胁,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各国需要互相合作,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中东战争的原因和中东和平进程,知道科索沃战争。

难点 恐怖主义和地区性战争对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威胁。

教学分析

关于学生情况分析。初中学生对战争是很感兴趣的,但是认识主要集中在战场上战斗的激烈程度,双方的损失情况等表面上的东西,对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带来的威胁和影响,往往是他们认识的“盲点”。同时,由于民族感情因素的影响,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也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和教师恰当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树立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观念。

关于教学难点的分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耻辱,容易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对恐怖主义的认识往往局限在狭隘的民族主义里。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当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在国际关系舞台上的作用愈来愈重要的时候,学生在恐怖主义和超级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企

图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威胁这一点上,其认识是不清楚的。对这一难点,拟用讨论法来解决。

教学方法

探讨(讨论)式。教师提供部分材料和学生收集材料,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讨学习。 教具

多媒体投影仪,有关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材料和音像材料,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中东和平进程和本课内容涉及到的战争材料。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写下来。 板书设计

第17课 干戈不息

一、和平路漫漫

1.五次中东战争

2.中东战争的原因

3.中东和平进程的现状

二、海湾战争

海湾危机的实质:地区性大国单独向世界秩序进行公开挑战 三、“非接触性战争”

1.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大规模空袭

2.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原因

3.科索沃战争的影响

四、伊拉克战争

1.恐怖主义活动和世界和平与发展

2.伊拉克战争

3.艰难的伊拉克重建

教学过程

同学们,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是啊,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生命。那么,哪些东西会夺去人的生命呢?(学生回答略) 能大规模地夺去人生命的有各种疾病、自然灾害和战争。在这三者中,有一个是人类自身的行为,不用说,这就是战争了。同学们知道在世界现代史中,有哪些大规模的战争?

(学生回答略)

(以下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回答或教师的安排调整先后顺序)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音像材料,请同学们注意材料中谈的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 (教师播放有关中东和平的新闻材料)

(在学生看完后回答问题的同时,用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

一、和平路漫漫

中东的和平问题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了,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发生了很多次战争,请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简要地说说历次中东战争的情况。

(学生简述的同时,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

1.五次中东战争。

那么,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简述的同时,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

2.中东战争的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学生归纳后小结)要点:(1)巴勒斯坦主权问题;(2)民族矛盾、宗教矛盾;(3)外国势力的介入。

中东地区的动荡,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世界各国都希望消除中东地区的不稳定。今天在国际力量的推动下,中东和平出现了一些曙光。

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有哪些事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呢?

(学生简述的同时,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

3.中东和平进程的现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后归纳)要点:(1) 1991年,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巴以双方第一次坐在谈判桌前;(2)1993年,巴以双方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首先在部分地区实现自治的原则宣言。

就在距离中东地区不远的西亚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不断地发生着战争。1980—1988年,西亚地区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1990年8月,在这里又爆发了一场战争。

(教师播放有关海湾战争的音像材料)

(在学生看音像材料的同时,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

二、海湾战争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看到的材料,阅读教材“海湾战争”的内容,想一想,海湾危机的实

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教师引导、归纳并用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

海湾危机的实质:地区性大国单独向世界秩序进行公开挑战。

战争是不是真的离我们很远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音像材料。

(教师播放1999年5月8日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美国袭击后的有关新闻材料) 同学们知道这一事件吗?谁来说说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

(学生回答略)

三、“非接触性战争”

这一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同时多媒体打出板书)

1.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大规模空袭。

(教师播放2~3分钟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轰炸南联盟的音像材料)

这次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联盟发动了大规模的空袭,因为交战双方人员几乎没有接触,所以又称为“非接触性战争”。那么,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呢?

(教师讲述同时,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

2.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归纳)要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俄罗斯等国都把南斯拉夫解体视为插手巴尔干半岛的良机。

美国在战争开始两个多月后为什么停止了对南联盟的轰炸?

(学生回答同时,多媒体打出板书)

3.科索沃战争的影响。

从这一场战争中,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略。教师引导)要点:(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没有得到安理会的授权,破坏了不干涉内政的国际原则,联合国的权威受到挑战;(2)北约停止轰炸,显示了俄罗斯、中国等国在阻止美国的霸权行为上的积极有效的作用,表明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同学们知道在时间上距离我们最近的战争是哪次战争吗?

(学生回答的同时,多媒体打出板书内容)

四、伊拉克战争

说到伊拉克战争,我们就要先了解21世纪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

(教师播放2001年9月11日当天美国纽约遭受恐怖袭击的有关新闻及图片材料) 同学们知道这一事件叫什么吗?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略。学生的看法可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美国到处干涉别国内政,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遭到恐怖袭击是应该的;这种观点可能是大多数学生的看法;另一种是恐怖主义活动太残酷了,给无辜的人们带来了灾难)

(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代表阐述这种观点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恐怖主义活动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威胁)要点:(1)恐怖主义活动严重影响无辜民众的生活;(2)恐怖主义活动对人类和平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如“9.11”事件后,世界股市、能源市场等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3)我国的经济建设也受到了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适当举2~3个“东突”恐怖组织在我国新疆进行的破坏活动)

(教师引导的同时,出示板书)

1.恐怖主义活动和世界和平与发展。

(教师播放2~3分钟伊拉克战争的音像材料)

谁来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简要地介绍一下伊拉克战争?

(学生回答的同时出示板书内容)

2.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战后的伊拉克重建进展艰难。请同学们快来浏览教材有关“海湾战争”的内容。

(学生浏览的同时给出板书内容)

3.艰难的伊拉克重建。

你觉得伊拉克战争的前后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教师引导、归纳)要点:(1)恐怖主义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威胁;

(2)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公然挑战联合国权威的行为;(3)美国在战后伊拉克重建过程中求助于国际社会,说明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任何程度的地区性事件;(4)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对话和沟通,在联合国的框架内进行合作和协调,才能真正尽量避免战争。 小结: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活动不仅威胁着其他国家的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我国也有着同样的威胁。今天的世界并不太平,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篇二:第四单元 和平与发展 教案1(历史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篇三:第四单元 和平与发展 教案2(历史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和平与发展

一.【课程标准】

(1)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2)以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4)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二.【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节 告别雅尔塔

第二节 干戈不息

第三节 梦想成真

的时代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三.【模拟训练】

(一)、选择题(在下列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10小题每题1分,11-17小题每题2分,合计24分)

1、(2008年·南京市)29.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首次冲击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 戈尔巴乔夫 D.东欧巨变

2、(2008年·江西省)11.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3、(2008年·岳阳市)25、1991年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是

A、两极格局开始形成 B、世界局势日趋紧张

C、两极格局彻底结束 D、霸权主义主导世界

4、(2008年·四川省攀枝花市)20.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东欧剧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C.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D.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5、戈尔巴乔夫在政治领域改革的思想包括( )

①实行民主社会主义②实行多党政治③提出公开性、民主化④实行一党政治

A 1、2、3 B 1、2、4 C 1、3、4 D 2、3、4

6、面对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戈尔巴乔夫改革着手进行改革,改革之初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 )

A经济方面 B政治方面 C文化方面 D军事方面

7、“八一九事件”之后,苏联的国家大全转移到了谁的手里( )

A戈尔巴乔夫 B亚纳耶夫 C叶利钦 D普京

8、下列战争,被称为“非接触性战争”的是( )A.科索沃战争 B.伊拉克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巴以冲突

9、(2008年·威海市)30.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轰炸南联盟;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这充分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

C.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10、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1、下列属于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有( )①环境问题 ②恐怖主义问题 ③毒品问题 ④人口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

A.汽车的广泛使用 B.生物工程的重大突破 C.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D.石油工业的发展

13、中东地区长期以来成为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因为这里拥有丰富的( )

A.水电资源 B.煤炭资源 C.石油资源 D.橡胶资源

14、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不属于这一趋势的表现是( )

A.20世纪末,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有六万多家 B.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消失,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C.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D.中国海尔公司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设计、生产和销售本地化

15、联合国在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决定组建联合国是在(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6、(2008年·四川省甘孜州)39.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对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①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②形成“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经济格局 ③使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弊共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7、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表现在( )

A.全力追求现代化 B.经济多极化 C.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 D.美、欧、日三国鼎立

18、美国雀巢公司所属的分公司遍及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有8500多种产品在100多个国家销售。这一现象表明( )

A.雀巢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已处于不利地位 B.世界经济被几大国所操纵

C.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的趋势 D.美国已经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潮流

19、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下列事件中最能表明这一点的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B.北约组织的成立 C.独联体的成立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0、要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必须依靠( )

A.科研人员的努力 B.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C.跨国公司的努力 D.经济大国的努力

(二)、非选择题(3小题,36分)

18、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世界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回顾一下上个世纪的历史,请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1)一战后,形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格局?请你说一说对这一格局的评价。

(2)二战后,世界又形成了什么样的格局?这种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格局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导致格局这种变化的事件有哪些?

(4)当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如何?若想在世界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国家应该怎样做?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稳定。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能长期维持下去。它是维护和平与蕴藏新的世界大战共存的体系。(2)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3)以美苏两极对峙为支撑的雅尔塔体系结束,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东欧巨变、苏联解体。(4)中国是世界上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应当紧抓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言只有理均可)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1引领时代 图2“汽车之父” 图3网络长椅

(1)“引领时代”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引领时代”的发明是什么?(2分)

(2)“汽车之父”赞誉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他在交通工具动力方面的发明是什么?(2分)

(3)“网络长椅”反映了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此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2分)

(4)领略科技进步成果,举一例说明科技改善人类的生活。(2分)

(1)瓦特(1分)改良蒸汽机(1分)(2)卡尔•本茨(或本茨)(1分)内燃机(1分)(3)第三次科技革命(1分)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1分)(4)可从交通工具的改变,电力的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成就等任意一方面回答。如: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问世,使出行更加方便;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电话、无线电报、网络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的也可给分,2分)

20、下面是关于巴以和平的两幅图片,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篇四:2014年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举办“时事溯源”专栏》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0课举办“时事溯源”专栏

——学习与探究之四

学情分析

1.从心理发展特征来看,初三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其思维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而后者则逐步占主要地位。这时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初三学生已经能够进行符合逻辑要求的判断推理和论证,并且有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性,他们喜欢怀疑和争论,不轻信别人的结论,开始从自己的角度独立地看世界。

2.从知识积累来看,通过这半年的学习,学生对近现代国际关系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对各大国关系,国际格局,国家战略与恐怖主义的滋生,种族、民族冲突,宗教等问题有了深入探究的强烈愿望。青年学生关心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动向,渴望了解当前局势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3.从已有经验水平来看,经过三年的学习与探究,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学习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分工合作、搜集整理等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了解“9·11事件”的根源、在本世纪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未来世界发展的影响,探究恐怖主义的根源和危害。

2.在收集、分析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用书面的、历史的语言表述成文。并通过此过程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历史的眼光透视现实问题,理解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道理。

3.通过充分准备,以“时事调查”的形式,师生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恐怖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培养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养成关注国际、国内时事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确定活动的主题和形式。

2.设计本次活动说明,详细阐述活动的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3.为学生提供适合的网站和书籍,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自己需要的材料。 4.设计《班级成员个人活动评价表》《课堂小组活动评价表》,并提前一周下发,作

为活动的参考依据。

5.设计《学生活动过程心理体验问卷》,对学生整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进行跟踪调查,并适当进行指导。

6.参考书籍:

王逸舟:《恐怖主义溯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郝雨凡:《瞬间的力量——“9·11”后的美国与世界》,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伊恩·莱塞:《反新恐怖主义》,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魏宗雷:《真替美国操心——美国模式的危机》,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7.相关网站:

id=627 学生活动准备

1.选出时事主持人1名,评委8名。 2.学生根据自己爱好自然分为4个小组。 3.抽签决定本组活动课题。

4.小组分工,确定本组材料搜集人、汇总整理人、时事专家、板报设计制作员。 5.搜寻有关“9·11事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及由此引发的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各主要恐怖组织及活动、各恐怖组织的主要成员及其形成的原因。

6.各组进行活动预演,本组其他成员作为现场观众确定问题,考虑如何通过自己的提问充分展示本组的成果并检测其他组的材料搜集情况。

7.探究人类如何摆脱恐怖主义的困扰,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 活动过程

教室布置:黑板上写美术字《时事调查——恐怖主义面面观》,配上图案;前面放五张桌子,呈半圆形。桌子上分别摆放主持人、各组专家的姓名。

主持人介绍:2004年10月9日,巴基斯坦时间上午约8点左右,中国水电十三局巴基斯坦高摩赞项目工程师王恩德和王鹏乘坐的汽车被一伙歹徒劫持至巴基斯坦南瓦济里斯坦部落地区。两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境内遭恐怖分子绑架,引起了中、巴及其他各国媒体

的高度关注,中、巴政府共同展开了援救行动。经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14日确认,中国工程师王鹏在巴基斯坦方面当天发动的解救人质的军事行动中不幸遇难,获救的是另一名中国工程师王恩德,他已于当天下午乘巴军方专机平安抵达伊斯兰堡。

这是今年以来发生的至少第三起针对中国人的恐怖事件。上个月在巴基斯坦同一地区,3名中国工程师曾遭到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枪击,导致1名工程师受轻伤;而在今年5月,在西南部的瓜达尔港建设工地,中国工程师遭到遥控汽车炸弹袭击,3名工程师遇害,9人受伤。

(大屏幕播放有关解救人质的资料)

2001年“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那么,恐怖主义到底由何而来又该如何界定?何以如此猖獗却屡禁不止?它与宗教摩擦、民族矛盾有哪些联系?它与大国关系和地缘政治有什么瓜葛?本期“时事调查”就从“9·11事件”开始,详细解析恐怖主义。

今天我们请来了三年级六班恐怖主义问题研究专家(依次介绍各组代表),他们将分别就“9·11事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巨大的心理影响、“9·11事件”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现在活跃的各主要恐怖组织及其主要活动、各恐怖组织的主要成员及其形成的原因向大家进行详细的阐述。各位观众朋友们,你们如有什么问题想向各位专家请教,请准备好你们的问题,不要错过与专家交流的机会。

第一环节 专家采访(屏幕投影)

(各组专家按抽签的顺序介绍本组调查内容)

第1小组:“9·11事件”全景回放,探讨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巨大的心理影响。 第2小组:“9·11事件”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 第3小组:现在活跃的各主要恐怖组织及其主要活动。 第4小组:各恐怖组织的主要成分及其形成的原因。

(各组在汇报时,要充分利用投影,要声情并茂、生动直观地体现本组的成果;汇报时间局限在3~5分钟,否则酌情扣分)

主持人:感谢各位专家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下面将进入节目的第二个环节:七嘴八舌。(屏幕投影)

第二环节 七嘴八舌

(每组限提问题两个,时间共计10分钟。这是评委给分的重要环节,要注意各组发言专家是否灵活多变、思维敏锐、材料准备得是否充分)

请各位观众朋友向专家提出你的问题。

(各组观众提问的过程中,既可向本组专家提问,以补充本组专家介绍时不够详尽之处;也可向其他组专家提问,以判断其他组的材料准备得是否齐全、准确、科学)

主持人:鉴于恐怖主义的严重危害性及其国际化趋势,如何切实有效地打击与防范恐怖主义犯罪,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自1994—2000年的历次联合国大会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了一系列旨在消除国际恐怖主义的措施、宣言和公约,如《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等。这些国际性文件充分发挥了打击恐怖主义罪行的效能。然而,从目前恐怖主义活动看,国际性禁止法律规范或宣言只是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先导基础,并不足以建立完整的适用体系。那么,该如何更加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彻底根除恐怖主义罪恶呢?请大家献计献策。(屏幕投影)

第三环节 献计献策

(语言要求尽量简短,可以互相补充。之后,各组的方法要形成文字材料上交) (各组派代表,谈彻底根除恐怖主义的办法)

主持人: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观念,逐渐完善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国内法律文件和国家之间的充分合作,及时消除导致恐怖主义犯罪产生与蔓延的不公正现象,从根本上杜绝恐怖主义行为的发生与发展,防止或者减少愤怒的情绪和报复的心理,从而减少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宁造成的威胁。我们期望着世界到处充满爱,期望着鲜花盛开在每一个角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美好的愿望一定会实现。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各位的参与和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活动评价

评价方法:观察法、自我评价法、小组评价法。 评价过程:

1.评委当场为各组打分。

2.下发《班级成员自我评价表》,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打分。 3.下发《学生活动过程心理体验调查表》,回家后填写。 4.评选优胜小组、优秀个人。 一 活动说明:

2001年的“9·11事件”震撼美国,惊动世界。恐怖主义到底由何而来又怎样界定?何以如此猖獗却屡禁不止?它与宗教摩擦、民族矛盾有哪些联系?它与大国关系和地缘政治

有什么瓜葛?今天,我们将以“时事调查”的形式对恐怖主义进行详细解析。

注意事项:

1.要注意所查询的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不能断章取义。 2.在分析时要注意全面、客观,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3.在阐述时尽量使用历史语言、书面语言。 4.注意有理有据,史论结合,注重溯源。 活动评价标准: 1.各组的协调能力; 2.本组专家的表现力; 3.本组观众的表现力;

4.材料的准确性、观点的创造性和科学性。 二

[

课堂小组互评统计表

学生活动过程心理体验调查表

1.在本次活动中你的分工是什么?如果满分是10分,请给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打个分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篇五:2014年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机遇与挑战》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9课 机遇与挑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向,培养对历史问题归纳与整理的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即有机遇又有挑战,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世界各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理解联合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报刊杂志、看电视感知经济全球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分组讨论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设想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树立学生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趋势,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从而明确要适应未来社会,必须掌握过硬的知识本领这一道理。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全球性挑战。本课的难点是如何结合现实、结合国情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及如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如“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等。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导入新课。

一、 “走向全球化”

1、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讨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哪些利弊?给我们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2、经济全球化趋势定义?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

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3、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经济信息全球化、市场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大发展、资本流通多元化、货币流通全球化、世界经济集团化进一步加强、国际组织日益健全等。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不断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不利方面有三点:

(1)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快,市场的破坏作用膨胀;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和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实力不足,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2)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有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仅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取高额利润,还将本国不允许生产、又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这是非常不公平的。(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竞争中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兴利除弊,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时。

二、 “应对全球性挑战”

讨论“全球化过程中人类面临哪些共同问题?如何积极应战?” 学生活动完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整理。 人类社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战争问题、人口问题、全球性环境污染严重与资源缺乏问题、战争和核武器试验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问题、国际恐怖主义问题。各国应对挑战的措施:(1)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2)加大禁毒、反恐等的力度和国际间合作。(3)加大科研的投资和国际间的合作,寻找可代替资源。(4)重视舆论宣传及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

三、 “日不落的联合国”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有关联合国的知识点即可。

四、问题探讨

1.下面两位同学分别代表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他们两人办厂时遇到了各自的困难,你看怎样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女孩(发达国家):我们有技术和资金,可我们这里劳动力太贵,又缺乏资源。

男孩(发展中国家):我们这里资源丰富,劳动力也多,可我们技术落后,也缺乏资金。 双方可以通过南北对话进行经济合作。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优势直接到发展中国

家投资办厂;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招商引资,使丰富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通过经济合作,实现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优势互补,使不同国家经济共同发展。

2.想一想,甲乙两人的说法有没有道理?说说你的看法。

男甲:全球化使更多的价廉物美的外国商品进来,国内很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工人工资可能要降低,甚至要失业,不好。

女乙:全球化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外技术和投资,增加出口,增加就业机会,工人工资也能增加。

甲乙两人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很全面。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甲乙两人说出的结果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根据本国国情,抓住机遇,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发展本国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并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若能如此,就会像乙所说,增加出口、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工人工资。否则,甲所说的结果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活动与探究

请你做一个社会调查,问一问你的父母、亲戚、邻居或者其他人,想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略)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篇六: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教学案

第四单元 和平与发展

一.【课程标准】

(1)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2)以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4)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二.【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节

告别雅尔塔 元 四 和

第二节 干戈不息

第三节 梦想成真的时代

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

三.【模拟训练】

题每题2分,合计24分)

1、(2008年·南京市)29.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首次冲击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 戈尔巴乔夫 D.东欧巨变

2、(2008年·江西省)11.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3、(2008年·岳阳市)25、1991年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是

A、两极格局开始形成 B、世界局势日趋紧张

C、两极格局彻底结束 D、霸权主义主导世界

4、(2008年·四川省攀枝花市)20.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东欧剧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C.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D.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5、戈尔巴乔夫在政治领域改革的思想包括( )

①实行民主社会主义②实行多党政治③提出公开性、民主化④实行一党政治

A 1、2、3 B 1、2、4 C 1、3、4 D 2、3、4

6、面对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戈尔巴乔夫改革着手进行改革,改革之初他把改革的重点放在( )

A经济方面 B政治方面 C文化方面 D军事方面

7、“八一九事件”之后,苏联的国家大全转移到了谁的手里( )

A戈尔巴乔夫 B亚纳耶夫 C叶利钦 D普京

8、下列战争,被称为“非接触性战争”的是( )A.科索沃战争 B.伊拉克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巴以冲突

9、(2008年·威海市)30.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轰炸南联盟;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这充分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国际间竞争愈演愈烈

C.霸权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 D.美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

10、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1、下列属于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有( )①环境问题 ②恐怖主义问题 ③毒品问题 ④人口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

A.汽车的广泛使用 B.生物工程的重大突破 C.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D.石油工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在下列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10小题每题1分,11-17小

13、中东地区长期以来成为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因为这里拥有丰富的( )

A.水电资源 B.煤炭资源 C.石油资源 D.橡胶资源

14、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不属于这一趋势的表现是( )

A.20世纪末,全世界的跨国公司有六万多家 B.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消失,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C.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D.中国海尔公司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设计、生产和销售本地化

15、联合国在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决定组建联合国是在(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6、(2008年·四川省甘孜州)39.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对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①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②形成“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经济格局 ③使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弊共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7、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表现在( )

A.全力追求现代化 B.经济多极化 C.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 D.美、欧、日三国鼎立

18、美国雀巢公司所属的分公司遍及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有8500多种产品在100多个国家销售。这一现象表明( )

A.雀巢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已处于不利地位 B.世界经济被几大国所操纵

C.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的趋势 D.美国已经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潮流

19、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下列事件中最能表明这一点的是( )

A.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B.北约组织的成立 C.独联体的成立 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0、要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必须依靠( )

A.科研人员的努力 B.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C.跨国公司的努力 D.经济大国的努力

(二)、非选择题(3小题,36分)

18、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世界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回顾一下上个世纪的历史,请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1)一战后,形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格局?请你说一说对这一格局的评价。

(2)二战后,世界又形成了什么样的格局?这种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格局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导致格局这种变化的事件有哪些?

(4)当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如何?若想在世界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国家应该怎样做?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稳定。但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能长期维持下去。它是维护和平与蕴藏新的世界大战共存的体系。(2)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3)以美苏两极对峙为支撑的雅尔塔体系结束,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4)中国是世界上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应当紧抓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言只有理均可)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1引领时代 图2“汽车之父” 图3网络长椅

(1)“引领时代”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引领时代”的发明是什么?(2分)

(2)“汽车之父”赞誉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他在交通工具动力方面的发明是什么?(2分)

(3)“网络长椅”反映了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此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2分)

(4)领略科技进步成果,举一例说明科技改善人类的生活。(2分)

(1)瓦特(1分)改良蒸汽机(1分)(2)卡尔•本茨(或本茨)(1分)内燃机(1分)(3)第三次科技革命(1分)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1分)(4)可从交通工具的改变,电力的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成就等任意一方面回答。如: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问世,使出行更加方便;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电话、无线电报、网络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的也可给分,2分)

20、下面是关于巴以和平的两幅图片,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中东地区战争频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就国际方面而言,实现中东地区和平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3)谈谈你对巴以问题的认识。

(1)根本原因是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领土争端。(2)大国在该地区的争夺,尤其是美国推行“一边倒”政策,过分偏袒以色列。(3)认识:对方以最大限度的做出让步,尤其是以色列应该遵守联合国分治决议中划给巴勒斯坦的领土;用和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争取权益;西方大国在解决巴以问题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该地区的永久和平。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篇七: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

〖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十月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聆听‘阿芙乐尔号’的诉说”“佳片回顾”等栏目,指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搜集历史资料,进行历史背景分析,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举办故事会,讲述列宁的故事,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资料。

2.指导学生借助“聆听‘阿芙乐尔号’的诉说”和“佳片回顾”等形式处理资料并展

示、交流。

3.教师整理相关内容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1. 用多媒体,通过录像、图片制造情境,让学生感受。

2.通过“聆听‘阿芙乐尔号’的诉说”和“佳片回顾”等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通过分析《海燕》这篇文章,请想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什么?

生: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

师:由于一战中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人民反战争、反饥饿、反专制的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俄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这次战争的结果如何呢?

生: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骑在俄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了。

师: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是哪两个政权呢?

生:一个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当时是主要政权。

师: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到底由谁来掌权?是让资产阶级掌权,还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焦点,是关系到把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半途而废的严肃问题。在两个政权并存的情况下,十月革命开始,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一、“聆听‘阿芙乐尔号’的诉说”

师:听说我们同学们中有许多军事迷,你们听说过“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吗?

生:(课件展示)“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著名的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巡洋舰,该舰造于1900年,舰长124米,宽16.8米。“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在罗马神话里,“阿芙乐尔”是司晨女神,她唤醒人们,送来曙光。

师:介绍得很详细,大家知道这艘罗马神话里为人类呼唤“黎明”和“曙光”的军舰,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吗?

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就是从这里发出的。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一起聆听“阿芙乐尔号”的诉说! (播放有关十月革命经过的纪录片片断,内容涉及十月革命的时间、领导人、经过等概况)

师:大家试着把纪录片中的内容编成绘声绘色的小故事,然后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生:(自由准备。查阅课本和参考资料,组织小组交流)

师:(选择1~2位同学讲述)

生1: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临时政府封闭了《工人之路》报和《士兵报》,并企图占领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所在地?D?D斯莫尔尼宫。形势万分危急。当天晚上,列宁在《给中央委员会的信》中这样写道:“情况已经万分紧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真的就等于死亡。„„无论如何不能让克伦斯基及其同党把持政权到25日,一定要今晚解决问题。”列宁在当天深夜越过敌人封锁线,秘密地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生2: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全体官兵按照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将舰开到尼古拉耶夫桥。上午10时,列宁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起草《告俄国公民书》,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向全国广播。尔后,晚上9时45分,“阿芙乐尔号”按照信号,向冬宫发射了第一炮,揭开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就是从这里发出的。

师:(出示课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大家讲得非常生动,好像把同学们带回了那段振奋人心的历史时刻,让我们再次向这艘英雄的军舰致敬,向为俄国革命做出贡献的先辈们致敬!

师:十月革命最重大的成果是什么?

生:建立了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师: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崭新的苏维埃俄国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二、“退一步,进两步”

师: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师:大家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吗?

生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而采取的一系列非常性政策。

生2:后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新经济政策出台了。 师:你们的意思是不是新经济政策要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生:应该是吧!

师:既然这样,如果苏俄刚刚建立就实行新经济政策,那不是更好吗?

生:(教师指导,学生讨论)

生1:我了解的情况是:长期对内对外战争,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正像列宁描绘的那样:“俄国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摆脱战争的,就是其形象正如同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一样,在七年之中把他打得遍体鳞伤。”物资短缺的现实,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原因。

生2:是迫于战争和经济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在当时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作用。

师: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列宁推出的新经济政策的呢?

生:(学生讨论)

生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在特殊条件下适合国情,长期实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生2:所以列宁说:“我们现在用‘新经济政策’来改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师:但是,大家发现没有,新经济政策允许社会主义的苏俄有资本主义的一些经济形式,就连布尔什维克党内部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你认为他们说得对吗?

生1:我想,这大概就和我们国家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相像吧。

生2:只要适合当时的国情,符合人们的需要就可以肯定。

生3:学习了新经济政策这部分内容后,我对列宁这位革命导师有了更深的了解,因为他敢为天下先,有创新精神,能创造性地把革命理论和国家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佳片回顾

(播放电影《列宁在1918》片断)

师:大家讨论得非常好,看来大家经过学习对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有了更多的了解,下

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影片中的列宁吧,希望给大家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

探究作业

1.了解列宁生平。

2.整理或编写关于列宁的小故事或小剧本。

第2课 苏联的崛起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苏联在20世纪启动了工业化的进程,走上现代化之路。

2、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3、 分析斯大林模式,思考其弊端。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数据资料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培养归纳整理

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苏联的建设成就,认识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2、 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

【教学重难点】

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 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的严重弊端。

难点: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苏俄社会主义政权成立后先后采取了哪些政策?其意义如何?

2、 导入:苏联成立后,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我们将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呢?请阅读本课!

二、苏联的成立

1、 成立的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各族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纷纷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共

和国。在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后,各族人民的团结进一步加强,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各共和国联合起来组成苏联。

2、 成立时间及最初加盟国

1922年,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

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篇八:九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和平与发展

第16课 告别“雅尔塔”

一 学习目标

预设重点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基本情况以及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

认识世界格局的变化对各个国家发展造成的影响。

预设难点

苏联解体的过程和原因,并从中总结历史教训;

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示标。

1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示标(1分钟)

(二). 指导与自学

用2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 - 内容,完成问题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

1.了解改革前的苏联状况,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分析戈尔巴乔夫在政治、经济上的改革内容。

3.通过课本的思考题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

学习方法提示

1.为什么改革?——背景

2.如何改革?——措施

3.效果如何?——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哪些经验教训?

二、苏东剧变

1.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结合课后搜集的材料,说一说苏联解体的进程。通过图片和录像,知道苏联解体和独联体成立的经过。

2.通过思考题分析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混乱局面

→部分加盟共和国独立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1991年)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21日)

→叶利钦掌权 苏联解体

独联体成立(1991年12月)

独联体的性质不是国家,而是一个独立国家的联合体

独联体是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简称。1991年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会晤,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已不复存在,并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冷战”结束,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出现。

苏联解体的原因。

师:没有完成和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生:兵教兵解疑答难。

(三).点拨与归纳( 2分钟)

师:

三.当堂训练(25 分钟)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戈尔巴乔夫在政治、经济上的改革内容。

3.改革的经验教训。

4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哪些经验教训?

5分析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6独联体的性质

7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8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17课 干戈不息

一 学习目标

预设重点 知道中东战争和巴以和谈,科索沃战争;培养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学会用历史的知识、能力、观点来观察和分析时事问题。

预设难点 认识局部战争的影响;美国袭击中国大使馆,这一行径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这是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肆意践踏。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示标。

1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示标(1分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二). 指导与自学

用2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 - 内容,完成问题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一、和平路漫漫

1.通过中东地图,找到巴勒斯坦、以色列、伊拉

克的地理位置,了解在这些地区爆发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图片和思考题掌握五次中东战争的经过。 3.思考课后的材料题,分析中东战争爆发的根源。 4. 思考道和平谈判在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作用。 5中东在哪里? 一般泛指欧、亚、非三洲连接地区。16—17世纪,西方国家向东方扩张时开始使用,以后广泛流行。按照距离西欧的远近,把东方各地称为“近东” “中东”和“远东”。

6什么是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指二战后,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之间进行的五次战争(1948—1982),又称阿以战争。

7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的原因是什么?

8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包括埃及、叙利亚、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科威特、卡塔尔、巴林、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索马里、

吉布堤、毛里塔尼亚等亚非国家。

9结合课文第108页材料阅读,讨论:

10中东战争爆发的根源有哪些?

1)领土问题(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 决议,埋下了阿以长期冲突的祸根)

2)巴勒斯坦问题(民族、历史问题)

3)宗教问题

4)西方大国的干预

11巴勒斯坦问题的实质是阿拉伯和犹太两个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问题。 12西方大国的争夺成为了阿以冲突的外因。

13战争能否解决阿以冲突?你认为解决阿以冲突的途径是什么?

和平谈判是解决阿以冲突的唯一途径

二、海湾战争

三、伊拉克战争

四、非接触性战争

科索沃问题

北约轰炸南联盟

五 北约停止轰炸南联盟说明了什么?

北约未经联合国授权,打着维护人权的名义对南联盟进行空袭,严重侵犯了一个独立国家的主权。这种行为也是对《联合国宪章》和国际行为准则的公然践踏,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批评。在阻止美国的霸权行为和制止北约轰炸过程中,俄罗斯、中国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 中东、科索沃等地区爆发的局部战争对世界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该作哪些努力?

师:没有完成和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生:兵教兵解疑答难。

(三).点拨与归纳( 2分钟)

师:

三.当堂训练(25 分钟)

1.通过中东地图,找到巴勒斯坦、以色列、伊拉克的地理位置,了解在这些地区爆发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2.通过图片和思考题掌握五次中东战争的经过。

3.思考课后的材料题,分析中东战争爆发的根源。

4. 思考道和平谈判在解决地区冲突中的作用。

5中东在哪里?

6什么是中东战争?

7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的原因是什么?

8中东战争爆发的根源有哪些?

9巴勒斯坦问题的实质是阿拉伯和犹太两个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问题。 10西方大国的争夺成为了阿以冲突的外因。

11战争能否解决阿以冲突?你认为解决阿以冲突的途径是什么?

12北约停止轰炸南联盟说明了什么?

13中东、科索沃等地区爆发的局部战争对世界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14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该作哪些努力?

第18课 梦想成真的时代

预习提示: 近代历史上有哪两次重要的技术革命?

它们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预设重点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产生和发展。

预设难点 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示标。

1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两次工业革命导入新课。先展示这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介绍这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板书课题

3示标(1

分钟)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篇九: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第四单元教案

第三、第四单元共15课时

第十课、“冷战”与“热战”(2课时)

一、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导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通过阅读“每课一得”,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通过比较北约和华约,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幕”演说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分析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两极格局的形成,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世界和平的可贵。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 冷战”政策的表现 难点 “冷战”政策的实质及世界格局的变化导学设计意图 由二战导入,学生自主看书,小组讨论与教师分析结合来学习新课,最后引导学生反思。教具准备 相关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化设计一、复习导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课题。 二、设计问题:归纳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他战争的学习你认为战争应具备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总结:以上是我们认识的流血、流汗又流泪的战争,然而还有一种战争,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战争,它是一种特殊的阵营对抗形式,这种对抗形式亘古未有,那是什么样的战争呢?

三、进行新课:

“冷战”与“热战”

(一)、“冷战”政策:

1、 背景:

(1)美苏矛盾的初步体现(雅尔塔会议) 分析课题“冷战”概念理解分析举例说明“热战”理解自由回答交流分析 补充详解有“冷战”就有“热战”谁能解释一下?补充、明确概念启发引导启发分析,适当补充雅尔塔美苏矛盾初显(2)战后美国的形势:

2、表现

(1)序幕:“铁幕”演说

(2) 开始标志:(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1947年

(3) 发展:(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年军事政治集团

3、冷战的结束:1991年

(二)局部“热战”

四、加强理解认识阅读、交流、归纳读图,对比分析形势阅读华约组织的建立及目的双方对抗的内容、特点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五、学 习总 结 :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1、回忆二战内容,表格归纳(从持续的时间、参战国、参战人口、作战区面积、动员武装力量等)自由回答, 各抒己见回答。

2、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3、看书,思考并回答什么是“冷战”?

4、自主阅读课文,思考: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小组讨论分析。

5、小组讨论分析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

6、自学局部热战部分,了解相关内容。 7、指导学生反思,认识世界和平的可贵。

第十一课、梦幻超级大国(2课时)

一、 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导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后美国发展状况及原因;知道爵士乐、好莱坞电影业是现代世界音乐和电影业的典型代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美国发展状况、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条件是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导学重难点 重点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特点。

难点 能否从课本中的两张表格中获得较多的有效信息,并尝试分析原因。 导学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学生自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教具准备 相关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化设计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然后指出:二战改变了世界面貌,二战后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国际关系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结构。其中,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普遍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了解一下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国家——美国。

二、学生自主阅读。

三、讲授新课:

(一)经济“巨无霸”

1.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提问: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强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提问:这一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始终是经济、政治实力最强的国家。依靠这种特殊地位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到处干预别国内政,并妄图“主持”国际事务,肆意践踏联合国宪章中的基本原则,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对。

(二)“世界警察” (学生列举具体事例说明,充分认识美国的称霸野心)

(三)从爵士乐到摇滚

(四)好莱坞四、本课小结 :

五、布置作业

1、 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迅速阅读全课内容。

3、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析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5、学生自学“世界警察”部分,并列举具体事例说明,充分认识美国的称霸野心)。

6、自主看书,了解爵士乐、摇滚及好莱坞。

7、巩固记忆。

第十二课、苏东的艰难探索(2课时)

一、 导学内容 (内容标准)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导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并尝试对其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知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进行改革,匈牙利改革一度成效显著。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分析能力和以史鉴今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对比教学法。

尝试把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同时期的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国改革进行一些比较,以有助于思考苏东改革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懂得社会主义发展、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挫折,只有实事求是、坚定不移,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导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并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吸取经验和教训;明白实施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道路,改革必须实事求是、持之以恒。 难点 能够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做出客观的评价,认识到改革需要实事求是的必要性。

导学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自主阅读——问题讨论——知识巩固教具准备 有关同时期中国的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并思考: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是哪个国家?(生回答后明确)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诞生了一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你们能说出这些国家的名称吗?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需要探索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道路,那么,这些苏**会主义国家探索发展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吗?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和困难?(出示课题,引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阅读。

(三)学习新课

一、 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

1、阅读指导 师:本目标题是“赫鲁晓夫的小修小补”,“小修小补”指什么?“小修小补”的背景如何?“小修小补”的内容有哪些?“小修小补”的结果怎样?你如何评价这种“小修小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讲解明确。

2.解释“苏东”的含义。

3.指导学生把握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标准:是否符合时代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民意民望;是否造福民众,惠及国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等等。

二、“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教师提问,让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四)联系比较拓展

1、请结合匈牙利改革的有关知识,联系我国的改革事业,谈谈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2.为什么苏联的改革成效不大而匈牙利的改革成效比较显著?学生思考、表达后教师点拨: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 回顾学过的知识回答老师的提问。

2、自主阅读全课内容。

3、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一目,思考、整理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内容,将整理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

4、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阅读本目内容,思考、归纳、整理相关问题。

5、思考回答问题。

6、巩固记忆。

第十三课、挑战两极(2课时)

一、 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

知道欧洲联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导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欧盟的形成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知道欧盟的地理范围,提高识图能力。简述日本在战后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了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以后在政治上的要求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

运用表格归纳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直观地表现基础知识。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对比性的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当今社会,发展是主流之一,我国应当继续保持既定方针,把发展作为工作重心。

导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措施、欧盟的形成过程及日本和西欧快速崛起的道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借鉴作用。 难点 新的力量中心的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导学设计意图 自主阅读——表格归纳分析、讨论——巩固小结教具准备 《欧盟成员国示意图》图片。

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化设计一、导入新课:出示《欧盟成员国示意图》图片,激发兴趣,了解西欧。自然地理概念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法国、摩纳哥。国际政治概念上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二、新课学习:

1、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欧联合的背景、目的,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形成过程:

2、指导学生自己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欧走向联合的各阶段,直观地表现基本知识,出示1991年底《欧洲联盟条约》主要内容的资料让学生知道1993年,欧盟成立。想一想:如果你是欧盟主席你在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会注意做好哪些事情?教师补充出示《欧盟成员国示意图》,结合教材,学生思考:到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多少个?欧盟成立后这些国家人民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3、出示《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组织讨论:二战后促进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探究知识的能力。启发学生,结合我国的国情。

三、引导学生看书:用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在政治上产生的要求及表现三、组织讨论:日本和西欧这两个新的力量中心的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四、教师小结

五、巩固练习:1、课课练

2、说一说欧联盟成立的经过 1、观察示意图:知道自然地理概念包括5个国家;国际政治概念有24个国家 2、自主阅读

3、说出其目的是为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4、加深对欧盟的印象

5、学生整理欧走向联合的各阶段图表看书找出这三个组织在示意图上将这6个国家用笔标出来知道欧盟的前身是欧共体

6、看书归纳欧共体作用阅书回答:25个;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欧元等

7、观看图表,直观感觉归纳出五点因素:

8、分组讨论日本崛起的因素。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篇十: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制定的历史背景.要点.实施的意义;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胜利进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

败的关键。通过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

时苏俄的国情,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

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

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

施。

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教学手段:准备本课插图.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习的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吗?我们学习的最后一件大事是?

促使“一战”结束的两个事件是?(学生答)促使俄国退出战争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世界现代史部分的内

容。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

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在这近百年间取得的最主

要成就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一课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内容。

2.讲授新课:

一.“二月革命”

1.革命前的形势

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

断爆发革命运动,人民反战争.反饥饿.反专制的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

熟。而且俄国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

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2.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骑在俄国人民头上作

威作福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了。

3.二月革命后的形势

(学生回答)二月革命后,在俄国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一个是彼得格勒工

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当时是主要政权。两个政

权并存局面只是一个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到底由谁来掌权?是让资产阶级掌权,还

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是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焦点,是关系到把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半途

而废的严肃问题。

4.《四月提纲》的制定

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什么样的任务呢?1917年4

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后来被称为《四月提纲》。报告指出,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高,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

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由此

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二.“阿芙乐尔号”的炮声----------十月革命的胜利

1. 十月革命的经过

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学生回答)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彼

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占领了战略要点,攻克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以

列宁为首的世界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学生回答)①对

俄国历史的影响: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

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②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一

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出了光明的道路。③对人类历史的影

响: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它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

消灭了剥削阶级。

三.“退一步.进两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初步建

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苏维埃政权接管

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组建

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

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

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

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

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学生依据小字注解讨论.回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

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

产品。其目的是保证对军队和工人的供应。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这损害了农民的

利益。工业方面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取消一

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

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

定和生产的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新”

在何处?(学生回答)

(1)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工业方面:

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

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

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

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

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4)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

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

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

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

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本课小结: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根据俄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制

定了正确的革命方针.路线,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胜利后的俄国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又进行了

积极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

训。

4.巩固练习

5.课后作业:

书后材料阅读及自我测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 《苏联的崛起》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

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

个人崇拜的盛行;

过程与方法: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

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

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

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

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教学设备:

多媒体投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2.导入新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请同学

们回答下面两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途

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

完成,但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

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

义新社会的试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苏联的崛起。

3.讲授新课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同学们阅读第8页黑体字,分析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

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

展重工业。请同学们依据黑体字中斯大林的讲话内容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

先发展重工业?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

“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

务。

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概括)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

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形

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

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

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

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

2.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

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

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苏联的国防力

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

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

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答: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

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

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

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

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过程中,允许同学们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要点如下。)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

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

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

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

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

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

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

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

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

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

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

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

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

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

示。

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发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答: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

盛行。)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

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

1938年间的肃反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当时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北师大九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九年级上册教案 北师大九年级物理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百度文库"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12117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