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关于论语的成语

关于论语的成语

2016-01-01 15:00: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论语的成语篇一《与论语有关的成语典故》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语的成语》,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论语的成语篇一
《与论语有关的成语典故》

文:贾 陆 英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对于中华文化,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一点,从千古流传的成语典故中可见一斑。

[哀而不伤]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中。并引申开来,比喻做事符合中庸之道,既无过,也无不及。语出《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是指过分而没有节制的行为或事物。《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淑女,当其求而未得时的那种辗转反侧,日夜思之的哀情;当其求之既得后的那种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至毫无节制,悲哀而不至使人伤害身心,故而大加赞赏。

[饱食终日]用以批评那些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做的人。语出《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中国古代的一种棋局,已失传。“奕”,围棋。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动脑子、不干事的人,是很难成才的呀!不是有博和奕这样的游戏吗?玩玩愽奕,也比闲着混日子好得多。汉朝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观点,他说:“自孔子以下,至汉之际,有才能之称者,非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说《五经》则读书传。”

[暴虎冯河]“暴虎”,是指空手与老虎搏斗;“冯河”,是指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语出《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是孔子引用《诗经.小雅.小旻》中“不敢暴虎,不敢冯河”的诗句,开导子路不可鲁莽行事,要多学习,重智慧,善用脑。有一次,孔子对颜渊说,如果有人用我,就行此道于世;不用我,就藏此道于身,只有我和你能够这样啊!子路听了不服气地说:老师若是率领三军,将和谁同事呀?孔子便抓住这一机会,对子路进行导引。他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就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要选的共事者,一定是遇

事而小心谨慎,善于谋略而能成大事的人。

[周而不比]“周”,是忠诚之意;“比”,是勾结之意。指彼此真诚相处而不相互勾结。语出《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指出,君子是以道义来真诚地团结人,小人则是以暂时的利害相互勾结在一起。

[比而不周]指小人相互勾结而又各怀鬼胎。

[必不得以]“必”,一定;“不得以”,不能不如此。意为无可奈何,必须如此。语出《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向老师请教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说:“要有充足的粮食,要有充足的军备,要让民众对政府有信心。”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去掉一条,在这三条中先去掉哪一条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再去掉一条,在其余的两条中先去掉哪一条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人都免不了死亡,但是,如果民众对政府失去信心,这个国家就立不起来。”

[博施济众]“博”,宽广;“施”,给予;“济”,救济、帮助。意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语出《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问老师:“如果有人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又能帮助民众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说:“这哪里仅仅是仁道!这一定是圣德了!尧、舜这样的圣人或许都难以完全做到呀!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立得住,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行得通。能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例做起,可以说这就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唐朝著名思想家韩愈在《读墨子》中,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加以提炼,他说:“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

[博学笃志]“笃”,忠实,一心一意。意为广泛地学习,而又坚守住自己的志趣。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记述孔子的教诲说:“广博地学习知识,坚守住君子之道,紧扣住切近处的事物去问、去思,就能领悟到如何做人、如何为道的道理,故而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孔圉,谥号为“文”。中国古代的谥法,是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对其一生盖棺定论的制度。子贡请教老师:“孔文子这个人凭什么得谥号为„文‟呢?”孔子依据《逸周书.谥法》关于“学勤好问曰文”的规定,回答说:“他聪明、勤奋、好学,又能谦虚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字做他的谥号。”

[不惑之年]特指人生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述其一生的名言。他四十岁时,正在全力治学,教书育人。经过“三十而立”之后,有了丰富的阅历,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故而称这时是“四十而不惑。”

[不教而诛]“教”,是教化、教育;“诛”,是杀戮。意为事先不加教育,不指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就去处罚或杀戮犯错误的人。语出《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孔子回答子张问政时,提出要“尊五美,屏四恶。”他认为,那种不加教化就去惩罚或杀戮的政治,叫做“虐”,也就是残忍,应列为必须摒弃的四种恶政之首。《汉书.董仲舒传.对策》引孔子的话时改为“不教而诛谓之虐。”

[不见经传]“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意为没有见到经传上有这样的记载。《论

语.微子》篇说:“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逸民”,就是隐逸起来不愿出仕做官的人,这里的七人,都是古代有名的“逸民”。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于此作注:“朱张,不见经传。”

[不念旧恶]不计较别人以往的错误,不纠缠个人之间的历史恩怨。语出《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他们虽然不满商纣王的暴虐统治,但是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却拦住车马谏阻。武王灭商统一天下以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饿死于首阳山。“希”,是稀少之意。孔子认为,他们二人不计较旧时商纣王的错误,因而牢骚、埋怨很少。还称赞他们“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不以人废言]不因为某个人有缺点、有错误,就把他说的正确的话也否定掉。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举”,指荐举、提拔、肯定;“废”,指抛弃、鄙视、否定。人的言语和他的行为、品德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因此孔子说:“一个君子,不能因为某人说了几句正确的话就提拔他,也不能因为某人品行不好就否定他说的正确的话。”孔子认为,要做到“知人”,就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

[不义富贵]指违背道义而得来的富贵。语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疏食”,粗粮。“水”,古人常以“汤”和“水”对言,“汤”是指热水,“水”,就是冷水。“肱”,胳膊。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曲起来当枕头,学而所得的乐趣也就在其中啊!干那种不符合道义的事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强调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亦乐乎]“亦”,也。语出《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说:“有志

同道合的友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原意是表达朋友之间互访、交流、探讨的乐趣,现在引申为表示“淋漓尽致”之意,或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限的程度。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方面的政务。”

[才高意广]才气很高而心意、欲望过大。《论语.先进》篇说:“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请教老师:“子张(师)和子夏(商)谁更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师)有些过分,子夏(商)有些达不到。”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达不到的缺点同样不好。”朱熹于“师也过”处作注:“子张才高意广”,做事偏激,故而常常超过中庸之道的要求。

[草偃风从]“草”,指百姓。“风”,指教化。“偃”,倒下。形容草隨风而倒,借以比喻为政者的德治教化会影响、感化百姓。语出《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鲁国大臣季康子对孔子说:假如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你实施政治,怎么能用杀戮的办法?只要你做善事、行仁德,民众自然就会跟着做善事、行仁德。为政者的品德好比是风,民众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必然会向哪边倒。《任彦升集.策秀才文》有“上之化下,草偃风从”之说。

[察言观色]“察”,考察。“观”,观看。意为考察别人的言语,观看别人的表情。语出《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请教老师什么是“达”,他混淆了“闻”与“达”的区别。“闻”,是好务虚名。“达”,是通达、豁达。孔子告诉他:“什么是达呢?品质正直而坚守道义,对人既考察他的言语,又观看他的表情,从思想上愿意谦让于人。

关于论语的成语篇二
《论语中的成语(全)》

《论语》中的成语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3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论语·八佾》(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论语·八佾》(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4

3-4、【告(gù)朔饩(xì)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6、【乐而不淫】——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8、【成事不说】——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论语·八佾》(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论语·里仁》(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论语·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论语·里仁》(4·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论语·里仁》(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5

关于论语的成语篇三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成语大全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虽被历朝历代奉为中国人之“圣经”,名列“四书五经”之首,但其语言却非常浅显直率,精炼简约,全无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和晦涩难懂,也没有《老子》开篇那种一上来就让人犯迷糊的“道可道,非常道”之玄机,这使得千百年来《论语》中的语言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并流传至今,其中的某些词汇便逐渐演变成约定俗成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究竟有多少个?有说200多的,有说400多的,不管是哪个吧,这个数量都是够惊人的。要知道《论语》本身不过15836字,却为后世贡献了如此众多的成语,不能不说是一部丰富的思想宝库。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成语大致有以下四类:

1、来自于引用,但经过《论语》才广为流传。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一部分占少数。

2、来自《论语》本身的固定词组,未经删、补、改、移,保持原貌。但意思在演变中可能发生变化。这一部分占大多数(未经统计,感觉如此)。如“不亦乐乎”即为原文中的一个词组。

3、来自《论语》本身,经过后人的提炼和加工,成为新词。这一部分也不算少。如“犯上作乱”,由前后两句话各取两字组成。原文《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4、后人注释论语,取义成之。如“理屈词穷”为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原文为《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

—————————————————————————————————— 《论语》九大成语之最:

1、出成语最多的篇:述而篇第七,共30个。

2、出成语最少的篇:尧曰篇第二十,为4个。

3、出成语最多的章:季士篇第十六第一章,即16·1,为10个。这一章的字数本来就等于别的好几章。

4、出成语最少的章:1个,如果不算那些不出成语的零蛋章。

5、出成语最多的一句话:6个,《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三十而立】、【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从心所欲】。

6、最短的成语:几个字算最短?

7、最长的成语:这个有,12个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5)。还有一个【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8·4),16个字,尚未找到确证。

8、用得最多的字:“一”。声明:我可没数过,信不信由你。

9、最有名的一句成语:……等调查后再说。

—————————————————————————————————— 好了,下面开始数数。看看你知道几个?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

关于论语的成语篇四
《论语中的成语》

哀而不伤 āi ér bù shāng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她喜欢打扮,愿意有朋友,可是这都不过是一些小小的、~的、青春的游戏。(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察言观色 chá yán guān sè 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我没有~的能力。 大节不夺 dà jié bù duó 指面临生死关头,仍不改变其原来志向。 《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恶衣恶食 è yī è shí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发愤忘食 fā fèn wàng shí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既这样~起来,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刚毅木讷 gāng yì mù nè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和而不同 hé ér bù tóng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开柙出虎 kāi xiá chū hǔ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宣父不责他人;当路斩蛇,孙叔敖盖非利己。(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来者可追 lái zhě kě zhuī 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门墙桃李 mén qiáng táo lǐ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天下文章同轨辙,~半公卿。(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 内省不疚 nèi xǐng bù jiù 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被发左衽 pī fà zuǒ

rèn 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或~,奋迅泥滓。(晋·潘岳《西征赋》) 杞宋无征 qǐ sòng wú zhēng 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列位呵,“~。”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 三复斯言 sān fù sī yán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愿天下有心人~而早为之所焉可耳。(严复《原强》) 听其言而观其行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先难后获 xiān nán hòu huò 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枉道事人 wǎng dào shì rén 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造次颠沛 zào cì diān pèi 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言必信,行必果 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漫谈《论语》中的成语 提要:《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中有许多内容都被后人大量而频繁使用,逐渐发展成使用广泛的成语。这是《论语》留给我们宝贵财产的重要部分。根据有关统计,《论语》一书共留给今天384条成语,对后代汉语语汇的

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特点为数量大,结构形式全,语法功能多,含义稳定。在先秦古籍中颇为少见。本文对《论语》成语的源流、用途、意义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 汉语 成语 《论语》 《论语》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论语》的成语对后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数量之大、结构形式之全、语法功能之多,在先秦古籍中实为少见。研究《论语》成语,对我们把握《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理解其深邃的内涵、加深对《论语》在汉语史上的地位的认识,都将是有益的。《论语》全书共二十篇,15957字①,形成成语384条②。本文拟就源流、用途、意义变化诸方面对《论语》成语作一些分析。 一《论语》成语的源流。 《论语》成语的源流。也可以说是以什么形式出自《论语》的。《论语》成语三百多条,究其源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并非最早源于《论语》,而是《论语》引用了其他典籍的内容。这主要是指从《诗经》等先期或同期经典援引的一些内容。严格来说这一部分并不能作为出自《论语》,但,如果不是《论语》,它们也不会被广泛使用。 (1)直接援引原《诗经》的成语 “暴虎冯河”,最早见于《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不如其它。”《论语·述而》引:“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个成语最早都见于《诗·小雅·小旻》,《论语·泰伯》引:“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各得其所 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论语·子罕》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出自《论语》的成语。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如:众星拱辰 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古作“共”)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如: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举直错枉 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如: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在“异端”后加“邪说”。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 (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如: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从”换作“随”。有始有终 出自《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 (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如: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改“无勇”为“勇”,“不为”为“为”。周急继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继富”。改“不继富”为“继乏”。 二《论语》中的成语,按用途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这一类成语现在使用的还很多,大多数人也比较熟悉。在《论语》中出现的比较多。例如: (1)《公冶长》第十五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成语“不耻下问”出自此章。其原义是: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后来人们用以表示虚心好学。 (2)《述而》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成语“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的出处。讲的是:即使在很少的几个人中,也有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后人用“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来表示应努力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学习的成语还有:学而

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朝闻夕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发愤忘食;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后生可畏;日知其所无;笃志好学;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告往知来(告诉他已学过的知识,就能体会出未学过的知识);不知肉味(形容特别专心);每事问;敏而好古(勤奋地研究古代文化典籍);等等。 2 .修养。例如: (1)《述而》第十六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成语“曲肱而枕(曲肱而卧)”、“乐在其中”、“富贵浮云”都出自此章,讲的是修养到了淡泊人生的境界。 (2)《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成语“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参之口。这是孔子门徒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修养方面的成语还有: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庸之道;见义勇为;见贤思齐;志士仁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求生害仁;乐而不淫;乐以忘忧;犯而不校;以德报怨;文质彬彬;君子固穷;箪食瓢饮;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匹夫不可夺志;岁寒知松柏;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敏事慎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3 .待人接物。例如: (1)《颜渊》第十六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语“成人之美”就出自于此章。这一章讲的是君子要成全他人的好事,不助长他人的错误。 (2)《卫灵公》第二十四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出自这里,说的是推己及人之意。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接物的成语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文会友;不念旧恶;三思而行;敬而远之;待价而沽;过犹不及;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可无不可;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始有终;能近取譬;和而不同;听其言而观其行;善为我辞(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 4.政事。例如: (1)《子路》第六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出处,讲的是居上位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2)《宪问》第二十六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成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出自这一章。说的是:居上位者考虑事情、处理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3)《子路》第三章———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关于论语的成语篇五
《论语中的成语整理》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汇编

一、为政以德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

分崩,破裂。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⑥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⑦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⑧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偃草,草被风吹倒。

二、三、克己复礼 待贾而沽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待贾而沽:等待好的买主卖出去。旧比喻等待合适的机会出仕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

遇、条件才肯答应出来任职或做事。

磨而不磷:坚硬之物,磨而不能使之薄。比喻不因外力而有所改变。

涅而不缁: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比喻内质秀美的人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匏瓜空悬:比喻有才能的人不能为世所用。

愚不可及:本指国君无道时假装愚笨的本领常人不能及,现多指极其愚蠢。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做事。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五、仁者爱人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出自论语 卫灵公。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六、君子之风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

人。

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已,停止。

七、求诸己

后生可畏:年轻人是可敬可畏的。形容年轻人能超过前辈。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八、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周:团结、亲密。比:互相勾结。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言不及义:义:义理,指事情的道理。谓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聪明。喜欢卖弄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终信。谓正直诚信,博学广识。语出《论语·季氏》:“益者三友。” 以德报怨:用恩惠去报答怨恨。

以德报德:德:恩惠。拿恩惠酬答恩惠。

以直报怨:直:正直、公平。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

以人废言:因发言人的地位低下等原因就不采纳他所说的正确的意见。

观过知仁:谓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瞭解他的爲人。语出《论语·里仁》:“人

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九、出辞气远鄙倍

求仁得仁: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令色,讨好的表情。

十、学以致其道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

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结合。

十一、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有教无类:类,种类。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

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诗礼之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

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以“诗礼之训”谓子承父教。

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

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一隅三反:《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与“举一反三”意同,谓善

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切磋琢磨:古代把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分别称为切、磋、琢、磨。后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

相研讨、砥砺。

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推知很多。形容人聪慧,善于类推。

爱素好古:《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后以“爱素好古”谓爱好朴质,不趋时尚。

述而不作:述:陈述。作:创作。泛指只阐述前人成说,自己并不创新。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十二、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人的敬仰。

斐然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有条理的花纹。形容文采可观。亦形容才干或声名显

耀。《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刘宝楠正义:“言弟子居鲁,所学已就,能成文章可观也。”一说,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见何晏《论语集解》。

侃侃訚訚: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

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暴虎冯河:《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用行舍藏:亦作“用舍行藏”。《论语·述而》:“子谓顔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

我与尔有是夫。’”谓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

升堂入室:①《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原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

度深浅的差别。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秘。后用以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的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能不用。《论语·阳

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循循善诱:谓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亦泛指教导有方。语本《论语 ·子罕》:“夫子

循循然善诱人。”

博文约礼:广求学问,恪守礼法。约,约束。语本《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

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欲罢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罢:停。

赐墙及肩:语出《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

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因以“赐墙及肩”喻才学浅露。

门墙桃李:《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又《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后遂以“门墙桃李”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十三、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孔学的教益,师长的熏陶。

一日之长:谓年龄比别人稍大。语出《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

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沂水弦歌: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扞曾点呴曰:‘莫春者,春服

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水舞雩:谓知时处世,逍遥游乐。语本《论语·先进》:“浴乎沂,风乎舞雩。”

有勇知方:有勇气且知道义。语本《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 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义方。”

十四、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过犹不及:事情做的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无适无莫:谓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语本《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

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朱熹集注:“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

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

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倡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圣人之学不然。

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

和而不同:和睦的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意接近。也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语。

关于论语的成语篇六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一、《学而》篇

(1)不亦乐乎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释义: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不是很愉快吗?(“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2)犯上作乱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释义: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3)巧言令色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实这个成语最早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释义: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4)行有余力

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指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5)贤贤易色

原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释义: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6)言而有信

原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义: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7)慎终追远或追远慎终

原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现多采用宋儒释义即: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8)温良恭俭让

原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释义: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9)小大由之

原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释义:指用途可大可小。

(10)食无求饱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11)敏于事,慎于言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释义:贫而无谄: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而无骄: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富而好礼: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13)告往知来

原文:“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释义: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14)千乘之国;节用爱民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释义:千乘之国: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节用爱民: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15)切磋琢磨(最早出自《诗经·国风·卫风》)

原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释义: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形容文采好,有修养。

(16)一日三省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释义: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二、《为政》篇

(1)北辰星拱

原文:“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通拱)之。”

释义: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环绕。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2)一言以蔽之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释义:蔽:掩覆,引申为概括。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3)有耻且格

原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释义:谓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4)三十而立;而立之年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释义:众多释义中最受人认同的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5)四十不惑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释义: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6)从心所欲

原文:“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7)温故知新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形容回顾过去,认识现实。

(8)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ì),小人比(bì)而不周’。”

释义:周而不比: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比而不周: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9)举直错枉;举枉措直

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释义:举直措枉:指选用贤者,罢黜奸邪。举枉措直: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释义: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1)见义勇为

原文:“见义不为,无勇也。”

释义: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

(12)耳顺之年

原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释义: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13)犬马之养

原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释义:供养父母的谦辞。

三、《八佾》篇

(1)是可忍,孰不可忍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释义: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2)杞宋无征

原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释义: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3)每事问

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释义:指凡遇到不懂的事,都问别人,向别人请教。后指遇事多做调查研究。

(4)告朔饩羊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释义: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5)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释义:哀而不伤: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后用来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美。②比喻言行适度或无伤大雅。乐而不淫:快乐而不放荡。

(6)成事不说;既往不咎

原文:“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释义:成事不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既往不咎: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

(7)尽善尽美(最早语出《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释义: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儿缺点。

(8)了如指掌

原文:“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释义:形容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四、《里仁》篇

(1)观过知仁

原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释义: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2)朝闻夕死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释义: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3)恶衣恶食

原文:“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释义: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4)无适(適dí)无莫

关于论语的成语篇七
《《论语》里的成语》

《论语》里的成语

为政以德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今指既然已经来了,

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分崩,破裂。离析,散

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原指大规模地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

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鸣鼓而攻之: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比喻道德文教能感化人。

化若偃草:指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现多指触犯长辈或上级。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肢不劳动,不能分辨粮食作物。形容脱离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仁者爱人

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披发左衽: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匹夫匹妇:平民男女。泛指平民。

君子之风

杀身成仁:为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

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患得患失:指对于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

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补充: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箪食陋巷/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不堪其忧: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专心致志,勤奋不懈。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死而后已:死以后才停止,指努力奋斗,到死为止。

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

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好行小慧:爱耍小聪明。

以德报怨: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人废言:以,因为;废,废弃。因为说话人的地位的低下或犯有错误就不采纳他所说的

正确的意见。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诚信,学识广博。

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学问来结交朋友。

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

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

不去启发他。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如切如磋: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砥砺,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

据此知彼。

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

作。

信而好古: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舒适的位置或安排。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用行舍藏: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

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死而无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升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杀鸡焉用牛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

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莞尔而笑:形容微笑的样子。

欲罢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泛指兴之所至,不能终止。

沂水春风

沂水春风: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

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一日之长:1. 指才能比别人稍强。2. 年龄大或资格老的自谦说法。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态度。

关于论语的成语篇八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1、【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示例】在封建社会的教条之下束缚久了的人,最怕的是“~,不忠不义”的罪名。(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示例】“他真是一个~的小人。”(郭沫若《屈原》第四幕)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示例】老师讲的这些话,~,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示例】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示例】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 (唐〃韩愈《与崔群书》)〖附注〗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是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示例】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 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示例】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示例】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示例】他绝对自信他不是~的软背脊的人儿。 (茅盾《创造》三)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示例】 “陈教授~从容不迫地说:„„”(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

第34章:)【近义词】 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反义词】野调无腔、出言不逊

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示例】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14、【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示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4回:“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的效验。”【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故事〗《论语·述而》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隐藏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好胜心强的子路连忙问:“老师,您统率三军将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蹚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1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示例】

1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

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示例】职早就打算一个主意,想去回藩台去,又因为是“~”,这种事搁在心上已有多年了。(《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六回)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示例】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示例】

21、【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出处】《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示例】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脆而不坚……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金玉其表、虚有其表、败絮其中【反义词】表里如一【典故】《左传·文公五年》记载,春秋时,晋国大夫阳处父出使到魏国去,回来路过宁邑,住在一家客店里。店主姓赢,看见阳处父相貌堂堂,举止不凡,十分钦佩,悄悄对妻子说:“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来,随时留心,都没找到一个合意的。今天我看阳处父这个人不错,我决心跟他去了。” 店主得到阳处父的同意,离别妻子,跟着他走了。一路上,阳处父同店主东拉西扯,不知谈些什么。店主一边走,一边听。刚刚走出宁邑县境,店主改变了主意,和阳处父分手了。店主的妻子见丈夫突然折回,心中不明,问道。 “你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人,怎么不服他去呢?你不是决心很大吗?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好了。” “我看到他长得一表人才,以为他可以信赖,谁知听了他的言论却感到非常讨厌。我怕跟他一去,没有得到教育,反倒遭受祸害,所以打消了原来的主意。”店主说。 这阳处父,在店主的心目中,就是个“华而不实”的人。 所以,店主毅然地离开了他。

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示例】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之时,还望努力自重才好。”【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近义词】少年老成 【反义词】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示例】“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

生的古板规矩,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 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 【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25、【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示例】朱自清《诵读教学》:“前者歪曲了白话文,后者也歪曲了白话文,所谓~。【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强调言行恰如其分【近义词】不为已甚【反义词】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示例】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解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论语》《颜渊篇》主要讲述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27、【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示例】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况且我们是同志,我当然应该给你想一个完全的办法。(鲁迅《华盖集·牺牲谟》)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赞助别人成事【近义词】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反义词】成人之恶、掠人之美

28、【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示例】我没有~的能力。【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29、【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示例】

30、【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示例】唐·刘禹钖《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古所谓一言兴邦者,信哉!”宋·许顗《许彦周诗话》:元礼首议太真、国忠辈,近乎~,宜得此语。

3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示例】

32、【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33、【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4、【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示例】我不能不将他们那旗人的历史对你讲明,你好知道我不是~。(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

3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示例】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共产党~,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示例】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个人情绪里头,唉声叹气,~。”【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3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示例】刘征泰《苏步青》:据谷超豪等人回忆,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苏先生向来是风雨

关于论语的成语篇九
《论语中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学而》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成语义: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④表示十分高兴。

2犯上作乱 《学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 《学而》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 《学而》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语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 《学而》

原文:同上

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 《学而》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 《学而》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 《学而》

原文: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成语义:

9慎终追远 《学而》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 《学而》

原文: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翻译: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成语义: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 《学而》

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 《为政》

原文: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七十岁的时候,就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出现违背规矩。

成语义:①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②代指人的年龄,七十岁。

13而立之年 《为政》

原文:三十而立

翻译: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

成语义:指人开始成熟。

14见义勇为 《为政》

原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那是谄媚。遇到符合义的事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成语义:见到了正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15 举直措枉 《为政》

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便信服;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信服了。

成语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佞。

16 犬马之养 《为政》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就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够的,对于狗马也能做到饲养。如果对父母只奉养而不诚心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没有什么区别?

成语义:比喻供养父母。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为政》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啦。

成语义:指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8三十而立 《为政》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就不迷惑了;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做出违背规矩。

成语义:三十岁自立于世,开始成熟。

19 随心所欲 《为政》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多含贬义。

20 温故知新 《为政》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就会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

成语义:温习已学过知识有获得新的体会。也比喻回顾历史,认识现在。

21 一言以蔽之 《为政》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诗经》的内容,用一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内容。

成语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22 异端邪说 《为政》

原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翻译:研读邪说,那是残害自己。

成语义:不符合正统思想的、被认为有严重危害的思想、言论。

23 周而不比 《为政》

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君子在道义上团结人,不以私利相互勾结;小人善于因私利而勾结,不能在道义上团结人。 成语义: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孔子谈论季氏,说他在庭院内观赏八佾之舞,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成语义: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

25 哀而不伤 《八佾》

原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诗经》中的《关雎》篇的内容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成语义: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②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之美

26 不咎既往 《八佾》

原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翻译: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必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责备了。

成语义: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27 尽善尽美 《八佾》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翻译:孔子谈到韶乐说:“美极了,又好极了。”谈到武乐时说:“美极了,还不够好。”

成语义: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28 了如指掌 《八佾》

原文:或问 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翻译:有人问孔子举行“ 祭”的由来。孔子说:“不知道。能懂这种道理的人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吧!”孔子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成语义: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29 杞宋无征 《八佾》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杞国去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宋国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因为文字资料不足,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也不多。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用它来作考证的证明了。

成语义:杞国、宋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比喻事情缺乏足够的证据。

30绘事后素 《八佾》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翻译: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粉嫩的脸庞着色化妆绚丽多彩好打扮啊。‟

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画上画。

成语义: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②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

31朝闻夕死 《里仁》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早上明白道理,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

成语义:早上听到真理,哪怕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心情。

32 恶衣恶食 《里仁》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翻译:孔子说:“士有志于道,而又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成语义: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33 观过知仁 《里仁》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孔子说:“人犯的错误,同他那一类人是一样的。观察一个人犯的什么错误,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类人。 成语义:通过一个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34 见贤思齐 《里仁》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圣贤的人考虑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成语义: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想要向他学习,看齐。

35 讷言敏行 《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翻译:孔子说:“君子要谨慎地说话,而要敏捷地行动。”

成语义:语言迟缓,行动敏捷。古代儒家所奉行的一种修身之道。

36无适无莫 《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翻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从于义。 37 一以贯之 《里仁》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翻译:孔子说:“曾参啊!我所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贯穿始终的。

成语义: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儒家学说之中。泛指将一种理论、思想贯穿于事物的始终。 38 造次颠沛 《里仁》

原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君子一刻也不能违背仁德,即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按照仁德的要求去做。

成语义:指匆忙不安定。

39流离颠沛 《里仁》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形容生活困苦而到处流浪。

40 安老怀少 《公冶长》

原文: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使老人们生活安定,朋友们互相信任,年轻的孩子们得到关怀和爱护。

成语义: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41不耻下问 《公冶长》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因为他聪明而又喜欢学习,遇见比自己差的人,也肯于向他虚心求教,不以为耻辱,所以他的谥号叫做„文‟。

成语义: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42不念旧恶 《公冶长》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翻译:孔子说:“伯夷、不记住过去的仇怨,人们对他的仇怨因此减少。

成语义:不记住或不计较别人过的错误或个人间的仇怨。

43 斐然成章 《公冶长》

原文: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翻译:我家乡的学生们,志向远大,心气骄傲,而行为粗简,文采都有较高的成就。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教导他们。

成语义:①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②形容成绩或声名显著。含褒义。

44 计过自讼 《公冶长》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翻译: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过能够看到自身的错误而从内心自责的人。”

成语义:省查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45 善与人交 《公冶长》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翻译: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同别人交往,和他相处的时间愈久别人就愈敬重他。”

成语义:善于跟别人结成朋友。

46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

原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翻译:开始的时候,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对于人我是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成语义: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动。指看人是否言行一致。

47 闻一知十 《公冶长》

原文: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翻译: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测知道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测出两件事。

成语义:听到一点就由此此推求而知道十点。形容非常聪明。

48 朽木不雕 《公冶长》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翻译: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什么了,粪土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何必再去谴责他呢?“

成语义:①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比喻人或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②比喻人不堪造就。 49朽木粪土 《公冶长》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比喻不堪造就的人或不可收拾的东西。

50 喜怒不形于色 《公冶长》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翻译: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三次担任宰相,没有表现出高兴的神情;三次被罢免,也没有表现出愤怒的神色。每次罢免时一定把自己旧日的一切政令公务都告诉新任宰相。

成语义:高兴和愤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相关热词搜索:看图猜成语 曾参杀人 关于孟子的成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论语的成语”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论语的成语"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0051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