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

2016-01-03 05:23: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车尔尼雪夫斯基篇一《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与艺术理论管窥》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车尔尼雪夫斯基篇一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与艺术理论管窥》

车尔尼雪夫斯基篇二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尼古拉·加甫利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哲学家、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出身于牧师家庭。1846年他到彼得堡大学学习,毕业后当中学语文教员,1853年至1862年领导了《现代人》杂志,开始了他的文学批评活动。这个杂志是当时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1862年被沙皇勒令停刊,同年七月他被逮捕,在狱中写了长篇小说《怎么办?》和几部中篇小说。1864年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流放期间写出了长篇小说《序幕》、《回光返照》和许多剧本。1883年被移往阿斯特拉罕城,直到1889年才允许返回故乡。他的著作极其丰富,涉及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等方面,主要有《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又译为《生活与美学》)、《果戈理时期俄国文学概观》、《莱辛》、《对反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劳动与资本》,还有大量的文学评论。马克思称赞他的著作给俄国增添了真正的光荣,列宁说他是“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他的著作“散发着阶级斗争的气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哲学上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并且提出了人本主义原则,肯定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思维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的一种特性。他用这一原则解释社会生活现象。但他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缺点,具有鲜明的辩证法。在伦理学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新”人的道德性,这种道德原则要求劳动,要求忠诚地为人民服务,为获取科学知识和改造现实而斗争。他还以此形成了“合理的利己主义”理论。认为一个人做有害于别人的行为对自己是不利的,应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合理地结合起来,一个人的行为要服从革命的合理性。他的这种道德观在小说《怎么办?》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影响了后世几代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文学批评上,他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赫尔岑的美学思想和文学理论。他的美学思想集中反映在《生活与美学》一书中。这是他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而写的学位论文。他自称“这篇论文的实质,是将现实和想象互相比较而为现实辩护,是在企图证明艺术作品决不能和活生生的现实相提并论”。他的基本论点是艺术美是现实美的摹本,摹本总要比蓝本稍逊一筹。他认为美学是“关于艺术的科学”,不是“关于美的科学”。他给美下了定义:“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

那就是美。”这三个命题都指的现实美。他说的“生活”,有“生命”的意思,包括了工人、自然界和理想的生活。所说“美的生活”,是“应当如此的生活”,艺术应再现“应该有的样子”,而不是“本来有的样子”。他断言美存在于现实本身,而不是由人移入现实的。他的这个观点是美学思想的一大成就。对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在文学理论史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是第一个肯定了现实高于艺术。他说:“诗的形象和现实中相应的形象比较起来,显然是无力的,不完全的,不明确的。”那么为什么要艺术呢?他认为那是因为全部的现实不都能成为艺术的内容,只有“能使人发生兴趣”的现实才能作为艺术的内容,艺术的作用在于能使人想象到现实,起到现实“代替品”的作用。这种看法虽有片面性,但他对艺术的社会作用是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了艺术作为“生活教科书”有三大作用: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判断生活。把“生活”非常鲜明的提到首位,这是他艺术观的总的公式。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另一重要著作是《果戈理时期俄国文学概观》,其矛头是直接指向自由派贵族批评家们的,因为他们宣称别林斯基的艺术观“过时”了,攻击果戈理派作家们的揭发性倾向。车尔尼雪夫斯基通过对现实主义作家们的历史的论述,强调了俄国文学同人民生活,同解放运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文学的思想性和作家应具有的先进思想,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原则,深刻揭露了“纯艺术”的实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与他的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一样,充分表明他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篇三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名句》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一1889)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1828年7月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岁进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从此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潜心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宣传进步思想。

1853年结婚之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回到彼得堡,成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家进步杂志的撰稿人。1855年发表著名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篇论文向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1856年涅克拉索夫出国就医,他接编《现代人》杂志,使它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强大阵地同年冬开始发表论文《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系统探讨了俄国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关入彼得保罗要塞。1864年他被判处服7年苦役并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在囚禁与流放中他毫不沮丧,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优秀作品,如《怎么办?》(1862一1863)《序幕》(1867一1869)。1883年获准在阿斯特拉罕居住。1889年才获准返回故乡。由于备受折磨,他于同年10月病逝。

● 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

● 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 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爱它吧,向它突进,为它工作,迎接它,尽可能地使它成为现实吧! ——车尔尼雪夫斯基

● 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 ——车尔尼雪夫斯基

●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车尔尼雪夫斯基 ● 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 ——车尔尼雪夫斯基

●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 应该坚信,思想和内容不是通过没头没脑的感伤,而是通过思考而得到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 人无论走到何处都是一样的,应当忍受,不该一味固执,跟社会作无谓的斗争。只要心安理得,我行我素就行了。要使人真正成为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车尔尼雪夫斯基

●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车尔尼雪夫斯基

● 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爱它吧,向它突进,为它工作,迎接它,尽可能地使它变成为现实吧!„„ ——车尔尼雪夫斯基

● 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 ——车尔尼雪夫斯基

● 只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劳动才能从繁重的负担转变成轻松而愉快的生理要求的满足。 ——车尔尼雪夫斯基

●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什么呢! ——车尔尼雪夫斯基

● 在对生活存着理智的清醒的态度的情况下,人们就能够战胜他们过去认为不能解决的悲剧。 ——车尔尼雪夫斯基

● 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只是因为它是和谬误以及虚伪对立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车尔尼雪夫斯基

● 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都是从斗争和牺牲中获得的,而美好的将来也要以同样的方法来获取。 ——车尔尼雪夫斯基

● 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快乐,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篇四
《名人名言-车尔尼雪夫斯基》

● 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

●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 一个人的活动,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所鼓舞,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

● 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爱它吧,向它突进,为它工作,迎接它,尽可能地使它成为现实吧!

● 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

●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 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对真正的教育和对人们的幸福来说,二者同样的有益和必要。

●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 应该坚信,思想和内容不是通过没头没脑的感伤,而是通过思考而得到的。 ● 人无论走到何处都是一样的,应当忍受,不该一味固执,跟社会作无谓的斗争。只要心安理得,我行我素就行了。

●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 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爱它吧,向它突进,为它工作,迎接它,尽可能地使它变成为现实吧!……

● 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

● 只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劳动才能从繁重的负担转变成轻松而愉快的生理要求的满足。

●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什么呢!

● 在对生活存着理智的清醒的态度的情况下,人们就能够战胜他们过去认为不能解决的悲剧。

● 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只是因为它是和谬误以及虚伪对立的。

● 历史的道路不是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 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都是从斗争和牺牲中获得的,而美好的将来也要以同样的方法来获取。

● 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并不是一种痛苦,而是快乐,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的。

● 灵感—这是一个不喜欢采访懒汉的客人。

● 。

车尔尼雪夫斯基篇五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是一部青春激荡的书。我记得其中的革命者拉赫美托夫说过一个关于阅读的意见,那意思是:读书要读最早的书,上游的书,原创性的书,其实就是指“经典”。他认为,其他大量的书都是出于对这些书的阐释。阅读《怎么办》时,我还是一个对世界充满新奇感、雄心勃勃的中学生,拉赫美托夫的意见自然很受用,于是贪婪地寻找、大口大口地吞咽经典文本,至今许多仍然未能消化。

经典过于丰富了,因此往往显得深奥难解。大约正是为此,幽默家马克·吐温这样定义经典,说那是“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不过,回过头看,在所有读过的书籍中,毕竟要数经典给予自己的教益为大。这是一些需要慢慢咀嚼、慢慢吸收的书。正如卡尔维诺说的,经典就是永远独特、意想不到的和新颖的书,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他在一篇题作《为什么读经典》的文章里,给经典列举了十四条定义,反复用“重读”和“初读”的经验作出说明,说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时那样给我们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初读也好像在重温的书。他还这样写道:经典作品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的文化时留下的足迹。就是说,经典富于历史文化的内涵,其价值超出了文本本身。无疑地,经典会唤起我们对过去的感受力,成为一种知识背景,带领我们上升到一个认识和创造的高度,从而确立自己。

大凡具有一定的阅读经验,我想,都会对卡尔维诺的定义表示认同。

前些年,出版界曾经有过一阵出版经典选本的小小热潮。选本多按不同学科进行,综合性的少见。而今,我编选的这套文丛,试图打破学科的壁垒,而以一种“人文精神”贯通之。选目则以欧美为主,其实是沿袭“西风东渐”时启蒙主义者的老路子,而加入一些新的文本材料,以见时代的播迁。

文丛共六种,学科以文、史、哲、政为主。其中三种为文献、理论、批评和记述;另三种为文学,纯属虚构类型。注重“人文”,就要求入选的作品,关注人类生存的现实境遇,而以社会的根本改造为依归。这些作品是真实的,也是真理的;它们符合善的原则,因为其中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由、公平、正义的普遍的要求;而且方式和形式是充分个人化的,所以是美的。

《思想踪迹》一种,选入十六世纪以降41位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宗教家、人文学者、作家和科学家的思想作品。本书约略可见思想史的脉络,但无意做成史料汇编,所以不曾编入那类纯知识主义、形而上学的文字,论述抽象体系和绝对理念的文字,像逻辑分析哲学就不曾入选;反之选择像作家卡森的关于环境问题的论辩,美国科学家关于“熵”的定律的阐释等,目的在于凸显思想的批判性和实践性。思想家流派不同,观点各异,如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正义论者与自由论者,彼此常有冲突的地方,但人文的倾向是同一的。思想家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这里惟是选其一点而不及其余。作为编者,与其说追求“客观”、“全面”,毋宁说执著于某种片面性,这都无须讳言。

作为历史学的一种资料,《历史镜像》有点特别,作者都是历史现场的见证者,而非单纯的叙述者。范围是二十世纪的人类世界,取材则是重大的社会运动和政治事件;这里的所谓“经典”,实指案例的经典性。中国本来很有些独具特色的案例,如文化大革命等,遗憾的是至今少有记录平实的公开文字。本书除收入韦君宜忆述延安“抢救运动”一文外,其他案例,暂付阙如。中国人的思想和文章,大约是需要慢慢锻炼的罢。

《广场钟声》主要收入演说词。在西方,演说始自希腊罗马,可谓源远流长。柏拉图说演说术是“灵魂的接引者”,演说的内容直接诉诸公众的灵魂,论影响,是并不亚于政治小册子的。自然,演说的条件首先得有公共空间;倘若社会上并不存在自由表达政见的空间,甚至连私人空间也被占有如《1984》所描述,那么任何富含思想的演说都将归于泯灭。演说之外,收入三篇人权宣言,都是影响深远的。

在人文主义传统中,文学的作用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不同于逻辑语言的演绎,它以想象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深入读者的内心,而不仅仅诉诸头脑。通过共鸣,作者与读者的主体性产生置换,读者因感受而唤起自身的精神诉求;在这里,所有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都化作生活问题,亲近、深入而无处不在。真正的文学,无论小说、散文和诗歌,都要求作者首先具有诚实的品格,有着正视现实的勇气。更大的勇气来自一种自由感和道义感,由此产生的文学是揭示性和干预性的,即使作者无意于宣传,一如论文和演说,读者仍然可以从中获得改造社会的积极的力量。目下所编的三种选本:《社会小说》、《文化随笔》、《自由诗篇》,就是这样的文学作品。它们与国家主义、虚无主义以及各种形式主义是无缘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篇六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悲剧》

第三节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悲剧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别林斯基的继承者,出身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牧师的家庭,自幼受到极为丰厚的文化教养,后求学于彼得堡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担任过中学文学教师。西欧的革命风暴,国内封建农奴制下的种种罪恶给年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以极大的刺激,使他的思想一开始就扎根在现实生活之中,并对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他浓厚的兴趣。这一切,使他在二十七岁的时候写出了著名的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奠定了他在欧洲美学史上的地位。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他一直在彼得堡《现代人》杂志从事揭露农奴制度和自由主义者的活动。一八六二年被捕,在牢房里写出了长篇小说的杰作《怎么办》;一八六四年被判决流放西伯利亚,期满后又遭放逐。终其一生,他除了一直受到秘密监视外,还被监禁两年,服苦役七年,流放十二年,共二十余年。他在苦难中度过了一生最美好的年华,但从未向暴力屈服过,总是千方百计在流放地坚持写作,表现了一个民主主义思想家的无畏和坚贞。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当时俄国人民中极享威望,一八六四年他从监禁转为流放的时候,沙皇政府在一个广场上将他挂牌示众,甚至用死刑宣判来威胁他,当时曾有一位姑娘冲上前来把一束鲜花扔向他,姑娘当然也立即遭到逮捕,而广场上却响起一片“车尔尼雪夫斯基万岁”的呼喊声。人民始终爱戴这位不屈的民主战士。

车尔尼雪夫斯基继承了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加以发展,在美学领域里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定义。黑格尔认为美是由理念赐加给现实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美就在现实生活之中,这显然是有明显区别的。就唯物主义的立场而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起点比别林斯基的终点还要跨前几步。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戏剧理论上影响最大的,是《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对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批判。他自己的悲剧观就是在这个批判中显现出来的。

一、对悲剧中命运观念的否定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观点出发,在实践上否定根据东方的或古代希腊的命运观念写成的悲剧,在理论上否定德国美学中企图把命运观念和现代科学调和起来的悲剧概念,批判的落脚点是后者。

一个人不预防任何不幸,倒可以安全,假如多方预防,则反而遭罹祸殃。这

就是古代人们对于可怕的、无从索解的人生奥秘的概括和理解。是什么在作怪呢?他们归诸命运。在古代人看来,那些老是喜欢破坏他们计划的种种祸害好象都是由一个任性而凶恶的坏女人制造出来的,这个坏女人就是命运,它有生命、有脾性,人们既掌握不了它,也战胜不了它,而它又特别喜欢和好人作对,弄得善无善终,泰极否来。于是,“人与命运的冲突”就成了自古以来悲剧的一个中心表现对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这种命运观念本身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已变得奇怪可笑,但严重的是这种奇怪观念仍然改头换面地出现在现代美学家的悲剧理论里。他举出这样一种悲剧理论:“人的自由行动扰乱了自然的正常进程;自然和自然规律于是起而反对那侵犯它们的权利的人;结果,苦难与死加于那行动的人,而且行动愈强,它所引起的反作用也愈剧烈:因为凡是伟大的人物都注定要遭到悲剧的命运。”这种理论把自由行动的人和森严的自然规律拉到了必然对峙的地位,而且把自然规律当成了一个活的东西,一受损害和侮辱便来实施报复。这样,被报复的对象的一切悲惨遭遇也就成了咎由自取,因为他损害了自然规律。伟大人物总得自由行动,因而总得侵犯和损害自然规律的尊严,结果也就总要被报复而堕入悲惨的境地。在这里,自然和自然规律成了绝对不是人们所能认识和掌握的东西,人们的自由活动似乎也没有合乎自然规律的可能,悲剧的产生也就成了一种铁铸钢浇的必然。这实际上很接近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设置了一个不是人们所能把握的理念,人们的自由活动再崇高、再神圣也总是片面的,于是与另一种片面的冲突而酿制悲剧,也必不可免。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这都是命运观念在现代悲剧理论中的再现。

这里的第一个问题是,自然和自然规律是不是永远要和人对立,而人永远没有掌握它们的可能?对于黑格尔的理论来说,是不是人们永远都得犯片面性的错误而受到惩处?车尔尼雪夫斯基予以明确的否定。他说:“自然规律可能而且确实常常对人和他的事业起危害作用;但是人类的一切行动却正要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自然对人是冷淡的;它不是人的朋友,也不是人的仇敌:它对于人是一个有时有利、有时又不利的活动场所。”这就是说,人是可以按规律行动的,世界未必有那么一种永远只会显示人们错误的力量,无论名之为自然,还是名之为理念。 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是,生活是否必然是悲剧的?伟大人物的生涯是否必然是悲剧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既然认为没有这么一种驱赶不开也战胜不了的庞然

大物在作弄人,那末生活悲剧也就不再是人的一种必然命运。斗争和冲突,其结果总是成败祸福间或有之,这样,命运的概念也就十分空洞了。他以生活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航海者同海斗争,同惊涛驻浪和暗礁斗争;他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难道这生活必然是悲剧的吗?有一只船遇着风暴给暗礁撞坏了,可是却有几百只船平安地抵达港口。就假定斗争总是必要的吧,但斗争并不一定都是不幸的。结局圆满的斗争,不论它经过了怎样的艰难,并不是痛苦,而是愉快,不是悲剧的,而只是戏剧性的。

对于伟大人物的命运,他又说:

伟大人物的命运是悲剧的吗?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正和渺小人物的命运一样;这里并没有任何必然性。„„伟大人物的命运是悲剧的或不是悲剧的,要看环境而定;在历史上,遭到悲剧命运的伟大人物比较少见,一生充满戏剧性而并没有悲剧的倒是更多。

命运观念的悲剧论者持论较为深入的一点是认为悲剧人物之所以成为悲剧人物,原因在于他们身上有各种与普遍律令不相符合的缺点和片面性,而这种缺点和片面性又是无法克服的,是他们生命存在的独特性体现。所以承受惩罚,陷入危难,均属无可奈何。如果说,自足而能动的自然和理念是造成悲剧的外部依据,那末人物克服不了的缺点和片面性则是内部依据,两相对照,两相交叠,就构成悲剧的必然。自然规律和理念犹如安置不动的烛炬,人物则如扑火的飞蛾。由此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又一个问题是:悲剧人物是否都是因自身的原因而咎由自取?他的答案是,有这种情况,但也不一定:“我们在悲剧中也还多少可以看到这种无辜的死,不管这些悲剧的作者是如何被他们的悲剧的概念所束缚:难道苔丝德梦娜真的是她自己毁灭的原因吗?任何人都可以看出来,完全是埃古的卑鄙的奸恶行为杀死了她。难道罗密欧和朱丽叶自己是他们毁灭的原因吗?„„认为每个死者都有罪过这个思想,是一个残酷而不近情理的思想。它和希腊的命

运观念及其种种变种之间的联系是很明显的。”以此推导出去,悲剧人物的遭难也同样不是象黑格尔说的是因为他们执持理念的片面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些话都说得非常浅显明白。实际上他是一层层地抽掉了悲剧的各种“注定性”因素,因此也就排除了命运观念在现代悲剧理论中的变种。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笔下,生活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大可理解和把握的状态,其中多的是意外之事,多的是自然的散乱分子,它没有一种单向持恒专门和什么人作对的力量,相反,人们可以通过艰苦征战而争得幸福和愉悦。这里,无疑跃动着一个决不被苦难征服的社会改革家的乐观主义精神。既不听任命运摆布,也不自怨自艾,更不对斗争的前途迷惘悲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悲剧论竟也是他的世界观和胸襟的一种袒示。

无论从社会观还是从艺术观来看,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悲剧理论中命运观念的清算都是基本合理的,有说服力的。

二、排斥“必然性”的悲剧论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反对命运观念的论述中我们已可发现,他厌恶把繁复的偶然事物简单地归并、浓缩成几条必然规律的做法。这样,他实际上扫及的对立面已比命运观念的悲剧论宽大得多了。

“伟大人物总会走向苦难和毁灭”,这是一种“必然性”,如前所述,是命运观念的变种,没有多少合理性;

“悲剧人物的遭遇总是自身原因造成的”,这也是一种“必然性”,有以偏概全之弊,但比上一条要合理一些。把悲剧遭遇的全部原因归于自身是错误的,相反,全然排除自身原因也是不对的。黑格尔喜欢在人物性格中寻找悲剧原因,这有深刻的一面,世间的灾难不会都是飞来横祸;

“德性结果总是胜利,邪恶总是受到惩处”,这是从上一种“必然性”里推导出来的又一种“必然性”,东、西方旧文化中司空见惯的报应题材就是依据着它来表现的。以一种善良的愿望、公平的幻想来冒充客观必然,这当然是唯物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所不能容忍的,不过这里的问题也比较复杂,不可一概而论。确实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世界并不是裁判所,而是生活的地方”,如果迷信有一种洞察一切而又公正持平的力量在裁处凶吉,这必然会堕入神学的泥渊。

哪会全都前后报应?多的是未惩之恶、未扬之善;但世界毕竟还是有规律的,社会上的人事互相制约,前后的因果连续总有线索可循,升沉盈缩的相对调节也不会被无控制的极端发展永久代替。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因果报应统观一切是荒唐的,有的是例外;否认世界上存在因果报应现象也是不对的,客观规律有时就是通过某些事情上的因果报应来呈现自己的力量的。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全然不接受道德冲突悲剧中因果之间的某些必然性,是有偏颇的。他说:

悲剧并不一定在我们心中唤起必然性的观念,必然性的观念决不是悲剧使人感动的基础,也不是悲剧的本质。

一个也许是完全偶然的悲剧的命运,仍不失其为悲剧。

自然中悲剧的必然性究竟在哪里呢?同自然斗争时发生的悲剧只是一个意外之灾。

这样一再申述,终于使他对必然性由冷淡而至蔑视,对偶然性由肯定而至偏爱。但是显而易见,一出不表现任何必然性的悲剧,固然与唯心主义的命运观念划清了界线,但纯粹是自然形态的偶然性事件又有什么意思呢?偶然之死,偶发之祸,如果它们背后不蕴藏着一定的必然,那实在是没有艺术价值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多次嘲笑“各种情况的必然的巧合”,但观众同时也忍受不了各种情况的偶然的生灭。

舍弃了必然性来为悲剧定性,车尔尼雪夫斯基只得作了这样一个拟定:“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还自赞“这个定义似乎把生活和艺术中一切悲剧都包括无遗了”。都包摄得进去,只得靠着极度的简约来开拓外延,无奈外延越大,内涵越小,这个定义也就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了。这个定义所产生的令人失望的单薄感,正是不理会一切必然性的结果。我们不妨来看看普列汉诺夫的有关评论:

“悲剧和命运观念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它和必

车尔尼雪夫斯基篇七
作文素材: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篇八
《车尔尼雪夫斯基理论产生背景及影响》

车尔尼雪夫斯基思想产生背景及历史影响

赵真

作为一个并不古老的民族,俄罗斯的历史构成相对简单:从公元6世纪起,东斯拉夫人向俄罗斯欧洲部分迁移;862年留里克王朝建立,1598年覆灭;经过短暂的混乱时期,罗曼诺夫王朝于1613年建立,于1917年被二月革命推翻;此后建立苏联,1991年解体;1991年俄罗斯联邦成立。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与整个俄罗斯的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起源于悠久的封建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并持久地影响着此后俄罗斯发展的每个阶段。

一. 车氏思想产生背景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民粹派创始人,空想社会主义者。车氏所生活的19世纪中期是俄国历史发展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当时,西欧和美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而沙皇俄国此时在内部逐渐成长的资本主义受限于①封建农奴制的枷锁,人民意识开始觉醒。

②列宁说:“俄国解放运动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是与影响过运动的俄国社会的三个主要阶级相适应的,这三个主要阶段就是:(1)贵族时期,大约从1825年到1861年;(2)平民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大致上从1861年到1895年;(3)无产阶级时期,从1895年到现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正是成长于贵族知识分子运动的高潮——③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后期。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在位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思潮和运动,代表的有十二月主义、农民社会主义、虚无主义、民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尤其是在30、40年代进行的对俄罗斯历史道路和未来方向的争论,在后来形成了以别林斯基和赫尔岑为首的革命民主主义。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是深刻地受到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思想影响并将其发展,成为了农民社会主义的代表、民粹主义的奠基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幼年便博览群书,精通多国语言,为人善于思考并富有同情心。他幼年生活在伏尔加河沿岸的萨拉托夫城,经常能看到纤夫和搬运工的住宿地。他通过农奴制、兵役、当局的专横蛮暴,体会到了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决定投身到反对农奴制的革命队伍中去。

大学时期他接触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作品,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理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和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还有康德的“实证主义”。之后经朋友介绍,他加入了地下革命组织“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

1848年2月,在法国巴黎爆发了民主革命,彼得堡的报纸上同步进行详细的报道。车尔尼雪夫斯基仔细研读国内外资料,与同学们热烈讨论着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普鲁东、路易·勃朗等人的著作,“热烈谈论西欧政治及其宣传的那些新原则新思想”。法国革命失败后,新上台的资产阶级共和派口头上高喊自由,却并没有“把自由贯彻到生活中去”。车尔尼雪夫斯基很快看穿了这一点。他更清楚的意识到,共和制将是国家的最终形式,他自己已成为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徒。在⑤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下,俄国政府加强了反动统治,俄国国内先进青年的反抗意识愈加强烈,同年,伟大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

去世,车尔尼雪夫斯基迫切期望着革命在俄国大地上的发生。他说:⑥“我迫不及待的盼望临近革命,我渴望革命”“若是我此刻在手中有政权,我就立刻宣布解放农民”。

1853年他参加了涅克拉索夫主编的《现代人》杂志,从此开始了以笔为刃的与沙皇政府正面较量的生活。由于他的加入,《现代人》很快成为俄国反对农奴制的大本营。

19世纪中期影响俄国历史进程的还有一场重要的战争:④克里米亚战争。这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在此次战争中,英军使用了工业革命中新发展的技术,包括线膛枪、蒸汽船等,大大提高了陆海军的作战能力,铁路和电报使战争中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俄国战败后,老沙皇尼古拉一世失意自杀,新沙皇尼古拉二世意识到,与其让农民集合起来彻底推翻农奴制,不如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19世纪50年代后期,即沙皇政府准备改革初期,革命者曾一度相信并赞扬沙皇的改革方案。1858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现代人》杂志上说:“对尼古拉二世的祝福是欧洲任何一位君主都没有受到过的,因为对他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着手解放自己的臣民。”

然而,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激进派革命者与沙皇政府对待解放农奴方法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诚实地说,尼古拉二世确实在逐步的进行改革,以缓慢推进的方法来尽量缓和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然而激进派革命者对政权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一心想一步到位,以最快的速度彻底推翻悠久的封建农奴制,然后从农民公社直接过渡到理想的社会主义形态,而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在看到沙皇政府的改革并没有向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后,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己受了骗,他于1860年末1861年初起草了一份革命传单,号召农民以武装暴动夺取自由,废除兵役和人头税,不要坏的官员,让村社带领大家。

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此后便开始了漫长的流放生涯,直到1889年才被允许回到故土。

注:①俄国农奴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早在9世纪时东斯拉夫人以基辅为中心形成基辅罗斯国家,此时东斯拉夫人的原始公社制已经解体,出现了早期的封建关系,罗斯大公、王公、贵族剥削村社农民的主要方式是征收贡物,村社农民尚未农奴化;11~12世纪,罗斯国家解体分裂为公国,在各公国内部出现了许多封建领地。封建主开始侵占农民的土地,村社自由农民中分化出来的富人也开始大量掠夺土地,教会、修道院则借助大公、王公的支持扩充地产。失去土地的农民便处于对封建主的依附地位,受其奴役。这一时期的法典规定,封建主对领地上的农民有支配权,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等。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大量的自由村社农民。这时的依附农民,也还不能说是农奴,封建主还没有对农民进行人身奴役;13~15世纪,俄罗斯各公国处于蒙古人入侵后所建的金帐汗国的控制下,封建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从15世纪起,封地制获得普遍的发展,出现封地贵族(或称服役贵族)。他们为了在服役期内从封地上榨取最大收入,竭力加强劳役制,并强制依附农民固着在封地上;15世纪末,莫斯科大公击败金帐汗国,使俄罗斯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16世纪后,封建土地所有制进一步扩大,农民的耕地急剧减少。为了适应欧洲市场需要,增加谷物生产,封建主普遍采用劳役制,加强对农奴的剥削。到17世纪,封地制也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服役人员有权将封地出售或转让他人。这样,封地和世袭领地已无区别。1649年,沙皇法典规定,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的时间多长,捕到后,连同家属和全部财产一律归回原主;18世纪,买卖农奴非常普遍。农奴的负担更为沉重,

劳役租通常每周三天,但往往增加到四五天甚至六七天。

农奴制经济是沙皇俄国专制统治的基础,在商品化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农奴制提供的廉价劳力曾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19世纪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农奴制是不相容的,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经济发展,使俄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

②列宁:《论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列宁全集》第20卷,第240页。 ③ 1825年12月在彼得堡发生的起义,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由知识分子组织的旨在推翻农奴制的革命运动。

④ 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引发的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持续到1858年,以俄国失败告终。此次战争对俄国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此后俄罗斯开始重视远东地区土地的争夺,在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俄国趁火打劫,趁机割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二.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原先的欧洲霸主地位不复存在;三.战争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加重了国内的经济危机,俄国因此尝到了封建专制的苦头,战后国内反对封建、反对农奴制的农民革命大量增加。

⑤ 1848-1849年,在欧洲大陆上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参与国家有意大利、法国、德意志、奥地利、匈牙利等大部分欧洲国家。此次革命为平民与贵族的对抗,体现了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力量与封建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此次革命虽以失败告终,但沉重有力地打击了欧洲封建主义势力,为今后1860年代奥地利帝国自由化、德意志及意大利两国统一打下了基础。

⑥ 《车尔尼雪夫斯基全集》第一卷356页、297页,俄文版。

二.车氏思想的历史影响

车尔尼雪夫斯基政治思想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1.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影响;2.对俄国民粹派激进主义知识分子的影响;3.对持相反观点的作家及思想家的影响。

一,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都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十分赞赏。尤其是列宁,他说道:“”在我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之前,对我起着主要作用的、占压倒优势影响的只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这种影响是从《怎么办》开始的…在它的影响下成千上百人成为了革命家…它也吸引了我。它使我受到非常巨大的影响…这部小说能使人的整个生命都充满活力…”在列宁后来谈到民主主义时,总想起车尔尼雪夫斯基。他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中写道:“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时代,为民主主义的斗争和为社会主义的斗争汇合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革命工作遇到困难时,他喜欢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革命工作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以此鼓励自己。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其坚忍不拔的不妥协不调和的精神深远地影响着列宁等革命者,他苦行僧似的生活和人品的正直,不愧为一个令人尊敬的政治偶像。

二,对俄国激进派知识分子的影响。车氏一向坚持以武装暴动的方式推翻封建制度,此种观点也鼓舞了一批19世纪俄国革命激进主义者。尤其19世纪60年代之后,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派别内部都出现了激进的个人恐怖主义倾向,渴望用牺牲自己肉体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方法来改变社会。

三,对持相反观点人士的影响。代表性的人物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氏欣赏

车氏的为人,但对他在《怎么办》中描写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生活不以为然,为此他写了著名的《地下室手记》来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正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思想上的不完善之处,激起了更多作家思维的火花,从而为世界文学与哲学增加了新的声音与力量。

车尔尼雪夫斯基篇九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理论中的人本生态美》

第11卷第4期2009年07月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车尔尼雪夫 车尔尼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车尔尼雪夫斯基”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车尔尼雪夫斯基"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055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