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2019-05-09 16:10:33 编辑:huangtingt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下面是招生考试网小编为大家分享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欢迎参考!  廉颇蔺相如 ...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下面是招生考试网小编为大家分享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欢迎参考!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向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最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这天我们就一齐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用心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展示字词

  缪公(mugrave;)避匿(nigrave;)缪贤(miagrave;o)

  汤镬(huograve;)虽驽(nuacute;)肉袒(tǎn)

  盆缶(fǒu案图(agrave;n)可予不(fǒu)

  渑池(miǎn)诈佯(yaacute;ng)列观(guagrave;n)

  皆靡(mǐ)传舍(zhuagrave;n)甚倨(jugrave;)

  不怿(yigrave;)衣褐(yigrave;hegrave;)睨柱(nigrave;)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样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明白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期望

  提出期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述(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述(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状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状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能够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秦王饮酒酣”中的“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

  且要写进史册。

  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理解古文化的熏陶。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

  C璧玉送回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思考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明白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思考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最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细节描述语言

  刻画人物动作

  矛盾冲突廉――秦(璧会)

  廉――蔺

  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理解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但是)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决定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五、布置作业。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潜力: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过程和方法: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导入课文

  1.作者和作品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这天我们就一齐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

  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用心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听读课文,理清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2.渑池相会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三)细读课文,局部强化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状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主干,写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

  这一部分写蔺相如,虽不正写廉颇,但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照应开头。

  主要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2.渑池相会

  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那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最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最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

  这一故事点出了蔺相如廉颇之所以能够献忠尚义,就在于以国家为重的忠义之心。前两事全突出了廉蔺配合文武相济才使赵不败,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四)仔细阅读,品味性格。本文透过比较体现人物性格:

  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

  (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2.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

  (五)写作借鉴,阅读体会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者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最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3.选材的精当

  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齐,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述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述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

  4.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六)小结要点,融会贯通

  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七)趁热打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最后5个段;

  2.由负荆请罪的故事所想到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这篇课文,应当思考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务必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务必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能够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能够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思考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资料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

  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能够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超多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带给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构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资料之后,能够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附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状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至5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锧)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留作业。

  1.熟读下面两段话:

  ①“夫赵强而燕弱……则幸得脱矣。”

  ②“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请完璧归赵。”

  2.朗读第6至13段。熟读如下两段:

  ①“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

  ②“秦自穆公以来……孰计议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第1题。

  主要看能否读出语气,能否基本上成诵。

  二、讲解第6至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这段话是在怎样的状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③讨论这段话的资料及表达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

  “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④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

  ⑤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⑥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⑦要求全班同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到达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③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④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但是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⑤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①次要人物的处理。

  作者是怎样描述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述?哪些属于侧面描述?(“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及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②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表现相如怒不可遏的神情,很传神)

  b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写出秦廷的气氛:前者写狂喜之态,后者写懊丧之情,而皆源于贪利。)

  三、巩固学习的收获,齐背蔺相如的两段话。

  四、留作业。

  1.熟读第14至21段,准备背诵最后五段。

  2.完成练习第四至五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蔺相如的两段话。

  2.检查练习第四、五题的完成状况。

  二、用提问方式导入新课。

  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

  “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

  三、进行新课。

  1.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③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思考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④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能够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⑤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2.讲解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

  ①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②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③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④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⑤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比较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四、巩固收获,齐读17-21段。

  五、留作业。

  1.背诵第17-21段。

  2.想想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有怎样的特点。

  3.完成练习第三题,归纳解词的方法。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快速背诵练习。

  1.逐层练习背诵。

  ①相如拜为上卿(提示:“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层核心句。)

  ②廉颇“宣言”(提示:由两段话组成,前一段说原因,重在比功劳;后一段说行动,这是此层的核心句。)

  ③相如“避匿”(提示:包括“称病”不朝和“引车避匿”两件事,由此引出舍人进谏。)

  ④相如答舍人谏(提示:这一层是重点,要结合诵读进一步理解资料,要读出语气。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a舍人的话乃世俗之见;

  b相如问“孰与秦王”,使人反思;

  c“顾吾念之”以下乃相如正意,居高临下,使人叹服,真乃字字金玉,掷地有声;

  d要比较下面两组句子的语气: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反问中包含递升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反问兼感叹)

  ⑤廉颇“负荆”(提示:核心是“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一句,要表现自责很深的语气。)

  2.贯穿背诵。

  二、选材及布局研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1)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2)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不可删的理由有二:(1)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证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2)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好处。)

  2.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

  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在献璧后作者依次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反欺骗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对赵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4.从来史笔求简。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

  ①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②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b的写法不好。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贴合史家选材原则。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资料,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

  ※5.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于阏与下。”

  说说这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表示参考题,下同。

  (这是对上文的补笔,略写“廉蔺交欢”后五年间赵国的大事,从侧面赞扬廉蔺二人精诚团结,在军事上产生了用心的结果。)

  三、整理字词。

  1.检查练习第三题的完成状况。

  2.分类。

  A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资料加以引申。

  B引申的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小结:要注意变化后的意思跟原义是有联系的。

  四、留作业。

  1.背诵最后五段。

  ※2.明人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他的理由是:“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秦将白起)十万众压邯郸(赵都),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相关热词搜索:

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学情分析(共5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与反思《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学情分析(2016-07-29)

2、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共5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实录对比铸就精彩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2016-07-30)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94094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