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憩园人物

憩园人物

2016-01-02 02:04:5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憩园人物篇一《巴金 憩园》 2009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憩园人物》,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憩园人物篇一
《巴金 憩园》

2009年第2期总第209期

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No.2

GeneralNo.209

《憩园》《寒夜》:巴金走向绝望的文学巅峰

聂国心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憩园》《寒夜》是巴金的人生理想屡遭重挫之后走向绝望的无奈选择,在走向绝望的过程中,巴金成就

了自己文学创作的又一巅峰。《憩园》《寒夜》的巅峰意义不仅表现在艺术上的炉火纯青,更表现在其剔除急近的功

利观念之后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揭示和对小人物命运的理解与同情。

关键词:巴金创作;《憩园》;《寒夜》;绝望与巅峰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9)02—0151—04

与几年后写的《憩园》有点类似。其实.《憩园》的主题与巴金计划中作为《激流三部曲》尾声的《冬》基本一致,它写一个封建大家庭败落以后其不肖子孙的悲惨结局,以此表明:“财富

巴金从想做个革命家,到最终成了一位作家;从热心描

述社会革命的“朋友”,到着力塑造具有文化启蒙意义的“亲

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

示一条生活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

人”;从激进的文化批判意识,到带着忧郁感伤的调子来挽悼

小人物的悲哀和深入揭示人性的弱点,其问每走一步,在巴

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

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2](PZOS>lg明显,从巴金的主观意愿上看,他已经从《家》、《春》中主要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道德,转向了《憩

金看来都是悲剧性的“倒退”。的确,巴金创作所经历的每一次大的转折,都带有程度不同的被迫意味。在巴金开始文学创作的时候.他所选定的作为自己“终身事业”[1](P63)的无政府主义社会革命已经衰落了,而当他将tl己创作的重心转向

文化启蒙时,又正是中国的文化启蒙运动退潮之际。随着民

园》中主要批判金钱万能与个人享乐主义。巴金毕竟不可能不受当时反封建的文化启蒙思潮已经衰落的影响。特别是,巴金两次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均遭遇到衰落的命运,使得充满

理想与激情的巴金不得不更清醒地面对严峻的现实。这既

族危机的加深,阶级对立的加剧,文化启蒙工作越来越少有

人问津,巴金自己选定的事业再次面临衰落的命运。本来,巴金写完《家》之后,计划写《群》,表现觉慧到上海以后的活动。这说明巴金对他的无政府主义社会革命仍念念不忘,但《群》只“写了三四张稿纸”,就“没有能往下写。”[2](P125)倒是

给他的作品带来冷入骨髓的悲凉气氛,也让巴金更真切地体

味到生活中的小人物心中的酸辛。在《家》和《春》中,巴金对觉新这类小人物更多的是批评,批评他的“不抵抗主义”和

“作揖主义”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在《秋》中,

巴金对觉新则有了更多的同情。巴金“把觉新从自杀的危机

后来顺着《家》的思路,写出了《春》和《秋》。显然,中国无政

府主义运动的衰落使巴金再也难以回到《灭亡》与《爱情三部曲》的写作状态。他只有孤独地在文化启蒙的道路上艰难跋涉。

巴金的跋涉是有变化的。《激流三部曲》的三部作品中,前两部对吃人的封建专制制度和道德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揭

中救了出来,还把翠环交给他,让两个不幸的人终于结合在

一起,互相安慰,互相支持地活下去。”[2](P172)这种对小人物的理解与同情到《憩园》、《寒夜》等作品中就更为突出。巴金甚至把自己与汪文宣联系起来,认为:”我要不是在法国开始写了小说,我可能走上汪文宣的道路,会得到他那样的结局。。[2](P383)与这种感情相适应,从《秋》开始的那种悲凉气氛,到《憩园》《寒夜》也更加浓厚。这种悲凉气氛与《灭亡》等作品中的绝望情绪根本不同。它不再是满怀希望的青年人遭

露与控诉,它以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说明了只有反抗封建家庭才是走向光明的唯一正确道路。但是,当第三部《秋》真

的写到高家“木叶黄落”、走向死亡时,却出人意料地笼罩着一股忧伤低沉的气氛。这与《家》、《春》的主旨不相吻合,倒

收稿日期:2008—02—25

作者简介:聂国心(1960一),男,江西武宁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148

受挫折后的激愤,而是历经沧桑的中年人感到无路可走时的性格特点来看,汪文宣又属《家》中高觉新~类。高觉慧冲出

悲哀。正是在这些方面,我认为《秋》是巴金的刨作从《家》、

封建家庭以后会变成汪文宣,是巴金没有想到,也不愿看到《春》走向《憩园》、《寒夜》的一个重要过渡。这种过渡对巴金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除去社会、家庭等外在原是有着特别意义的。因为自此以后的一段时间,从巴金的政因,高觉慧与汪文宣在人性弱点上也存有某些相通点。主要治理想与文学的功利目的来看,可以说跌人了他人生的底

表现在他们都具有一种自认为正确,实际上却带有一定盲目

谷。巴金从来没有如此对自己选定的政治信念失去信心。

色彩的自我牺牲精神。高觉慧为了反抗封建专制,可以不顾

从巴金创作的文学作品来看,《憩园》、《寒夜》的写作表明他

自己的一切,包括牺牲与鸣凤的爱情。汪文宣为了家庭的和又登上了一个艺术创造的高峰。这一高峰不仅包括艺术上

睦安宁,也可以不顾自己的一切,包括糟蹋自己的身体。虽

的炉火纯青。更含有剔除急近的功利观念后对人性弱点的深

然.高觉慧的与“幼稚”相联系的。大胆”叛逆行为,因为有具刻揭示和对小人物的更深刻的理解与同情。

体的反抗对象而显出其合理性的一面,他也确实达到了冲出《憩园》带有令人回肠荡气的挽歌的调子,但它哀悼的决

封建家庭的预定目的。但是,这种“合理性”却掩盖了高觉慧

不是已经败落了的封建大家庭,也决不是杨梦痴已经逝去了内在的矛盾。因为高觉慧不尊重作为“人”的自我,是与他想的寄生、荒唐的生活。巴金对封建大家庭及金钱万能,个人

为“人”谋福祉的理想相违背的。理想与行为的内在背离,一享乐的批判,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是他

旦失去了具体的攻击目标,一旦由青年的幼稚走向中年的成一贯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政治理想的受挫而动摇。巴金说熟,原有的理想就会变得越来越渺茫。青春的朝气就会越来过,他写《憩园》受到过两件事的触动:一是他。五叔的可耻的

越少,高觉慧就会很自然地变成汪文宣。而且,现阶段汪文

一生”[2](P202);二是他“离开了18年的故居12](P203)的沧桑宣“自残”式的牺牲精神还在继续着这种必然的悲剧。面对

巨变。从前者引申出的是人性的哀歌,从后者感受到的是世着深爱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汪文宣唯一事的变幻,二者完美地融合,构成了《憩园》的主体。我认为,有效的办法是作践自己。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既害己又《憩园》真正要哀悼的主要是作为“人”的杨梦痴、万昭华、姚害人。母亲因此更加责怪妻子不贤惠,妻子因此更加怨恨母国栋等因自身存在的人性弱点而导致或将要导致的“非人”亲的自私。而母亲的“自私”是“爱的自私”,是为了儿子可以待遇。这是难以避免却又不能不正视的人间悲剧。杨梦痴牺牲自己的一切的“自私”。实际上,母亲仍然在重复着儿子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寄生虫。巴金“本来应当对杨老三作更严汪文宣的路。只有妻子曾树生一度逃离这个因“爱”而加速

厉的谴责和更沉重的鞭笞的”[2](P210),可写成小说后却对这

走向死亡的家庭,但在她的心灵深处,仍难以割舍与丈夫的

个人物有了更多的“宽大”与“温情”。显然,仅仅用巴金所说情缘。巴金充分理解和同情曾树生自救式的逃离,认为曾树

的“我鞭挞的是制度,旁人却看到我放松了人12](P210)是难生“并不甘心屈服,还在另找出路。”FZ](P236)只是在巴金看以解释这种错位现象的。因为巴金不是“放松了人”,恰恰相

来,逃离并非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出路在那里?巴金也反,在这个时期,巴金是把人作为关注的中心,深刻察看到了不清楚。因为巴金不仅看到了外在社会的黑暗,也隐约感受

人性的弱点,及其在畸形社会制度下给“人”带来的戕害。杨到了人物本身存在的内在矛盾。如果这种理想与行为的内

梦痴的好逸恶劳、万昭华的缺乏勇气,姚国栋的严于责人、宽

在矛盾不能得到妥善的化解,一切为人类谋福祉的理想、希

于待己,都是存在于他们身上的人性弱点。这些弱点在不合望都是难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寒夜》中“忧郁感

理的社会制度下进一步得到强化,给他们的家庭、朋友乃至伤的调子”Ez](P390)既是对汪文宣、汪母、曾树生等小人物的于对他们本人作为“人”的生存构成危害。但正因为是“人”

理解与同情。更是对人性弱点的哀叹,对人类前途的忧虑。

的弱点,所以就有原谅的理由;正因为是难以避免的“人”的

悲剧,所以才有那么浓厚的挽歌的气氛。

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寒夜》,更能清楚地看到巴金心中的

“寒夜”。巴金说:他对《寒夜》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全同情”,

必须指出,巴金对自己作品中显露出来的关于人性弱点但“也批评了他们每一个人。”[2](P236)而即使在批评的时候,

的深刻思想并没有清醒的自觉。主观上,他写《憩园》主要是“我自己也承认我的文章里常常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调子12]

批判金钱万能与个人享乐,写《寒夜》主要是控诉“那个不合

(P240)。这与他对《憩园》中人物的态度基本一致。不同的

理的旧社会制度”[2](P390)。理论上,巴金仍然主张为了理想是,巴金把《寒夜》中的人物放在理想与现实、亲情与残害的

需要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那么,巴金为什么会在民族危机矛盾对立中来观照他们身上各自存在的人性弱点,因而更具

空前严重的年代独具特色地写出揭示人性弱点、同情小人物

有悲凉甚至绝望的气息。汪文宣和曾树生,从前都是满怀济

的《憩园》《寒夜》?我想,除了前面提到的巴金多次选择的失

世救人理想的青年,可是到了《寒夜》中,他们的理想都破灭

败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之外,还有几点是必须关注的:

了,成了为自身的生存而奔波的普通人。尤其是汪文宣,。竟

(一)巴金“爱”的倾向再度抬头。“爱人类”的人道主义

然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思想是巴金思想的主流。但其表现形式却经历着爱恨交替公务员。”[2](P238)按巴金作品中人物生存的时间逻辑顺序推

的过程。幼年的巴金在爱的温馨中度过。“父母的爱.骨肉断,汪文宣应是离开高家以后的高觉慧;从巴金作品中人物

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2](P92)。使巴金充分感受

149

到爱的温暖与幸福。于是,他听从母亲要“爱一切的人”rz]

(P102)的教诲,与仆人、轿夫成了好朋友,希望与所有的人分

享爱,共同创造一个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世界。可是,

父母的早逝使得还只有十来岁的巴金过早地品尝到了人生的艰辛。封建大家庭的丑陋和罪恶使得巴金心中“憎恨”的

苗“发芽生叶了。接着‘爱’来的就是这个‘恨’字”[2](P94)。

恰好在这时.新文化运动爆发了。强劲的、以批判为主的反封建浪潮极大地强化了巴金的仇恨心理。而巴金后来从事

无政府主义事业受挫,又使他既看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也看到了群众的。不觉悟”。他的前期创作,无论是描写从事社

会革命的“朋友”的作品,还是描写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的

“亲人”的作品,其仇恨的情绪都非常突出。只是,巴金的仇

恨,根柢仍在于他的“人类之爱”。正因为爱得深,所以对“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1](P356)才恨得那么深。也正因为

爱得深,巴金才没有失掉“对于那黎明的将来的信仰。”[1]

(P160)在巴金的作品里,既有因恨而表现出来的爱.也有直接写到的爱;既有批判现实的内容,也有歌颂理想的因素。二

者交融一体,是巴金作品的特色。即使在《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以批判、仇恨为主的作品中,其爱的心迹也是清晰可辨的。巴金能够在20世纪40年代写出揭示人性弱点、同情小人物的《憩园》、《寒夜》等作品,并非不可思

议,因为对人类的爱本来就是巴金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巴金屡遭挫折,历经磨难的时候,当巴金猛烈攻击的旧式封建大家庭形式上已瓦解,新式小家庭又并未给人带来太多幸福的时候,当巴金的几位默默无闻的好朋友先后患肺病悲惨地死去的时候,巴金对人与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入,心中仇恨

的烈火逐渐熄灭,慈爱的情怀逐渐占据上风。过去他虽然常说他“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3](P427),但还是经常把所攻击的旧制度人格化,在一些人的身上发泄自己仇恨

的怒火。现在,他真正感受到了人生的悲剧性。他自己走过的路就是一条越走越窄、越走越绝望的路。他想探讨其中的原因。尽管在理性层面他还是把人生的悲剧看作是社会压迫的结果,但他在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不自觉地揭示出的人性弱点,以及对处于重压下的小人物的理解与同情,倒是

真正将人与制度有效地区分开来,对人寄予了浓厚的爱意。

当然,在他对人性弱点的揭示中,显然还带有其批判的痕迹。

(二)巴金不断反思历史与现实的一贯做法。巴金是一位有着坚定信仰并决心为之奋斗一生的人。面对自己选定的“艰苦的事业”屡屡受挫,执着的巴金开始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结果是信仰没有变,通达理想的道路却有了

变化。巴金放弃实际的社会革命斗争,转而从事文学创作,

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而巴金之所以选定文学创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通过它可以有意识地反思

历史与现实中的人。巴金不是一位冷静的作家,他的作品中

始终躁动着青春激情。巴金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强烈政治功

利色彩的作家,他写作决不是为了艺术或消遣,而是为了战

斗.其潜在的反思内容往往被显在的激情所掩盖,不为人所150

重视。其实,仔细考察巴金各个时期的作品,都有着明显的

反思内容。巴金在回顾自己最初的小说创作时说:“最先我

想写一个有着许多缺点,但有一颗伟大的心的革命者”[1]

(P471)。这个想法本身就鲜明地表达出巴金反思的愿望。他

根据这个愿望创作出了杜大心、李冷等社会革命者。巴金既

热情地赞扬他们身上的正义感和为理想勇于献身的英雄气

概,也批评他们身上存在的狂热、盲目而又幼稚脆弱的缺点。

在这时的巴金看来,一个革命者,最需要的是要有坚定的信

仰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最应该克服的是狂躁幼稚、个人逞能与懦弱寡断。显然,巴金主要是从社会革命的角度,以社会

革命战士的标准来反思他的“朋友”的。如果说,这种反思主要源自一种观念,源自外国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传记的影响,其视野是相当有限的话,那么,当巴金把笔触伸向自己的“亲人”,侧重于文化启蒙的时候,他的反思就主要源自现实生活,源自自己切身的生活感受,其视野就大为扩展。虽然,造,已在相当程度上冲破了巴金自己划定的框框。觉新敢于

有限度地支持弟弟妹妹们反抗,说明他并非是一个完全的妥

协退让者。觉新之所以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深重的灾难,之所

以成为旧势力的帮凶,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应该主要是他妥叔父们之间激烈的矛盾,他为了避免亲人相残,为了保持家已经隐约感受到了自己的主张与现实的矛盾。只是,巴金还

的弱点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了。

(三)巴金注重真实地展露自我心灵的文艺思想。巴金的情感,也强调过文艺要真实地展露自我的心灵。巴金说过

与行为的冲突、理智与感情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激流三部曲》仍然是以“反抗一妥协”这样带有明显社会革

命色彩的方式来表述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但觉新形象的塑

协性的自我牺牲精神。面对激进的弟弟妹妹与保守的爷爷

庭的安宁,采取的是一种牺牲自我的策略,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在觉新身上,巴金实际上已经感觉到了人性的弱点,是认定自己主张的正确性,还是把觉新的自我牺牲精神归入

“妥协”的名下予以批判。后来,当巴金的文化启蒙工作再次

受挫,他的杜会革命情结进一步淡化时,他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就更加突出了人性的内容。《憩园》《寒夜》中表现人性

强调过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强调过要用文艺来发泄自己炽热他的写作是在和读者交心。他写作的“最高境界”,就是“高尔基草原故事中的‘勇士丹柯’——‘他用手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来,高高地举在头上’。”[1](P525)巴金曾多次说过,他的生活和作品都充满矛盾:“爱与憎的冲突、思想

这一切织成了一个网。掩盖了我的全部生活,全部作品。”[1]

(P355)所以,在巴金的创作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原来安排

好的情节没有办法写进书里,以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倒自然

而然地发生。《憩园》中的杨梦痴,巴金是以自己的五叔作模特儿写的,本意是想批判他的金钱万能与个人享乐,“但是我写出来的杨梦痴跟我脑子里想的那个人并不完全相同……我把他写得比我五叔好。12](P215)另一个人物黎德瑞也是这样,巴金本意是想借他的口说出一些批评规劝的话.但实际上却把他写成了一个超出作者主观想象的温情脉脉的人。

因此,巴金说他生活与作品中的矛盾“在《憩园》里更容易看出来。”[2](P211)其实,《寒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巴金说他

写《寒夜》“是控诉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个一天天腐烂下去的使善良人受苦的制度。”[23(P384)但是在汪文宣等小人物身上揭示出的人性弱点,以及作家对“人”的深切理解与同情,又岂是一句“控诉”所能概括得了的。注重真实地展露自我心灵,使得巴金内在的矛盾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部曲》的转变,还是他看到了现代中国最需要而当时事实上已举步维艰的文化启蒙的历史诉求,因而仍带着理想与激情

做出的以退为进的主动选择,那么,他从《激流三部曲》中满带着义愤的激进的文化批判意识,转到《憩园》《寒夜》中用忧郁感伤的调子来挽悼小人物的悲哀和揭示人性的弱点,则是他的人生理想屡遭重挫之后,面对日益绝望的现实而作出的

无奈的选择。从巴金本人的政治理想与文学的功利目的来

看。他是一步步地走向绝望,最终跌人人生的底谷。但是,从巴金的文学创作来看,他每一次的“倒退”都创造了他文学事业的新的辉煌。尤其是,他在走向绝望的过程中创作的《憩

使得作者能够突破自己预定的理论框框,而让自己不自觉地

意识到的思想有机会得到表现。

园》《寒夜》终于达到了其文学创作的巅峰,其间的苦辣酸甜

和经验教训值得深思。

《憩园》《寒夜》是巴金走向绝望的文学巅峰。巴金是悲

参考文献:

剧性的。他是一位享有盛誉的作家,更是一位有着坚定信仰

的社会革命战士。他把他的社会革命理想看得比自己的生

命更重要。但是.他所认定的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社会革

Dl贾植芳.等编.巴金写作生涯E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4.

F23巴金选集;第10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Es]巴金选集:第l卷EMJ.成都:四川1人民出版社,1982.

命理想却又屡次遭受致命的打击,以至于使他不得不多次做

出令他痛苦的调整。他建国前创作的每一次大的转变。在他

看来都是悲剧性的“倒退”。如果说,他从热衷于表现“社会革命”的《灭亡》《爱情三部曲》,到执着于文化启蒙的《激流三

责任编辑:赵歌东

TheGardenofReposeandColdNights:BaJin’SLiterarySummitOccurredinDespair

NieGuo-xin

(The

SchoolofHumanities,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TheGardenofReposeandColdNightsweretheworkscreatedwhenBaJinhadfallenintodespairafterhis

theperiodthathegraduallyabandonedhimselfintodespair,Ba

eager

dreamsoflifesufferedseriousandrepeatedsetbacks.Inreachedanothersummitofhisliterary

Jin

creation.Withoutthepursuitofutility,thetwo

great

nature

pieces’significanceofridingandtheunderstandingand

thesummitwascharacterizedmorebytheprofoundrevelationsoftheweaknessesofhumansympathyofthelittle

Keywords:Ba

guys

thanthehighdegreeofhis

arts

excellence.

Jin’Sliterarycreation;TheGardenofRepose‘ColdNights;despairandtheliterarysummit

151

憩园人物篇二
《《憩园》论文》

鞭挞黑暗,家园情节 ——论巴金的《憩园》

张冰洁

(人文学院13汉语言本科3班)

【摘 要】通过与巴金的《家》对比,反映出《憩园》的艺术特色、叙事效果,也体现出巴金不断进步以及成熟的思想,巴金塑造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悲剧控诉黑暗的旧制度,但他却又不是完全的否定,多方位多视角的看待旧社会制度,将自己的思想、个性融入其中,作品洋溢着哀婉忧郁的情绪,这也是善与美遭到压抑的悲恸。

【关键词】巴金 思想 家 公馆 憩园

引言: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直地奋斗,爱那些需要爱的,恨那些摧残爱的。——巴金《写作生活的回顾》

《憩园》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精致、婉转的续篇。每每提起巴金,我们往往会不自觉的联想到他的《家》,的确《家》是巴金成名时期的典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但大文豪巴金的优秀作品浩

如烟海,许多不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其实更能反应巴金的文学造诣,例如《憩园》。它虽没有《家》那样耳熟能详,但却是巴金作品中最好的一部,也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典范之作。因为在《憩园》中作者才真正的诠释了“文学战士”的形象:避开情感的干扰,站立在更高、更宽广的角度客观的评论当时事物,从学术的角度,探寻文学的魅力。

《憩园》与《家》的大体框架是相似的:以一个旧公馆为中心,从而铺展开故事的情节。或许是与自己的经历有关,公馆对于巴金似乎有着特殊的含义,或者是说特殊的热爱。《憩园》是以“我”为主要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从而引出了公馆旧主人杨梦痴家族的兴衰历程,从而给了公馆现主人姚国栋一个警示。

巴金把一个传统的话题——“财富是否能长宜子孙”运用现代化的描写方式将其表现,以敲响后世的警钟。在描写封建家庭时,不再是一味的运用喑哑暗淡的色调,而是开始采用较为明朗的笔墨。例如在描写公馆的大门时,在《家》中“黑着黑漆的大门静寂的排立在寒风中,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谁也看不见。每个公馆都经历了相当长的年代或更换了几个主人每个公馆都有它自己的秘密。大门上的黑漆脱落了,又漆上新鲜的,虽然经历了这些改变,可是它的秘密依旧不让别人知道。”《家》中对首先映入眼帘的“门”的描写采用了黑色的色调,开始就给人一种黑暗的气息,让人不自觉地感到压抑、沉闷,从字里行间便透露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化。而在《憩园》中“灰砖的高门墙,发亮的黑漆大门。两个脸盆大的红色篆体字“憩园”傲慢的从门楣看下来。本来关着的内门,现在为我们的车子开了。白色的照壁迎着我„„前面是一个正方形的铺天石井,在天井的那一边是一个大厅一排金色的墙遮盖了院内的一切„„公馆只有上下花厅之分”。“白色”,“金色”这种明亮的色调成为了文章的主要色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腐朽家庭态度的转变。他不再是以一味鄙弃批判的眼光看待封建社会反而是看到了封建社会与家庭中的那些闪光点。

或许是因为时间的流逝,生活给了巴金更多的经历,让他的笔调变得更加的成熟。晚年的巴金不再像青年时那样犀利——将封建的一味的视为糟粕,全部的摒弃,而是站在了更高的位置,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封建社会与封建家庭中的人和事。就像在这个封建家族中,巴金在刻画杨梦痴这个人时,说他是贪图享乐,挥金如土的纨绔子弟,每天生活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游走在各个赌桌与酒桌之间,仅想凭借父亲留下来的金钱和上万亩土地享乐终生,以为金钱可以“长宜子孙”。最终却将父亲留下来的财产败光,妻离子散,失去安家之地。但像他这种世人都以为无可救药的罪人,巴金对之并不是铺天盖地的批判,他在文中是这样形容杨梦痴的:饱读诗书,眉清目秀,或者说倘若把他放在现当代中,他应属于

才华横溢的高富帅类型,并且在失去公馆后,知道了悔改,因不想连累家庭,亏欠于小儿子,所以选择连夜逃走。从对“杨梦痴”的一生的描述可以看出,巴金不再是一味的反对封建中的人或事,反对旧文化,或者是旧文学。还有对杨梦痴的小儿子的描写——寒儿,也体现了这一点。虽然杨梦痴的所作所为遭人厌弃,但却一直被寒儿所包容,所原谅。“我们在这吃好的,住得好,留他一个人在外面受苦怎么可以。”通过这些话语可以看出寒儿的善良,并且巴金对寒儿的描写也比较理想化——成绩优异,纯洁向上,对父亲超然的爱。正因为对寒儿的形象的塑造,我们也可以看巴金对封建社会中的人并不再是一味的完全讽刺,它打破了之前作品中对封建的完全批判,“新人类”拯救“旧人类”的模式——旧社会人类的自救,也体现了巴金晚年写作的逐渐成熟。

而另一方面,对于新时期的一切,巴金也不像在《家》中那样,给予完全的肯定。比如在《家》中当“觉新”发现与自己相爱的“鸣凤”要嫁给范老爷为小妾时,他难过,伤心过,可是他却什么也没有做,就算是无力地幻想也都没有。“当他一想到要去革命时,就什么都忘了,连鸣凤的事都忘了”。或许巴金想要肯定新一代人的革命热情或者是对革命的忠贞,可是在肯定新一代人的革命时却无形地抹杀了人的本性,抑制人的欲望。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再受到旧势力的压迫下却不去反抗,不去追求,而是以另外一种所谓的“高尚的”事业去逃避,这不仅体现了“觉新”的懦弱与胆怯,也体现革命软弱的表现。而巴金却给这种懦弱批上了一层光鲜亮丽的外衣——因为他一心为革命。难道革命存在的意义就是让“鸣凤”失去幸福,失去性命吗。可见在《家》中,巴金笔下的新式人群是属于完美主义者,或者说只是片面地描写人物的性格。

而在《憩园》中,新式人群中的确也有所谓的完美主义的人群——姚国栋的第二任妻子——万昭华。她是位温良端庄的贤妻良母,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遐想,与丈夫生活美满,她总是满脸挂着笑容,就像文中的“我”所说的那样“她的微笑总能给人以温暖的力量,好像走到哪里都能将黑暗照亮。”可她却只是一直被关在笼子——憩园里的一只小鸟,她总是想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慷慨地付出给每个需要帮助的人,可是在这座富有的院子里每个人的生活闲逸而又富足。她无法散播自己的爱,而丈夫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不理解慢慢地成为了她的包袱,束缚着她。“我哪儿能忘记我自己,这其实是在扩大我自己。这还是一部外国小说里的说法。我会在旁人的笑声里,哭声里看自己。旁人的幸福里有我,旁人的日常生活里有我,生活里有我,旁人的思想里,记忆里有我,要是能做到这样,那该是多好啊。”她总是想在那个社会里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可是那个社会总是束缚禁锢着他。新时期的人,与“昭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姚国栋的儿子——小虎。他与“寒儿”年纪相仿,但性情却完全相反。他贪玩任性,自私自利,势利刻薄,因为继母——万昭华的家境不好,对其无礼,辱骂陷害她,处处刁难

她。当然他的结局是一个悲剧——溺水而死。但我觉得对于这个结局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好的结局。如若不然,十几年之后,他步入的依旧是杨梦痴的后路。从对新时期的“觉新”的完全肯定与对新时期的“昭华、”“小虎”的性格全方面的描写,也可以看出巴金写作技巧由片面走上了全面与客观。

都说物质不能代表感情,可是在一定的金钱方面,往往可以体现出某种真情。 对于杨梦痴的行为,他的的大儿子、妻子和小儿子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是不同的。难道我们就可以说大儿子与妻子对他没有感情吗?不,他们是爱他,只是爱的出发点不同。他们对于“杨梦痴”的爱都是出自自己的利益,当“杨梦痴”的行为令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失时,他们的利益便站在了“爱”的对立面,产生了憎恶,我认为这些都是人的本性。只是人的本性不只有自私,还有爱,或许寒儿也有自私的一面,只是他的爱是高于自私的,而大儿子和妻子的自私的本性却高于爱。这是由每个人的性格差异所造成的,每个人都有消极和积极的性情,只是让哪中性情占据主导地位,便决定了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在叙述故事时,巴金不再像《家》那样只用一个人——觉新的口吻,而是采用多重性的声音,但将多重性融为一体,对于人性的无意之笔洞察的十分清晰。文章以“我”“姚国栋”“寒儿”“下人”等人的声音叙述着故事的发展,以我——黎先生为第一人称,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一层层的展开故事。我并非两则故事——杨家故事,黎家故事的参与者,我只是故事的独立者。文章以我看见一个眉清目秀却溜进姚家偷茶花的小孩为线索,从而引起我的好奇心,从而借杨家小孩纸口介绍了旧宫馆主人杨梦痴悲惨的一生。作者在续写杨梦痴时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吊起读者的胃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使文章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通过下人老文之口向读者描述了姚家的情况:小虎的势利,目无尊长,对继母朝华的万般刁难,赵家人,姚国栋对小虎的过分溺爱,温柔善良的万昭华内心的痛苦,借姚国栋之口表达出了他与昭华幸福的令人羡慕的婚姻。以不同的角度,多重的声音,从而描述了《憩园》中的所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而在写作技巧上,晚年的巴金不再那么的单一,在《憩园》里,他不在再像《家》中那样单纯地以主人公“觉慧”的视角而描绘一个大公馆乃至一个封建社会由兴盛走向衰变的故事,而是同时展开多个故事,让每个故事平行地前进。作者在叙写故事时,将杨家故事与姚家故事同时展开的:“姚国栋”把我接到他家里居住,“我”看到了姚国栋家里的情况“善良的第二任妻子,姚国栋的挥金如土,势利眼只爱钱财的儿子小虎,也就是在此时,“我”又看到了“偷”茶花的杨家小孩——寒儿。又采用倒叙的手法,引出了旧公馆的主人杨梦痴的悲惨的一生。作者让姚家与杨家的故事同时进行,多层次的穿插,不仅让文章看起来条理清晰简单,而且在另一种角度上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在心里产生了一种比较:杨梦痴与姚国栋的对比,两者都是纨绔子弟,挥金如土,但杨梦痴却才富

五车,学识广博,而姚国栋却才疏学浅,眼高手低,他们所醒悟的时间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不同。小虎和寒儿的对比,同时新时期的人儿,年纪相仿,性情却相差甚远,一个纯洁善良,一个势力无比。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不自觉的就形成了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与此同时,作者将文中的“我”——黎先生的小说《车夫与瞎女人》的故事穿插在里面以另一个平面视角叙述着故事,同时又从侧面烘托着主题,。小说的部分内容是这样的“老车夫在茶馆门口挨了打,带着一身伤痕去找瞎女人,他跌倒在他的门前。

„„

“你怎么啦?”女人吃了一惊,他摸索着,关心的问道。她抓到他那只伸出来的手。

“我绊了一跤,”车夫勉强笑着应答。

“啊呦,你绊倒哪儿,痛不痛?”他弯下身去。

“没有伤,我一点也不痛。”车夫一面揩脸上的血迹,一面发出笑声来。可泪水已经顺着脸颊流下来了。

„„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便能表达出瞎女人对车夫的关心,也能表达出车夫对瞎女人的爱。作者有意将小说故事穿插在“杨梦痴因抢吃的而遭挨打,寒儿努力的维护父亲,父亲因怕连累寒儿而自己远走的”的片段里,“黎先生”将其故事提炼,混入到小说中,表达了杨梦痴与寒儿的父子之情。他沉沦过,迷失过,但依然坚持着对寒儿的爱,那种无言的爱,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那样“从这铅笔所写的潦草字迹上,我看出了一个人的心灵,我不知道这个人“堕落”的故事,可是这短短的几句话使我明白了一个慈父的愿望。

或许杨梦痴的出走表现了他对儿子的爱,也可以说是他对儿子的歉意。可是我对这样的情感是不完全肯定的。人生不是一部狗血的电视剧,他没有设计好的情节与台词,要活在当下,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那些曾为你付出过的人。而“杨梦痴”的这一举动也只能体现了骨子里透露出来的软弱和责任感的缺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一个人选择你,愿意陪你到最后,无论怎样你都要陪着她,不该让她失望,要让对方知道他当初的选择没有错。“杨梦痴”的逃离固然是出于对儿子爱,对儿子的保护,可是他却没有考虑儿子的感受,儿子会不会喜欢。他的这种爱是自私的,就如同大儿子和妻子对他的爱一般,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

但在《憩园》中作者仍对传统的封建礼教有着深刻的批判。老文垂着手眨着眼答道:“黎老爷,你怎么这么说!你是我们老爷的好朋友,我们当地下的认得好好伺候。万一有伺候不周到的地方,请你不客气的骂我们几句”这句话使“我”听起来浑身不舒服,“我”被称为老爷,这还是头一次。“我”实在是听着不顺耳,

憩园人物篇三
《寒夜 憩园》

《寒夜》《憩园》的艺术特色

《家》属于“青春型”的创作,由真诚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特别容易唤起青年人的共鸣,代表着巴金前期创作的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整体上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

40年代中期,巴金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委顿生命”,写“血和痰”,调子也变得悲哀、忧郁,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作者摆脱青春时期的浪漫而趋向中年人的沉稳。一类延续《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的生活。这些作品中,《憩园》和《寒夜》是巴金作品中最富感染力而内含较丰厚的。 《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书中描写了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校,在乡村普及教育。这种平凡而高尚的追求给他们希望和鼓舞。但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使他们的理想破灭,生活濒于困境。男主人公汪文宣患了肺病,挣扎着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其妻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贫困凄凉的生活使一家人缺乏了对彼此的耐心和理解而陷入了无尽的争吵中。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她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充满活力的曾树生爱怜丈夫,赡养全家,却又不能忍受婆婆的埋怨和刺伤,也不甘心和这个毫无生气的家庭一起沉沦、灭亡。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他只能用委屈自己来换取母亲和妻子的和解,维系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他善良、忠厚、懦弱,对母亲和妻子都怀着深沉的爱。

战事恶化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她一边继续给丈夫、儿子寄钱,一边要求分手。汪文宣尽管爱妻子,但还是忍痛答应了。曾树生得到自由,但她的心仍为这个破碎的家牵引。两个月后,当她从兰州回到重庆

探望时,已物是人非:汪文宣已悲惨的死去,婆婆和儿子不知去向,只剩下她

一个人在寒夜里孤独的行走。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

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并且通过他揭示了旧

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

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一 、平凡的人物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

汪母是一位旧式知识妇女形象,她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孙子,对儿孙总是

充满柔情,无论自己多么辛苦,她都心甘情愿细心地呵护着他们,把他们的衣,

食,住等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她对儿孙的爱,无可挑剔,她愿为儿子牺牲一切,

可谓之无私伟大。然而她的爱是自私的,正如她的媳妇曾树生所说,是一个“自

私而又顽固、保守”的女人。她对自己的儿媳,不但没有一点疼爱,而且达到了

不可相容的地步。她对媳妇总是没有好言语,说话刻薄无情,动不动就和媳妇

吵架,拿最恶毒的语言辱骂、嘲讽媳妇,对媳妇没有一丝一毫的宽容。

汪母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保守:因为儿子与媳妇是自由恋爱,既无

手续又没婚礼,她经常骂曾树生是儿子的“姘头”,强调自己是花轿迎娶,降低

媳妇的地位,看不起媳妇,与儿媳吵架,就拿这来羞辱媳妇;因为受“三从四德”

信条死死地捆绑,她总看不惯儿媳的“花瓶”生活,看不惯儿媳“一天打扮妖形

怪状”,上馆子,看戏、打牌、跳舞。对此她会冷嘲热讽,厌恶愤恨,认为媳妇

不守妇道,她却抹杀了树生做这些,是为了养家糊口的成绩。

汪母不但思想保守,还很顽固:儿子得了病,儿媳相信西医,多次让文宣到

西医那里诊治,可汪母一直对中医坚信不移,药吃了不少,儿子的病越治越厉害;

儿媳到兰州安顿下来后,还给文宣寄来的西医检查介绍信,也不知什么时候被母

亲偷偷地撕成了碎片。儿子的病在她的顽固坚持下,被中医误诊误治,结果一命

呜呼!

从汪母与媳妇的关系看,显示了她道德的恶,她是卑下的;从她与儿孙的

关系看,则显示了她道德的善,她又是高尚的。汪母就是这样一个高尚和卑下、

伟大与渺小两种品格奇妙融合在一起的老年妇女形象。在这个小人物身上体现

出她性格的复杂性。

再如汪文宣:他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当时脑子里满是美好的愿

望,甚至想为教育事业贡献毕生。他也曾大胆地表现出对习俗的不满与挑战,与

曾树生自由恋爱组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小家庭,他理想崇高,雄心勃勃。而如

今,他却是如此的懦弱无能,这样的胆小怕事,那样的庸碌无为!身为公司的校

对人员,他吃苦耐劳,不管母亲和妻子,还是他的同事钟老,总希望他“请天假

罢,不要把身体累坏了啊!”,可是他总觉得“有什么办法!我们既然吃公司的饭”;

为了保全这个饭碗,他埋头苦干,甚至病了也不敢回家休息。他从不与人争吵,

勤勤恳恳,一味工作,干当“老好人”。对上司周主任、吴科长那种冷酷的金钱、

权利欲虽心有不满,但只有忍气吞声;面对歌功颂德甚至狗屁不通的文章虽然

满腹牢骚,却也未敢发泄,还得精心修改,有时甚至违心赞颂。他肺疾日重,却

只能默默承受,不敢声张,甚至咳嗽吐血,竟然暗自吞咽。他的正直、善良、与

世无争,并未给自己带来好运,相反却始终被失望、困苦缠身,最后因肺病加

重而丢了工作。在家庭生活中,他又处于婆媳争执的夹缝之中,他孝敬母亲,也

爱妻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无法排解她们的纠纷,又不忍心伤害她们之中

的任何一个,只能以对自己的责备和委屈换取她们的同情和家庭暂时的安稳。

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痛苦万分,生活艰辛;他无力摆脱艰难的处境与

不平的命运,只能采取消极的人生态度:委曲求全、懦弱无能,甚至不惜泯灭

自己的人格,牺牲自己的生命,舍弃个人的理想、幸福和爱情。而残酷的现实

社会能回报他的也只能是苦难与死亡。

他感情真挚,对长年为家务繁忙的母亲,他觉得“其实你不应该省这点钱,

你也该少累点”, 对待受母亲冷眼的妻子,他总觉得“她虽然不肯回来,不过我

想,过几天她会回心转意的”;对因丧妻而酗酒的好朋友,他认为“不好过,为

什么还到这里来喝酒?”,并希望“早点回宿舍不好吗?我送你回去,”但他也是

满腹牢骚,认为“我这是什么思想!我怎么改变到这个地步!贪生怕死,只顾自

己!”但又希望“要是胜利早一点到来,我应该有办法改善我们的生活„„”

由此看出,汪文宣的悲剧命运是由万恶的旧社会、旧制度造成的。他也曾意

气风发、怀抱远大,后来,他却懦弱无能、逆来顺受,最终家破人亡。换言之,

汪文宣从时代的理想者沦为社会的落伍者直至牺牲者。他是悲剧性人物的典型,

是旧时代小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缩影,是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小知识分子

而曾树生却是一位温柔热情、聪慧美丽、富于幻想、不甘堕落的新派女性。

她不甘向命运低头,也不愿像丈夫那样苟且偷生。她没有消极地顺从忍受,甚至

萎缩个性,牺牲幸福以求生存。但是,出于生活所迫,她被迫到银行任职,成天

打扮得漂漂亮亮,充当“花瓶”的角色。她的性格中既有善良美好的一面,又有

爱慕虚荣的一面。她出走兰州既是生活所逼,又反映出她狠心抛开病危的丈夫而

去追求享受的自私心理。不可否认,曾树生有着小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对

她的侵蚀和引诱。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在复杂的环境中,曾

树生也呈现出复杂的性格。

她年轻美丽,有充沛的活力,思想开放,然而内心藏着孤独和苦闷,这苦闷

除了社会环境的压迫,和他的身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有关。一回到家里,面对病入

膏肓、未老先衰的丈夫,内心便控制不住惶恐和压抑。所以当陈主任引诱他去兰

州时,本来潜藏在内心的苦闷浮现出来,并驱使他离开丈夫。

曾树生是一个生活的强者,是有能力在绝望中支撑家庭、寻求生机的女人。

她与丈夫相比,她的视野较开阔,自信力较强,性格较倔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

比较乐观。当婆母把自己视为“姘头”,视为娼妓,仇恨满目、骂不绝口的时候,

她没有屈服,没有绝望,没有让生活的重负击垮自己。她不顾忌流言,不顾忌

冷眼,不顾忌婆婆的吵骂,她放弃自己的尊严,照样“上班”。就在这样的困境

中,曾树生并未失去对生活的勇气,仍在苦苦地挣扎和追求。她不满丈夫的懦

弱和无能,不思进取,她真诚地希望丈夫能够坚强,度过难关。

汪文宣虽然懦弱无能、逆来顺受、死气沉沉,但是曾树生仍然割不去对丈夫

的怜悯和爱。汪文宣在酒馆里喝得酩酊大醉,在回家的途中吐得一塌糊涂时,树

生碰见了他,把他扶回了家,给他洗脸脱衣脱袜,关心倍至;她充当花瓶,努

力赚钱,为孩子准备学费;为卧病在床的丈夫筹备数目不小的医药费;到了兰

州以后,每月都给家中寄钱并写信安慰家人。虽然婆媳关系不好,但也对婆婆

很关心和同情。她没有背叛丈夫,没有答应陈经理的追求作出欺骗丈夫的行为。

后来她又回到重庆,希望能和丈夫共同实现他们的愿望。 由此可见,曾树生是一个内心复杂,性格复杂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同时我们

也能看出在黑暗社会中,即使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妇女,也避免不了在生活的苦

海中挣扎。曾树生是一个时代的弱者,是一个动乱年代的牺牲品。

纵观《寒夜》人物形象,作家塑造得丰满而有个性,深透了人物的内心层次,

展示了人物的矛盾与冲突。作者没有一针见血地指斥所要抨击的对象,而是着力

刻画相互冲突的性格,深入挖掘各自的心理世界,深刻揭示了汪文宣家庭悲剧

的社会根源。是黑暗的社会时代环境和传统文化伦理观念,给三个“好人”带

来悲剧的结局。总而言之,他们生活的不幸和汪家的悲惨结局可以说是黑暗的社

会、不利的文化、畸变的性格共同酿就的。但愿那样的寒夜永不复返,如此的惨

剧绝迹世间!

二、氛围的营造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小说中大量运用对比场面,强化主人公的悲剧人生。在给周主任举办的生日

庆祝宴上,大家在灯光明亮的厅子里兴高采烈地谈笑,他却躲在一个角落里,缩

在一把椅子上,用茫然的眼光望着众人,偶尔端起杯子喝一两口茶;在街上敲梆

子的声音、夫妻吵架声音、戏班子走过的喧闹声、小贩叫卖“炒米糖开水”的声

音中,汪文宣静静地躺在床上,屋外生命的喧嚣声和屋内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汪文宣最终在锣鼓喧天的庆祝胜利时默默地死去,小人物的卑微与寂寞由此

可见。

小说中多次出现寒夜的意象。开篇,汪文宣一个人在街上行走,感受到“寒

气不住地刺他的脊背”;而结尾,曾淑生走在阴暗、寒冷、荒凉的市街上,“她不

时地掉头朝街的两旁看,她担心那些摇颤的电石光会被寒风吹灭。夜太冷了。她

需要温暖。”

“寒夜”既是汪文宣与曾淑生在寒冷的夜间街头行走的自然感受,也体现

了现实战时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家庭成员之间的难以化解的敌意和隔膜,给人带

来的寒冷黑暗之感。汪文宣受尽了冷酷的上司、刻薄的同事的歧视,也受够了爱

憩园人物篇四
《人物分析》

一、巴金:

(一)创作道路三阶段:(简单了解)

1、初期创作,显示了他的文学基本追求,代表作长篇小说《灭亡》(二十年代末),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基本追求是:(1)关心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命运;(2)关注年轻知识分子与家庭的关系;(3)显示一种高度的热情。

2、中期创作(三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末),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显示出其创作日趋成熟。

(1)对家庭题材的运用达到非常圆熟的境界,成为他创作作品的一个标志;

(2)对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成为其作品的中心主题;

(3)热情进一步燃烧,达到新的高度。

3、后期创作(1944-1949),《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是作品风格转换和深入阶段,“深入”体现在继续以家庭为题材,更加成熟,给家庭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意蕴:“转换”体现在巴金以往热情的风格转向冷静和深沉,对家庭描写由轰轰烈烈的大家庭转向小家庭,艺术视野开始浓缩(与茅盾相似),《寒夜》是巴金炉火纯青的一部作品。(绿皮书P.13)

(二)巴金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1、以家庭为主要题材,把家庭的意义在文学史上突出出来,显示了独特的典型意义:

(1)描写的对象是家庭,实际远远超过家庭本身,是把家庭当做社会的缩影来描写,通过家庭的兴盛衰亡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家庭的种种矛盾,看到社会的错综复杂。

(2)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充分联系着作家个人的人生经验,不仅看到对家、对社会的客观描写,而且看到作家充满主观激情的评判、议论、抒情。巴金经常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形象写在作品中,这是其作品始终充满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典型形象的塑造,分两类,一类泛泛而谈,如家庭、社会的抗争者——汪文宣、曾树生,叛逆者——觉慧,写出封建家庭和社会重压下年轻知识分子对人生的艰难选择。觉慧是五四时期反封建的典型,在种种选择下最终冲出家庭,这是封建家族日趋崩溃的重要原因。四十年代,汪文宣也是年轻知识分子,在社会重压下苦苦挣扎,结果以自己个人的毁灭,预示着社会的必然灭亡,揭示出只有整个社会发生改变,知识分子才有出路。另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是以觉新为代表的长房长孙形象,让人看到长房长孙形象所具有的家族文化意义和高度的文学审美意义——充满矛盾,特别复杂,由其地位决定,矛盾——真实——生活感,艺术感染力远远超过觉慧。

概括地讲,文学革命就是“五四”运动加“鲁、郭、茅”加四大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革命文学就是“巴、老、曹”加一系列文学思潮。

二、老舍

(一)简单了解老舍的创作道路:

1、早期创作:三个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初步显示出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首先是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此外,他的幽默讽刺的笔法也显露出来。

2、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等,而《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达到高峰及成熟的标志,《离婚》则标志着老舍作品幽默风格达到成熟。《猫城记》则是一部寓言体小说,政治色彩较浓。在这一阶段,老舍对市民化形象的描写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

3、后期作品《四世同堂》,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完整的体系,构成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化转变为揭露和批判。综观老舍整个创作,除上述特点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老舍的作品显示出浓郁的北京京味地方色彩——风俗民情、语言文化,这是贯穿老舍创作始终的特点,显示出老舍创作的特殊价值。

(二)老舍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一般来讲,分析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从三点进行分析:1、人物形象,2、艺术结构,3、语言特色,个别作家在这三点之外还有特殊追求。

1、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塑造了市民形象的体系(着重从《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两部作品分析),《骆驼祥子》主要对社会底层的市民命运进行思考,他们有什么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实现不了怎么办,就这样以底层市民的命运为视角,揭示出底层市民与社会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制度的腐朽。祥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是底层市民的缩影。《四世同堂》是以北京为背景,塑造了更多、更广阔的市民形象和阶层,如果说在祥子身上看到了底层市民的悲剧结局,那么在《四世同堂》中更多地看到了底层市民形象群体的性格特征,富有相当复杂性和变化性——生活艰难、地位卑下、生存态度务实。作品虽然以北京为背景,但赋予了特殊的时代蕴含——抗战时期沦陷区,在特定的时空下,老舍刻意描写在市民身上显示出的民族精神的变化,使读者进一步看到市民阶层的特点。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对市民形象的刻画是老舍独特的贡献,这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一直影响到当代作家。

2、艺术结构上的独特贡献。老舍善于讲故事,其作品传统文学特色浓厚,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舍从早期到《骆驼祥子》,作品结构单一,呈现出单线索发展的结构形式。随着创作的不断发展,艺术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其标志是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改变了老舍以往单线索发展的结构方式,呈现出多重复杂的网状结构方式——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线索发展,显示了长篇小说对生活容量的扩大,展现空间非常开阔,这种结构方式对老舍

自己,对现、当代作家都有重要影响,如《茶馆》就是一种开放式的、人物展览式的框架结构,《四世同堂》也显示了老舍小说叙述性的成熟。

3、语言艺术:对北京方言土语的纯熟运用。从初期至后期,这个特点贯穿始终,无愧于“京派语言大师”的称号,这个特点表现在小说的各个方面,包括作家本人的叙述语言,也包括人物形象的语言。小说中的语言得益于对北京风俗的描写,创造了特殊的语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显出语言的自然、和谐,以及语言与环境的相得益彰。

三、沈从文(创作道路不考)

△(一)创作的独特追求: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的湘西风情。远离都市,有鲜明的针对性,充满野性,充满原始味道。

1、执著性。沈从文人生阅历丰富,作品题材广泛,对当时中国社会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对湘西世界有一种执著的追求,既是审美的理想,也是生活的理想。

2、独特性。在了解、考察当时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他的审美眼光落到了湘西这块土地上,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构造作家追求的理想的完美人情,只有这样的环境,才有这样的情境。

★(二)作品的风格:(考试意义重大<刘先生原话>)

风格多样化,京派、乡土田园派、自由作家派(自由主义作家)、新月派。乡土气息浓厚,同时又很洋;作品很通俗,同时又很高雅,考试时可以从一两点出发,自由发挥。多样化、难以概括也是风格。

曹禺出现的价值和意义:

1、中国现代话剧从世纪之初引进一直到曹禺的《雷雨》、《日出》的问世,人们才真正领悟到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可以说曹禺是现代话剧真正的奠基人。

2、曹禺的话剧从艺术结构、人物形象、语言形式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显示了中国现代话剧独特的价值,这些都在于曹禺真正懂得中国戏剧和外国话剧的精髓,曹禺的话剧是最中国的又是最不中国的,因为他的话剧的剧情是中国的,而同时继承了西洋话剧以语言为主的特点。

3、曹禺的话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中国话剧引入正规、推向成熟,曹禺集编、导、演于一身,是一般剧作家不具备的,曾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3年专攻话剧,特别喜爱古希腊悲剧理论,是第一个将古希腊悲剧理论引入中国话剧创作的人。鲁迅说:“曹禺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曹禺一出现就是成熟的”。

△二、《雷雨》、《日出》在话剧创作中显示的艺术魅力及曹禺的独特风格。

曹禺的作品有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及根据《家》改编的同名话剧。《雷雨》、《日出》是曹禺最初的两部剧作,相差一年(1933、1934),一举奠定了曹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绿皮书P.237)

★1、突出显示了曹禺善于在剧本中结构剧烈紧张的戏剧冲突,通俗地讲就是让人觉得好看,悬念众多,高潮迭起。虽然《日出》的结构比《雷雨》平静一些,在艺术视野上开阔一些,戏剧冲突的偶然因素减少了一些,但依然表现出非常吸引人、耐人寻味的剧情发展。

(1)话剧首先讲究冲突、结构,曹禺的话剧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2)曹禺戏剧创作的审美追求恰恰主要体现在结构艺术上。从根本上看,曹禺的话剧中的冲突是人物命运的冲突。从《雷雨》到《日出》显示出作家的根本追求——表现人的命运之迷,探寻人的命运的困惑,但现实告诉人们,命运的把握是极其艰难甚至不可能的。力图把握命运和命运把握的艰难构成了一种根本矛盾,这是曹禺的话剧中根本追求的。曹禺说他对宇宙间的神秘事物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结构是曹禺话剧最大的魅力,体现了曹禺创作的根本动因和根本追求。

2、《雷雨》、《日出》和曹禺的话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显示了自己的特点。首先,曹禺善于充分运用每一个人物的生命内涵;其次,曹禺善于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通俗地讲即他善于把人写活,人物在动态中发展,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让读者、观众完整地了解一个人。曹禺的话剧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而且是充满诗意的。

3、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等,还显示了曹禺话剧中高超的语言艺术,语言极富感染力、表现力,准确且特别具有一种戏剧性,曹禺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他真正懂得把文学剧本语言和舞台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

三、夏衍:简单了解夏衍话剧的风格及追求。(课本P.426)

夏衍人生经历复杂,追求革命、追求进步,他的创作始终有一个明确的追求——要把一个作品的时代性、革命性、艺术性完美结合,这显示了夏衍话剧的独特风格。

1、夏衍的话剧有明确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揭露性和批判性。《上海屋檐下》创作于1937年4月,写重大社会变化之前时代社会的气氛,但并未写成简单的宣传,隐含在巧妙„„(此处未记全)

2、善于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善于写出普通人当中的崇高,同时又突出写出革命者的伟大情怀,突出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注意局限性和弱点,感到人物形象真实、具体。

3、追求戏剧结构的平淡、生活化。

四、简单了解田汉话剧的独特风格。

田汉与洪深、夏衍、欧阳予倩都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

1、早年参加创造社,所以在创作中始终带有某种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

2、人生经历始终与演艺界保持密切关系,对艺人生活特别熟悉,所以田汉的话剧特别善于表现艺人形象和生活,始终有一点浪漫色彩。

田汉话剧的浪漫风格具体表现在:

(1)语言的抒情性。

(2)情节的传奇性。

(3)人物形象的戏剧性,笔下人物总是生活在戏剧中,呈现出演员演演员、戏中又有戏的特色。

(4)形式多样性。

憩园人物篇五
《人物简介:人民作家——巴金》

憩园人物篇六
《论《憩园》中的家庭教育观》

论《憩园》中的家庭教育观

作者:姜秀华

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3期

摘 ; ;要: 《憩园》是一部关于教育的史诗,它代表了巴金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一种深刻思考。以杨(姚)家公馆为背景,描写了杨、姚两个家庭的悲剧故事,揭示了溺爱是使青少年走向堕落乃至自我毁灭的重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了几个具有良好德行的榜样。 关键词: 《憩园》 ; ;家庭教育观 ; ;长宜子孙 ; ;悲剧

“鲁迅曾在《狂人日记》这篇白话文小说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号召,并在文中通过鲜明的正反事例,教育了青年一代。”①同样,巴金在《憩园》中折射的是关于青年一代的教育问题,并渗透强烈的家庭教育理念。作品谈及了六个家庭的孩子,通过他们最后的结局,揭示溺爱对一个人的危害。如果一个家庭只是一味地留财富于子孙却不能培育他们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自我生存的技能,那么,这些子孙面对的将是自我毁灭和堕落,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将会被财富稀释和消耗。

一、“败家子”(富家子弟)悲剧的审视

《憩园》以杨家公馆为中心,以第一人称“我”(黎先生)为视角,把杨、姚两家的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像轮回一样揭示两家的悲剧故事。

杨梦痴。他是小说中的灵魂人物,悲剧之一。文中一开始李老汉说道:“三老爷小时,老太爷顶喜欢他,事事将就他,后来三老爷长大了,接了三太太,又给朋友带坏了,把家产败个精光,连三太太的陪嫁也花光了。”[2]17作者一开始就表明了杨梦痴这个阔家少爷的“败家”,又以“我”的视角开始审视他的悲剧。“我”追随他到了“大仙祠”,公馆隔壁的一个破败寺庙。作者接着在十九章叙述了这个曾经的阔家三少爷(杨梦痴),因不能自食其力,偷吃东西,被壮汉当街殴打。一次次的因没有钱和吃的回“家”,但仍不改其嫖的恶习,被大儿子和妻子逐出家门,杨梦痴曾愧疚和悔恨地给自己的小儿子留下纸条忏悔,但因曾经溺爱而养成的坐吃山空的习惯,导致没有生存技能,最终沦为躲躲藏藏的、偷盗成习的乞丐,最后由于染上霍乱,被抛尸野外而死。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文字渲染了杨老三的悲惨境遇,在备尝自己栽下的苦果之后那种失悔、自责的心理,深刻鲜明地表明了作者“我”对因溺爱而成为败家子教育的审视。富裕的生活使人养成的寄生生活的习惯对一个人的破坏力是极大的,他甚至毁掉堕落者想重新做人的机会。

姚小虎。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悲剧之二。作者第一次提到小虎是这样写的:“我忽然听见一个小孩的声音高叫:„爹,爹‟!我抬起头,正看见一个穿西装的十一二岁的小孩跑到朋友的身边来。”[2]13小虎的华丽出场,与最后的悲剧收场产生强烈的对照。朋友推着他的膀子使他向“我”行礼时,“他还带着一种类似傲慢或轻蔑的眼光在打量我”[2]14。由于赵家外婆比有千多

亩田的姚家更有钱,仗势欺人,处处庇护小虎,不让其上学,接去让其打扑克、赌钱,致使小虎小小年纪就骄纵蛮横,盛气凌人地对待客人与仆人。这样的家庭教育令人心悸。

姚国栋也是作者泼墨较多的人物。他大学毕业以后留过洋,做过教授和官,后来回家靠他父亲遗留的财产过着安闲的日子,买了杨家大公馆,娶了温柔贤惠的妻子。他自负,决定写具有大气魄的小说,但写上不到两万字就放弃了,承认自己“没这个本领”;他翻译雨果的小说《九三年》,译了两章,连自己也读不通就丢开了。他永远有“无穷无尽的牢骚”,唯独“对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满意”[2]13。他自认为自己有钱,对小虎的种种恶习不但不加以管束,反而一次次地迁就纵容,注重他吃和玩的能力,而不注重品行教育,可以说就是姚国栋种种的不作为、骄纵的溺爱、赵家外婆的庇护,使得小虎成为脾气大只懂赌钱、看戏、毫无上进心的贵族少爷。在富裕的家庭环境和亲人过多的宠爱之下成长起来的小虎最终落得被水冲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悲惨结局。

在三十五章中,与小虎相同结局的富寡妇的儿子,年纪不过十八九岁,也是最后被水淹死的,他是死于自负和骄纵。杨梦痴的死不见尸,小虎的死不见尸,以及富寡妇的儿子的结局,可以说他们是被毫无原则的溺爱和富裕的生活给毁了。“巴金揭示这些人物的命运,并为他们各自安排了一个悲痛的结局,充分而强烈的显示出作者对其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批判和审视。”②

二、良好品德的示范者

巴金作品具有很深刻的人道主义色彩,他说:“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我几十年来探索的就是这个问题。”[3]102在《憩园》中,作者就深刻地塑造了几个做人的榜样。

黎先生。他是《憩园》中一个重要的主人公,他的家境并不富裕,靠伯父的帮助念了半年的大学。但他是一个自食其力、有追求的人,关心民生疾苦,终日“为那些善良的人的命运痛苦着”。他诚实守信,答应前辈作家按时交稿。“他特别善于观察,首次见到小虎就发现他身上存在严重的教育问题,担心小虎被溺爱和纵容毁掉,并因此而不能安静的入睡。”③他为人谦卑、不愿劳烦他人,对于姚家的仆人特别尊敬。他特别富有同情心,关心杨家小孩,帮助他照顾父亲,并且后期极力请求姚国栋救寒儿父亲出狱,尽自己的一切力量为杨家父子排忧解难。他同情姚太太的处境,鼓励她要积极生活下去,并为姚太太改变自己小说的结局,为的是“给她带来幸福,让她脸上永远现出灿烂的微笑”[2]27。黎先生是做人的良好典范,他身上的优良品质值得青少年学习。

万昭华。她出生在一个不太富裕但有文化氛围的家庭。她温柔善良,对丈夫体贴,虽为后妈,但对小虎的衣食住行关怀备至。尤其关心小虎的学习,并且苦心相劝自己的丈夫要正确教育小虎,不要一味地纵容小虎。“她从来没有骂过下人半句”[2]15,尽管赵家一直仇视她,并经常教唆小虎为难她,但她还是“愿意把前头太太的母亲当作自己的母亲,把前头太太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2]16。同情“寒儿”,邀请杨老三“过来坐坐”。她认为:“人要想活得有意义点,

就应帮助人,让哭的发笑、饿的饱足、冷的温暖,能够在别人的幸福里,在别人的生活和记忆中看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不断„扩大自己‟。”[2]40她渴望自己当一个护士,“帮助那些不幸的病人,挽这个一把、给那个拿点东西,拿药减轻第三个人的痛苦,用安慰的话驱散第四个人的寂寞”[2]40。圣经中“牺牲是最大的幸福”[2]40,姚太太的品行是对其最好的诠释。《憩园》在第二十八章的对话中,仔细地描述了她为自己不能为抗战胜利做点事的愧疚和痛楚。这些都体现了万昭华深厚的仁慈和博爱精神。她虽是虚构的,却是作者“我”用心所塑造的道德典范,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杨家小孩寒儿。他是《憩园》中的关键人物,由于家庭的原因,他过早地经历了悲欢离合和人情冷暖,懂得很多道理,懂得过多的钱会使人造孽,他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文中一开始提到他是一个“会讲话的人”,与小虎相比,他特别有礼貌。他“聪明、好强”,好学上进,“每回考试,都中头二三名”[2]17。当父亲被打时,尽自己的全力捍卫父亲的尊严,用心照顾父亲。他的所作所为值得学习。尤其是在现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时代,对那些生长在富裕家庭的孩子,杨寒儿这一形象有着深刻的榜样作用,对父母的爱和孝敬,对他人的礼貌和谦卑,是青少年一代应有的道德行为。

刘老汉、老文。他们对“憩园”的主人是忠诚的,杨家公馆卖给姚加后,刘老汉依然守着不离开,照顾杨家寒儿,并为他感到自豪,为自己主人的处境而担忧。“憩园”的另一个姚家仆人老文对自己的主人是忠诚的,担心主人的儿子学坏,为自己的主人没有好好管教小虎而气愤,得知小虎被洪水冲走而难过。作者对李老汉和老文的描写并不多,但他忠诚的良好品德被塑造得很深刻。

作者通过正面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他们的美德,从不同的角度把道德教育艺术详尽地展示出来。他们是做人的典范、道德的楷模,为青少年的身心成长提供学习的榜样,在无形中彰显教育的重要性。

三、财富不“长宜子孙”

巴金曾说:“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个生活的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的道路!„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使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2]58

《憩园》这一部作品的教育意义不仅仅揭示了溺爱的家庭教育和做人的道德教育,还提醒世人“不留德行,留财产给子孙,是靠不住的”[2]33。“照壁上四个图案形的土红色篆字„长宜子孙‟嵌在蓝色的圆框子里”[2]10,“长宜子孙”是杨家的祖训,这一祖训使杨家世代恪守老一辈为后代谋取福利和财富陈规,然而其真正的含义却应该是教诲子孙修德行,行善事。“憩园”的前一代主人杨家由一个昌盛的大家族逐渐变为一个衰败的、四分五裂的小家,这一鲜明的事例在教导大家财产时是有限的,钱并不是万能的,短暂的物质富裕并不能长久支撑后代继续富裕地生活下去,倘若子孙对钱财不能善加利用,肆意挥霍,其结局将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2]其实深究细看这部作品,文中的姚家实则是杨家的继续,被溺爱浇灌的小虎实则是杨梦痴的继

续,杨家和姚家的最后结局都在证实寒儿的爷爷所说的道理:“不留德行,留财产给子孙,是靠不住的。”[2]33财富并不长宜子孙,这一道理对后世有深刻的警醒意义。

文中两次提到过多的钱会使人造孽。“我又不是没有饭吃,不过不像你有钱罢了。其实多几个造孽的钱又算什么”[2]10。杨寒儿的家境使他更独立、要强和优秀,也使他懂得过多钱并不会给人带来好处。黎先生和姚国栋谈论时“摇摇头,苦笑道:„我没有做富翁的福气,我也不想造这个孽”[2]57。这两处作者着意进行了描写。作者深知,财富不能长宜子孙,他后期曾说:“人应当靠自己的劳动去生活,把金钱留给子孙让他们过寄生生活,这是最愚蠢的事情,因此封建家庭里培养不出有用的好人来。我自己很幼稚,我懂得的事情极少,但是我蔑视那些靠遗产生活的人,我蔑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2]56

《憩园》还提到其他几个家庭。小虎姑姑家的孩子“从来不乱花钱,书读得也好,人人夸赞”[2]19。另一家就是富寡妇,家族富裕,人丁不旺,两房只生了一个儿子。河水大涨时,其儿子与人打赌。“结果游到半路,水打了两个漩儿,就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2]47。及姚太太娘家的哥哥,小虎姥姥的赵家等这几个家庭的叙述,作者泼墨并不多,只是轻描淡写,却对他们各自的家境和子女的结局都做了说明。这一鲜明的对比,揭示出“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彰显出家庭环境及其教育与影响在青少年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没有为人父母的设计陷害自己孩子的,很多父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但是真正按其道理教育孩子的却寥寥无几。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尤为重要。如果只是一味地骄纵和溺爱,一味地满足其各种无原则的需要,而不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人格意志的培养,那么最终必将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地发展,甚至走入危险境地,重蹈小虎和杨梦痴的覆辙。当今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其家庭教育更重要,现实中的道德滑坡越来越严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憩园》所反映的家庭教育理念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对现实中子女的教育有深刻的警醒意义,其中暗含的哲思值得后人思考和学习。

注释:

①②③王兴慧.家庭教育及影响的形象启示——巴金《憩园》重读[J].鸡西大学学报,2010,(6).感谢王兴慧学者看到了作者对其家庭教育方法的批判,分析的较为透彻,却未提及作者对其家庭教育理念缺失的审视。

参考文献:

[1]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巴金.憩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3]巴金.随想录2探索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李金旺.郑板桥家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5]薛金星.七年级下册(语文版)中学教材全解[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6]巴金.巴金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王兴慧.家庭教育及影响的形象启示——巴金《憩园》重读[J].鸡西大学学报,2010,

(6).

[8]谭杰.《憩园》启示意图与情感真实的冲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9]刘世楚.《憩园》人物谈[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10]刘素.从巴金《憩园》看家庭教育[J].文学评论,2010(05).

[11]周效凰.“长宜子孙”之两点感悟——再读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J].作家杂志,2008(02).

憩园人物篇七
《《激流三步曲》尾声——《憩园》》

憩园人物篇八
《高觉新与汪文宣人物形象比较分析》

高觉新,汪文宣形象之比较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从他1927年开始创作《灭亡》算起,已在文坛辛勤地耕耘了六十多个春秋,他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以深沉的笔调,激越的情绪,写作了大量的散文、杂文、评论,表达了自己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的愤慨,热情歌颂了为民族解放和生存而斗争的勇士。先后完成了《激流三部曲》、《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120多篇中、长短篇小说。塑造了无数个艺术形象。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和《寒夜》中分别描写了高觉新和汪文宣这两个出生于不同家庭,而生活在同一时代,都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影响的年青的知识份子的悲惨命运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影响下,在国民党反动腐败政府的摧残和冷漠下,他们两个都是接受过新思想的教育和薰陶,学习过现代文化,充满了理想、幸福、有前途的年青人,逐渐失去了原有斗志,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安静、为了生活,变成一个逆来顺受性格软弱的年青人。

《激流三部曲》之一《家》的主人公――高觉新是一个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的具有两重性格的病态人物。

人的性格就是一个人一部历史,它的由来必须要有一定的前因后果,《家》的主人公高觉新的两重性格来源于他所处的家庭和社会两个环境对他的影响。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一个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作用。高觉新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家庭,其祖父高老太爷在清朝当过大官,靠权力和剥削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且独掌了家庭的经济大权和高家年青人的生死大权,他就是高家的太上皇,他的话就是圣旨,全族人必须执行,否者就只有死路一条。在他的眼里,年青人没有什么自由、信仰可谈,只有服从、服从、再服从。他肆无忌惮地摧残年青一代的青春、爱情、生命、幸福。在高家高老太爷就是一切,他是这个家族至高至上的主宰者,也是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的执行者和护卫者。在这样环境里生活长大的作为长房长孙的高觉新,必然是这种制度的牺牲者和护卫者,他的什么幸福、理想、前途统统放在一边去了。

年青时的高觉新眉清目秀,聪明好学,深得教师和家长的赞美,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一个很有前途的人。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项课柱修满毕业的时候又名列第一。他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在中学肆业的四年中间,他失掉了母亲、失去了母爱,但却有另一种信念支持着他,那就是他的前程、美妙的幻梦与一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深爱着他的人――表姐梅小姐。他甚至幻想她就是他将来的配偶,而且祈祷一定是她。

然而梦想终归只是一场梦而已。就在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载誉归来的那天晚上,他的梦想被十分残酷地打破了,父亲把他叫到面前,告诉他:“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点抱孙子。”而且“我现在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内助。”而未婚妻是父亲在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一番后,用拈阄的办法,随意拈起来一个决定的。在封建专制家庭对子女的终生幸福用这种方法,真是太荒唐了。而高觉新呢,对于祖父和父亲的决定,他也不敢说一句反抗的话,更没有反抗的意思,只顺从地点了点头,表示愿意服从父亲的决定。只在后来回到自己的房里,才为他的前程、美梦和幸福的破灭而哭了一场。“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接受了这个既定的事实。

婚后不到半年,时疫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二十岁的他,平静地承担了长房长孙的责任,把大家庭的担子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为求能过几平静的生活,减少家庭内部表面上的争吵,他放弃了愤怒,放弃了奋斗,采取“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和长辈们妥协,糊起了稀泥,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敷衍,恭敬他们,陪他们打麻将,替他们买东西,计他们欢心。安然地做起了高家掌门人来。他从此失去理想,失去了前途,失增了爱情,也失去了个人的幸福,磨光了唯一的棱角,成为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

另一方面,由于他严重受封建家长的专制和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又竭力维护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制度,甘愿做一个屈从封建势力的孝子贤孙。他虽然受了“五四”新思想的一些影响,但总认为新思想太弱小,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几千年的封建秩序,封建社会制度根深蒂固是不可动摇的,太强大了。在他看来,“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的资格。”与旧势力作对是“鸡蛋碰墙壁”是自不量力,只能“白白牺牲自己”。由于他受这种思想的禁固和毒害,故尔,对封建专制,封建礼教惟命是从,而且以此律人。特别是在这个大家庭内部新旧两代人,两种思想的斗争中,他虽然在思想上站在青年人一边,但在行动上却总是与长辈们同步,站在旧思想的立场上。他明明知道端公捉鬼是迷信是骗人的把戏,但却不顾弟弟觉慧的反对,支持家长的决定,明明知道所谓“血光之灾”是骗人的鬼把戏,却又屈服于家长的安排,把妻子送到偏僻的乡间,使得爱妻在生小孩时难产,乡间缺少应有的医疗条件,最后瑞珏在痛苦中悲惨地丢掉了年青的生命。在觉民抗婚的问题上,作为一个牺牲者,他知道服从祖你的命令意味着什么,却又以劝降者的姿态再三要求觉民服从。

《寒夜》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家庭生活和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和对人的摧残。主公人汪文宣是一个初黑暗社会吞噬的知识份子。

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的年青人。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并由自由恋爱而结婚,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怀着满腔“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走向社会,想创办“乡村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理想和热情付之东流,“让那一大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毁掉了”。成为软弱者的典型。复杂的生活经历使他性格裂变,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隐忍和妥协成为汪文宣的主导方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的处世哲学。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地咳嗽,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总之他整天工作在惊心受怕环境里,严重地摧残了他身心的健康。正如巴金所写道:“也不知道是怎样起来的,他忽然咳了一声嗽,接着又咳了两声。他想吐痰,便走到屋角放痰孟的地方去。在十几分钟里面,他去了两次。吴科长不高兴地咳嗽一声,不,吴科长只是哼了一声。他便不敢去第三次。偏偏他又咳出痰来,他只好咽在肚里。过了一四分钟,他觉得喉咙又在发痒,他想忍住不咳出声来,可是他心理发慌,最后,一声咳嗽爆发出来了。一口痰不由他管束地吐在校样上。是红色的,是鲜红的血,他仿佛闻到了腥气。他呆呆地望着它。他所有的自持、挣扎、忍耐的力量一下子全失去了。那私到了无可挽救的时候了,他痛苦地想到,忽然听到周主一声轻咳,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一对眼睛,他吃了一惊,连忙俯下身在字纸篓里拾起一片废纸把血痰揩去。”继续工作,直到下班,再也不敢出声来“。

对自己的妻子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带着一个非常强烈的念头去代他的妻子,可是走了不到十步,他忽然想,他的同事会跟在他的后头吗?他们会取笑他吗?不知不觉到了她办事的地方,在街角。”他看见她从银行里出来,她不是一个人,她和一个三十左右的年青男人在一块儿,男人带笑地高谈阔论,她注意地听着,他们脚下去得很慢,而身子挨得很近,男人有时故意把膀子靠近女人的身体,女人有意无意在躲闪。“看见自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有说有笑,只觉得心里发冷,却不敢迎着他们走去,而害怕自己的妻子觉查出他是在跟踪她。明明有事找自己的妻子,却不敢上去,正如巴金所说:”忽然他一脸通红,心跳得厉害,他向前走去,像做了什么亏心事,想伸出手去抓她,或者大声唤她。但他什么也没有做。“犹豫了半天,最终”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真是一个可怜虫,尽活到了”有话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可怜地步。“

在家庭的婆媳之战中,他始终处磨心的地位中,他不敢批语谁,不敢评判是非曲直。 汪文宣处在母亲、妻子都真心爱他的环境,两个人都怕对方对文宣的爱超过自己,而使失去文宣,从而使他的母亲和妻子由对他的”爱“而引起的无休止的口角,有时的话语甚至严重伤害对方的心理。由于汪母早年丧夫,又是一个受过旧式教育的在国民党统治区受压抑而产生心理变态的旧式知识妇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没夫从子也“,严重禁固了她的思想,束缚了她的行为,使她总觉得:刀的儿媳树生能够挣钱养活自己,她却靠他们吃饭,所以她认为树生看不起她,使她处于下风,失去了一个婆婆的应有威严,为争口气,爱面子的汪母只好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在口角中她常说:”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拿花轿接来的,是拜过堂的,是明媒正娶,你的媒人在哪里,证婚人在哪里。“这样一些带有严重封建色彩的话语来刺激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儿媳树生,从而来满足她心理上需要。由于汪文宣软弱的性格,使他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对于他所深爱的两个女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行”苦肉记“,骂自己,打自己,用自虐来获得母亲和妻子的同情,以此来平息内战,以维系这个家庭的存在和安宁。他甚至产生”我对不起每一个人,我应该受罚。“的错误想法。正如他的妻子树生所说:”他是一个善良而懦弱的患病的丈夫。

“”我总觉得我们在一起不会幸福,我们中间缺少什么联系的东西,你不了解我。常常我发脾气,你对我让步,不用瑟声回答,你只用哀求的眼光看我。我就怕看你这种眼光,我就讨厌你这种眼光。你为什么这样软弱!那时候我多么希望你跟我吵一架,你打我骂我,我也会感到痛快,可是你只会哀求,只会叹气,只会哭。“这就是一个妻子对他丈夫性格的真实评价写照。

另一方面,汪文宣正直、善良、有正义感,内心也有对黑暗现实的不平与愤恨,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竭力想保持住好的品质。他老实、正派、不阿谀殷勤,在给顶头上司周主任祝寿的宴会上,众上皆大献殷勤,唯有他不去敬酒。他看不惯大家对总经理和周主任巴结的样子,那些卑下的奉承话使他发呕……”他自动地来,而来了以后他却没有一秒钟不后悔。趁着众人偷偷地溜走了,离开菜馆后,他觉得呼吸舒畅多了,他大步走着。“上级要他为一名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政界红人的”名著“作无耻吹捧时,”他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字句混杂在一起成了一个整块搁在他的脑子里,他不能够把它们一一分开。他的思路停滞啊,许久写不出一个字。……“后来糊里糊涂地写了一百五六十个字,但他却在心里骂自己”谎话、完全谎话“公中充满了对周主任之流的诅咒,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愤怒。

汪文宣心地善良,虽然他性格软弱,没有给妻子和母亲带来幸福和欢乐,但他对母亲和妻子的关怀体贴却是真心地。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考虑的还是树生,他没有将他病重的消息告诉树生,却忍受着极大的痛苦,亲笔歪歪斜斜写下了”我愿她幸福“的遗言。他从不让母亲代劳给树生回信,因为他知道他如不亲笔回信,那么她一定知道他病重了,为什么要让她知道自己病了呢。为了不拖累母亲,让母亲少受些苦,一天他吃力的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妈,你给我吃点毒药,让我快死,我不能看见你这样受苦,我太痛苦。“

当他在酒店碰见老同学柏青时,不顾自己处境艰难,满腔热忱地关心他,希望他鼓起生活的勇气。听到同事老钟因病去世,他不顾自己病入膏盲,亲自去墓地凭吊,寄托哀思,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青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带着妻子出走、失业、贫穷、疾病等精神上、肉体上的极度痛苦,结束了悲惨一生。

那么是谁阻止了高觉亲、汪文宣前进的步伐,使他们由”五四“时期反封建礼教的勇士,逐步蜕变成落伍者,懦弱者的呢,是那吃人的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礼教和黑暗腐朽的国民党反动政府。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以1919――1924年”五四“运动初期的成都为背景,集中写了高家四代人的生活,作者通过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从不同角度暴露了不甘心来亡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挽救自己失败的命运,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残酷的压迫,在高家内部进一步加强家长的专制统治,以封建礼教来约束家庭成员特别是年青一代接受新的思想,妄图保住行将来亡的封建统治。

高觉新生活在”五四“运动的初期,一方面在”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下,他和觉慧、觉民一样强烈地渴望个性解放,个性自由,渴望能获得个人的幸福生活,曾渴望到外国深造,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由于接受了一定的”四五“亲思想的影响,有一些方面也敢于坚持正义,并为

高家的年青一代也作了一些好事。如:支持弟弟高觉慧冲出高家这个封建囚笼,投身到大熔炉中去锻炼成长。对淑英逃离家庭后所遇到的困难给予各方面的帮助,对生病的倩儿请医生治病,倩儿死后出钱为她买棺材将她安葬等等;充分体现了他关心他人,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一面。

《寒夜》中的主人公汪文宣和高觉新一样,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有正义感,正直善良,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有崇高的理想和宏伟的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帮助贫穷子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走教育救国的道路。

另一方面,高觉新和汪文宣生活在”五四“新思想与封建专制礼教思想相互斗争的交替时代,黑暗的社会环境,腐败的社会制度,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什么”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等封建礼教思想的侵害,在这样复杂的生活环境中,使他们的性格产生裂变,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追求自由、积极向上、敢于斗争;另一方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为了生活,可以忍受“,为了安静采取”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活到了有话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可怜地步。

文章从高觉新、汪文宣两个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年青知识份子,在新旧思想激战的漩涡中,面临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在心灵与肉体,理智与**的尖锐冲突中,逐步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失去了理想抱负,失去了斗志,成为封建礼教的俘虏、弱者、牺牲品的悲惨命运,揭示了要成为一个强才获得个性的解放,人生的幸福,必须同传统的、封建的,阻碍社会进步的旧思想、黑暗腐败的社会制度及社会现象作坚决的斗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这是巴金创作的初衷,更是由这两个艺术形象给世人的呐喊,即使在现在,也有较中的现实意义。

憩园人物篇九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V 1. 汪文宣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 《憩园》B. 《寒夜》C. 《团圆》D. 《灭亡》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2. 巴金的作品中反映轿夫一家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与同情的是:A. 《可爱的人》B. 《路上所见》C. 《报复》D. 《悼橘宗一》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3. 在故意设“空缺”方面,格非的小说()就是典型的代表。A. 《迷舟》B. 《信使之函》C. 《访问梦境》D. 《请女人猜谜》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4.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是:A. 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B. “零度状态”的叙述C. 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D. D、重生活“纯态事实”的原生美,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5. 《迷舟》的作者是:A. 格非B. 苏童C. 余华D. 莫言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6. ()是姚斯文学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A. “现在接受”B. “期待视野”C. “先在理解”D. “先在知识”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7. 《许三观卖血记》的作者是:A. 莫言B. 洪峰C. 马原D. 余华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8. “ 先锋小说 ”的起点是()A. 《拉萨河的女神》B. 《你别无选择》C. 《红高粱》D. 《爸爸爸》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9. 在诗歌的艺术创造上,梁启超主张()A.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B. “弃典籍而采近事”C. “人各有面目,正不必与古人相同”D. “我手写我口”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10. 新创办的()第一次公布稿酬标准,又标志着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这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障。A. 《小说林》B. 《热风》C. 《大众文艺丛刊》D. 《文学杂志》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11. 下列属于巴金的短篇小说集的是:A. 《憩园》B. 《寒夜》C. 《第四病室》D. 《小人小事》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12. 周如水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 《灭亡》B. 《雾》C. 《新生》D. 《 菊芬 》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13. 首先提出

“言文合一”的是A. 胡适B. 梁实秋C. 黄遵宪D. 李叔同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14. 先锋小说家拒绝意义,拒绝深度模式的最初动因是:A. 革命B. 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C. 赚钱D. 迎合读者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15. 运用“ 戏拟 ”这种方式最受注目的作家是:A. 马原B. 莫言C. 格非D. 余华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16. “作为一个作家,我认为我的任务是宣传和平,我认为我的任务是把人类团结得更紧密。我愿意每张嘴都有面包,每个家都有住宅,每个小孩都受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这段文字出自巴金的哪一部作品?A. 《1956年新年随笔》B. 《给西方作家的公开信》C. 《友谊》D. 《苏合作同志》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17. 拥有最多的读者的“先锋作家”是:A. 格非B. 苏童C. 余华D. 莫言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18. 文学改良运动的终点是()A. 白话文运动B. 诗界革命C. 文学革命D. 小说界革命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19. 曾被人誉为 “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畅销小说”的是:A. 《雾》B. 《雨》C. 《电》D. 《家》正确答案:D 满分:2 分20. 《一地鸡毛》的作者是:A. 刘恒B. 方方C. 刘震云D. 池莉正确答案:C 满分:2 分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二、多选题(共 19 道试题,共 38 分。)V 1. 为了消解意义,先锋小说家主要进行的反传统的操作有:A. 通过纯粹的语言游戏进行反叙事的实验B. 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C. “戏拟”D. 虚构的真实性正确答案:ABC 满分:2 分2. 以下哪些是巴金的作品()A. 《憩园》B. 《寒夜》C. 《父与子》D. 《一个女人》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3. 巴金创作对本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表现在:A. “看官知道……”之类的模式B. 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C. 传统章回体小说的一些表现技巧D. 情节进行之中设置“悬念”和“扣子”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4. 下列余华的作品中被看作是戏拟传统武侠、侦探、言情小说,颠覆传统叙述模式的代表作的是:A. 《鲜血梅花》B. 《河边的错误》C. 《古典爱情》D. 《十八岁出门远行》正确答案:ABC 满分:2 分5. 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概括为:A. 简

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B. 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C. 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D.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6. 在文学争取回到文学本身,小说开始寻找自己的时候,作为“双子星座”出现的作家是:A. 戴厚英B. 白桦C. 莫言D. 马原正确答案:CD 满分:2 分7. 属于苏童作品的是()A. 《罂粟之家》B. 《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C. 《妻妾成群》D. 《红粉》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8. 下列哪些是黄遵宪的主张()A. “我手写我口”B. “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入诗”C. “欲求于古人之外,自树一帜”D. “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正确答案:ABC 满分:2 分9. 下列作品中,作者是苏童的是:A. 《妻妾成群》B. 《褐色鸟群》C. 《米》D. 《我的帝王生涯》正确答案:ACD 满分:2 分10. 池莉的主要作品有()A. 《烦恼人生》B. 《不谈爱情》C. 《太阳出世》D. 《你是一条河》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11. 下列人物中属于《雨》的是:A. 李剑虹B. 李静淑C. 姚国栋D. 万昭华正确答案:AB 满分:2 分12. 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的是:A. 《大篷车上》B. 《烦恼人生》C. 《不谈爱情》D. 《太阳出世》正确答案:BCD 满分:2 分13. 《激流三部曲》包括:A. 《家》B. 《火》C. 《春》D. 《秋》正确答案:ACD 满分:2 分14. 《激流三部曲》包括()A. 《家》B. 《春》C. 《火》D. 《秋》正确答案:ABD 满分:2 分15. 下列选项中是《团圆》中的人物的是:A. 王芳B. 王复标C. 王东D. 小虎正确答案:ABC 满分:2 分16. 传统的小说包括一下哪些的因素A. “语言”B. “叙述”C. “人物、故事、情节”D. “意义”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17. 八十年代中后期社会文化变迁的基本特点是:()A. 人文精神的失落B. 知识分子内部结构的调整C. 作家社会角色的转变D. 走向世界的文学梦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18. 巴金的作品常常出现“突变式的革命英雄”,下列选项中属于这类人物的有:A. 李冷B. 吴仁民C. 李佩珠D. 吴养清正确答案:ABCD 满分:2 分19. 在80年代末被称为“先锋小说家”的有()A. 孙甘露B. 叶兆言C. 莫言D. 鲁彦周正确答案:AB 满分:2 分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1 道试题,共 22 分。)V 1. “诗界革命 ”、“文

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2. 在接受《随想录》文本过程中,读者普遍认同、肯定其文化思想史意义或文学史意义。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3. 文革结束后,巴金复出文坛。此后,他最重要的作品《随想录》又恢复了三四十年代创作中那种满蕴着忧国忧民情绪,猛烈地批判社会锢疾的个性特征。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4. 在早期的《灭亡》、《雾》等小说中,“家”是一种痛苦的记忆,是年轻人迈向新生的障碍;不过,《雨》中的李剑虹李静淑父女的“家”则是例外,它是革命的摇篮,是年轻人走向进步的起点。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5.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6. “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 ,则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7. 从李冷、陈真、吴仁民、李佩珠以至于《家》中的觉慧、觉民,巴金一直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出革命的英雄,他一直在讲述和建构着理想英雄的人格神话。这也就使得他的作品带上了明显的主观想象成份。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8. 巴金创作中的这种浪漫主义倾向在抗战初期的作品如《火》第一部、第二部中并未彻底改变,只有到了创作《火》第三部以及长篇小说《秋》,他的风格转换才最后完成。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9. 刘震云1986年发表《 狗日的粮食 》 ,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A 满分:2 分10.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11. 《寒夜》虽然仍采用作者常用的全知全觉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 ,但叙述者通过不定内聚焦与非聚焦手段的交替运用,尽量让不同的故事人物表露自身心灵的合理化,从而为他们寻找出令人同情之处。A. 错误B. 正确正确答案:B 满分:2 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憩园人物》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天津憩园 白鹤憩园 憩园茶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憩园人物”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憩园人物"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0233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