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实习报告 > 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

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

2016-01-26 09:13:0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篇一《课题:加法交换律 doc》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供大家学习参考。

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篇一
《课题:加法交换律.doc》

课题:加法交换律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加法交换律。

2、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 学习过程 一、设疑导入

情景图导入

出示27页情景图,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自主学习

1、例1如何列式。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结果是怎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4、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将讨论的式子的关系向各组同学展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二次备课: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四、当堂检测。 1、填空。

300+ =600+

2、P28/做一做 P31/1

五、拓展提升。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300+ =600+

2、P28/做一做 P31/1

五、拓展提升。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反思:

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篇二
《课题: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题: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例题及第58页的“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吧?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项体育活动?

(2)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B、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C、男生跳绳和女生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D、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2)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3)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在哪里?

师: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连接这两道算式?(等号)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读一读。

(4)你能照样子说出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指名学生回答说,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

(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6)从这些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谁愿意上黑板写?(学生写,教师了解学生写的情况)。

都代表什么,○+□=□+○表示什么呢?(代表任意的数)„„

小结: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2、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第1排的两题填好。

96+35=35+□ 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加法找出了一条规律(加法交换律),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条规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 同学们根据例题这幅图再算一算“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会列式吗?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表示参加跳绳的总人数:(28+17)+23,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教师添上括号:28+(17+23),添上括号后表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板书:(28+17)+23=28+(17+23)

(5)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教师当场板书)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7)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8)观察板演的等式,问:等式中的符号代表什么,如:○+□=□+○,教师就提问:“□”和“○”

3、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 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3)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 结合律)

4、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想想做做2后两排。

(45+36)+64=45+(□+□)

560+(140+70)=(560+□)+□

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知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还知道了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女生代表加法交换律,男生代表加法结合律)

2、想想做做4

38+76+24 (88+45)+12

38+(76+24) 45+(88+12)

请每个同学选一组题独立完成。

反馈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道题的得数相同?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小结:可见,合理地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想想做做5

出示题目后学生说。

五、拓展练习

1、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47=□+a

45+□+55=74+(□+□)

18+(c+□)=(18+□)+a

2、想一想:怎样应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30+28+70+45+72

=(30+70)+45+(28+72)

=100+45+100

=245 (2)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独立写一写) 板书:(a+b)

同学们,加法的这两个运算律,可以推广到任意多个数相加,即多个

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或者把其中的几个数结合成一组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8+17=45(人) 17+28=45(人) (28+17)+23 28+(17+23)

28+17=17+28 =45+23 =28+40

(学生说的算式) =68(人) =68(人)

a+b=b+a

(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a+b)+c=a+(b+c)

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篇三
《课题一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篇四
《课题1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题一: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内容:

P28例1、“做一做”(加法交换律)P29例2、“做一做”(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教材27页的主题图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1

2

3

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篇五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探究”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瓜坡镇中学 吕华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大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因此,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成了我们选择本课题的重要原因,一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坚持以新课改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使课题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激发学生拓展阅读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的研究。

②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探索。

③建构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课外阅读模式的研究。

④提高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效率的研究。

⑤课外阅读中评价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

3、个案研究法 4、行动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6、案例研究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进程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 9 月—— 12月)

1、成立本课题领导工作小组,负责课题申报工作

由于本课题被列为渭南市教科研究重点课题,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在学校领导下,我们成立了以俞学军副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前期准备和申报工作。由刘颖统一安排协调各课题组成员,多次召开会议,根据总课题确定子课题。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阅读动机、阅读类型、阅读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最喜爱的书籍类型,最喜爱的阅读形式、阅读速度、阅读笔记、阅读习惯、阅读交流等,形成调查报告。结合我校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及研究的意义进行了反复讨论,确立了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标,明确了研究内容,完成了《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探究》课题研究申请书的填写和课题申报工作。

2、组建精干的研究队伍,完善课题研究方法

为了课题的实施,我们组建了精干的课题研究队伍,俞学军副校长亲自挂帅,由学校高级教师李青燕、吕华丽,一级教师赵淑丽、刘颖,二级教师张聪玲组成课题组成员,并进行了合理分工,定期研讨交流。

3、科学制定课题方案、隆重开题

为了使课题方案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实践操作,课题组查找了有关课题的文献资料,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反复研究,带领课题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反思自身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了全面、客观、真实的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促进课题实验扎

1

实有效地开展,找出学要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课题成员召开专题会议,组织观看网络知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学校加大图书室、阅览室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物质条件

为做好课题的基础工作,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图书1000多册,成立了两个读书室,定期向学生进行发放。基于学校图书资源浪费现象,主研教师加大力度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定期带领学生选择书目,与学生共同学习,一年来共向图书室集体大量借阅图书10次,所借学生交换阅读达10多本。确保课外阅读总量的完成。通过多样化阅读活动形式,带动学生投入大量的课外书籍阅读之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班级建立了小小班级读书室,让每位学生将自己家里拥有的图书带到教室来、学生间相互借阅,品种多样的读物更是深深的吸引了学生,同时也帮助有阅读兴趣却无书可读的学生解决了资源匮乏的难题。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4年1月 ——5月)

1、理论引领,提高教师课外阅读指导理论水平

作为一项主题研究,课题组的所有成员,不仅需要具体研究实践,还更需要有扎实有效的科学理论知识来支持帮助课题研究实践。我们重视课题组成员的培养,重视校本培训,加强校际交流,让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校本培训”的方法,“校本培训”规定课题组成员每两周一次集中研究学习,讨论交流每阶段的内容、重点;制定实施系列读书活动方案,学习阅读及阅读指导的相关理论;结合实际调整研究内容。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强各校际间的相互交流,为课题组成员构建了课题研究的框架和理论知识,也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氛围倡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激励师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校首先积极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校园里,“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校品牌”的愿景激励着我们,“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的口号鼓舞着我们,读书长廊里一本本经典读物吸引着我们,图书管理室书香陶醉着我们,学校读书网站300多条,书香专栏新闻记录着我们的成长足迹„„师生们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享受着阅读。

3、教师搭台、加强教师课外阅读指导实践研究

课题组教师作为课题的直接实施者,自身必须具备精湛的业务素养,从课题立项以来,参研教师努力投入到课题专题研究课之中,以课题研究为依据,借助校本教研这个平台,积极投身到课外阅读指导研究之中。按照课题组的要求,每位教师执教一堂课题研究课,各位参研人员认真备课、授课,有的是从课内到课外。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李青燕老师是课外阅读训练方案;有的是具体的课外指导课,如赵淑丽老师的《将体验感悟根植于阅读教学中》名著的导读教学;吕华丽老师的《老人与海》的激情体验教学;有的是针对阅读中的一个细节问题作指导:如刘颖老师的《藤野先生》与《阿长与<山海经>》对人物刻画的方法指导,就学生每人都有的《语文阅读》一书有目的、有要求的指导阅读;张聪玲老师的《初中生课外阅读对写作的指导》,每堂课有课前讨论,课后总结,并撰写了论文收集成集。这种课题研讨课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们课外阅读指导的水平。

4、活动为载体,有效推进课外阅读指导实践

2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课外阅读指导扎实有效。

开展语文晨读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早晨朗读一篇课外文章,可以是《语文阅读》,可以是《中华经典诵读》,可以是《中考满分作文》,也可以是《名人故事》,让晨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自愿行为。

开展读书主题班会活动,每周利用周一的班会课,由语文教师或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如“快乐读书、健康成长”,“经典美文伴我行”等。

开展“诵读歌、读美文”活动,本学期为了响应华县教育的号召,以“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于“五一”节隆重在我校举行。为了此次活动,前期各班学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各教师指导学生朗诵、背诵,在班级内、班级间、年级间形成一股浓郁的竞争氛围,这次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人文体验,受到了全体师生的好评。

开展了课外名著导读及测试活动。课题组根据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所列的名著篇目,对学生引导阅读,并在各年级分别开展了“课外阅读问卷调查”活动,以及“课外名著一百题”的竞赛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读名著的热情。

开展“读书征文活动”。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收获,课题组每周举行一次阅读心得体会及读后感征文活动,通过课题组评选出优秀文章,在学校办一期专栏以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成就感。

三)工作总结及成果梳理阶段(2014年6月 ——10月)

1. 各项工作资料、研究痕迹的收集、汇总;总结和反思了每个阶段的研究工作。

2. 梳理各子成果,初步成果的归纳总结;阅读方法及指导策略的推广、验证,意见建议的采纳吸取;研究成果的最终形成和完善提高。

3、组织人力,进行课题研究结题汇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安排了刘颖同志组稿撰写实施报告、结题报告,填写课题鉴定评审书;吕华丽老师撰写了作报告;赵淑利、张聪玲撰写整理子成果的电子文稿和资料,准备课题结题验收工作的相关事宜。

四、研究成果:

1、教师能力成果

1)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形成了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教科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们由原来不知道什么叫教科研,变得认识并喜欢上了教科研,掌握了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法。

在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上,老师们从自身的教学入手,寻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制定并实施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与行动,最后还进行了评估与反思。这样反复循环,教师们一步步地深化了课题的研究,为实现由教师匠变为专家型讲师找到了一条捷径。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校教师的理论水平,促使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促进了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培养了教研教学的后备人才。

2)在新课标指导下,通过课题研究,树立了正确的指导评价教学观。把阅读教学从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通过激励评价策略培养学生爱阅读、会阅读的终极目标,真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本课题研究在我校彻底肃清了课外阅读只是耽

3

误学习的错误思想,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成绩,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乘风破浪。

3)教师的充电提高意识越来越强烈。赵淑丽、刘颖等老师积极参加县校级的学术讨论会,进行论文交流,向专家学习请教,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有二十余名教师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学习并毕(结)业,教学思想理论和业务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4)教师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培养教师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发展,牢固树立全面培养学生,培养全面的学生的观念。二是在工作方法上,重视培养教师从知识传授向引导创新发展。三是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培养教师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向课外兴趣小组的引领与课外阅读指导活动相结合的科学、合理、高效化发展。

2、学生的行为实践成果

1)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学生有了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阅读方法,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在学习价值得以体现,再加上我们经常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有趣的活动,所以,这一课题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如: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助思的习惯,品词译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可都大有好处。

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读书方法,将阅读与讲述、画图画、表演、思考、比较、写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很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4)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了转变,将教育的眼界从课内引向课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3、建构了比较成熟的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种教学模式。

1)“作品导读——自主阅读/激情朗读——心得交流——总结提升”教学模式;(适用条件或主要用于组织晨读活动、课堂阅读等情形;)

2)“创设情境——角色饰演——交流探究”教学模式;(适用条件或主要用于课本剧、情景剧情形;)

3)“认知感悟——学习运用——模仿试笔——交流总结”教学模式。(适用条件或主要用于阅读教学向写作延伸等情形;)

4)组织课外教学

主要用于组织阅读沙龙、主题演讲赛、诗歌朗诵会、情景剧排练、读吧写吧、鸡汤论坛、名作鉴赏等。

以上几种教学模式,我们初步认为有在同类学校推广的价值。

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品尝了收获和成功,特别是学生的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备尝了探究的艰辛,尽管我们时刻在思考,不断在努力,但研究并非完美,我们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我们定会不断努力,不断成长!

4

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篇六
《课题一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2》

课题一: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22页。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27+73 73+27

58+37 37+58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

男生完成:76+3024 237+96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

(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为什么会相等呢?因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

5.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3、“练一练”3。

(1) 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

(2) 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 1013+214= 十

256+214= +256 十367=367 +

(1) 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

(2) 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 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

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反思过程,学会学习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 (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课时二: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

2.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3.领会“形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形成规律的解决思路,培养探索精神。

4.教学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

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

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

异:运算顺序不同。

再出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的情况可能有如下两种:

A、不能用文字概括,而结合具体式题说出结合律。

教师引导:

①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相同)

②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数,后两数)

③结果如何?(得数相同即和不变)

B、基本能用文字概括出结合律。

教师适当引导。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

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猜想是从准备题中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去验证它。

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

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

女生完成:

3024+(73+6)

13+(8+5)

男生完成: 3024+73+6

13+8+5

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符合猜想。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例2:

张老师上午到书店买书用去27元,又到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8元;下午去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2元。他一共用去几元?

A、口头列式:(27+18)+12 27+(18+12)

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判断,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得出(27+18)+12=27+(18+12)(板书)

4.揭题:

从式题到生活实例,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

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

5、小结:

(1)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

(2)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

学习加法结合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

1、 口头回答□里填几?

(15+12)+5=15+(12+□)

(243+146)+54=243+(□+54)

4037+(25+44)(4037+25)+□

a+(b+c)=(a+□)+c

2、 练习

五(1)班有学生51人,四(1)班有学生47人,四(2)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 说说解答思路。

(2) 列式解答,加深对结合律的理解。

3、 简便计算。

(1) 投影显示:273+352+648

64+36+81+19

(2) 交流方法及计算结果。

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加法的简便计算,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具体展开。

4、 发展练习:

22+23+24+25+26+27+28=( )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

1、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关于学习方法,你是怎样学会的?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篇七
《课题研究工作汇报1》

《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汇报

汉滨区五里镇富强初中 王开科

富强初中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中的厌学情况比较严重。通过对我校312名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到有42.3%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通过访谈研究了解到影响农村中学生厌学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

面对学生厌学这一严重现象,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学生厌学的现象这一问题,则成为我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0年我校承担了《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区级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组要求,我校成立了以郑清军为课题组长以及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在全体课题组人员的潜心研究、共同努力下,从方案的拟定、课题的实施,到过程的积累,都经过了严密的计划与组织管理,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标,两年来,通过本课题研究,我校教师对厌学生问题认识更加清晰,处理厌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多了许多,各班的厌学生人数比例逐年下降,厌学生转化效果明显。

目前,课题研究工作已经结束,现将我校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研究工作的基本过程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2010年底,我校召开了课题开题会议。会上,郑校长首先对课题组成员名单进行公布,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课题组人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学习教育科学课题研究的方法。密切联系实际,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增强研究活力,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力求达到研究的预期目标。同时让财务上划拨一定的经费用于课题研究活动中。

2、调查各班厌学生比例,对不同年级学生厌学情况进行比照,总结不同年级学生厌学的不同情况,分析学生厌学趋势和原因,探讨调节厌学生的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3、组织培训,提高认识

为了使课题组成员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

的认识,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各类培训。

(1).订阅杂志,学习教学理论 在课题研究初期阶段,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并通过对厌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进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现今我校厌学生的现状和趋势,深入学习各种激发厌学的方法,不断丰富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课题组着重阅读了各种励志经典故事、《课程标准解读》、《中学教学设计》、《教学艺术》、《巅峰家教智慧》等报刊杂志。

(2).阅读书籍,了解研究方法

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书籍,对如何进行课题操作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各种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探讨。通过理论学习,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一是转变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二是加深了对课题研究本身的认识,了解一些课题研究的方法;三是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3).参加培训,加快自身发展 课题开展以来,罗洪、王杰、白春丽、朱坤 等老师先后参加了陕西省“国培计划(2011)——骨干教师培训”、王开科、罗洪先后两次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课题培训,通过各类培训,课题组成员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加快了教师自身发展,对课题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二、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1.完善制度,明确职责 课题组成立后,首先我们经过研究,制定了《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制度,明确职责,实施规范管理。此外,教导处制定了具体的听评课制度、奖惩制度,使该项实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定期活动,查缺补漏 每月至少开一次课题组会议,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课题管理工作。

3.注重过程,积累资料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课题组的教师注重具体的实践研究。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为课题研究积累大量详细的素材。

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上了一节观摩课。每人每月至少写了一篇厌学生札记,每学期上交课题研究计划、总结、经验文章、个案分析等,并及时进行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过程性资料较为详实。每学期要求教师上交一份厌学调查报告、一份厌学教学反思、一份厌学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期末纳入《富强初中常规教学量化积分》考核当中。

三、深入研究,有效转化。 两年来,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停地努力着,也在不停地收获着。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对厌学生为题认识更加清晰,各班厌学生人数比例逐年下降,厌学生转化效果明显。

1. 分层备课,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分层教学设计的备课活动促进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加强对厌学生的教学研究,分析学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厌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举办沙龙,加强实践引导 定期举办课题研究沙龙,探讨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课题组在本阶段共进行五次课题研究主题沙龙。分别是:

①厌学生转化大家谈。 ②厌学生教学观念的转变策略。 ③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④厌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专题研究 ⑤厌学生学法指导策略 3.培养习惯,促进有效转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以学校开展的“十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我一生”主题活动的教育为契机,对厌学生进行了学习习惯的强化养成教育,促使厌学生形成“课前预习——课中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性质,激发了“要学”的欲望。

4.开展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在这两年里我们开展了“厌学生进步奖”的评比活动;经典诵读暨美文诵读

比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历史的选择”讲故事和征文比赛;书信征文比赛;“迎国庆”书画大赛;电脑绘画比赛;阳光体育广播操比赛;眼保健操比赛;兵乓球比赛、象棋比赛节目表演等等。在这些舞台中他们展示了自我,变得更自信、自立、自强。使厌学生不但捕捉到自己的“闪光点”,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而且发掘自己的潜力,促进自我觉醒、自我辅导、自我发展。

4.家校合作,保障成功转化 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仅仅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才能有效保障厌学生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利用每学期的班级家长会,请一些家庭教育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家长介绍他们家庭教育的优秀经验和典型做法,真正起到家教榜样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向家长推荐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犹太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让家长增长教育孩子的本领,让家长陈伟教师的好帮手,好朋友。自从开展《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到现在,家长会已经不是告状会,而是与家长研究怎样帮助学生进步的会。

(2)过家长访谈,及时发现家教中的新问题,探讨新对策,从理论上、思想上、方式方法上交换帮扶学生进步的策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期末检验各种策略起到的效果,修正不足,发挥优势。

四、促进成长,展望未来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工作,注意积累转化经验,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两年来,本课题组3人次在国家、省、市、区获奖。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全体教师,有效地带动全校教师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积极撰写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活动,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值得可喜的是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处理厌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多了许多。

我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校安工程的完成,随着校容校貌的改观,随着我们教科研力度的加大,随着我们课题组成员的成长,我们富强初中教科研工作明天一定会更灿烂。

五、关于课题研究的思考设想

两年的课题研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如何使课题研究活动更加科学规范,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与有效性;如何使课题研究成果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的作用;师资的专题培训与专家引领如何实现等。这些问题与现象均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同时我们将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继续开展新一轮《农村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的课题研究,使改善厌学对策更加理论化、科学化、更具有推广价值。

以上是我校《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二零一二年四月一日

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篇八
《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内容 27页例1

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3)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概括抽象出加法交换律

难点 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法 启发引导

学法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师:知道金老师这学期上班用什么交通工具了吗

生:自行车。

师:你真是太细心了,是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金老师的电动车被偷啦,现在我改用自行车了,这骑车啊,好处还真多呢,谁能说说。

生:能锻炼身体,还是环保的交通工具……

师:是啊,这么多好处,这不,有位李叔叔正骑车去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你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指名说。)

3.解决问题

问:你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直接口答)

生1:40+56=96(千米)板书

生2:56+40=96(千米)板书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二、探究新知

1.举例说明。

问: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例子吗?

生答后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个例子的?”

2.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例子,看来这些例子都有共同的地方,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同桌交流。

生答后教师总结板书。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出示课题:加法交换律

3.个性化的符号表示

问:你还能说出一些加法交换律的例子吗?

生答后。

问:这样的例子有多少个?说得完吗?

问:那怎样表示出这所有的例子呢?

小组交流。生1: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一个加数

生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3:△+□=□+△

生4:☆+○=○+☆

生5:A+B=B+A

……

师:你们真不简单,会用这么多的方法表示加法交换律。

用这种方法表示与刚才我们用数表示,你感觉怎样?

生:用这种方法表示能包含所有的算式。

4.统一字母

师:这么多符号算式可以来表示加法交换律,那你喜欢那一种?

生答。

师: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方式,这样一来,会(不统一),看来我们有必要选一个作为代表。

总结:习惯上,我们用a+b=b+a这种形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问: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是怎样的?还可以怎样表示?用字母表示和文字语言表示这两种方式我们来对比一下,你感觉怎样?

生:用字母来表示更简单清楚,便于识记。

三、课堂总结

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你想对字母说些什么?

加法交换律说课设计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内容。主题图呈现了李叔叔骑车去旅行,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一共是多少千米?可以列式为:(1)40+56=96(千米)(2)56+40=96(千米)通过这一等量关系的引入,然后请学生来举一些类似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这一规律,最后让学生以其喜欢的方式符号来表示这一规律。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的,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与B相加,不论是A+B(相当于先数A,再数B),还是B+A(相当于先数B,再数A),结果都一样。小学数学教材一般都不出现计数公理,但无论是通过直观还是借助情节内容也说明加法的交换律,无形之中都用上了计数公理。其实,计数公理所反映的事实,儿童早就有所感悟,只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罢了。本节课只是将学生之前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相应的理性认识,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特定的数到用字母或符号表示一般的数,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这种方法比直接用数字表示更加形象,但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本节课我将重点放在了学生理解、

感受、体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就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上,也为五上四单元中简易方程中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做了一些铺垫。

3、教学目标:(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3)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4、教学重点: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概括抽象出加法交换律

难点 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教法学法上,我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

1.探究学习与自主学

符号表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学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受和拥有使用符号的能力。《标准》根据数学的学科和课程特点,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摘自《课标解读》)《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并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潜藏着“符号意识”,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重要基础。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学会“符号运算”似乎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原因何在?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以往的教学法不承认学生经验中的“符号世界”,没有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符号化的一个过程。老教材在总结加法交换律时直接出示了用字母表示的定律:a+b=b+a,这样的做法使用权得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用字母表示,不是真正理解与体会其意义,无从谈及符号感的培养。所以新教材在例1提供了概括加法交换律的具体事例。进一步再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这一点上和原教材有很大不同。所以本堂课上在初步概括加法交换律后,我让学生举例,让其体会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从而很自然地引导到用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再让学生说出其中的符号各表示什么,最后再统一字母表示。这样的设计,旨在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同时促进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丰富经验,学习符号化的多种途径,逐步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感的教学目标。

2.注重个体的过程体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用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之后,让学生和前面用具体的数表示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有何感受。再如,统一用字母表示之后,再和文字语言表示进行对比,又有何感受。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经历的心理感受,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

三 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问小学生老师平时使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然后慢慢引出自行车,从而说到骑车,谈及骑车的好处,它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引出课文中的情境:李叔叔准备骑车去旅行,(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找出相关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学生会列出两个算式,然后观察这两个算式,进而发现两个算式可用“=”号连接,并板书出来,40+56=56+40,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可以拉近师生之间情感距离,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二、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共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举例说明。

看板书40+56=56+40,请学生仿照这一例子举例说说像这样的例子,并且学生每说出一个例子之后,都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到这个例子的。这样的设计,一是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之前的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同时也为后面概括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发现规律

紧接着,我以“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为题,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看法,因为当学生举了大量的加法交换律的例子之后,此时此刻,学生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小组交流这满足了他们这种想表达、想交流的愿望,然后在全班交流,同时还利用让两个同学换座位这种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交流”的意思,进而会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师的内容,并板书出来,出示课题。此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规律具有个别性,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规律具有普遍性,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3、个性展示

在上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举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举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来表示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了,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怎样表示出这所有的例子呢?从而启发学生探求新的表示方式,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4、统一字母

紧接上一环节,向学生说明为了沟通和交流的方便,加法交换律习惯上用a+b=b+a表示,然后再把字母表示和文字语言表示相比较,再次让学生谈谈有何感受,使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单,清楚,便于识记。

三、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想对字母说些什么?”

安乐小学 高丽君

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篇九
《课题3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题: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时间安排:三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他们,

会利用加法结合率和交换律进行简单运算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在计算黄河流域的面积中概括加法的交换率和结合率,用字母表示,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字母表示,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在计算中概括规律

Teaching plan

一、巩固旧知识,引入新课

1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写出:

字母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周长

字母表示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字母表示功效时间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

2 阅读信息窗口。

二、探索新知

1. 探索加法的结合律

阅读完毕,学生汇报信息。

教师提问 黄河流域面积是多少?/2

学生自主解答,教师巡视,找两种解法的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这两种做法都对吗?

学生发表见解,大家一起总结。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结果是一样的。

举例验证这一结论,看着是否能赢用于其他数字之间的加法运算。

三、抽象概括

A+B+C=(A+B)+C=A+(B+C)=(A+C)+B

练习题 用两种方法来求解196+65+35

2探索加法的交换律

(1)试一试,你发现什么规律

(2)用字母表示这一规律

3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1)独立完成下面各题。282+63+37 173+36+27

(2)教师根据巡视,找不同揭发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引导学生评价。

四、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2、3 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集体订正。

自主练习4、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明用了什么定律。

指导教师自主练习6、7 、8

50 – 20-10=50-(20+10)

一个数连续见两个数或几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减法的性质。

a – b – c = a – (b + c) 自主练习8

被减数-减数=差 加数+加数=和

五.全课总结

六、家庭作业

练习复习测试

一、练习:行知天下

二、复习:配套练习册

三、测试:金钥匙

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篇十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教师:杨吉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二、说设计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我思考——既然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 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旧教材上在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后,直接出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还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数——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我思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说过程

本节课分四部分教学。

(一) 口算练习,引发猜想。上课铃一响,我就直奔主题:“听说咱们班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敢不敢挑战一把?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强!”随即出现一组口算题: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学生一边做,我一边问:“猜一猜,下一题会是什么?”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此时,我适时问:“你想说点什么?”学生可能还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课教学中,共分4个环节进行。

1、 举例说明。

在第一个环节之后,我以:“这样的题目,你会考考大家吗?”

为题接着让学生出题,根据学生的题目,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加法交

还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概括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

学交流交流。”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题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出课题——加法交换律, “同学们总结出的,就是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在加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和”。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渗透了“变”与“不变” 辩证关系。

3、 统一字母。

在学生板书出大量的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后,我向学生说明,为了沟通和交流的方便,数学上通常把加法交换律用α+b=b+α表示,再一次比较,再一次让学生谈感受,使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单、明了。

三、巩固应用

用一组基础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其中25+69+75=25+( )+( )一题,既能检验新知,又能使学生初步感知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在判断是否应用了加法交换律的练习中,254+100=100+254 的出现,会再一次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样是等式,为什么不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35×7=7×35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

四、类比拓展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引发学生思考,不是用到加法交换律,是什么呢?由此引出减法、除法、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换律?启发学生想到用刚才举例验证的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使学生明白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也可以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加法交换律课题研究报告"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hixibaogao/17666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