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焦点访谈案例

焦点访谈案例

2016-01-06 10:54:4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焦点访谈案例篇一《焦点访谈案例》 案 ...

焦点访谈案例篇一
《焦点访谈案例》

案例:A是一家租赁燕尾服的服装连锁店,当它决定向销售燕尾服市场扩展时,发现虽然它前期投入了巨额广告吸引消费者购买,却只带了销量的有限增长。结果A的财务状况日益恶化,面临倒闭的危险。于是他请了一家咨询公司B做调研,想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下是B公司所做的焦点访谈。B公司首先找了十位在六个月内有购买过燕尾服的顾客。其中,四位在A的商店了购买,其余六位则从其他商店购买。……主持人:你们知道A的连锁店销售燕尾服吗?大部分人表示没有异议。a:每天晚上电视剧播到一半就是他的广告,能不知道吗。但我就是不买他的。b: 是啊,他的广告确实挺讨厌的,但A卖的燕尾服确实不错,样式比其他店里多多了,选择性也比较大。a:这是当然的,毕竟A是一家租赁燕尾服的公司嘛。样式虽然多,但我觉得没有一件好看的。c:怎么会呢。况且它的价格也实惠啊。d:实惠?他当然得买便宜点,不然我都怀疑有没有人会买它的燕尾服。主持人:为什么你认为A的燕尾服价格低是理所当然的呢?d:因为他卖的都是二手,三手的衣服啊,被人穿过的衣服,我可不想买。e:我也不想买一件被人穿过的燕尾服,你想想,买这样的衣服不但没面子,搞不好还有什么传染细菌。主持人看到很多人都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于是他让参与者举手表决,是否他们认为在A的连锁店出售的燕尾服是已经穿过的。十个人中有八个举手,包括两个在A购买过燕尾服的人(f和b)。主持人问f:你认为A销售已用过的燕尾服?f:当然,这正是它们价格更低的原因。我自己并不在意燕尾服是否真正穿过,但是它们看起来确实不错,因此我决定省钱。……至此,主持人大致获得了他所需的信息:人们不从A商店购买燕尾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A出售的是穿过的燕尾服。在咨询公司的帮助下,A改变了它的广告策略和价格策略,结果燕尾服的销量在短期内便增加了数倍。分析:此案例中,B仅通过一次焦点访谈便找到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使A转危为安,带来了销售业绩大增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1)相比定量调查,焦点访谈具操作方便,耗时少,耗费低等优点。尤其是当委托方对于时间和费用有迫切要求时,焦点访谈是一种较高效的调研方法。(如案例中的A公司,其财务状况尽可能难以支持大规模、旷费时日的调研)。(2)焦点访谈适用于探索性,解释性的调研。如A公司对其销售问题的原因根本毫无线索,注定了其只能选择定性调研做初步的探索,若一开始选择定量

调查则可能有相当大的盲目性。(3)群体动力和主持人素质是焦点访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案例中,主持人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后,便让参与者自发的讨论,尽量保持中立,不引导消费者的观点。而在这样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消费者互相激发,引出了关键的信息。而主持人抓住此信息后便继续提问,引导讨论向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最后才得出结论。(4)在选择参与者上,焦点访谈要求既要有共同点(都是购买过燕尾服的人),因为有共同点才能有话题,而同时又要控制与主题相关的变量(购买A与不购买A),否则参与者就很难在讨论中相互激发,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才能擦出火花,点亮黑雾弥漫的问题解决之路。

焦点访谈案例篇二
《关于组织学习收看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的典型案例情况汇报》

关于组织学习收看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的典型案例及江西2套《都市现场》栏目播出“上班那些事”

节目情况汇报

收到 ‚关于组织学习收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典型案例及江西2套《都市现场》栏目播出‘上班那些事’节目的通知‛,我所立即召开全体职工大会,组织学习观看了央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证难办、脸难看‛的节目。观看之后,全体干职工充分认识、高度重视,并要求全体干职工做好以下工作:

一、指出了视频中工作人员存在傲慢,冷漠的工作态度问题。我所坚决杜绝此类现象,我们必须热情饱满的去处理市民的问题,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切为人民服务,做一个优秀的人民公仆。

二、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上班期间不散漫不迟到,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只做工作有关的事情,要积极的、有效率的完成事情。

三、全体职工观看节目后深有感触,并每人写了一份观后感。

2013年10月17日

焦点访谈案例篇三
《焦点访谈》

1、《焦点访谈》是一个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以深度报道为主,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开办。1994年4月1日正式开播,每天19点38 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次日8点22分在这套节目中重播。  2、栏目定位:舆论监督   3、节目形态:每期节目13分钟。  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结构模式为: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4、报道内容的比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8月20日,在《焦点访谈》播出的3000多期节目中,属于正面宣传报道的共有2150期,占71%;属于舆论监督的内容,约600期,占20%;  5、节目的策划和实施:   选题原则: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报道方法: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性格经典语言化  6、制作群体    《焦点访谈》的制作群体由制片人、主持人、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构成,他们分为四组:中心组是编务会的执行机构,负责节目的策划和协调。记者一组、记者二组聚焦国内,记者三组聚焦国际。   《焦点访谈》在节目管理和制作上采用制片人制。台里除了保留审节目的决定权,别的权都给了制片人。制片人是栏目的管理者和节目创作的组织者与把关人,也是节目的第一责任人,对节目的全程制作、经费使用、人员调配具有决定权。新闻评论部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焦点访谈》是这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管理方法的第一批试验田。  7、用人制度  《焦点访谈》的用人制度主要是聘用制,被一些专家称之为“第二用工制度”。具体岗位聘任由各个制片人实施操作,同时采用编外设岗的方式,扩展人才聘用的外延。  目前有正式人员30人、招聘人员40人、临时人员300人。   实行能进能出的活水机制。  8、成就:  在中国电视新闻界,《焦点访谈》可以说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面旗帜。自推出后,一直受到观众的欢迎,长期以来平均收视率一直保持在16%左右,在央视节目中仅次于《新闻联播》。  2002年9月,获得ISO9001:2000质量管理认证证书    二、内容分析    1、栏目最大特点:用事实说话  《焦点访谈》最初以“实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节目定位语,在2001年4月1日节目开播6周年之际,将节目定位语改成更简明扼要的一句话--“用事实说话”。这一定位语不仅高度

概括了栏目的最大特点,而且公开倡导新闻的客观性,为更好的进行舆论监督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栏目的制作人员认为“用事实说话”,是事业成功的生命线。  在实施中,《焦点访谈》主要是从事实的调查、事实的选择和事实的表现三个环节上实现这一生命线的。  (1)“用事实说话”,首先是要对事实进行调查,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记者以 “第三者”的身份调查事实,努力将事实的基本要素、基本数据核实准确;第二、记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调查求证,调查求证的过程就是探寻真相的过程,就是挖掘事实本质的过程;第三、调查的过程应该是完整的,过程越完整越有说服力。   (2)“用事实说话”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对事实的选择,在这里有“三要”-----要高屋建瓴、要敢于出新、要充分考虑效果。   (3)“用事实说话”的第三个环节是事实的表现,在这里涉及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真实性和真实感的关系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杨继红女士在她的讲座里详细地探讨。  真实是媒介的第一要务,是媒介的基础和生命线。没有人在初衷上想忽略真实。但所拍摄到的真实,并不等于电视屏幕上所展现出来的真实;编导心中的真实,并不等于观众所相信的真实。真实和真实感,也就是传播的出发点和落点之间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的大小取决于电视人是否遵从信息传播的规律,是否在运用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方法来记录真实的东西。《焦点访谈》一直在努力缩小真实感和真实之间的差距。  在《焦点访谈》的员工们看来,真实传达的规律是两个“不可替代”--不可替代的调查路径,不可替代的采访对象。要把采访路径、采访对象的出场理由清晰地交待给观众,建立起一个台阶,让人物的出场顺着这个台阶一步一步顺理成章地走到电视屏幕前,让节目一步一步到达节目主题所要表达的高度。  人物的出场一定要有铺垫,每一个人物出现在镜头前都应该有理由。    如上图所示,这是一个同心圆。内层的人是最不可替代的,是当事人;其次是参与人,与事件相关;再往外是目击者;最后是知情人。这个同心圆可以无穷地画下去。到了最外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街头采访。要把采访对象层层逼近到不可替代,当内层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失去了之后,外层就会往里推进,发生地位的转换,从而实现其不可替代性。要不遗余力地寻找最贴近圆心的参访对象,要不断逼近采访对象的身份感,交待他的权威,要把外层的人往里推。  在杨女士看来,电视人要想达到真实感,在操作过程中还

应该有几个扪心自问:  一问你的态度是不是质疑的:质疑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它代表了媒介的中立、客观、公立、冷静。当你在层层剖析你的怀疑时,观众的疑问就被释放了。  二问你的方法是不是调查:应该遵循一个调查路径,即从疑问开始,到疑问的释放结束,让观众带着悬念看。  三问是你的事实链是不是连续的:事实链的完整与否决定着事实的说服力。  四问你的选题、采访对象是不是有来由的。  2、核心价值:舆论监督  尽管属于舆论监督内容的报道在所有的报道内容中,比例只占到约21%。但显然,《焦点访谈》之所以安身立命的最核心的价值,乃是其舆论监督的内容。在观众心目中,它的批评性报道是口碑最好的,曝恶鞭丑是它的突出特色,观众多次谈到:几年解决不了的问题,《焦点访谈》13分钟就解决了。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力丹的观点,“舆论监督”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主语“舆论”,谓语“监督”。意思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对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表达看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渠道便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表达的内容可以是赞扬、建议、批评,其中主要的形式是批评,因为这种形式比赞扬更容易引起关注。“监督”并不意味着就是批评,而是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通过议论形成一种督促,使之在法治的轨道里活动,有益于社会和人民。舆论监督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不在于它拥有什么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道德压力。舆论是一定范围内公开表达的公众的集合意见。因而,舆论监督的特点与党和国家机关各个系统的“内参”、“要报”等不同,是公众以公开的、自然形成的集合意见的形态,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督促。  现在我国社会中流通的“舆论监督”,已经不是舆论学意义上的舆论监督了。由于舆论监督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渠道,监督的形式又主要以批评为主,因而这个概念演变成了大众媒介的批评报道。报道中包括公众通过媒介反映的意见,也包括不是公众反映的、由媒介自己发现的问题或表达的意见。也可能媒介发表后产生影响,转变成公众的意见。  《焦点访谈》的成功就在于它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难题:如何既发挥新闻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激浊扬清,表达人民的呼声;又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党性原则。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度,也就是分寸感,是《焦点访谈》成功的一个关键

原因。具体看来,《焦点访谈》关于舆论监督的节目,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公开性  (2)广泛性  (3)报道及处理的及时性  (4)实名制  3、栏目招牌:个性化的评论主持人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与号角,一个成熟的、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必然会有自己的名牌新闻评论主持人。  观众需要的是个性化的主持人。新闻深度报道要想占领更多的领地,必须要办出特色和个性,而个性化的深度报道栏目就必然少不了个性化的主持人。主持人、记者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亲和力及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成为新闻评论类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观众爱屋及乌,被主持人的魅力所吸引后,从而关注节目的内容。  《焦点访谈》一开始就有一个目标: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中国第一代电视评论员。尽管主持人本身是不能有个人观点的,他是以媒体的角度去传达的,所表达的观点是媒体的观点,但是,《焦点访谈》栏目始终提倡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注重用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来塑造媒体形象。九年以来,《焦点访谈》成功地造就了中国一批著名的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代表中国主持人最高水平的“金话筒”奖,历届获奖者当中都有《焦点访谈》的主持人。  《焦点访谈》目前的主持人有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及柏杨、翟树杰、方静等。他们专业背景不同,各有专长,主持风格各异。白岩松看待问题深刻独到,有着强烈的表达欲,现场发挥常妙语连珠,主持时的激情和锐气能给观众深刻的感染;敬一丹做过多年播音工作,有丰富的电视采编经验,女性角色使得她在主持时有一种有别于其他主持人的从容、冷静、大气和自如,对观众的亲和力强;水均益学外语出身,作过多年的新华社记者,有报道国际问题的优势;方宏进本科学物理,研究生读社会学,宽泛的知识结构使他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许多话题。柏杨、翟树杰和方静是在《焦点访谈》的发展过程中加入进来的主持人,也各有突出的个性特点,柏杨是从记者一线成长起来的,有锐利有朝气;翟树杰在评论时一般喜欢从大处着眼,视野站的较高,风格朴实、沉稳;方静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毕业,做过CCTV-4《中国报道》的主持人,有年轻人的朝气、气质清新。  4、产生背景:应运而生  《焦点访谈》的诞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提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国各行业纷纷响应,掀起又一轮的改革浪潮。中宣部1993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新闻媒体要抓热点问题,引

导社会舆论。中国电视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再次拉开新闻改革的序幕。1993年4月,中央电视台在早间时段推出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其中的一个板块《焦点时刻》,因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热点问题,触及一些尖锐的社会现象,纪实的手法和平民的视角非常贴近生活,迅速赢得了观众认可和喜爱。《焦点时刻》的成功,为以后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它包裹在《东方时空》的整个板块当中,其独特的舆论监督特色难以凸现,而且在早间播出,收视率有限,无法发挥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在晚间黄金时段推出一个深度新闻评论报道栏目便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必然选择,由此,以舆论监督为定位的《焦点访谈》便应运而生。      三、效应评价    1、 《焦点访谈》的影响:  (1) 对全国新闻界,(2) 尤其是电视新闻界的示范效应  《焦点访谈》在全国迅速产生示范效应,各省市台都在黄金时段上了模仿《焦点访谈》的曝光节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电视台除西藏、青海外,共开设关注热点、舆论监督节目60个,全国31家省级党报都设有此类节目。  (2)促进了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  (3)对国家政治民主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2、影响的不利方面:  过热的模仿未必是一种好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电视评论的长远发展可能还会起着阻碍作用。  阻碍了创造其他更多的新闻评论形式的可能性。《焦点访谈》只是很好地利用和发展了述评这一种评论形式,在电视评论这个大花园里,还应该有大量的空白点可以进行挖掘。当一个新闻评论栏目出台时,总该有一点儿创造性,电视人的脑子不能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套住。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电视界,不少人似乎认为,《焦点访谈》是电视评论的惟一形式,很少有人再去挖掘其他的电视评论形式了。目前,各省市台的评论性节目多数是《焦点访谈》的“克隆”产品。各台报道内容大同小异,拍摄手法、节目样式、编排程序以及播音员、主持人的架势也几乎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一致。这样一来,让观众也以为电视评论就是《焦点访谈》这种样子,而一些电视人也不再去探寻其他的电视评论形式。众所周知,报纸、广播评论有许多种表现形式,如社论、短评、述评、谈话评论、编者按语、评论员文章、专栏评论等,这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评论形式。《焦点访谈》只是把报刊述评和谈话评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还应该有其他更多的电视评论形式。    四、成功原因    1、客观的外部原

焦点访谈案例篇四
《课堂教学之焦点访谈》

课堂教学之焦点访谈

作者:孙晴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4年第08期

摘 要: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眼学科特点,建构目标体系;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关注多元整合——三维目标齐头并进;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关注重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教学目标;多元整合;关注重点

谈到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于漪曾指出:“每课堂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

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可见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而且,课程标准用大量的篇幅陈述“课程目标”,为什么具体的一节节课可以无视“目标”而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呢?

焦点一:目标确立需要心中藏“本”吗?

案例呈现: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阅读课文时,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级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师把总体目标定在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上。然后又逐篇阅读,把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目标确定为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和准确,把《灰椋鸟》的目标确立为揣摩散文语言的音乐美,把《望月》的目标确立为揣摩散文语言的动态美,把《水》的目标确立为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把《大江保卫战》的目标确立为揣摩语言运用的技巧……

反思: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眼学科特点,建构目标体系。教学目标的确立决不能是随心所欲的“放羊式”,而应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课标是标杆,而课文则是达成标杆的载体。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本,只有这样,我们射出的箭才能准确命中靶心。

焦点二:目标确立需要有效整合吗?

案例呈现:以下是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b p m f》教学目标的设定:知识与能力——学习4个声母的发音和书写,培养学生独立识、写拼音的能力;认识音节。过程与方法——学习两拼音节的发音方法,引导、体会发音要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反思: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关注多元整合——三维目标齐头并进。以上的案例从整体上来说,整个目标的阐述是合乎逻辑的。但是这是典型的把“三维”当“三类”,割裂“三维目标”的行为。“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也非交叉关系。它们是一体“三维”的,任何一维

必然会与另外两维有关系。因而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体现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的齐头并进。

焦点三:目标确立需要精益求精吗?

案例呈现:从薛法根的《大江保卫战》教学实录(节选)看其对教学目标的筛选

师:课文写保大堤写了两段场景,课文的第二段到第四段,请同学们特别关注第二段和第四段,这两段写出了保大堤怎样的情景……

师:同样写保大堤,课文第二段和第四段有什么不同?

生:点面结合

师:有发现的眼光。课文是怎么写的,需要我们去发现。第二段写一群人,是怎么写的?哪些词句写了奋不顾身?第四段写一个人,是抓住什么写的?哪些词句写了奋不顾身?要关注那些让你心里一动,眼睛一亮的词句,画下来,想想怎么写的,要善于比较,板书——比较……

师:第五段每句话都写救群众,4句话写了同样一个意思,为什么?要从怎样写的角度去看……

反思: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关注重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说:“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剪枝”的策略是可取的。剪枝剪掉的是只长叶子不结果的“徒长枝”,保留下能长果子的“果枝”,让有限的肥料集中用在长果子上。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薛老师对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小学高年级必须“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的目标进行了有效的筛选,将学习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作为本课时的重点教学目标。所以,我们需要牢牢记住的是,在“三维”目标中,知识能力始终是第一位的,提高语文素养首先是提高语文能力。

只有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真正做到了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准确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着眼学科特点,关注多元整合,聚焦能力提升,才能制订出既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又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教学目标,才是真正的基于儿童、促进能力提升的目标定位,普通的课堂才能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辛朋涛.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误解与澄清[J].上海教育科研,2010(5).

作者简介:孙晴,女,本科,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小学语文。

焦点访谈案例篇五
《《焦点访谈》新闻评论语言解析》

《焦点访谈》新闻评论语言解析

杨月蓉

新闻界 2007·2

《焦点访谈》的记者们用镜头真实、直接、深入、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 记录了一个个真实的场面。除了用深入的采访、真实的画面表现内容, 《焦点访谈》的评论语言对深化主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焦点访谈》的评论没有长篇大论, 在看似平常的三言两语中, 蕴含着主持人鲜明的倾向和态度, 并给观众以强烈的感 染。

一、语言冷静,是《焦点访谈》评论语言的一个主要特色。语言冷静,一方面是指主持人的语调平静、凝重, 节奏张驰有度, 清晰、自然、朴实。另一方面是指《焦点》的评论表意内敛、含蓄, 往往不是直接批评或赞扬,但却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态度。 新闻评论可以帮助读者或听众拓宽视野, 加深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其实电视新闻纪实性作品在选择题材、纪录事实时, 往往已经自然流露出自己的价值取向了, 评论性语言,则是使这种价值取向明确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是这种评论, 既要表明 新闻制作人的态度, 也不违背其职业要求。

《焦点访谈》以敢于进行舆论监督而为人所称道, 其内容很多是揭露社会中的丑恶现象, 人们在观看时,也希望能听到主持人的批评和鞭挞。《焦点访谈》的评论并没有简单满足观众的这种心理需求。有所批评, 但尺度把握得很好, 在表述事实、给予评论时始终保持冷静的态度。

二、新闻评论, 免不了要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 表明自己的态度。在正与恶, 善与丑的比较中有所偏向是自然的, 也是合理的, 但是必须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无论是新闻制片人还是新闻的受众, 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价值取向, 电视新闻面对的是广大受众, 他们不同的世界观和文化背景决定了他们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在新闻制作者与受众的价值取向两者碰撞时, 可能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共鸣, 但也可能会对某些事物的评判产生分歧, 甚至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新闻背后的真相不一定都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清楚地揭示出来,新闻事件发展的最终结果也有可能和新闻制作者事先想法有出入。明确表明态度的新闻评论更具有较大的权威性, 起着导引舆论的作用, 如果评论与事实有出入, 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焦点访谈》的宗旨是让事实说话。把事件的过程、原因展现出来, 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焦点访谈》的评论往往是点到为止, 留下让观众自己思索、评判的空间。

在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化中, 不可避免会产生种种不合理现象和一些社会问题, 引发了群众的不满。《焦点访谈》不是简单迎合受众的“解气”心理, 而是在揭露事实的基础上, 冷静分析、指出问题症结所在,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既起到低层次的“解气”作用, 也起到高层次的“解惑”作用, 而后者更需要冷静的头脑, 冷静的语言。

三、语言冷静, 并不意味着态度的冷漠。字面不直接批评, 没有明显褒贬的词语, 也不表明没有主观看法, 只是《焦点访谈》的主观看法是通过多种语言手段间接地表现出来的,表现出灵活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有时摆出争执双方观点, 不予裁断, 但指出症结所在, 如《聚焦医德医风问题》节目中, 结尾处主持人评论说:“在这起事件中, 患者家属认为手术停止的原因是两千块钱给得不痛快,而医院则认为是患者

家属对手术风险不理解。到底手术为什么停止, 我们现在还难以确定, 但是这起事件暴露出的外请专家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病人已被推进手术室, 可是手术前在交钱问题上发生矛盾, 又被推了出来, 并长达两个多月不进行手术, 事实已很清楚, 观众对此自有自己的评断。而作为新闻报道者, 面对医患双方的各执一辞, 《焦点访谈》的评论语言显得非常客观。有时使用对比的手法, 让观众从 对比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县政府欠条进当铺》节目中, 结尾时主持人说道: “农民能否摆脱生活困境和县领导能否坐上更高级的轿车, 先解决哪个问题? 也许并不那么难以选择, 但是在这里我们却看到了令人失望的答案。”《云南红河民政局挪用830 万农村养老金建豪华办公室》结尾是: “红河州民政局的院子里有这么一块牌子, 上面写着‘为国分忧, 为民解愁’, 可是知道了养老保险金被挪用的人们看到这句话, 相信会有另一番感受。”这两个节目结尾处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者以农民生活困窘与县领导违规购买豪华小轿车对比, 后者则是用云南红河民政局领导言与行的对比, 所以虽然用的是“令人失望”“另一番感受”这样平淡的词语, 但人们却从这样冷静而平淡的话语中体会到主持人克制着的义愤。借他人之口或引用文件或上级主管部门的结论作为评论依据也是《焦点访谈》评论的一个特点, 在《宿州“眼球”事件调查》中, 就是借用上级结论作为自己的评论: “经过安徽省卫生厅事故调查组认定, 此次医疗事故是宿州市立医院管理混乱, 与非医疗机构违法违规合作, 严重违反诊疗技术规范引起的一起后果严重、影响极坏的医源性感染事故, 目前已经取消了宿州市立医院二级甲等医院的称号。”

四、不明确表示态度, 只是提出疑问, 引而不发, 启发听者深思, 这是《焦点访谈》语言冷静的另一个表现,例如《多情广告无情刀》结尾处: “西安华仁医院和陕西地矿医院也都承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是目前还无法根治的疾病, 也知道他们开展的手术有关专家还在用小白鼠做实验。但是另一方面, 他们却在广告中使用了‘数万例成功病例、一次手术、不再复发’等等言辞。虚假广告一直在发布, 为什么没有人管理?被广告误导了的患者受到了伤害, 责任由谁来承担? 而医院采用新医疗技术治病的时候, 究竟应该由谁来把关呢? ”《焦点访谈》也很注意使用或然性的词语减轻批评的语气。在《医院岂能骗医保》中, 说到有医院虚开病人的医保费, 评论说: “医生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业, 作为一个医生在工作中应该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可是在连云港市矿山医院我们看到,这个目标实现起来相当困难: “如果没有最高度的传播技巧和富于智慧的建议, 在华盛顿没有哪个人、也没有哪个机构庞大到足以操控两千万学生以及他们的四千万亲友。”④施拉姆所提出的具体建议是将全国各个校园中的宣传网络连成一个整体, 以实现统一宣传, 他认为这无论对于战时还是战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拉斯韦尔在战争期间同样服务于美国 政府, 在1940- 1945 年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战时传播研究部主任, 他提出的学校和家庭传递社会遗产功能很有可能就是受施拉姆的启发。而施拉姆对拉斯韦尔的观点同样心领神会,将环境监测作用比喻为“雷达功能”。这些蛛丝马迹无不传达着早期传播学研究服务于意识形态宣传的线索。所以我们认为, 拉斯韦尔的传播功能理论必须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而不应视为纯粹客观的理论表述。战争中, 人们需要密切注视对方的行动, 同仇敌忾, 共赴时难, 同时还要营造一个坚定稳固的后方。在宣传上能做的事情不就是这些么? 这些事情也正是拉斯韦尔的三大功能 所关注的。如果不这样理解, 我们怎么可能想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情况

下, 作为政治学家的拉斯韦尔还潜心于纯学术研究? ( 拉斯韦尔的文章虽然发表于1948 年, 但他关于三个功能的观点最早是在1939年9 月至1940 年6 月的洛克菲勒传播研讨班上)

大众传播功能具有时代性、动态性和多变性。拉斯韦尔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集中于大众传播的意识形态维护功能, 并不值得奇怪。可能就是这层原因, 后来不断有学者试图补充、修正拉斯韦尔的功能理论。不过, 它们的影响都没有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来得大。于是有的学者认为传播功能研究属于传播学早期发展阶段的重要成果之一, 后来虽然有所进展, 但并未取得重大突破, 而且目前已经逐渐式微。⑤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式微论”的局限首先在于将传播功能研究看作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在传播学领域的反映和应用。由于20 世纪60 年代之后结构功能学派的地位为社会冲突理论超越和取代, 相应地, 传播功能研究也不如以前风光了。其实并不尽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传播功能研究起过重要推动作用, 但传播功能研究本身并非完全取决于结构功能主义, 毋宁说是由传播学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所决定的。传播学研究总是为了解决这样或那样的实际问题, 而几乎所有问题都是围绕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起什么作用而展开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 传播功能研究隐然居于传播学研究的中心。其次, “式微论”也不了解传播功能研究与传播效果研究之间的关系。如果认识到传播功能研究实质上就是传播效果研究, 过不过时的担心就纯属多余了。当然, 我们也并不是主张在传播功能研究与传播效果研究之间划等号。与一般的传播效果研究相比, 功能研究更加宏观、更为抽象,它探讨的是大众传播活动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这样的目 标, 在传播学早期理论和方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困难可想而知, 但毕竟为后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反过来看, 传播效果研究在开始时注重微观的个人影响, 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但后来路子越走越窄, 几乎进入了死胡同, 以致传播学先驱贝雷尔森悲观地宣布“传播学领域正在走向衰亡”。⑥直到20 世纪70 年代麦库姆斯和肖 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格伯纳等人的培养分析理论、诺依曼的沉默螺旋理论重新发现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后, 传播学的局面才又柳暗花明、焕然一新。同时, 我们也应注意到, 在传播效果研究中, 不论哪种理论, 都包含一定的传播社会功能观、以及对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例如,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培养分析理论研究的焦点是大众传播的社会整合功能, 与此相反, 知识沟理论以及英国学者霍尔的编码和解码研究则强调大众传播的社会分化作用; 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有限效果理论对大众传播的功能给予了充分肯定, 沉默的螺旋理论和培养分析理论则对大众媒介的作用持批判态度。

因此我们认为, 把传播功能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联系起来, 不仅可以为传播功能研究找到准确的学科定位, 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传播效果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在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赖特等人那里, 传播功能理论代表了一种对传播效果的早期解 释, 或者说是一种理论上的猜想和假说。当实证研究方法发展起来之后,功能分析似乎被冷落了, 但它所追求的目标仍然为效果研究所继承。微观效果研究专注大众传播的个人影响,宏观效果研究注重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 这与功能研究分别探讨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思路如出一辙。或许功能分析由于过分注重维护系统的稳定而存在严重缺陷, 或许这种理论和方法确实已经过时, 也或许由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衰

微很难有人鼓起勇气延续那种研究, 而在大众传播学领域, 情况却有些特别。虽然功能的概念几乎被淡忘了, 代之而起的是效果概念, 但何尝不是一只装着旧酒的新瓶呢?

(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 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焦点访谈案例篇六
《_焦点访谈_选题透视》

焦点访谈案例篇七
《我的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案例篇八
《焦点访谈评析》

《焦点访谈》节目案例分析

《焦点访谈》一档开播于1994年,经历了17载风雨历程的专题类新闻节目,至今依然活在电视银屏;《焦点访谈》一档播出在《新闻联播》后黄金时间的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焦点访谈》一档每天十三分钟的固定栏目,早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电视大餐。本次作业,我将以《焦点访谈》这一经典新闻节目作为案例围绕选题、采访、嘉宾、编排与播出、报道形式等方面来掌握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的要素、程序及方法。 选题

《焦点访谈》的选题,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是分别着眼于选题的典型性,体现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和价值观。而“普遍存在”则是衡量某些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所涉及的群体是否在社会中战友足够的量的比,报道这些事件或现象是否能在全社会的引起足够广泛的反响与共鸣。

《焦点访谈》的节目一般贴近百姓生活,选题来源于百姓的电话。数据显示《焦点访谈》80%的新闻线索均来自与群众的来信、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每天的信息量能达到2300条。其制片人表示,观察选题,首先先看背后的意义,而不是觉得某一事件。我认为新闻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贴近性,有调查的空间,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同时不能逃避问题。

《焦点访谈》开播伊始,初步的定位可以概括成四句话: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明确了选题的范围和报道形式

在选题上遵循三个原则:“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1、选择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

2、选择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时间

3、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事件

4、选择社会热点和矛盾焦点事件

采访和编排

《焦点访谈》通过牢牢地抓现场,抓细节,对关键过程使用长镜头拍摄,以保证事件过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特殊情况则使用非正常拍摄——暗访偷拍

事实的关键内容重视同期声的采集,尽量用完整的编排段落,避免断章取义。

用环境声保持事件的原生态,让观众完整的了解事件的真实现场。

注意兼听则明,听取附近群众的声音,避免偏听偏信

播出

1、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焦点访谈》突出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紧扣时事,即使配合中央政府中心工作,即使采制节目。《焦点访谈》以最迅速、最直接的方式,报道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人民群众通过《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监督;党和政府也用同样的方式及时了解公众的意愿和要求。《焦点访谈》针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时效性极强的节目,尤其是舆论监督类报道,往往采用现场报道,采访、写稿、录音工作尽量在采访的同时完成,以便缩短后期编辑时间,以确保第一时间将节目播出来

2、坚持用“用事实说话”解说常采用叙述性语言,避免主观色彩强烈的用词和语气,在掌握了大量确凿证据的基础上,主持人展开评论和观点阐发,从而保证了节目的权威性与公开性

《焦点访谈》从1994年4月1日开播至今,创造了中国新闻界舆论监督方面的一个“奇迹”。它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的将栏目定位在舆论监督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何监督,怎样监督,这个度如何把握,这对于初创者来说是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的,更没有范例可寻。。《焦点访谈》第一任责任人孙玉胜曾在内刊中写道:“根据栏目定位,'焦点'节目不可能回避问题,而同时又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所以我们在新闻部全体工作人员中灌输一种指导思想,即不要以在野党、反对派,甚至持不同政见者的角度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题目。在这里,不允许渲染个人好恶,一切报道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焦点访谈》推出的许多节目,更是大家关注的国内外焦点问题,而且一开始就打出了“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的口号,对一些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将舆论监督的字眼写在了亿万中国电视观众的面前,而不再是写在新闻教科书上!

焦点访谈案例篇九
《焦点访谈法》

焦点访谈法出自 创业指南(目录[隐藏]1 什么是焦点访谈法?2 小组座谈会的特点3 小组座谈会的主要目的4 焦点访谈的组织5 焦点访谈的注意事项6 焦点访谈法的应用意义[编辑]什么是焦点访谈法?   企业如何了解消费者对广告、新产品的包装、新产品的口味等方面的深度评价,靠泛泛的调查是很难获取这方面的信息的。因此,很多企业常常借助于焦点访谈法来收集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   焦点访谈法是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形式与被调查者交谈,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来的被调查者,从中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度信息。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编辑]小组座谈会的特点  优点:   ①获得的信息量大,质量较高,资料收集快、效率高;   ②可以将整个过程录制下来,以便于事后进行分析,进行科学检测;   ③参与者能畅所欲言,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④是互动式讨论,有利于多方面多角度听取建议。   缺点:   ①被访者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②对结果的分析可能带有主观性。 [编辑]小组座谈会的主要目的  ①理解消费者对某类产品的认识、偏好,以及消费者的行为,为今后的定量研究作准备;   ②为更好地构建定量研究中对消费者进行调查的问卷提供帮助;   ③对整个产品提供一个完整的背景信息;   ④为新产品提供一个初步的信息;   ⑤了解一些对老产品的全新想法;   ⑥了解消费者对一些全新的概念的反应;   ⑦对先前得到的定量研究的信息进行解释;   ⑧理解消费者对品牌的情绪反应。 [编辑]焦点访谈的组织   焦点访谈是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调研方法,要选择合适的被调查者,创造平等、轻松的环境,还要使被调查者都讲真心话,不是件容易事。因此焦点访谈的有效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市场调查方法 A 案头调研 案例研究法 B 不重复抽样 C 抽样调查 重置抽样 抽签法 产品留置测试 D 多维尺度法 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典型调查法 电话调查 多阶段抽样 等距抽样 独立控制配额抽样 等距量表 等比量表 E 二手资料调研 二路焦点小组 F 非概率抽样 分层抽样 分层比例抽样 分层最佳抽样 G 观察法 概率抽样 拐点调研 滚雪球抽样 H 会议调查 J 焦点访谈法 经验判断法 随机抽样

家庭日记法 经销商访谈 K 可行性研究 控制实验法 L 联合分析法 留置调查 垃圾调研法 类别量表 M 面谈访问法 盲测 描述性调研 媒介调查法 P PPS 判断抽样 配额抽样 平衡量表法 评价量表 配对比较量表 Q Q分类法 R 任意抽样 S 容量测定法 SEM模型 深层访谈法 双重抽样 实验调查法 实地调研 数值分配量表 随机号码表法 顺序量表 T 投影技法 推销估计法 投射研究 探索性调研 W 文献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 网络调研 文案调查法 无准备访问 网上调查 X 询问法 辛迪加调研 行踪分析 相互控制配额抽样 Y 邮寄调查 因果性调研 Z 主观概率法 整群抽样 重点调查 逐户寻找法 [编辑]   1. 明确访谈目的   企业在进行焦点访谈前必须明确调查的目的,以便在调查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 甄别参与者   焦点访谈的参与者一般都要经过甄别。先由研究人员定下标准,让访问员找到足够的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并且对参与者分组,一般以某个参数是否同质为准,同质同组。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判断哪个参数最重要,完全靠研究人员根据自己调研的目的来决定。此外,参与者应该尽量“普通”些,如果没有必要,应该把有 “专家”行为倾向的人排除在外,包括一些特殊职业(如律师、记者、讲师等)的消费者,因为他们很容易凭借自己的“健谈”过多占用发言时间,并且影响其他参与者,同时增加了主持人的控制难度。   3. 确定主持人   合格主持人首先应该是训练有素的调研专家,他对调研背景、调研目的、调研程序、分组情况都应该了如指掌。如果要主持一个诊断性小组座谈,主持人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造诣。主持人最重要的素质要求见下表。   表:焦点访谈中对主持人素质的要求      4. 准备调研提纲   调研提纲是焦点访谈的问题纲要,它应该给出小组要讨论的所有主题,还要把主题的顺序作合理的安排。   5. 现场布置   不同的调研项目会需要不同的现场布置,比如广告效果座谈就需要投影仪和屏幕;概念测试需要制作概念板;口味测试则需要更多的准备,如苏打水、饼干、笔、纸都要提早到位。另外,在每次座谈前,都把参与者的名字写在桌牌上,预先放置妥当。这样做首先可以使参与者能够按我们设定的次序就座,大大方便了记录和数据分析处理;其次,主持人在座谈过程中能够直接称呼参与者,极大地促进了沟通关系的建立,也方

便了主持人的工作。   6. 实施座谈   7. 分析资料和数据   几组焦点小组座谈实施完了,参与者说的都是真心话吗?是不是还有不明确的信息?要不要再组织一次补充?是否需要用其他方法继续深入调研、观察、实验或者问卷访问?这些都需要对资料和数据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果。   8. 总结和撰写调研报告   一般要求主持人、参与座谈的工作人员、观察者(营销专家、调研人员)每人都递交一份分析报告,然后集中到调研人员手中,由调研人员召集项目组人员举行头脑风暴会议,对每个人独到的见解再次进行剖析和发散,最后由调研人员撰写正式报告。 [编辑]焦点访谈的注意事项   企业在进行焦点访谈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 焦点访谈的目的决定了所需要的信息,从而也决定了需要的被访者和主持人   企业可以应用一些特殊的调研技术,如测试态度的量表技术,以及一些特殊的仪器,如广告效果测试时,常常需要瞬间显示器和投影仪,这些都需要提早落实,准备到位。   2. 曾经参加过焦点访谈的人,是不合适的参与者   3. 参与者中应该避免亲友、同事关系,因为这种关系会影响发言和讨论,万一发生这种现象,应该要求他们退出   4. 每个小组参与者的数量   一直以来认为8-12人是合适的,但经常有4-5人的焦点访谈实施,这主要应该看讨论的内容是什么。如我们为一个家用电脑软件实施焦点小组座谈时,为了让消费者能充分熟悉软件功能、并尽量深入发表意见,每组只有4个参与者,而座谈持续3小时以上。   5. 吸引参与者参加座谈的措施   ① 报酬越高越能吸引人参与;   ② 越枯燥的调研项目报酬越要高;   ③ 座谈会要尽量安排在周末举行;   ④ 向目标人选描述座谈会如何有趣、有意义;   ⑤ 强调目标人选的参与对研究十分重要。   6. 主持人在焦点小组座谈中要明确工作职责,其工作职责包括   ① 与参与者建立友好的关系;   ② 说明座谈会的沟通规则;   ③ 告知调研的目的并根据讨论的发展灵活变通;   ④ 探寻参与者的意见,激励他们围绕主题热烈讨论;   ⑤ 总结参与者的意见,评判对各种参数的认同程度和分歧。   7. 主持人应把握会场气氛   主持人在座谈开始时就应该亲切热情地感谢大家的参与,并向大家解释焦点小组座谈是怎么一回事,使参与者尽量放松。然后,真实坦诚地介绍自己,并请参与者都一一自我介绍。沟通规则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并诚恳地告诉参

与者:   ① 不存在不正确的意见,你怎么认为就怎么说,只要你说出真心话;   ② 你的意见代表着其他很多像你一样的消费者的意见,所以很重要;   ③ 应该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不允许嘲笑贬低;   ④ 不要互相议论,应该依次大声说出;   ⑤ 不要关心主持人的观点,主持人对这个调研课题跟大家一样,主持人不是专家;   ⑥ 如果你对某个话题不了解,或没有见解,不必担心,也不必勉强地临时编撰;   ⑦ 为了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问题,请原谅主持人可能会打断你的发言等等。   8. 焦点访谈的数据和资料分析要求主持人和分析员共同参与   他们必须重新观看录像,不仅要听取参与者的发言内容,而且要观察发言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企业在产品的概念测试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参与者往往不愿意对设计的“概念”提出激烈的反对意见,只有当企业自己观察到参与者不屑一顾的嘲讽表情时,才会认识到概念并不受欢迎。 [编辑]焦点访谈法的应用意义   焦点访谈作为定性调研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发达国家十分流行,它比一对一的面谈更容易发现新概念、新创意而且快速,能节省大量时间。此外,由于提供了较好的观察被访者言行的机会(如通过单向镜或监视器等),从而使不同的观察者都能发现自己所要的信息。


焦点访谈案例相关热词搜索:焦点小组访谈法案例 焦点小组访谈案例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焦点访谈案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焦点访谈案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1317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