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明朝那些事感悟

明朝那些事感悟

2016-01-01 18:34:5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明朝那些事感悟篇一《明朝那些事 读后感》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感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明朝那些事感悟篇一
《明朝那些事 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白话正说明朝的史书,它与史书不同的是它的语言生动幽默,而与演义不同的是它讲述的全是真实精彩的历史,这成了我喜欢这部书的原因。

73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么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么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相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184

本书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档案开始,细数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等,一切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朱元璋因为家庭出身三代贫农,所以为了吃饭,他为隔壁地主放了16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难,他17岁时的一场饥荒让身旁的亲人一一死去,带着复仇的火焰和有饭吃的追求,朱元璋来到寺庙,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数十起暴动让他揭竿而起,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努力,他打败了元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明。

198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360

在16年的造反经历中,我看到了朱元璋无比的军事天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他利用徐达的多点围攻的冲锋旗开得胜,而后常遇春的单骑救主,再是猛男丁普郎的冲锋,最后致命一击——火攻。这几板斧抡得陈友谅一败涂地,而后用安抚俘虏的命令获得民心,并一举消灭了他当皇帝路上最大的敌人。这几招看出了朱元璋对海战的精通——兵贵神速,旗开得胜;他的眼光之准——关键时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孤军深入、勇不可挡的张定边;不断败退中,丁普郎无畏的冲锋„„当这些名将都被朱元璋纳入麾下时,胜利还难吗?其实,他最狠得是最后一招,利用不杀降的政策广博民心,将陈友谅的军队弄得支离破碎,再无还手之力。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小时候放牛、讨饭的情况下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军事才略,实在难能可贵!

329

明代,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最明显的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基本照搬元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这么做其实

是通过分权来抓权,他将军政大权全都集中到他手里。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对于精力旺盛,每天加班加点批奏章的朱元璋也是累得够呛,于是他另设内阁,参与决策,减轻负担;而后内阁首辅权倾天下,连皇帝的圣旨都可以不批,想整谁整谁,这和明太祖的内阁制度是有直接关系的。

195

“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气,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先是出生在了一个汉人必反的动荡年代,又巧遇了众多良相俊将,就连细节因素(鄱阳湖的东风)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称王也难。他的过人之处不多,但有一点对他的对手来讲是“致命”的,那么就是“缓称王”政策,这能让他在高举“自然法正义”旗帜的基础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陈、张之间,先是“帮助”蒙元“剿灭”陈、张二人,然后再对蒙元“反戈一击”。考察历史,我们发现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理念都有“缓称王”的影子。

258

朱元璋一生杀人如麻,他的统治时代像极了苏联的“大清洗”时期——政治上极端恐怖,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却都有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中国的朱元璋还是要比俄国的斯大林优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于铲除异己,只是徒有“肃反”之名罢了,他把杀人当作目的;朱元璋虽也滥杀了不少无辜,却也几乎没有放纵一位奸臣,杀人在他眼里只是手段。但总会有人会为这种人才的大量流失埋单吧: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死亡2000万的惨痛代价,而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则丢掉了江山。

208

朱皇上无疑是个成功者,但他却不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经历失败,而是经历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质区别。

作为大明天下的缔造者,朱元璋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为大明帝国而骄傲和自豪。

142

朱元璋的失误之处也许在于他太相信责罚、杀戮的功效,而忽略了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感化吧。不过,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的是非功过早已载入史册,人们心中自有分数,又岂是你我可以毁誉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历史风云即便,各个英雄人物流星般横空出世。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当年的人、事早已灰飞烟灭;然而,大浪淘沙,他们这些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灼灼生辉。

172

2119

明朝那些事感悟篇二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语言风趣幽默,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令人印象深刻,十分钦佩。

《明朝那些事儿》描写了朱重八从放牛到建国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奋斗历程,讲述了朱元璋如何沥精图治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以及建国后的大肃反、抗元保明等政治军事以及一系列社会改革活动。这本书对于初入职场的公务员,是非常值得阅读的。

首先,这是本励志书。朱元璋从放牛娃成长起来成为一国之君,这个无学历、无钱又无势的社会青年,所表现的智慧、沉着、勇敢与决断,让人敬佩,而且他用极大的勇气与超人的毅力来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壮举,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少数农民起义成功的经典案例。而朱棣这个皇亲国戚不肯在蜜罐子里泡着,选择吃苦耐劳,而最终也成就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相反,朱允文虽然有良好的出生,最终因为缺乏社会实践而在皇位争夺赛中被淘汰出局。这本书真正地让我懂得了,人首先要吃苦耐劳,不停地学习进步,应该多投入社会交际与实践中,才能有所作为。

其次,这是本社会心理学的书。战略、政治、权位、投机,作者刻画了一系列人物的心理特征,将人在社会交际

中的成功与失败的心理因素推向置关重要的位置,并列举了几个经典案例。如刘基、胡惟庸、蓝玉之案等。这亦是本《论上下级关系》的教科书,对作为公务员的我极有帮助。 最后,这本书展现的作者的价值观值得人思考。虽然全书表现了人弱肉强食的天然本性,但是作者并不提倡暴力,并说明暴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虽然不完全是仁者无敌,但真正不畏强权、刚正不阿、视死如归的人才是最值得尊重的。这也是此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种本领:果断、让朱元璋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坚持、能让他在僵持

时打破僵局;冷静、能让他有准确的策略。这三样宝物、合起来,能让你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敌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备果断、冷静和坚持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在这三个本领前,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将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生灵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他仿佛和我说:乱世之中本身是没有天才,但重要你掌握各种本领,而且善于把握各种机会,你就是一定会成功。

明朝那些事感悟篇三
《明朝那些事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济南市白马山小学 孙钢

历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咱也就没法考证了。好在它说的事儿,跟我这些年东鳞西爪地积攒起来的明史都对得上,我也就认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我相信我是对的”。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

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罢了,但问题在于,解缙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则断送了他的一生。 这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他为人十分谨慎,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其城府可见一斑。 而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杨士奇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看过本书之后还有三点心得体会想要多说一下。一是写作形式,二是挖出深醒的道理,三是如何读史。

一、写作形式

“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是这本书的副标题。也是因为好看,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包括不喜欢历史的读者。嬉笑怒骂,风趣、活泼是本书的主要风格,他用了很多时尚元素和流行语汇去描述历史。如书的开篇,“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介绍朱元璋如介绍港台名星一般,学历、出身、座右铭等一应俱全,朱元璋“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无从考究,又入情入理。

掰开揉碎是本书的另一个风格。朱元璋的一生及朱棣靖难都在一本书里,写尽了多少英雄才俊,本应该是浮光掠影,但对某些事又是深入描述。在讲到八股文时,细数有哪八股,明朝科考形式与写作要求,考试名次等内容,通读之后对明朝的科考制度就有了一个大致的

了解。刻画细腻,如电影画幕展开,一幕幕呈现在你的面前。看过此书的人,大都有一种体会,有时像是在看电影。如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的一场决战,场景叙述不亚于吴宇森拍摄的《赤壁》江战场面。又如蓝玉率兵在大漠追击北元军队时,我们似乎能看到一支沉默的军队,听到风卷起黄沙呼呼吹过。在叙述事件时,适时刻画人物心理历程。人与事交错,情与景交融。鄱阳湖上,朱元璋:“已经不能回头了,和尚不能做了,农民不能做了,甚至乞丐也不行,要么成为九五至尊,要么战败身死!”„„大漠上,蓝玉:“那么继续前进吗?可是敌人在哪里呢,粮食和水也不多了,部队坚持不了几天,十几万人可能就饿死、渴死在这里。”朱元璋的决心和蓝玉的挣扎都跃然纸上。

二、挖出深醒的道理

前面柳传志挖到的“制度管万年”算一个。这里提提其他的吧。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朱元璋的童年是不幸的,亲人先后饿死,去当和尚也被欺负,被分到闹饥荒的淮西和河南地带化斋,做了三年乞丐。正是这被世人讥笑的乞讨生涯,磨练了朱元璋的意志,把他变成一个能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战士。朱棣也是如此,不像朱标(朱的儿子)、朱允炆(朱的孙子)那样受过正规教育,他没有多少文化,相比其他皇子,从小不被朱元璋重视,和军人在一起。亲人都不能信任,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这是朱棣的悲哀,也成就了他的军事天才和果敢性格。

认清时局,摆正位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的一个重要决策,9个字,反映了他对时局及对自我情况的清晰判断。这个决策起到了锻炼队伍、扩大生产、避开元朝锋芒的作用。战时的决策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决策。书中还有很多事、很多人值得回味。例如:朱文正(朱的侄子)坚守南昌城,抗击陈友谅大军的——顽强意志;鄱阳湖一战,徐达面对强敌,率军突击,视死如归的——勇气;书生铁铉组织残兵败将奋力反击朱棣的——气节和智慧;朱允炆对“敌人”和败将心慈手软的——“仁”;朱棣多少次命悬一线,又转危为安的——神奇;隐约还可以看见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上的——权谋。

三、如何读史

今天交流的副标题——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是我读此书的感觉;感同身受,是当年明月的读史心态。历史是枯燥的,至少对大部分人来说是这样。事情罗列,纷繁战争,王权更替,治国理政„„这些过往事情都是“陈芝烂谷、腐朽不堪”。如果是编年体的记事,就更枯燥了。历史是残酷的,试想无数英雄豪杰一身才情,他有很多话想说,但历史书上只给了他一句话,甚至一句话也没有。我们如何去理解他们?读史可以明理增智,如何才能读出如《明朝那些事儿》的这种乐趣来,也许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帮助我们更接近历史的真相。身临其境,才能明白事态的局促和紧迫;身临其境,才能看清某个历史事件对当时的重

大影响;身临其境,才能洞悉事件的因果关系,才能敏锐地察觉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 感同身受,才能理解这些历史人物不是故事,他们真实存在过,有血有肉,有妻儿老小;感同身受,才能理解历史人物的悲伤、无助、愤怒、痛苦、挣扎„„此时人物再也不是记事——某人某年生,某年卒,某年做了某事。书中记载:淮河沿岸遭遇百年未遇的严重瘟疫和旱灾,四月初六朱重八(朱元璋)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十七岁的朱重八,眼睁睁的看着他的亲人一个一个死去,而他却无能为力。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最后,用唐太宗李世民追思魏征时,说过的一句话作小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009年9月24日

明朝那些事感悟篇四
《《明朝那些事》有感》

《明朝那些事》有感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两本书,《明朝那些事儿》(壹)是其中的一本,也是我在这两本书里最喜欢的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壹)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明朝那些事》(壹)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坚苦卓绝的开国过程。能成大事者,必有卓越之才。朱元璋的不凡在于他的果敢和谋断,更在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社会局势的清醒认识。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朱元璋PK陈友谅,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诚。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高潮迭起,欲罢不能。也许,我们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永远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在这部书的末尾,我读到了这么一句话:什么是成功?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也许有的人说,是现实太残酷,使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原本的理想,但是我想说,正因为现实太残酷,所以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有它,才使得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在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做每一件事,我们都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会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会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会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

明朝那些事感悟篇五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我是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的,但作为一个典型的理科男,对于历史我是不怎么感冒的。一来是由于中学时代那些让人枯燥乏味的历史课本让人昏昏欲睡,二来是每次历史考试那些让人纠结的年代数字总让我感到头疼,所以直到现在为止,我对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也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唯一死记硬背的一点儿东西也随着时间烟消云散了。直到我开始读明朝那些儿,历史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才逐渐拨乱反正,并以一种新的姿态深深的吸引着我。作者当年明月说他早年读了太多的学究书,所以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我想在痛恨故作高深的文章上这一点我们俩是有共同点的,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的文章才深深的吸引了我。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当年明月做到了,明朝那些事儿无疑于是空前的。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关于历史这一块儿,它一直都摆在哪儿,我就不再赘述,我主要就这本书的特点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想到的东西谈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我之所以说明朝那些事儿是空前的,不在于是说它揭露了什么明朝秘史而对于历史的研究做出了什么贡献,而在于自它以后,就开启了一个正史平民化和通俗化的时代。以前历史在人们的眼中,要么就是一堆故纸堆,要么就是一群老学究。可是在当年明月笔下,历史就是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他把明朝的历史用或调侃或闲聊的方式记

录下来,让我们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当年明月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他较之于其他的历史学家而言,在严谨中更多了一份调侃,在严肃中更多了一分可爱。

其次是在这本书中,当年明月不仅仅是在描述历史是怎样的,而更注重的是教会我们怎么看历史,让我们掌握历史的内涵和规律,进而去分析历史背后所代表的最真实的东西,让我们主动地去思考历史进而还原历史的原貌。并且他还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我们了解这些发展规律,战胜未知,对未来做出准确的判断,让每一个人都能走上刘伯温、诸葛亮之路。

比如在名将是怎样炼成中他写到名将的炼成必须经历六个坎坷,只有经历了它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将,名垂千古。比如在地主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成功后,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几千年来,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从无例外。”“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又比如在丞相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由于全国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他。”

而这个人就是宰相。“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皇帝和丞相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述。双方的关系其实可以用拔河这个运动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项运动并没有裁判,但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不能太过分。双方的进退都有一定限度。这个限度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实践划定的。在那上千年的皇帝与大臣的博弈中,这一规则在不断的完善。双方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在这样的规则中,权力达到了平衡。”

同时在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当年明月也一直在寻找着令其感动和震撼的东西,一直在寻找人最原始的情感和最伟大的精神。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

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如于谦、杨涟之类是也。而人间真情则如马皇后、钱皇后是也。

“历史并不幽默,幽默的只是我而已。”无论我们对历史如何的唏嘘,它总是在哪里。历史总会沿着它既定的轨迹走下去,你我最后总是被历史的车轮压得粉身碎骨,无影无踪。那么如何在我们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文章最后通过徐霞客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感悟篇六
《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落日之“明”——《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夕阳的一抹余晖。

它是由一个做过放牛娃,当过乞丐的人开启(朱重八),又有一个赐死皇后,剑砍公主的君王(朱由检,崇祯)终结。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发生在这个朝代的种种奇闻异事,旷古未闻。有封自己为将军的皇帝(朱厚照),有藩王当皇帝的(朱棣),有服红丸而死的皇帝(朱长洛),有迷恋手艺的皇帝(朱由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荒诞的王朝,将中国的国都由应天(南京)带回北京,将中国由东方走向西洋。它修筑的北京城影响到现在,它修筑的明长城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不仅是这些,这个夕阳下的帝国还有明亮的色彩。

例如古典小说。由于明朝后期城镇人口众多,中国文学理所应当的在这个朝代蓬勃发展。四大名著明朝就写了三部,还有王守仁的心学——知行合一。这些文化不再是难懂的史册,而是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故事。这些书不仅滋养了当时的人们,到如今这些话题依旧层出不穷。明朝时的这些著作,照入今人的梦里。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写到了东林党。正是那个国力衰弱,政局腐败的时代,才促成了东林学院的讲学风气。与先前不同的是,这群知识分子不再是摇头晃脑背诵四书五经,而是以文人的傲骨,勇敢的撑起了那个被太监掌权(魏忠贤)的朝代。保国的赤心在讲学中感染着四海的正直之士,救国的雄心在一篇篇疏奏中匡扶着大明社稷。他们的雄心壮志,我们不会忘记。

明朝那些事感悟篇七
《明朝那些事第一部读后感》

让我试着学学你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灰色的童年往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相信这句话吗?以前,我不信,但是现在我信了,因为它——《明朝那些事儿》。

假期的一天,无意中发现妈妈从当当网上买来的一大摞书,《明朝那些事儿》,嘿,这不正是咱们老师力荐的那套书吗?如获至宝,原本就爱看书的我,没多时就来到了明朝„„

朱元璋,神奇的朱元璋,神话般的朱元璋!竟可以从一个讨饭的和尚到成为威震天下的明朝皇帝。嗨,那时的朱元璋过的是啥日子啊?由于朱元璋的父母都是放牛的,家里的兄弟姐妹已经很多了,所以朱元璋的出生并不是很受欢迎的,朱父朱母都是给地主刘德放牛的,因为工资微薄,家里很多东西都是破的,衣服是补丁加补丁,椅子不是缺脚就是一坐就开始“吱呀吱呀”唱起小曲。1344年的一场饥荒夺取了朱元璋很多亲人的生命:四月初六朱父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后来朱元璋为了生计,去皇觉寺当起了和尚,命运之神也是从这里开始朝他微笑的。缘何朱元璋会成功?依我的分析,那就是俩词:机遇!勤奋!

一想到这,我的脸就开始红了。瞧我,老妈在家喊我“大小姐”,四年级了,我还没尝过啥叫饿?啥叫冷?啥叫“没有”?洗过衣服没?没!干过家务没?没!„„家人对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学习。这做到了吗?嗨,偷偷地告诉您:还是没!语文老师对我的最高评价曾是:潜力很大,只是很懒。是啊,懒惰可是我学习上最大的障碍了。怎么个懒法?让我道个一二:

课堂上,能靠着,绝不立着,能趴着,绝不坐着;

运动场上,能少跑一步,绝不多迈一脚;

作业本上,能少写一个,绝不多画一个字;

„„

还是给我留点自尊心吧,我就不接着往下说了。

是啊,要是我穿越成功,到了明朝,估计也会“名垂千古”——史上最懒惰的皇帝。看看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是何情形?他每天日理万机,处理无数奏折,而且立国之初,稍不注意,他的威仪就会受损。因为胡惟庸的叛乱,他废除了丞

相制度,要知道,这个举动在此之前连历代所有的王朝都没有做过的决定,这等于去除了皇帝的左膀右臂,一时间朱元璋要没日没夜地处理公务,在成立内阁之前,他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地夜以继日地工作„„

看着,看着,忽然,一个念头,继而是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心底升腾:

朱元璋,让我也试着来学学你吧!

学学你的勤奋,因为我还没有品尝过雨露的甘甜;

学学你的努力,因为我还没有经历过成功的喜悦。

也许,我还会偷懒,

但是,我会以你为镜,时常擦拭,时常告诫。

嗯!从今天开始,试着学学你——朱元璋。

401班:姜安卓

指导老师:冯琛莉

明朝那些事感悟篇八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扬州中学2010届3班 衡鹏

我是暑假中阅读的这本书,本来对明朝历史不怎么感兴趣,可是这本书越看越着迷,作者以诙谐的语言引领我们逐渐走进这本书,以讽刺调侃的语气评说着朱元璋、朱棣等人的光辉历史,十分有趣。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有三点:

一是作者对人物的生平描述地十分详细,从皇帝怎么出生的,怎么打天下或者怎么失天下的,都有详细的记载,因为本书并不是作者凭空编纂的,他是严格地参照史书写出的本书,比如文中关于朱元璋的生平介绍:一切的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这样很形象的讲出了朱的出生。

本书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是很生动的,很引人入胜,如朱元璋称帝路上对付陈友谅的一节战争描写,极其惨烈,但也含着一些运气的成分:陈友谅命令船队加快速度,于当日下午到达了龙湾,之后他组织士兵上岸,一切都很顺利,但他不知道的是,一双眼睛正在不远处的狮子山上看着他。那是朱元璋的眼睛。他的预料没有错,陈友谅果然放弃了在江东桥进攻的企图,他是一个疑心重的人,必然选择稳妥的

进攻方法。在确定所有的士兵都进入了伏击圈后,朱元璋摇动了红旗。此时,隐藏在石灰山后、应天南城、大胜关的五路军队从不同的地方出现,但他们并没有摇旗呐喊,而是静静的看着汉军,他们没有接到进攻的命令。汉军的士兵们终于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大大的麻袋里,敌人就在眼前,甚至可以看见他们盔甲上的反光,而这些敌人纹丝不动,正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他们,那种眼神好似家乡过年时屠户看着圈里的猪羊。战场上出现了可怕的宁静。比死亡更可怕的宁静。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他们并没有在这种可怕的沉默中等待多久,狮子山上的朱元璋挥动了黄旗。五路军队在徐达、常遇春、冯胜的率领下对汉军展开了轮番冲击,骑兵来往纵横,所向披靡!早已经惊慌失措的汉军无法抵抗,他们纷纷奔向自己的船只,然而此时正是退潮之时,船只搁浅,大多数汉军只能跳入长江逃生。陈友谅挤进能够开动的小船上逃命,一路逃到九江,胜利的梦想就此破灭。此战汉军在战场上留下了20000具尸体,7000名俘舶和数百条小船,朱元璋借助这些船只为即将到来的最后决战做好了准备。

第三是本书每个人每件事都有一个总结,有时候还会总结一下历史上的规律,这些规律看似很小,但也能透出成功失败的根源,如: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

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这是对科举制的总结概括,简洁明了。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耐读有趣的书,把死板教条的历史用有趣的语言讲出来,简单易懂。

明朝那些事感悟篇九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阳光心态和坚持理想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阳光心态和坚持理想。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忽而大笑忽而流泪的体验?我有过,就是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作者当年明月先生在基于正史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观点和幽默的叙事方式,将这300年的历史写得风生水起。从这套书中我感悟到很多,其中有两点尤为深刻,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人生道路

  1498年,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伯虎准备参加。在考试前,他和三个很要好的朋友吃饭,酒宴上,他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果然,在这次乡试(也就是全省统考)中,他考了个第一名。1499年,名动天下的唐伯虎参加会试,也就是全国统考。在考试后的宴会上,他说:"诸位不要争了,我必是今科会元!"由于宴会上那些人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结果被他们告了黑状。这次倒霉的不止他一个,还有和他一起赴京赶考的江阴人徐经,他们入狱的罪名是合谋作弊。处罚结果是贬为平民,终身不得为官。同样的遭遇,最终带给两个人不一样的结果:唐伯虎就此绝望、沉沦,开始了浪子的生涯。而徐经对科举恨之入骨,他告诫子孙永世不得读书。88年后,他的后代里出了个不爱读书只爱旅游的人,他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后来他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霞客。

  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了不一样的结局,说明心态很重要。联想到我自己,我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比较强的语言能力,喜欢站到讲台前,不惧怕下面的目光炯炯。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同样做教师的父亲说:这孩子适合做老师。一个"适合",让我的人生在小学阶段就有了清晰的定位。

  小时候写作文《我的理想》,如果说别的孩子写想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是想借"啊,老师,您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样的结尾来讨老师的欢心的话,那么我绝对是发自肺腑的,我幼小的心灵因为老师的一句话将理想定格在教师这个行业再未改变。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初为人师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我变得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也许是因为初中同学聚会,我发现原先大不如我的同学们都在大学校园里挥洒自己五彩的青春,而我的美好年华却在粉笔里消磨殆尽;也许是因为听到以前的师范同学都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摸到了路子,俨然是学校的后起之秀,而我当时既要教数学又要教英语,顾此失彼,专业进步裹足不前。

  就在我迷茫的时候,我的父亲对我说:无论在什么样环境下,都不要抱怨命运对自己是否公平,你太渺小,命运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你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出点什么让命运发现你。父亲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觉得,我不能再如从前那样消极沉沦,抱怨命运,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很快,命运给我一个机会:2002年,全市"我的新教育观"演讲比赛拉开了序幕。我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付诸笔端,真情实感,加之演讲时声情并茂,我的论文和演讲都获得市一等奖,并参加了全市演讲团。因为这次活动,我结识了一些优秀的老师,拓宽了眼界。也因为这次的表现可圈可点,我获得了作为骨干教师调入了新生中心小学的机会。

  二、一个人必须有点理想

  1566年二月,嘉靖皇帝收到了一份奏疏,他收到过的奏疏很多,有喊冤的,投诉的,互相攻击的,但只有一种题材无人涉及--骂他修道求仙的。

  要知道,嘉靖皇帝是有底线的:你们治国,我炼丹修道,互不干扰。我这人要面子,谁要敢提我修道的事,我就要他的命!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老虎屁股,都不去摸,所以这一项目一直以来都是空白。但这封奏疏的出现,彻底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并使嘉靖的愤怒指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章的作者想必大家也能猜到,他就是伟大的海瑞,户部云南清隶司主事,中央处级干部。据说,海瑞写这封信之前,连棺材都买好了。洗好澡,换好衣服,端正地坐在自己的棺材旁边,就等着那一刀了。

  他不是不清楚写这封奏疏的后果,只是在他的思维里,他是朝廷的官员,吃着朝廷的俸禄,就该干活,就该做事!盲人瞎马地掉下山崖,那叫失足;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昂首阔步踏入深渊,才叫勇敢。而这口棺材,正是他勇气的证明。不知死而死,是为无知,知死而死,是为无畏。海瑞的勇气证明了,他不仅是一个执着的人,他更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和执着,也是有区别的,所谓执着,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而纯粹,是见了棺材,也不掉泪。

  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有着一种力量,可以超越生死,我们可以称它为理想或者是一种精神。

  正是这股力量支持着郑和七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前毫无畏惧。

  这股力量支持着于谦打响北京保卫战,独自面对凶险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间。

  这股力量支持着戚继光渡海击寇,再强大的敌人都挡不住他与戚家军前进的脚步,如同数百年后的红军一般,保家卫国。

  从这一套书中,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王朝三百年间的兴衰与风雨;更多的是一种领悟。一切的人或物都已经化作历史,今天不断地成为昨天,只有精神,只有不灭的精神才能够经受时间的淘洗沉淀下来,影响着无数后人为梦想不停歇地奋斗。能比作者说得更到位: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有好处,却是正确的。" 相信,并坚持。 对,这是我一直的想法和做法。我大概真的是个不太懂得妥协的人,可以变通,但是很难妥协。 我内心的相信和坚持,一直都没变,以后应该也不会变。 ----------------------- 以上评论,不代表当年明月和小管的观点。小管作者的方式-- 前几天有人和我讨论说,他觉得结局有点仓促,很多很重要的人和事都没写进去,像李自成啊柳如是啊之类的。 当时一大早的,我有点迷糊没想明白,但是我现在可以告诉他:作者写的是"正史",每一个朝代的正史都是对这个朝代"正统"的一个记录。当崇祯皇帝自尽之后,这个朝代的"正统"就结束了。不管是打进北京的李自成,还是偏安的南明,那些人那些事很重要,对于别的人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对于作者来说,那都已经不是他要写的"正史"了。 "新闻是经过选择的事实"--这是对新闻学的一个经典论断。史书也是如此,就看作者怎么去选择。喜欢作者的情怀-- 昨天在班车上看到黄道周的那一章,差点又让我泪流满面。最后的那段话一直在我的心里,但是我不可能比作者说得更到位: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有好处,却是正确的。" 相信,并坚持。 对,这是我一直的想法和做法。我大概真的是个不太懂得妥协的人,可以变通,但是很难妥协。 我内心的相信和坚持,一直都没变,以后应该也不会变。 ----------------------- 以上评论,不代表当年明月和小管的观点。小管

  弹指一挥间,我走上三尺讲台已有十个春秋,这中间,有过迷茫和困惑。但是,读完这套书,我深信,人生只有多一些洒脱,才会多一份精彩;多一份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正是这份坚持,让我从迷茫中走了出来,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2009年,在党的生日那一天,我一偿夙愿,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面对鲜艳的党旗,在宣誓的那一刻,我对自己说,以后我有了一个新身份-那就是党员教师,我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把我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我的学生们,我要用我平凡的工作去证明一名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贞。

  小时候写作文,我曾经发自肺腑的说:我要做老师;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我仍然不改初衷:如果再给我一个机会选择,我还是做教师。尽管才刚刚起步,但是我还有很多个十年去成长,去茁壮,去开放,去歌唱......

  最后,我想以一首自己创作的小词《江城子》来结束我的演讲:

  十年山水两茫茫,树栋梁,苦彷徨。

  成长无涯,空有教龄长。

  纵使前路多迷茫,有目标,有希望。  埋头苦读浸书香,点光芒,欲飞翔。  党员教师,责任肩头扛。

  自有梦想在前方,共努力,同成长。 1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明朝那些事感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明朝那些事感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明朝那些事感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0150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