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观书有感其二

观书有感其二

2016-01-06 10:02:3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观书有感其二篇一《拓展学习: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

观书有感其二篇一
《拓展学习: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1 / 1

观书有感其二篇二
《临帖-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是三行先生長青學苑書法臨帖:朱熹《觀書有感》泛舟

是志成 後製編輯 2015.06.03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觀書有感】

其二:泛舟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 艨艟(音蒙沖):古代戰船。也作蒙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譯文】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父親是三行先生書法原作】

观书有感其二篇三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换种形式,来对诗?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 《游山西村》)

2.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宋代的一位伟大学者朱熹的一首古诗《观书有感》,齐读课题 观就是——看,感——有感而发,感受,连起来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朱熹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理学家,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指名读诗,同学们读正确了。古诗讲究韵律美,因此读古诗还要读出节奏。板书:读出节奏

二、读出节奏。

1、指名读,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在停顿处稍微拖长一点儿,言断意不断,是不是更有味道

来试一遍,相信你行的。读得好,感谢你给我们带来遐想的空间。齐读。

三、读出诗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诗歌,贵在朗读。刚才我们读出了节奏。接下来,我们还要读懂意思,让我们借助插图,再读诗文,注意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交流,有没有读不懂的字词?

“鉴” (老师也查了字典,选字先义项:(1)镜子。(2)仔细看。生:古代镜子。师:

古代镜子是用铜等金属制成的 ,所以底下是“金”。生开:打开。师: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组词,理解为打开。这句诗应该理解了吧?谁来连起来说说

小结:诗人巧妙地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了一面打开的镜子,让我们感受到了方塘的明丽清澈,

继续交流。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

共:一起

徘徊:它是双人旁,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这里是来回移动

生交流:天光、云影、徘徊、为、哪得、如许、清如许的意思

3.连起来说说诗意吗?

4,。要理解诗的意思,可以先从理解每个字每个词开始。(方法引导: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

四、读出画面,品读

俗语常说“诗中有画”,诗的一、二两句写了作者看到的景,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如果说第一句是静态描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动态描写,动静搭配,运用修辞的手法描绘了方塘的美景。同学们能发挥你的想象,用你的笔,把方塘的美景描绘下来呢?

提示:(1。发挥想象,水面上会有哪些美丽倒影呢,这些倒影在干什么呢,把它写具体。2。也来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画面写生动)交流,让学生读。

评: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诗情画意、恬静幽雅)相信同学们这两句诗已经完全理解了。

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画面

五、悟理

1.多美的景色呀!为什么这方塘的倒影会显得如此美好?用诗中一个字说?(清) 是呀,污浊的方塘能有这么美丽的风光吗?诗人好学善思,他看到这方塘的美景,不禁产生了疑问,他有什么疑问?问渠那得清如许?怎么理解?(要问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呢? )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说说你的理解。

2.到这里,这首诗应该是学完了,读读诗文,看看题目有没有什么问题?(文不对题,诗文写的是方塘,应该叫观塘更好啊?(相机把“书” 和“塘”用红色标明。 )读书和这塘里的水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想应该是作者看着书,心灵就像这方塘内的水一样清澈、明亮。

生:读书像照镜子一样,可以反省自己,就像水可以倒映天光云影一样。

师:说得好,读书像照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你能有这样的感悟真了不起!

生:我觉得朱熹是借方塘之水来表达看书的心境。

生:读书跟方塘引进活水一样,活水注入多,池塘的水就更清澈,一个人书读得多,那 么它拥有的智慧和学问就多。

师:你也了不起,这样说就很清楚,把学习新知比作这方塘活水。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清澈 。

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__________。聪明、心灵纯洁、睿智! 3. 出示、齐读: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4.看来同学们都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简介朱熹:

出示:要问朱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 )

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板书:理)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这样的诗就叫(板书:说理诗)这样的写法就是借景喻理。一个深奥的道理就藏在一个故事里或一个景里,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理学家

(板书: 借 喻)。

而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

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我们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1:这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的一段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我注意平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把观察所得记下来,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4.同学们,像这样的说理诗,我们还要透过文字,读出背后的道理。还记得课始,老师跟你们对的诗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都是借景喻理的诗。选哲理诗名句填空,小组交流,会说哪一句就交流哪一句。

在这段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六、自学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复习读诗方法,自学,小组讨论。交流

师引导对比学习两首观书有感。(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不同:借的景喻的理不同)

最后,让我们一起把这一首千古名篇牢牢地记在心里,配乐背《观书有感》,记住这样一句千古名句:问渠哪„„

七、布置作业

古诗教学还可以当堂写。出示样本(方形的、扇形的,学生仿写古诗,可以作为书签,要求:注意行款,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观书有感其二篇四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其二篇五
《观书有感(定稿)》

八校共同体教研活动

《观书有感》教学设

执教人:刘吉艳

执教地点:邹坞中心小学

【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同学们,我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

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名言(出示名言,提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4、知道这些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5、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中的首尾两句。

6、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善于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齐读课题。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检查诵读。

1)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

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鉴”“徘徊”,再指名读】

2)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指名读,评价——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出示标注的节奏提示,男生齐读】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齐读三四句,体会一问一答的句式】

4)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2、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联系课文插图,说说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

【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预设:

鉴:

1、镜子(古代用铜制成);2、照;3、仔细看,审察;4、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5、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观书有感其二篇六
《观书有感》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1

2

3

4

观书有感其二篇七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其二篇八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其二篇九
《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其二相关热词搜索: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朱熹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观书有感其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观书有感其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1205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