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

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

2016-01-09 08:45:1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篇一:家长怎样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篇一:家长怎样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

家长怎样让孩子学会约束自己?

合理的教育方式是具有预防效用的。例如:带孩子上街前,事先说明:“今天出去只买衣服,不买玩具。”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原则,当他哭闹时,父母才有坚持的理由,同时也让他试着了解:“不应该做的事,发脾气也没有用;如果应该得到的,不发脾气也可以得到。”等孩子再大一点,他会学习与父母讲理,会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父母沟通,会用征询的方法--“那样不对?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这是一种让孩子学习从外在的约束限制,转化为内在自我控制的成长过程。让孩子自己去了解不合理的原因,去探索合理的条件,建立合理的自我约束行为。

在孩子学习自我约束的过程中,父母必须从旁帮助他,以循循善诱的耐心对待他,并且为他订出良好生活习惯的规则,由父母以身作则,让他模仿学习,才会更有效果。

怎样防止孩子用哭闹要挟家长?(一)

1、家长对独生子女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孩子爱而不娇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施以正确教育。在家里,把孩子置于受教育地位,教育孩子关心别人,吃东西时有意让他分给每人一份。培养他做力所能及的活,凡是他们自己能干的事,让他们自己干;如自己穿衣服、洗脸、吃饭、扫地、摆餐具等,家长不应包办代替。[1] 2、正确对待孩子的哭。哭之前积极预防,哭的时候正确对待,哭后加强教育。在孩子爆发哭之前自然而然地转移孩子注意对象,改变原来所处的环境,这样把孩子从想哭、准备哭的体验中引到完全不同的体验中。长此下去,孩子自然不会以哭闹

做为满足自己要求的手段。[2]

3、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必须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本来是正确的,但有时孩子一哭一闹就心软了。不能坚持正确的教育。有时父母坚持严格要求,而祖父母却怕苦了孩子,急忙满足孩子不正确的要求,造成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正确的观念不能形成。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商量做到一致的教

育,一致的要求,一致的态度和方法,十分必要。[3]

4、当孩子撒泼时,父母不要在他们面前流露出半点迁就或怜悯,也不要站在旁边发议论。可适当收拾一下他可能碰坏的东西,关上门离开一会儿,让他独自去“表演”。

布要让爷爷、奶奶等人,心肝宝贝地护着,甚至当孩子面责骂父母,还给好东西

吃等等。这样,就会强化孩子的不良习惯,使他觉得自己有后盾,哭这一招灵。于

是以后照旧,或越来越烈。[1]

6、不要被孩子的眼泪软化了,害怕哭坏身体,于是就软了,甚至“检讨”。如果不理他,让他自己去哭闹,过不多久,当他透过眼泪水发现屋里没人理他时,很快就

会停止表演,因为他知道哭闹是无济于事的。[2]

7、当孩子确实不再哭闹或打滚时,应主动去关心他,给他温暖,给他讲好孩子不应该这样做的道理,使他感到父母并不是不喜欢自己,而是真正地爱自己。这样做就可以防止孩子产生情感错觉,把父母看成是无情无义,心狠冷酷的人。[3]

对于爱哭,爱闹、爱打滚的任性孩子,父母只要按上述办法坚持到底“治”他几次,使他感到用那一套办法既费力又不管用时,就不愁他不改这些坏毛病了。[4]

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篇二: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其中的“自”和“律”都很重要。

过去,中国家长们很重视“律”,就是给孩子定规矩、严要求。现在的一些家长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自”,一味地给孩子自主权和自由,放养,认为只要顺其自然,孩子就会长好。

这两个极端都很片面。如果只强调“律”,就很容易让孩子不快乐、有逆反心理。同时,由于大人主动、孩子被动,孩子是在大人的监控和管制下去行动,实际上恰恰失去了锻炼自我约束能力的机会。一旦离开了大人的监管,有的孩子由于惯性、由于听话,能继续表现好;有的孩子由于被压制太久或有逆反心里,就需要更多的放松来平衡一下。因此很多时候,这样的管教可能只培养了孩子的忍耐力、专注力和韧性,并没有培养真正的自律能力。

而过于强调给孩子自由,对孩子大撒把,那结果似乎更糟。美国等西方国家已有类似的教训。 曾经,美国的妈妈们给孩子上早教课、让幼儿学语文数学知识的风气不比我们逊色。在很多地方,5岁的孩子要参加智商甚至情商测试,为的是能进入优质的私立小学,或进入天才班。我听说过有30个月的幼儿为了进好的幼儿园而参加智商测试。为了通过这些考试,妈妈们以各种早教课程和学习软件来武装自己的宝宝,搞得孩子很忙。周末带幼儿上早教课,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景象。

后来,大家发现孩子们压力太大,不快乐,于是提出要让孩子自由,让孩子不去学什么,单纯地玩,尽情去have fun。

到现在,我们正在推广“爱与自由”的同时,西方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也在反思。一位英国的专家说,现在这么多孩子被确诊为儿童多动症,其中的一些孩子只是因为他们在幼儿时根本没有机会学习怎样去自我约束!

美国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德博拉.莱翁和艾琳娜.波卓娃博士在90年代研发了一套学前教育课程,叫做“心智工具”(Tools of the Mind),着重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以及其他“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这套课程在一些幼儿园实践后,效果好得惊人。在幼儿园的课堂上,心智工具班级的孩子表现得积极而有序,好像他们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实施一年之后,在全美学力考试中,语文成绩方面,传统教学法的孩子只有一半人数能达到“熟练”等级,而心智工具的孩子有97%达到“熟练”等级,平均成绩高出整个学区平均分20多分,尽管很多孩子都来自贫困家庭或是母语不是英语的家庭!

这个课程效果之好,使得学者们想进行对照研究都成为不可能:因为幼儿园园长们认为,剥夺对照组的孩子们接受这个教育的机会,是不人道的!

而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自制力比智商更能预测未来的学业表现。其中一项研究有这样的结果:智力和自制力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孩子,数学成绩优秀的概率是那些单有高智商孩子的三倍!

这些研究,让我想起多年前在英文教材中看到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者给一些四岁的孩子每人发一个苹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你们能忍着不吃这个苹果,那么过一会,你们还会得到另一个,作为奖励。在研究者离开的时间里,有的孩子忍着不吃,有的孩子忍不住

吃了。若干年后,实验者对这些已经长大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能忍着不吃的孩子,无论是工作还是其他方面,都更有成绩,情商也更高,而那些不能忍耐不能克制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命运就不那么乐观。

自律能力、自制力,而不是智商,将决定孩子的学业、乃至他们的一生是否成功与幸福。 对于我们来说,这似乎不是什么新闻,但对于崇尚自由的美国人来说,这却是重大发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推崇忍耐、克制这些品质的,比如,“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这个“灭”字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就是强调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古代君子的一大特征。过去曾有一首歌,叫《跟着感觉走》,之所以那么流行,就是因为它对传统的观念有点小小的颠覆,人们很享受这种观念上的解放。

而美国文化则很不同。他们几乎是鼓励冲动、鼓励张扬,鼓励一个人听从自己的直觉、冲动和欲望。美国年轻人如果说另一个人很“spontaneous”,指这个人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就做到哪、常有难以预测的举动,那么这通常是褒义的描述,这是个招人喜欢的性格。

很多人现在想法比较西化,对于孩子也常有类似的看法。有时人们认为,一个能克制冲动的孩子太老成、不像孩子,而那些无所顾忌、行为放肆的孩子反倒被认为是有孩子气,是活泼的、有潜力的。

而现在的这些研究提醒了我们,不要矫枉过正,要向传统回归一些,要对自制力和自律重新重视起来。

孩子的自律能力该怎样培养呢?

在我看来,狭义的自律是指自制力,就是克制自己想做什么事情的冲动、或是让自己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而广义的自律则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自我评价能力、做计划并监督执行的能力,等等,相当于自我管理能力。这里面不只需要单纯的自控力,还需要其他复杂的认知能力。

狭义的自律、自制力、自控力,是怎样做到的呢?

我们可以想想自己的情况。我们成人是怎样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的?是什么使得自律变得可能,变成现实?

我想,这里面关键不是自己的忍耐度如何,而是在于我们有多大的自觉和主动性,在于我们主观上认为这个控制和忍耐有多大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自律的动机有多强。

举个妈妈们都有体会的例子:我们都曾有想买衣服的冲动,有时这种冲动会变得很强,变得不那么理性了。我们是怎样克制消费冲动的呢?女人们想过很多办法,但是怎样都会有波动,有反复。情绪一起伏,买衣服的冲动就高涨起来了。但是,很多妈妈一有了孩子,这种买衣服的冲动一下子就降了很多。我想,这可以很生动地说明,忍耐的力量是有限的,是不可靠的,而自律的动机才是更关键的因素。当我们少买衣服的动机变得足够强大,那么这种克制就变得不难了。

同理,“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如果我们很认同“礼”和“天理”的价值,那么做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这一点,从理论上也可以找到依据。神经学专家们发现,积极的大脑能更好地运转,信息传递更快。内在动机对于提供注意力和自制力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反思,为什么按照传统的、重视忍耐和克制的方法去训练孩子,结果有时却不好呢?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个训练中,孩子缺乏自觉性、缺少强大的动机。当孩子是被逼着去忍耐、克制的时候,他不是在自律。那相当于我们不买衣服只是因为兜里钱不够,我们的心仍然留恋在逛街或是逛网店的事情上。一旦条件改变,有了钱,我们仍然会去血拼。 要想培养自律,关键是要让孩子自觉地、主动地去克制自己的冲动。当孩子是不依赖大人的监督,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时候,他就是在练习自律了。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大概会比较犯难:天哪,让小孩自觉地去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或是主动地不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可能吗?

是啊,这很难,因为这对于我们大人来说都有难度,别说孩子了。所以这个训练才有意义。 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有过这样的情况吗?

我想起我女儿的一个小事。小孩对冷饮都很疯狂。有一次,我拿出一大盒哈密瓜口味的冰激凌给女儿,姥姥一看吓坏了,唯恐她饿虎扑食全给消灭了。这个事对我也很有挑战,我知道不好收场。最后硬抢效果不会好,弄不好就得大哭一场。我想尝试新的办法。

我在拿出冰激凌之前,先讲点道理,比如太凉了,小胃会冻着会生气了……然后跟她说好,给你吃,前提是你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并且不能吃太多。最后,你自己结束、自己盖好盖,交给我。如果你能这样吃,那么以后你不提出要求,我都会经常给你。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以后冰激凌想都别想。她故作认真地点头同意,满口答应。

开始很惊险。她想多吃,好在冻得很硬,她一次也刮不下来多少,吃不到,差点都急了。我走开,不在旁边看。她见没人管,就慢慢在那抹水泥似得一点一点刮。过一会,我过来提醒她一下,她怕我抢,赶紧护着。又过一会,我又提醒她规定。她也吃到一点了,见我没抢,也放松了。我趁机又提点别的有趣的事吸引她去做,她一动心,我说,自己把盖子盖上,她给盖上了,我一边夸她,一边拿起来迅速逃离现场。她舔着勺有点意犹未尽,但也来不及了。就这样,第一次成功收场了。

后来,有时她没提出要吃,我也在适当的时候主动拿给她。有了信任,她每次都能有所控制,按规定去吃,最后自己收尾。

这个事情里,她的动机在于,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多吃冰激凌的机会。她也知道一次吃不了太多,相比之下,这个持久的供应就更有价值,所以这个动机够大,值得她去为之约束自己。 而每经历一次这样的有自律体验的小事,孩子的自律能力就会得到一次锻炼。如果最后大人强制地拿走冰激凌,跟纵容相比,孩子的自控力也会得到锻炼,他会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须被制止的,但是效果没有自觉去做那样好。

当然这样的训练要在孩子懂事以后进行,对于一岁左右太小的孩子,也不必解释太多,不该做的事情,讲一句道理,平和地把东西拿走或把孩子抱走就行了。

所以,我总结,要想让孩子自觉地约束自己,关键是要给他提供对他来讲有意义的动机。 我们教训孩子,常说,你只有这样,才能如何如何。这样讲时,我们要好好分析一下,我们提出的这个结果,对于孩子来说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值。这个结果对他来说重要吗?是不是他很在乎的事情呢?很多时候,如果这种教训就像耳旁风,那么不要抱怨孩子不好,而要怪自己不了解孩子,不知道他的价值排序是怎样的。

我们要懂得什么才是孩子真正在乎的事情,然后想办法,把这个事情和你希望他有的行为捆绑起来,构成因果关系,当然这个关联越自然、越合理越好,最好也能是有建设性的。这样,我们就给他自律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动机。

比如说,对于青少年来说,好成绩、好学校、未来的好工作都不一定是很能打动他的动机,但是独立的感觉、自主权、在同学间的地位、名誉、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对自己能力的成就感等等,或许都是他很在乎的事情。当然孩子的价值观不一定正确,需要我们引导,不能一味迁就。但我们总可以找到既不误导他,又有效的动机。

有时,当我要强迫女儿做什么事情,比如要收起什么她喜爱的东西时,如果她实在不听,我会很强硬地说,要么我硬抢,要么你自己收。她通常就会选择自己收了,因为反正也得收,自己做,还得到了一次自主权!

总之,要想让孩子自律,我们给他个有诱惑力的动机很重要。

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确保给他机会,让他自己去做。如果孩子能有机会自己做计划、自己选择、自己监督、自己评估、自己总结反省修正,那么孩子就锻炼到了广义的自律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必时时监控,但要偶尔检查,掌握情况,适当帮助、引导。 最后回过头来,详细介绍一下前面提到的美国的“心智工具”项目。我想,这对于很多幼儿的家长都非常有用。自律能力最好在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如果孩子大了,任性惯了再培养,难度更大。而训练幼儿自觉地约束自己,这真的需要办法和技巧。

怎样才能让幼儿主动地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冲动呢?“心智工具”课程给出的答案是——游戏!

为了找到心智工具的具体做法,我查了一些资料。心智工具自1997年开始试点,而在2008年的美国国家公共广播(NPR)上仍有重点报道,可见人们对这个项目越来越重视、肯定。 心智工具常用的一种游戏方式是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叫情境模拟游戏,比如,模拟医院、商店、学校、消防人员救火等等。这是我女儿现在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可见其合理性。 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大概这样的游戏不太常见。我曾给女儿幼儿园的老师提过建议。她的几位老师都非常优秀、很专业,但是老师听了后,很犯难地说,可是,我们的课程是设计好了的……

在美国,这样的游戏几乎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之一。但是心智工具课程里的模拟游戏又有所不同,而它的特殊性就是其价值所在。

有哪些不同呢?

老师不是让孩子们拿起玩具,去随便扮演角色,自由地玩。首先,老师要求孩子们拿出笔和纸,写下自己想玩什么、用什么道具、怎样分工,等等,总之就是先要写个游戏的计划! 四岁的孩子写游戏计划?对!孩子都不一定会写字呢,但是要努力去表达,可以让老师帮助写不会的字,可以画示意图,等等。这个是一个很关键的过程。这时,我们培养了孩子事先规划和预期的思考能力,激发了孩子学习写字的动力。

写完后,孩子要在老师的协助下,宣读自己的游戏计划,让其他孩子知道。而聆听别人的游戏计划,这本身也是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评估能力和思维灵活度的一个好方法。

随后,孩子们会聚到一起,讨论大家的游戏计划,最后达成一致。这种讨论的过程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协商能力的过程。

跟通常的游戏不同,心智工具里,游戏的道具常常不是很形象逼真的玩具,而是随手找来的各种替代品。这样可以促使孩子们必须费力地记住,每种东西都代表了什么。我想起来我女儿爱玩的买东西游戏,她从来没有很逼真的收银柜玩具,她拿任何能发出„嘀‟声的东西来假装扫条码——电话、计算器,什么都行!或许,这个就地取材本身就是游戏的乐趣之一。 心智工具的孩子也不穿什么像样的游戏服装,比如消防员的衣服或医生的衣服,为的也是启发想象力,同时让孩子记住每人的各自角色。

游戏开始后,不同于在其他幼儿园里,孩子们随意玩,玩一会,没意思了,就停止了,改玩别的去了。心智工具要求孩子们花更长的时间、常常是45分钟甚至一个小时,去玩一个模拟游戏。老师们会想办法,不断促使游戏继续下去。而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当然会走神,老师的责任就是提醒孩子,要始终保持在自己的角色里,不能松懈。比如,一个扮演饭店服务员的小孩,他必须真的拿个小本在那里做记录,他可能不会写什么,但无论如何,他要想办法,记下来每个顾客都点了什么菜!只要游戏没结束,他就得捧着小本坚守岗位。

这种加长版的、有计划有要求的模拟游戏,有效地训练了小孩克制冲动的能力!关键是,孩子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心地、自觉地接受训练的。

除了模拟游戏,我还看到一些其他的游戏方式。

比如,有种游戏叫“Freeze”,我们的幼儿园也常玩,就是放音乐,孩子们根据音乐的节奏走或跑或跳舞,音乐突然停止,孩子们就突然静止在那里。

心智工具的“Freeze”游戏是这样的:音乐响起,老师举起一幅画,画上面有个人摆出某种特殊的姿势。孩子们这时被要求只观察,不得模仿。而当音乐停止,老师收起画,孩子们再去模仿。这个小游戏看似简单,但它很好地训练了孩子克制冲动的能力。专家解释说,经过这样训练的孩子,长大后,能够在生气时更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篇三:浅谈家庭教育中给孩子的自由和约束

浅谈家庭教育中给孩子的自由和约束

在家庭中每个家长都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一是可以培养独立的能力,二是希望孩子能渡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孩子的自制能力是有限的,这样就需要家长在自由中制定一些规矩出来约束他,从而免得过于强调自由、快乐而使孩子性格出现变异,如骄横、散慢、心理脆弱等,而过于那么该如何平衡给孩子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使孩子能够在一个有规矩的行为约束下,而又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呢。本文希望能与家长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一、过分强调自由的危害性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都能体会他们在城市石屎森林中成长的那些孤独和束缚,因此一旦孩子慢慢长大,就想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甚至是一味的纵容,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就好”,“贪玩是孩子的天性”,“长大了他自然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殊不知现实生活的自由是体现在一定法律或约束框架下的自由。无节制的自由造成孩子为所欲为,不懂得判断自已行为的好坏,造成的危害性:

1、孩子容易养成骄横叛逆的性格:

2、学习或生活散漫:特别是在三年级这个重要转型阶段,极易使孩子向下迁移,导致学习出现大面积滑坡。在生活上也容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反而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形成。

3、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家里,作为监护人,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人都不给自己立规矩,定约束,作为孩子,在学校里便也容易形成类似的效应。不尊重师长、同学,不遵守规章制度,行为放纵,

4、容易造成心理脆弱:在现实生活中自由放纵惯的孩子,往往受的挫折比同龄人要少得多,有什么过错,父母也会安慰他“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不是协助他认识错误,面对错误,学会承担错误的后果。因此一旦孩子在校被同学欺负或老师处罚,就会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来。

二、过分强调约束的危害性

与过于放纵不同,有的家长则恰恰相反,约束过头,比如限制看电视,限制外出,限制外出活动,每天就是强制性的学校--饭厅--书房--卧室四点一线,这样严厉约束教育出的孩子过早的失去童真,造成以下危害:

1、丧失创造性

2、缺乏自信心

3、丧失人际关系培养的关键阶段

4、缺乏乐观积极的心态。

三、如何平衡自由与约束的关系

1、讲道理,树意识,引入KPI考核

具体立什么规矩:一是待人接物的意识,要制止粗野、暴力的行为,防止暴力倾向;二是物权意识,懂得尊重他人,不会过于自私,自我,擅自拿别人的东西;三是知错就改的意识;如这次老师投诉他中午擅自外出的问题。四是换位思考意识,设想处地为别人着想,更加理性处理问题,如上课爱说小话的问题。

总爱打断父母讲话的问题,五是物归原位意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做事有条理,尊重环境,虽是小事,却是一种陪伴终生的良好的素养。 如设立《某某同学家庭表现考核表》,见附表。

2、树立父或母一方的权威性:在家里必须要树立起父或母一方的权威性,这里的权威不是绝对的,不可挑战的,而是一种可以讲道理的氛围。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老师与家庭的沟通,有助于防微杜渐,共同作用下才有用,任何一方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都会形成反差,抵减效果。

4、立榜样,言传身教

在家里,家长也要建立自由与约束的典范,比如不能回到家就玩手机、游戏,无节制的看电视等等,对于教育孩子不能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肯定也不能做,否则就会丧失教育的资格,父母违反规范,同样要受罚或,比如儿子开始也要求对父母进行KPI考核了。

5、培养静态的有益身心的爱好。现在孩子在学校的户外活动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所以也要有选择性的培养孩子一些静态的兴趣爱好,一个孩子不会全部都喜欢动的爱好,一定也会有安静的时候。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是最好的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帮手,同时对孩子的学业也非常有帮助,记得笔者小时候也庆幸有个喜欢读书的叔叔,很多中外名著就是那个时候接触的,包括一些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甚至笑话、智力题等,对于开发智力、增强书写能力非常有帮助,除此之外,像棋类、钢琴、书法、美术、摄影,甚至偏门一点的集邮、古典音乐等等都是非常可以陶冶操的爱好。

6、多点倾听孩子的心声,为其描述的事情分出好坏。

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感觉他特别希望与别人分享他的内心,一是通过阅读做一些互动更好,譬如让他将读后的故事复述出来,或者是讲一讲他的读后感。二是多点倾听他在学校中碰到的疑惑,如同学的表现,老师的评价,自己在上课、课余的表现和同学之间事情的处理,家长从中帮他分出哪种行为、表现是好的,哪种是坏的,他的处理过程中那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是错误的。

作者姓名:卢锐彬 职务:行长 单位:中国银行佛山南海狮山支行

手机:13809819101 电子邮箱:13809819101@163.com

通讯地址:佛山禅城区湖景路18号31座1403房,邮政编码:528000

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篇四:自律精神: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自律精神: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父母逐渐改变着孩子对于规则的适应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当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任性随意的行为时,不要再抱怨老师和学校没有培养出孩子良好的习惯,因为在他们之前,父母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孩子对于自律精神的理解。

一、小时候没规矩,长大后不成器

孩子出生时,他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欲望来支配的,饿了就哭闹,困了就睡觉。他渐渐开始了有规律的生活,他定时吃饭,定时玩耍。第一个站在孩子的本能欲望和社会要求之间起调节作用的人就是父母。

父母逐渐改变着孩子对于规则的适应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当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任性随意的行为时,不要再抱怨老师和学校没有培养出孩子良好的习惯,因为在他们之前,父母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孩子对于自律精神的理解。

在我的公司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员工,他们视规则为无物,从来不能自主地去做事。

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自律才能控制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人。缺少自律的人,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很难去做好一 件事情,达到一定的目标。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在幼儿园不能很好地学习,与同学争吵不断;在家撒娇、任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些都是缺少自律的表现。

日本人的严谨是出了名的。日本家长教育孩子使用餐具是非常严格的。就拿吃饭用的筷子来说,碰到菜、碰到汤的地方大概只是前面的三厘米,其余上面必须是干干 净净的。筷子也不是直接摆在桌子上,而是放在筷托上面。其实,筷托在中国唐朝就有,文化交流后,日本人便学了去,一直传承到现在。而在中国,筷托基本上只 在饭店才能见到,即便这样,大部分人也是不用的。这是吃饭的规矩,日本小孩是要遵守的,长大了出去才有礼节、有教养。

我在日本住了那么久,很少看到小孩在房间的墙上、门上乱写乱画;而中国住宅的白墙上,基本上都有小孩子的“笔迹”。这些“笔迹”绝不是创造力的体现,通常 是乱七八糟的一团。日本通常是纸门,门上如果漏了洞或是被乱画了,全部的纸都要换,所以小孩如果破坏了门的整洁是要遭批评惩罚的。这是生活的规矩,日本小 孩子从小就要遵守的,长大了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上做到整洁有序。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做父母的有责任制定家规,并监督孩子去执行,有责任让孩子从小习惯规则的存在。日本父母在这方面做得好,所以日本小孩出来都很讲规矩,长大后做事也比较严谨。

很多父母会说,我也想从小就规范孩子的行为,可是很难。真的很难吗?还是我们没有做好父母应尽的职责?

我女儿读幼儿园的时候,有拖拉的习惯,最明显的就是吃饭。我对我太太说,这种行为不可以,一定要扭转过来。所以,就在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们决定好好纠正她。

那天黄昏我叫她吃饭。她眼睛一直盯着电视看,没有听到。这是我意料之中的,其实我们早就预算好,饭菜只是我们两个人的量。接下来,我就跟我太太很快把饭菜吃光了。当我太太在洗碗,我在看报纸时,女儿下来了,因为电视节目演完了。

“为什么现在洗碗啊?”

我太太说:“吃完了。”

“吃完了,我还没吃啊?”

“对不起,我们以为你不饿。”我太太故意说道。

女儿跑到饭锅前面去,一开里面是空的,她一开冰箱也是空的。最后,她跑过去拉她妈妈的裙子,说:“妈,能不能给我煮点东西啊?”

我太太说:“都没有东西了。”

“那能不能出去买点啊?”

“外面这么黑怎么出去啊?没有关系,明天还有得吃。”

女儿赌气上楼了,呜呜哭起来。我回书房看我的书,我太太继续洗碗。

过了一会儿,哭声没了,我进去一看,原来是睡着了。半夜,女儿忽然跑进我们房间,她轻手轻脚地走到她妈妈的旁边,拉着她妈妈说: “妈妈!我快饿死了,我都饿醒了。”

我太太一听这话,心就软了。很多父母管不好孩子就是因为这样,我不能这样,看太太要起来,我在棉被里抓住她的手,意思是革命到最后关头。

我太太只好说:“上去吧!上去吧!天就要亮了!”结果她又上楼幽幽地哭起来。

太太是一夜没睡好,天还没亮她就起来给女儿做早餐了。太太一开灯就被吓了一跳,原来女儿坐在厨房里边,左手拿着筷子,右手拿着调羹,心想这一餐绝对不能错过。

从那以后叫她吃饭她马上就来了。

我们家管小孩有两句话:第一,父母讲的话只讲一遍;第二,父母讲的话绝对不打折扣。

可见,管小孩没有那么难,觉得难是因为纵容,舍不得,狠不下。

、整洁的家养出有秩序的孩子

《弟子规》中说:“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要洗脸漱 口,方便后要洗手,衣服要穿得端正,要系好扣子,鞋袜也要穿好,换下的衣服鞋帽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要乱扔乱放。

《弟子规》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规定。这些规定小孩是要遵守的,这样才能成为君子。君子的风度翩翩首先应该体现在衣着、住所上,一个住所乱七八糟、衣着邋里邋遢的人应该是称不上君子的。

整洁通常和有序连在一起,做到了整洁,便是有序。把事物都放在正确的位置,这就是有序,看着美观有条理,这样才方便下次再使用,做起事来也有效率。

日本在这个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东京时,我没有看见过破瓦,从楼上往下看,每一个民宅屋顶上面的瓦都是完整的。日本的门尽管是纸门,也都没有破洞。

日本有这样一句俗语:如果瓦破了,那么今天就不吃晚饭。这句话可能来源于一户贫苦人家,瓦破了,没有钱修,所以只好把晚饭的钱拿来修瓦。其实,他们把瓦看 得比饭还重要,是因为他们要让屋子保持整洁。所以,日本人早上起来就要擦地板、擦窗户,里里外外弄得干干净净。

很多留学生刚到日本的时候,很难适应这一点。但是,我到日本完全没有这点困扰,因为我从小就是这样做的。我的头发永远干净,衣服勤于换洗。我用餐喝水,桌 面地面绝不会脏乱不堪。这要归功于我母亲的教育。我母亲是在东北长大的,邻居就是日本人,相互影响非常大。母亲从邻居那里学到了要打理出一个整洁的家,等 她嫁人有了小孩后,也便这样要求我。而我成家后,也这样要求我女儿。我一直认为整洁的家能够养出有秩序的孩子,这种秩序会让他一生受益。

几年前,我女儿从英国放暑假回来。她得意地跟我说学校要专门给她发一份奖学金。女儿的成绩并不是最出色的,也没有特长,所以我很好奇女儿到底得了什么方面的奖学金。

“老师说,在全班只有我一个下课后会把椅子放到桌子底下,桌上也总是最干净的。之后老师又让我去爱丁堡大学本科夜间部兼职,可以说我得到了两笔收入。”

女儿很得意,我也跟着高兴。我对女儿说:“你的奖学金要分给我和妈妈一半,因为这个习惯是我们教的。”女儿真的郑重其事地将奖金分给我们,对我们表示感谢。

说实话,我们为了培养女儿这方面的习惯,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女儿也没有少受苦。现在,我系统地总结了几个应注意的方面,希望能给父母们一些好的建议。

第一,家中的各种物件都要注意还原。

在我们家,孩子吃完饭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看地板上有没有饭粒,如果掉了饭粒一定要捡起来。很多小孩吃饭的时候,都会将饭菜弄得乱七八糟,脸上会粘着,桌 面上会

有,地面上会有,衣服裤子上也会有,有的小孩甚至会把整碗饭都扣在身上。不要因为孩子小就忽视这一点,任由小孩子弄得脏兮兮的。在女儿开始掉饭粒的 时候,我们就要求她们学会捡饭粒,一段时间后,她们吃饭时就能保持桌面和地面的干净了。

此外,椅子推回原位,喝完水后要将杯盖盖好,筷子要放到筷托上,这些都是桌面和地面的还原。如果我们总是在询问物件在什么地方,一会儿找不到剪刀了,一会儿找不到胶水了,一会儿找不到遥控器了,就说明这个家庭缺少还原意识。

有的父母说自己是这样要求孩子的,但是成效总是不大,孩子总是记不住。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就要严格一些。我那时的做法是晚上12点叫女儿整理她们没有做 好的地方。她们抗议说:“爸爸,能不能早点叫我们收拾。”我说:“不,下次,我凌晨3点叫你们起来收拾。”这样几天下来,她们就会做得很好。当然即使是这 样,还是需要一直坚持的。父母们是不能放松的。

第二,家中要保持整洁,物件要干净清洁。

我管理员工会注意到一点,就是员工的办公桌是否清洁。办公桌清洁的员工,精神面貌好,做事也很严谨;办公桌乱七八糟的员工,做事情往往是一团乱麻。

一个小孩到了三年级就应该知道自己把鞋子擦干净,到了五年级就应该知道一件衣服最好不要穿两天。父母们应该这样要求孩子:衣裤、鞋袜、毛巾、书桌要经常保持清洁。

第三,除了还原、保持清洁,还要学会有条理。

条理性可以从图书、报纸、文具的摆放排放上来培养。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书房或是书架,但是他们的书架看起来跟杂货架似的,上面一摊,下面一摞的。我们家的 书房是要定期整理规划的。我的书、我太太的书、女儿们的书一直在持续增加着。倘若不整理,我们家的书房肯定被淹没了。

平时,父母应多给孩子准备一些收纳筐、收纳盒,放内衣的,放袜子的,放玩具的,放文具的,放鞋子的,这样有助于孩子条理性的培养。

第四,还要教育孩子拿东西出去时一定要保证东西是干干净净的。

比如,邮寄东西、呈交作业,都要干干净净的。我经常收到一些不属于我的包裹,因为这些包裹的寄送地址写得含糊不清或是写错了。有些包裹里的东西是损坏了 的,不是快递公司的损伤,而是邮递的人当时就没有好好检查,直接将坏的东西寄了出去。有人甚至把邮寄的东西忘了一部分,只得重新装一遍或重新邮寄一遍。这 都是资源的浪费,这种浪费就是我们没有好好检查造成的。

父母应该仔细观察一下孩子是怎么样寄东西的,看他怎么包裹,怎么写地址,怎么粘贴,东西多的时候是否列了清单,等等。如果寄东西总是出错,总是脏兮兮的,他长大以后去弄材料、去做档案、去做公司简报、去当秘书,肯定也会错误百出。

世界上没有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一切家教都可以从家里的物件开始,比如桌子、椅子、盘子、碗、毛巾、衣服、书、笔等,这些都是教育孩子的素材和培养孩子的工具,父母们一定要学会使用。

当前位置: 好家长网 > 小学教育 > 能力提升 >

自律精神: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3)时间:2012-12-12 22:14 来源:好家长网 作者:余世维 点击: 38127 次 学习存在的问题 高考生选择辅导班 艺术类选择辅导班 高中生选择辅导班 中小学生选择辅导班 学龄前学长辅导班

三、培养孩子定时定位的习惯

古时候,在云南的一个小地方,佛教十分盛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将佛教作为最高信仰,所以这个地方的和尚也特别多。当时,有个人犯了杀人罪, 便逃到了寺庙中双手抱住佛像的脚,表示自己愿意出家为僧,痛改前非,最后他真的得到了赦免。后来,寺庙中的和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鱼龙混杂。这件事也渐渐 演变成一句警世名言“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用以形容一些人平时不好好准备,临时做一些慌忙应付的行为乞求渡过难关。

要想出色地完成一项任务,事先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各方面的基础。之前没有把握好时间好好参佛修身养性,等犯了罪再抱佛脚,是无济于事的。人人都这样做,佛这个信仰也变了味,总有一天事情会败露。

这个小故事涉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时间管理的问题。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定时定位检查自我,这样才是正确的。

很多小孩吃饭时磨时间,一碗米饭能吃上一小时,一口米饭要含在嘴里十分钟,仿佛要把米饭融化似的;穿衣服、写作业也很磨时间。有的小孩总喜欢一边看电视一 边做事情,手中拿着抹布擦桌子,眼睛盯着电视,把杯杯罐罐碰倒一地;有的小孩勤快是勤快,可一会儿去卫生间,一会儿找东西,一会儿又被同伴们叫走了,事情 总是不能按时完成,或是剩下一半就搁置在那儿了。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这些方面教好,等孩子上学或上班了,自然会使用时间、控制时间和管理时间。

有的人会抱怨自己的生活一团糟,混乱不堪,其实不是因为事情太多,而是他的事情都不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凡事预则立,如果我们的时间得到妥善安排,生活自然会变得轻松愉快。

我的工作是非常多的,工作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认为我的工作完成得还是可以的。我没有耽误公司签约,没有忽视员工,也没有牺牲家庭,此外,我还有一些时间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爱好。你肯定要问了,你是怎么样做到的?

我的回答就是:定时定位。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位置上。

以下几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那些不会定时定位的人身上:

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篇五:如何在蒙氏教育中进行幼儿自律有序的能力培养

如何在蒙氏教育中进行幼儿自律有序的能力培养 时间:2012-02-28 09:23 来源: 蒙特梭利 作者 阅读:

277次 如何在蒙氏教育中进行幼儿自律、有序的能力培养

1.观察幼儿,寻找不能自律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是真正从幼儿出发的教育,现代幼儿教育提倡从幼儿个体出发,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要对幼儿进行自律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了解幼儿为什么不能自律,从幼儿本身寻找原因。比如蒙氏班的陆锐小朋友,当他去干扰旁边的小朋友时,他并没有什么目的,而是因为缺乏控制能力。如果单纯仅是纠正他的这些偏差,是达不到目的的。我们通过每天的活动,给予更多耐心的鼓励,加强自理能力培养,多让他动手,渐渐地就有了进步。

2.幼儿达到自律的是幼儿本身

以前,我们在教学中总是喜欢将条条框框教给幼儿,常规教育也抓得很紧。幼儿的纪律暂时形成了,但没过几天老师盯得不紧时,似乎不行了,这样能说是真正自律了吗?在蒙氏教室里,幼儿都在专心工作没空闲聊,活动室里非常安静,除了轻轻的走动,搬运教具的声音外,别无其他。他们在自己体会着每个人自律带给别人的好处。渐渐地这种思想内化到他们心灵深处,便会自觉地维护纪律,这才是真正的幼儿自律。所以,通过蒙氏教育,我深深体会到,幼儿自律应靠幼儿本身,靠成人的强制唠叨是无济于事的。为此,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注意了幼儿的这一特点,通过观察幼儿,了解幼儿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然后把能够吸引幼儿的教具提供给他们。幼儿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双手不停地忙碌着,去干扰别人的现象就没有了。幼儿在操作学习中自觉地维护了纪律,在这种情形下,幼儿的自律行为在慢慢形成。

3.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幼儿自律行为形成

在开展蒙氏教育的初期,我们的心情比较急躁,有些过于紧张盲目地进行一阵指导,教师不厌其烦地穿行于幼儿间指导时,幼儿往往也东张西望,他们的表现也是嘈杂不安的,不能正确地使用教具。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知道教师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每天呈现给幼儿的都是最好的,那无疑也会促进幼儿自律行为的发展。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往往只是观察,或给需要帮助的幼儿以适当的指导。因为在蒙氏教室中幼儿会非常专注投入工作,以至于忘记了周围人的存在,所以蒙氏教师应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切忌喋喋不休或对幼儿过多的干预,老师应具有一颗热忱的心,观察、尊重环境中的人,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地探索周围的人、事、物,避免阻挠其自发性的活动。不过,当幼儿出现危险行为时,比如:侵犯他人、伤害自己、破坏环境时,我们必须立即加以制止,我们也应在不同的活动、不同的场地,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让孩子的言行举止在秩序、纪律中越来越协调。

4.在蒙台梭利教室内,工作能促进幼儿养成自律精神

在蒙台梭利开展之初,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纪律。在蒙氏的活动室里,幼儿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内容,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但这并不表示幼儿是自由散漫的。这与我们在以往教学模式中所谈到的纪律是不一样的。自由选择成为工作的动力。在蒙台梭利教室里,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自由选择工作材料,当他需要更换材料时,但一时又不能更换时,他只有等待,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自我约束,也就学会了自律。蒙台梭利认为这种自由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在教室里每件工作都是按顺序一步一步操作;目的地、自愿地活动,每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他们懂得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怎样去遵守规则。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渐渐养成自律精神。

5.幼儿自律行为的培养贵在坚持

自律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我们每天的坚持。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出自律的幼儿的。自由安静的环境中,从事着一个又一个的工作,他们专注投入,对他们来说希望的只是安静自律行为形成的标志。每天的坚持,相信幼儿有能力达到自律。

6.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自律、有序的良好习惯

由于现在的许多家长对孩子都比较娇惯,孩子形成了一种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什么都只想到自己,尊重他人的意识及集体意识很淡薄。因此,老师必须预备环境,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教育中能正确地表现自己的言行举止。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秩序性。具体表现为:教育材料的秩序性,教学法的秩序性,室内活动材料的秩序摆放等。它可以补充常规教育中的不足,有着别的教育模式不能取代的优势。 在日常生活环节中养成幼儿的自律、有序性:人厕排队、做操排队、喝水排队等,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谦让,形成一种礼貌待人,

不争抢的习惯。

在其他活动中也要体现自律、有序性:蒙氏教育活动中的有序,我们把它应用在其他活动中,比如:让幼儿学会将餐具摆放整齐,幼儿进餐后,如何将餐具按顺序收放整齐。在幼儿的小毛巾和口杯处贴上标记,以便幼儿有序的取放。在取拿玩具时,我们给幼儿准备了塑料筐,让幼儿按类拿取归放,这样给幼儿一个有序做事的机会和环境。

在教育活动中培养自律、有序性:在教育活动中容易出现幼儿争着说话或争着拿活动材料的现象。老师应抓住机会及时进行引导,教育他们说话前示意老师,别人说话不插话,想说等人家说完了自己再说等等自律行为。

教室环境中培养自律、有序性:蒙氏教室中设置的走线练习是锻炼幼儿秩序和自律的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在一圈圈的线上逐渐懂得遵从秩序、遵守规则。活动室的操作材料按要求摆放在柜内,为了便于幼儿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形成秩序感,在每一样操作材料的摆放上贴上图形,便于幼儿原拿原放。

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自律、有序性:户外活动的器械都要求按类装在筐内,为了让幼儿都能自律、有序性地归放器械的习惯,老师可以带领幼儿将各筐作上标记,收器械时请幼儿检查收放情况。

幼儿自律、有序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每个幼儿教师以后还需要在实际教育幼儿的过程中继续实践,运用教育理念探究幼儿自律能力培养的奥秘,让每个幼儿养成自律、有序的良好习惯。

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篇六:如何教育培养孩子

如何教育培养孩子

教育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望子成龙是我们做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然而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材,成为国家的栋梁,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及其深远的,几年来,我们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就把我们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树立自信心

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最聪明的孩子,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相信社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因为在我的朋友中,有一部分总是因孩子成绩不如别的孩子得了X X奖而自己的孩子没有得到而责备孩子。有一些诸如“你怎么这么笨呢?你看人家X X多棒,你怎么就这么差劲呢?”一类的话,这就在孩子的心中造成了一种:我就是比不上别人,别人是永远比我好的错误观点。使孩子总处于自卑当中,以致学习 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因此,自信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二、确立学习目标

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每一阶 段目标的实现就是人生上了一个新台阶,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要相结合。有的孩子虽然确立了一个目标,但过于长远,短期内无法实现。而孩子往往心比较急,对于 任何目标希望尽快实现,如果短期内自己看不到成效便会灰心丧气,这个确立的目标也就失败了。因此,要在远期目标的基础上加入若干个短期内就可实现的目标, 这样既可以尽可能地实现远期目标,又可在一次次地小成功中获得自信。这样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三、让孩子独立完成各项任务或作业

从小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今天的事情一定要今天完成,不要拖到明天。养成这样的习惯,学习上不欠债,总是对新知识感兴趣,可以 使爱学习的劲头十足。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独立性,做父母要善于观察和感悟孩子的爱好,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体育锻炼,那么就在家里买了许多 体育用品并尽量让他展示自己;在他喜欢电脑的时候,就买好电脑,让他懂得一些电脑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知识,但决不让他沉迷于此,这样我认为多多益善。同时, 从小培养他在生活、学习上的独立性,例如自己洗澡、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自己早起早睡等。

四、以身作则,家长要起表率作用

做父母的本身既要努力工作,又要经常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从小到大,孩子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一天两天不算什么,但家长几年,十几 年的习惯行为动作便会变成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暗示。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便会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如果家长有不良的习惯,便会在这一天天中给孩子以影响。有些 家长明知自己的某些习惯不对,但又管不住,总对孩子说“别学我”但这已经给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恶果,并不是自己几句“不许学”就可以抹杀掉的。为了孩子 的成长,我们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讲脏话,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工作上努力进取多出成绩等,从而起到潜化默化的作用。同时不要因一时冲动,在孩 子面前吵架,各自发表有关孩子的意见。

五、教育孩子讲诚信

由此,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件事。那是在一次竞选大队长时我的孩子 落选了,对这次落选他感到太突然,难以接受和面对眼前的事实。在伤心的同时,他又感到惊慌和害怕,不知道回家该怎样向我们交待,所以他把这件事情隐瞒起 来。回到家后,为了不使我们看出他的伤心,他尽量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只能在晚上睡觉时蒙在被子里偷偷地流眼泪。多少个夜晚,他的泪水浸湿了被单。可他还 是不敢跟我们说实话。每天提心吊胆,生怕事情被发现,心里压力日日增加。一心想考上好成绩的他,成绩却直跌而下。

这种欺骗的日子确实很难过。可最终纸还是 包不住火,终于有一天,我们知道了他的近况。那一天他觉得,回家肯定少不了来顿打。谁知,我们并没有打骂他,而是跟他讲道理,我们还意味深长地教育他说: “康亮,你已经长大了,应该懂得明辩是非,大队长落选,爸爸、妈妈不责怪你,可你不诚实,才是最大的错误,这样下去,不仅害了自己,也辜负了老师和爸爸、 妈妈对你的希望。长大后,你就会像《狼来了》故事中男孩一样,再也没人相信你、信任你。”从此以后,我的孩子再也没有不讲诚信了。

六、培养孩子竞争意识

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本领,因而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强者气质”。

珍惜并鼓励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肯定——心理“强化剂”。让孩子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专注——注意力的培养。信心刺激——成功的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自我感觉良好”训练。

七、家庭成员要有分工

做父亲的要多承担一些思想政治工作,母亲在生活上要多关心一些,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只有学习才有快乐可言,不要让孩子把学习看成是负担,学习就像父母一样在工作。

八、从小教育孩子尊重老师和同学,老师是全社会都尊敬的人,同学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外国有一句谚语“能力在孤独中培养,品格在社会中形成。”在培养孩子独立学习思考能力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融入集体,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将使孩子终生收益。

九、做父母的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经常问孩子想一些什么问题,遇到困难和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多给孩子一些激励话语,这样就不气馁。每次考试后让孩子多总结一些经验,找出问题的所在,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

我是如何教育和培养孩子的

谈起怎样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孩子,可能是每位父母都十分愿意谈论的话题。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也都说“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但教育孩子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拔苗助长。要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会等待,等待孩子慢慢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快乐。我培养和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为单纯追求分数高,学习成绩好,而是和学校的要求一致,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她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生活能力的孩子。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因为我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所以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懂得教育学。对于孩子的培养和教育,首先,我认为教育好孩子,就要从小抓起。孩子从出生到现在,这十三年中,凡能起到教育孩子作用的报刊、书籍,我都会经常学,经常看。我所学的幼儿教育的理论,都运用到我女儿身上。我对孩子的教育从胎教就开始,从出生就开始教育,自始至终孩子都在我身边,我有一套详细的教育方案。我认为父母必须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教育,把教育渗透到生活点点滴滴的过程中。,众所周知,现在都是“独生子”家庭,对于孩子的溺爱,有求必应,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气,在这方面,我从不随意宠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需求,我决不轻易满足,并且还要跟孩子说明原因,讲明道理,这样反复多次,孩子也就“束手无策”只好乖乖听话。

其次,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从孩子懂事起,我就让他懂得谦让,要大方,要关心和帮助别人,要宽容。要热爱学习,多学知识,做社会有用的人。要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要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平时我从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她,做好榜样给她看,如:讲话注意文明礼貌、有事多征求她的意见、敬爱长辈、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身教重于言教。

第三、要教育和培养好孩子,只靠家庭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家庭与学校、父母与老师之间的双边教育互相配合才行之有效。孩子每天大部分时都在学校,“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的品德、老师的言行成了孩子们学习的目标。也成了孩子不可替代的“临时妈妈”,不管是学习还是常规生活习惯,都由老师来帮助她完善和形成。可见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班主任,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是多么重要。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女儿的班主任于萍老师,对班级的管理很有方法,为人正直、开明。言谈举止大方、高雅。对学生要求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身体健康、也要心理健康,更要学会做人,做一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五年来,在老师的精心教育下,孩子成绩优异,身心健康。

第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孩子爱学习,就要给孩子创造条件。给她买喜爱看的课外读物,经常带她到图书馆看书,增强她阅读的兴趣。有时候做完作业后,经常让她看一些有益的影片和新闻,增长她的课外知识。孩子做作业时尽量不去打扰,做完作业后,让她先自己检查一遍,我再帮她检查,要求做作业一定要认真,字体写得工整等。我还要求她上课认真听讲,多举手发言,不懂的大胆请教老师。平时还要做好提前预习功课。每次的测验卷发下来,我是一看分数,二问情况,三是进行分析,对考得好进行表扬,考得差也不打骂,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粗心大意做错的,哪些是不会的,一定要弄明白,防止下次测验再错。鼓励孩子胜不骄败不馁。当看到她洋洋得意时,我适时给她泼点冷水,告诉她如果骄傲自满,稍有松懈,你就会落在别人后面,而且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有新的目标,不断进取。多鼓励、多引导,面对困难树立信心。当她遇到困难,受到委屈时或情绪低调、不开心时,要给她温暖,让她向我诉说所受的委屈,哭出心里的难过,同时告诉她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挫折、有欢笑、也有痛苦。我们要自信,面对困难要想办法解决,学会调节自己。平时和同学搞好团结,互相帮助,处处有爱心,有集体观念,多帮集体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第五、要想造就孩子和谐、全面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就要在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方面下功夫。我认为,决不要盲目地要求孩子去学这学那,而是采取“任其自然,不强迫教育”的原则。做父母的只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而不能代表他们的意愿,强迫幼小的他们疲惫,奔波于各种各样的电子琴、钢琴、国画、艺术培训——等等之间。对于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父母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不难理解,但大人们也要想想孩子还太小,玩是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充分地玩,在玩中学,学中玩,去体会和感受周围的新鲜事物,这恐怕比去呆板地学习效果要好。我的女儿六岁开始学习钢琴,断断续续学了几年也没有考级。只当是业余爱好。看到孩子每天都是很辛苦的练,有时也很痛苦。我比较理解。因为我也学过钢琴。所以我从不强迫孩子练琴,也不打骂孩子。孩子对我说:“妈妈,你真好,我班同学都羡慕我,有这样通情达理的好妈妈。”我培养孩子只要求她爱好广泛,不要求在某方面成名成家。我先后教会了孩子游泳、划旱冰、打乒乓球、羽毛球、绘画、舞蹈等等。都是我亲自教。因为我的爱好特别广泛,我深知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的人才。只有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人,才能适应不同场合、适应社会的要求。我希望孩子学自己愿学的东西,在学习中成为快乐的体验者、成功的探究者。

第六、对于孩子的闪光点,家长要善于观察,从而去挖掘和培养,学会赏识、鼓励。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对于孩子的一些进步和闪光点予以肯定。让他们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这对于提高孩子动手动脑的协调发展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七、注重和孩子沟通,做孩子的朋友。我们家吃晚饭时候是大家交流的时间,我经常问孩子,“你今天做了一些什么?”引导他把学校、班级的事告诉我们,高兴的事和烦恼的事,我们大家一起分享,有时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做孩子的参谋。

以上是我教育孩子的点滴体会及做法,我想:如何教育孩子是家长一生的功课,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才能做好这门功课,使自己成为一个好家长。总而言之,对待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要采取合理和可取的教育模式,家长与老师交流和沟通,从中选取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方法,来提高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程度。让每一位家长、教师、和社会都来关爱和培养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吧!让他们身心和谐、健康、愉悦地发展,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真正、快乐的童年生活吧!

如何教育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一对夫妻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的现象比比皆是:帮孩子穿衣、背书包、系鞋带……殊不知,家长若过度地保护孩子,对孩子包办太多,会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让孩子独立睡觉

独立睡觉有利于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防止宝宝对爸爸妈妈产生过于依赖的心理。在婴儿时期,家长就可以开始培养,把宝宝放到自己的小床上去,“同屋不同床”。等宝宝长到3岁左右,再让宝宝自己独睡一个房间。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调查显示,在3-6岁的宝宝当中,有相当比例的宝宝不自己穿衣服。事实上,幼儿在2岁开始就有独立穿衣的意愿,到了3岁的,已有独立穿衣的能力。家长若是过分保护宝宝,觉得宝宝还小,不让宝宝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会使宝宝渐渐失去独立的意识。宝宝会觉得做什么事只要张张嘴就可以,让爸爸妈妈帮忙完成。

因此,宝宝自己能做的事,可以试着让宝宝自己去做。比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等。可能在一开始宝宝会不熟练,动作慢,还容易出错。家长千万不可不耐烦,指责宝宝做的不好。相反的,家长要给宝宝多多的鼓励和赞扬。这样,有助于提高宝宝的积极性。

干家务活,培养责任心

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像擦桌子、摆放碗筷这种简单的家务活,一般情况下,3周岁以上的孩子是完全有能力可以完成的。家长还可以适时让宝宝帮自己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回到家,可以让宝宝帮忙拿拖鞋;累的时候可以让宝宝轻轻地捶捶背。宝宝做了这些事之后,家长千万不要忘记对宝宝说“谢谢”。

让孩子自己拿主意

听话的孩子,人人都喜欢,但家长不能要求孩子事事顺从,剥夺孩子做决定的机会和全力。宝宝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可以让宝宝参与讨论的事情,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宝宝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周末去哪里玩,晚饭吃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让宝宝参与做决定。与宝宝切身相关的事情,更应该遵循宝宝的意见,比如挑选宝宝的衣服、玩具、念的兴趣班等等。让宝宝参与做决定,自己拿主意,可以锻炼宝宝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宝宝的智力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家长怎样教育和培养孩子

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一是忽视孩子的存在;二是逼孩子做事;三是破坏性地批评。家长要想把孩子培养和教育好,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有培养和教育孩子的意识;二是要学会怎样培养和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的最大秘决在于亲子关系: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家长跟孩子的关系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是平等的,互助的,那么孩子即使不会成为很杰出的人,但基本上不会出现大问题。如果家长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扭曲,彼此之间互相仇恨互相不信任,或者家长与孩子之间变成支配与被支配、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那么孩子百分之百会出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行为上有偏差,那么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如果一个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课堂上不好好听话,甚至跟老师顶撞,上课乱打乱闹,注意力不集中,根本原因不是什么愚蠢的说法:多动症、孩子没出息,而是孩子从家里学来的:家长不停地讲话,忽略他的存在,没有给他平等,他不知道听别人讲话是人生的基本教养,是学会的基本态度。而且,教育孩子,只要相处一个月以上(心理学标准说法是21天),家长跟孩子就会形成固定的关系,双方都会按固定的反应模式来对待对方。有些孩子怕爸爸,有些孩子怕妈妈,怕爸爸的孩子在爸爸面前就表现得很乖,而在妈妈面前则表现得很任性、不听话。只怕妈妈的孩子也一样。

家长教育孩子最大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个人的脊梁骨。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尊心,他终生都不可以站立起来,你透过语言的批评和表扬对他根本没有意义,那你还教育什么?如果一个孩子有自尊心,他就不甘人后,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开始观察别人怎么看他,他才会去想他是否给他人带来困扰,他才会去自己奋斗。自尊心是一个人的精神的源头。自尊心是透过家长平等、尊重、无条件的爱、鼓励、表扬等手段培植起来的。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成年人(这个成年人可能是父亲,可能是母亲,也可能是爷爷奶奶或者是老师)站在他的背后,无怨无悔地爱他、无条件地接纳他、承认他、鼓励他、表扬他,让他找到了一种叫做自我价值的感觉。

第二个重点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做事情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我能够的状态(I can的状态)。比如一道简单的追击题,A车先走,B车开始追,有自信心的孩子的潜意识立刻进入一种“我能够”的状态,他的思维焦点马上进入分析的程序,找出条件和结果的联系,很快就做出来了。对于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孩子来说,他总觉得我记性不好,我不聪明。他的头脑根本没走进题目,他只是停留在题目表面,感受的是这个题给他带来的压力、痛苦,然后他开始想:谁出的这道题,出它干嘛,老师为什么出这种破题,怎么这么缺德。所以自信心如果培养起来了,孩子做任何事情就会进入一种状态:他会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不断地汲取知识。孩子的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其实智商不是遗传的,如果孩子被灌输的是我很聪明,他就朝着我很聪明的方向去发展;如果孩子被灌输的是我很笨,他就按照我很笨的方向去发展,所以智商是一个后天的文化输入的结果。一个孩子在学校没有学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自信心,他没有办法开通他的心智状态、心智系统来学习。

第三个重点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责任心是孩子透过自己的行为对其它人的快乐与幸福的影响而产生的对自己行为的自律。很多家长从来没有教过孩子负责任,而当孩子不会做事情了,家长就开始愤怒了。责任心是人与其它人关系的状态。对孩子来说,他在课堂上打闹,老师生气,他根本就没关心别人怎么反应,他内心里缺乏最基本的责任心。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呢?

第一个工具是爱。爱是必须让孩子感觉到的,如果孩子感觉不到爱,那不叫爱。爱是家长无条件地付出。爱的真缔有两点:第一是对方能感觉到爱,第二是无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两点,与其说是爱,不如说

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篇七:如何约束宝宝的行为

如何约束宝宝的行为

如何约束宝宝的行为

病情描述:孩子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思。

专家意见:

以下介绍的五种儿童问题的治疗方法,它将有助于家长、教师更好地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及早发现行为问题,及时矫治或干预,把问

题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向恶性程度发展,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从而提高儿童的素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正强化法

方法解析:正强化法是行为矫正中最基本的方法,又称阳性强化法或

积极强化法。简单的说,当孩子某一行为不出现(也既正常行为出现)

时,立即给予“奖赏”,以建立正常行为。比如,矫正功能性遗尿。

白天,当孩子出现尿意时,鼓励他暂时不排尿,每次控制成功后,均

给予奖赏。每日延长2-3分钟,直至出现尿意后能控制45分钟。一

般需经三个月治疗。在矫正中,家长要用好奖赏品(也称“强化物”)

强化物一般分五类:①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饮料等一次性消费物

品。②活动性强化物:如看电视、过生日、郊游等活动。③操作性强

化物:如涂颜色、跳绳、游戏等。④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

孩子拥有享受的东西(如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有属于自己的小红旗、

玩具等“私有财产”)。⑤社会性强化物:指孩子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

或身体刺激(如赞扬、点头、微笑)。 操作要领:在进行正强化

矫正时,家长要选择孩子喜欢、需求的强化物。“奖赏”时要立即兑

现,要说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后得到的奖励。强化物的数量不宜

多。当达到期望的行为时,应逐步取消物质奖励,以赞扬、微笑代替。

适用范围:矫正儿童神经性厌食、偏食、遗尿、多动、沉默、孤独、

学习困难等问题行为。 推荐阅读——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父母

必看之新灰姑娘的故事 把握幼儿早期阅读3步曲 把最好家庭教

育方法推荐给家长 二、惩罚法 方法解析:又称厌恶疗法。指孩子出现某一问题行为后,立即使之受

到厌恶刺激(又称惩罚物)或失去正在享用的“私有财产”,将问题

行为与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经多次重复后,问题行为

的发生率逐步降低,甚至消除。一般来说,惩罚法需要与其他行为矫

正法和教育配合,才能全面纠正儿童的问题行为。 惩罚法有三种

类型: ① 体罚: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即刻给予一个“厌恶

刺激”(包括能激起痛感或其他感官不舒适的刺激,如令人厌恶的声

音、难闻的化学品气味等)或惩罚物以达到阻止或消除这种问题行为

的发生。 ② 谴责: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及时给予严厉的否

定性或警告性语句(包括瞪眼睛、用力把他抓住等动作),以阻止该

问题行为的出现。 ③ 暂停: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及时暂停

他玩耍或没收玩具等“私有财产”,以阻止问题行为的再现。 操

作要领:惩罚必须及时,即在问题行为出现后,立即惩罚。两者间隔

时间越短,效果越好。家长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使用惩罚物,避免因

情绪激动而加重惩罚的强度,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必须强调,惩罚法

有一定的副作用,强烈的惩罚会引起孩子不良的情绪反应,有损心理

的正常发育。孩子会模仿成人的惩罚行为来对待别的儿童。惩罚只能

纠正旧的问题行为,并不能建立新行为,在应用中家长必须有意识地

帮助孩子建立新的正常行为。因此,惩罚法应在其他方法无效、不得

已时才采用。 适用范围:矫正咬指甲、吮手指、遗尿、拔毛癖、

攻击性行为、强迫症等问题行为。 推荐阅读——德国人成功育儿

的八条经验 点破儿童气质的神秘影响力 培养宝宝活动力及敏捷

度 三、负强化法 方法解析:指孩子出现某一正常行为时,就可避免不良的厌恶刺激(或

称负强化物),久而久之,该正常行为的出现率就会提高,而与之对

应的问题行为就会减少或消失。例如,对爱咬指甲的孩子,可在其手

指甲上涂上胡椒粉或黄连粉,使之一咬指甲便会产生不舒适感,为了

避免这种厌恶刺激,孩子就不再咬指甲,由此改掉了问题行为。 操

作要领:选择厌恶刺激,必须使孩子产生一定的不适感(如苦味、热、

冷等),并能在正常行为出现时立即终止(例如不咬指甲就不会尝到

胡椒粉)。选择的厌恶刺激,必须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道德所能容许的,

并且不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适用范围:矫正自伤、

咬指甲、吮吸手指、爱哭等问题行为。 推荐阅读——跨出自己的

步伐 “泛灵心理”与健康人格 唤醒儿童的“朴素理论” 凝望天

空有助注意力集中 宝宝随遇而安的妙方 挥一挥衣袖告别育儿焦

虑 四、消退法 方法解析:将过去曾不断得到强化的问题行为,通过消退程序(既停

止强化),使问题行为的发生率降低,最终消除已建立的问题行为。

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每晚必须由父母陪伴才能入睡,否则就大声

哭闹、不能入睡,“陪伴入睡”成了不良入睡行为的强化物。针对这

种情况,可采取“消退法”。治疗时,父母将孩子安置在床上后,告

诉他必须自己睡觉,然后离开。实施第一天,孩子大声哭闹可能长达

5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第二天哭闹可能减少至15-30分钟,一般坚

持到第十天晚上,哭闹可能完全消失。 操作要领:对有多种问题

行为的孩子,先选定一种行为进行矫正,然后再逐个解决。要创造消

退治疗的环境,在实施前,将计划告诉孩子。在幼儿园实施消退法时,

要让父母参与,做到家园一致,千万不要幼儿园在消退,家里却在强

化。在消退法实施的初期,问题行为可能会加重,甚至产生情感抵触

和攻击行为。此时,应坚持纠正,否则会加重问题行为。若纠正后问

题行为重现,可再进行几次消退训练,直至全部消失。 适用范围:

矫正发脾气、多动症、神经性呕吐、偏食等问题行为。通常,消退法

应与正强化法结合使用,如对偏食、爱发脾气的孩子,不仅可以消除

其问题行为也有助于建立强化良好行为。 推荐阅读——教宝宝识

字的4妙招 把握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 让宝宝在独自的玩耍

中成长 五、模仿法 方法解析:即通过观察、学习、模仿来获得和增强良好行为,减少、

消除问题行为。模仿法通常可采用影视或录象模仿、现场模仿、想象

模仿四种类型。 操作要领:确定的“楷模”应与孩子的年龄、性别相似,越相似就越容易引起模仿的效果。如以孩子熟悉或崇拜的人(如教师等)为楷模,更容易产生模仿效果。要加强示范行为的表现时间,让孩子多看一看。模仿行为产生后,要给予强化。 适用范围:矫正恐惧、退缩、孤独、胆怯、焦虑等多种问题行为。 除以上方法外,纠正孩子问题行为的常用方法还有间歇强化法、行为塑造法、系统脱敏法、代币制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需要时,可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 推荐阅读——刺激出完美宝宝之全攻略 遭遇危机如何帮孩子走出阴影 对“物质小孩”说“不” 发现孩子的“强势智慧” 六类孩子智商高 补白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程序 1. 确立诊断:当家长怀疑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应及时请医生评价和诊断,确定其类型和程度。 2. 制定矫正方案:包括问题行为及所用矫正方法的名称,矫正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矫正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矫正方法的效果分析、注意事项等。

3. 做好行为观察记录:采用次数记录法、时间记录法、质量评定法、百分比记录法等。 4 .检查、复查、评估与总结:定期对行为矫正进行复查和评估

专家意见:

1。首先要有爱心,现在孩子上学也很辛苦,学校的教育方法也应改进,作业太多,负担重,压力大,作为家长应该多关心,体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勾通,做孩子可信赖的朋友,千万不要让孩子怕你,“棒打出孝子“的理念以过时了,我们不妨和孩子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回

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篇八:孩子如何教育

孩子如何教育

宝宝任性的表现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放任任性的危害

任性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幼儿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作出利他(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幼儿任性还会影响成人、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并由此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他们的不良个性品质。同时,幼儿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忿怒的情绪。一次情绪失控对身心影响不大,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了。

宝宝任性的原因

宝宝上幼儿园,老师评价宝宝各方面都不错,就是脾气非常大。其实,宝宝从小就一股牛脾气,一阵一阵的,有时候犯起脾气,就任性地胡闹,谁的话也不听。宝宝说喜欢同伴玩具车。家长知道宝宝的脾气,就赶紧给买来了。谁知又不对宝宝的心思。宝宝就开始发脾气,又哭又闹,怎么劝说也不行。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父母过分娇宠、纵容是宝宝任性的结果。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照顾不周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

1.隔代喂养。这很常见,也极具中国特色。祖辈不仅溺爱孙子,也不敢严加管教。现在尽管许多年轻的爸妈都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弊端,但由于双方都得上班,又信不过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喂养进行到底。

2.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不听话,爸妈开始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爸妈觉得烦,认为“反正教了他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而不再坚持。这些父母其实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他们大多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因此父母必须坚持原则。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基本道理很简单: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尽教导的责任而是一味妥协,就不要期待孩子将来自动会“变”好。

3.幼儿自制能力差,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及刻板性,因此容易任意所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用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的粗暴,因而助长幼儿的任性行为。

4.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5. 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

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宝宝任性的对策

秘诀一:读懂宝宝的心

父母A:一个双休日,我领着女儿逛商店。兴致正高时,女儿却心烦意乱发脾气。我一边哄,一边劝,怎么也不管用。我急了,准备抱起孩子往外走。就在我蹲下身来的瞬间,才恍然大悟:原来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看去,看不见色彩斑斓的商品,而是晃来晃去的人腿!怪不得孩子任性发脾气,原来和我心情不一样。我突然领悟到,有时候孩子任性发脾气,有他的道理,我们需要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咨询师点评:孩子任性不听话,不接受大人讲的道理,往往因为大人不懂“小人”心。如果从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生活,孩子的心才能和我们相通。我们一旦读懂了孩子的心,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失误。

秘诀二:不给宝宝把任性当作要挟父母的机会

父母B:我看过前苏联英雄舒拉小时候的故事。一次他非要在饭前吃饭后才吃的粉羹,爸爸妈妈不仅没有同意,而且没有哄他,屋里只剩下舒拉自己。他哭喊了一阵后,不见回音,自觉没趣就用木块码东西玩了。以后每次舒拉任性哭闹时,爸爸妈妈不迁就他,也不给他当“观众”,事后再给他讲道理。就这样,很快治好了舒拉任性哭闹的毛病。我们这样对孩子,也没有孩子任性的烦恼。所以,我的切身体会是:最好开初时狠狠心,不迁就孩子,像舒拉的父母那样防患于未然。

心理咨询师点评:这位父母的感悟是有道理的,作为一种性格特征,任性有很大的后天因素。你是不是孩子刚一哭闹,就心软了,就百依百顺?等到孩子掌握了任性哭闹这个要挟大人的“法宝”,而无休止地恶性发展下去时,再想解决就很难办了。孩子会很敏锐地抓住时机,学会影响父母,甚至要挟父母。所以,必须从很早就注意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不给孩子学会用任性要挟父母的机会。

秘诀三:以合理的方式满足宝宝的合理需求

父母C:我认为,适时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预防孩子任性毛病的一个方法。比如,孩子一天没见到你了,想跟你亲热一番,让你讲个故事什么的,这就是合理要求。你为什么非要等他大哭大闹犯起性子来再满足他呢?我孩子刚进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坚持这样的原则,送孩子的时候,不等孩子闹,我就把孩子抱在怀里,拥抱亲吻一番,满足他的亲情和皮肤感觉需要,之后绝不再迁就。孩子总能高高兴兴地跑进幼儿园,从没有因为不想离开妈妈而任性犯拧的时候。

心理咨询师点评:不错,孩子的任性常常是为了争取某种需要的满足。聪明的做法是以合理的方式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等孩子任性发脾气了再来答应孩子的要求,是最愚蠢的做法。当然,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定要讲究条件,对于不能或不该满足的需要一定要坚守原则,毫不妥协。

秘诀四:给宝宝创造集体生活的机会

父母D:一次,我的孩子带着刚买来的自动坦克在外面玩的时候,邻居几个小朋友想和孩子交换玩。孩子不愿意,我们赶紧劝说他给小朋友玩一会儿,可他就是不听,而且和我们任性地大闹。别的小朋友则继续玩起了他们的游戏,非常开心。我的孩子不闹不吵了,静静地看着他们,最后不得不“求和”,和大家交换玩具,一起玩。由此,我感到,预防孩子任性的毛病,最好是让孩子和同伴一起玩。从此,我想了好多办法,给孩子创造集体活动的机会。

心理咨询师点评:任性是自我中心的产物,集体活动是破除自我中心的最好途径。因为集体活动有其规范,遵从集体规范是参与集体活动的前提。而孩子的天性就是不喜欢孤独,所以,让孩子到伙伴中去,到集体中去,的确是富于远见的对策。

秘诀五:宝宝任性时不予理睬

父母E:我孩子两岁的时候,常常任性胡闹,我呵斥他就跟夸奖他一样,越是呵斥他越是来劲。有天他又任性胡闹,恰好我手上正忙着一件事情,根本没顾上他。几分钟后,等我忙过了,孩子已经在旁边安

静地玩起来了。这偶然的发现,让我找到了一个对付孩子任性的秘诀,那就是有时候孩子发脾气胡闹,我全当没看见,一会儿就风平浪静了。

心理咨询师点评:孩子都有引起成人关注的强烈愿望。有时候孩子胡闹,与其说是任性不如说是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而这时一旦对孩子给予批评呵斥,恰好满足了孩子被关注的愿望,于是孩子学会了用任性来引起成人的关注,因此,不予理睬是可取的对策。等孩子终止任性行为的时候再给予关注,这样,就把孩子引起成人关注的需要和良好的行为表现建立了暂时神经联系,从而也就抑制了任性的行为。 秘诀六:及时转移宝宝的注意

父母F: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到其他方面去,我们就抓住时机用转移注意来避免孩子的任性。比如,孩子任性哭闹,我突然拿出个新奇的东西自言自语;“唉呀!这东西真奇怪。”或者故作惊讶地说:“瞧!街上那大汽车装的是什么?”,要不就说“走,到外面去。”时过境迁,孩子会忘记了刚才的事。

心理咨询师点评:人的心态是由注意决定的,注意转移了,心态也就变化了。因此,转移注意是矫正孩子任性毛病的可行办法。想方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用不着哄劝,不知不觉间就会淡化孩子的拧劲,消除任性的毛病。

错把宝宝任性当个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先天类型。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宝宝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所谓“有个性”的,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最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个性乎?任性乎

所谓“有个性”,是指有自己的主见,在碰到问题时,能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与合理行为,不违心屈从,不随风摇摆。个性表现的方面很多:有善良、勇敢、诚实、守信等。

任性虽然也表现为坚持自己的想法与行为,却是无理取闹,所坚持的不是合理的观点和行为。

显然,天天爸爸还没有真正理解“任性”与“个性”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区别。天天也并不是“有个性”,而是非常“任性”。爸爸已经承认错误,可是在爸爸的再三恳求下,天天就是不听,这显然是一种任性的表现。 挖一挖任性的根

1、遗传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先天类型。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宝宝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所谓“有个性”的,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最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2、处于心理反抗期 正常情况下,宝宝两三岁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要自己吃饭,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他人妥协,自己满意为止。

3、后天养成

父母对宝宝溺爱、娇惯、放任、迁就。

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不管你说的对不对,他都不愿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

父母蔑视宝宝的人格,总爱讽刺、挖苦、责骂他,或者当着众人的面数落他。你的话虽然是对的,但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宝宝虽然心里明白错了,可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评,于是就“拧”着来对抗。 父母平时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在潜移默化中,宝宝也慢慢形成了任性的性格。

4、错把任性当个性 把宝宝的缺点看成优点,宝宝越是强硬,越感到他有“个性”,助长了任性行为。 任性的解决策略

1、满足宝宝的合理要求 如果不尊重宝宝,不管他提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没有实现的可能,都予以否认,这样宝宝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满心理,产生对抗情绪,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是不敢提出正当的要求,一味地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从而失去个性。

2、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宝宝 如果宝宝的不合理要求得到满足,你无原则地迁就他,渐渐地,宝宝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蛮横。因此,只有宝宝得到尊重的同时你又不迁就他,宝宝的心理才会健康发展,才能使宝宝既有鲜明的个性又不至于任意妄为。

3、让宝宝明白:满足是有条件的 如果觉得宝宝的要求合理,再有条件地满足他。让宝宝明白:满足是有条件的,不能随心所欲。父母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宝宝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多征求宝宝的意见,同时给宝宝一些限制条件,例如,让他只能在几套方案中选择,超过了条件限制便不能满足要求。只有这样,宝宝才会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不合理的要求。

宝宝淘气的利与弊

宝宝淘气的利:淘气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并不是被骂了之后就能够马上停止的。其实,在大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对宝宝来说都是新奇的,他想一个一个地弄清楚。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就是一种求知欲,它是创造生活的原动力,为此,淘气的孩子应该说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孩子。若家长能加以适当的引导,不但能让他们渐渐不再恶作剧,还可以使他们出类拔萃。

宝宝淘气的弊:淘气的宝宝在3岁时已经爱玩爱闹,精力旺盛,过分淘气会使“人见人嫌”,因为常常会危害到他人的利益,而且,家长放任不管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宝宝淘气的原因

1、好奇心引出的“淘气”。幼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幼儿性格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活泼好动、好奇。幼儿期孩子知识贫乏,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是充满神奇和奥秘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渴望了解更多的事物,也希望自己能摸摸试试,往往成人越不让看,越不让做的事情,孩子偏偏要看要做,成人则视为“淘气”。

2、想引起成人的注意,故意淘气。有些孩子表现欲极强,喜欢引起成人的注意,如有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表扬,却常常做出了成人不欢迎的事情来,成了“淘气”的行为。

3、因精力过剩造成的“淘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各种能力不断提高,但成人所能提供的活动环境和条件不能满足孩子需要,他们剩余的精力无处使用,也会产生“淘气”行为。

4、有意识的淘气,有的孩子喜欢用有意识的淘气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宝宝淘气的对策

1、 孩子对不了解的事情感到好奇,是一件好事,实际上这是一种探索、一种学习。这时成人如果只是斥责或打击,他们的求知欲望就会被泯灭,正在萌发的自信心也会遇到扼杀。成人应该珍惜孩子的这种求知心理,抓住时机,予以引导,一方面,要向孩子介绍新接触到的事物的简单知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要耐心讲道理,帮助孩子“淘气”,并要求孩子不影响成人工作或损坏东西。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使他获得新知识,形成好行为。

2、对于想引起成人注意的孩子,成人则应该放下正在干的事情,去关心他,倾听他的要求,然后对他进行合情合理的教育,让孩子知道成人是关心他的,使他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而保持正确的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一类类孩子,成人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其行动,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遇事力求在事先打“预防针”,让他知道成人对他是关心和注意的,避免引发其“淘气”行为。

3、对于精力过剩的孩子,成人应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和机会,提高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力和品德,让其过剩的精力有用武之地。其中父母指导孩子的游戏活动很重要。

不要小看了宝宝的玩,宝宝的玩需要父母的指导和适度参与,如果只是给宝宝买了一大堆的玩具,却不教给宝宝怎么玩,或者大人根本就没有玩过宝宝的玩具,那么你的宝宝就很难从他的玩具中得到更多的“智力营养”。也许他只会把积木杂乱无章地堆叠在一起;把球盲目地扔来扔去;别人玩娃娃家游戏时他往往充当一个破坏的角色;也根本坐不下来耐心地拼图和画画;常常一会儿也闲不住,但也不知他在忙什么,上蹿下跳,大叫大嚷,消耗他过剩的精力。这样宝宝也就很难从玩具和游戏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反而会成为一个讨人嫌的“小闹将”。久而久之,不仅对宝宝的智力发展有影响,也会影响宝宝的性格。

4、对有意识“淘气”的孩子,成人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既不要打骂,也不要训斥,等到事情平息以后,再指出他的不良行为,并给予纠正。也可以用“自然后果”法惩罚一下,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后果,让其牢记教训,下决心改正错误。

家长对待宝宝淘气的态度

不要急于干预孩子的淘气行为,要努力分清行为的本质和动机:是单纯的淘气,还是好奇心驱使下的探索行为,从而决定是加以劝阻,还是因势利导。

家长要“童化”自己,要以小伙伴的身份和宝宝一起娱乐,有时还可以帮助宝宝出主意,想办法,引导他将淘气行为变为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多点“好笑”,少点“好气”。家长对孩子做出的淘气行为往往会感到既好气又好笑。如果孩子的淘气不是太过分,那么不妨少点“好气”、多点“好笑”,这不仅是出于营造轻松气氛的考虑,而且还有利于你自己的健康。

要给宝宝立个规矩,让他从小就懂得什么事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个意识在宝宝头脑中扎下了根,就会成为他的行为准则,形成自律。宝宝需要一个界限,这个界限给他展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感恩教育的概念

感恩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且能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引起的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感恩心理培养的重要性

当宝贝长大成人了,如果不懂得对父母及家人感激,那么这种养育一定是失败的。其实,感恩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人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且能够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其成人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感恩教育中应避讳的话语

“爸爸妈妈给你买了这么贵的衣物、玩具,你看看别的小朋友有吗?”

父母总认为自己所付出的,是宝贝愿意接受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有时候,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宝贝需要的,甚至是宝贝厌恶的。一旦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应,父母就会表现出失望:“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宝贝却不领情!”

值得思考的是,父母在为宝贝付出的过程中是否征求了宝贝的意见?“我要给他什么,怎么给”,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宝贝才会体会到父母是在用心为他考虑。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并尊重他的需要,从这一点上看,宝贝与父母应该是朋友关系。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

除了明白宝贝的需要外,还要让他了解,父母并没有想要在将来向宝贝索取回报。父母常常会在宝贝面前说:“爸爸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啊!”

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得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宝贝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宝贝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一种偿还负债的心态。

“宝贝你累了吗?渴了吗?饿了吗?”

生活中,经常看到父母给宝贝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按照常理,现在接受关心的一方应该懂得珍惜。但有时候,父母在宝贝还没有提出要求前,就为他考虑得十分周全,宝贝从来没有缺少过什么,也就不知道“有”与“没有”的区别。殊不知得到太容易,往往不会珍惜。

因此,父母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时候让宝贝受一些“苦”,这个苦就是别总是太急着满足宝贝。只有当他有需要的时候才给,这样宝贝才知道需求的满足来之不宜,才懂得珍惜。

教孩子学会感恩的10个办法

1、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做起

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篇九:倔强孩子如何教育

倔强孩子如何教育

作者:牧马人

孩子的脾气不好,有很大程度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同而引起的,家长应当先检讨自己,在批评孩子前现象向海的优点,多鼓励孩子,然后再要求孩子去做你想要他做的事情,不要责备孩子,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放弃自己。

一般来说,孩子发脾气,肯定有原因,找到原因。不一定是孩子错哦。即使在我们看来是孩子不好,那么也是先和孩子产生“同感”,体会他的痛苦,告诉他爸爸妈妈理解他的感情,然后再谈为什么妈妈不能同意他的决定,或者做适当地让步,这样孩子会比较好接受。这种“同感不同意”的态度,在现实中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效果。而且,你一旦愿意和孩子产生同感,孩子也常常会和你产生同感,学会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痛苦。

对孩子要多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尽量多给孩子以鼓励,尽量多夸他,越是夸她好,她就越能够自己约束自己,这样她的脾气就会好起来! 一般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独立的愿望,并萌生自我意识。他们不愿事事受父母的管束,对父母的包办或摆布产生反感。当大人不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把内心的不满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另外,孩子只不过刚刚具备了一些初步的简单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借大世界个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还不能理解,他们要独立,却又做不好,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因为达不到目的而发脾气。

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有些事情他们还说不清,因而在大人坚持要他做不愿做的事,或大人坚持不能允诺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情绪。

人小脾气大的孩子,除了脾气倔之外,还有点“小聪明”。他们能摸透大人的心理,也掌握了一套规律:只要先撒娇,再磨缠,最后向大人发一通脾气闹一番,什么目的都能达到。

孩子发脾气、耍赖,原是作为要挟大人的手段,并不希望太过火。可是,脾气一发,过分的兴奋就像决堤的洪水,奔腾呼啸,理智丧失,任凭情绪左右,只顾撒野,一点余地不留。过后,虽然愿望达到了,但对自己发脾气时的那种诸如以头撞墙、摔坏心爱的玩具的行为却也感到后悔,甚至内疚。同时,尝到了对自己行为的无可奈何的滋味,也体验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他们会感到自卑和痛苦。 因此,对大发脾气的儿童,家长应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

二是紧紧拖住孩子,不要让孩子撒野毁物和自毁。

第一个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斥责等于火上加油,适得其反。特别是家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样子,等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榜样”。须知,柔能克刚,而刚却克不了了柔。

第二个原则的着眼点,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帮助孩子控制难以自制的情绪,让他一动不动地呆上5分钟,爆发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

待孩子发过脾气过后,应同孩子谈心,教育孩子认识发脾气的危害,学会以理智驾驭感情。平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主动地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怎么撒野也不行,让孩子明白:凡事必须讲道理,无理寸步难行。

对人小脾气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径必须一致,切忌南辕北辙;教育务必坚持,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就会好转。

孩子病后常会“长脾气”。家长今后应该注意,即使孩子病中也不要无原则迁就。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大人坚持原则很有必要,但不能让孩子一直哭闹,大人孩子都受不了,要及时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么小的孩子,在他大哭大闹的最高峰过去后,带他看看外面的车、小动物等东西,让他恢复情绪。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做真确的分析,该满足的正当需求应给予充分满足,对不适合的需求则要讲清道理。在孩子情绪波动听不进话的时候,要给些时间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再讲清道理。千万不要在对孩子愿望不了解的情况下,自己先发火,更不要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造成孩子的对抗情绪。希望初为父母者多

尊重孩子,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少用家长的权威。

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篇十:不能太约束孩子

 不能太约束孩子,会泯灭孩子的天性。

举事例,讲道理,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说服教育

换位思考,让孩子在从中体验得失,自己汲取教训。

恰当时机鼓励,让他自己明白道理

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

取消

 江南川 | 2008-12-18 10:41:27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不要过于约束他,在一个范围界限内让他自由发挥。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

取消

 54326937 | 2008-12-18 10:54:00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小学一年级的 孩子还很小 应该父母关心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

取消

 红红火火过日子 | 2009-10-28 10:14:49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一、二年级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学习、做功

课时,如果您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是非常普遍的。尤其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或者学前班升入小学,从课程到生活都有很大的差异,孩子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上学后的生活,所以您给孩子定的学习目标最好稍低于孩子的实际能力,尽可能的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成功后欢乐的心情,这样才会更有信心去接着做好其它的事儿。而且因为学习不是幼儿感兴趣的事儿,幼儿最感兴趣的事儿是看动画片,看看孩子们看动画片时的样子,注意力集中吗?非常非常集中。那么为什么呢?因为动画片里设计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深深吸引住了孩子,它对动画片感兴趣。不过很遗憾数学中的概念、公式不可能把它编成动画片里的故事、人物情节那样吸引孩子,有些定理还需要孩子背下来,但是老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法,恰当地引导,鼓励孩子快乐地完成它。

"鸟儿要奋飞,老师的鼓励是翅膀;花儿要浇灌,老师的微笑是甘露。"大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何况孩子,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教学中请多夸夸孩子们吧。

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相应的引导:

一、孩子是夸出来的。

如果想让孩子在注意力集中方面有所进步,那么仔细观察孩子在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点滴进步吧,及时予以鼓励。比如说孩子过去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仅为5分钟,而现在他能坚持10分钟了,那就是这个孩子的进步,就要及时表扬,相信老师的及时表扬会让这个孩子在10分钟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学习习惯的好坏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是因为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学习目标明确,他知道,这是我需要完成的事情,我应该认真地做好它,因此,他上课的时候就会听得比较认真,学习内容肯定能学会。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呢?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老师、家长、孩子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不过,老师在此方面的引导非常重要。因为在学校里同学们都学习在一起,有一个很好的比较,现在的好多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不过在学校里,他还是希望别人喜欢他的,那么,就鼓励孩子从自己做起吧,想让别人喜欢你,那么让他知道,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首先你要把这件事做好,大家才会喜欢你,如果想要学习好,上课就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吧。

三、抓住课堂上的黄金听课时间,做事讲究效率。

教导孩子当堂课的知识点,当时弄明白,或者课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不要积攒问题。课前预习下次课的学习内容,上课要勇于发言,学会问为什么。

四、设计每次课的"亮点"

幽默让人轻松,人在轻松的环境下最容易理解知识,所以善加幽默吧。如果能让孩子对每次来上老师的课有所期待,那儿是最好的。

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方面:

一、把写作业的时间定在孩子喜欢的动画片之前一小时,如果认真地完成了作业,那么,你就可以开心地看动画片了。

二、孩子做作业时,桌面请保持干净,除了笔、作业本、橡皮之外的学习必需品,其它的东西都收起来吧,不要分散他的注意力。

三、孩子做作业时,家里人请不要大声说话,如果开电视或者收音机,声音要放得小一些,最好孩子听不见。

四、保护和收藏好孩子在学校里得到的奖品。如:小红花,小粘贴等。鼓励他继续努力。

五、可以设积分奖励,比如:这个月每天上学都按时起床,可以加5分,每天积极完成作业,加几分,定一个分数值,如果他做到了,那就满足他一个愿望,吃一次肯德基,或者他喜欢的一个玩具等等。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 幼儿园孩子怎么教育 怎么教育幼儿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怎么教育幼儿约束自己"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1713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