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

2016-01-09 09:09:2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篇一:走下讲台 ...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篇一:走下讲台

受“师道尊严”的影响,一说起教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三尺讲台,高高的讲桌后面,一脸威严的教师,或用严肃的目光巡视着全班 ,或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讲解。讲台似乎成了教师权威的象征,是教师必须坚守的阵地。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随着学生思想意识的转变,教师应改变自己的传统形象,在适当的时候走下讲台,去构建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具有重要作用。

一 走下讲台,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大教育家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使孔子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师生关系亲密无间,并升华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也很好的栓释了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爱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鲁迅说过“教育是源于爱的”。爱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教育观念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具体而细微的实践过程。爱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在当代主要体现为关心、信任、爱护、理解、尊重、期盼、宽容等。而我国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具有很高的威望。有些教师也有意无意的认为,自己是长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学生需要在教师的严格管理下才能走向正规,才能发展,因而出现了师道尊严。在教学中常用强制手段来管理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苛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动不动就揪到讲台上,不顾他们的自尊大批特批,师生互动机会少。面对稳居讲台的教师,学生表面畏惧屈服,处于被动地位,但背后抗拒,教学成绩也并不理想。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适时走下讲台,可以使学生对教师近距离接触,没有了那种教师高高在上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融洽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便于教师及时捕捉每个学生的思想动向:是在认真学习还是开小差,搞小动作,并及时给于处理。这里所说的处理并非处罚和批评,而是不易被其他同学察觉的方式,如小声提醒、用眼神给以警告、或站在其旁边让其注意、或轻轻用手拍拍其后背。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也让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久之,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尊重,自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 走下讲台,有利于对差生的转化教育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学习好的、聪明的、老师喜欢的学生总是坐在教室里的前几排,而脑袋笨、成绩差的、老师不喜欢的学生一律呆在后面。许多老师上课从来不注意后两排的学生,也很少提问他们。所以,谁的座位排在后面,就等于无形中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是啊,这种标签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压榨干净,最后剩下的就只有颓丧和自卑,还有对老师的强烈不满。所以,他们上课时,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搞小动作甚至小声说话,用扰乱课堂纪律来表示对老师的不满和反抗。因为他们认为:反正老师不会管他们,他们是差生,是被老师遗忘的角落。遇到这种情况,有的老师会让他们站起来,有的会生气的点名批评他们,甚至有的老师对他们的行为视而不见、不管不问,这无疑更加重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反正老师都认为他们无可救药、放任自流了,干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得了。一些同学也因此染上了不良行为。可是据了解,这部分同学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注意和关爱,也希望自己进步,在同学面前露脸。于是,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根据课堂需要,不动声色的走到他们身边,既不点名批评,也不做任何指示,只是不时用眼神暗示

他们。我注意到,他们都会立即做出反应:睡觉的被同桌叫醒了,看小说的也把小说放起来了,小声说话的不好意思的把眼睛放在了课本上。时间一长,上课时这种现象很少发生了。由此,我了解到,差生也有自尊,只是缺乏自信和自制力。为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遇上简单的问题,我都会让他们回答,并走到他们身边,用期待或鼓励的目光给他们信心,适当时,我会偷偷给他们做些提示,让他们在同学面前“不失面子”,来满足他们那点可怜的自尊,一旦他们答对了,我会鼓励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并说上几句表扬的话。这样一来,后几排的同学上课精力集中了,成绩有了进步,人也变得自信了。课后他们反映,从前总认为老师站在讲台上,离他们很远,可现在老师那么照顾他们,上课时经常来到他们身边,让他们觉得不应该再在老师眼皮底下“作乱”。老师在身边,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应该好好表现自己,不让老师失望。是啊,差生也需要关注,需要被爱,需要被人尊重。让我们把爱和尊重分一些给差生吧,让每一间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

三 走下讲台,有利于巧妙化解师生间的矛盾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不再是一无所知的顽童,甚至在某些方面知道的比老师还要多。他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增强,叛逆的年龄段又使他们对一切充满怀疑,敢于求新求异。他们有时会对老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有时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甚至顶撞老师,这就必然导致师生间的矛盾。面对这种矛盾,老师应该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辩解,冷静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作出让步,而不是恼羞成怒,暴跳如雷,这样不但压服不了学生,反而会使矛盾激化。在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我在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并说:“没交作业的同学站起来,说明你不做的理由,如果理由合理,可以坐下。”当时没交作业的同学有三个,其中两个同学说明了自己不交作业是因为生病请假。其他同学也都证实了,我就说让他们补上,并让他们坐下了。最后一名同学是个出了名的“捣蛋鬼”,不交作业是常有的事,我决定这回要好好教育教育他。我问,“你为什么没交作业?”他低着头,没吭声。我一连问了三遍,他最后憋出一句“要啥理由,就是没做,问什么问!”我一听,觉得作为老师的尊严受到了侵犯,有些生气地说:“不交作业你还有理了,你给我站好了,不许坐下!”课讲完了,还没到下课的时间,看看站着的同学,一脸不服气的样子,我觉得刚才的态度有点过火。于是说:“你坐下吧,下次注意按时交作业。”冲突到这儿本来可以结束了,可是我没料到的是,在我看来的“作出让步”,并未换来那位同学的谅解,他气呼呼的说了一句“站着就站着呗,谁怕谁呀”,仍然站着没动。我感觉到教室里的气氛有点紧张。我干咳了一声,觉得有必要捍卫一下老师的尊严,挽回失去的面子。我就想把他叫到讲台上来狠狠批评一顿,甚至施以惩罚。但我又想到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应该以宽容为本,因为宽容所产生的道德上的震撼比责罚产生的效果要强烈得多。于是我决定冷静的处理与他之间的矛盾。我先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这位同学还挺有个性呢,跟我上学时有点相似。”然后我若无其事的走下讲台,踱到他跟前,小声对他说“老师不该让你站着听课,现在向你赔礼道歉。可是你无缘无故不交作业,也是不对的,给老师点面子,坐下吧,我们握手言和,好吗?不过作业一定要补上,如果不会,老师可以教你。”然后,我把手伸到他面前。这时,我发现他脸上充满戒备的神情缓和了很多,他不好意思的握了一下我的手,然后说:“老师,是我错了,我保证以后按时交作业。”接着就顺从的坐下了。我长出了一口气,暗自庆幸自己巧妙化解了与他之间的矛盾。试想如果当

时我极力维护老师的所谓的权威,火冒三丈的对他施以惩罚,不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很容易导致矛盾升级,甚至闹到无法收场的地步,既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也会把自己搞的灰头土脸,身心俱惫。因此我想,某些时候,在讲台上解决不了的问题、矛盾,你可以试着放下架子,“偷偷地”到讲台下去化解。这种方式,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也彰显了为人师者的大度和宽容。另外,我也想到了批评或惩罚之后施以温情是必要的,这样等于告诉学生,刚才老师否定的是他的错误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本质。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的心灵背上包袱,也更有利于师生感情的融洽和密切。所以,批评或惩罚法之后要有一个充满爱与信任的结尾,以使师生之间的矛盾在爱与信任中悄然化解。“退一步海阔天空”,你也许会失去为人师者的威严和震慑力,但是你会得到比它们贵重千百倍的敬爱、尊重、信赖等美好的情谊。当然,我们也要能够对症下药,根除顽疾,才能达到教育追求的最理想的效果。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但它只属于那些小心呵护学生心灵的老师;教育是一门科学,但它只属于尊重学生人格的老师。爱心只有来源于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才能成为完善学生美好人格的真正力量。愿我们都能成为懂得教育艺术、掌握教育科学的爱的使者。走下讲台,并未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作用;走下讲台,也并未抹杀教师的尊严和权威。走下讲台,对于改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化解师生间的矛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就让我们勇敢的挑战传统,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心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新途径。

作者: 王建英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篇二:老师请走下讲台

老师,请您走下讲台!

说实话我不是爱看书的人,从没主动买过几本专业书。《老师,请走下讲台》这本书还是因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而读。《老师,请走下讲台》是一本我一看名字就喜欢的书,翻开她就像偶遇了一位趣味相投的朋友,与之倾心交谈。

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教师的角色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本书就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课堂语言”、“赏识学生”、“沟通学生”、“亲近学生”这六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不管是哪方面,读来读去我都读到了五个字“观念的转变”。细细读完此书,忽然明白了“严师出高徒”

的教育理念也许是错误的,至少错了一半。因为教师,您不能再高高居于讲台了。请您走下讲台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尔曾经针对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做过调研,他发现我们之间存在着四种类型的人际距离。这四个区域分别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亲密距离(0-44cm),这一距离是人们的私密距离,外人是不能进入的;个人距离(约45~122cm)是指一般朋友、熟人之间相聚对话距离;社交距离(1.2~3.7m)一般是较正式的场合下保持的距离;公众距离(一般为3.7m以上),在此区域内,人们互动的机会,相当有限,也较难进行双向沟通。根据这一理论,人们的最有效的沟通距离就控制在1.2米左右,超过3.7米,就很难进行沟通。我们站在讲台上时,能与之进行有效沟通的,恐怕就只有前三排的同学,与后几排的同学不可能进行有效沟通。这恐怕也是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坐在教室后面的原因吧。根据小班教育教学特点,学校也是建议班级的课桌布置改秧田形为有利于师生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的马鞍形、梅花形、周边形等。但因为担心孩子上课交头接耳,影响组织教学,课桌布置一直维持着秧田形,小组合作学习时,孩子们下位围到组长面前去,自认为这样两全其美。没想到一直拒绝的形式上的东西,原来有的自有一番科学道理,不能再因为自己的不屑而不去接受了。我改!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应站在学生后面。”细细体会,这话说的很有道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果再加上这位教师的表情严肃,那学生们就会产生一种畏怯心理,怎么谈得上喜欢上老师,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呢?很害怕自己也是这样的老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今起我要走下讲台。

我偶尔也有机会聆听一些名师上课,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他们一般情况下都是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活动的,老师融入了学生群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亲近的威严之师了,而真正成了学生的合作者、成了学生的朋友了。就拿上学期孙老师借我的班上了一节古诗课来说吧。她上完课后离开了我们班,班上居然有两三个学生跑到我面前问我:田老师,孙老师下节课还给我们上课吗?看着他们期盼的目光,我的心里多少有点失落,我知道学生更喜欢孙老师给他们上课。因为她比我更平易近人,她更像一位亲切可爱的大朋友,游走在学生中间,用轻柔的话语来引导学生,以微笑的眼神来鼓励学生。这样的课堂气氛自然更融洽,学生自然学得更轻松,学得更愉快。是的,只有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这该让我深深的反思。心动之,行动之。这不:

一天中午饭后,我没事溜达到了教室里。孩子们已经来了不少了。我随意地找了个孩子的椅子坐下,随手翻着孩子桌上的书,随口和孩子聊天:“王子轩,你不回家吃饭呀?你妈上班很忙吗?”王子轩是个很亲师的女孩。她居然过来靠着我和我瞎聊:“我家远,我妈妈怕来接我,她在家就看看电视,打打毛衣。”我随意地笑了笑。她又接着说:“田老师,你喜欢看什么电视?我妈妈天天在看《甄嬛传》。”惭愧的是我虽是个老师,但也跟她妈妈一样把大把的时间耗在了电视上。实话实说:“我跟你妈妈一样也看《甄嬛传》。本宫觉得《甄嬛传》真个儿是极好看。”一听我说到这句“甄嬛体”,这下可好,教室里一片哄笑,旁边几个孩子全都过来了。你一言,他一语的:“我觉得《名侦探柯南》”好看。“老师,那个皇后好坏哟,就是她在后面害人。”“老师,曹林经常在电脑上玩《摩尔庄园》”……这帮孩子,以前我站在讲台上要求他们上学时在家不能看电视,不准玩电脑。他们乖巧的答应全是假的呀,今个儿全现出了原形。今天的我放下教师的架子,走下了讲台,俯下身来与他们做亲切的交流,他们也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对我敞开了心扉了。甚至有个孩子还把关于他的家庭的秘

密告诉我。那天下午的一节课,似乎也比平时上得更自如些,孩子似乎比以前更聪明了点。是因为中午我和他们的瞎聊吗?

是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与学生的平等,从而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的,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穿梭于学生之中,这里看看,那里坐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创作,学生是很乐意的。课堂环境愈宽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愈充分。当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就会促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状态。所以,老师融入学生中间,师生便可开展平等的对话和互动,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了。

这本书我虽已读完,但还未读透。读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一句话:“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我们做教师的应走下讲台。走下讲台,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走到学生中去,不仅是观念上,更应是教师行动上。新课程,呼唤着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老师,请您走下讲台吧!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篇三:教师要走下讲台

教师要走下讲台

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丁维升2012年11月15日 16:23浏览:1评论:0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充满诗意般的语言,激情挥洒的举止,多愁善感的情怀以及翩翩潇洒的风度,都将在这里尽情演绎,并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启迪。因此,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在课堂上不断调整自己的方位,并根据不同方位演绎自己的角色,让教师的智慧之光照亮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

当我们弯下腰来和学生说话时,学生也会向我们敞开心扉,把我们当成朋友。有些教师的身边常常聚拢着一群学生。学生有什么高兴、苦恼的事,也愿意向他们诉说。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教师架子,学生愿意把他们当作朋友,愿意向他们敞开胸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

一、走下讲台,减少违纪现象

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往往眼睛望着前方,手玩东西心想别处。但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有效果。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口型,走近那些表情漠然,嘴唇张合没有规律的学生,指出他们这种装腔作势的神态,并用眼睛盯住他几分钟,让他们“开小差”的心马上收回来,并使他们了解老师犀利的观察力,不敢再糊弄老师。

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写,对台下一些爱耍小聪明的学生,给了一定的说话搞小动作看课外书的机会。当我们走下讲台时,就会发现那些平日违纪学生的小动作有所收敛,也渐渐加入到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的队伍中来了。老师讲课时走下讲台,可以走到小声说话的同学前给他一个暗示;可以走到做小动作的同学前拍一下他的肩膀;可以到看课外书的同学旁边合上他的课外书。这里,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让人难堪的责备,但学生会马上心领神会,聚精会神,并且他会永远记着你,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尊重,领会到了你对他的爱,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走下讲台,便于具体指导

教师走下讲台,才会发现学生是否在认真做笔记,是否在专心学习。我们可以帮助那些书本还未打开的同学迅速翻开课本,可以为那些不知讲到哪里的学生指点内容,可以为那些学习方法不对的同学提供指导。教学即教师教并且学生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事情。教师走下讲台,可以特别关注学困生,问他们内容是否听得明白,字迹是否看得清楚,速度是否跟得上。

学生做练习时,教师要勤于辅导,多与那些做作业经常或容易出差错的学生沟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默默地站在他的背后,仔细观察他如何动笔,怎样完成做题的每一个步骤。发现错误时,及时暗示一下,让他知道此处有错误,重新进行思考。当他们字迹潦草,心不在焉时,教师要站在他的前面,有意引起他的注意,迫使他们仔细认真地读书写字。

三、走下讲台,便于提高积极性

教师走下讲台,可以给积极发言的同学一个大拇指,可以给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一个赞许的微笑,还可以给回答错误的学生一个期待的眼神,可以给默默不语的学生一个提示。如果是胆小的同学,教师最好站在他的后面,以免看着老师更加胆怯,让他在“目中无人”的感觉中大胆说话。对这样的学生不要吝啬表扬,要在他回答完问题之后,及时传递老师对他进步的惊喜,对他所做出努力的赞叹!使他们感受被赏识的滋味。

教师走下讲台,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用目光传递感情,用神态表达爱心,多给学生送去亲切的关爱,用微笑的目光来鼓励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让教室的每一条走道,都成为增进师生友谊的纽带。

四、走下讲台,便于互动交流

随着开放互动与探究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分组讨论、学生讲课、课堂辩论等许多新鲜的教学方式纷纷涌现。师生之间从形式上来说更趋平等,缩短了生生、师生的人际距离,增加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走下讲台时,要把心带下来,用心与学生交流,用心与学生合作,用心与学生一起探究语言文字。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心倾听,不时点头、微笑、赞许,乃至伸出手来与学生击掌,这种情真意切的交流,亲切和蔼的教态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尊敬感和信赖感。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篇四:教师走下讲台,课堂更加精彩

教师走下讲台,课堂更加精彩

本学期我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这学期我们前半本教材都是诗歌,所以给学生讲解、分析、鉴赏的比较充分。当进入第三单元,后半部分“推荐作品”的学习时,我大胆的决定把这五首诗歌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准备,自己来讲,老师则以另一种身份(旁听生)来进入课堂。

我把这个想法在班级里一说,学生们立刻兴奋起来,都跃跃欲试的要承担讲课任务。经过积极、激烈、紧张、认真的推选与准备之后,由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讲授的语文课开始了。

预备铃刚刚响起,我便进入教室,可是这节课的讲台已经显然不属于我了,因为“新”老师早就占据了最有利的地势——讲台,此刻正用眼神示意我:找个地方赶快坐下听课吧。表情中似乎还流露出一种炫耀——这节课保证让你瞧好!

俨然经验丰富的教育家一般,导课、分析、互动、质疑、答疑、总结……有条不紊,有板有眼。由于换了一种上课的方式,其他同学也表现的异常活跃,一改沉默寡言的听课状态,很体谅“老师”似的,积极配合。

也许是机会难得,也许是他们本来也这样可爱,这样勤奋,这样充满好奇,充满活力,具备潜质,只是苦于没有这样的平台,这几节课上的异常成功,教学效果超过我的想象。

当然,在学生自己的课堂上,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也存在着一些

问题,这个时候我险些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站出来以一个高高在上者的姿态去指出这些错误。

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在学生自己准备的课堂上,我已经看到了学生远远比坐在下面听讲收获的多。白居易曾经强调写诗是“功夫在诗外”,而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也深深的体味到了他们在课下做的大量的工作。这样的准备过程是他们自发的、自觉的、主动的,这样他们就有了获得知识的能力,也探索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而在讲授的过程中,他们所接受到的锻炼又远非老师的精彩讲解能够达到的。

于是,对于课堂上存在的不足我并没有加以指出,而是自己组了一张卷子,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练习的方式巧妙的避开了直接指出学生不足的问题,又达到了弥补不足的效果,并且在总结的那节课里,我一改往常以补充为主的方式,对他们的表现大加赞赏,并真诚的说出自己在听课的过程中的额外收获,发现他们各自的风采,给以他们积极的肯定。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学习能力、调动同学的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创造发明能力、拓展延伸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真诚的赞扬。并且将课堂上他们的独特的自己的见解所给我的启示都表示了真心的感谢,肯定了他们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并告诉他们我最可喜的发现,那就是他们都具备了出乎我意料的潜质。学生们听了更加信心百倍,并且十分期待下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课下,我又和讲过课的学生进行了一下交流,他们有的表示平时看老师上课感觉挺轻松的,其实,准备一节课真的是好难呀。自己感觉已经准备了好多,可是站在讲台上一会就说完了。还有的说,自己站在讲台上,要是下面的同学不积极配合,站在上面真的是好尴尬,很不知所措的样子……总之,有了这样的体验,不仅让学生们锻炼了自己,还使得他们能够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加理解老师了,真是意外的收获啊。

从这件事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更让我无限相信学生的巨大潜力.只有相信我们的对象,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服务对象,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时候,我们才会充满激情地去对待他,去鼓励他,去激发他,去激活他。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我们应该记住威廉〃詹姆士那睿智的话语:“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就看能不能唤出它们。而慷慨的赞美就是唤出它们一部分的一个有用方法。”

以后,我想我会更加愿意相信我的学生,更加愿意赞美我的学生,我也同样相信他们会越做越好。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篇五:感悟“走下讲台”

感悟“走下讲台”

【摘 要】自古以来,“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是我们教师的职业象征,既是教师无私奉献,默默耕耘的沃土,更是教师神圣与威严的象征,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愉快的学习,积极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展示的舞台,成功的舞台。让学生乐学、会学、想学、巧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改呼吁我们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教师;走下进台;潜能;效率

我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让教师“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嘴、动手、动脑,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在讲台前展示自己,让他们写、让他们说、让他们演、让他们唱,这样的课堂会让每一个学生激情澎湃,这样的课堂会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课堂会为学生搭建展现才华的舞台,这样的舞台会让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的舞台上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我们告别讲台,走下去当观众,当导演,把我们占了这么久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大胆地展示,让他们在展示中发展,在展示中提高。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走下讲台”,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它的魅力所在,体会到“这里的风景别样好”。

一、学生动了起来

在我校推行的“五步一反思”课堂教学中,为了在展示课上展示自己,学生要在自主课上完成学案上的任务,改变了原来的“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打破了以前的沉闷的课堂气氛, 没有再听到教师的激昂的声音, 克服了学生睡觉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忙碌着, 教学里有细微的声音, 有的同学在趴在另一位同学的桌子旁,聚精会神地听着其他同学的讲解, 有的一个学习小组的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着,好像在为了攻克一个什么的堡垒,有时会发出争执的声音,但不会影响到其他的同学,有的在问着老师,老师只是在点拨着,学生的思维真正动了起来,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遨游着,完全忘了周围的存在。在展示课上,在讲台前,学生不断亮出自己的观点,同学们积极参与,有赞成的、有修正的、有提出自己另外观点的,学生的激情得到了迸发,学生情绪高涨,争先恐后,积极主动,学生尽情地展示自我,这种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不再沉闷,有了对话,有了互动,有了生气,这就是“兵”教“兵”,“兵”强“兵”的魅力。

二、课堂活起来了

一旦教师走下了讲台,走向了学生,在自主课上把任务交给了学生,学生想方设法地去完成它,学生在自主课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展示课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课堂上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

同学们积极、主动、活跃地在讲台上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观点、解题的注意事项,而其他同学提出对问题的不同的意见、提问自己仍然没有弄懂的地方,加上老师对一些地方做适当的点评,其他同学的质疑、追问一次又一次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学们精彩的展示,不时获得了同学们的喝彩和掌声,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真正达到了乐中学。教师“走下讲台”,走向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为他们去创造条件获得成功的体验,提供更多自由表现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三、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

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的学生,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不管你相信与否,这都会是一个真理。教师给学生一定的课堂空间,学生就能给教师意想不到的可能。教师走下讲台,“不教”是为了激发学生潜在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他们在遇到新内容时,就会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更好地吸收并消化所要传授的知识。而我们进行的“五步一反思”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当学习小组坐在一起进行讨论、争论,或在黑板上进行交流、展示,当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探究,但问题都被学生们一一解决了,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该让学生做的事,教师决不插手,更不能包办,通过自己学会的坚决不讲,可讲可不讲的一般不讲,非讲不可的一

定要精讲,务必要讲到点子上。实践表明,学生的潜能如同空气,可压缩斗室,可充斥于天地,就看我们把他们放在多大的自由空间里,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发展潜能,要敢于做一个“走下讲台”,走向学生的教师。

四、课堂效率高了起来

教师“走下讲台”,把课堂空间让给学生,在展示课上展示学生的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经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所以是学生的共性的问题,问题展示出来了,教师点评的针对性更强了,学生带着问题听老师点评,课堂效率更高了,真正实现了“学生会了的不教,学生通过自己能力解决的不教“,这样,课堂教学效率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

传统的教育中,讲台是不可缺少的,它总是呈现出老师的权威与尊严,讲台成了老师“上施”的舞台,学生成了“下效”的观众,新课程,呼唤着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教师,请您走下讲台吧!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篇六:老师,请您多走下讲台

老师,请您多走下讲台

自古以来,“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是我们教师的职业象征。讲台虽小,但它能够给学生的很多、很多。我们老师平常很讲究师道尊严,讲课也经常很喜欢站在讲台上,以讲台作为“阵地”,以讲桌作为“扶手”,借助于讲台,来维护自己作为老师的威严。站在讲台上,老师比学生坐的要高,其实有些学生并不畏惧老师站得高不高;站在讲台上,自以为有威严十足的样子,其实并不等于在学生的心目中地位高、威信高。站在讲台上,教师是被仰望的,但新课程需要的不是仰望,而是心与心的交流。站在讲台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居高l临下的地位,扮演的是“经师”的角色,顽固的一直站在讲台上;我们已经把自己与学生放到了两个位置,那稍稍高于地面的讲台,也许无形中已经被学生理解为师生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如此看来,三尺讲台已经束缚住了你和学生的交流,限制住了你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今夫,请你大胆地走下讲台吧,多多的走下讲台吧,我的老师们,我的同行们。

我们可以从电视上看到文艺晚会、歌星演唱会,发现大腕明星们唱歌时,经常走下台来大唱特唱,还与观众们握手。甚至吆喝观众们一起唱,现场气氛异常火爆。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我们很高兴的看到,有许多教师不再呆板地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走下了讲台,走到了学生中间。我认为,教师走下讲台会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1 给学生增添平等和谐亲切的感觉

走下讲台,意味着师生关系的调整,由于师生在物理空间上的变化,师生间在心理空间上也产生相应的变化。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尊重差异,倡导开放、平等,教师走下讲台。不仅不会影响师道尊严,而且会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密切师生关系;教师也不再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教师的威信来自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和创造性劳动。教师讲课应该充满亲情、友情和温情,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之中,让课堂拥有“炉边谈话”般的温馨和真诚,让学生感觉身边的老师是那么地可亲、可敬、可爱。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亲近了你,乐于接受你的教诲,讲台的隔阂就不存在了。杜郎口中学课改取得突破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取消了讲台,教室四面安装了黑板。从形式上,让老师完全的走到了学生中,师生之间更趋平等,缩短了师生的人际距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方法的改进;核心精神则体现了新课程中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念,整个课堂必将成为师生每一个人展现才华的广阔舞台。

2 有效制止和减少学生违纪现象

走下讲台,我们可以帮助那些书本还未打开的同学迅速翻开课本,可以走到小声说话的同学前偷偷地给他一个禁止的眼神,可以走到那些做小动作的同学前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膀,可以走到看课外书的同学旁边轻轻地合上他的课外书。走到讲台下,你才会发现学生是否在认真地做笔记,是否按照你的指导在专心地学习。走下讲台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平日里爱违纪的学生们开始有所收敛,也

渐渐地融入到了师生互动学习的佳境中去了。教学即教师教并且学生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事情。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而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讲课时走下讲台,可以特别关注那些心不在焉、身心异处的“特困生”。这里,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让人难堪的责备,但学生会马上心领神会,聚精会神,并且他会永远记着你。因为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尊重,他领会到了你对他的爱,这就是尊重的力量,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即鼓励,没有赏识的教育就不能激发人的潜力,没有赏识的教育就如同风帆没有了动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是走近学生的“法宝”。走下讲台,我们可以给踊跃发言的同学一个大拇指,可以给回答正确的同学一个赞许的微笑。走下讲台,我们可以给答错的同学一个充满期待的眼神,可以给一个内向的同学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得到了老师认可和鼓励的暗示下,学生们回答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更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收获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成长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穿梭于学生之中,这里看看,那里坐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创作,学生是很乐意的。教师变成为教与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这是学生最欢迎的角色。 4 有利于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师走下讲台,意味着教学活动、教学结构的重新组织,意味着

新的人员、新的角色到讲台上来展开新的活动。新活动当然与传统的教师讲授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讲授和课堂练习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自己运转起来。当学生真正自己运转起来时,课堂教学就真正具有了生命力,也真正被“激活”了。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单一教学结构也完全被打破了,而代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讨论、汇报、答问、表演、讲述、辩论„„至今我还记得教《苏州园林》时的情形: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结果两天下来文字、图片、影像不下二十余种,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就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指导他们通过电脑对资料进行处理,制作出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师生一起眼看、耳听、心想,那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每个人都沉浸在赏心悦目的感情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到“苏州园林无论在哪个角度眼前总是一幅画”的特点。 走下讲台,需要教师树立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更要有付诸于新课改的实际行动。走下讲台,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只是在学生中走来走去,走走看看。走下讲台,我们的目的是要真正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不要人为地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和距离以及不平等。所以,教师不但要在思想上树立走下讲台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准备,而且在内容上也要有走下讲台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主体这一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案、心中有讲台、心中有

学生、心中有教法。其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教师不单单要重“启”、重“导”、重“教”,更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转换,有没有确确实实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去,这是最重要的。教师在走下讲台的时候,也要把心带下来,用心与学生交流,用心与学生合作,用心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未知世界。简而言之,教师走下讲台做什么——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中的最微妙的接触。”教师要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涟漪甚至浪花,就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走下讲台,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真情和温暖来感化薰染学生,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显得轻松愉快,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有效。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篇七:教师,请您走下讲台

教师,请您走下讲台

作者:刘文凯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3年第08期

摘 要:教师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创作,学生是很乐意的。教师成为教与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角色。

关键词:有效沟通;教师;讲台

几乎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站在讲台上讲课,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习以为常到没有人会认为这会是一个问题。但是,今天,我想说:“教师,请您走下讲台。”

走下讲台,有利于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讲台即是教师的舞台,也是教师的牢笼——因为它在给我们提供演出场所的同时,也限制了活动的自由,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拉起了一道无形的网,这张网。阻断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而教学,离开了师生的交流,无疑使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则沦为无关的看客。

心理学家Hall经过长期的观察之后,将人际距离区分为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分别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亲密距离的范围大概是0到0.5米左右。这一距离是人们的私密距离,外人是不能进入的,如有外人进入,人们就会采取一些行为,以增加彼此的心理距离,减少心理的不适。如,在拥挤的电梯或公共汽车上,人们会不自觉地采取一些防御措施。个人距离大约是0.5米到1.25米之间。在此区域内,个人仍能清楚看到对方的外貌,但可能已经无法察觉对方的气味或体温。社会距离大概是在1.25米到3.5米之间,属于个人与他人进行一些交易或社会互动的距离,在此区域,人们相识但不熟悉,人们交往自由,但进退也比较容易,很多时候纯粹是应付。公众距离的范围在3.5米以上,在此区域内,人们互动的机会,相当有限,也较难进行双向沟通。根据这一理论,人们的最有效的沟通距离就控制在

1.25米左右,超过3.5米就很难进行沟通。我们的教室,每间的长度大概是3米,整个教室的长度大概有10米,所以我们站在讲台上时,能与之进行有效沟通的,恐怕就只有前三排的学生,与后几排的学生不可能进行有效沟通,这是科学规律。这恐怕也是前三排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好,而后几排的学生则普遍较差的科学依据。

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文艺晚会、歌星演唱会,歌星唱歌时,经常走下台来大唱特唱,还与观众握手,甚至激励观众和他们一起唱,于是现场气氛火爆异常。同样,走下讲台,我们可给不敢发言的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可给回答正确的学生一个赞许的微笑,甚至拍拍他的肩膀,给他一个奖励。在得到了教师认可和鼓励的暗示下,学生回答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更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收获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成长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穿梭于学生之中,这里看看,那里坐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创作,学生是很乐意的。教师便成为教与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这是学生最欢迎的角色。

如果你认为这些都是虚的东西的话,那么,我还想说,走下讲台,可以有效制止和减少学生违纪现象。作为教师,我们总是为坐在后面的学生的顽皮、纪律差而苦恼。但是,教师不知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为什么后排的学生总是成绩差、纪律坏呢?或者更准确地说:为什么学生一坐在后排,就容易学坏呢?我之所以说这是更准确的说法,是因为我知道每个教师都潜意识地赞同这种观点,所以每个教师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坐在后排(这是私念),并且我们也都不愿意让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坐在后排(这是出于我们的责任心)——因为我们怕他们学坏。但是,学生为什么一坐在后排就容易学坏呢?是后排的风水不好吗?不是,是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够,不是不够,而是太少,是由于教师总是习惯于站在讲台上,不自觉地拉大了我们与他们(特别是后几排)的距离。

走下讲台,我们可以帮助那些书本还未打开的学生迅速翻开课本,可以走到小声说话的学生面前偷偷地给他一个禁止的眼神;可以走到那些做小动作的同学前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膀;可以走到看课外书的学生旁边轻轻地合上他的课外书。走到讲台下,你才会发现学生是否在认真地做笔记,是否按照你的指导在专心地学习;走下讲台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平日里爱违纪的学生们开始有所收敛,也渐渐地融入到了师生互动学习的佳境中去了。说得更直白一点,走下讲台,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坐在后面、平日很难得到老师关照的学生),处于教师的监督之下。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事情。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而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讲课时走下讲台,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地给予提醒、暗示,也就少了严厉的批评,从而减少师生冲突的机会。

教师们,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你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在讲台之外,在学生之中。霸占讲台,实际上是一种懒惰思想,因为从骨子讲,你站在讲台上,只是为了你讲课的方便,不是为了学生学习的方便,你考虑的更多的是你在上面如何表演,从没考虑观众的感觉。 教师们,请您走下讲台吧!

(作者单位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实验高中)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篇八:老师,请您走下讲台

老师,请您走下讲台

参加一些教研、培训活动,在听课中发现,总有一些老师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一直站在讲台前组织教学,即便是离开讲台,也是在黑板前来回走了几趟,自始至终没有走到学生中间去。尽管这些老师的课上的非常精彩,学生也听得比较认真,整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还不错,但我总感觉这样的课堂缺少了什么„„

引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应站在学生后面。”这句话也许听起来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与我们的新课程理念倒是一致的: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如果你教师站在讲台上,以一对众,与学生相隔,又怎能亲近学生,与学生沟通呢?

我们偶尔也有机会聆听一些著名的特级教师上课,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他们一般情况下都是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活动的,这样给人的感觉是:老师融入了学生群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亲近的威严之师了,而真正成了学生的合作者、成了学生的朋友了。

所以,在高谈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老师应该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这样,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多的益处:

一、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如果老师一直站在讲台前上课,给学生的感觉是老师高高在上,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即使知道了答案或者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说。反过来,如果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与他们做个亲切的眼神交流,朝他们微微一笑,摸摸孩子的头,抚抚孩子的肩,学生会觉得你非常亲切,就像一位大朋友一样,这样就会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身体疲劳也会得到有效缓解。课堂环境愈宽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愈充分。当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就会促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状态。所以,老师融入学生中间,师生便可开展平等的对话和互动,这样就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了。

二、减少课堂上学生的违纪现象。

如果老师一直站在讲台前,可能会给一些调皮的学生随意说话、做小动作的机会,有的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经常不专心,可能他就是发现你老师站在讲台前管不了他,所以屡教不改。然而当你走下讲台之后,你也许会意外地发现,那些平日里爱违纪的学生们开始有所收敛,不敢再那么放肆了,而且,也渐渐地加入课堂上师生互动学习的队伍中去了。所以,为了促进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专心地参与课堂学习,我们老师应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

三、帮助学困生找到原因。

在学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他们平时沉默寡言,似乎总是漠然地对待着学习,正是这样的性格决定着他们在学习上的遮遮掩掩,最终导致学习上的越来越差。而我们老师在讲台前忙着讲课的时候,也往往会忽略这样的学生,但如果我们老师走下讲台,经常地走向这些学生,也许,你会找到他们学困的原因,然后耐心地辅导他们、帮助他们,这些学困生或许就会获得新生,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倡导我们蹲下身子,倾听孩子们的心声,那么,就请我们的老师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缩短与学生的间距,增加面对面的机会,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轻松、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新课程,呼唤着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教师,请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吧!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篇九:老师要敢于走下讲台

老师要敢于走下讲台

作者:刘三娥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10期

摘 要:有人认为,现在的课堂上老师是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交流,老师走下讲台,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老师真正地走下讲台是需要勇气的,是要真正放下教师的“架子”,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去。

关键词:教学模式;精彩课堂;老师

一次在听完张老师的数学课后,所有老师都认为张老师的课堂环节清晰,符合课堂改革的要求,老师走下讲台与学生的互动很多,课堂气氛活跃。然而张老师自己却认为自己在运用新的课改模式中感觉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那么,我们在课堂改革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课堂改革仅仅是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一直得不出答案,直到几天前拿到一本书——《老师,请走下讲台》,乍一看书的标题,我不禁想起了我校正在推行的“20字模式”课堂改革。我们的课堂改革实质上不就是要让“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吗?

其实,我们老师从思想上依然是高高在上,行为上依然没有俯下身子去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

因此,课堂改革要出成效老师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观念上要真正转变。走下讲台不能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要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要敢于放下“教师的权威”,相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究学到知识,也能通过合作帮助身边的学生一起进步。

其次,行动上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师要走下讲台去发现学生“不懂的”“不会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时的一个表情,老师要善于发现,这样学生就会因感激而更加亲近老师。

再次,语言上多采用“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有不同的意见吗?”“想说的站起来说吧。”“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这样的提问方式和评价方式。恰当的提问给学生更加自由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思维,这样老师得到的回答会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千篇一律。

三尺讲台是教师权威的象征,也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老师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学生在课堂的地位自然会发生变化,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教师才会发现学生很多的“闪光点”,收获不一样“惊喜”。

参考文献:

何华连.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法研究:文献检索课建设的核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05).

编辑 马燕萍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篇十:走 下 讲 台 当 老 师

走 下 讲 台 当 老 师

——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杨重诚

2010年秋季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全面推广。这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转换角色。根据专家的理论研究和阐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走下讲台当老师,就是对老师角色的新体验。

一、走下讲台当老师,摆正了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位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教学总是以老师为中心画圆,强调老师的“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教什么”“怎样教”都由老师说了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管这些知识学生是否感兴趣,也不管这些知识对他们的成长是否有用。学生只能将老师讲的内容划在书上,记在笔记本上,“下去背会”了事。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具有绝对权威。课堂上,老师凭高视下,发号施令。老师和学生的区别非常明显:高高在上的是老师,正襟危坐的是学生;夸夸其谈的是老师,窃窃私语的是学生。假如师生之间发生了冲突,老师永远是对的。这种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这种教育是不完善的。它忘记了受教育者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意志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总是把他们当成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这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走下讲台当老师,不仅是观念上的更新,更是教师角色的一种转换。它承认学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要“把人当成人来培养”,“把人当成人来教育”。既然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已被证明不是有效的手段,苦守三尺讲台的坚韧也不能换来累累硕果。那么,走下讲台当老师,就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当今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渠道多种多样,学生希望解答的问题千奇百怪,层出不穷。老师拥有的那点专业知识,在今天的学生们面前,已经没有以往的优越感了。古人云:“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身为老师,我们要敢于承认这种现实并能正确对待。传统教学中“我说你听”“我讲你记”的格局已不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所以我认为,老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当老师。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内心独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老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应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二、走下讲台当老师,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由单向交流向综合交流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以讲台为中心,以黑板为依托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即使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也只是老师问,学生答。在这种信息交流中,如果说老师对教材研究得深,对学生情况摸得准,设问置疑的角度新的话,学生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感悟,也能够起到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但是,

现实教学中,总有一些老师只是问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浅层次问题。这样的信息交流实际上流于形式,只能说是在做“无用功”。走下讲台当老师,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强化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而且突出了在老师指导下的生生互动。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点拨思路,指示迷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老师不是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合作。老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感情。走下讲台的老师,没有了一本正经的说教,收起了冷冰冰的面孔,课堂气氛因而变得更加活跃。老师的欣赏和赞许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之间的争论使真理愈辩愈明。这样,就会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三、走下讲台当老师,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改变独立学习的方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积极开展合作式学习。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式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走下讲台的老师,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他的新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我曾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尝试走下讲台,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具体做法是:每节课将学生8人一组,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民主推选出组长1名。上课时,我先用2分钟时间布置教学任务,然后将事先打印好的讨论题分发给各组组长,再由小组长将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组员。小组讨论的时间约为20分钟。最后留下约15分钟,每个组推荐1人,将本组讨论的结果当众陈述。根据学生的陈述给各小组打分。40分钟之内,人人都有任务,人人都有为本组争光的荣誉感和进取心。所以,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多余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一个人只完成一节课内容的一部分,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通过组内讨论,学生对这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基本可以掌握。学生讨论的这段时间,我在各小组之间穿梭,倾听学生发言,观察学生表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这样的实验进行了2个月,学生对此热情很高,反响强烈。有学生还建议其它学科也采取这种教学方式。

四、走下讲台当老师,为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那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展示其才华,张扬其个性。老师走下讲台,近距离直接面对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特长和特短。只要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每个学生(包括那些被认为是“双差生”的学生),他们身上都闪动着一种灵光。在学习《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这节课时,我特意搞了个活动课,出了2道表演题。第一道题:自己设计台词,准备道具和服装,分角色表演有关重庆谈判的一个片断。要求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重要人物必须出场。各小组对此兴趣很高,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演出了“延安送别”,“毛泽东在重庆机场会见中外记者”,“《双十协定》签字仪式”,“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会面”等5个片断。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再现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尽管对白不尽恰当,表演也有些粗糙。但是,他们表现出的那种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令我倍受鼓舞。第二道题:设计一段对话,表现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 路易斯·斯特朗会面的情景。有个小组出了3个学生,一位男生饰演毛泽东,讲湖南方言。两位女生分

别饰演美国记者安娜· 路易斯·斯特朗和她的翻译。流利的英语对白,绘声绘色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据了解,为了这节活动课,他们小组分头查阅了一些资料,搜集了市面上所有的碟片,基本上“复原”了当时的历史场面。有些对话的翻译还请教了英语老师。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英语对话、翻译的能力,又展示了学生戏剧表演的特长。这是以往课堂教学根本做不到的。如果老师只把自己定位成知识的传授者。那么,他永远都不会与学生分享到这样的成功与喜悦。

新世纪呼唤新课程,新课程期待新教师。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必须面对一系列挑战。有新教育观念的挑战,有新学习方式的挑战,有信息技术的挑战,也有知识储备的挑战。这一切必将推动教师角色的转换。走下讲台当老师,同样能够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注:本文发表在《西部教师》2003年第一期


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相关热词搜索:英子走下讲台会怎么想 巡视六大纪律自查报告 巡视工作纪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师走下讲台巡视,管理纪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1766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