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2016-01-06 10:55:0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曾国藩家训篇一《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训》,供大家学习参考。

曾国藩家训篇一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2008-12-17 17:49:41 来自: Lava Sea 曾国藩家训语录 李润良选编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引自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谕纪瑞》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引自《曾国藩家书》P.16 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机。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勉之! 引自《曾国藩绝学》P.3749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引自《曾国藩家书》P.15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为师当严而有恒。 引自《曾国藩家书》P.63,71,299,1121 修身十二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96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家中养鱼、养狗、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

。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169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之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舟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见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同治九年十一月初三日《习劳而神钦》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001856年9月19日第一封教子书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112 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230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惧,确乎不拔。 引自《曾国藩家书》P.216 少劳则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 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

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引自《曾国藩全集》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引自《曾国藩心述手记》P.54 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323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引自《曾国藩家书》P.1516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引自《曾国藩家书》P.31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古来言凶德至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故愿与诸弟共相鉴诫。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 引自《曾国藩家书》P. 129,131,181,198 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排场,往往轻慢师长,讥谈人短,所谓骄也。由骄字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而子弟之骄,又多由于父兄达官者,得运乘时,幸致显宦,遂自忘其本领之低,学识之陋,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觉。欲求稍有成立,必先力除此习,力戒其骄;欲禁子侄之骄,先戒吾心之自骄自满,愿终身自勉之。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日记》 诸弟能常进箴规,则弟即吾之良师益友也。而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 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日记》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引自《曾国藩家

书》P.668 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兹,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继是以往,人事日纷,德慧日损,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顺,将欲刻苦而自振拔,谅委其难之!因作"五箴"以自创云。 1、立志箴。 煌煌行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与之以言;一尚息活,永矣弗谖。 2、居敬箴。 天地定位,二五胚胎;鼎焉作配,实曰三才。严恪斋明,以凝汝命;女之不庄,伐生戕性。谁人可慢?何事可驰?驰事者无成,忧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3、主静箴。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余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一,彼纷不纷。驰鹜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4、谨言箴。 巧语悦人,自扰其身;闲言送日,迹搅女神。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骇者终明,谓女实欺。笑者鄙女,虽矢犹疑。尤悔既丛,铭以自攻;铭而复蹈,嗟女既耄。 5、有恒箴。 自吾识字,百历洎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曰为物牵。尔之再食,曾未闻或愆。黍黍之增,久乃盈斗;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引自《曾国藩家书》P.44 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日记》 吾近写手卷一大卷。首篆字五个,次大楷四十八个,后小行书二千余,中间空一节,命纪泽觅此三十二人之遗像绘之于篆字之后,大楷之前。吾生平读书百无一成,而于古人为学之津途,实已窥见其大,故以此略示端绪。 引自《曾国藩家书》 书籍之浩浩,著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余既自度其不逮,乃择古今圣哲三十余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于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骛,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 三十二人依次为: 文周孔孟:

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轲。 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 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 周程朱张:周敦颐、程颢和程颐、朱熹、张载 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 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 顾秦姚王: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之《圣哲画像记》P.3586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引自《曾国藩全集》 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引自《曾国藩家书》P.22 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阿兄数千里外教尔,仅此一语耳。 引自《曾国藩家书》P.43 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引自《曾国藩家书》P.31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一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引自《曾国藩家书》P.37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引自《曾国藩家书》P.8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此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引自《曾国藩家书》P.9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

曾国藩家训篇二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

1.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狗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期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就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剪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曰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

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7.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强身;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8.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同,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由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9.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自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1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1.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12.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13.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4.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15.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6.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17.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不可戡恭自馁也。

18.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开个骄字。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20.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21.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22.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23.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24.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25.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26.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仪之旗帜也。

27.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由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28.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

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29.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30.修身十二款:

①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无杂,如日之升。

②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③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④读书不二: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一十页为率。

⑤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⑥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⑦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⑧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⑨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⑩月无忘能者: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白,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工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家训篇三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篇四
《曾国藩家训演讲版》

曾国藩家训

今天我要讲的《曾国藩家训》,是从百家讲坛郦波老师的讲解中学到的。主要有14部分,分别是谁来拯救笨小孩、无一日不读书、撑起两根穷骨头、养得胸中一种恬静、最败人的两个字、小家里的大智慧、养活一团春意思、人但有恒事无不成、居官以坚忍为第一要义、用人必先治人、用人四部曲、作育人才以图强、无愧于兄弟、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在开始讲《曾国藩家训》前,我想先简短的介绍下他的个人履历。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勇毅侯,谥曰文正。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更多的教育了。6岁时入塾读书,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此后,连考两次会试不中。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

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一步一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他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蒋介石也是这样。蒋介石平生在床头只放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曾国藩家训》。不仅蒋介石,整个黄埔军校用的都是曾国藩的治军方略。毛主席写过有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原型就是曾国藩的《爱民歌》。两者内容基本上一致,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近代中国影响有多大。

下面我先讲下第一部分:谁来拯救笨小孩。

第一章:《谁来拯救笨小孩》

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考秀才,考了十六次都没考上,就做了私塾先生,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曾国藩比他父亲还笨,比如说有一年冬天,13岁的曾国藩在卧室里背《岳阳楼记》。现在的小朋友也许20分钟

就背下来了,但曾国藩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刚好这时候,一个小偷来了,看见曾家条件还可以,就趴在房梁上,伺机行窃。小偷心想着等背书的小孩背完上床睡觉,就可动手了。可等来等去,这孩子背了几十遍了还背不熟,贼实在困得不行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小孩还在背。贼不能下来,又接着睡。结果贼睡了几觉,一直天光大亮,这小孩还在背《岳阳楼记》,还没背熟。贼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一下从房梁上跳下来,一把抢过小孩手里的书,‚啪‛的往桌上一放,骂道:‚瞧你笨成这样,上什么学,背什么书啊,你说你这篇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一个没文化的贼听了一夜,都会背了。所以这贼背完了之后,一撩门帘,愤然离去,什么东西都不偷,走了。事实上这个贼确实比这个小孩聪明,他听了一夜,居然背会了一篇古文,这个很笨的孩子,背了一夜却背不熟。但这个聪明的贼,最后也不过是个贼而已,而这个很笨的小孩,最后却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国藩,他组织了湘军、兴办了洋务运动,让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延长了60年的寿命。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华丽转身,梁启超认为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他的家书甚至比《颜氏家训》还要影响深远。

当他19岁时,父亲觉得他真教不出来,就送给朋友汪老师来教。汪老师也觉得他太笨了,甚至有一次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你要是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曾国藩听后一点反应也没有。虽然因为笨没考上科举,但是继续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回乡后,曾国藩去汪老师家谢师时,大晴天的还特意带了伞。老师来迎接时,曾国藩把伞放在身边;老师送出来时,都已经出了大门了,曾国藩一拍脑门,说忘了伞了,要赶快去拿。结果汪老师说我替你去拿,把伞交给曾国藩时,曾笑着说谢谢恩师了,今天你替我背伞了。汪老师哭笑不得。可见,曾国藩这个人胸襟不怎么样,不仅对老师对别人,他对自己气量也不大。

太平军攻下湖北弄昌,林绍璋南下湖南,直逼长沙。当时诏书发了几次,曾国藩实在坐不住了,就带着湘军出发,准备决一死战。曾国藩对自己非常有自信,所以他第一次出战,构想的是直扑林绍璋,但是有

人出主意,说不如分兵去偷袭靖港。曾听着不错,让塔齐步去攻打湘潭,他则率水师去偷袭靖港。等到了靖港后,水师攻城,曾让陆营搭浮桥。结果上了太平军的当,被太平军火烧靖港,曾国藩被杀得大败。一下子,没经验的湘军乱套了,那些新兵全往后跑。曾国藩急了,让亲兵拿着令旗站到浮桥上大喝,过令旗斩。开始,他斩了一个。大家愣了,但马上接着跑。他够不着斩了,气得无可奈何。手下都急了,叫他跑,把他拖上战船。曾国藩看着江水发呆。手下人也不敢说话。他发了一会呆,往前走,想投水自尽。大家好不容易把他救上来了,让他换衣服不肯换,吃饭也不肯吃。大家劝他想开点,他还想不开,写遗嘱,还想去死。俗话说,成大业者不拘小败。这不过小败,至于寻死吗?后来就有人嘲笑他没大将风度。说起来也是他实在没眼光,湘潭那儿才是主战场,那边大败林绍璋,大获全胜。等消息传来,他就不寻死了。从靖港之战看,曾国藩真算不上指挥若定,不能眼有全局。

除了愚昧,性格有缺点,他还有着人生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天津教案。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所以处理时态度不是很强硬,没顾及到百姓情绪,从此,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虽然后来一再声明,但是直到临死前他还是非常后悔。

有人说他是影响中国后代历史第一人,也有人说是他是传统儒学得以延续的关键。谁又知道他是笨小孩,有个性缺陷,甚至有巨大人生遗憾?这么普通的曾国藩怎么就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呢?

首先是自我教育。最大的教育正是自我教育。曾国藩虽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有一个平常人不具备的优点,那就是对自己的缺陷和生活中的点滴能够做到切实的反思与学习,以崇高的信仰不断要求自己进步,正是这个优点成就了他。像当年的小偷哪里知道这个笨小孩是因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笨,所以才通宵地读书,其实这对曾国藩是常态呀。他也时常反思自己的小心眼,想怎么才能做到气量不小,于是胸襟变得越来越博大。像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天津教案,他直到临死前,儿子曾纪泽陪他散步时,他还说这事,让儿子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要不卑不亢,儿子正是这样成了伟大的外交家,只身入沙俄,谈回了伊犁。所以梁启超

认为正是这种自我教育让他的一生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最难得的是他把这些心得都记下来,记在日记在家书里,其中包括的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曾国藩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影响大而深远。

第二章:《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句话‚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意思是说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但是为什么非常平常的曾国藩就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呢?这就要从曾国藩的科举说起了。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所以最有名的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考上了一个举人,最低级的乡试才算过关。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不说乡试,考秀才这一级他都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

曾国藩比他爹强,23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然后考这个乡试,也不知道他运气怎么那么好,第一次就过关了,一考就考了个举人。这时候以前学习不好、老被人骂的笨小孩,平常考试不咋的,

曾国藩家训篇五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家训》观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春节期间,我馆组织观看了《百家讲坛》栏目——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评说的《曾国藩家训》,现结合生活和工作实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曾国藩家训》上篇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中,讲述的是曾国藩小时候很笨,老师也认同太笨了。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可是曾国藩也一点反应也没有。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这一点我感受颇深,以后作为孩子的家长,不管孩子智商如何,都要采取赏识教育,从各个方面鼓励孩子去做、去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一颗健康自信的心灵,自然不怕孩子没有出息。其实,不只是孩子需要赏识教育,成人也是一样需要在生活中、工作中得到赏识,这样才会更加有激情、有信心的投入生活和工作。

上篇(二)无一日不读书中讲到曾国藩两次没考上,回家之后,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养成了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坚定决心,每天没间断地读史书,而且做笔记,认真地用了两年时间读了二十三史。后来曾国藩一鸣惊人,成了湖南曾家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也成为洋务运动的第一人。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对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有着高标准的要求,知识在不断翻新,我们的思想不能沉淀,只有坚持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才能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才能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曾国藩这种坚持每天认真、勤奋读书的好习惯值得我们借鉴。

上篇(六)小家里的大智慧中讲到,曾国藩重视家训,是一个爱家、重家的好男人,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就悟出了如何治家的智慧,曾国藩认为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要以和治家、勤俭持家。幸福美满的家庭人人都渴望,人人都羡慕,可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一个家庭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矛盾,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曾国藩所推崇的以和治家,勤俭持家之道,应该不失为一剂良方。

曾国藩家训篇六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上篇(一)谁来拯救笨小孩·2011-4-20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可见《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才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就连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那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曾国藩和他的《曾国藩家书》会给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一集《谁来拯救笨小孩》。)

公元1825年,一个腊月里头数九寒天的夜晚,在湖南湘乡的一户人家的一个屋子里,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应该是富人家,也少有吃苦的后代。这小偷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这孩子也正读一篇普通的文章。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这篇《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地就是背不下来,半天才吭哧一句下来。倒腾来一遍倒腾去一遍,弄了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到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必须得有所行动。所以他极其恼火,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蹭的一下从房梁上就跳下去了,满肚子怒火上前一步,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啪的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说着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他被背诵背顺了,再指着他骂他,“瞧你笨的,还读什么书呀?”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人人都说他事业惊人,小时天纵奇才,要不然没那么大名头,要不然后来那么多人佩服他。像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不能因此说他小时聪明。他小时真笨,有史料证明,后人也有评论提到过。像梁启超说过:“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一般人都传他小时聪明,那是胡扯,哪有天才?他比一般人都不如。当时名人中他最笨。这不是瞎话,那篇文章叫《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文章是极力推崇曾国藩的。这说明是实事求是的。那么,这么笨的怎么就成就了大业吗?再看他除了笨还有什么缺点?

1830年十九岁,父亲觉得他真教不出来,送给朋友汪老师来教。他也认同太笨了。一次汪老师指着就骂他,天生的蠢货,将来有出息,我给你背伞。曾国藩也一点反应也没有。笨没考上科举,但是发奋,第二次考中了进士。回乡,去汪老师家,得谢师呀。大晴天,曾国藩特意带伞。老师来迎接。曾国藩把伞放在身边,汪老师送出来,一口一声大人,出了大门了,曾一拍脑门,忘了伞了,赶快去拿,老师说我替你去拿。出来交

给曾国藩,曾笑着说谢谢恩师了,今天你替我背伞了。汪老师哭笑不得。这个胸襟不怎么样,不仅对老师对别人对自己气量都不大。

太平军攻下湖北弄昌,林绍璋南下湖南,直逼长沙,当时诏书再来,曾国藩坐不住了,带着湘军出发,准备决一死战。曾国藩有自信,所以他第一次出战,构想的是直扑林绍璋,有人出主意,说不如分兵去偷袭靖港。曾听着不错,让塔齐步去攻打湘潭。他率水师去偷袭靖港。到了后,水师攻城,曾让陆营搭浮桥。结果是诱饵,太平军正等着他。火烧靖港。一下子水师乱了套。没经验的湘军乱了,不得了。这些新兵全往后跑。曾国藩急了,让亲兵拿着令旗站到浮桥上大喝,过令旗斩。他斩了一个。大家愣了。还接着跑。他够不着斩了。气得无可奈何。手下都急了,叫他跑。把他拖上战船。太平军人不多,但跟着掩杀,曾国藩被杀得大败。曾国藩看着江水,发呆。手下人不敢说话。他发了一会呆,往前走,掉到水里了。春寒时,他情急下,想投水自尽。当时人回忆说,“文正衣湿衣蓬首跣足,劝之食,不食。乃移居城南妙高峰。再草遗属,处分后事,将以翼日自裁。”好不容易救上来,让换衣服不肯,吃饭不肯吃。大家劝他想开点,他还想不开,写遗嘱,还想去死。成大业者不拘小败。这不过小败,至于寻死吗?后来人家嘲笑他没大将几度。最后不自杀,说起来也是他实在没眼光,湘潭那儿是主战场。那边大败林绍璋,大获全胜。消息传来,他不死了。靖港之战看,他不算指挥若定吧,不能眼有全局吧?

除了愚昧,性格有缺点,还有着人生遗憾,最大的是天津教案。直隶总督时,当时大案,几十个小孩失踪,当地嫌疑人是王三,是法国一个教堂的教民,当时去要人,天主教堂说没这个人。对质时,情绪失控了。市民放火烧了教堂。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他处理时软,没想到百姓情绪办。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

有人说他影响中国后代历史第一人,有人说是传统儒学得以延续的关键。谁又知道他是笨小孩,有个性缺陷,甚至有巨大人生遗憾?这么普通的曾国藩怎么就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呢?

首先是自我教育。最大的教育正是自我教育。曾国藩是有这么多问题,但是有一个平常人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成就他,这正是对自己对生活中的点滴对缺陷做到切实的反思与学习。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得实在。一个崇高的信仰要求自己,正是修齐治平的思想与仁爱的精神。像当年的小偷哪里知道这个笨小孩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笨,所以才通宵地读书。这对曾国藩是常态呀。他也反思最多的是小心眼,怎么做到气量不小。他是越来越胸襟博大。像天津教案是遗憾,临死前,儿子曾纪泽陪他散步,他还说这事。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要不卑不亢。儿子正是这样成了伟大的外交家。只身入沙俄,谈回了伊犁。所以梁启超认为正是这种自我教育让他的一生是华丽的转身。难得的是这些心得都记下来,在日记在家书里。更难得了。包括的内容丰富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影响大而深远。

这部书大多写在他当官之后,不仅写给儿子,还有家人。教育家人做人和做事两块。这是儒家强调的核心。孔子强调仁,讲人与人的关系。曾国藩从这个字上获得什么启迪呢?

上篇(二)无一日不读书·2011-4-21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事实上曾国藩原来也只是一个资质很普通的孩子,当然后来有很多人传说他少年时怎么聪颖、聪慧。事实上人出了名都这样,名人出名之后,大家就会传说他怎么天资聪颖,怎么小时候就是个天才。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资质差别不大,都不大,但是为什么非常平常的曾国藩就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呢?这就要从曾国藩的科举说起了。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所以最有名的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考上了一个举人,最低级的乡试才算过关。

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不说乡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

曾国藩比他爹强,为什么他爹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爹强。23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然后考这个乡试,也不知道他运气怎么那么好,第一次就过关了,一考就考了个举人。这时候以前学习不好我们说过的笨小孩,以前老被人骂,结果平常考试不咋的,一大考考得特别好。曾国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考试。备足盘缠提前半年就到了北京了。当时找了特便宜的地方,湖南的驻京办,与现在不一样,是由当地的商会或者在京的名人出资建的。当时叫会馆,他就住在长沙会馆。当时重乡谊,但凡有老乡来,收费低。曾住进长沙会馆,可是没有料到的是,势在必得的会试考试给了他当头一棒,他没考上。没考上就该回家,因为轮好几年才有一次。要说曾国藩运气好,第二年皇太后60大寿,为了庆贺照例增加恩科一次,那不得了,多了一次机会了,是不是?曾国藩一看,不回家了,我在北京努力一年、温习一年,我还不相信第二年我还考不上。所以本来只带了半年的钱住北京,这一下节衣缩食又住了一年半。要不是勤俭节约的孩子,那真做不到。曾国藩在北京人生地不熟地又住了一年,第二年的恩科觉得势在必得了,想想自己苦也吃过了,难也受过了,是不是?会试再一开,好事自然来。要不然老天爷干嘛又把我留在北京一年呢?他觉得这次肯定没问题。结果这次又跟上次一样落榜了。

那么再次落榜的曾国藩该怎么办呢?又是什么事情让曾国藩下定决心从此坚持无一日不读书的呢?

身上没钱了,别人肯定痛苦,但是曾国藩痛并快乐着,收拾行李。按理应该回家,结果他云游去了,从天津山东顺运河到江浙,再到湖南。奔着东南去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走了一半,一分钱都没有了。过了徐州,他到睢宁,借钱。知县是易作梅,和曾国藩的父亲有交情。曾国藩到那儿,易作梅留他下来,看出将来有出息,主动借了一百两银子。当时易作梅只是知县,年薪四十两白银。这不是小数目。曾国藩高兴,立刻富了。心中底气足了,打算好好游历一下,到南京去了。游山玩水,花完了。曾国藩一生勤俭,为什么花得那么快呢?唯独一件事上肯花钱,儒生最爱买书,笑称自己是书痴。读到眼睛读瞎的地步。左眼瞎了。准备自杀时还要带着书走。南京花得快就是因为这个。有钱就喜欢买书。二十三史,非常喜欢。这套精刻本的刚好一百两银子。这么贵,还是借的,居然就买了。

他回到家,父亲一定生气,应该好好教训他,可是从此养成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到家门口,后悔了。两次没考上,花光了钱,本来没脸,现在借了一百两,又花完了。家也不富,借了就要还,怎么说呢?他是近乡情更怯。硬着头皮回家,把一切都交代了。等着父亲臭骂,结果这个爹不一般。是好爹。听说儿子哭诉后,只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偿还,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记初衷,细心研读,这样就不白费。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两次没考上,这种挫折在曾国藩心中是痛,他只字不提,这是四两拨千斤。二是这不是小数目,要还一百两不容易,不骂也会埋怨,但是他没。称道这事,埋怨都没有。这是出乎意料,给人心灵造成震撼,曾国藩常回忆这事,这是他读史书的起点。三是教育上说了最关键的话,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细心读,这话最重要。我们多数人喜欢买书,但不好读。父亲不愧于这名字,树立了儿子读书的习惯。曾国藩仰天发誓,要好好读这套书。有时,平常一句话,对孩子影响大得多。此后两年,每天没间断地读史书,而且做笔记,认真地用了两年时间读了二十三史。这两年过得拮据。两年后要去参加考试,还得借钱去考。一路到北京,奔长沙会馆去了,只三吊钱了。但是这坚强的信念,曾国藩一鸣惊人,成了湖南曾家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也成为洋务运动的第一人。曾麟书的父亲曾玉屏,对曾国藩影响极大,本是纨绔子弟,被人耻笑无知,这成了一个契机,从此痛改前非,成了当地小富户。但他没读书,有钱可是家也旺不到哪儿去。所以他下决心要耕读传家。所以培养儿子考科举,没培养出来,倒是把孙子培养出来了。曾国藩后来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有钱未必是好事,只求代代有秀才,这是读书的种子。所以曾氏家训中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最清最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参加一次科举考试后,不考了。跟父亲说不喜欢为科举读书,这在当时的时代是骇人听闻的。几个叔叔说他疯了,曾国藩是科举的出身,听说儿子这样,问他,想学什么?西学。当时了解的人不多。好呀,支持你。后来曾纪泽成为早期少数了解西方的人。曾纪鸿也是不喜欢科举,尤其不喜欢文史,喜欢数学。曾国藩也支持。后来曾纪鸿自己努力把圆周率推到了一百多位,了不起。所以曾国藩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绝不止是为了应付科举。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一是进德,可以帮助人树立人生信仰,他处逆境不惊就因为有强大的儒学信仰,培养就得靠读书,人生观价值观就得靠读书;二是要在社会立足,要有特长有专业,得靠读书,才能形成立足根本。这个观点有前瞻性。瑞典科学工作者实验结果是,与心脏病相关的因素,结果惊人,相关的社会因素最大的是受教育程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脏病机率要少百分之三十二。读书多小得心脏病。他还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

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人气质难改变,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问题是怎么读书呢?

读书的方法内容多,总结起来,他看重三条:一是要读经典,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前人的思想与智慧。知识会翻新,但是思想会沉淀。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讲的是精读。要进得去,沉浸的读书法。我们最容易翻翻书,问题是没读通。对智慧的东西得读通透才能读好,否则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种方法不是死记硬背,他背不好。他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偷窃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主张读书要做札记,要动手,要写下所感所想,后来胡适对这个读书法最为推崇。三是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儿子也未必与父亲一样。两个儿子都与他不同。他甚至也找来相关的书读。他当时身边网罗天下巨才,著名科学家都在他府中。所以,苏东坡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说“不可一日不读书”。这是他唯一骄傲的地方。这是掷地有声的,得多大毅力呀。

上篇(三)撑起两根穷骨头·2011-4-22

(清朝官员的薪俸是不低的,特别是曾国藩最后已经升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收入应该是很可观的。因此曾国藩虽然不至于过多么奢侈的生活,应该也不会过得很清苦,可是曾国藩和他的家人却一直过得异常清苦,而且曾国藩也在给自己的弟弟和子女的家书中告诫他们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可见在曾国藩看来勤俭节约才是兴旺的根本,而骄奢懒惰就是失败的温床,守得住贫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为什么一个“穷”字会让他坚持了一辈子?敬请收看《曾国藩家训》第三集《撑起两根穷骨头》。)

前些年流行一句话,叫什么呢?叫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么我们就想问了,做官到底要学曾国藩的什么呢?一般人都以为曾国藩在晚晴政坛始终屹立不到,要学应该学他那个左右逢源的做官技巧。但是,曾国藩的做官技巧到底是什么?说起来有一大堆。但曾国藩他自己认为,他做官的根本以及做官最大的技巧就一个字,什么字呢?穷。在给九弟的家书中曾说过,他觉得弟弟们也要当官,先把为官的心得说说。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食言。”我向来认为做官发财是羞耻的,做官贫穷为荣,我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违背人生信仰的。老天可以作证,我绝不食言。清廉为本,才是好官,但这话里还有三个蹊跷处,一是清廉是应该的,正常的事,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为什么他要发誓呢?二是内容上,将来遗产里有做官的钱,是可羞的,但我们知道他做到了总督,遗产里怎么可能没有做官的钱呢?两江总督工资高呀,怎么没有呢?三是客观事实与这段话的矛盾。他是湖南湘乡人,清代没出过大官,后来有许多。因为他喜欢提拔乡人。所以有许多老乡。这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成了最大的乡绅富户。他说不贪财,不是矛盾吗?是不是放空炮呢?我们先放下一三,先看第二,他到底有没有留官银为遗产呢?有多少遗产呢?多少应该有一点。一个例子可以反证,他两个儿子后来当朝为官,家庭教育下,向来清廉。曾纪泽做到外交家。明确写他一生尤其是英法大使时,把工资拿来工作中去,一向勤俭持家,不买新衣,弟弟更穷。一次,曾纪泽出使英国,曾纪鸿生病,得看病,抓药,这个钱都没有。他们一直拮据。药钱都没有。怎么办?跟大哥借,但想想算了,他家也穷,哪有钱借给自己呀?这时,曾国藩也没死多久,事实证明他们两个也品节高,怎么没钱看病呢?万般无奈下左宗棠听说后热泪盈眶,教子有方呀。慷慨解囊,为他雪中送炭,度过难关。

曾国藩家训篇七
《曾国藩家训》

研究生课程论文

河南大学

题目:曾国藩家训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论文作者姓名: 何珊珊

作 者 学 号: 104753120051

所 在 学 院: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所 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导师姓名职称: 马进举教授

所学课程名称: 民族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家训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理学家,经世思想的实践者和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曾国藩家训思想的解读,来进一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曾国藩;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较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内容非常丰富,成效明显,在中国家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国藩提出“八德”、“八本”、“三致祥”、“三不信”等家庭教育理念,在其家庭教育思想熏陶下,曾氏兄弟个个封侯拜相,显赫一时.

家庭教育是曾国藩思想中最有进步意义的部分,其家庭教育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传统家训思想、湖湘地域文化和曾氏祖训的影响,曾国藩关于教育环境的思想对我们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

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对中国传统儒、墨、道三大显学钻研尤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道家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勤劳节俭之学,都是曾国藩家训思想的精神养料。曾国藩要求子弟以儒家态度积极入世,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建功立业。但在激烈的科举和官场竞争中,他又以道家避让退守之道警诫子弟“不忮不求”,力求刚柔相济、进退两宜。他提出的“旧课”四条,其中的“慎独”、“主敬”、“求仁”就是以孔孟儒家义理教育子弟进德修身,完善人格,“习劳”则是以墨家之理教育子弟养成勤俭耐劳品德。“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国藩将这些传统哲理运用于家训教化,说理详尽,分析透彻,为其家教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根基。

(二)祖传家训遗风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个性倔强,由于“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对子弟教督甚严,创立八条家规:书(读书)、蔬(种菜)、鱼(养鱼)、猪(养猪)、早(早起)、扫(打扫)、考(祭祀)、宝(敦族睦邻)。曾国藩对祖父非常敬重,“吾家代代皆有世

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慎守牢记”,“总以恪守星冈公之绳墨为要”, 并继承了祖父“自强、谨慎、威仪”的优秀品质,将其八字诀家规扩展为“八本”家训。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科考不顺,连考17次才中秀才,但他非常勤俭、刚毅、倔强,“发愤教督诸子”,并将祖传家规撰成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愿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曾国藩将其抄贴堂中,作为家规宗旨。曾国藩深受母亲江太夫人“倔强”个性影响,“ 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曾国藩经常劝诫诸弟子侄远绍祖德,牢记先辈嘉言懿行。“我家祖父、父亲、叔父三位大人规矩极严,榜样极好,我辈踵而行之,极易为力”。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修身进德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非常注意人格修炼,人格修炼对他事业很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虚、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这是曾国藩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对诸弟及子侄的要求。

曾国藩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虽然他常年在外做官、带兵、打仗,但家信未尝间断,温言细语,言传身教,谆谆诱导,勤劳俭朴,知书达理,不求做官发财,不以优越地位自居。这些的实现,就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心态、价值观和思想境界的高尚。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家庭环境越来越优越,有些家庭对孩子放任自由,好吃懒做,坐享其成,宠惯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之所以曾氏家族子孙很有成就,从家训中对子孙要求必须进德修身,热爱劳动,养成勤奋的品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有很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立志、立业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认为,立志坚韧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他不断地教诲子弟,要立大志,有理想,不可甘居下流。在立业上教诲子弟:“不能勤奋以图自立,则仍无以兴家而立业。”也正是在曾国藩的教育之下,他的四个弟弟和儿子都建立了一定的功业。

(三)持家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认为,持家应以孝弟、勤俭、倡和、戒骄傲奢侈为主。他大力提倡孝弟,将孝弟看作是修身、齐家的主要内容,孝敬老人,与邻居和睦相处。勤俭是传统美德,曾国藩教诫诸弟及子侄,要“勤俭自持,习苦习劳”,并将勤与俭列居八德的内容。曾国藩30岁时,做了一件青缎绸褂,于庆贺及新年时穿,穿了30年,还如同新的一般。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及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做饭。要求儿孙们要尊老爱小。在现实生活中,铺张浪费,一些子女对父母不孝敬,甚至有的子女不赡养父母,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年轻时积累的财产都为儿子盖房,娶媳妇,年老体弱时,没有生活来源,没钱看病,甚至基本生活都难以保证,老年的生活很凄凉,人都是要老的,自己也是儿女的榜样,自己如何对待老人,儿女也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在社会上来说,父母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养孩子很苦,一个连父母都不养,不爱的人,还能称其为合格的人吗?谁还愿意和你交往合作呢?但是这类人大有人在,所以曾国藩的孝亲敬长很有现实教育意义。西安协和医院任超院长有一句话说得好“孝顺儿女天照应,孝顺的儿女为人正直、忠诚、善良,事事都有人愿意帮助。”在现实生活中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孝敬老人。

(四)读书治学的思想教育

曾氏家族提倡半耕半读,非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曾国藩提出了读书可以变化气质的观点,勉励诸弟及子侄奋发读书,愿他们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曾国藩有读书癖和很强的求知欲。1834年11月,他中举之后,到京都(北京)去考进士,第二年考进士失败,便回湖南,穷困得很,在经过睢(虽)宁时,向易作梅借了一百块钱。易作梅以为他有急用,就借给他,谁知曾国藩路过南京,把这笔款子完全买了书。还不够,便把衣服送进质店当,换出钱来买书。在这里,我

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读书癖。他认为,学习是一件十分艰苦而又必须长期坚持的事情,非经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不能成功。他的终生学习理念,在现实中仍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

(五)“自概之道”的思想教育

曾国藩的自概之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盈满亏损,极盛至衰的自然法则;二是以史为鉴;三是主张自概。他认为要想使家族及个人永远持盈保泰,就要自觉地做到自概和先概,若被他人所概,一切后悔就来不及了。要做到自概,第一要廉、谦、劳,第二要求缺概盈。“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何如。” 他告诫子孙们,之所以要把自己的债还没有还完,别人帮助,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家气运太全,不能把格外小心,坚持持盈保泰的道理。旧债还清,好运就太全,就会过分满盈,产生不足;留债没有还清,好中就有不足,是处事完满的办法。二是,各家亲戚都贫困,年龄又大了,现在不在资助,以后就没有机会资助了。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三、曾国藩家训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一)讲究修养

曾国藩非常注重以儒家标准进行品德的自我修养实践。例如他常年形成了黎明即起、每日练字、阅读经史书籍、写日记反省自我的习惯。曾国藩在师从倭仁、唐鉴等人学习理学之后,两位老师为他的日课量身制订了十二条规,主要内容就是自我反省式的修身,使他成为一个虔诚的理教教徒或儒教教徒。尽管曾国藩后来由于国事繁忙而不可能按照十二条规的规定那样坚持日课,但他从未放松自我严苛的要求,经常自责和反省身上存在或潜在的与封建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并将它们记录在书牍或日记中。1858 年曾国藩二度出山后,仿佛已然大彻大悟的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厉,丝毫不允许自己背离封建统治的要求。可见修养法乃是曾国藩的主要德育方法之一。

(二)树立榜样

曾国藩家训篇八
《曾国藩家训》

曾国藩四训

•慎独则心安

•主敬则身强

•求仁则人悦

•习劳则神钦

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

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

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

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

道,第一寻乐之方,守

身之先务也。

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

肃,敬之功夫也,出门如见

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

气象也。

.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

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怠,

则身之强健,又何疑乎?

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习劳则神钦

.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曾国藩家训篇九
《曾国藩家训》

诲弟篇

一 读书作文

业精之法在于专 ,读书宜专一耐久 , 学诗宜先学一体 , 读书应有恒心 ,学诗不可读选本 ,读书贵在有常 , 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 ,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 , 读书须从容涵泳 , 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 ,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 ,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 ,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 ,学习贵在有恒 ,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 ,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 .

二 修身处世类

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 ,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 ,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 ,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 ,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 ,力戒牢骚 ,不可倚势骄人 ,不可与闻外间事 ,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 ,无恒则一事无成, 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 ,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力戒长傲多言 ,勤奋以图自立 ,以“平和”二字互勉 ,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 ,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

戒傲惰

再戒傲惰 ,戒骄满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 以“廉、谦、劳”字自惕 ,劝弟爱惜声名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善待本县父母官 ,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 ,应听得进逆耳之言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谦让相诫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 ,不宜轻易出头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预公事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 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 ,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 , 居安应思危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

三 从政治军类

不宜涉足军政 ,凡事当量而后入 ,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用兵应以全军为上 ,应多用活兵轻兵 ,为官不可得罪绅士

四 谨守家风类

“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 ,应学会收拾条理 ,应以“勤敬”二字为法, 严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 ,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 ,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 ,居屋莫太宏丽 ,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

家教八字诀 ,不可日趋奢华 ,切莫买田起屋 ,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 ,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 ,谨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 ,切记礼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 ,不培坟墓,不谋田庐 ,生日不可宴客称庆 ,早婚不利读书 ,切戒家中过于奢华 ,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 ,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

恪守祖训

家中应以勤俭为主 ,勿忘耕读之家风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 不能忘却寒士风味 ,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 ,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须力行节俭

五 善养身心类

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要善于保养身心, 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 告养生五事 ,养老不在服补药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谕儿篇

一 读书作文

切不可浪掷光阴 ,读《汉书》之道 ,坚持看、读、写、作“四法” ,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 ,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 ,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 ,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 , 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 ,看书不可不加选择 ,作文要分类手抄词藻 ,读书务必求个明白, 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 ,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每月必须完成“三课” ,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 ,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 ,文章贵在行气 ,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 ,对《左传》释经之答疑 ,写篆字不能无帖意 ,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 ,目录分类很有学问 ,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 ,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 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 ,学诗可以陶冶情操,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 ,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 ,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 ,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 ,阅书贵在有恒 ,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 ,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 ,宜从古文上用工夫 ,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 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 ,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 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 ,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 ,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

二 修身处世类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宜力戒“骄、奢”二字 ,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 , 当思雪我“三耻” ,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 ,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 一定要经风霜磨炼 ,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 ,“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 ,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 ,宜常记“劳谦”二字 ,应牢记“八本三致祥” ,“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 ,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 ,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 ,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 ,勿忘先世之勤俭 ,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 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 ,应以“勤俭”二字自惕 ,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

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 ,不宜居大位享大名, 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 ,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 ,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 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相勉励 ,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

三 谨守家风类

办丧本不可铺张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 ,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 ,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 ,用财太奢最可耻, 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 , 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 ,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

四 善养身心类

体弱不宜随便服药 ,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 ,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 ,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 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 , 养身之法不在服药 ,业精之法在于专

原文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谚: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 ②嗜:喜爱,爱好。 ③穷:推究到极点。 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 ⑤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 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 的程式。 ⑦鹜(w`u):乱跑,心志不专一。 ⑧极言:把话说到深处。

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

曾国藩遗嘱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相关热词搜索: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训全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曾国藩家训”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曾国藩家训"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1318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