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感遇兰若生春夏

感遇兰若生春夏

2016-01-04 06:32:1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感遇兰若生春夏篇一《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感遇兰若生春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感遇兰若生春夏篇一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感遇兰若生春夏篇二
《感遇三十八首》

《感遇三十八首》陈子昂

陈子昂,初唐诗人,生活在那个开放、大气的朝代,有着富豪

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在他42年生命中,曾在朝为官,也曾慷慨从军。但是我们至今还常提起他,是因为他对唐诗发展的影响和他留存至今的诗和文章。

一提到陈子昂,我最先想起的是他的那首《登幽州台歌》,“前

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何等大气,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二个字写出一个开阔的意境,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前人的丰功伟绩都已经湮没在滚滚的历史中,后世的惊天之才今人也看不见,茫茫天地之间,只有诗人一人,诗人慨叹自己生不逢时,然而人的一生何其有限,一旦抱负落空,只能空留遗憾。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着诗人目空一切的孤傲,情感上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为之深深的感动。

与《登幽州台歌》这首千古绝唱同时的还有着代表着诗人复归

风雅、振起一代诗风起点的组诗《感遇三十八首》。这组诗不是诗人一时一地之作,大多创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既有诗人对时政的关心与讽刺,也有表现诗人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 诗人所处时间,正是贞观盛世后武则天专权时期,武后重用酷吏来俊臣等,大开告密之门,杀害朝臣与贵族。诗人在《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中从历史中拈出两则

对比鲜明的历史故事,夹叙夹议,借古讽今,抒写自己对时事的深沉感慨。

这首诗质朴雄健,寄寓遥深。诗中写了两个历史人物:乐羊和秦西巴。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说苑中有这么一段话: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县其子示乐羊,乐羊不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食之尽一杯。中山见其诚也,不忍与其战,果下之。遂为文侯开地。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是啊,骨肉之亲乃是天性,为了立功而吃下自己儿子的肉,血脉亲情尚能不顾怎可能对别人忠心。在诗人看来,当时朝臣中如乐羊这样的人太多,有些可能犹有过之。

诗人用秦西巴因不忍孤兽私放之而被中山君而益信的故事相对比。恰当而又显而易见的一个道理,这样的人能不顾血脉亲情,同样能叛君欺国,所以治国者应多用有仁有德之人。

他在面对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杀了许多唐朝的宗室,而下面的官员为了表示效忠于武则天,干了许多自以为“大义灭亲”之事。他对这种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深恶痛绝。可在诗人的立场,他不能正面说,因而写了这首诗。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首咏史诗,实质上是一首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清代陈沆《诗比兴笺》说它“刺武后宠用酷吏淫刑以逞也”。除此诗人更在《感遇》其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中对这种现象进行斥责。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感遇》,共

三十八首,这是第二首。诗中用兰草和杜若自比,寄托了个

人的身世之感。兰若之美,固然在于花色的修理,也得益绿

叶扶持。花叶掩映,植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

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用“芊蔚”与“青青”来形

容花叶的茂盛,对其充满赞赏之情。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

着紫色的茎,在林中独树一帜。“幽独”二字是写兰的卓然

风姿。 “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

零落。由夏入秋,秋风乍起芬芳的鲜花也就凋零了。 “幽独

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又以“白日晚”、“秋风生

写芳华逝去,寒光威逝,壮志难酬,寓意凄婉,寄槪遥深。

这首诗内在有很重的怨伤情绪,但却用缓和口气述出,达到“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感遇(第三十五)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感遇》中的“朝入云中郡”一首,大约也是这一次从军回来后所作的,其中写道:“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可与本诗相互印证。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这是一首寓言诗。全诗句句是写鸟,也句句是写人。 诗一开始就点出了诗的主角—— 羽毛赤青相杂的翡翠鸟。这种鸟生长在南方,筑巢在神话中名贵的三珠树上,这鸟本来自由自在,雌雄双飞,不幸被美人所喜爱,比之于黄金一般,于是这鸟就倒霉了,

翡翠鸟为什么会被美人喜爱呢?因为它的羽毛长得漂亮,既可以使美人的首饰临风招展,又可以使美人的锦被结采垂花,斑斓增艳。因此作为鸟,就不免在炎热的南州被杀,而将它的毛羽呈送到玉堂深处,妆点在美人的头上与床上。翡翠鸟既然知道自己将受到杀身之祸,何不远走高飞呢?可怜,这鸟儿巢居南海,还能算不远吗?没有用,虞人还是用罗网来找到了它。不论是鸟是人,总是有了才华,反被才华所累,正如象有齿,麝有香,因而遭受到杀身之祸一样,这样的遭遇,岂能不令人叹息呢?

这首诗句句寄寓很深,鹂栖居贵树,意喻诗人品志高洁,因为羽毛美丽被美人喜爱,意喻诗人的文才出众被武则天相中任用,用以点缀升平;被美人喜爱的结果却是杀身去羽,意喻被统治者压迫,丧失自由;翡翠鸟逃不出虞人之网实则象征诗人力单势薄逃不出统治者的控制。因此结尾叹鸟实为人自叹。近人吴闿生认为“此言士不幸见知于武后”,宋人刘辰翁认为“多是叹世,而卒不免”,将陈子昂比为扬雄之不幸而作莽大夫。

结束之后,最末第二句“多材信为累”,才把诗人的正意点出。一经点明,立即煞尾,这正是寓言的手法。这一寓言情节简单,但诗人叙述时却没有平铺直叙。开首二句叙述翡翠鸟的安乐生活,第三四句立即以问句作一转折,五六两句马上把首二句的和平愉快气氛打破,落入了残酷的结局,“炎洲”二字呼应“南海”,“玉堂”与“珠树林”对照,虽则两者都是豪华富贵的环境,而“珠树林”中是雌雄双栖,“玉堂阴”处是杀身委羽,诗

人采用对比的手法,为下文的“叹息”伏笔。七八两句,表面写得很繁华热闹,但美人头上、床上的“旖旎”“葳蕤”,是牺牲了双飞双宿的小鸟的生命换得来的,热闹繁华的背后,正是凄冷悲惨。第九句照文理应该发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远走高飞呢?”这里诗人用精简的手法,省去问题,而用“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这两句不问自答,然后落出正意:“多材信为累”,而以“叹息”作为结束,用“珍禽”两个代用词,反应起笔的“翡

翠”。“多材信为累”这一句,已由鸟说到人,诗人却马上缩住,一笔宕开,仍归之于鸟。短短十二句诗,艺术结构上却这样的起伏不平,大有尺幅千里之势。

感遇兰若生春夏篇三
《感遇三十八首》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出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

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阎昭典)

感遇兰若生春夏篇四
《感遇》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

书》

感遇(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

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

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

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

成! 【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

② 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

③芊蔚,草木茂盛。④朱蕤,红色的花。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5、冒:

覆盖。

(1)前四句中,作者笔下的兰若有怎样的特点?(4分)

(2)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6分)

(1)前四句中,作者笔下的兰若有怎样的特点?(4分)

答:红花紫茎,生长茂盛,

芬芳秀丽,压倒群芳。

(2)试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或比喻或比兴)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前半首的文字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首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

感遇兰若生春夏篇五
《感遇三十八首》

感遇三十八首

诗人:陈子昂 朝代:唐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塞上1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2,月明羌笛戍楼间3。

借问梅花何处落4,风吹一夜满关山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逢人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凉州词①

(唐) 王之涣

黄河②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③万仞④山。

羌笛⑤何须怨⑥杨柳⑦,春风不度⑧玉门关⑨。

(二)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①,欲饮琵琶②马上催③。[2] 醉卧沙场④君⑤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感遇兰若生春夏篇六
《感遇其二 陈子昂》

感遇兰若生春夏篇七
《感遇三十八首(其一)》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

①兰若:即兰草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有香气。

②芊蔚:草木茂盛。

③朱蕤冒紫茎: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蕤,草木下垂的样子。冒,覆盖。

④迟迟:和缓舒展的样子。

⑤袅袅:体态优美的样子。岁华:岁,岁月。华,花。

【赏析】

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感遇三十八首(其四)

陈子昂

乐羊为魏将, 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 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 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 况以奉君终。

这是《感遇诗》的第四首。诗人拈出两则对比鲜明的历史故事,夹叙夹议,借古讽今,抒写自己对时事的深沉感慨。全诗质朴雄健,寄寓遥深。诗中写了两个历史人物:乐羊和秦西巴。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把他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怀疑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中山君孟孙到野外去打猎,得到一只小鹿,就交给秦西巴带回去。老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中山君以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以后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王子。

一个为了贪立军功,居然忍心吃儿子的肉羹。骨肉之情薄到如此,这样的人,对别人岂能有忠心呢?一个怜悯孤兽,擅自将国君的猎物放生,却意外地提拔做王子的太傅。这样的人,对一只孤兽尚且有恻隐之心,何况对他的国君呢?他肯定是能忠君到底的。

现在要研究的是:陈子昂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历史故事?他当时“遇”到了什么事,因而有“感”要发呢?原来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杀了许多唐朝的宗室,甚至杀了太子李宏、李贤、皇孙李重润。上行下效,满朝文武大臣为了效忠于武则天,干了许多自以为“大义灭亲”的残忍事。例如大臣崔宣礼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礼的外甥霍献可却坚决要求判处崔宣礼以死刑,头触殿阶流血,以表示他不私其亲。陈子昂对这种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十分愤怒。但是他不便正面谴责,因而写了这首诗。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首咏史诗,实质上是一首针砭当时政治风气的讽谕诗。清代陈沆《诗比兴笺》说它“刺武后宠用酷吏淫刑以逞也”,是道出了作者旨意的。

感遇兰若生春夏篇八
《感遇其二__陈子昂》

感遇兰若生春夏篇九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诗歌鉴赏 - 韩山师范》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感遇兰若生春夏》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兰若生春夏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陈子昂兰若生春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感遇兰若生春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感遇兰若生春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081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