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书中的名人

书中的名人

2016-01-06 10:34:5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书中的名人篇一《名人与书》 名人与书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书中的名人》,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书中的名人篇一
《名人与书》

名人与书

古往今来,世界上曾经涌现过许许多多的名人。他们也许成名的方式 不同,但一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读书,广读书。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他为即将出嫁的女儿准备的嫁妆竟然是一卷书稿!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件让人发笑的事。其实不然。书!人类的精神食粮。多读书会使人的思想永不枯竭,才思如泉,滚滚而来,连绵不断。王夫之的嫁妆抵得上千金。因为任何金钱都有用完的时候,但书却能使人的思想进步,人们能不断从书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常读常新。书如药也,善读能医愚。王夫之是想用这个“嫁妆”来告诫自己的女儿:饭可一日不食,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啊!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下,我想他女儿也一定会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的。

对于书的认识,女作家茹志娟就说过:“书,仅仅有是不行的。光看个故事情节也不行,等于囫囵吞枣。要精读,这样还不够,要`煮`,要烂熟,透彻。”这是很有道理的。她也是这样做的。她还在自己的书房中挂上“煮书”二字,时刻提醒自己。“煮书”就是要多读,仔细地读。就象用小火煮食物一样,把其中的“精华”和“营养”全都“煮”出来。火候到了香味自然就出来了,书香出来了,你学到的东西也就多了。何愁写文章时倒不出货来?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书读得多了,广泛阅历。可写的素材也就多了。

刘绍棠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有名的藏书家。他的家就象

是个小型的图书馆。10个书橱都放不下,连衣柜,盒子中放的全都是书。实在放不了就堆在桌子上。对他来说藏书是“无奈”。对于我们来说,看见的却是一种精神,是对好书的热爱,这样的人能成为作家是一种必然。

名人爱书,爱读书。所以他们皆有所成就。我们要想在以后通向成功的道路上,象金子一样闪光,象月桂一样飘香,就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吧!书是人们的良师益友,书会让你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任意翱

名人爱书,爱读书。所以他们皆有所成

书中的名人篇二
《中国古代书籍名人常识》

中国古代书籍名人常识

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氏族社会时,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就借助于想像和幻想,创造了许多故事。神话是纯粹的虚构,传说有历史的影子,比较著名的有:精卫填海、女祸补天、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以及黄帝,尧、舜、禹等。

《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亦称《诗三百》,分为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高颂,周颂,鲁颂),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风”。

创作方法主要是“赋、比、兴”。

《尚书》和《春秋》,“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甲骨书)最早的两部书。《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

仅留下来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

即《公羊传》、《谷粱传》,《左传》。现仅存左丘明编写的《左传》。《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国语》是依照战国时国别来记述各国史实的史书。《战国策》也同样,称为“国别体”,《战国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集,经汉刘向重新改编整理,共三十三篇。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的著作有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荀况的《荀子》;墨家著作有墨翟的《墨子》;道家著作有老聃的《老子》(道德经)、庄周的《庄子》(南华经);法家著作有商鞅的《商君书》、朝非的《朝非子》,兵家著作有孙或孙膑的《孙子兵法》杂家的有吕不韦的《吕代春秋》等,这些著作都是语录体散文(也称“记言体”)。

西汉时的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一部“信史”,“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开后代“二十四史”之先河。

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因遭谗贬,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诗体“楚辞”、名篇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渔父》等。

西汉时的政论散文大家有晃错,名篇《论贵粟疏》《言兵事疏》等。还有贾谊,名篇《过秦论》。

汉赋是一种直接延续楚辞的新诗体,主要作家有司马相如,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还有杨雄,作品有《甘泉赋》、权乘作品有《七发》。

班固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西汉时的民歌经整理成为“汉乐府”。其中的名篇《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中

国诗歌史上的“双壁”。(另一首是北朝民歌《木兰辞》。

)

魏晋时期的曹氏父子被称为“三曹”。曹操创作了《观沧海》、《蒿里行》、《龟虽寿》第四言体诗。曹丕的名篇有《燕歌行》、他还撰写了中国最早的文论,现仅存《典论•论文》。曹植则著有《白马篇》、《洛神赋》等名篇。

“建安七子”指曹丕建安时期的著名诗人。有孔融、陈琳、王桀、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他们多慷慨悲凉之风,被称为“建安风骨”。他们掀起了五言诗的创作高潮。

与“七子”相颉颃并以才华著称的还有女诗人蔡琰(文姬),她创作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建安以后,司马氏篡权,进入东晋时期。阮籍的咏怀诗和散文《大人先生传》,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都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影响,而陶渊明更成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散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等,为中国古典文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东晋的干宝撰出我国第一部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刘义庆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刘勰是南朝梁代的文艺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艺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水经注》四十卷

唐代是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的顶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的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是绝句的珍品。边塞诗人王

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孟浩然,王维则成为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王维

工音律、善诗画,宋代苏轼曾说:“味摩诘诗,诗中有画。”岑参和高适则是唐代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中国豪放派浪漫主义诗人的高峰,世称“诗仙”。

杜甫,字子美,别称杜工部,世称“诗圣”是中国现实主义诗人的高峰。

后人评论:李诗思疾而语豪,杜诗思苦而语奇。“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中唐时期的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其余为柳宗元和北宋时期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与擅写寓言体散文的柳宗元并称“韩柳”。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共同领导了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名篇《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广为流传。

贾岛和孟郊是“苦吟诗人”,时称“郊寒岛瘦”。

晚唐时期政治周凋敝,民不聊生。杜牧忧国忧民,李商隐则情思缠绵,诗句含蓄,并称为“小李杜”。

北宋时期词大量涌现。其影响源于南唐后主李煜。他与北宋时的柳永、南宋时的女词人李清照,成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而北宋的苏轼,南宋的辛弃疾,则以“慷慨悲壮”的词风成为“豪放派”词人的领袖。并称“苏辛”。

陆游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等,他一生创作了九千三百多首诗,在文学史上当属罕见。

元代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一曲。元曲分为剧曲和“散曲”。元杂剧有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汤显祖(《牡丹亭》)、王实甫(《西厢记》)。散曲亦有“四大家”之说,即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其中马致远被称为“曲状元”,他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中运用的“鼎足对”被人极为称颂。

剧作家汤显祖实为明代人,由于《牡丹亭》在戏曲上的成就,一般也将他归入了元代。

明代以小说创作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为“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二拍”。“三言二拍”成为中国市进短篇小说的奇葩。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则是长篇章回小说的高峰。

清代长篇小说创作进一步发展。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成功地塑造出一批批栩栩如生的生物形象,特别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

清末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它们是李伯元的《宫场现形记》、曾朴的《孽海花》、刘鹗的《老残游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书中的名人篇三
《100名人推荐读书》

100名人推荐08最值得阅读的书

来源: 张冠佳Yolanda的日志

1月17日出版的《新京报》一如既往,采访了100人(相当一部分不是作家或学者)在本年度的阅读,今年不同的是,多了一个30年阅读史的问题,要求每个人限答300字。博主老实照办,但有不少人超出这个限制。最诚实的回答是钢琴家郎郎,他说因为弹琴,2008年没有读书.最令我吃惊的回答也是一位音乐家,旅美作曲家谭盾. 以下是按姓名汉语拼音排列. 问题1.2008年读过印象深刻值得推荐的书?问题2. 30年阅读史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书?

1相信爱情和缘分的存在

1艾敬

(歌手,代表作有《我的1997》等。)

相信爱情和缘分的存在

2008年我很多时间都在画画,我现在纽约,主要翻看了艺术类书籍和杂志。现在很少看小说,但不久前看过一本女性朊友仍台湾辗转带来的她写的一本书《明明不是天使》,印象很深。

30年阅读史中,《简爱》对我影响最大,那是我在中学时代读过的一本英国文学著作,我被书中所描绘的爱情打动,也因此我一直相信爱情和缘分的存在。 2喜欢不浮华的文字

2安意如

(作家,代表作有《人生若只如则见》等。)

喜欢不浮华的文字

2008年我最喜欢的是许知远的《中国纪事》,书的名字就最能概括书的内容,而且我觉得它能够担当起这个名字。这本书引导我仍经济角度、更深地思索人性,不会再把文字写得很浮华。

同时推荐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它可以仍经济方面帮助你很好地理解如何积累财富,也会去感觉财富到底是什么、如何真正地获得财富;同时,书中的野史和正史也能让你了解可能根本不知道但确实存在的人物和故事,你会知道美国总统那么多次被暗杀都和货币的掌控权有关,也会让你理解中国国家发行货币的制度是可以控制通货膨胀的,自己会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形势。让我看清了自己的投资方向,开拓了自己的眼界,谨慎地对待投资。这两本书,书如其名。我希望推荐给不太了解金融但有必要了解的人,避免盲人摸象,对有一点钱但没有很多钱的人有点警示作用。

3四野的历史原来这么好玩

3白烨

(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文学观念的新变》等。)

四野的历史原来这么好玩

2008年,我读了张正隆的《枪杆子:1949》,写四野的,非常好,值得推荐,因为我除了文学之外,对军事也很感兴趣。作者采访了大量原来四野的战士,中层官员以及跟那段历史有关的人。作者把这些采访连接起来,极成了对那段历史真实的回忆和记录,而且非常好看。我觉得,这是去年出版的一本非常好的纪实文学作品。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书还是鲁迅的著作。鲁迅著作有小说,有杂文,我们搞理论批评的人能够仍里面学到很多东西。

4期待人类自由美好的未来

鲍鹏山

(学者,代表作有《先秦诸子十二讲》等。)

期待人类自由美好的未来

2008年我读过并推荐的一本书是《美国读本》。本书仍美国历史上诸多文献中甄选了200多篇美妙诗歌、难忘歌词、犀利政论、精彩演讲,这是一些“几乎人人似曾相识或依然熟悉的篇章”,是“那些在国民意识中产生共鸣,对听众和读者具有永恒品质的文字”;是那些“在当时获得广泛讨论,至今仌具文学价值而且将来也值得人们世代记忆的篇章”。因为,这不仅是美国历史与政治的发展历史见证,更是一条人性解放、人类争取自身天赋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见证,是神话的实现,是人类仌然拥有自由美好未来的证明。

30年阅读史中,密尔的《论自由》对我影响最大。本书论述人的自由权利,证明了“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一”的重要命题,仍而为个人自由找到了吅理的道德依据。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社会所能吅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可以说,这部发表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著作,对于当代的中国人来说,恰恰是有关自由问题的哲学启蒙著作。

5关于人的希望和责仸

蔡骏

(作家,代表作有《地狱的第19层》、《天机》等。)

2008年我读过印象深刻的书是铃木光司的《光射之海》。这绝对不是另一部《午夜凶铃》,书中的故事比较巧妙,表面上是一本悬疑小说,其实是一本探讨哲理的小说,书中展现了很多内在的关于人的希望、责仸的主题,这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深的一部作品是《红与黑》,这本书堪称经典,书中主要表现了希望,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很多共有的东西,仍主人公和主人公周围的一些人物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我们自己的影子。 6布罗代尔的文明史观

蔡天新

(诗人,数学教授, 08著作有《数学与人类文明》,法文版诗集《我们在世界的海洋上游泳》)

2008年阅读中,我推荐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肖昶等译,广西师大)。前篇讲述了欧洲以外的文明,分伊斯兰世界、黑色大陆和远东三部分。下篇讲述欧洲文明,分欧洲、美洲和苏俄三部分。与编年体系的《世界史纲》不同,《文明史纲》以地域划分。有意思的是,此书对个别小地方的描述不吝笔墨,比如非洲的拉丁区———贝宁,而下月我刚好要去那里。

30年阅读史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是阿纳森的《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侬等译,天津人美)及同类著作。

7揭示一个民族的成长史

7长平

(知名媒体人,专栏作家。)

2008年读过最值得推荐的书是《羌在汉藏之间》。由于“5·12”地震的缘故,一本历史人类学著作几乎成了畅销书。然而,这并不是一本附势之作,而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人类学著作。它和我们通常看到的民族史不大一样,并不是通过了解一个优秀民族的辉煌历史,仍而增强对这个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的自豪与热爱之情那样的历史书写,恰恰相反,作者更倾向于解极这种历史观念,并不认同“客观事实”的历史认定,而是在承认并反思“主观认同”的历史逻辑的前提下,去揭示一个民族的成长史。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都值得推荐,选择这本只是因为个人阅读较早,至今还记得年轻时的自己所受到的强烈震撼。这位曾被归入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不仅洞察了社会现实的混乱,更揭示了精神现实的痛苦。他的著作写尽了人类心灵的病态与癫狂、堕落与忏悔、绝望与挣扎以及伦理的争辩与宗教的救赎。杀人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痛苦是每一个人的痛苦,他的善良、怯懦、无助、邪恶和疯狂是对人之存在的永恒的追问。 8书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芒

8曹景行

(凤凰卫视评论员,代表作有《香港十年》等。)

2008年读过值得推荐的书是《定西孤儿院纪事》,我曾在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中介绍过。这本书是一个突破,用最平实的方式,仍孤儿院出发重新正视这段历史,而且写出了这样灾难中很多的人性,就像大地震中的人性光芒一样,在这个“人祸”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人性的光芒,这本书之后也出现了其他一些书开始触及这个课题。

30年阅读史中,很难选出哪本书对自己影响最大。很多书仍各个专业领域给我影响。比如《光荣与梦想》让我了解了美国,《二战史》让我了解了二战,《经济学》让我则步懂了经济,《史记》、《资治通鉴》让我了解了历史。这些书对于每一门学科都是有开创意义的。

9收割了一把好阳光

9迟子建

(作家,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读完《热什哈尔》,很值得推荐。这是多年前出版的一本薄薄的册子,却胜过很多空洞干瘪的大部头。能在岁尾读这样的书,有一种收割了一把好阳光的感觉。

11传记让我走近传主

11陈丹青

(画家,代表作有《退步集》、《荒废集》等。)

2008年我读过印象最深的书是美国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我看了以后觉得很信朋。这本书告诉你目前儿童的成人化,同时让你相信“儿童”这个概念是有阶段的、不一样的:中世纪是这样,文艺复兴时也是这样;中国是这样,农村也是这样。一个孩子很小就知道成人的事情;他不避开小孩,或者跟小孩一起玩:所以既没有成人也没有小孩。当今这个时代孩子越来越成人化,十几岁就开始涂口红进入时尚世界,天真纯真大范围地消失。这本书攻击的是消费文化,这

种事情在中国也会发生,但中国没有人这样去看这个问题。

30年阅读史中,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是2006年读过一位俄罗斯人写的《以赛亚·柏林传》,我感动用这样的方式写传记:非常体贴———几乎把他的一生都写下来,写到他去世;包括种种挫败和灰色的东西,看了之后非常动人。这是一个寻常人的气息,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家的。我在这个传记里面读到做传的人。第二本书是2007年读过的书,也是我跟很多人推荐过的《胡适晚年谈话录》。我偏爱胡适,这些年才开始走近他,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12我们精神上的灰尘

12陈建斌

(演员,代表作有《结婚十年》等。)

2008年读过印象深刻的书是再版的张承志作品《清洁的精神》。人们每天洗澡,怕身体脏了。却忘了精神也会落上灰尘。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及《三姊妹》。作为一个他在作品里憧憬的“将来的人”,在他梦想的一百年后的生活里我依然感受着他的忧郁目光所注视的一切。

14《源泉》中每一页都喜欢

14春树

(作家,代表作有《北京娃娃》等。)

我都不知道2008年有哪些新书。我买书不看年限,2008年看过的书里很喜欢欧文·威尔的《酸臭之屋》,文字特别好,是几篇小说组成的,讲得都是爱丁堡的底层生活。

我的私人阅读史中,没什么影响深刻的书。我推荐《源泉》吧,作者安·兰德是一个美国作家,也是一个哲学家,她在小说中讲述自己的哲学理念。这不是一本教你怎么提高写作技巧的书,而是因为我们的气息相同这本书的每一页每一个字我都喜欢。我读完后就觉得当一个理想主义者真不容易。而且安·兰德不是一个二手货,一个理想主义者不能是一个二手货。

D 由于容量所限,博主只能选择一部分,自己认识的8个人优先在列.

15 董浩

(央视主持人)

特定时代的生活形态

2008年最值得推荐的书要算白明的《打眼1》,仍中你可以看到很多收藏中的打眼故事。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书要算陈丹青的《多余的素材》。还有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这两本书就是描述他的生命,那是特定时代和环境下才形成的生活形态。

20 高圆圆

(演员,代表作有《青红》等。)

读《简·爱》让我自惭形秽

2008年我读过觉得挺好的书是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华莱士人鱼》。很神秘,我觉得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盲目自信的讽刺。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简·爱》。少年时期的最爱,会让我觉得

自惭形秽的一本书。

22韩松落

(本报专栏作家。)

诗歌能够抚慰人

2008年,读了一些诗选,有蔡天新主编的《现代诗100首》(红蓝黄三卷)和王家新主编的《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选》。其实去年值得读的书不少,读过的也不算少,但惟独这几本诗选一直放在床头。大概因为一个“乱”字贯穿全年,所以格外需要清简的、能够抚慰人的东西,诗歌正吅适。况且这几本诗选编选得非常用心,装帧印刷都精致,所以我总一次再次推荐。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大的书有很多,如:《新旧约全书》、《呼兰河传》、《海子诗全编》、《传奇》、《英国散文的流变》、《草叶集》、《白鲸》、《我弥留之际》、《都柏林人》、《九故事》、《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选》、《小城畸人》、《幻影书》等。《呼兰河传》是汉语的枀致,海子诗里有一个潮湿而美丽的世界,张爱玲、塞林格、福克纳、保罗·奥斯特则教会我如何写小说,王佐良先生甚至影响到我的为人处世———人,务必要干净、简单、言之有物,而《白鲸》和《草叶集》里,有一个宏大的、一想到就要闭眼仰头和深呼吸的世界。

23胡续冬

(学者,代表作有《去他的巴西》等。)

对“民族”的重新理解

2008年读过印象最深的书是王明珂的《羌在汉藏之间》。在看这本书前,对“民”的理解,多受《想象的共同体》所囿,而王明珂的这本书以华夏边缘推移、变迁的历程在“羌”这个概念上繁复的作用力为案例,提示了一种在历史和“历史”、实体与建极之间穿梭辨析的新思路。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有很多,主要是:埃尔热《丁丁历险记》,真正激发了我对“世界”这个词的好奇心;金庸的《天龙八部》, 让我看到关于历史与民族、成长与传奇、人格与技艺还可以有这样虚实莫辨、层次洞开、凛然与意淫共生的变述;漓江出版社“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丛书”,害我走上了文学青年的不归路;格鲁塞的《草原帝国》,看完这本书,才知道以往所认识的“世界”是多么残缺;洪子诚《问题与方法》,治文学史之人必看之书。

24黄锐

(艺术家,798艺术区策划人之一。)

《道德经》给我30年帮助

2008年读过并推荐的书是《无人读过的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追寻记》。作者金格里奇是哈佛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他是16世纪天文学史的权威。他走遍世界,专门追踪哥白尼近600册的《天体运行论》第一版、第二版善本。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轶事。

30年阅读史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老子的《道德经》,我是1982年读的。当时,阿城向我推荐两本书,一本是《万历十五年》,一本是《道德经》,这本书使我进入我自己认为比较清晰,不受迷惑的中国知识系统。《道德经》帮助我形成了个人处世哲学和应对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手段。仅仅5000多个字,给了我30年

书中的名人篇四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

总 序季羡林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 多得不可胜数。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 “天下第一好事, 还是读书。 ” “天下” 而又“第一” , 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 呢?也许有人认为, 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 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 一样。 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 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 我却认为, 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 , 事出都有因, 不应当马马虎虎, 等闲视之。 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 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凡是事情古老的, 我们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 。 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 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 人变成了人以后, 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 这种智慧如滚雪球, 越滚越大, 也就是越积越多。 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 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 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 没有增加什么智慧。 人则不然, 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 而且根据我的观察, 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 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 到了今天, 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克隆” 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 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 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 出来了人, 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 一是实物, 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 以后者为主。 在发明文字以前, 保存智慧靠记忆; 文字发明了以后, 则使用书籍, 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 搬到纸上, 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 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 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 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 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我常常想, 人类向前发展, 有如接力赛跑, 第一代人跑第一棒; 第二代人接过棒来, 跑第二棒; 及至第三棒, 第四棒, 永远跑下去, 永无穷尽, 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 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这样一来, 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 又是什么呢?但是, 话又说了回来, 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 的说法。 读书的知识分子, 古代通称之为“秀才” , 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 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 三年不成” , 是取笑秀才的无能。 这话不无道理。 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 , 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 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 开国“英主” , 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 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 。 “秀才” 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 或者“帮闲” 。 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 了。但是, 话还要再说回来, 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是这一批地痞流氓, 还是“秀才” ? 答案皎如天日。 这一批“读书无用论” 的现身 “说法” 者的“高祖” 、 “太祖” 之类, 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 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 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 他们对我们国家毫无贡献可言。总而言之, “天下第一好事, 还是读书” 。现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一套《书海浮槎》 , 实在也是天下一件“好事” 。 因此, 我十分乐意为这一套书写这样一篇短序。1997. 4. 8洒扫封尘 启迪来者 ——读《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陈寅恪是一位史学家, 但是他的成就的意义和影响并不限于历史学界。如果我们要探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思想史, 要研究自清末特别自“五四” 以后, 一部分上层知识界人士怎样企求将传统的治学格局与西方近代文明相结合, 以开拓一条新的学术途径, 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 那末, 陈寅恪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代表人物。陈寅恪的研究, 在“文革” 及“文革” 以前的十几年中, 似乎是一个禁区。 近些年来, 他的著作陆续出版和重印, 受到学术和读书界的注意。 这不能不说是这几年来我们文化学术界健康发展和开放精神的反映。1988 年下半年, 中山大学曾举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陈寅恪学术讨论会。使人高兴的是, 继这次会议之后, 由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发起, 邀集大陆和港台约 30多位专家撰文, 编辑了一部《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六篇, 记述陈寅恪的事迹, 研讨其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 第二部分27篇, 大致是就陈寅恪生平曾

经涉及过的领域, 分哲学、 语言学、 文学、 历史学等几方面, 进行专题探讨。 这种用论文集的形式纪念某一位有造诣有影响的学者, 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因为这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位学者的治学轮廓,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后学者知道, 我们应当怎样在前人已经修建的道路上再往前延伸,让后来者有这样一种信念: 任何大师的成就都是可以突破的, 我们要铺设我们将要行经的那一段路程。陈寅恪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 , 死于1969年的“文革” 浩劫中, 终年80岁。 这 80 年, 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代。 他的祖、 父两代曾是他们那一时代的改革家, 热心参与政治, 但受到政治的牵累, 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受到革职的处分。 父亲散原老人, 在后半生以诗文自娱, 有盛名于东南, 但最终仍逃不脱时代的劫难, ——在他晚年移居旧都北平不久, 芦沟桥炮声起, 日本侵略军进城, 老人不胜家国之悲, 一气之下, 绝食而死。 比较起来, 陈寅恪倒是走着一条平静的学者道路, 长期不太过问政治。 即使处于中国人民在与国内外敌人进行殊死战斗的激荡年代, 他似乎也力争过一种书斋式的生活, 搞他的与现实保持相当距离的中古史研究。但这只是这位学者的表面现象。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 恐怕没有一个有良心、 有正义感的读书人是会真正漠视政治的。 我们从陈寅恪留存的旧体诗中, 可以真切地感觉到民族的前途, 国家的命运, 在这位学者心灵上所加的重压。 不过对于陈寅恪那样出身于书香门第, 早年又长期留学欧美诸国, 直接受到过资本主义文化熏陶, 具有相当高的中西文化修养的人来说, 这种重压表现的, 不是直接的呐喊怒吼, 而是冷静的、 从容的对本土文化的观察和体验, 对外来文化追求一种理性的比较和分析。 这种学术心态, 贯串在他的几乎所有著作中。 我认为, 我们现在研究陈寅恪, 除了研究他所论述过的一个个专题之外, 更为重要的, 就是要稍稍超脱一点, 对他的这种学术心态(包括其长处和弱点) , 作一些整体性的探索。闻一多有一首题为《祈祷》 的诗, 其中说: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 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 不要喧哗!这种热烈而深沉的故国乔木之思正是那一时代不少诗人、 学者, 以各种不同方式挽救民族于危亡以报效祖国的根本动力。 陈寅恪又何尝没有这种爱国的赤子之忧, 不过他走着适合自己方式的道路。 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从不同的途径, 探讨我们固有文化在自己时代的使命——这将使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陈寅恪, 也将更为清晰地使后来者认识和选择新时代文化的正确道路和走向。 我想, 这或许是我们可以从这本新出版的《学术论文集》 中得到一定的启示。陈寅恪史事新证近日读到三联书店出版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陆键东著) , 很受启发。 这部书最大的特点, 也是最有意义的, 是搜集了不少档案材料, 及有关人物的书信、 日记、 谈话、 回忆, 好些是第一次公之于世的, 对研究陈寅恪晚期的人生态度和学术思想, 极有参考价值。我过去也写过几篇关于陈寅恪研究的文章, 自谓对他前期的几部著作和有关隋唐史的文章多少有所把握, 对他五六十年代所写的《论再生缘》 与《柳如是别传》 , 虽心向往之, 有所研索, 但总想多了解一些这位大学者当时的人生思考和学术心态, 而又苦于材料不多, 且公之于世的又大多一般, 因此总是未敢贸然着笔。 读了《最后二十年》 , 不敢说都解决了问题, 但确比过去了解得具体了。 对陆键东同志的辛勤搜求之功, 是应该表示谢意的。我从 1958年起即在中华书局工作, 《最后二十年》 有几处提及中华书局,自然引起我的兴趣。 书中提到 1961年 3月上旬郭沫若曾去陈府访问, 说郭的过访, 令北京学界再次瞩目这位传统史学大师。 又说同年 5月上旬中华书局总经理金灿然到广州参加学术会议, 曾专程去拜访了陈寅恪, 提出请将《论再生缘》 一稿修改后交中华书局出版。 页 320引 1961年《陈寅恪近况》 , 说 “陈也有此意, 但目前尚未着手修改” , 云云。从这一叙述中, 似乎金灿然去访晤陈寅恪, 是受到郭沫若的影响, 或可能是郭回到北京后曾对金灿然有所建议。 但我从中华书局的档案材料中获知, 在此之前, 中华书局已在准备编印陈的文集。 我在 1995年初曾写过《齐燕铭同志与古籍整理出版》 一文, 刊于国家古籍小组办公室编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

简报》 同年第 3期。 该文曾述及齐燕铭对出版陈寅恪著作的态度,但限于篇幅, 未能详述, 今因《最后二十年》 读后, 补充一些材料于下, 以供参阅。1960年 8月 22日, 金灿然曾给当时国务院副秘书长、 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齐燕铭一信, 信中说:杨荣国同志这次在京时曾谈到关于陈寅恪的两件事情, 兹写上供您参考。 (一) 杨建议我们考虑印陈寅恪的文集(包括解放前后的论文) 。 杨说陈先生在被批判后, 表示不再教课。 如印他的文集, 一要不改, 二要印快,三要稿酬高。 (二) 陈研究《再生缘》 后写成一部稿子, 以书中主角自况。这部稿子曾经在广东油印, 印数少, 售价定得很高。 后来香港有人把这部稿子拿去出版, 书前加了一篇序, 说像这样的稿子, 在大陆上是不能出版的,等等。 陈知道此事后, 心情很沉重。按杨荣国此时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 从金灿然这封信中可知 1960年 8月杨即建议编印陈寅恪的文集。 信中所述关于《论再生缘》 的情况, 也是杨告知的。齐燕铭在接到此信后, 于当日即批示: “陈文集要否印应请广东省委文教部门考虑。 ” 可见齐的态度是积极而又慎重的。 在这之后, 金灿然即与杨荣国通讯谈此事, 现在中华书局文书档案中保留有金于 12月 12日给杨荣国的信:荣国同志: 出版陈寅恪文集问题, 广东省委的意见如何? 最近我曾口头请示过周扬同志, 周扬同志表示可以出, 也曾问过郭沫若同志, 郭老也认为可以出。 如果广东省委同意出, 请把你们对出版的要求和作法告诉我, 以便正式向中宣部请示。 又, 陈寅恪先生最近的政治、 思想情况如何? 在香港出版了《论再生缘》 以后他有什么反映, 请寄一书面材料, 直接送给中宣部许立群同志或送给我转交都可以。这封信所提供的信息很重要。 从中可见, 关于出陈的文集, 金灿然是请示过周扬、 郭沫若的, 他们二人都表示同意, 则周、 郭去广州会晤陈寅恪前已知此事。 另外, 在那种年月, 要出版一位有一定影响的学者的著作, 是需向中宣部请示的, 并且还要叫人写有关政治、 思想情况, 这对于了解具体环境下的学者生涯, 是很有意思的。杨荣国在接到信后, 于同月 21日复信:金灿然同志: 两函均奉悉。 关于陈的材料, 写好后即直寄许立群同志处,请释念。 至于著作出版问题, 中央同意, 则由贵局和陈进行商酌如何?杨荣国所写关于陈的材料, 当时不知内容如何, 待查。 金灿然在接到杨信后, 即令中华书局那时的历史一组从《史学论文索引》 中把陈的著作查出,开一目录, 并说此事要在新年前办完。 现在这份目录还保留着, 我看所收陈的文章篇目是相当全的, 可见金灿然对此事抓得很紧。 但他又在杨的信上写道: “在上级未正式决定前, 出版陈的论文集问题, 不要在群众中宣谈。 ” 金灿然是一位相当重视学术, 也极为爱才的文化领导人, 但在当时他确实也有顾虑, 这也可以见出那一时期特殊政治情势下的一种特殊心态, 恐怕现在一些年轻人是不大容易理解的了。金灿然随即于 1961年 1月 6日再次给齐燕铭写信, 说:关于出版陈寅恪论文集一事, 我曾口头请示过周扬同志, 他表示可以;也曾问过郭老, 郭老赞成。 最近接杨荣国同志信, 附上。 为慎重起见, 我们就手边的材料查了一下陈到底发表过哪些文章, 篇日附上(不全) 。 请考虑可否正式向陈约稿。 从争鸣上讲, 似可以约, 但据说他的稿子是不能动的,约了可能有些麻烦。齐燕铭于 3月在金的信后作了政策性的批示:可由中华提出向陈约稿, 只告他文中如有涉及兄弟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因中国古代史常有把这些国家做为藩属和文中带有污辱话的情形, 今天发表容易引起对方不快) , 请其慎重处理,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问题随其任何论点均不必干涉(对少数民族似关系不大, 因国内问题总好讲清楚,当然也要看讲话的分寸) 。 又约稿可否通过杨荣国与之面谈, 比写信好。齐燕铭的这段话, 应当说是相当通情达理的。 50年代末、 60年代初, 有一种特殊的国际环境, 在历史研究和古籍整理中十分注意于对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华书局编辑部当时还特地起草过一个题为《关于整理出版古籍中涉及我国同友邻国家关系的情况和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 , 长达好几千字, 可见非同一般。 这在当时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齐燕铭不得不提及, 但是他还是提到其他任何论点均不必干涉, 这确实表现出齐的灼

识和勇气。接着就是《最后二十年》 所述金灿然于该年5月上旬去广州拜访陈寅恪,向他组约《论再生缘》 稿。 但是很奇怪, 在这之后, 中华方面就再也未提出版陈寅恪文集事, 中华是否去函与陈联系, 还是通过杨荣国与陈洽商, 或陈是如何答复, 现在都无材料, 只知后来陈的《金明馆丛稿》 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即“文革” 后的上海古籍出版社) 联系编印。 但在 1966年 3月中华书局总编室的《情况反映》 中, 还有一份中华上编所提供的材料, 说他们在审稿过程中, 发现“作者从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出发, 完全无视封建时代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剥削、 压迫所进行的斗争, 而以婚姻集团、 地域关系和宗教信仰作为历史演变的根据” 。 这样的评价, 处于当时的政治环境, 是可以理解的。《最后二十年》 曾述及1961年 3月郭沫若会晤陈寅恪, 陈曾向郭建议组织力量整理出版宋人所编的古籍《文苑英华》 (页 319) 。 我起初曾怀疑后来中华书局影印《文苑英华》 , 是否即是郭返京后传达陈的信息。 后来翻阅有关材料, 才知中华于1961年初即决定动手影印此书, 当时在中华工作的著名版本目录学家陈乃乾曾于 1961年 1月 10日给金灿然信, 提出“《文苑英华》 如果决定了要印, 有两点要先解决” 。 一是《文苑英华》 全书一千卷,现存宋版只存一百四十卷, 而且其中十卷还在台湾, 因此先要确定是用明版配宋版, 还是全部用明版。 二是要考虑利用傅增湘的校勘记, 这就需要有专人加以校勘整理, 陈乃乾提出从上海借调善于做校勘工作的胡文楷。 由此可见, 影印《文苑英华》 是中华书局自己独立决定的, 但在那时提出要影此书,而且要组织人加以整理, 则确与陈寅恪不谋而合, 南北共识, 这倒也是一段佳话。普及的层次近日翻阅过去开明书店出版的《朱自清文集》 , 重点阅读了几篇论述古典文学的文章, 对古典文学的普及产生了一点应讲究层次的想法。朱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中卓有贡献的诗人与散文家, 后期他主持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工作, 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他与闻一多先生时以惊人之笔破陈说、 创新见不同, 往往以平实的文笔, 把古义源源本本地讲述出来, 在演绎与概括中把他的心得一点一滴地告诉读者, 并且似乎时时采取与读者商量的口气, 想征求你的意见。 每读他的这些篇章, 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朱自清先生很重视古典文学的普及工作。 他与叶圣陶先生编了好几部文言读本, 他极力推荐浦江清先生的词的讲解, 他自己也动手作《古诗十九首》析解, 还写了一本《经典常谈》 , 系统介绍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各类著作。但是我感到, 朱先生的这些普及著作是不容易读懂的, 按照现在古典文学普及读物的标准和要求, 如果不是他的大名, 说不定会被出版社的编辑先生退稿的。 我在大学读书时, 根据老师的指点, 第一次读了《经典常谈》 。记得当时的印象是两点: 一是有些讲得太概括, 看不懂; 二是有些讲得太平淡, 无所获。 于是大致浏览了一遍, 即放置一边, 一直没有再看。 时隔三十余年, 如白居易所说的, “年齿渐长, 阅事渐多” , 再来读一遍这部书, 恰好像发现了一部新的从未读过的专著, 似乎每一段每一句都能印入心中。 阅毕掩卷, 确有一种“真乃不可及也” 之感。为什么年轻时看了觉得平淡无所获的书, 三十多年后再读时却感到大有所获呢? 我想主要原因恐怕是作者功底厚, 书的内蕴深, 这种书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和社会阅历, 是不易获知其价值的。 反过来说, 随着知识的增长, 阅历的积累, 看这种书, 就随时看会随时有新的获得。 年轻时看《红楼梦》 , 与 40岁以后看《红楼梦》 , 所得定然不同, 也是这个道理。《经典常谈》 这部书, 胜义真是不胜枚举。 如《诗经》 一章讲采诗, 说各国都养着一批乐工, 管采集歌谣的事, 乐工的老师叫太师, “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 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 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 ” 这几句话实在也是平淡得很。 但是我们记得, 过去我们讲《诗经》 ,大谈民歌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近几年有人又“创” 新说, 大谈《诗经》 中的奴隶主意识。 对此, 朱先生这几句平淡无奇的话, 不是更能使人思考吗?《经典常谈》 中第十二节题目是《诗》 , 不到八千字, 谈了乐府诗到五七言诗的发展, 时期是两汉到南宋末, 真是洗炼极了。 片言只语, 往往能使人咀嚼再三。 如说曹植“诗中

有了„我‟ , 所以独成大家” ; 说五言诗到了阮籍手里, 增加了“文人化的程度” 。 又说陶渊明“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 , 谢灵运“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 他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 。 但谢灵运不像陶渊明, 陶诗中也讲哲理, 这些哲理“是他从实生活里体验得来的, 与口头的玄理不同, 所以亲切有味” ,而谢则“像硬装进去似的” 。 同样说理, 杜甫又有不同, 杜甫“常在诗里发议论, 并且引证经史百家; 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进出来的, 所以还是诗” 。 至黄庭坚, 虽继续将诗散文化, 但由于刻意求新, “使每个字都斩绝地站在字面上, 不至于随口滑过去” 。 这些评论, 既见出朱先生作为有高度古典文学修养的学者的工力, 也包含有他作为诗人的精致的审美体验。可是《经典常谈》 写作时是作为普及读物而写的。 我作为 50年代前期的大学生看了觉得不够味儿, 料想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会对它有特别的爱好。 由此我想到古典文学的普及应有不同的层次。 《经典常谈》 可以说是普及读物,但这是专门研究基础上向具有中高级的人作的普及, 不是一般的鉴赏或赏析。 它是在严格的知识传授的意义上, 对古典作出系统的评析, 这可以说是普及的中间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这中间环节, 再作浅近一些的普及。 我总感到, 目前古典文学的鉴赏、 赏析作品, 数量很多, 五花八门, 但一是讲得太腻, 二是有不少知识性的纰漏。 这方面的读物存在着提高科学性的问题, 就需要有如《经典常谈》 一样较高一层的普及著作, 也就是普及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作品。 在普及读物的写作上也应提倡多层次, 不要简单化、 一体化。感召前些日子听说《叶圣陶文集》 已经出版了, 想来卷帙一定繁富, 可惜无缘拜读。 近来因偶然的机会, 从我所在单位中华书局的文书档案中, 获睹几件叶圣陶先生手迹的复印件, 读后受到一种人格与文品的感召, 久久不能平静。 特记于此, 谨以自勉。从 1958年起, 中华书局即致力于《永乐大典》 散佚本的辑集, 至 1959年, 已从国内外公私所藏收集到 720卷。 为供学术界研究、 观摩, 中华书局于该年 9月选印其中一册, 全照原书大小式样, 影印仿制出版。 这一仿制本前面有一篇出版说明, 由编辑部一位同志起草, 当时中华书局总编辑金灿然同志即特地将这篇出版说明送请叶圣陶先生修改。这篇出版说明篇幅不长, 大约只有一千二百来字, 由 720字一张的稿纸誊写, 共 32行。 使人惊异的是, 几乎每一行都有叶老修改的笔迹。 叶老修改,每一个虚字、 每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譬如文中说《永乐大典》 “辑入古今图书七、 八千种” 。 叶老把“七” 字下的顿号删去, 并在旁边批注: “此顿号无论如何不能要。 ” 有一句“未毁者几全被劫走” , 叶老改为“未毁的几乎全被劫走” 。 原稿“劫” 字写成“刼” , 叶老特地勾出来, 用毛笔正楷写成 “劫” 。 最后一段原槁说: “要说明《永乐大典》 这一类型的百科全书, 这一册的内容是具有代表性的。 ” 粗看似也说得过去, 但被叶老划去了, 并特地在文末写了三行字: “一册的内容具有代表性, 可以知道全书的体例和规模, 我觉得想不通, 恐怕一般读者也想不通。 因此, 代表性的说法不如删去。如果必须保留, 就该说得明白些, 说明从什么几点可以见出这一册的代表性。 ” 经这几句一点, 真使人豁然开朗。叶先生当时的工作是很忙的。 他在给金灿然同志的一封信中说: “我在最近两三个月内, 忙碌殊甚, 每日上下午非开会即商量文稿, 傍晚归来, 颓然无复精神。 ” 但他还是对这样一篇极为平常的文稿作那样仔细的审阅和修改, 一点“大名人” 的架子也没有。1959年至 1960 年间, 中华书局准备重印朱自清的《经典常谈》 。 这是朱先生以通俗的笔法介绍古代经典文献的著作, 解放前即出版, 无论专业研究者还是一般读者, 都爱读。 这次中华书局重印时, 拟请叶老写篇序。 由叶老为此书作序, 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中华书局文书档案内保存了叶老为此事给金灿然同志的一封信, 信中说: “作序之事, 非我所宜。 您应了解我, 古籍云云, 我之知识并不超于高中学生。 人皆以为我知道什么, 我实连常识也谈不上。 此一点恐不能叫人相信, 以为我谦虚。 您与我相识十年, 且非泛泛之交, 当知我言非虚也。 苟我稍有真知灼见, 则佩弦为我之好友, 于其遗著, 有不肯欣然作序

书中的名人篇五
《古今中外名人书喻》

古今中外名人书喻

来源:网络 搜集、整理:何胜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使人变得聪明睿智。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以书为伴,将其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他们酷爱读书,把它当作人生的一大乐趣,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听一听名人们对书的比喻,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赞誉无不给人以极大的启迪,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去读书。

书,是人类文化成果的记录。纵观中外历史,无数名人都是书的至爱亲朋,在他们的眼中,书是——

顾问

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营养品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乳汁

英国诗人、政论家弥尔顿说:“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思想之船

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阶梯

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兽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 烈火

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溶化。”

编年史 坎耶里说:“书籍是人民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

朋友

法国作家伏尔泰说:“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良师

德伯里说:“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答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

宝器 骞·斯迈尔斯说:“好书常如最精美的宝器,珍藏着人一生思想的精华。” 高尚的人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钥匙 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灯塔 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社会 皮罗果夫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性与气质,使人高尚。”

加速器 尼克拉耶娃说:“书籍是生活进程的加速器。”

力量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珍宝 伏契克说:“好的书籍,是珍贵的珍宝。”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良药 汉朝的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面包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奇迹

高尔基说:“书,要算要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社会 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遗训、忠告和命令

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著名的作家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益友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书中的名人篇六
《[名人名言]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

写作素材

0705 1504

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

2.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弥尔顿

3.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4.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5.没有书籍,就不能打赢思想之战,正如没有舰就不能打赢海战一样——罗斯福

6.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鲁宾斯坦

7.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8.有创见的书籍传布在黑暗的时代里,犹如一些太阳光照耀在荒凉的沙漠上,为的是化黑暗为光明。这些书是人类精神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人们凭借它们的原则,向种种新的发现迈进。书本是将圣贤豪杰的心照射到我们心里的忠实的镜子。——(英国)吉本

9.读书可以抚育青年,慰藉老年。读书可以增进幸福,消灾解愁。在家时,给你带来快乐;外出时,让你心旷神怡。——(古罗马)西塞罗

10.书籍是夜间的伴侣。当你翻开它时,它会使你忘记压抑在心头的苦衷;书籍传授给你知识,增长你的才干;它从不妒忌,更不会疾恶如仇;它总是认真完成你的重托,无论时间多么长久,它绝不背叛友谊的誓言。——(阿拉伯)阿里一伊本.扎赫姆

11.我像吝啬鬼对待自己的财宝那样,迷恋着图书。我坚信,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享用它;我为能享有这种权利,而感到心满意足。每当我启程上路,总要书籍陪伴着我。——(法国)蒙田

12.对书籍的爱,是我一生的骄傲和荣耀。即使将所有的印度宝石跟我的藏书交换,我也不乐意。我的藏书室,是我著作的依据和最大的生活乐趣。——(英国)吉本

13.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

14.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15.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

16.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章学诚

17.善于想,善于问,善于做的人,其收效则常大而且快。 ——谢觉哉

18.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波罗果夫

19.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 · 芬奇

20.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21.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 约翰森

22.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23.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24.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 ——高尔基

25.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

26.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 (0705 150137) (0705 144529) (0705 144225) (0705 143853) (0705 143345) (0705 131535) (0705 130916) (0705 130445) (0705 125718) (0705 075838)

书中的名人篇七
《名人读书》

书中的名人篇八
《名人读书小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郭沫若的读书方法。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的读书方法。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施洋搓脚夜读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神。

欧阳修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宋濂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

书中的名人篇九
《中外名人读书趣事》

名人读书趣事

一、朱熹读书法

中国古代学者对如何读书有不少论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朱熹读书法。朱熹一生读书万卷,学识广博。他的读书方法有六条:1 循序渐进;2 熟读精思;3 虚心涵泳(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去杜撰前人的学说);4 切已体察;5 着紧用力(发愤努力、抓紧时间);6 居敬持志(专心、沉静)。后人把这六条称为“朱熹读书法”。

二、名人苦读趣事

“天才出于勤奋。”许多文学家、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就是从小刻苦读书。请看鲁迅和王亚南苦读的趣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牛顿趣事——实验室的酒肉

牛顿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实验室。他很少在两三点钟以前睡觉,有时整天整夜守在实验室里。为他做饭的保姆只好把饭菜放在外间屋的桌子上。

有一次,牛顿的一位朋友来看他,在实验室外面等了他好久,肚子饿了就独自把桌上的烤鸡吃了,不辞而别。过了好长时间,牛顿的实验告一段落,他才觉出肚子咕咕在叫,赶快跑出来吃鸡。他看到盘子里啃剩下的鸡骨头,居然对助手说:“哈哈,我还以为我还没吃饭哩,原来已经吃过了呀!”

还有一回,一个好朋友请牛顿吃饭,一边吃饭一边议论科学问题。饭吃到

一半的时候,牛顿站起来说:“对了,还有好酒呢,我去取来咱们一起喝。”说完就向实验室跑去,一去就不回来了。朋友追过去一看,牛顿又摆弄上他的实验了。原来牛顿在取酒的路上忽然想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居然将取酒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牛顿的这种轶事岂止三件,它说明,牛顿酷爱科学,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正是因为牛顿有这种为科学献身的奋斗精神,他才能总结出牛顿三定律,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牛顿病逝以后,英国政府在他的墓碑上镌刻了墓志铭,最后一段是:让人类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伟大的/一位人类之光

有道是: “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都明亮了。” 或者说: “道法自然,久藏玄冥。天降牛顿,万物生明。”

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

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

家,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他在1687年7月5日发

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方法阐

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

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

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

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牛

顿为人类建立起“理性主义”的旗帜,开启工业革命的

大门。牛顿逝世后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为在此长眠的第一个科学家。

书中的名人篇十
《读书名人名言大全》

读书名人名言大全

1. 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作者:新格言

2.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作者:(清)王豫

3. 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作者:(英国)谚语

4.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作者:(清)袁牧

5. 识字要读书,种地要养猪。 作者:谚语

6. 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 作者:(英国)谚语

7.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作者:(汉)王符

8.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作者:朱熹

9.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作者:罗曼·罗兰

10. 进学致和,行方思远。 作者:字严

11. 善读者日攻、日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 作者:(清)郑燮

12. 读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作者:(欧洲)谚语

13. 为学大病在好名。 作者:(明)王守仁

14. 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 作者:谚语

15.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作者:郭沫若

16. 有阅读能力而不愿读好书的人,和文盲没有两样。 作者:马克·吐温

17.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作者:章学诚

18.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作者:(元)陶宗义

19. 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 作者:牛顿

20. 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作者:列宁

21.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作者:伊萨克·巴罗

22. 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作者:《对联集锦》

23.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 作者:(清)袁牧

24. 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作者:《清诗铎·趁早歌》

25.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作者:富兰克林

26. 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

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作者:华罗庚

27. 区别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欢读书。 作

者:diyifanwen.com收集

28. 一日学一日功,一日不学十日空。 作者:谚语

29.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作者:张维屏

3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作者:孔子

31. 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 作者:(唐)吴兢

32.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 作者:萧楚女

33.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教师时常要读书,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4. 学习——永远不晚。 作者:高尔基

35.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作者:加菲劳

36. 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 作者:赫尔普斯

37. 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作者:

孟德斯鸠

38.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作者:(春秋)孔丘

39. 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 作

者:高尔基

40. 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匆地阅读一本书。 作者:(英国)谚语

41.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

一天平庸的困扰 作者:余秋雨

42.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

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作者:高尔基

43. 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我们年

轻时读了书,年老了又把它们记起。 作者:赫兹利特

44. 读书全靠自用功,先生不过引路人。 作者:谚语

45.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作者:普希金

46. 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作者:鲁迅

47. 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

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作者:鲁迅

48. 在科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新的书,在文学著作中,你最好读最老的书。

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老。 作者:布尔韦尔·利顿

49.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

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 作者:达尔文

50. 好学则老而不衰,可免好得之患。 作者:(清)申涵光

5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作者:《三国志》

52. 记诵之法,学问之舟。 作者:(清)章学诚

53.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毛泽东

54.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作者:(宋)司马光

55.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者:舒曼

56.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作者:孙洙

57. 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

用来读书! 作者:泰戈尔

58. 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 作者:普希金

5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

60.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作者:徐特立

61.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

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作者:鲁迅

62. 读书贵精不贵多。 作者:书摘

63.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作者:(战国)荀况

64.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

书抱住。 作者:鲁迅

65. 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作者:雪莱

66.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

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作者:伏尔泰

67.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作者:(宋)

朱熹

68. 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

下去。 作者:别林斯基

69.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作者:孟德

斯鸠

70. 不读诗书形体陋。 作者:(清)吴嘉纪

71. 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明·薛瑄《读书录》 衡量自己,服膺

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作者:薛瑄

7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作者:陆游

73.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作者:(清)黄宗羲

74.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 作者:

华罗庚

75. 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 作者:夸美纽斯

76.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作

者:diyifanwen.com收集

77. 闲有余日,正可学问。 作者:(明)陈继儒

78. 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癫癫。 作者:彼特

拉克

79.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作者:刘向

80.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作者:《吕氏春秋》

81.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 作者:陈独秀

82. 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徬徨。 作者:报摘

83. 书是纯洁、美好的特殊世界,生活在其中,其乐无穷。 作者:华兹华斯

84. 非静无以成学。 作者:(三国)诸葛亮

85.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作者:周恩来

86. 没有一本书可以疏忽地阅读而得到益处。 作者:(意大利)谚语

87.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的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

把人读死。 作者:郭沫若

88. 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

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作者:华罗庚

89.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作者:雨果

90.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作者:(唐)韩愈

91. 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 作者:(明)唐寅

92. 爱好书籍的人,决不会缺乏真实的朋友、有益的顾问和愉快的伴侣。 作者:

伯洛

93. 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作者:(英国)谚语

94.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95.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

膀。 作者:莎士比亚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书中的名人》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书中的名人”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书中的名人"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1274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