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我与地坛练习

我与地坛练习

2016-01-09 10:22: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我与地坛练习篇一:我与地坛练习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我与地坛练习》,希望能帮助到你。

我与地坛练习篇一:我与地坛练习

我与地坛练习篇二:我与地坛练习

A.宿(sù)命 炫(xuàn)耀 坍圮(tān pǐ) 窸窸窣窣(xīsū)

B.蝉蜕(tuì) 熨(yùn)贴 荒芜(wú) 历尽沧(cāng)桑

C.玉砌(châ) 恪(gã)守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

D.颓(tuí)墙 教诲(huǐ) 猝(zú)然 亘(gâng)古不变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甘之如怡 玉砌雕栏 哀怨 截瘫

B.半途而费 窸窸窣窣 祭坛 雕栏

C.旁征博引 声名狼藉 安详 车辙

D.聪惠坚贞 骄阳高悬 倔强 羞涩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 )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 )开翅膀,忽悠一下( )空了; 树干上( )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弯了草叶,轰然坠地( )开万道金光。

A.甩 疾 展 凌 停 弄 砸 B.甩 速 展 升 停 压 砸

C.捋 疾 支 升 留 压 摔

D.捋 速 支 凌 留 弄 摔

4.依次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躺在床上时,每个人都做过千千万万个美梦,_______梦想成真只属于那些醒后挥汗如雨不辍劳作的人。

(2)_______不忽视那些极微小的花粉,把它从广袤的原野采撷回来,加工炮制,就可以酿成晶莹香甜的蜜。

(3)其实一个人是否尽了职,人们并不是看他说得如何,_______是要看他做得如何。

(4)环顾全球,_______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A.但 如果 却 无论

B.但 如果 而 无论

C.如果 只要 也 不管

D.因为 如果 却 不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司机们已经开了十多个小时,但车子还满载着物资器材,一股劲地往上冲,一点倦意也没有。

B.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如果没有渊博的修养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写不出伟大的作品的。

C.如果迅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中学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A.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B.有一次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

C.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些形象。

D.有一年,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阅读题:

(一)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联系上下文看,“这样想了好几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长句表达的意思比较准确的一项是( )

A. 生和死都是上帝安排的。

B. 生和死都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

C. 不幸磨难和死亡没什么可怕的。

D. 死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没必要去考虑。

2.“所以我常到那园子里去”的原因是( )

A. 因为园中有熨帖微苦的味道。

B. 因为园中孩子留在雪地上的脚印。

C. 因为园中有迷人的风景。

D. 因为园中的景物能使作者获得精神安慰,获得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

3.作者写“落日”、“落寞的时间”、“孩子的脚印”、“古柏”、“暴雨骤临”、“秋风忽至”、“早霜”等景物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下面能回答这一问题的一句话是( )。

A.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B.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C.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

D.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里去。

4.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园子里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认识。

B. 作者思考的重点转到了“怎样活”上。

C. 作者的想法带有一种听天由命的无奈。

D. 作者在园中审视了自己的心魂。

5.下列陈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迷恋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条件下古园里的景物。

B.作者善于从各种景物中觅见生命的诗意。

C.作者一定有长时间的沉静,否则难以发现那些细微得极易被人忽略的景致。

D.作者到过古园中的任何一个地方。

(二)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6.“我”原来就知道“母亲已经不在了”,为什么后来又“才„„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答:

7.母亲为什么“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答:

8.“我”为什么明明看见母亲还没有找到自己却决意不喊她,让母亲继续着急地悄悄找下去?作者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你能分析出来吗?

答:

9.这两节在语言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我与地坛练习篇三:我与地坛随堂练习

《我与地坛》随堂练习

《我与地坛》同步训练

【课内四基达标】

一、基础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tān p ǐ) 窸窸窣窣(xīsū)

B.蝉蜕(tuì) 熨贴(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g)

C.玉砌(châ) 恪守(gã) 地坛(tán) 肆意雕琢(zhuó)

D.颓墙(tuì) 教诲(huǐ) 猝然(zú) 亘古不变(gâng)

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淡褪 玉砌雕栏

B.誓言隽永 坚忍不拔 弥漫 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 心神恍惚 荫凉 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 娇阳高悬 熨贴 声名狼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 )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 )开翅膀,忽悠一下( )空了; 树干上( )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弯了草叶轰 然坠地( )开万道金光。

A.甩 疾 展 凌 停 弄 砸

B.甩 速 展 升 停 压 砸

C.捋 疾 支 升 留 压 摔

D.捋 速 支 凌 留 弄 摔

4.依次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躺在床上时,每个人都做过千千万万个美梦, 梦想成真只属于 那些醒后挥汗如雨不辍劳作的人。

(2) 不忽视那些极微小的花粉,把它从广袤的原野采撷回来,加工 炮制,就可以酿成晶莹香甜的蜜。

(3)其实一个人是否尽了职,人们并不是看他说得如何, 是要看他 做得如何。

(4)环顾全球 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 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A.但 如果 却 无论

B.但 如果 而 无论

C.如果 只要 也 不管

D.因为 如果 却 不管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如果没有渊博的修养和深厚的生活积累是写不出伟大的作品的。

B.我们青年缺乏的是理论水平不高和实践经验不足。

C.如果迅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中学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D.曹丕依仗权势,威逼曹植,要他在七步之内吟成一首诗,否则,便不饶恕他。

6.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以前他不喜欢这工作,后来为完成任务,只好研究一番。现在,他 ,简直爱上这工作。

A.不钻研就不行

B.越有兴趣越研究

C.越钻研越有兴趣

D.越来越深入地研究

【能力素质提高】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身 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选自《艾青诗选》)

7.在诗人看来,碰毁船只不是礁石的责任,礁石屹立在海上,受到的恰恰是海浪无休止的袭 击。那么,诗人笔下的礁石成了怎样一个形象?

答:

8.诗中礁石的象征意味是什么?

答:

9.诗人运用了 手法,赋于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征之音”。

理解下面片断,回答下列问题: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 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 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 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 ?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0.为什么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意思对即可)

11.作者将人生痛苦,将死亡比作“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目的是什么? (意思对即可)

12.为什么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因为一个人。 .

所应考虑的问题是 。

【综合实践创新】

三、语言表达应用

13.仿照画横线的句式扩展语句,要求语意连贯。

童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在童贞的爱的目光下,一只蝴蝶就是一只凤凰, 啊,多么令人难忘的童年!

14.把下面的一段简讯浓缩成25字的“一句话新闻”,并修改其中一句较不连贯的句子

据新华社北极点5月6日电:4月24日出发,战胜了严寒、风霜、冰裂、冰移的考验的7名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在异常复杂的冰面地形中徒步行走了350公里,经过13天的艰难跋涉,于格林尼洛时间5月2日55分(北京时间10时55分)胜利到达北极,在北极点上插上了五星红旗。这是我国科学考察工作队战胜重重困难之后,首次抵达北极点。

(1)改句:

(2)一句话新闻:

15.阅读下面有关书的比喻,回答问题。

(1)书是智慧的钥匙。

(2)书是进步的阶梯。

(3)书是时代的生命。

(4)书是致富的信息。

(5)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6)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7)书是不开口的老师。

(8)书是医治幼稚的药。

(9)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10)书是人生的向导。

A.如果你对一个探索者说话,选用哪句最好?( )

B.如果你对一个迷惘者说话,选用哪一句最好?( )

(以上只须选出句子序号即可)

参考答案

【课内四基达标】

一、1.A2.D3.C4.B5.D6.C

【能力素质提高】

二、7.受迫害又敢于斗争的不屈者的形象。

8.是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的象征。

9.拟人

10.这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在经历了截瘫及孤独的痛悲之后,作者从地坛的一草一木领悟了死的真谛:死是一种人生的必然,就像生一样,作者从“死亡的陷阱”中逃生,走出了死亡的阴影,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经历了“死亡”将使他更加珍惜生命,这样,作者便坦然了:他将笑迎必然降临的节日。(意思对即可)

11.这是作者在走过荒芜,经历痛苦,走过孤独之后真实情感的流露,截瘫使他更加向往自由行走,表明作者更加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死亡,他知道经历“熬夜准备考试”之后,将有成功的喜悦,那将是人生的永恒。(大意对即可)

12.一旦生下来就不再存在为什么要生的问题,如何使活着有意义

【综合实践创新】

三、13.一朵轻云就是一条毛毯,一棵大树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老人,一湾小河就是一个无比欢乐的海泽。

14.(1)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点(2)我国7名科学考察队员于6月抵达北极点。

15.(9)(6)

我与地坛练习篇四:我与地坛同步练习4

我与地坛同步练习4

《我与地坛(节选)》学习指导与训练

重点难点提示

1.谁曾说“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史铁生就是一个错过了太阳的人,而且这一错就是十五年,是什么让他抬眼去看看天上的群星?

2.面对生命的残缺,史铁生坚定地去追寻生存的答案,他坦然地将全部生命哲学的答案归结为过程——或幸福或哀伤然而美丽的过程,文中有许多片断都在展示着生命的过程,找到这些地方,体会自然界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

3.明白理解也意味着尊重他人不同于自己的选择吗?如果你还不懂这一道理,就去仔细读读文中母亲的故事,看看她是怎样理解自己的孩子的。

4.母亲,史铁生有许多遗憾和追悔,却永远也无法弥补了,你会同他一样犯这些错吗?

5.了解的重点:史铁生和他的作品风格。

6.掌握的重点:

(1)作者如何用恳切、诚挚的语言将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生命意义传达给读者?

(2)一位遭遇不幸承受苦难的母亲怎样给与儿子生存上的启发?

7.应用的重点:体验在从容冷静的文字里蕴含丰富人生体验和哲理的叙述方式。

8.了解史铁生和他的作品风格。

1 标志着九十年代中国作家现代精神的确立的作品是哪一部?作者的创作风格如何? 2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数与他的生命状态有关。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是完全合二为一的。他说:“写作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是以寻找以创造去实现人生,生命是一个寻找和创造的过程,人以此过程而为人。”因此,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史铁生又堪称中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洁澈清雅直透心灵,是当代任何一位别的作家难以与之相比的。

9.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一节,体味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究。

(1) 最初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闯入地坛?为什么他会在地坛中驻留?

(2) 两条腿残废后,由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作者带着逃避的心情,想从喧闹的城市中找到一片宁静,找寻另一个世界,地坛便是他找到的另一世界。

作者驻留在地坛是因为: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失去双腿,而地坛也是一个曾经有过炫耀和浮夸的人文风景,如今却落得“荒芜冷落的如同一片野地”。相同的命运轨迹,使作者遇到地坛后便一见如故。但是地坛的生命历程显然更长,四百年的风雨剥蚀,让地坛“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欲见苍幽,到处的野草黄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这种不动声色的渲染让作者停留思考。

(1) 作者再来地坛,看到风儿、蚂蚁、瓢虫、露珠时,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什么?

(2) 这是地坛对他心灵的启发,使他了解了每个卑微的个体,无论怎样的纤细、渺小、脆弱,无论怎样被忽略、被抛弃、被轻视,他们都会忠实地完成着自己生命的轨迹。而且一旦生命发芽,那么生机就会涌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实际上亦有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流淌。这种难以言说的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给作者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3) 作者在地坛中,对于死的理解是怎样的?

(4) 作者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就已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一个人出生了,也意味

着另一个事实的存在,那就是走向死亡;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5) 这一小节的最后一段,作者的视野有了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而言是什么?

(6) 有了对死亡的理解后,作者的视野转向怎样获得生的问题。他仍在地坛中感受夕阳西下时断壁残垣的历史沧桑,浩瀚宇宙中个体生命的微不足道,命运无常时个人无缘无故遭遇到生存的困境。但他也开始把目光投向有情的生命,投向那历经坎坷后的一曲曲稳健又激昂的生命之歌:寂静的光辉把坎坷照映得灿烂;雨燕的高歌能把天地叫喊得苍凉;冬天雪地上的脚印会让人们的思绪飞扬;苍黑的古柏会把忧郁与欣喜同样承担;暴风骤雨会将草木和泥土叫醒;秋风霜至会让落叶轻舞飞扬。此刻,作者已从自己的不幸中走出,变得平和而宁静,带着欣赏自己的眼光,去关爱生命中的苦难与不幸。

10.理解母爱无言这一真理。

(1) 母亲了解自己的儿子因残疾而苦闷,在明知儿子有可能选择轻生的情况下,却让儿子独自去地坛,这是为什么?

(2) 母亲明白,孩子的痛苦只有自己想通透了才会消逝,而要想通透需要一段独处的过程。她宁愿自己的儿子为解脱痛苦而无目的无方向地追寻,也不愿自己的孩子为逃避痛苦而消沉。因此,每当孩子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他准备,每当孩子离去时,她就坚强地忍受这或许会失去儿子的痛苦。每当孩子长时间不回时,她又主动去找寻。她从来都不对自己的孩子说一句“你为我想想”。

(3) 作者写道: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那么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找到的路是什么?

(4) 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条幸福的路,能在苦难面前不屈地生存,坚强地活着,并且找寻到自己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母亲并不企求儿子成名成家但活得并不幸福。

(5) 作者对母亲的理解与关爱表现在什么地方?

(6) ①作者反思自己过去没有为母亲着想过,只一心想着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会加倍的。

②作者后悔当年也许是出于倔强或羞涩,没有叫住前来寻找并从自己身边走过的母亲,并且永远没有机会弥补。

能力测试

1.阅读陈梦家的诗《一朵野花》,回答下列问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到自己的渺小,

听惯了风的温柔,听惯了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一片风景便是一种心境,一朵盛开的野花,蕴含的却是一种向上的生命力,用你的语言揭示人类的生存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金色花

(印度)泰戈尔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1.文中画线处应该填写的是 ( )

A.“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好孩子?” B.“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C.“你这个好孩子,你到那里去了?” D.“你这个坏孩子,你到那里去了?”

2.本文中的孩童形象,其感人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1.B提示:这是母亲对孩子的爱与嗔怪 2.提示:我们一般看到的文学作品,多写母亲对子女的爱,而很少见到富有童趣的,展现出儿童对父母的爱和关心的作品。文中的这个孩子渴望的变化,尽管要受到母亲的责备,但却要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一份心意。

读写知识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理解后写一篇读后感。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提示:①此诗写的是: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②注意读后感的文体是议论文。

知识拓展

1.史铁生,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成疾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2.生命的困厄及其在生命困厄中思想的提升决定着一个作家的思想境界,决定着这类作家作品的思想境界。似屈原作品有几?仅留下的作品却千古传唱,中外传唱,并且还要传唱至未来。当然陀斯陀耶夫斯基则为另外一类,只是他本身就是一位少年文学天才,处女作就为别林斯基一伙拍案称绝。陀氏从死亡之地回到创作的生活环境,天又假其健康,方才有惊世骇俗的一部又一部作品问世。当然这两类又都不能完全以律史铁生的,所能律的只有一点,

就是他们共同遭受过生命的困厄,以其在这种生命困厄中对生命意义的提升,才能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着生命本真意义的探索及回答,并以此确立了在文学进程中的地位。

较之史铁生更为不幸的障碍。霍金的黑洞冥想,后来被实证了,从而奠定了他在世界科学领域的地位。而史铁生虽较之霍金有别,但是他的冥想,写作成《务虚笔记》,由于属人文学科,则更需要得到更多社会人的认可,这就增加了社会定位的难度及不可把握的“不测”度。不过这两位冥想者则矢志不渝,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做着冥想,并不时做出自己的表达。 (凌迅《中华读书报》2001年5月30)

精点评析

1.关于痛苦的哲学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国古代的哲学认为:记住爱,不如忘掉恨。这种寻找人生安慰的方式是博大而美好的。但史铁生带给我们的生命哲学,决不是忘记的哲学。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经历坎坷和不幸之后,善于忘记的人是幸福的,又是麻木的。惟有对困厄的人生不断体味,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痛苦。这是现代社会对生命的更真诚探知。泰戈尔曾用诗的语言告诉我们:“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要错过群星了。”而史铁生却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生活有太多的痛苦,需要经历十五年、二十年,乃至更多的时间去超越。史铁生对生命痛苦的感受,同叔本华、王国维一样,达到了哲学的境界。即使痛苦这种个人的生存体验,来对整个人类存在进行思考。故而史铁生被认为是“具有充分现代性特征的人生观与生命哲学”的作家。

2.关于帮助与关心

史铁生通过母亲这一形象,将对待残疾的本质问题揭示了出来。身心遭受创伤的人,最好的帮助方式就是支持他们寻找那条通向幸福的路。而这条路的找寻、发现,都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他们去完成。过多的关心与辅助,只会让他们逃避痛苦、忘记痛苦,而不可能战胜痛苦。母亲的形象很深刻的揭示这一本质。母亲任由“我”去地坛而不跟随,是因为她要让我自己去承担未来的日子。母亲选择旁观支持的姿态相对于紧随关心而言,要承担的痛苦更大。当“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的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带着痛苦与惊喜,做着迎接最坏结局的打算。

3.关于不幸

史铁生告诉我们:在人生最美的年龄上失去双腿是不幸的,但作为他的母亲更是一个不幸者。史铁生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痛苦体验感悟到:当儿子自以为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时,他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也许人生最大的不幸就在于,用痛苦去折磨关爱自己的人。

创新能力测试

黑暗回忆——怀念《黑骏马》

乔丽华(文学博士,上海鲁迅纪念馆馆员)

有一些朋友,失落了觉得可惜,找回来却已是面目全非,惟有叙述中透露出的经历,还能让人联系起从前与现在,但也仅仅是“懂得”而已。我想,这样一种相逢,难道只是为了心底隐隐的对过去的怀念?这未免有悖初衷。有一首歌叫做《相见不如怀念》,还有一句古老的赠言:“相目濡以沫,相昀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碰面,更多的是遗憾。 在西藏中路的音像书店里看见一盘再版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崔健的名字和红色封面,教人的心不由一阵抽紧,继而是怅然,是转身告别,是无数旧日的伤口复发了新鲜的疼痛。 很久很久不曾读张承志的小说了,除了那一册《清洁的精神》被我翻来覆去地读着。一个静静的深夜,如果是在乡间,那是连蟋蟀嘘溜嘘溜的叫声也要令人不安的静衣,但在城市的公寓里,静意味着无人干扰你去看你希望看到的电视节目。我看见了根据张承志的小说《黑

骏马》改编的同名电影。面对屏幕,我的视线模糊了,不是泪,亦不是朝圣和敬畏,是因为我已洞穿孤独。

你看在苍茫的草原上那一匹伫立的马,它深棕色的毛发在风中飘抖,它脚下的牧草在风中颤栗,它远处的山丘在地平线处漫长地起伏,它头顶的白云在空旷的天上游走,它无言,仅一个眼神就重复了一切……

怀念《黑骏马》,是因为它让人懂得孤独应该是一种力量。孤独的人无需安慰,孤独的人应该永远孤独下去,这才是孤独者惟一的出路,不然他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众人耻笑的对象。武侠小说最欣赏的境界是“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让仇敌握手言和,这固然是令人神往的境界,但这是可能的吗?“相逢一笑”的时刻对孤独者而言就是放弃,无异于自杀,消除了仇和劫,意志和勇气不也将訇然瓦解,荡然无存?

但也不尽是杀气。读张承志的小说,常常让我感受到母亲的重要。不仅仅是作为大地意义上的抽象的母亲,而且是那个从小抚育他的平凡普通的女人。听罗大佑的歌我也能感觉到深藏在他音乐背后的那个慈悲宽容的母亲形象。这也许是男作家的福分,因而在他们的孤独里总有着孩子般的温情和撒娇,仿佛有所倚靠。

而我倚靠着纯黑的夜色,一种遥远有如河流的颜色在我的房间里漾动,这一刻,心动如水。

1.作者为什么会用“黑暗”去修饰回忆,也就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回忆”的理解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3段,作者在写“一个静静的深夜”,他写到了乡间与城市,这两种“静”一 样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怀念《黑骏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说一说在作者心中,什么样的人是“孤独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经历世事的人们,找回的往事记忆,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回忆中的人们再也不会找到当初的感受,只是学会了懂得。 2.不一样。乡间的静夜是自然界中的安静,蟋蟀的叫声可闻愈见其静。城市的静夜是人们在喧嚣的都市中获得的那刻心灵的宁静。 3.是因为文中的黑骏马让人懂得孤独应该是一种力量,孤独的人无需安慰,孤独的人应该永远孤独下去。 4.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不屈不挠进行追求,不被世俗万象所动,关怀人类精神家园的人。因此,他不能放弃,不能回归到尘俗中去。我们有太多的精神家园需要保护。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窸窸 肆无忌惮 剥蚀 炫耀 隽永 荒芜

雕栏玉砌 暴风骤雨 宿命 颓墙 熨帖 坍圮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①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___________下一溜阴凉。

②有时候就呆到___________都亮起月光

③蜂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____________,转身疾行而去。

④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___________。

⑤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___________。

我与地坛练习篇五:我与地坛【高中语文课堂作业教案课后拓展学案课时练习与详解】【高中语文课时练习与详解】

我与地坛(节选)

字词梳理

1.正音

荒芜( ) 宿命( ) ..

剥( )蚀( ) ..

亘古不变( ) .

古柏( ) .

熨帖( ) .

窸窸窣窣( )( ) ..

倔强( ) .坍( )圮( ) ..捋胡须( ) .撅一杈树枝( ) .猝然( ) .渗透( ) .隽永( ) .嘈杂( ) 譬如( ) ..余暇( ) 祈求( ) ..

恪守( ) 教诲( ) ..

玉砌雕栏( ) 窥看( ) ..

答案:芜wú,宿sù,剥bō,蚀shí,坍tān,圮pǐ,亘ɡân,捋lǚ,嘈cáo,譬pì,柏bǎi,撅juē,熨yù,猝cù,暇xiá,祈qí,窸xī,窣sū,渗shân,强jiànɡ,隽juàn,恪kâ,诲huì,砌qì,窥kuī。

2.辨音

剥削( ) 剥花生( ) ..

宿命( ) 星宿( ) 一宿( ) ...

捋胡须( ) 捋袖子( ) 捋虎须( ) ...

熨帖( ) 熨斗( ) ..

强大( ) 倔强( ) 强人所难( ) ...

隽永( ) 隽秀( ) ..

熨帖( ) 请帖( ) 碑帖( ) ...

狼藉( ) 慰藉( ) ..

答案:bō,bāo;sù,xiù,xiǔ;lǚ,luō,luō;yù,yùn;qiánɡ,jiànɡ,qiǎnɡ;juàn,jùn;tiē,tiě,tiâ;jí,jiâ。

3.辨形

( )古不变(ɡân) 颓( )(yuán) ( )心(hãnɡ) ( )嘴(juē) 一( )不振(juã)

猖( )(juã) ( )头(juã)

吉( )(xiánɡ) 安( )(xiánɡ)

( )透(shân) ( )假(chān) ( )淡(cǎn) ( )然(cù) ( )火(cuì)

放( )(sì) ( )业(yì)

答案:亘,垣,恒;撅,蹶,獗,镢;祥,详;渗,掺,惨;猝,淬;肆,肄。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剥蚀:物质表面因风化而损坏。

坍圮:倒塌,毁坏。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亘古不变:这里指从古到今都没有变化。亘,(空间或时间上)延续不断。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急于求成:想要马上取得成功。

纷纭:(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狼藉,形容杂乱不堪的样子。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恪守:指谨慎而恭敬地遵守。恪,谨慎而恭敬。

2.词义辨析

失魂落魄 心神不宁

两者都有“精神状态不安”的意思,但“失魂落魄”惊慌的程度更重。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心神不定:心绪神思不安定。

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获得某种切身感受,它重在“境”,强调的是一种感受,如“你只有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其中的奥妙”。

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替别人着想、考虑,重在使自己处在别人的位置上去想,如“你也该设身处地地为她想想了”。

思绪 思路

二者都指“思想的头绪”时可以通用,如“别打扰他的思路(思绪)”;但指情绪时,只用“思绪”,如“思绪万千”,不说“思路万千”。“思绪”可搭配成“思绪纷乱”“思绪不宁”;“思路”可搭配成“文章的思路”“思路清晰”。

坚韧 坚忍

“坚韧”除了指精神意志坚强外,还指物体坚固有韧性。“坚忍”指(在艰苦困境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只适用于精神意志方面。如:自然界中有很多质地坚韧、生命力强的植物,它们和社会中有坚忍的意志、不屈命运安排的人一样,坚强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用轮椅丈量生命的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1983年因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而一举成名。1986年后为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90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创作是真正的对心灵的搜索与诘问,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目的,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他的散文,诗意和哲理融合在一起,能使人体会到智者精神的魅力。

2.作家背景

史铁生有一种在中国作家中极为罕见的高贵气质,该气质的形成不宜被条件反射地联想到生理层次,至少,我被他打动与那把轮椅无关。语言素养很高,有一种特殊的“笔墨博学”,这使他的展开方式永远显得从容不迫,驾轻就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的情感构造,既纯粹又老练,既世故又无邪,既锐利又开通。

有人说,史铁生注定要成为这浮躁世界中的最后一丝慰藉,他的存在几乎成为中国文坛的精神象征。

(2001年4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

(陈村)

这位用轮椅承载着生命之躯的作家,在精神“上帝”——地坛的引领下,战胜了死神,超越了自我,因此,他虽然注定了不能像余秋雨那样进行“文化苦旅”,不能像周涛那样“旅牧长城”,更不能像马丽华那般“西行阿里”,但他可以“躺在轮椅上望着窗外的屋角,少一些流浪而多一些静思,少一些宣谕而多一些自语”。〖JY〗(韩少功《灵魂的声音》)

3.艺术技巧

《我与地坛》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是一篇很优秀的“生命体验”散文。文章虽然写了地坛的一些景物,但不是写景散文,不是游记;虽然也写了一些人和事,比如母亲,但不是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散文。本文构思的关键是在“我”与对象的关系上,重点在“我”从对象那儿所获取的生存感悟上,作者写地坛突出的便是物我交融的精神默契。

(1)语言别致新奇,富有创新精神。

在文章中,作者突破习惯的句式,巧妙地移用词语,给人以新奇别致的感觉。比如说“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而不是说“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淡褪了”,将自动词“淡褪”用作他动词,已很鲜活;而且,“朱红”前面又用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觉生动。再如,“斜切下一溜阴凉”中的“溜”字既准确地表现了狭长的空间,又有一种切下的动态;“蜂儿如一朵小雾”中的“朵”,将运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移来运用于乙事物,让人既能感受到蜜蜂停在空中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

(2)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透出睿智与机敏。

比如写历尽沧桑的地坛古园:“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一组整散结合的句子极具概括性。同样是写这座古园,说到十五年中“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些内容时却又洋洋洒洒数百字不厌其详。在述说母亲的担忧害怕、关爱备至时,不惜笔墨,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过早去世的、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的形象。抒写自己的悔恨之情时,作者说:“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些都是多么深沉而又凝重的话语啊!作者在抒发自己对于生死问题的感悟时则写道:“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谢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这样的叙述,这样的比喻,无不显示出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与诙谐。

合作探究

1.地坛以什么样的特点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探究:地坛看似沉寂、荒凉、古旧,但并不衰败,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在地坛中受到强烈的心灵震动,作者觉得:“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意思是说,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我”虽然残废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

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生活下去的信心。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写母亲和地坛景物的作用?

探究:作者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的。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3.本文两部分各自的小标题可以定为什么?这两部分又是如何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下面的?

探究:从内容上看,文章两部分的标题可以分别拟为“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看似不相关,但作者却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两部分联系在一起。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写地坛给“我”的启示。而第二部分是回忆母亲,是母亲的爱让“我”坚强,这两者都给了作者力量,因而对于作者来说,它们同等重要。另外,作者在双腿残疾之后,经常到地坛里面去,而此时的母亲也默默地送儿子去地坛,或到地坛去寻找,文章的最后提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园子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母亲用自己的胸怀包容着我,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活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二者至此合而为一,统一在“我与地坛”这个题目之下。

4.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和“脚印”?为什么?

探究: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有着象征意义的。作者通过在地坛的长期静思,参悟了人生的意义,因此,“车辙”可看作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然而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每一次挣扎都带给母亲忧虑和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长的路,因此,“脚印”又可抽象为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

文苑小憩

【美文欣赏】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那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过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好吧,就明天。”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了。她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旁,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充满挚爱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撼人心魄之作。“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躁,却不知母亲肝疼已近终年。“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质朴的人物对话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渗透着浓浓的深情。母亲艰难的生活、不屈的精神和最后的遗言终让儿女懂得了生活的真谛,也给了“我”要“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文中对秋天的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形象,也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文章巧用伏笔和衬托手法,逐步把情感推向高峰,更显现了作者的匠心。

【大家文坊】

我的轮椅

史铁生

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 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了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一夜大雪未停,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

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

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在“佛母洞”前汽车失控,就要撞下山崖时被一块巨石挡住。大家都说“这车上必有福将”,我心说我呀,没见轮椅上那个“福”字?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3.5万。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2.6万,不能再低啦。好吧好吧。希米小姐偷着笑:“你就是一分不降我也是要买的!”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给条坡道就能上山。

我与地坛练习篇六:8005高一语文我与地坛同步练习

我与地坛(节选)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荫蔽 林荫 禁锢 幽暗 B.璀璨 震撼 滞留 嬉戏

C.穹窿 别墅 悖谬 冰凌 D.盎然 肃穆 炫目 休憩

2.选出加粗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圣地(shâng) 尘嚣(xiào) 荫蔽(yīn) 摇动(yáo)

B.朝拜(cháo) 栽种(zāi) 坟墓(mù) 埋葬(zàng)

C.栅栏(zhà) 禁锢(gù) 穹窿(qióng) 震撼(hàn)

D.温暖(nuǎn) 石棺(guān) 悼念(diào) 谦逊(xùn)

3.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B.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

C.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

D.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然而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

4.下列各句都用了“居然”一词,用得不对的一项是( )

A.王勤出差已有十天了,大家都希望他今天能回来,下午他居然回来了。

B.接连下了七八天大雨,出门不得,今天居然转晴,怎能不叫人高兴呢?

C.他把撒在地里的稻穗一一拾起来,一称,居然有四十多斤。

D.这个虽然只有二十六岁却已作案多次,劳教过两次的罪犯,在他犯罪的过程中,居然每次都能得到庇护。

5.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夏天,___________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的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A.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B.狂风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C.风儿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D.狂风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司机们已经开了十多个小时,但车子还满载着物资器材,一股劲地往上冲,一点倦意也没有。

B.这家医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C.只要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就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的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见解。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二、阅读部分

阅读《我与地坛》,完成下列问题。

7.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体验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8.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说“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哪些东西不能改变?仅仅是这些具体景象本身吗?写出一二条具体的体验。

9.第二节中有一段话:“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想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是对的。”其中画线部分有何深刻意蕴?

10.文章最后一句说:“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撤,有过我的车撤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人生体验?

11.你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如何理解地坛?

参考答案

一、1.B 2.A 3.D(然而改成而且)

4.A(居然一词表示出乎意料,竟然。而A项中大家都希望王勤能回来,如果真的回来了,并不算意料之外,只能用果然)

5.A 6.D

二、7.人怎样活的问题需要一生努力解决。充满生机的古园给作者带来了新生命,使作者重又扬起了生活的船帆。

8.古园中能给人以启迪的精神财富任谁也不能改变。夕阳映照着古园的坎坷之路,预示着人生道路是光明的。雨燕把天地叫得苍凉,隐含着落寞的人生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苍黑古柏站立多年,人为什么不能在寂寞中前进。

9.母亲活着的时候,“我”没能深彻母亲的苦难,现在“我”明白了自己的存在而使母亲遭此苦难,“我”于心不忍,所以,对母亲的离去也似乎感到一丝安慰。赞美母亲伟大充溢字里行间。

10.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不张扬的,是默默的,一个人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而又奋然前行的人,必定蕴藏着母亲真挚的爱。这是对母亲的忏悔,更是对母亲的礼赞。

11.略

我与地坛练习篇七:《我与地坛》同步训练二

《我与地坛》同步训练二

前置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 ) 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 熨帖( ) 意蕴( ) 宿命( ) 颓墙 ( )

捋( ) 肆意( ) 亘古不变( )

玉砌雕栏( ) 窸窸窣窣( )

二、阅读课文,思考:

1.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

2.这样写有何作用?

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坍圮(tān ) 捋(lǚ)须 熨(yù )帖 隽(jùn)秀

B.蝉蜕( tuì ) 几(jǐ)乎 祈祷(dǎo ) 恪(kâ)守

C.炫(xuàn )耀 角(juã)色 焦灼 (zhuó ) 猝(zū)然

D.剥(báo)蚀 车辙(zhã) 归巢(cháo ) 倔强(jiàng)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祥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B.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至志地想关于花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身。

C.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年就座落在那儿了。

D.只是在她卒然去逝之后,我才有余瑕去设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一时没有 。

②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 。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促使我们遵循世界各国普遍 的共同价值观。

A.反映 祈求 信奉 B.反应 祈求 奉行

C.反应 乞求 信奉 D.反映 乞求 奉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

B.陈希同之流生活腐化,道德败坏,最终落个声名狼藉。

C.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D.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对无核

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B.这种行业,人数少、规模小,又分散在全国各地,所以不为人们重视。

C.四川的山鹧鸪近年来成倍地减少,目前仅剩两千多只。

D.老年人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和感冒等诱发的。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你的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 。

(2)阳光融化了河水,细雨润泽了山野, ,造化的神工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①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 ②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③春风染绿了柳枝

④柳枝被春风染绿了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阅读练习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地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7.“我”原来就知道“母亲已经不在了”,为什么后来又“才„„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答:

8.母亲为什么“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答:

9.“我”为什么明明看见母亲还没有找到自己却决意不喊她,让母亲继续着急地悄悄找下去?作者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你能分析出来吗?

答:

10.这两节在语言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答:

参考答案:

1.A 2.B 3.B 4.B 5.B 6.C

7.当“我”在黑暗中孤零零地呆着却不再有人来催自己回家时,这陌生的感受使“我”真实地感到母亲已离“我”而去。

8.母亲来找“我”是不放心“我”呆得太长,但只要亲眼看见“我”好好地呆在园子里,她就暂时松一口气,而让“我”继续一个人设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为同样处于生活最底层的母亲实在没有法子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怀着巨大的忧心与痛苦日复一日地听任“我”疯狂地呆地废园里。

9.对于无助的母亲深挚而卑微的爱,更无助更卑微的“我”无法承受因无条件地接受它而引起的心灵震荡,也不愿因主动承受它而越发显出自身的绝望,还由于毕竟年轻不懂得关心、体贴痛苦的母亲,珍惜母亲给自己的爱,所以选择了残忍的回避。

10.前一节语言富于艺术性,“又是„„清晨,又是„„白昼”,“又是„„午后,又是„„傍晚”,迷离惝恍,充分渲染了失去母亲的悲痛。后一节语言朴实木讷得近于绕口令,像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这实际上是这出生活悲剧中最悲惨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作者却把所有的震撼全都埋在了平静的琐语下面,含锋不露,蓄势惊人。

我与地坛练习篇八:2013-2014高二语文配套练习:自读文本 我与地坛(节选)(鲁人版必修3) Word版含答案]

我与地坛(节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灼热(zhuó) .

熨帖(yù) .

B.坍圮(qǐ) .

隽永(juàn) .

C.恪守(kè) .

倔犟(jiànɡ) .

D.窥看(ɡuī) .

捋须(lǚ) .猝然(cù) .亘古不变(ɡèn) 渗透(shèn) .失魂落魄(pò) .蝉蜕(tuì) .暴风骤雨(zòu) .宿命(sù) .玉砌雕栏(qì) .( )(4分)

解析 B.“圮”应读pǐ;C.“骤”应读zhòu;D.“窥”应读kūi。

答案 A

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4分)

A.历尽苍桑 弥漫 雕琢 落寞

B.野草荒滕 炫耀 嘈杂 清晰

C.心神恍惚 安详 车辙 荒僻

D.专心致志 坐落 羡暮 琉璃

解析 A.苍—沧;B.滕—藤;D.暮—慕。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

B.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D.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

解析 “心想事成”应改为“急于求成”。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 )(4分)

B.地坛的每一棵树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C.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你只有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D.园子衰败但并不荒芜。

解析 B.“树”改为“树下”。C.“你只有”改为“只有你”。D.“衰败”与“荒芜”换位。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5.作者反复说“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作者到园子里去做什么?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到园子里去观察景物,在对景物的观察中获得对生命的感悟,即如何活的问题。

6.在作者笔下,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暴雨中的草木和泥土气味常有

什么情状?为什么是这样的?(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笔下的景物,既平静又鲜活,既清纯又灼烈,既明晰又模糊,既苍凉又微苦。这样写,是与作者的心境密切相关的。

7.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

8.下列对全文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尽管母亲希望儿子有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和儿子自己碰撞开的那条路的

内涵不同,但都需要克服艰难和付出坚忍。

B.儿子的任何不幸,母亲虽然不能代替,但这不幸却要成倍和几倍地加在母

亲的身上。

C.作者通过对母亲的怀念,歌颂了圣洁而伟大的母爱,课文结尾处的心理描

写,正深化了这一主题。

D.文中说“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这说明母亲不顾赤日炎炎,为了寻

找儿子而走过了很多路。

解析 此处的“路”应该不仅仅是具体的路。

答案 D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

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一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

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9.(1)第三段末为什么说“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反思的仍是世间的问题。(2)经过对命运、生命、死亡反复痛苦的思索,心灵获得了解脱。

10.(1)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的是什么根?”(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名榜”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困惑。(2)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增强文章的现实性。

11.(1)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答:

我与地坛练习篇九:我与地坛(节选)同步测试

我与地坛(节选)同步测试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坛(tán) 荒芜(wú) 宿命(sù) 剥蚀(bō)

B.炫耀(xuàn) 坍圮(pǐ) 嘈杂(cáo) 蝉蜕(chán)

C.熬夜(áo) 肆意(sì) 灼烈(zhuó) 譬如(pì)

D.姿势(zhī) 斟酌(zuó) 步履(lǚ) 教诲(h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甘之如怡 自我安慰 哀怨 截瘫

B.半途而费 窸窸窣窣 祭坛 雕栏

C.旁征博引 九坛八庙 安详 车辙

D.撕叫不停 骄阳高悬 倔强 羞涩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于在关键时刻只顾个人,不顾集体,_______________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

②每次布置任务,他总要找借口_______________。

③老吴_______________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儿也被他弄复杂了。

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_______________举行。

A.以致 推托 未免 改期 B.以致 推脱 不免 延期

C.以至 推脱 不免 改期 D.以至 推托 未免 延期

4.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高矗云霄的博格达峰上,成年成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春夏秋冬,它从上到下总是一身洁白。

(2)山谷两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首只见一线弯曲的蓝天,偶尔有几只山鹰掠过。

①披着雪白的大氅,戴着雪白的头巾②戴着雪白的头巾,披着雪白的大氅③峥嵘险峻 峰峦陡立④峰峦陡立 峥嵘险峻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5.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个女人早年十分俊俏,而今已经憔悴的脸孔,透着愁容,但她的丈夫一瞅她,她就竭力装作安之若素,露出一丝笑容。

B.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越来越多的人才在各个行业脱颖而出,真是沧海横流,显出英雄本色。

C.小明犯的错误并不是很严重,还没有触犯到校纪,不足为训。

D.1949年初,我人民解放军挥师华北,包围了北平。经过多次的谈判,我军与国民党北平守敌达成了城下之盟,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公园里很平静,因为这是金秋游园的最后一天,所以游人很少。

B.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上海市78名市场管理人员获得执法证,首批人才市场执法官开始上岗。

C.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为了让边区人民系统地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

D.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天,一场不幸的噩运突然降到石家的头上。

二、阅读部分(32分)

(一)阅读下面散文,回答7~13题。(18分)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宁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我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7.第三段末为什么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2分)

8.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2分)

9.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的是什么根”?(3分)

10.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行榜”作用是什么?(3分)

11.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12.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问。

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

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E.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7题。(14分)

两片秋叶

陈薇莉

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面。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蛟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我悲秋,我亦恋秋。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愁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地,不知葬身哪一角落。

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扉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体,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点儿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爱我,但他更爱大山——这使我气恼,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

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枫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生了要将这片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么?”那双洋溢着热热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爱,但也用不着为留它不住而无端发愁,即使到了秋,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何况春后面还有夏哩。

我于是将那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4.本文标题的“两片秋叶”,一片是_______________,一片是_______________。(均不超过8个字)(3分)

15.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其中不同之处是:前者: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2分);后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3分)

16.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道“我悲秋,我亦恋秋”。

①作者为什么“悲秋”?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2分)

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恋秋”?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2分)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 )

A.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慨叹人生的寂寞和短促,追求爱情的诚挚和高尚。

B.先借第一片落叶抒写惜春悲秋的情愫,后借第二片落叶表达对爱情的珍惜和追求,全以清新的文笔抒写了这样一段情绪流动的历程。

C.我在寻书过程中无意发现“他”的来信,发现“他”寄赠的红叶,是作者巧妙设置的一个促使感情转变的契机。

D.作者巧借汉字结构的特点,心上搁了秋,正是一个“愁”字,以表达自己对秋的留恋,所以说“我亦恋秋”。

E.作者运用对比的目的在于赞美第二片落叶,再由物及人,赞美“他”对事业的选择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参考答案

一、1.D 2.C 3.A 4.A 5.B

6.B(A.用词不当,“平静”一般指心情、气氛。C.“系统地”“宣传”,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D.“噩运”指坏运气,“不幸”与“噩”意重复,即定语多余)

二、(一)7.反思的仍是世间的问题。

8.经过对命运、生命、死亡反复痛苦的思索,心灵获得了解脱(“想顺其自然”或“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也可)

9.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困惑。

10.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增强文章的现实性(或针对性)(答“表明此文写作是有感而发”可得1分)

11.远离喧嚣(“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亦可);不与世隔离;恒久而辽阔;放弃荣华,

漠视恭维与强权。

12.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心中。

13.CE(A项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而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坛在我”,B项说那句话是“对生活的质问”,不对;下文“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及其下面一段中的一连串扣问表明,这句话应是对自己命运的扣问,D项说引号里的话是“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不对,它批评的是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

(二)14.树上飘落的枯叶 来自大山的红枫

15.以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 挤尽了热,将自身烧红,用生命给世界装点上红色。(意思对即可)

16.①慨叹如枯叶的人生;②怀念爱“我”然而更爱大山离“我”而去的“他”(意思对即可)

17.CE(A.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对比赞美第二片秋叶——红枫,从而赞美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燃烧与奉献;B.借第二片落叶赞美“他”,赞美燃烧与奉献;D.“心上搁上个秋”的意思是,当初“我”因不理解他的选择而伤感气恼,下文有我慢慢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之转变,正是“我”对“他”选择的事业有了新的理解,对“他”追求的生命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与地坛练习篇十:我与地坛教学指导与同步训练

《我与地坛》教学指导与同步训练

【课文背景知识】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3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7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为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验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字词综合运用】

生字

恪kâ 谨慎而恭敬、恪遵。易读错音与luò音混淆。

猝cù 突然,出乎意料,如猝然。本字与萃(出类拔萃)粹(纯粹)碎(碎石)易混淆。

隽juàn (言语、诗文)意味深长:语颇隽永,耐人寻味。隽又读jùn同“俊”相貌清秀好看如隽秀。

窥kuī ①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②暗中察看。

生词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改变。

熨贴:yù tiē贴切,妥贴。

坍圮:tān pǐ毁坏、倒塌。

灼烈:火烧、火烫般的。

【重点难点讲解】

重难点

1.作者以对生命理解。

2.母亲给作者生存的启发。

本文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生死的深切感受与超脱。作者在文中叙述了自己两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甚至“什么都找不到了”的迷茫和苦恼。正是这种迷茫和苦恼,促使作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地坛的“荒芜但并不衰败”使作者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在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这个事实的最终结果就是死,因此死就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这样作者的感情也由痛苦转而超脱了。

知识延伸检索】

关于“九坛八庙”的说法

老北京有“九坛八庙”的说法。所谓“九坛”是指天、地、祈谷、朝日、夕月、太岁、先农、先蚕和社稷诸坛,都是明清的帝后进行各种祭祀的地方。

社稷坛建立最早,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社稷成了旧时国家的代称,所以皇帝在皇城的西边北侧建起此坛,于每年春秋第二个月第一个戊日,到这里祭祀社神和稷神。

永乐十八年,在正阳门南侧建起天地坛,配有日月、星辰、云雨、风雷四从坛,当时是天地日月第一起祭礼的。到了嘉靖九年,在天地坛的大祀殿南建起圜丘坛(天坛),于冬至日祭天;在安定门外建起方泽坛(地坛),于夏至日祭地;在朝阳门外建起朝日坛,于春分日祭日;在阜成门外建成夕月坛,于秋分日祭月;并把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于每年正月第一个辛日“恭祀上帝,以祈年谷”,因此又称祈谷坛。清乾隆十六年改称祈年殿。

先农坛与天坛相对,是明永乐中建的,祭祀神农氏。自清雍正二年起,每年春季第二个月的亥日吉日,皇帝到这里,“躬行祀礼,亲御耒耒吕 ”。

太岁坛在先农坛东北,明嘉靖十一年建。因太岁是值岁之神,皇帝不仅每年正月上旬吉日和腊月末祭礼两次,而且在先农坛行躬耕礼后,也要到这里拈香。

先蚕坛为明嘉靖年间建,原在安定门外,后迁西苑东北角(今北海公园内)。每年春季的第二个月的已日吉日,皇后亲来祭祀并躬行桑礼,有时遣妃代行礼。

【课文阅读指导】

本文是作者生命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忠实的记录。不仅如此,在这里,作者还融入了对人生的大量的独特的思索和体验。巨痛之后归于沉静,躁急之后趋于成熟,一切都看得那么透亮、澄彻。无意作高深,却句句是禅悟是玄机;只想展示自己的卑微、脆弱,却让人感到生命的韧性和伟大;不为夸饰、炫耀(像是只讲给自己听),完全专注于坦剖和自责。舒缓的拾掇,把你带入一个感情世界,不经意中便跟你交流了他的悲哀、遗憾、追悔„„

作为人生絮谈,本文写得尤其沉静、真切、朴实、细腻。始终以他那不紧不慢的语气述说他对生命的冥想,哪怕是说到最痛楚的时候,也不流露情绪上的起伏,让你看到成熟的稳重。直如自语的交谈,显示出他毫无保留地坦荡和诚挚。

通篇没有什么惊世之语,但往往在拙朴的细诉中,却能不时涌出一个个隽永深长、意味无穷的语句:“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课文结构分析】

1.课文思路

《我与地坛》实际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前一个部分(1~7段) 主要说“我与地坛”,后一个部分(8~17段)则主要是说“我与母亲”,但仍与地坛保持着一种远远的呼应关系。“我与地坛”作者一路款款道来,似乎不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只着意于故事所引发的思考。故往往是在每段的开头才有那么隐约的寥寥的交待:“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的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尽管一笔带过,却提示了文章的思路顺序,同时,又成为之后大片意绪发散的出发点,使得散

漫的意蕴拢了起来,叙述上获得了“边叙边议”的效果。在这种方式下,作者的议论汩汩而出。后半部分的“我与母亲”则像是一种“意识的流动”,疏落的结构,“触发点”成为串连的线索,反复穿插、切换在回忆与现实之间,由一个意绪带出另一个意绪,但所有的意绪都始终指向母亲,从而把一些看似琐碎的思想片段贯穿成一个浑然的整体。作者几乎是以一种遥想的方式寄予他的心境。

2.课文结构示意图

【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验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本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阐释出哲理,赋予“地坛”这一古老事物以新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这一深邃命题的理解。

【课文写作特色】

本文言辞恳切、准确,感情真挚、深沉,立意新颖独到。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差chā 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B.强xiáng 强攻 倔强 勉强 强迫

C.宿sù 宿命 宿敌 一宿 星宿

D.隽juàn 隽永 隽语 隽秀 隽俏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荒芜 琉璃 炫耀 荒藤

B.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弥漫 捋着

C.窸窸窣窣 肆意雕琢 蝉蜕 哀败

D.祭坛 瞬间 落寞 慰帖

3.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上,填进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连贯最恰当的一句是

( )

只有到了这时候, ,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切。

A.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

B.我眼前才清晰幻现出纷纭往事

C.我眼前才幻现出清晰的纷纭往事

D.纷纭的往事清晰地幻现在我眼前

4.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A.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B.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C.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D.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5.选出下段话中加横线的句子的含义正确的项(多项选择)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 )

A.是母亲自我安慰;

B.是母亲暗自对“我”祷告;

C.是母亲给“我”的提示;

D.是母亲对“我”的恳求和嘱咐;

E.是母亲对“我”无可奈何的心理表现;

F.是母亲对“我”赞扬。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生命的暗示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驶过——

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意味吗?

③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吗?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④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⑤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⑥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⑦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 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并存。

⑧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利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⑨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的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生命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有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⑩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以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生命,这种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含有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我与地坛练习》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练习题 我与地坛主要内容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我与地坛练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我与地坛练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1945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