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

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

2016-01-06 10:43:5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篇一《《十送红军》课件》 ...

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篇一
《《十送红军》课件》

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篇二
《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长江两岸,所选的教材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唱江西民歌《十送红军》,通过聆听、模唱、创编等要素,学生能够喜欢上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

本课选择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中的第一课时《十送红军》,这是一堂教唱课。歌曲《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民歌之一。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全歌给人的情绪感觉是融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装饰音及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极富江西地方特色。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接触过一些红歌,对于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还具备一定的演唱水平。他们特别喜欢唱歌,愿意合作交流,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对音乐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探索热情。但是学生处于变声期,尤其是男生,指导学生注意嗓音保护,不要喊叫。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出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学生能够喜欢上江西民歌

二、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深情地去演唱江西民歌《十送红军》

三、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等方法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从中感受江西民歌的魅力

结合本课的要求,我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歌曲演唱情绪的理解、把握。

二、教法和学法:(一)教法。在一节课中采用的方法很多,我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

1、范唱法:范唱,能调动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以饱

满的热情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学唱歌曲时,再欣赏歌唱家的演唱,使学生置身其中,聆听并感受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学唱歌曲,表现音乐。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会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学唱,解决问题;2、启发、讨论法:对本节课的难点——歌曲情感的理解,采取教师启发,师生讨论法,加深学生对于歌曲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二)在教学学法上我主要采用体验式音乐学习:是指在从“体验”中实行对“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参与体验,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亲身主动地去体验、领悟、探寻,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对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实行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

教学过程:

我主要设计三个环节来完成本节教学:

一、创设情境,走进江西

1、欣赏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

师:这是哪里的民歌?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地方?

歌曲中唱到了南昌、井冈山、瑞金、庐山等中国革命的摇篮之地,从歌曲中寻找这些革命圣地,目的是为了引出学生对红色历史的了解,为下一步介绍江西红色历史作好铺垫。

2、请学生简单介绍下江西的红色历史。

师:通过历史,你们能说说这些地方都有哪些特别的意义呢?

南昌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支红色军队;中国的长征举世闻名,起始点江西瑞金至井冈山大会师,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红军不畏强敌、不怕艰险、艰苦奋战,取得了长征的最后胜利;庐山,不但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还是中国革命值得大写一笔的地方,党中央三次决定性的会议在这里召开等

3、教师导入课题:学习红色经典《十送红军》

师:江西是个好地方,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等,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这些伟大的红色历史是形成和产生江西民歌和江西革命民歌的源泉,从而老百姓对红军有很大的敬重和爱戴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来自红土地的红色经典《十送红军》,通过歌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红土地的红色经典。

二、学唱歌曲、感受红色经典

1、初听歌曲(完整欣赏整首歌曲)

师: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你感受到的是个什么样的场面?

通过欣赏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及所表现的场面,用歌词的意境感动学生。

教师小结:红军要离开根据地,即将踏上长征路,在几年的土地革命中红军早已和广大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这首歌曲就是反映革命根据地的广大群众对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歌中唱到“十万百姓泪汪汪”,大家想象一下那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2、复听歌曲(轻声跟着音乐哼唱)

①师:歌曲中的旋律、歌词有什么特点?

(旋律婉转细腻,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每句后都有一个短小的间奏;还有一些装饰音;歌曲像在叙事,一字多音,还有衬词。)

②师:每句后面都有个间奏,歌曲是想表达什么吗?

(给人以伤心、难过、抽噎的感觉,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表达了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

③师:你从哪里看出歌曲具有江西地方特色?

(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更具江西赣南地方的特色。) ④师: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混齐-男低-女齐-女低-男高-男齐

3、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① 解决难点

师:你认为最难唱的一句是哪一句?

歌曲九度的跳跃

出示:树 树设计理念:让学生提出难点,老师可作适当的示范或跟唱,通过听唱、同学间相互学习及老师指导解决难点。

② 学唱曲谱

师:找一找有哪几句旋律是相同的?

让生跟着钢琴模唱,注意一字多音和装饰音的地方

③ 带词演唱

注意:A、第11、12小节“哀”的一字多音与“号”的装饰音

B、第13、14小节“3”至“2”大跳,音准把握

C、第19、20小节一字多音

还要注意短句与间奏的连接要准确、自然。

4、师:歌名为什么叫十送红军呢?

在红军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时,各个村子的百姓都去送别红军。表达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盼望,是一种难舍难分的感情

5、这首歌曲要带着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

有点恋恋不舍、要深情,是一种送别之情

6、体验音乐情感

师:歌曲《十送红军》是一首表现送别之情的歌曲,谁能吟诵或演唱下古往今来有表现这一情感的诗和歌曲吗?

如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送元二使安西》等。歌曲:《送别》等。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熟悉的诗词和歌曲,更深刻地体会离别之情的伤感和期盼。并将这一情感融入歌曲中,让学生再一次有感情的演唱《十送红军》

7、 歌曲创编

小组、男女生、师生歌曲接龙等形式演唱歌曲,或是在间奏部分加上伴奏。 (指导学生切不可喊唱,抬高眉毛,轻唱)

三、歌曲拓展,感情升华

(1)电视连续剧《长征》中曾多次使用了《十送红军》,它的片尾曲就是《十送红军》,我们一起通过画面来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

(2)了解其他江西民歌以及歌颂红军长征的歌曲。

欣赏《送郎当红军》,并与《十送红军》在情感上作简单的对比。

(3)说说还知道哪些江西民歌以及表现红军长征的歌曲。如:请茶歌、斑鸠调、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七律·长征、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等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更加了解江西民歌,了解长征。

四、课后小结

师:同学们,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者用他们的生命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一切,做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中国人。我从大家的歌声中感受到同学们对红军的敬仰之情,希望能发扬我们红军的长征精神。大家回去多搜集一些长江两岸地区的音乐,望我们能发现它们更多的闪光点。

归纳总结:本节课主要是采用以情动人,以人带声,以声唱情的教学方法。通过感受歌曲、体验歌曲、理解歌曲来学唱歌曲,从中把握歌曲的整体形象,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江西民歌,喜欢上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篇三
《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篇四
《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篇五
《《十送红军》的由来》

《十送红军》的由来今晚(2011 年 5 月 3 日),大型情景经典音乐舞蹈演出《红军哥 哥回来了》将在国家大剧院落下帷幕。在这场演出中,最受欢迎的节 目当属歌曲《十送红军》。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半个世纪以来 一直传唱不衰;但是自其创作问世后的整整 40 年里,人们一直误认 为这是一首纯粹的民歌。 对于如今已 83 岁高龄的曲作者朱正本来说,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颇有些传奇意味的误会, 才使得他的艺术人生格外 与众不同。 为了采访朱正本老先生,几经辗转托人带话,才终于和他取得了 联系。 朱老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 就连他在空政文工团的一些老同事, 也都和他联系不上。“现在很少出门,不方便。”朱老解释说,1949 年参军后,他参加了“进军大西南”的行动,让得过骨髓炎的左腿吃 了不少苦头,连累得他现在已无法正常行走。另外,1977 至 1978 年 间,他参与创排歌剧《江姐》和《忆娘》时,由于过度劳累,右眼几 近失明,左眼也只剩下 0.2 的视力。 虽说身体不太方便,但老人的思维却十分敏捷。一提起《十送红 军》这首歌曲,他便娓娓道出其中的故事。 “急救章”抢出一首名曲 急救章” 《十送红军》的诞生,源自一次特殊的紧急任务——创作《革命 历史歌曲表演唱》。这台演出后来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大型音乐舞蹈史 诗《东方红》的“前创篇”,其中的许多作品都被收入进《东方红》 之中。而提出创作这台演出的,则是当时的空军司令刘亚楼。 朱老回忆说,1960 年,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大型歌舞史 诗《三千里江山》。3000 名朝鲜战士气势磅礴的表演,让这位儒将 眼前一亮, 第二年他便给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张双虎布置了一个任 务: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时间紧迫不说,刘亚楼还 提出了一道“禁令”:一定要采集革命历史歌曲,而不要新创作。 接到这个任务后,空政文工团立刻行动起来。当时文工团创作室 的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被派分头负责文字、音乐、舞蹈的 创作。为了收集到足够多红军时期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 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可是,尽管大家广为搜集素材,但在 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主题时, 却找不到一首合适的歌曲来表 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 “不管刘司令的禁令了, 创作一首吧。 ”几位创作者的大胆之举, 便成就了后来的这首《十送红军》。 怕絮烦, 十送” 怕絮烦,“十送”少“四送” 四送” 巧合的是,接到那次创编任务之前,几位创作者曾分头去过江西 采风。根据当时对根据地赤卫队队员、

工农会代表、红军老战士等采 访得来的素材,张士燮很快便交出了歌词:“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 细雨缠绵绵。山间野鹿声声哀号,树树梧桐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 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 《十送红军》的歌词中,只有一、三、五、 七、 九、 十“六送”的内容, 为何会少了“四送”, 却是个不解之谜。 其实, 张士燮确实只写了“六送”。 据朱老回忆, 当年张士燮曾说过, 如果真的写“十送”就太“絮烦”了。事实上,尽管少了“四送”, 但这首歌要想完整唱下来,仍要近 15 分钟。也正是因为歌曲太长的 缘故,后来创编《东方红》时,几次想要收录这首歌,最终却只得放 弃。 当时,张士燮和朱老同住在位于灯市口的空政文工团宿舍楼 3 层, 一写完词, 张士燮就直奔朱老的房间, 让他谱曲。 “我一看那词, 就非常感动。”朱老说,当时他脑海里立刻闪现出江西采风时得来的 一首民歌的旋律。这首民歌名为《长歌》,又叫《送郎调》,是赣南 采茶戏里的曲调。几乎是一气呵成,不到一个小时,朱正本就完成了 谱曲,因为太过投入,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 时,他一度落下眼泪。 第二天,歌曲拿到团里排练,大家一唱就非常喜欢,从此便传唱 开了。不过,朱老坦言自己还是有几分遗憾:“当年我没想到这首歌 后来会唱 50 年, 也没仔细打磨, 后来一唱就流行了, 我也没法改了。 ” 不吭声, 不吭声,沉默整整四十年 1961 年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正 式公演,《十送红军》一炮而红。“散场时就有很多观众边走边哼唱 着《十送红军》。”朱正本记得,后来文工团还应观众要求,把《十 送红军》的词曲都印在了演出说明书上。同年底,这台节目又在上海 连演 40 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 《每周一歌》 等栏目里反复播放 《十 送红军》,各大报纸杂志也争相刊登这首歌的词曲。《十送红军》从 此传遍大江南北。 在整台节目中,刘亚楼尤其喜欢《十送红军》,人前人后时常念 叨,“别人唱快一点儿他都不愿意,生怕唱快了人家就听不清楚歌 词。 ”朱老说, 很多老首长也都非常喜欢这支歌, 甚至会经常出来“捍 卫”它。比如,曾经有人提出“三送红军到拿山,山上包谷金灿灿” 写得不对, 说那地方没有包谷, 萧华将军就站出来说, “江西有包谷, 我就在那儿吃过。” 不过,直到刘亚楼去世,他也不知道《十送红军》是首“违令” 歌曲。因为当初这首歌的署名是“张士燮、朱正本收集整理”。此后 每次听到有人提这是首整理作品时, 两

位作者也都不吭声。 直到 2001 年,电视剧《长征》在央视播出,片尾曲便是《十送红军》,使得该 曲再次广为传唱。在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建议下,电视剧的片尾字 幕表里出现了“歌曲 《十送红军》 张士燮编词, 朱正本编曲”的字样, 这才把沉默了 40 年的两位作者推上前台。 十余国家至今仍在传唱 采访时,朱老恰好收到了音著协寄来的版权费清单。“以前,刘 亚楼司令常到团里来说, ‘我们的 《十送红军》 已经传到国外去了。 ’ 这几年我通过音著协寄来的版权使用清单才知道, 原来真的有很多国 家都引用过这首歌。”朱正本说,2009 年起,他已经接到过俄、美、 英、日、意、法、荷等十余个国家寄来的版权使用费。虽然钱不算多, 但却都列得详详细细,这让他体会到了身为作者的荣誉和快乐。 尽管朱老身体欠佳,但他的音乐创作却从未中断。他笑着说,自 己一生创作过的觉得还拿得出手的歌曲有两百多首, 大多是在部队中 传唱,其中还有很多是他在 1984 年退休后创作的歌曲。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新世纪到来……在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每个重要历史时刻, 他都在用音乐抒发情怀。 歌颂, 歌颂,以时代的名义 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文艺作品;伟大的文艺作品,也往往 反映和记录着伟大的时代。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精彩 的文化活动正呈献于首都的舞台上。 这其中, 有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 有别具特色的时代新作,有对宏大历史的庄严重现,有对久远记忆的 史海钩沉。 历史是如此厚重。即使是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之中,也依 然沉淀着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内涵丰富而深沉,既有对峥嵘 岁月的回忆和对逝去先辈的缅怀,又有艺术家们澎湃的创作激情,以 及他们对沧桑往事的冷静审视。而对当今的观众来说,这些故事更具 有时代的意义,那是一股打动人心的力量,促使人们去思考历史,直 面未来。 从今天起,本版推出《歌颂——红色文艺里的人和事》栏目,走 入历史, 走向幕后, 走近创作者, 聆听他们讲述不为人知的创作经历, 重温那些伟大作品带给人们的感动, 发掘一个伟大时代赐予后人的文 化财富。 经典记忆 搞音乐是工作需要 从 20 岁参军到现在,朱正本创作的好歌有两百多首。一辈子都 在写歌,他却说这是个意外,“完全出于工作需要”。1949 年 7 月, 朱正本参军, 并随二野部队进军大西南, 扛着步枪, 背着盐筒、 米袋, 用两条腿走了 8000 多里路。因为会吹笛子,本来喜欢写文章的朱正 本常被安排教战士们唱歌,很快,二野军政大学

三分校二总队成立文 艺队,他成了第一批文艺战士。从此走上了音乐道路。后来,朱正本 随部队到了空军,又被调到空政文工团创作室,获得了系统的学习, 才有了今天的《十送红军》、 《银球飞舞花盛开》、 《飞行员进行曲》 等广为流传的歌曲。

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篇六
《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篇七
《十送红军》

《十送红军》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受民歌,初步认识民歌的风格特点。

了解《十送红军》的创作背景和歌曲特点,能听辨出歌曲中的演唱形式。 运用一定的歌唱方法,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对歌曲进行再度创作。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感的层层递进,运用歌唱方法处理歌曲。

教学方法:

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心灵的碰撞,是情感的表达。我采用以情动人,以人带声,以声唱情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歌曲表现图、三角铁

教学过程:

一、律动《铃儿响叮当》 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景

1、上节课同学的歌曲演唱的非常好,今天老师也要为同学们演唱一首歌曲,如果会唱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来演唱。出示课件《浏阳河》伴奏,播放浏阳河的风土人情。

2、 刚才演唱的《浏阳河》你们认为是什么类型的歌曲呢?(民歌、流行歌曲)

3、 那你们知道这首民歌出自哪个地方?你能说说它的特点吗?(湖南、旋律优美、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如歌词中河念和、路念露、个念过、出念屈充分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导入新课

中国的民歌犹如一座巨大的宝藏,各地的歌曲都闪着熠熠的光辉。今天我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地方民歌《十送红军》。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课件《十送红军》江西赣南风土人情。

四、欣赏《十送红军》

1、初步了解

①初听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去了解《十送红军》,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师:江西民歌,谁来补充?江西赣南地区的民歌。非常好,赣南地区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刚才片中我们看到的都是赣南哪里的风土人情(客家的风土人情,客家文化)这首歌也是在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在这一带的革命民歌。现在,我们听到的《十送红军》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后的作品。 ②复听 在2001年6月,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长征》中曾多次使用了《十送红军》,我们一起通过画面来感受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以及它的演唱形式和速度。播放《长征》画面和片尾曲

师:歌曲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情绪?(深情的,留恋的,亲切的,期盼的)说的非常好,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一边送一边唱,场面十分感人。这首歌旋律婉转优美,给人的情感感觉是亲切、留念、深情、期盼多种情绪为一体的。边说边把音乐卡片贴在歌曲表现图上

师:它的演唱形式怎样的?(演唱形式有女声独唱、男声齐唱和女声接唱)速度呢?(稍慢)贴出歌曲表现图,说一问贴一问。同学们的回答很准确。

2、加深了解

①再听 出示大歌谱 婉转优美的《十送红军》共有四段,它每一段表达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来听一听第1和第2段。师:第一段女声独唱,声音怎么样?(明亮、柔和)它给我们的感受是?(亲切、留恋)我们用黄色来表示它的情感好吗?(师点击课件)第二段呢?(男声齐唱还有女声接唱)声音是怎样的?(深沉、浑厚)与第一段相同吗?(不同)跟第一段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增进了歌曲的情感。我们用深蓝色来表示。写在形式图上,并要有色块

②请同学们再来听听第3和第4段,第3段的第一句,音怎么样?(比较高,进一步升华了歌曲的情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军民之间的血肉之情)我们用红色来表示。第4段呢它和那一段是相同的?(第一段)给你们的感受是?(深情、期盼)这一段充分体现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我们用绿色来表示好吗?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了解到这首歌曲是由亲切留恋深情期盼的情绪不同的演唱形式、稍慢的速度、和歌曲层层递进的情感来表达的。

③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吗?生:像我们写景的作文一样,很美。生:像写记叙文一样,很感人。生:歌曲里有很多衬词‘里格、介支个’。师:同学们观察的特别仔细。这首歌曲来源于江西赣南地区,赣南是客家

人主要聚居地之一,歌中的‘里格、介支个’都是客家方言中的衬词与语气助词。这首歌词的主要特点是以叙事为基础,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首歌曲中最打动我的是第3段的这几句。师唱。(双双里格„„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五、演唱《十送红军》

师:一唱到这几句,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很多幅红军在战场上热血奋战、英勇杀敌、不顾生命的壮丽画面(边说边出示图片)。同学们,正是我们老一辈革命者用生命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新世纪的同学们你们该怎样去做呢?(珍惜现在的一切,做一个有文化有思想有理想的中国人)

师:现在我想带领同学们一起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去看一看,走一走我们的红军战士浴血拼搏的红土地。出示课件井冈山风景

师介绍,同学们你们看,在这一片红色土地上,树木长得多么的茂盛啊,你们觉得它们象征着什么?(象征着红军精神永垂不朽)同学们,我们一起在这片红土地上把《十送红军》唱一唱,好不好?这里的空气这么清新,当我们每唱一句的时候,都深深吸一口新鲜空气,这样,有助于我们的歌唱,同时对同学们的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出示大歌谱,师弹奏生随琴深情演唱。(唱得不准的地方,纠正)

六、创作歌曲

1、《十送红军》在歌者们用不同的形式、情感的展示下,(指向表现图)让歌曲充满音乐魅力,感人至深。如果我把这首歌曲交给大家,那同学们会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它呢?是多种多样的演唱形式还是歌曲的速度发生改变呢?现在,我们分三个小组进行讨论,并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写在纸上。(2分钟)师分别指导比如速度要写上中速

师:先请1组代表把你们的结果贴在黑板上,代表来说说你们组是如何表现歌曲的。再请2组和3组。2、真不错,各组都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再次创作《十送红军》这首歌曲,下面老师想请1组为大家用歌声展示一下他们的创作。(1段6女2段4男3段1女并加快速度4段男女声)师指导男女同学的分配。我这里有打击乐器三角铁,想请5位同学为1组伴奏。谁来?伴奏方法是:在歌谱中有三角形的那一拍上敲击两下。师示范。(要注意第2、3段速度的改变) 1小组表演。

3、师:同学们怎么样?真是棒极了。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组的演唱形式,来表演一番。同学们我也想参加,欢迎吗?师分配(1段女声齐唱2段男声齐唱3段老师加快速度4段全体同学,5位拿三角铁的同学边唱边伴奏,全体同学起立)准备好。我们在演唱的时候,每位同学都把自己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用歌声把它表达出来。放琴录音

师:多么美妙的歌声啊。我们用自己的创作把江西革命民歌《十送红军》再度演绎了一个新的版本。我觉得现在的教室里应该响起热烈的掌声。

七、小结

师: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十送红军》这首革命民歌,同时也把这首歌曲再度创作了一个版本。我通过歌声感受到了同学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之情,也欣喜的看到了同学们美妙的创作和精彩的表演。希望在课后,同学们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民歌,我们一起在音乐课上让它再次闪烁光芒。好,同学们,再见!

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公开课教案

学科:音乐 课题:十送红军

一、教 学 目标

(一)欣赏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的革命民歌《十送红军》,通过这首歌曲了解当地的民歌及民间音乐特点,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

(二)能够感受《十送红军》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学会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

二、教材 分 析

在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前,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民歌。如:《送郎当红军》等。其中,《十送红军》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现在,我们听到的《十送红军》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后的作品。它保留了原民歌的素材基础,同时也有艺术上的加工与提高。

《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十送红军》的旋律有一个主体(A)和两个变体(B与C),从而构成ABABACA的结构形态。应该说,各段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从而形成整首歌曲的统一风格。与此同时,每段旋律又融进独具特色的音乐因素。从而使各段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尽管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然而从整体上,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所表达的情绪。

2、歌曲演唱的正确性及流畅性,注意旋律中连音与顿音,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四、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聆听故事 激发情趣 创设情景 引发兴趣

师:讲述一个中年记者的一段回忆,引人歌曲 《十送红军》的教学。(背景音乐《十送红军》)

(二)、由感性到理性 循序渐进 探索音乐艺术美

《十送红军》是一首江西民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教师作小结:

背景知识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长征之路,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歌曲《十送红军》就是其中的一首民歌.

歌曲由来 : 江西革命根据地战斗非常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村的老百姓到村头,大道,河边送别红军,边唱边送,其中流传着一首送别红军的民歌,曲调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方言,唱半句歇半句,旋律优美,如泣如诉.我们今天听到的《十送红军》就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保留原来流传的民歌的基本素材,搜集,整理,艺术的加工创作的音乐作品,他艺术的再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画面.

江西民歌特点 : 曲调委婉悠扬,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感情真挚. 歌词特点:以叙事为基础,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三) 欣赏歌曲 初步感知 体会情绪 思考回答

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女声独唱)

2、歌曲的基本情绪是什么?(抽噎压抑沉重)

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篇八
《十送红军》

龚晓跃来北京,一起KTV,非要我唱《十送红军》。这首歌以前在南方体育KTV时,必要一唱。但我很少进KTV,更别说唱歌了。老领导点名,只好勉为其难了。龚总对现代中国革命,对毛泽东,自有其看法。但大抵有一点我们相同,一个说不清的情结,事实上,这大概是中国人的情结吧,如程益中所说,喝着狼奶长大,甩都甩不掉。而对毛泽东,要想湖南人彻底批判视之,恐怕很难。湖南人民基本说起来,无论是半尊敬还是半调侃,都是叫毛嗲嗲啊。就我来说,我总力图本着现实的批判,存入历史的宽容;基于价值观的否定,考虑方法论的借鉴。上面题头是《十送红军》歌词,据《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校。歌词里省却赣南(即赣州)客家方言:里格、介支个。“里格”是“这个”的意思,和赣北都昌话差不多;“介支个”不知道是啥意思,按比较权威的解释是:客家方言中的衬字与语气助词。但也没说清楚该词独立状态是啥意思,有说是“那几个”的意思。怎么念叨,都想不出都昌话里有相同的词,相同的是都昌话把“介”也读成“gai”。这首歌,并非当年赣南民众屁颠屁颠跑在路边,满含深情地送别红军所唱。梁山泊式火并王佐袁文才,清洗江西本土籍共产党,裹胁政策导致乡村经济破产,军营式治民体系带来恐惧,赣南民众对红军已经是冷眼相待,甚而有领着白军打红军的情况。赣南中共控制区240余万总人口中,先后有33万余人参加红军,那送行的民众,站在两边,灯笼火把交相辉映,然而,与其说感念军民鱼水情深,不如说是凄绝送别此去不归的家属,和自己身不由己的命运。此处不是历史论证文章,无法过多涉及赣南中共控制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当地民众和红军的关系。虽然《十送红军》曲调搜集整理者朱正本,回忆它采风时的了解说:当年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旋律婉转优美(此话真实度几何存疑);虽然无数革命回忆录包括共产党政斗失败者的吴法宪,在回忆自己早年参加革命的经历,都仿佛洋溢着阶级的仇恨和找到组织的喜悦;然而现有的当年史料已越来越多证明,壁垒式军管之下,参军既是血酬定律的最好体现,也是恐惧不能自主的无奈。所谓扩红,披红挂彩的背后,充满着泪水和恐惧,“反革命”三字的恐怖,导致人们害怕就能使兵员激增。虽然当年和多少年后的宣传画,“打土豪分田地”和“翻身农民闹革命”显得那么伊甸园,但这样的政策,农民革命几千年见怪不怪,丝毫不影响流寇或军管式从农民身上

对金钱、粮食、劳役和兵源的裹挟与榨取。没有一次农民革命,不是一时的、树典型的开仓赈民欢乐,和永恒的普遍的对手无寸铁的农民的恐怖裹挟。上溯几十年,被中共称颂作为先驱榜样的失败的天平天国,其高级官员、军事领袖李秀成后来就曾轻描淡写地回忆:西王(萧朝贵)在我家近村乡居驻,传令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全家食饭,何必逃乎?我家寒苦,有食不逃。临行营之时,凡是拜过上帝之人,房屋俱要放火烧之。家寒无食之故而随他也。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後又有追兵,而何不畏?秀成一生,身不由己,这是最初的表达。他的既因革命食饭更被革命恐怖裹挟,是无论包裹着什么外衣的农民革命,最一以貫之的对立统一。所以,当《送郎当红军》调起,扎入乡愁体味优美的同时,内心有一片空间在时刻提醒,地底下,有痛苦的父母妻儿,有亡魂在呐喊。江西在中共革命中付出的代价不小,官方统计数字显示,江西有238844人被官方追认为烈士,其中赣南占10.8万;中央红军西走陕北时的8.7万人中,有5万余人是赣南籍子弟。湘赣和两广有相似之处,因为移民而有千丝万缕联系,毛泽东就是唱着“老表”的口号进入江西。然而命运待他们并不厚,太平天国广东人做精神领袖广西人控制世俗权力,两广老兄弟同坐江山同享尊荣的历史没有重现,江西本非中共革命领袖起事之地,它只是革命的一个驿站,加上江西籍高层在井冈山、赣南的覆没,到后来方志敏被执,张国焘败走,江西终至就算从中共自身评价体系言,也是廿万子弟百战死,才换三员上将廿年归。几万子弟背井离乡,逃荒已经绝望,这不是逃荒,而是扛枪的逃亡。那些绝望的父母妻儿,站在于都河岸,想着可能永远不归的儿子丈夫,忧心红军去后不测的命运,能不撕心裂肺、肝肠寸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最后一代唐诗图景,产于现代中国,落在江西赣南。少共江西省委书记、留守性质的中共苏区分局委员李才莲是兴国人,1935年5月,21岁的他在瑞金突围时战死。她的妻子池煜华每天站在自家门槛上望郎归,一等71年,直到去世,因为他的丈夫曾经说过:战争时候什么消息都有,如果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别信,我一定会回来找你。早些年,我的同事曾经采访过此位老人,这个故事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它内涵的时代中大人物的传奇和祭台上小人物的凄绝,让我百感交集(此事真实度几何存疑);而以共产党的被遗弃者写进历史的吴法宪,则用无线凄凉的笔调,描述除他参军以外的作为平民的一家七口,因围剿、还乡团

原因,死掉六个,最后孤苦的父亲流落街头,贩卖黄烟直到解放,可还未见到衣锦还乡的儿子就不幸离世。考虑如此,则于都河的送别,撕心裂肺当有之,然而,这和“恩情似海不能忘”、“撒下的种子红了天”的咏叹,就是两码事了。这首歌,赣南民众可能不会唱。但最关键的是,那时压根没有这首歌。这个我们已经知道。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作些有意思的说明。《十送红军》中,三送红军到拿山,七送红军五斗江,十送红军望月亭,加上下了山、过了坡,上大道,这是彻头彻尾的井冈山地名和路途。而那时,我们的红军长征,按官方定义,较为客观的出发地表述是: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党政军首脑机关撤离瑞金,于10月17日傍晚在于都率领8.7万名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瑞金、于都是赣南,井冈山是吉安,中央、红军和毛泽东那时侯早就在赣南的瑞金红都了,吉安湘赣界的井冈山1929年就撤了,谁送啊?你看这歌情深意切,肝肠寸绝,天知道不仅时间挪位,空间上更是睁眼撒谎。或许赣南送别,领头的是博古他们,加上毛很背,比不上当年红色山大王的风光,于是事过境迁,就来他个乾坤大挪移,这种事情,没少干。已经无法记起第一次是何时听到《十送红军》,或许,也是通过广播吧。我们家乡是在赣北,和赣南、井冈山也是路途遥远。然而,这并不妨碍《十送红军》的旋律,伴着秋雨梧桐的凄凉梦境,永远刻在少年的我的脑海。因为笼盖我们的,是如陈凯歌电影《无极》里大圈圈套小圈圈的紧箍宫殿一般的革命的情感。书本上接受的是宏观的革命景象;落到江西,接受的是江西是老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井冈山和南昌两大中共过客式用兵之地,是江西全民的图腾幻境;落到都昌,则是处于身边切身体验的革命情感。都昌同样是老革命根据地,高考可以有加分优势,虽然我印象中,等到我大姐惨痛的高考经历时,这个已经不起作用了,都昌这个老革命根据地算不得什么,不过是燎原星火中渺小的一点而已,远不能和赣南、吉安比;落到汪墩,这自己的生活环境,则是每个清明,涉步不远,去扫烈士墓。这里当年也上演过血腥的党派和宗族仇杀,现在最后战胜方当年所牺牲的亡魂,正享受着至高无上的道德供奉,他们的子弟,也幸运地进入当地政界,成为头面人物,而曾经风光一时的最后失败方,则杀头的杀头,逃亡的逃亡,早已树倒猢狲散,他们的后代,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了。清明时节,通常乡下会做米粑吃,这是都昌民间最受人欢迎的食物之一,而那春日艳阳,和风拂柳,漫山的映山红开放,映山红,本就是江西风

土和革命的典型吉祥物,还是一种略带酸甜的上好食物,加上松涛阵阵,写出一篇祭奠先烈努力学习的文章,能得到带队老师的夸奖,则革命一词,已经和清明结为一体,成为乡间少年难得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了。一旦你从少年时代起,就是处于这样的环境,则你的思想命运,通常也就难有大的例外了。而一旦进入成年,因为两次下雨的意境对接,则对《十送红军》里秋雨梧桐的梦境,已经是欲罢不能了。头一次是下雨天的傍晚,天色昏暗,细雨沾衣,走在崇山峻岭、景色幽深的山路上,那是当年中共游击队活跃的三县交界处,茫然无依的孤独,伴着对当年枪声和英雄运筹帷幄的想象,幽灵已经进入你的心中,你无丝毫反感。再一次是看戏,堂皇的剧院,动情的演员,正在现代光影设施制造的瓢泼大雨天中,上演着赣南山野一次惊心动魄的革命情景,那是在讲述一个乡间美丽女人如何挽救一个革命者。这出戏的剧种叫采茶戏,是赣南客家和江西的代表性剧种,它曾经咿咿呀呀不厌其烦地通过波频传送给全江西,但江西的乡愁或许是被黄梅戏和越剧所占据,它未曾有一次打动过我。终于有一天,我竟然能听到采茶戏那么美丽动人的声音,那就是《十送红军》。是的,就是传唱中国的《十送红军》,成为共产党和他人民情深似海、患难相依的经典诠释。它是采茶戏。我们知道,1961年,《十送红军》作为歌舞剧《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中的一首,由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演于北京,从此传唱中国。它由共产党庞大而训练有素的文艺队伍中的一员、曲作者朱正本与词作者张士燮搜集整理、创造新词,于1960年发表,也就是现在《十送红军》的模样。而他们搜集整理的,正是赣南客家民歌《送郎调》曲调,该曲调在采茶戏中叫《长歌》。古老的乡土中国,从《诗经》开始,民间就对爱情进行最淳朴热烈的讴歌,那些忧伤动人的民谣,延续到罗大佑、崔健,一直勾引着中国少年悠远的情愫,成为这个国家典型的文化意境。《送郎调》就是从南到北,从东倒西,从汉族到另外五十五个民族无数这样美丽动人旋律中的一个。它并不会知道,它将和那些美丽旋律一道,遭受那美艳善良的女子妲己一样的命运,被九尾狐狸精害死附身,偷梁换柱,从此人们再不复知道它的本真。越是见不得光的幽灵,越需要附身光明正大、万众所趋的美好事物,一旦俯身,则因为本体的美好,迅速流被。类似的预言,东西方都有作品在诠释。经典电影《异形》里,异形一旦附身,再美好的人类都变得邪恶,当它最后附身电影女主角,那地球上最后的善良母性,看着

她绝望的挣扎,和异形一旦附身,就再也洗刷不掉,成为自身一部分,禁不住悲从心来,久久不能散去。那优美的《送郎调》,是客家离人和思妇的乡愁。有人说:送别的情感在客家人中特别浓烈,客家民歌与客家采茶戏中“送郎”、“十送”之类的民歌占有相当大的成份。客家先人告别中原,举家向南迁徙,长途跋涉,艰苦转辗,在漫游中选择一个又一个生存空间。不停地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停地告别、离别、送别。《送郎歌》中的情景是妻子送郎出远门,边送边唱,情深意长,一唱三叹,触景生情,如泣如诉,悲切哀惋,欲言又止。这优美凄凉的旋律,最后通过置换新词,成为《十送红军》,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通常被一个或一群共产党文工团的美丽女子,穿着现在已经没有的乡间清纯打扮,站在路边,向那些满负荷尔蒙的红色军人,忧伤而多情地挥手。客家夫妇的深情送别,就这样天衣无缝地转化为以赣南女子为形象代表的赣南民众对红军的依依不舍。所以,每当少年的我,听到《十送红军》或《送郎当红军》时,总能感觉出浓重的忧伤。总想是赣南民众眼看着红军和子弟就要远离,白军和还乡团回来,那种断肠的分别痛楚的自然流露。而这,当然是一种忧伤的失败情绪。心想,红色革命中,总算还有像苏俄革命的灵性空间存在。可全然没想到,这块恢弘背景布的后面,是对客家离人思妇的情感表达空间的无情占取。那些发源于春秋战国年间的田头采风传统,同样行进到现代中国,成了铺天盖地的异形式侵入。那些不缺才思和土地精神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不再是爱情和美丽的使者,所做的不再是乐府式抢救和收藏,而成为官方权力控制下,无孔不入,无时不在的异形入侵。以《十送红军》为例,就足见一斑,据曲调搜集者朱正本回忆:空军部队领导为突出老区革命传统,要求他们必须注明《十送红军》是民歌。而当时中共苏区负责文化教育的瞿秋白就指示:没有人谱曲,就照民歌曲调填词,好听,好唱,群众熟悉,马上就能流传,比有些创作的曲子还好些。这些偷梁换柱式妲己附身、异形入侵,从南到北,从东倒西,从汉族到另外五十五个民族,桃花过处,寸草不生。现在,是到了该恢复中华民族美丽的爱情和生活旋律的时候了。我们将要无比艰难地去捕捉,那些被偷梁换柱后早已模糊陌生的美丽的背影:1.《十送红军》本是客家采茶戏《长歌》。原词有:一送里格表哥,格只介柜子边,双手里格拿到,格只介两吊钱……表哥哥听妹哇,出门里格郎子,都要爱惜钱。改词见文开头。2.《送

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篇九
《十 送 红 军》

《 十 送 红 军 》

教材分析:

歌曲《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民歌之一。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歌曲旋律中有一个主体(α)和两个复体(b和c)从而构成αbαbcα的结构形态。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虽然在短句间歇时有间奏穿插其中,但从整体来看,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现象。全歌给人的情绪感觉是融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装饰音及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极富江西地方特色。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十送红军》,学生通过听、议、唱、赏、游戏等形式感受歌曲、体验歌曲、理解歌曲,进而达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红土地、热爱家乡江西、热爱江西民歌的情感。

3、通过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朴素、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教学难点:

• • • • •

1 1 2 2 3 2• 3 5 3 5

树 树 (里 格) 梧 桐

音程九度大跳的演唱技能

教学重点:了解江西红色历史,感受体验歌曲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江西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以音乐的形式走进江西,感受江西的人文美景,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

3、请学生介绍江西的红色历史。

4、教师导入课题:学习红色经典《十送红军》

师:江西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等,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这些伟大的红色历史是形成和产生江西民歌和江西革命民歌的源泉,在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前,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民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来自红土地的红色经典:《十送红军》

二、学唱江西民歌,感受红色经典

1、完整欣赏歌曲一遍

提问:歌曲反映什么场面?表现了什么情绪?

红军要离开根据地,即将踏上长征路,在几年的土地革命中红军早已和广大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这首歌曲反映就是革命根据的的广大群众对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

♪再次欣赏歌曲一遍

提问:歌曲旋律、歌词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更具江西地方特色?(交流)

旋律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给人伤心、难过、抽噎的感觉,军民鱼水情深。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装饰音的运用,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更具江西赣南地方特色。

2、学唱歌谱

3、学唱歌词

♪随音乐完整学唱歌曲第一段

♪解决演唱难点(通过听唱、相互学习及教师指导的方式解决) • • • • •

1 1 2 2 3 2• 3 5 3 5

树 树 (里 格) 梧 桐

♪分小组、男女生、师生歌曲接龙等形式完整学唱歌曲。 感受根据地的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情意,

感受江西赣南民歌的风格特点

三、拓展延伸

1、红军长征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红军不畏强敌不怕艰险艰苦奋战,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你能说出几首歌颂红军长征的歌名或诗歌并朗诵吗?如:七律·长征、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等

2、师:歌曲《十送红军》是一首表现送别之情的歌曲,古往今来有很多表现这一情感的诗和歌曲,谁能吟诵或演唱,并体会其中的情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3、红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你知道的江西民歌有哪些?说说歌名或唱上一小段(使学生了解江西民歌,进而激发对江西、江西民歌的热爱之情)如:送郎当红军、请茶歌、斑鸠调、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

四、小结

师:江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民歌,更孕育了勤劳纯朴的人民。今天,我们唱响了红土地的歌曲,唱热了我们的心扉。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好好学习,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


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相关热词搜索:十送红军梦之旅 十送红军梦之旅伴奏 十送红军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十送红军之真假红军"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1293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