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庄子心得,于丹

庄子心得,于丹

2016-03-31 12:34:1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庄子心得,于丹(共4篇)于丹庄子心得于丹庄子心得1:庄子何其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庄子心得,于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庄子心得1:庄子何其人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参考讲稿(与实际讲稿不太符合,因此为参考讲稿)

于丹认为,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他的文章嬉笑怒骂尖酸刻薄,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cheng)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庄子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

有一天,庄子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去借米,等米下锅。他找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向他借点粮食。监河侯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来,就借你300两黄金。庄子一听,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听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没人,又找了一圈,低头发现地上车沟轧出来的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小鲫鱼说,给我点水喝好吗?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庄子说,可以。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说,等你把那么远的水调来,那时候,你到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到我。说完这个故事,庄子就走了。说明庄子在现实的境遇中,并不一个超越,洒脱,生活富足无忧的人。

庄子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这就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在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他非常荣幸,有一天带着国家使命出使秦国。当时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走的时候国家给他配了几乘车马,到了那儿不辱使命,把事情办完,得到了秦王的欢心。回来时,带着上百乘的车马浩浩荡荡,趾高气扬地对大家说,我这个人,让我住在一个破房子里,每天织草鞋,做手工,对这样的生活,我恐怕自己没有那种能力。但是,一看到国君,一看到高职位的人,我只要用几句话就能讨得他们的欢心,我的能力也许大概就是这样的了。庄子听完此话,淡淡地对他讲,我听说,秦王患病时,常求遍天下名医。比如说他身上长疮,长疖子庄子心得,于丹

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为他破一个脓疮,就赏他一辆车马,如果有人肯低三下四去为他舔痔疮,就赏他五乘车马。他问曹商,你是不是去秦国给秦王治痔疮了吧?要不然你怎么能带回这么多车马呢?这个故事,说明“利”这个字,困不住庄子。

于丹教授认为,庄子的文章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尖酸刻薄的讽刺与挖苦。那么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4 于丹庄子心得全文——于丹

今天,一个有10块钱的人,未必他的快乐不如一个身价上百万上千万的人。手中有多少金钱,并不能决定它在你心中的分量。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人,也不是家财万贯的人,往往是那些有温饱到小康的这一批人。因为他们的日子不至于生活得过分窘迫,也不至于被财富所束缚,在财富里异化,为财富而担忧。我们大多数人,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人。

现在网上流行这么一个段子,说人生无非是为了几张纸。为钱,就是为那么几张人民币。名呢,为了那么几张奖状,文凭,档案。人死了以后,为了墓志铭,为了烧纸钱。一辈子,就是为了几张纸而已。

庄子,把这些东西看得太淡了,所以,利束缚不了他。庄子觉得,要我为了利丧失我很多自由,很多心智,让我用心去为形役,不值得。这个道理今天也许有一些高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说到第二层,破名,则要比破利难得多。我可以不为金钱所动,但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生前一世,为的是死后追封一个谥号,由君王追封他忠,他孝,他文,他武。当这个谥号刻上墓志铭,他会觉得生前的一切失落在这个永恒的墓碑上得到了补偿。这就是辛弃疾所谓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 后名,可怜白发生。

庄子在乎名吗?庄子这个人,富有雄才大略,但他不爱说。他认为天地沉浊,不可与庄语。天地之大美,自是不言。这样,他就周游列国,在各地游荡。

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惠施,著称是天下有名的雄辩家,在梁国做宰相。这一回,庄子晃荡到了梁国。很多人就跑去跟惠子(惠施)说,庄周(庄子)的口才和雄辩远在你之上,千万不能让他直接去见梁惠王,万一梁王把相位给了他就不好办了。于是惠子就发动他手下的人,满城去找庄子。后来,庄子听说这个事,就去找惠子。庄子对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鵷(yuan)雏(一种像凤凰的鸟),从南海飞到北海的时候,一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喝。有一天它飞过一只鴞(xiao)鸟(猫头鹰之类的猛禽)的头上,这只鴞鸟正在吃腐烂的老鼠,鴞鸟怕鵷雏抢它的老鼠,便仰头大叫一声。庄子对惠子说,你现在是不是也想对我大叫一声啊?其实,名位对于世俗,虽有设置的必要,但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名位就像旅社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这就是庄子眼中的名。

战国时期有三个最大的国家:楚国,齐国和秦国。楚王曾派大臣去找庄子,想把楚

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原本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天地之间,无非是一股气一股气聚集起来,然后逐渐找到一个形体,由形体孕育出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我妻子顺着这条路回去了,她比我先走,此时此刻,她也许正在一个密室里,踏踏实实地睡觉。她解脱了,我还不高兴吗?想起来,我就忍不住要敲盆唱歌。面对亲人之死,庄子如此坦然欣慰。这种心态,对一些大智慧者来说,也能做到。庄子心得,于丹

在我国民间,办喜事有两种:红喜事和白喜事。红喜事,是嫁娶,生命繁衍的开始当然是一桩喜事。白喜事,是寿终天年为老人送行,也是一桩喜事。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如果我们真有庄子这样的心态,我们一定会少了许多牵绊和苦楚。

自古到今,生老病死,总免不了有一番相送。庄子是怎么面对他的一死呢?他有很多学生,大家在商量,老师如果真有一天,到了百年之后,怎么给老师打点身后之事?庄子对他的学生讲,我死了以后,什么东西都别准备,我就用整个天地做大棺材,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是我的葬品。我就要这么一个大葬礼,直接把我扔出去就完事了。学生不敢,说如果不给老师弄个小棺材,扔在外面,被野兽吃了怎么办?庄子想了想,告诉学生,我要是扔在荒山之上,可能是被那些苍鹰,乌鸦,天上的飞鸟飞禽啄食了。如果你们把我装在棺材里,埋在地底下,有朝一日木朽人烂,我喂的就是地下的那些蚂蚁,蝼蛄,所有地底下的小虫子。到时候,无非就是个饲料而已。干嘛要抢天上飞鸟飞禽口里的食物,去喂地底下的小虫子呢?不管哪一头,都是一种物质不灭,都是被吃掉。这就是庄子对自己形体和自己生死的一种看法。

庄子的这个看法,让我们想起在西藏某些地方流行的天葬。人死之后,希望他的肢体能被在天上的飞禽带走,重新在天界以一种有形的形态回到他生命的本初。在很多文化中,有些理念是相通的,那就是豁达。豁达是人解脱的前提。

现在,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抗癌俱乐部,有很多抗癌明星。过去一听说得了癌症,几乎是判了死刑。可是现在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活很多年?因为他有一种内心的调理,他乐观。他自己不惧怕死亡,奈何以死惧之。庄子,从来是一个不惧怕死亡的人。不惧怕的方式,就是乐生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

其实,这个观点与儒家的思想有想通之处。孔夫子在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说的那六个字:未知生焉知死。人,活还没有活明白,干嘛去想死的事呢。在这一点上,儒道是不谋而合,给我们的都是一种温暖的情怀,一种朴素的价值,就是活在当下。人是活在当下的,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甚至不俱生死,那我们的心灵空间该有多大啊!这是一份大境界。

庄子看破了这么多,这个人是不是很消极啊?对他来讲,一切的一切已经无所挂碍了,他还在乎什么呢?庄子,在他那个年代,是一个内心有所判断,但不一定要转化为行动的人。有一个笑话,说有两个人在田头,一个在烈日炎炎下种麦子,干得汗流浃背。另个一个人就躺在树荫底下喝着茶,哼着小曲。干活的人说,看你这么懒惰,每天就这样浪费大好时光,你以后吃什么,喝什么?乘凉的那个人说,你在

那儿这么卖命吃苦是为了什么啊?他说,为了丰收啊。你丰收又为了什么呀?他说,丰收以后就可以用粮食去卖钱。乘凉人问他,你卖了钱想干什么?种麦人说,等我卖了钱,我衣食无忧了,再碰上这炎炎夏日,我也不下地干活,找一个树荫躺着喝茶哼曲。乘凉人告诉他说,我现在已经在过这种生活了。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未来的梦想。

大家想想,这仅仅是一个笑话吗?有很多时候,我们随手可得的事情,但是被我们观念上一个误区遮蔽了。庄子在他的一本书里,留下了很多他生活的影子,其中有很多判断跟儒家彼此呼应。只不过儒家看重的,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是人在此生中要建功立业,这样一种成全。而道家看重的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人的精神的自由,是人在最终成全后的超越。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而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

看庄子的故事,你会打通他的一套生命哲学,这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以积极或消极而论,而是在我们生命不同的体系上给我们建立起来的参照系统。用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也就是说,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定位,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

篇二:《于丹庄子心得》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张丽芳

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

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庄子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庄子心得,于丹

于丹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动态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在前进,而我们原地不动时,我们会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那么这种平衡便很容易达到。我们可以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让自己与时代的前进保持同一个步调,发展和提高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认识自己、涵养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更容易获得庄子的大境界吧。

读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心灵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觉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篇三:《庄子心得 于丹》

庄子心得,于丹

于丹心语

庄子心得 之 坚持与顺应

外化而内不化。

只有内心安静勇敢,在外在上才能处变不惊。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二义也。 ——【庄子·人间世】

仅凭内心的秉持,而无生存上的迁就,就无法安生立命。

怎样顺应外在?=正确处世 --- ->最难在于说话

怎样才能言语不失

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庄子·人间世】庄子心得,于丹

常情:说的是实实在在最接近事物真实的部分=实事求是。

酋长传位的故事:天下最好吃的东西——舌;天下最难吃的东西——舌。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行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庄子·人间世】 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人内心把持的分寸)

内心安定七个阶段:

一、身外

外天下,排空不必要的牵绊,天下外于心则远离世故,远离外在约束的规矩法度

二、外物

三、外生

把生命看轻,人朴朴素素,欢欢喜喜活在当下,安安详详地穿越生命的步步流光

四、彻悟

(只有空净房屋里的阳光才滴尘不见)

腾空内心,心灵有了虚灵之境,通达,透彻。

五、见独

独,唯一。看天下万事为一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看到的不再是事物的一个横断面,而是整个事物的浑然一体,整体的气象。少生闷气。不揪着看白纸上的那一丁点儿黑点,而看有着更大面积、更整体的空白。

六、无古今

道不远人,无边界,无古今。

七、不死不生

追求到了人生的永恒,人生不会因物质生命的陨落而真正寂灭,也不会有这个形体在而过分放纵,而忽略了生命的本真。

篇四:《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篇一: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有涵养的人,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他贫穷到极点,处处求人,等米下锅德地步。

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我很喜欢“境界有大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为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

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

[篇三: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无意中在书摊买了<于丹庄子心得>一书,读来感到相当有趣,觉得很舒服。那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只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恰恰相反,其实<庄子>里面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都需要。这是需要你辨证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但是我认为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有些不劳而获的意思。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是有资本“觉”的。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成功的。

[篇四: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偶然的机会,从朋友的介绍中,初识了这本<于丹庄子心得>。细细咀嚼,慢慢品读,在静静的夜晚轻轻的与心灵对话,感受到了生命宁静中的颤动之姿,摇曳中的沉静风骨。

<庄子>与我并不陌生,或许应该说有些老庄思想以于不知不觉深入人心了。<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从人对寓言的最直接的“觉”,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懂得用心生活,体会超越的“悟”。我认为人生有许多“觉”的过程,就像有些“屠夫”解牛的过程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和超越外在的表现,寻找内心地慧眼游刃有余,所在之差就在于精神世界的悟!

“觉”与“悟”的联系

故事是这样展开阐述的:<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描述了庖丁在解牛时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而他的刀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庖丁解牛,如果引申一点,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怎么达到对人生的掌控,庖丁解牛也是不断进步的:先是目有全牛,三年后目无全牛,最后是神遇全牛而游刃有余。人生的掌控,最高境界不也是从有到无到游刃有余的过程吗?先是规划人生,但未免有点像站在山底去规划登山的路径,显得路途遥远,容易迷失方向,所以要有一种“无”的精神,能够超越山的最高处,才能最终将“有”和“无”结合起来,达到“神遇”的境界,既能超脱一切而又能顺应一切,顺其自然地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合到无限的最朴素而且最本初的生命大道中去。

我联想到了我们的职业岗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是这样,“觉”的事件和过程是随处可见的:孩子们在学习中什么时候表现的最有兴趣,他们是这样看待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当他们高举着小手是在渴望着什么……而这时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引导者,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结果便是“丢失”了“悟”。进而是丢失了一次“超越”的契机,升华的“境界”。如果,你注意到学生喜欢在游戏中学,那么你就会去有意的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调动情绪的环节;如果你理解老师的一句肯定会在他们的脸上浇开一朵花,那么你的课堂 将是融洽的,富有吸引力的;如果,你从他们高举的双手中读懂了交流的渴望,那么你的课堂就是充满互动,灵动的……其中这或许便是悟的瞬间,它是基于积极的思考,经验的不断累积而成的。

“觉”到“悟”的成长

<于丹庄子心得>还着重描述了内心的力量,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认识自己是一个人生历程,需要你不断的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让你随波浮沉,盲目仿效。面对现代物质化愈来愈强的社会,它常让我们在潮流的浪尖,迷失双眼,终而脚步零乱的踏上肤浅,流行的航船。失去品味、品质的本质,我们要摆脱外在的标准和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扁鹊的名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成为中国名医的代称。扁鹊去见魏王。魏王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你跟我说说,你们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明啊?”扁鹊老老实实地回话:“我大哥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医术最差。”魏王惊讶地问:“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人却默默无闻呢?”扁鹊说:“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个人得病但还没显出征兆,他手到病除,把病根给消除了。这个病人就像没得病一样,所以有的人都不知道,他是给人除预先的病。“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兆起初之时,他用药就把病除了。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而不矢此病发展下去那会要命的大病啊!”

扁鹊能够在自己名声大扬之时说出此番事实,而不以别人的看法去认识自己,实属不易。它再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去倾听自己的心声,不要受别人的观点和束缚。教学是我们的生命线,汲取从一次次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的浅层表现,挖掘其内在的知识漏洞,用一双从懂得倾听到善于倾听的升华!一次公开课的成功,往往会使我们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别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实细思中,我们只关注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却没扣响迎向朝阳的那扇大门:及时地反思,挖掘内在成功的宝藏,善于倾听总结,运用到更多的实践教学中,这便是缺失了对现有位置的“悟”!

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摆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颗平常心去适应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恩赐,使得其所才是个人价值所在。“外化而不内化”这是获得“游刃有余”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门!从认识自己的“觉”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这些有着厚重内心价值的不鸣不已的平常人。

每个人都能拥有辉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懂得去“觉”,从觉中“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庄子心得,于丹》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庄子心得 于丹高清 于丹庄子心得全集
  • 1、于丹庄子心得经典语录(2015-12-27)
  • 2、于丹庄子心得(2016-01-01)
  • 3、庄子心得(2016-01-27)
  • 4、8百家讲坛的心得(2016-02-26)
  • 5、于丹庄子心得五(2016-05-21)
  • 6、于丹庄子心得全集(2016-09-05)
  • 7、庄子心得的好词好句(2016-09-13)
  • 8、庄子心得于丹(2016-10-17)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庄子心得,于丹”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庄子心得,于丹"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xdth/3343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