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爱的箴言圣经

爱的箴言圣经

2016-01-05 00:58:0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爱的箴言圣经篇一《圣经》 圣经和吟游 ...

爱的箴言圣经篇一
《圣经》

圣经和吟游诗人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38部诗剧是世界戏剧史上的巅峰之作。圣经是希伯来一基督教文化的首要经典,在世界文化史上译本最多、发行量最大。莎士比亚生前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方面受到圣经的影响,这对他能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戏剧家关系极大。细读两部经典莎剧和圣经,寻幽探奥,去伪存真。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与《圣经》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圣经》的观念和精神(主要指仁慈、宽恕、博爱)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巨大影响;二是莎士比亚在艺术上对《圣经》典故频繁巧妙地运用。

首先,仁慈、宽恕和博爱是莎士比亚戏剧竭力表现的主题,从而构成了莎剧鲜明的个性。众所周知,《圣经》自始至终鲜明地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圣经》中关于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箴言和训诫比比皆是。它们告诉世人:有了爱,一切过错和仇恨皆可化解。爱是把一切完善和谐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加拉太书》(Galatians)云:“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因为全部的法律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爱人如己。” (For all the law is fulfilled in one word, even in this: ‘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Chapter 5, Galatians, New Testament)这些思想对作为一个基督徒的莎士比亚来说,无疑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圣经》的博爱思想。莎士比亚的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就被誉为一曲永世不衰的“爱”与“美”的颂歌。这出悲剧通过蒙太古(Mercutio)和凯普莱特(Capulet)两大家族的世仇纷争与两家儿女之间的生死恋,反映了美好的生活原则被邪恶的仇恨激起的械斗所破坏,而悲剧的结局中却吐露出“和谐”的光芒,表达了一切向前看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这就融会了《圣经》所倡导的精神,即用“爱”去融化一切罪恶。从这个意义上讲,剧中男女主人公罗米欧与朱丽叶,是一对年轻的殉道者,他们用自己的“爱”化解了两大家族之间的刻骨仇恨。正因如此,评论家认为,尽管这是一出悲剧,但剧中处处洋溢着青春与春天的气息。同样,《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也是一部集中体现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的杰作。全剧以

爱情与友谊为主题,贯穿着对真诚爱心的赞颂。

其次,莎士比亚的剧作交织着对《圣经》典故的巧妙运用。它们运用得自然贴切,与剧情浑然一体,令人称奇叫绝。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接受了新教的洗礼。他在孩提时代就吟颂《圣经》。这种《圣经》文化教育,为他在随后的创作中汲取《圣经》营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由于莎士比亚谙熟《圣经》,因此,语汇随之丰富,修辞随之工巧,文思亦随之升华。莎士比亚作品与基督教及其《圣经》的关系,早已为研究者们所关注。美国学者樊戴克曾经作过统计,莎士比亚的每一出戏剧引用《圣经》的平均数是14次。莎士比亚剧作常常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圣经》典故,而使人物形象更加形神兼备,情趣盎然,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因安东尼奥放债不收利息,致使自己压低了高利贷利息,而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在第一幕第三场,夏洛克狡猾地借用《创世纪》中的典故为自己诡辩,神气活现地表现出为赚钱而不择手段的极度贪欲,暴露出他希望金钱“像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的深层心态。这样,莎士比亚通过巧妙运用《圣经》典故,揭示、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莎士比亚的特征恰恰在于,在这两大传统发生深度融会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代,他作为古希腊人本主义的最佳继承者,对希伯来-基督教的神本主义采取了兼收并蓄态度,将二者的精华珠联璧合地体现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作为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承袭着荷马的衣钵登上当时文学创作的峰巅。与此同时,莎士比亚又是一个对圣经相当了解的基督徒,见证了圣经文化如何渗入英国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胞之中。这为他汇融二希文化的精髓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正是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他既满腔热情地弘扬希腊精神,肯定人的正当欲望,歌颂人性、青春和爱情;又真诚地张扬希伯来精神,由衷赞美高尚的道德和仁慈博爱理念,从而为人类文学宝库贡献出一部部既洋溢着现世欢乐,又引导人趋于崇高的戏剧精品。而惟其如此,他的剧作才进入世界文学经典的前列,闪耀出永恒的理想光辉,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兼而追求尘世的幸福和灵魂的得救,因为其终极理想是人的健全发展,而健全的人生必然包含物质欲望的满足和精神追求的实现两种内容。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都以物质欲望的满足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这

决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由于所有动物都在生理本能的支配下寻求欲望的满足,生理本能便不再是人的本质特征。人文主义所张扬的人绝非只有动物性的野蛮人,而是既有世俗欲望又有信念和理想的文明人,这种人必然既追求尘世幸福,又盼望灵魂得救,而圣经及基督教文化早已为之打开了灵魂得救的大门。莎士比亚戏剧与圣经之所以能达成深层的贯通与契合,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另一位史学评论家樊戴克也说过:“莎士比亚作品的关键就在于道德律的尊严。他竭力用圣经的旨趣来表现这个真理给世人。他在《威尼斯商人》这剧中引用圣经达十四次,读者完全惊奇他引用圣经的频繁。”

莎士比亚是一个对圣经相当了解的基督徒,出生后即在家乡斯特拉福镇的圣三一教堂受洗入教,婚姻和生育情况在教堂中留下记录,死后也埋葬在教堂的墓地中。他生逢欧洲宗教改革和近代圣经英译的盛世,历经《科威兑勒译本》《、马太译本》《、大圣经》《、日内瓦圣经》《、主教圣经》等英文译本的相继流行,见证了圣经文化如何渗入英国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胞之中。这为他汇融二希文化的精髓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正是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中,他既满腔热情地弘扬希腊精神,肯定人的正当欲望,歌颂人性、青春和爱情;又真诚地张扬希伯来精神,由衷赞美高尚的道德和仁慈博爱理念,从而为人类文学宝库贡献出一部部既洋溢着现世欢乐,又引导人趋于崇高的戏剧精品。而惟其如此,他的剧作才进入世界文学经典的前列,闪耀出永恒的理想光辉,给人以无穷的审美享受。也惟其如此,400年来他的剧作才能在世界各地长演不衰,它们被整理、翻译、改编、演出、评论,所涉及的语种和发行量据说仅次于圣经。在一段时期中,国内学术界过多地强调人文主义者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而忽略了他们与圣经及基督教文化的联系,甚至误以为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人文主义作家是对抗基督教的。其实人文主义者并不反对基督教,他们反对的只是在中世纪倒行逆施的天主教会;他们主张通过宗教改革返回信仰的源头———原始基督教,基本途径是把圣经还给所有的信徒,使每个人都能借助读经与上帝实现直接的对话。对这一点,意大利学者加林阐述道“:人文主义所引起的深刻变革不可能不反映到宗教方面„„人文主义是对人的救赎,对自由的歌颂,它宽容、尊重一切信仰,尊重自由的批评。”加林进而指出“:一切信仰都潜在地相通,所有宗教和哲学都隐藏着一致性,一切都可以在理性中得到解释并找到它存在的基础„„

由此就必然产生一种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新的构思: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并从道德上加以重建,既能给人以尘世的幸福,又能拯救人的灵魂。”

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纵使有人能禁止圣经发行,把它完全烧毁,使它永远绝迹于人间,然而圣经的菁华和精神,它的正义、宽容、仁爱、救赎等伟大的教训,以及许多宝贵的金玉良言,仍然能够在莎士比亚作品中存留。《圣经》如影随形般地融入到莎士比亚的剧作之中。英国学者柏格斯曾经指出:“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纵使谁能禁止《圣经》的发行,完全禁毁了它,使它永远绝迹于人间,然而《圣经》中关于正义、宽容、仁爱、救赎等伟大的教训,以及其他许多宝贵的金言,仍得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留存。

爱的箴言圣经篇二
《莎士比亚与圣经》

《圣经》是世界文学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尤其是在英美流传最广、影响巨大的文学名著。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希腊文学一起,共同构筑了世界文学大厦的四根支柱。本文拟以莎士比亚及海明威为例,简要分析《圣经》对英美文学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莎士比亚与《圣经》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与《圣经》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圣经》的观念和精神(主要指仁慈、宽恕、博爱)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巨大影响;二是莎士比亚在艺术上对《圣经》典故频繁巧妙地运用。

首先,仁慈、宽恕和博爱是莎士比亚戏剧竭力表现的主题,从而构成了莎剧鲜明的个性。众所周知,《圣经》自始至终鲜明地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圣经》中关于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箴言和训诫比比皆是。它们告诉世人:有了爱,一切过错和仇恨皆可化解。爱是把一切完善和谐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加拉太书》(Galatians)云:“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因为全部的法律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爱人如己。” (For all the law is fulfilled in one word, even in this: ‘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Chapter 5, Galatians, New Testament)这些思想对作为一个基督徒的莎士比亚来说,无疑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圣经》的博爱思想。莎士比亚的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就被誉为一曲永世不衰的“爱”与“美”的颂歌。这出悲剧通过蒙太古(Mercutio)和凯普莱特(Capulet)两大家族的世仇纷争与两家儿女之间的生死恋,反映了美好的生活原则被邪恶的仇恨激起的械斗所破坏,而悲剧的结局中却吐露出“和谐”的光芒,表达了一切向前看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这就融会了《圣经》所倡导的精神,即用“爱”去融化一切罪恶。

从这个意义上讲,剧中男女主人公罗米欧与朱丽叶,是一对年轻的殉道者,他们用自己的“爱”化解了两大家族之间的刻骨仇恨。正因如此,评论家认为,尽管这是一出悲剧,但剧中处处洋溢着青春与春天的气息。同样,《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也是一部集中体现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的杰作。全剧以爱情与友谊为主题,贯穿着对真诚爱心的赞颂。

其次,莎士比亚的剧作交织着对《圣经》典故的巧妙运用。它们运用得自然贴切,与剧情浑然一体,令人称奇叫绝。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接受了新教的洗礼。他在孩提时代就吟颂《圣经》。这种《圣经》文化教育,为他在随后的创作中汲取《圣经》营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由于莎士比亚谙熟《圣经》,因此,语汇随之丰富,修辞随之工巧,文思亦随之升华。莎士比亚作品与基督教及其《圣经》的关系,早已为研究者们所关注。美国学者樊戴克曾经作过统计,莎士比亚的每一出戏剧引用《圣经》的平均数是14次。莎士比亚剧作常常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圣经》典故,而使人物形象更加形神兼备,情趣盎然,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因安东尼奥放债不收利息,致使自己压低了高利贷利息,而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在第一幕第三场,夏洛克狡猾地借用《创世纪》中的典故为自己诡辩,神气活现地表现出为赚钱而不择手段的极度贪欲,暴露出他希望金钱“像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的深层心态。这样,莎士比亚通过巧妙运用《圣经》典故,揭示、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圣经》如影随形般地融入到莎士比亚的剧作之中。英国学者柏格斯曾经指出:“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纵使谁能禁止《圣经》的发行,完全禁毁了它,使它永远绝迹于人间,然而《圣经》中关于正义、宽容、仁爱、救赎等伟大的教训,以及其他许多宝贵的金言,仍得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留

爱的箴言圣经篇三
《圣经与英美文 2》

爱的箴言圣经篇四
《圣经与欧美文学》

支柱。本文拟以莎士比亚及海明威为例,简要分析《圣经》对英美文学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典故频繁巧妙地运用。

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箴言和训诫比比皆是。它们告诉世人:有了爱,一切过错和仇恨皆可化解。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Chapter 5, Galatians, New Testament)这些思想对普莱特(Capulet)两大家族的世仇纷争与两家儿女之间的生死恋,反映了美好的生活原则被邪恶罗米欧与朱丽叶,是一对年轻的殉道者,他们用自己的“爱”化解了两大家族之间的刻骨仇恨。正为主题,贯穿着对真诚爱心的赞颂。

的洗礼。他在孩提时代就吟颂《圣经》。这种《圣经》文化教育,为他在随后的创作中汲取《圣曾经作过统计,莎士比亚的每一出戏剧引用《圣经》的平均数是14次。莎士比亚剧作常常由于、肉中刺。在第一幕第三场,夏洛克狡猾地借用《创世纪》中的典故为自己诡辩,神气活现地表

行,完全禁毁了它,使它永远绝迹于人间,然而《圣经》中关于正义、宽容、仁爱、救赎等伟大》与1611年出版的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本《圣经》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两者的文体风格非常相似。这句型是he-does-something这种简单的句式。《老人与海》的下面这段话就很有代表性:

from his right hand to his left and was hed his right hand in the sea while he watched the sun go into the oc且描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动作。就其句型来说,出现在这一段的所有句子采用的都是“主 谓语 宾语”的义就是动作的执行者做一件事,还使每一个动作都产生预期的结果。

nt, and it was so.(1∶7)

kind, and God saw it was good.(1∶21)

aw that it was good.(1∶25)

soul.(2∶7)

。比如描写上帝的God made the firmament, God create great whales等等。这些动作都有执行者(上帝或,并使之产生预期的结果。

便赋予他一种力量—— 一种做每件事都能产生一个实实在在结果的力量。这些动作及其结果与上帝的相比固为产生某种神性的光辉。

一座文学宝库。

爱的箴言圣经篇五
《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圣经》既是一部记录希伯来人历史的史书,同时又是一部内涵深邃的哲学著作。在英美文化传统形成的过程里,它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它已成为英美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素材宝库。所以,<圣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经》中有大量的格言。这些格言在《译本》中翻译的隽永深刻,妇孺皆知,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如: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或:treat others in the same way as you want to be treate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观其果知其树,观其行知其人。Better is a neighbor that is near than a brother far off. 远亲不如近邻。由于《圣经》在基督教世界中的权威地位,源于《钦定圣经译本》的格言往往就具有特殊的力量。它们在书面语和口语中经常的出现,形成了一种民间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如:劝善戒恶的格言: when words are many.sin is not absent.言多必失。All who take the sword will perish by the sword.玩火者必自焚。

再次,英语中有些词来源于圣经中的典故,scapegoat替罪羊,这句成语出自《圣经》中的利末记。替罪羊的故事是说:上帝想考验亚伯拉罕是否忠诚,要把他的爱子撒作为火祭品,亚伯拉罕就在高山上用石头砌起了祭坛,吧吓得魂不守舍的撒给绑了起来,放在准备点火的木柴上,然后举起尖刀朝着撒刺去。正在此刻,上帝派天使急速拉住了他的手腕。亚伯拉罕就把一只迷了路得羊捉来,代替撒做了祭品。于是人们就用替罪羊来作比喻代替受罪的人。

另外,还有一些源于《钦定圣经译本》的词,从原来的宗教意义中逐渐诞生出来的新的词义,从而变成了英语日常的词汇。如:creature一词源于《创世纪》,指上帝创造的有形无形的食物,现在指生物。Manna 一词源于《旧约.出埃及》,当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是,在矿业绝粮,此时天降食物,众人取而食之,称之为Manna.现在这一词指的是不期而遇的东西,令人振奋的东西。 当然从文化的一部分文学方面来看,《圣经》对英美文学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与《圣经》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圣经》的观念和精神(主要指仁慈、宽恕、博爱)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巨大影响;二是莎士比亚在艺术上对《圣经》典故频繁巧妙地运用。

首先,仁慈、宽恕和博爱是莎士比亚戏剧竭力表现的主题,从而构成了莎剧鲜明的个性。众所周知,《圣经》自始至终鲜明地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圣经》中关于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箴言和训诫比比皆是。它们告诉世人:有了爱,一切过错和仇恨皆可化解。爱是把一切完善和谐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加拉太书》(Galatians)云:“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因为全部的法律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爱人如己。” (For all the law is fulfilled in one word, even in this: ‘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Chapter 5, Galatians, New Testament)这些思想对作为一个基督徒的莎士比亚来说,无疑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圣经》的博爱思想。莎士比亚的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就被誉为一曲永世不衰的“爱”与“美”的颂歌。这出悲剧通过蒙太古(Mercutio)和凯普莱特(Capulet)两大家族的世仇纷争与两家儿女之间的生死恋,反映了美好的生活原则被邪恶的仇恨激起的械斗所破坏,而悲剧的结局中却吐露出“和谐”的光芒,表达了一切向前看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这就融会了《圣经》所倡导的精神,即用“爱”去融化一切罪恶。从这个意义上讲,剧中男女主人公罗米欧与朱丽叶,是一对年轻的殉道者,他们用自己的“爱”化解了两大家族之间的刻骨仇恨。正因如此,评论家认为,尽管这是一出悲剧,但剧中处处洋溢着青春与春天的气息。同样,《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也是一部集中体现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的杰作。全剧以爱情与友谊为主题,贯穿着对真诚爱心的赞颂。

其次,莎士比亚的剧作交织着对《圣经》典故的巧妙运用。它们运用得自然贴切,与剧情浑然一体,令人称奇叫绝。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接受了新教的洗礼。他在孩提时代就吟颂《圣经》。这种《圣经》文化教育,为他在随后的创作中汲取《圣经》营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由于莎士比亚谙熟《圣经》,因此,语汇随之丰富,修辞随之工巧,文思亦随之升华。莎士比亚作品与基督教及其《圣经》的关系,早已为研究者们所关注。美国学者樊戴克曾经作过统计,莎士比亚的每一出戏剧引用《圣经》的平均数是14次。莎士比亚剧作常常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圣经》典故,而使人物形象更加形神兼备,情趣盎然,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

克因安东尼奥放债不收利息,致使自己压低了高利贷利息,而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在第一幕第三场,夏洛克狡猾地借用《创世纪》中的典故为自己诡辩,神气活现地表现出为赚钱而不择手段的极度贪欲,暴露出他希望金钱“像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的深层心态。这样,莎士比亚通过巧妙运用《圣经》典故,揭示、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圣经》如影随形般地融入到莎士比亚的剧作之中。英国学者柏格斯曾经指出:“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纵使谁能禁止《圣经》的发行,完全禁毁了它,使它永远绝迹于人间,然而《圣经》中关于正义、宽容、仁爱、救赎等伟大的教训,以及其他许多宝贵的金言,仍得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留存。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圣经》赋予人们的世俗生活一种神圣色彩,它以独特的象征意义显示出它在世俗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在英美国家,《圣经》对人们日常生活随处可见。许多人胸前戴着十字架,《圣经》记载,耶稣为救世人愿降世为人,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流血牺牲。基督教的十字架,表示以耶稣舍己爱人的精神作为自己生活的最高准则。但英美国家的人们更多的是在胸前画一个无形的十字架表示崇拜、祈祷、献身、求助、谢恩、祝福等。甚至有的人说谎时也将食指和中指交叉成十字,放在背后或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乞求上帝保佑自己免遭谴责。在英美小酒店门口,有许多用白云做成的招牌,招徕顾客。据《圣经》记载,洪水大劫之后,诺亚等从方舟走出时,蔚蓝的天空上飘着一朵朵白云,天际映衬着旷古以来的彩虹。这是上帝与人立约的记号,表示洪水大劫不会重演。据此,水手们把这种类似船身的白云命名为“诺亚方舟”而方舟含有“避难所”喻意。这就是与《圣经》故事相关的白云作为招牌的的文化内涵。美国人在晚饭之前全家人必须做祈祷;在10 元、100 元美钞上,印有“In God,We trust”的字样;在英国学校,《圣经》是宗教课的必读课本;当人们乘坐的船或车出故障,你会看见许多人,特别是妇女在祈祷,口里念着“Amen! Thus may the lord do !”之类的话。在英美国家,13 与星期五被认为是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和日子,这些都与基督教有着密切

综上所述,《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它深入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丰富了英语语言的词汇宝库,体现出英美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与宗教文化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有机结合的。一个人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跨文化的语言,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知识,并且熟练地运用这些社会文化知识。这是因为《圣经》在其宗教的形成与发展的和社会以及人的思想的衍变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爱的箴言圣经篇六
《爱的价值》

爱的价值

一个旅行者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寺庙朝圣,这里空气稀薄、山路崎岖,虽然旅行者只带着简单的凝然背包,但每走一步还是气喘吁吁。此时,一个不足10岁的小女孩从他身边走过,身上背着一个胖胖的小男孩,艰难前行。旅行者关切地问:“孩子,是不是非常疲倦,你背的这么重。”小女孩看了旅行者一眼,微笑着说:“在你看来这是重量,但对我来说这不是重量,他是我弟弟。” 为何对成人来讲都是艰难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还有泰然自若?因为小女孩的心中有一份崇高的爱,所以她能面带微笑,无怨无悔。爱是什么?爱是付出而不求回报的人世间最伟大的感情。《圣经·哥林前》有一篇爱的箴言,对爱这样解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一篇爱的箴言把爱的真谛讲到了极致,爱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就是心中时刻想着别人,胸怀博大,不做对别人不利的事,少计较个人得失,对别人的成功从心底里高兴,而且持续不绝。 只要心中有爱,就可以随时随地改变自己。爱别人就会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就会努力去适应别人,尽心尽力为别人做事而没有怨言。平时,我们可能对别人的一些行为这也看不惯,那也有怨言,这实际上是缺乏爱的表现。没有爱就如同人没有阳光,没有水源,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基础。 只要心中有爱,就会学习别人的长处,改变自己的不足。人非生而知之,人的知识能力都是学习、借鉴而来的。心中有了爱,就会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长处,用显微镜看自己的缺点,用望远镜看美好明天。为何有这样的心态,就因为心怀对别人感恩和尊敬,看到的世界尽是非常美好、正面的东西,而不是满眼里丑恶和负面。心中有美好的世界,眼中的世界也一定是美好的。 只要心中有爱,对生命、生活就是态度就是积极的、向上的、热心的、充满感激的。我们常说,哀大莫过心死。心死就是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为何如此?就是一个人看到周围的世界是灰暗的、别人对自己都是恶意的,感觉不到人世间任何的温暖。这是一个人的心态出了故障,凡事多看到正面,多看别人的长处,多看积极的东西,信靠别人,内心就会是积极向上、满怀感激、激情充盈。因此爱就要调正心态,对人和事充满感情,凡事往好处想,往好处做,自然就会有好和结果。

对于爱,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共同的,只要心中装下了别人,就能装下整个世界。这就是爱的价值所在。

爱的箴言圣经篇七
《Focal Points-- Shakespeare and the Bible》

Focal Points:

Shakespeare and the Bible

莎士比亚戏剧与《圣经》

1. Shakespeare’s Position and Influence

2. Shakespeare and the Bible

“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

“莎士比亚悲剧堪称‘基督教悲剧’。”

莎士比亚的每一出戏引用《圣经》的平均数是14次。38部戏剧中直接引用和化用《圣经》达1000多处,“God”一词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出现过700次, 莎剧中出现的《圣经》人物大约有40个, 《圣经》中的事件在莎剧中出现了30多处。

举例:

《哈姆雷特》:“该隐的故事”(25次)

《李尔王》:明确引用《圣经》(14次)

一、 《圣经》的观念和精神(主要指仁慈、宽恕、博爱)的巨大影响;

1、《圣经》中关于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箴言和训诫

如:1、“宽恕别人过错的,得人喜爱;不忘旧恨的,破坏友谊。” ----圣经•箴言 列举:2、3……?

2、《圣经》精神在莎翁戏剧中的体现

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Through love serve one another The Merchant of Venice:

鲍西亚(Portia),安东尼奥(Antonio)与基督徒(Christian)的关系?

二、艺术上对《圣经》典故的巧妙运用。

※《圣经》典故在莎翁戏剧中的运用

1.正用:如《哈姆雷特》,举例

2.反讽:如《哈姆雷特》,举例

3.戏仿: The Merchant of Venice, The Twelfth Night举例

4. 偷换概念: 《终成眷属》“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5.《圣经》中的洗礼:《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李尔王》中的李尔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圣经》

一、内容和主旨

圣经中对爱情的表述。如《旧约·雅歌》中的,列举

十四行诗 = 爱情《圣经》

圣经中十字架的含义:十字架 = 基督教信仰的标志 = 上帝与世人的十四行诗中为爱的忍受,列举

二、 艺术形式

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 对意象的解读:举例

a. 伊甸园

b. 生育

c. 浪子回头

d. 魔王撒旦

爱的箴言圣经篇八
《moderndesigntech》

爱的箴言圣经篇九
《这不是一场旅行》

这不是一场旅行

自由,就是路再长都长不过我35码半的脚步。

——前记

一对好闺蜜,一个拖箱,一双相机,一脑子稀奇古怪的想法,厦门.鼓浪屿!我知道这不只是一场旅行!

这不是一场旅行,出发,这是一次问寻。

飞机延误推迟2个小时起飞,这样的事情总是让人无奈。抱怨的声音在整个候机厅里此起彼伏。难道一出发就要被天气带的连同心情也阴霾吗?两个小妮子的旅行当然不走寻常路!2013年初就计划好要来一场只有闺蜜的旅行,然后写一本旅行日记,记录下路上遇见的一切美好的事情。于是我们在每一张纸上写上了“2013我要”, 然后发给候机厅同样热爱生活、热爱旅行的人,用相机记录下了每一颗在路上的心不平凡的愿望。渐渐的候机厅里焦虑烦躁的旅客们开始围了过来。伴随着暴雨的不再是抱怨声,大家七嘴八舌“2013我要带父母去旅行”、“2013我一定要跟她表白”、“2013我要生个宝宝”„„

我和好闺蜜都没想到这样简单的举动让整个候机厅都洋溢起了幸福的味道,暴雨的压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大家对生活美好的憧憬,天气阴霾又怎样,只要心情晴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2013年就这样过去快一半,年初的个人目标完成多少?想做的事情又做成了几件?2013你又要什么呢?

这不是一场旅行,这是一次音乐与文艺情怀的邂逅。

无论是陈罐西式茶货铺,还是张三疯奶茶店,又或者赵小姐的茶和馅饼;鼓浪屿各色小资情怀的店铺早已在网上炒的火热。但是我觉得鼓浪屿的文艺情怀绝对不只是这些商业化的店铺。

鼓浪屿的文艺情怀是它的宁静和往事。行走在黄昏的小巷里,残余的清辉,像一层薄薄的轻纱覆盖着这海上花园。一栋栋古典的建筑随着轻缓的脚步慢慢映入眼帘,欧式的贵族别墅、深幽的古典公馆、闲适的小民居„„雕花的铁窗、精美的珠帘、布满青苔的墙头上伸出的枝叶、红瓦圆顶的欧式浪漫„„每一处都精致万分,仿佛每一扇门窗背后都有一个远去的关于爱的故事。

鼓浪屿的文艺情怀更是特别的旅行方式。如果有爱人、挚友没有办法跟你一起来鼓浪屿,没关系,买一本鼓浪屿盖章旅行本,开始浪漫的旅行吧!鼓浪屿的每一个店铺都有设计非常别致的旅行章,沿途去一个地方盖一个章,盖章本也盖完了,自然一整个鼓浪屿也就在手中了。当你回去,你就可以对着你的爱人、你的挚友说“来!让我送你一整个鼓浪屿”,这是多么浪漫特别的旅行礼物啊。

鼓浪屿的文艺情怀渗透的连菽庄花园、日光岩、皓月园这样的景点都分外妖娆。难怪有人说鼓浪屿是上帝的海上花园。但我想它不只是上帝的海上花园,它更是天堂的八音盒,音乐已经成为了鼓浪屿的灵魂。。无论是每一个路标、每一块地砖上的音符,还是钢琴博物馆、风琴博物馆的古老乐器,甚至一下渡口就能看到鼓浪屿之波,那五线谱的曼妙提醒着你,这是一座跟音乐有关的小岛。幸运的是我和闺蜜还碰巧遇上了岛上最古老的教堂举办的海峡两岸手风琴演奏会,坐在静谧的教堂听着悠扬的音乐,听完音乐出门我恰好看到了教堂石碑上刻的《圣经 爱的箴言》“爱是恒久忍耐,又是恩慈。爱是永不止息”,谁能说这不是一次音乐与文艺情怀的邂逅呢?

这不是一场旅行,这是一场青春盛宴。

多少人在看《北京青年》的时候想抛掉一切抱负,重走一次青春?其实重走青春不用像电视里一样那么浮夸,去看想看的风景、偶遇一群青春驴友、看看满头白发还携手旅行的老夫妻,旅行途中的青春又何尝不是一场盛宴。

早就计划好这是一场不一样的旅行,闺蜜二人组特意置办了一样的双生姐妹装,着实狠狠赚足了回头率。偶遇刚毕业的大学生驴友,大家带上红领巾一起去80后主题餐馆大快朵颐,同样的青春年华,搭伙一小段旅程,骑上多人自行车,沿着厦门的环海路,任海风伴着欢歌拂面。鼓浪屿的十二洞天石林,偶的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说“看我遇到两个好像是双胞胎的小姑娘”,回头看原来是一位白发爷爷对着DV边拍边说,于是我们回头向大爷挥手打招呼,好奇问大爷怎么是独自旅行,他笑笑说拍了以后给不敢下来的老伴看。谁说他满头白发却不在青春,我说他们的爱长青不朽!

做传播策划的我一直很喜欢非常勿扰栏目那个“我来了,你在哪”的视频策

划。 “我来了,你在哪儿?”我想说,在路上!去旅行吧!在路上,那不只是一场旅行,是致我们不会逝去的关于爱、青春、友情的恒久纪念。

纵然时光可以流逝,青春不会复返,但只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踏出旅行的脚步,精彩的将会是你的人生。

我想去巴黎 看埃菲尔铁塔

去普罗旺斯 看薰衣草 去爱琴海 看蓝顶白房子 去阿姆斯特丹看漫山遍野的雏菊

爱的箴言圣经篇十
《什么是爱》

当我们欢然围在圣诞树前唱着平安夜的时候,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个儿子,原本也可以与他的家人一起平平安安过日子的,可他也许厌倦了那一尘不变的生活,就向父亲要走了自己的一份财产,自由自在地出了远门。他任意放荡,挥霍无度,很快就耗尽了一切。后来的日子他给人打过工,喂过猪,连猪吃的豆荚他都吃不上。有一天他突然醒悟道:咦,为什么我不回头呢?于是他回到父亲那里,悔过地说:父亲啊,我不配做你儿子,求你把我当成雇工收留吧。可那位父亲呢?远远看见儿子走来,就迫不及待地跑上前,抱住他,亲他,把上好的袍子给他穿,把最肥的牛犊杀了给他吃。父亲说:这个孩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我理当为他高兴。

跟我们讲这个故事的,就是耶稣。今天,我们似乎仍能听到他在一千多年前讲这个故事时温柔的声音。他把上帝对人的呼唤,比作那位苦苦等待的父亲。当他张开双臂,微笑地迎向他的逆子的时候,就在那敞开的怀抱里,我们没有看见悲苦,没有看见怨恨,甚至没有看见忧伤,我们只看见了一样最宝贵的礼物:爱,无与伦比的爱,不计代价的爱,没有条件的爱。

爱是寒冬夜里升起的一堆篝火,是骄阳下递到面前的一杯果汁;爱是母亲孤独地淌过死亡之河后分娩的生命,是红地毯上彼此说"我愿意"时的誓言;爱,是人内心的一片柔软,是无论怎样的富有都填不满的渴望,爱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人类时给予我们最珍贵的拥有。

古今中外,有过无数首关于爱的歌曲,歌中唱道:"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我爱你永远不改变。"又有无数首关于爱的歌曲,歌中唱道:"我不再相信永恒的誓言,随着你的爱离我走远。"于是,我们迷惑起来,就像一只为了寻找草原而迷失在草原的羊羔。我们一遍遍地以为找到了爱的真谛,却一遍遍地在新的故事中推翻自己。罗大佑唱过一首叫爱的箴言的歌:"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爱是永恒的旋律……"认真的人们依然在不停地追问着,那没有人能了解的永恒的旋律,究竟在哪里呢?

当我们在节日里捧回圣诞礼物,或相聚烛光晚宴,另一些故事也在同时发生,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在别人温暖的窗口,冻死在冰天雪地的平安夜。有多少人,还没有得到起码的爱,又有多少人,在微笑的面孔下藏着一颗破碎的心。人世间的爱啊,总是那样带着缺憾!总是有人在为着爱而被爱伤害,总有妻子在说:我全心全意爱你,可你给了我什么?总有丈夫在说:为什么你要把爱变成一种负担?总有人在不公正的竞争中遭到暗算,总有人在还击了之后解气地说:这叫以牙还牙!总有新闻在不停报道:又有人在遭歹徒追杀时敲不开一扇紧闭的门;又有某地的广场在人们欢庆时炸成废墟……上帝最初交给我们一个多么和谐的世界,却被人带着私欲改造成了今天。今天,即便是在人的爱中,我们也依然看见了私欲的面孔,这就是为什么,爱,人们渴望它,却总在为它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谁来告诉我们,那永恒的旋律,究竟在哪里呢?

有一个人来了,就在两千零三年之前的圣诞夜,从天上降到人间。他是神,却为我们道成了一个会饥饿会疼痛的肉身;他是天上地下的君王,却降生在一个贫寒的马槽;他知晓一切,却谦卑柔和;他要把人类的奥秘带给我们,却是衣衫褴褛地走遍四方;他与最令人厌恶的罪人们一同坐席,因为他说,他来,就是为这世上有罪的人得着拯救;他被无知的人们戏弄殴打,却举目望天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在十字架上,当他被当成罪人打上死亡的铁钉,在天上,却从此赎回了所有负罪的灵魂!--什么样的人,才能

拥有这样的胸怀?什么样的人才能付出这般牺牲的爱、这般属天的爱?耶稣,一个被称做拿撒勒木匠的儿子,用最柔和的声音带来了宇宙上帝的命令: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彼此相爱。因为——神就是爱!

哦,那永恒的旋律啊,就在耶稣的一生中找到了。那带着无限权柄的爱的命令,就在他最轻柔的话语中,穿透了两千年人间!耶稣说: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这正是天父无条件的爱啊。你们谁心里有担不起的重担吗,来,到我这里来,我就把我的平安白白地赐给你。亲爱的朋友你看见耶稣那张开的双臂了吗?他正是那位等待着浪子归来的父亲,无论你曾经多么悖逆,那张开的臂膀却带着不变的爱等你回来。那张开的臂膀啊,就是一个大大的十字架,为要成就这世界上每一颗心灵的平安;而只有每一颗心灵都平安,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和平的世界。

这就是基督耶稣的爱,天父上帝的爱。如果,你曾经被爱伤害也伤害过爱,如果,你依然在寻找一个关于爱的答案,请打开这本宝贵的圣经,读一读神留给我们的话: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圣经·哥林多前书13章)


爱的箴言圣经相关热词搜索:圣经中爱的箴言 圣经爱的箴言英文 爱的箴言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爱的箴言圣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爱的箴言圣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0890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