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如何让幼儿发现美

如何让幼儿发现美

2016-01-10 17:31:0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如何让幼儿发现美篇一:如何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如何让幼儿发现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如何让幼儿发现美篇一:如何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如何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1)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使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内在美,也就是心灵美。

●让孩子知道内在美的重要性。

●让孩子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2)在家庭中培养孩子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要珍惜孩子的爱心,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呢?

◆孩子爱心、责任心的培养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应从生活小事入手对孩子从严要求。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也就是从小就严格要求孩子不能依赖父母,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该自己去做。

◆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要让孩子学会爱,学会爱他人,只有会爱的人才有爱心。 ◆家长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4、在家教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父母要以身作则。

●多鼓励、引导孩子。

●珍惜孩子爱的表达

如何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1)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使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内在美,也就是心灵美。

●让孩子知道内在美的重要性。

●让孩子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2)在家庭中培养孩子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要珍惜孩子的爱心,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呢? ◆孩子爱心、责任心的培养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应从生活小事入手对孩子从严要求。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也就是从小就严格要求孩子不能依赖父母,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该自己去做。

◆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要让孩子学会爱,学会爱他人,只有会爱的人才有爱心。 ◆家长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4、在家教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父母要以身作则。

●多鼓励、引导孩子。

●珍惜孩子爱的表达

如何让幼儿发现美篇二:美的世界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美术课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观察

如何让幼儿发现美篇三:让幼儿在绘画中发现美、感受美

让幼儿在绘画中发现美、感受美

【摘 要】本文阐述了如何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绘画;美术活动;运用

幼儿绘画的过程是用心灵重新建构世界,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情感的过程。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在纸上留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都是他们表达情感的结果。因此,绘画便成了幼儿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所以在教学中以赏画于玩、学画于嬉、教画于乐为主导思想,培养幼儿在快乐中学会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兴趣,给幼儿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具体从下面几点谈一下:

一、激发兴趣,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关注儿童兴趣,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提供选择与创造的条件”。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是以线条,结构塑造形象的视觉艺术,美术以它的直观性,可观性,形象生动,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力,每个幼儿都好奇,他们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直接的形象体验,他们对看到的每一样新事物都会产生兴趣。于是幼儿园的整体设计、活动室及走廊的都采用了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各种绘画作品为装饰,在这些绘画作品中有老师的,而更多的是孩子们的作品,当幼儿置身于其中时,有的幼儿发出了赞美,有的发

出的是惊叹,而更多的流露出的是羡慕,所有这一切均激发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们有了画画的愿望和想法,于是美术活动区就成了他们喜欢光顾的地方,而我们的瓷砖墙就成了孩子展示自己作品的天地,在这里他们不用经过老师的同意就可以把自己画的每一样东西展示出来,在幼儿参与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幼儿活动时对美的理解及想象对他们技巧的表现,遵守循环渐进的原则,外界环境的布置参与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驰骋,也萌发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1)学会有目的地、整体地观察。在观察、欣赏中给幼儿美的享受,幼儿自发的观察往往比较盲目随意,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转移观察目标。一般来说,幼儿容易注意那些新奇有趣的事物,容易关注艳丽的色彩或奇特的外形等,常常以夸张的方法强调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整体和全局却视而不见或顾及不到。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观察,克服观察中的片面和零乱。如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社区,观察周围的各种楼房。孩子们发现楼房有正方形、长方形,有多层的、高层的,房顶的花样更多,有三角形、半圆形、梯形等,许多楼房排在一起高高低低、各种各样。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深入细致地观察房子的窗户、阳台等。这样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有利于幼儿比较全面了解事物,既能认识整体,又能认识局部,有时还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奇妙景象。

(2)学会比较物体的外形特征。我们在引导幼儿全面观察的同时,

还要培养他们分析、比较事物,迅速捕捉事物突出特征的能力。例如,大班画《美丽的树林》时,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树干、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自然界的景色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幼儿便能拥有敏锐的感觉及准确把握形象特征的能力。

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绘画创作。

(1)从游戏中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与乐趣。我们以游戏的方法进行绘画活动,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把绘画融入游戏中,在绘画时幼儿感到是在做游戏,他们的兴趣就高了,也不会感到害怕了,创造自己的绘画方法、特点,这样才能真正把幼儿的创造潜力挖掘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对幼儿的尊重。由于小班幼儿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的缺乏,幼儿脑中积累的表象极其有限,这样就会制约着他们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我们为幼儿选择绘画的内容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喜欢的、简单的事物。

(2)“教”学互动,以孩子为中心培养独立意识。幼儿在欣赏教师轻松自如的作画时,让他们有一种作画容易的心理暗示,使幼儿

增强作画的自信心,感到没有压力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还有我在为幼儿示范时一般只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恰当的示范表演。例如,在“小鸡”这一活动中,我的示范是一只母鸡和一只鸡蛋,因为幼儿在以前的绘画活动中已经掌握了有关画圆的技能,因此这一次活动我只重点示范了画“尖尖嘴”、“小小脚”,而鸡的各种动态则用语言提示:“小鸡从蛋壳里出来,它们会干什么呢?”,于是作品中出现了“小鸡在捉虫”、“小鸡在奔跑”、“小鸡做游戏”等各种动态,又如在“太阳”这一绘画活动中,我只示范画了太阳圆圆的脸,通过与幼儿一起讨论我们把太阳光当成是太阳的头发,让幼儿来为太阳设计发型,这时幼儿积极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于是一幅幅生动可爱的作品诞生了,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每个幼儿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机械枯燥的模仿。

四、提供多种材料,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提供多元的材料对孩子的艺术学习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指导,让孩子在技法练习中既放飞心灵又能切实掌握材料技巧。新颖的美术教育工具,刺激孩子的新鲜感,效果也很特别。如我们用罐头裹上小毛巾来画滚筒画,为鲜花灿烂的春天涂上美丽的色彩,孩子们大胆地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色彩进行涂色、创作,不仅有趣,游戏性质也很强,还给孩子们提供了合作的空间,当三幅色彩鲜艳的大型滚筒画《美丽的春天》完成时,孩子们欢歌笑语,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幼儿美术活动必须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必须反映幼儿的心理特征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兴趣,给幼儿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通过以上方法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愉悦的情绪对孩子在绘画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动手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幼儿觉得绘画是一件快乐和有趣的事,他们在绘画活动中自由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和五彩奇妙的世界,让孩子们在绘画中进一步发现美、感受美。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2]《幼儿园课程改革理论指导》.李志宇主编,北京:中国广视出版社,2003.9

[3]《二十一世纪幼儿素质教育:幼儿园“生活、学习、做人”课程》,吴颃琛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10

作者简介:

黄振霞,女,汉族,大专,兰州西站幼儿园,职称:一级幼教,研究方向:高级幼儿教师。

如何让幼儿发现美篇四:给予孩子发现美的眼睛

给予孩子发现美的眼睛

——浅谈如何让学生“有事可写”

[前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但每每谈及作文教学,老师们都接连摇头,纷纷感叹,实在是一“难”字无法形容。而学生一听到写作也是叫苦连天,大喊着:不会写。笔者认为,要解决学生“不会写”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什么 发现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能给予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笔者结合几年的高段作文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作文素材开拓的几点心得。

一、回归单元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性目标中,第一学段的作文训练定位是“写话”,第二、三学段的定位是“习作”。新教材体现单元教学思想,发挥单元教学优势,以单元为教学阶段,每一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每一个单元都包括写作训练。如果教师能从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出发,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利用单元习作的思考空间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以人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为例,这单元习作要求孩子们写一个最熟悉的人或者陌生人。写人物离不开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每一种描写都要体现人物特点,但孩子们写的人物往往性格不分明,棱角太模糊。我从外貌描写入手,让孩子们懂得:人物外貌描写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抓住人物最大的特征进行形象描写就行。

课前,我让孩子们写了一段描写爸爸外貌的话。课堂上,我故弄玄虚地说:“这节课我们来认认自己的爸爸。”同学们听了很兴奋,信心满满的样子。我稍加改动地大声读起来:

“我的爸爸有乌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眼睛炯炯有神。”

听完后,班里站起来6个孩子,都说是自己的爸爸。我笑着说:“那这个就是‘抢着要的爸爸’了”。

“我的爸爸有一个明显特点:胖。他脸胖,手胖,那肚子更胖,十足的大西瓜。”

听完这段话它的主人冯煜雯站起来了。我让孩子们分析,为什么她能一下子认出自己的爸爸,而刚才的爸爸大家抢着认?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她爸爸有特点——胖。”我及时肯定,并补充说:“人物外貌描写不光可以写容貌,还能写表情、服饰等。只有抓住了人物最大的特征,人物才能形象逼真。并且外貌描写不需要全方位描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讲解完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再写《我的爸爸》。这次孩子们再也不会抢着认爸爸了,因为他们的爸爸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的爸爸最大的特点就是鼻子塌,塌得如同一滩水一般。远看的时候,鼻子塌的特点是最明显的。冬天,爸爸的塌鼻子就会喷出一阵阵白气,像极了以前火灶冒出的白气。说真的,我倒是蛮喜欢爸爸的塌鼻子的,因为塌鼻子中充满了父爱。——胡晨辉

爸爸很瘦。他的肚子瘪瘪的,腿比我还细,几乎没什么肉。更瘦的是爸爸的脸,眼睛深凹着,显得鼻子特别挺。两颊上根本没肉,像极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爸爸已经瘦到骨子里了,真希望爸爸吃得胖些,身体健壮些,这样才好啊!——陈慧豪

看,一次巧妙的“认爸爸”让同学们直观地明白:外貌描写必须体现人们特点,只有抓住了典型学生笔下的人物才会丰富而饱满。以此类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亦是如此。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单元习作教学的细化、优化、侧重化,单元习作就能成为写作的最好素材,就能成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二、插上“想像”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

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专门安排了童话专题,收录了《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幸福是什么》、《小木偶的故事》四篇童话,希望通过这单元的学习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童话王国中自由翱翔。

为此,这单元的习作教学我仿照张祖庆老师指教的《学写童话》进行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如何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展开。用看图想象作为开端,提出想象性问题:1、云朵面包怎么吃呢?2、谁敢吃云朵面包,吃了云朵面包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3、云朵面包怎么会跑到餐桌上的?4、云朵面包什么味道?5、云朵面包是怎么做成的?孩子们看到这些问题都充满了好奇心,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云朵是晚上没睡好,不小心失神从天上掉下来的。吃了云朵面包的人一定会飞起来的。——严烁

云朵面包是因为太胖了才掉下来的,她到餐桌上后想通过被人吃掉几口的方法变瘦。——冯佳莹

我觉得是个巫师变出来的,诚实的孩子吃了之后身体变红色,而不诚实的孩子会变黑色的。——冯煜雯

我想云朵肯定是个淘气的孩子,自己犯错了怕被妈妈骂,就偷偷溜下天空来玩的。这会儿她妈妈正到处找她呢!——章倪萍

孩子们这样的回答让我欣喜若狂,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啊,这哪是成年人能想得到的呢?接着,我以《巨人的花园》为例,让孩子们明白:童话故事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还要一步步地写下来,把最精彩的部分拉长了写,次要的部分简略地写甚至一笔带过。最后展现在我面前的就是孩子们通过自己想象编写出来的故事。我想这样的童话写作不应只在这个单元中提倡,而应该时时刻刻存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因为:童话,就像一个太阳,让整个人类有了长大和生活的光亮。童话牵着日子的手,生命就很像童话了。——梅子涵

三、活用“生活”素材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生活的含义应是广义的,可以分为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较之于孩子,无疑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占了主要地位,因此充分利用孩子的学校、家庭生活经验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老师们常常让孩子写周记,希望孩子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水平和生活认知能力。可是孩子们却不这样想,我让孩子们谈过对写周记的真实想法:

我真的不知道写什么。周末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上班,我待在奶奶家,奶奶根本不让我出去玩。我一个人在房间自己跟自己玩,能写什么呢?——张麒彪

我也知道每周写跟朋友玩耍的事情很单调,但是我真的想不到其他可写的了。——傅浩梁

为什么老师每周要布置周记的作业呢?其实并不是每周有东西可写的呀。——冯靖峰

写来写去就那么点事情,有什么好写的。——冯海斌

像这样的抱怨还有很多。从孩子们的想法中我发现,他们对周记的认识存在偏见。他们认为周记记录的必须是周末在家里发生的事情,从没想过这周班级中发生的事情,也就是学校生活也能作为写作素材。所以我让孩子们回忆最近班级中有什么不好的现象。班长马上站起来说:“最近班里同学老爱给别人取绰号,葛大妈啊,单面胶啊,挺难听的。”我突然眼前一亮,这就是很好的素材啊,可惜同学们并没意识到这个“美”。我微笑着说:“孩子们,取绰号可不是乱取的,是有很大的学问的哦!你看《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那绰号可都是大有来头的。‘及时雨’宋江;‘母夜叉’孙二娘;‘花和尚’鲁智深;‘小李广’花荣„„每个绰号都与人物性格相符,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你们为同学取绰号,如果将绰号的由来、含义都写下来,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吗?像这种班级中发生的小事也能作为写作的素材。我想,这样你们的周记中就有东西可写了,因为我相信,你们每周都会发生很多趣事的。”

孩子们一听就忙开了,相互商量、交流,理直气壮地解释他取的绰号的用意。这周的周记也是妙趣横生:

陶鹏杰是我们班最聪明的人,每次上课再难的问题他都能答出来,老师最后的“救星”就是他。而且他知识面特别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真是太让人崇

拜了,所以,我叫他“陶博士”——姚雅妮

葛宇杰算是班上最爱哭的人了,一点小事就要哭鼻子,用我妈妈的话就是“眼泪太不值钱了”。我叫她“爱哭葛”,希望她能勇敢一点,能以这个“绰号”作为警示。——孙叶青 此后,批改学生的周记成为我最大的乐趣,不仅因为能从孩子的周记中了解班级近况,更因为那些五花八门的乐事、趣事:《“养蚕”风波》、《同桌冤枉了我》、《学具成为“好玩具”》等,每一篇都让我感慨万千,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闪光点等待我们去发现,只有“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丰富多彩,孩子的文章才能精彩纷呈。

四、发挥 “美文”效应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面对植物的种子,我们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构建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

我喜欢看美文,所以我经常给孩子们读美文,每期的《青年文摘》、《读着》都是我朗读的对象,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们也能写出这般清丽脱俗的文字,也能创就这般勾人心魄的文章。但是一直以来孩子们都只能听不会写。于是我换了个方法,每天抽空给孩子们讲一句美文。直到那天我不得不在心中惊叹:美文的力量真大。

“一床棉被没有叠,一束阳光有滋味,一条小鱼戏着水,一朵鲜花梦中睡。幸福就是忙碌中的清闲,繁杂中的简单。”这是我给孩子们讲的其中一句美文。让我欣喜的是那周陈慧豪的周记《幸福是什么》的结尾,赫然引用了这句话,读起来那么自然,那么贴切。也因为这句话,整篇文章令人回味无穷。受她的启发,我让孩子们准备了一本“美文本”,将我讲的或课外看到的美文美句都收录在这本子上。我想,这其实是能让孩子们的文章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好方法。

慢慢的,孩子们的文章越来越精彩,特别是结尾部分,总能让读者浮想联翩——

面对无奈、面对挫折,充满向往、坚忍不拔的人才能走出一条路来,这条路虽不笔直却一直想前。

如何让幼儿发现美篇五: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姚哥庄小学二年级二班

教学目的:

1、指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发现美,培养孩子的内在美。

2、让家长重视和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

教学重点:

如何采取多种手段教育孩子,实现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教学难点:

使家长理解孩子“爱心和责任心”的表现,积极引导支持,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剖析案例。

(一)、学习案例1.

1、与家长一起分享案例《乡下表妹真老土》,看完这个案例,不知大家有何感想?如果你的孩子这样,你会怎么做?[家长自由交流意见]

2、孩子的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件事情的?案例中的妈妈,最初只是注重女儿的外在打扮,没有教会孩子发现美,感悟生活,因此在女儿的世界里,穿得漂亮就是美。妈妈后来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宝贵的,为了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妈妈以经典的公益广告为切入点,采用情景教育法,教育引导女儿去发现美。

妈妈的教育让芳芳彻底改变了,芳芳要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

3、跟家长一起走进专家课堂让家长明白,如何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1)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使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内在美,也就是心灵美。

●让孩子知道内在美的重要性。

●让孩子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2)在家庭中培养孩子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习案例2

1、与家长一起分享案例《妈妈,我也要捐款》,共同交流,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你会怎么做?[家长发言]

2、案例中孩子的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件事情?【部分家长已经能从案例中找到答案,去学习人家的教育方法了】

3、跟家长一起走进专家课堂,让家长明白:要珍惜孩子的爱心,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呢?

◆孩子爱心、责任心的培养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应从生活小事入手对孩子从严要求。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也就是从小就严格要求孩子不能依赖父母,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该自己去做。

◆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要让孩子学会爱,学会爱他人,只有会爱的人才有爱心。

◆家长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4、在家教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父母要以身作则。

●多鼓励、引导孩子。

●珍惜孩子爱的表达。

●至少每学期带孩子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5、孩子应该怎么做呢?

◎学会爱自己。

◎学会爱他人。

◎学会爱集体。

如何让幼儿发现美篇六: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2014年3月总第310期

幼教园地

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蔡燕玲

福建(厦门市第八幼儿园,

厦门

361004)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指出,现实的教育误区往往是教师“重技能,轻感受”,从而让幼儿失去了对艺术的兴趣。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我意识到,幼儿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影响着他们的一生。为了使幼儿健康、和谐、全面地成长,我们要运用艺术启蒙、

教育幼儿。现在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刚工作时,我让班上的幼儿画画,一般都会事先准备一幅范画,让他们模仿,把轮廓按要求画下来。这导致所有幼儿画出来的画几乎一样,只是图形大小、颜色差异而已。这些问题我也反思了很久,后来学习《指南》以后,我才知道要尊重幼儿,

不能够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让幼儿模仿自己的画,在幼儿下笔时不应干涉,而应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尊重他们的想法。

这次上考核课,我让幼儿学习小瓢虫飞的动作。打破之前上课的常规,我引导幼儿除了往上飞,还可以有各种各样飞的动作。在课前让幼儿观察PPT上的瓢虫,它们姿势各式各样,小朋友也纷纷议论,在学习动作的时候,我有针对性地问幼儿:案。接着,我为幼儿展示各种瓢虫飞的动作,并请幼儿做示范。在音乐活动结束后,

我惊喜地发现,幼儿的动作不再是纯粹模仿,他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不再是单一的动作,有的往左边飞,有的往右边飞,还有的停在自己的身体上或飞到了好朋友的身上。幼儿的表现让我感觉惊喜又高兴。

艺术并不是对经验世界的描绘或是复写,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露。在现在的幼儿园里,教师常常会忽略幼儿的情感,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重要的技能技巧作为重点加以传授。

现在,我们班的美术活动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方法单一。以绘画活动为例: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都是先看教材和目标,随后再让幼儿参照范画作画,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再添画一些小花、蓝天、小鸟、太阳等,以丰富画面。幼儿在画面上相似度极高。第二,外部资源单一。没有给幼儿提供足够的周围环境让幼儿走走,

看看,亲身体验。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应该认真地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专家级教师学习与交流,大力提高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这是重中之重。

兴趣培养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前提。如在艺术教育

中,我常用赏识、赞扬的口气肯定幼儿:“你的动作真好看,你是独一无二的。”类似的话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开展了“小瓢虫飞”的活动后,我要求幼儿用圆形画出瓢虫的身体,一个幼儿就画了正方形的身体,

显然,大家就开始笑他的画难看,但我却鼓励他,耐心地倾听他的想法。这个幼儿得到了肯定,没有灰心,却在以后的绘画活动中表现得更加积极,在画画中不断创新及进步。

幼儿艺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

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在课上,我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为他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在活动“瓢虫”中,我从多方面引导幼儿想象,并与他们一同进行讨论,最后幼儿带给我很多惊喜。

《指南》中提到:“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大自然和社会文明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创造美。”教师应给给幼儿一双发现的眼睛,使之通过季节的交替感知四季的色彩美:

丰富的颜色、不同的色系、色彩的变化等;通过观察各种植物感知形态美:圆形的饱满、方形的规矩、直线的挺拔、曲线的流畅;观察校园环境,引导幼儿感知师幼创造美的乐园。

“发现”需要“精心”。在教学活动中,“美”需要教师精心预设,让幼儿在体验中发现。教师要精挑细选每一个活动中的范例,给幼儿充足的时间欣赏,让其自主表达感受,教师给予审美提升上的支持。有人曾经说,多看看优秀的作品、多听听专家的讲解,也就会看、会听了。

以上是我学习《指南》的一点心得,在以后的艺术教育上,我们要起到启发和辅导的作用,给幼儿一片更广阔、更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以拓展幼儿的思路,提高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昆映.开展幼儿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J].云南教育,2006(5):47.

[2]刘依依.浅谈幼教认识上的误区[J].学苑漫步,2010(10).

·243·

“你们想想瓢虫可以怎么飞?”幼儿给了我很多丰富有趣的答

如何让幼儿发现美篇七:让孩子透过音乐发现美

如何让幼儿发现美篇八:发现美的眼睛

幼教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摘 要】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美是一种心灵体——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培养学前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是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幼儿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力和活跃的审美创造力的基础。激发幼儿产生审美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幼儿 审美能力 培养 重要性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由此可见,从小让幼儿接受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幼教工作者该如何对幼儿实施审美教育呢?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谈。

一、幼师自己的外在美

教师的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也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

我们幼师的外在仪表美是赢得幼儿信任的第一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别看刚入园的小孩3、4岁小小年纪,其实他们已经有了基本的欣赏美的能力,动画里的美羊羊长得美,花园里的小花开的美,鱼缸里的小鱼游的美,五颜六色的气球飞的美。而我们教师的美是通过自己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着装打扮得体来展现在幼儿面前,并影响着他们。记得同事张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年,新生幼儿刚入园的时候,有个孩子哭了,于是张老师就去抱她,可是小孩拒绝了,说:“你不好看,我要好看的那个老师抱。”当时张老师特尴尬,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孩子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事后,张老师找到了原因:自己这天的衣服是灰色的,自己也没怎么打扮,头发蓬乱没有梳理整齐。当然,教师的美也包括内在美,语言的甜美、动作的轻柔、态度的和蔼等等。

二、在大自然中培养幼儿发现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游戏,从娱乐中玩,从玩耍中学。美丽的色彩刺激孩子的视觉器官,能够引起孩子感知事物的兴趣,从而产生探究事物的欲望。我园地处农村,万紫千红的大自然孕育着无穷的色彩,为了让孩子正确感知色彩,感知色彩间的变化,我们就把大自然作为我们的课堂。春天到了,我们就带着孩子们去寻找春姑娘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孩子们马上发现小草长出了绿绿的嫩芽芽,柳条儿也冒出了绿叶儿,红红的桃花开了,小燕子穿着黑白色的小袍在天空中飞来飞去,蝴蝶带着鲜艳的色彩快乐地飞舞,看到这里孩子们也学着小燕子和蝴蝶飞了起来。夏天到了,我们去葡萄园欣赏葡萄,那一挂挂的绿色馋的小朋友口水都快流了出来。菜园里各个品种的蔬菜:红萝卜、白萝卜、圆圆的南瓜、长长的豆角总让孩子们看不够„„。在一年四季的交替过程中,同样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色调,也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教师在有效地利用自然素材的美,引导幼儿去感受去发现,并用彩笔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形成色彩美感。

三、环境布置渲染幼儿感受美

1、幼儿园方面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该与教育相结合 ,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布置教室,将孩子们动手创作的好的美术作品陈列在教师的一角,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激发他们创作的愿望。我在布置教

室时凡孩子视觉所能触及的范围都尽可能使之充满美感。在元旦时,我剪了一些彩色皱纹纸,将它装饰在灯上、墙上,孩子们对此欢呼雀跃,“真好看、真好看,像彩色雨”,这是孩子们的自我欣赏。用吹塑纸做出小动物,用彩纸折出各种手工,这些设置在孩子周围的艺术品,是我有意识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2、家长方面

环境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他们创设美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经常感受环境中的美,可以通过熏陶和感染,唤起他们对美好的事物的情感和兴趣。比如我们可以在家中,利用家庭的物品摆设孩子喜爱的玩具,培养他的审美观。或者是父母可以在孩子的房间里画一些好看的墙画,然后构思一个完美的主题画在墙上,比如是画一片大草原,蓝蓝的天空下一片翠绿的草原,是那么的辽阔。父母和孩子都好像一起到了大自然中,亲临接触了大自然一样。

四、在文学作品欣赏中感悟美

欣赏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听故事、散文、诗歌,观看木偶剧、动画片等。这些活动都是幼儿喜欢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活动。

在实验的初期,我从让幼儿体验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入手,选择了与关爱他人相关的故事、诗歌、歌曲等教材。如故事《小熊请客》、《三只蝴蝶》、《微笑》、《萝卜回来了》等,歌曲有《让座》、《迷路的小花鸭》、《对不起,没关系》等。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将作品中的事情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启发幼儿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例如:讲述故事《三只蝴蝶》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喜欢三只蝴蝶吗?为什么?”“如果你是花朵,你会怎么做?”通过幼儿的讨论,再让他们进行角色表演,从中体会三只蝴蝶互帮互助的美好情感,感悟出故事中的人物的心灵美。

结合生活实际,我给孩子们提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幼儿园的皮球只有二十只,可我们班有三十多名小朋友,大家在玩球时应该怎样做?”大家都说要想故事《萝卜回来了》中的小动物们学习,要互相帮助,朋友之间要想着对方,关心对方。从此以后,班上幼儿不但学会了谦让,而且还经常主动地去帮助幼儿园其他班级的弟弟妹妹们,如:看见小妹妹哭了,他们会帮她擦眼泪并且安慰她。有小朋友跌倒了会主动伸出手将他们扶起„„,美的故事在孩子们的身上有了新的延续。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幼儿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园内生活各个环节中去注意发现、挖掘,引导幼儿从生活细微处去感受美的存在,扩大其审美视野,提高其认识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沈慧洁 幼儿文学欣赏中的审美教育 教育导刊1992年02期

肖育林 试论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09期

李 贞 试论幼儿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02期

如何让幼儿发现美篇九:教会孩子发现美、欣赏美

教会孩子发现美、欣赏美

曾听一位著名艺术家提出过这样一个论断:“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欣赏是情感中最为复杂的思维活动,其价值是任何艺术技巧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欣赏往往能够决定学生的爱美、审美和向往美得取向。然而,目前的美术欣赏教学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直观感受的感性层面,方法和形式也不够丰富,本人认为应该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来拓展欣赏的空间。

一、欣赏离不开特定的人文环境

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只讲技法,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回归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含义。

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相关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秦俑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在欣赏它们的能够使都要加以灌输,使他们明白任何一件艺术品和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以历史和当时的时代为创作基石的,了解了它们,艺术家们赋予作品的情感才能够源源不断的传递给你 。就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例吧,作品的题材来自《圣经》中关于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画家描绘了耶稣

殉难之前和12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当耶稣说了“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后,12个门徒表现出了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画家也通过自己高超的技巧巧妙地使叛徒犹大处于一束逆光当中,其余的门徒则被一束明亮的阳光笼罩,以此来表达自己鲜明的个人情感。作品无论技法和情感都以歌颂耶稣的伟大人格,鞭挞叛徒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为主题,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爱和憎。通过对该作品情节的介绍和主题的阐述,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意义和欣赏画家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师也应尽可能创造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作品意境的体验。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飘渺意境。又如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虾》时,教师可以轻声吟起齐白石的诗:“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尽快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来。

二、更贴近生活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说法并不为过,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我们可以给学生创造出更广阔的欣赏空间,走出书本,走出离我们太遥远的那些艺术家前辈们的情感世界,来到我们耳熟能详的校园、小区、大自然中,去寄托我们自己的情感,去发现我们自己的世界。

我们可以带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让他们重新审视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或是每个人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校园一隅进行全方位观察,学生会以一个小艺术家的角度在对他们原来就比较熟悉的审美对

象会产生新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发现。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宗教寺庙、园林、民居;或者来到野外,那皑皑的白雪、盛夏的骄阳、雨后的蜗牛、秋风中的红叶„„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也为他们提供着寻找美得给养。

我们可以回归自我。欣赏是一种很令人纠结的活动,既主观又客观。除了我们去发现本身存在的美之外,我们还可以创设各种条件,以学生信手拈来的生活背景、环境为载体,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例如,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服装的色彩配置、贺卡的制作、居室的布置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美的快感。

三、赢得一双慧眼

我认为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具有一双会“看”的眼睛比单纯的技法传授更为重要。然而在实践中,美术欣赏者的欣赏自主权却常常被我们无意识的包办了,欣赏课成了讲评课,学生只是被动的被我们灌输着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宣泄,技法的优劣。我们最不应该忽略的那就是他们对美的独特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所以要打破这种包办,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让他们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艺术灵感去赢得一双会“看”的眼睛,我们只是他们去“赢得”的路上的一位微不足道的搀扶者。

四、各种感官辅助运用

教育心理学中曾有过这样的统记: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25%.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记忆65%。因而把美术欣赏弄成从嗅觉、听觉、触觉等方面一起去建立体验的过程。

记得书中提到西班牙画家米罗在学校学习时不大“循规蹈矩”。有一次老师让他以“杯子、苹果”为题完成一幅静物写生的作业,喜欢求异的米罗却完全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把画画成了“绮丽的黄昏”。于是,米罗被罚整整一周蒙着眼睛去上课,上课的内容是用手触摸实物,再凭自己的记忆作画„„有意思的是,老师的这一“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却改变了米罗,不但没有泯灭他对艺术的感悟却大大激发了他对形体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后来的日子里,米罗逐渐悟出了绘画的真谛,成为一代画坛巨匠。可见任何感官对艺术的感悟都不是独立的。

五、学会有疑问的欣赏

疑问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维,在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个性和创造能力能不日新月异吗?

所以在欣赏前,教师应该先围绕作品的特点创设几个能激发他们思考欲望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的同时解决问题。如,你看见了什么?作品是怎样表达画家的某种情感的,作品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有这幅画你会把它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等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帮助他们集思广益提出更多的问题。

以《海底世界》一课为例,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海底世界的各种生物引出主题、通过欣赏激发他们对海底生物的兴趣,接着问题来了:“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地方呢?”大海是学生们最热爱、最熟悉的事物,因此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一问题,由此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最后,一堂美术欣赏课就在余味和悬念中结束了。

六、还给孩子们一个交互式平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所得到的感受肯定是见仁见智的。虽然,由于受经验和能力所限,他们的看法也许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 和认可。所以放下我们手中修枝剪杈的剪子,还给学生分枝生杈的天性。

在每一节美术欣赏课结束后,当学生们离开课堂,并不意味着他们欣赏的停止,他们仍然在继续回味,继续思考,继续用他们的眼睛观察身边所有关的事物。因而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畅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倾听不同的思维观点和评论。还可以让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士介入讨论,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营造美的气氛也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捷径:在欣赏过程中还可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收集与作品内容有关的材料背景,制作成vcd格式的文件。如在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时,可以先播放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风光电影片断,再慢慢按时间顺序出示经过调节的

如何让幼儿发现美篇十:幼儿中班艺术说课:让美走进孩子心中

幼教中班美术教案

让美走进孩子心中

生活中的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怎样让孩子去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去深思和反省的。艺术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集中展示和表现出来,让孩子对美有更鲜明的感受和更深刻的体验,是幼儿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纲要》中对幼儿艺术教育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大班艺术教育活动《花儿与蝴蝶》正是王老师在新《纲要》理念的指导下所做的努力与尝试,为我们研究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一、情景的精心设置,为幼儿创设了三维空间美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树上长出了嫩叶,地上开满了鲜花。在优美的《梁祝》乐曲中,美丽的“花儿”(角色)和“蝴蝶”(角色)在翩翩起舞,嬉戏玩耍。)

活动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每一个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凝神屏气,睁大好奇的双眼,感受着眼前的一切,而这,只是幼儿园的一种惯见的教学方式—情景表演,却发挥出了奇特的魅力,是因为教师给它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美感。一是场景的设置及角色的装扮给了孩子视觉上的美,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美;二是《梁祝》音乐给了孩子听觉上

的美。我们也许担心:孩子听得懂名曲吗?但我们不能否认,孩子没有理由拒绝美的东西,优美、抒情的乐曲同样给人以美的享受。三是精彩的表演与整体的和谐给了孩子知觉上的美。教师精心创设的三维空间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美。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和训练幼儿“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去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马克思)。感受美是美育的基础,感受是表现的前提,幼儿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对美的情趣。培养幼儿的感知力,教师必须引导幼儿去亲身感受,必须以直观的、具体的美去打动幼儿的心灵,使他们对美的形式和表象由感受到欣赏,从而激发表现美、创作美的兴趣。王老师正是抓住了此特征,精心设计了这一环节,为后面的创作活动作了成功的铺垫。

二、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给予幼儿和谐的环境美

这是所提的“环境”,是指心理环境,请看下面的几段对话:

师:你认为蝴蝶漂亮吗?

幼:漂亮

师:哪儿漂亮?

幼:我认为翅膀是最漂亮的

我认为是蝴蝶身上的花纹......

师:你想把自己打扮成谁?

幼:我想扮成花儿

师:那你准备怎样做?

幼:......

师: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怎么样?你想干什么?

幼:我想跳舞

我想散步......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蹲下来”和孩子对话,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耐心地倾听,并努力理解他们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内心的意愿。《纲要》中要求“教师的态度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的可亲、可爱、可信任、可依赖便是心理环境中最基本的“建筑”,给孩子舒适、欢心和自由的感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可以展开想象,放飞思维。《花儿与蝴蝶》中,师生融洽,气氛和谐,教师精心营造的“美”的氛围,让幼儿充分体会到了快乐学习,学习的快乐。

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表现的机会,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美。我们都知道,艺术活动须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和需要,提供均等的表现机会。《花儿与蝴蝶》中教师按新《纲要》要求,为让每个孩子都有动脑、动手和表演的机会,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

工具类:剪刀、铅笔、水彩笔、胶水、固体胶、胶带、别针

材料类:白纸、彩纸、亮纸、旧挂历纸、旧报纸、硬纸板、皱纹纸、旧纱巾、丝巾、围巾;各种颜色的线等

在进行美工活动时,每个孩子既使是能力最弱的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浩瀚好画画,就画个漂亮的蝴蝶,做个头饰戴上;小坤就用皱纹纸做个美丽的花环;亚雯呢,就拿纱巾别在两只小胳膊上,扇动着“翅膀”飞来飞去;思雨喜欢折纸,于是就用彩纸折了蝴蝶背在背上......孩子们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专注于自己的作品中,甚至没有一个孩子在打闹,没有一个孩子不欢乐。

由此看来,美工活动确深受幼儿的喜爱,而且意义重大,对于发展幼儿手、眼、脑的协调性、手的灵活性以及形象思维能力都有良好的作用。但它必须依靠物质材料,与材料的接触过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感觉经验,通过改变材料表达美的情感。有心的教师往往不忽视这一教育契机,不辞辛苦为孩子准备种类众多,数量够多的材料,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玩玩做做中,学到知识,开发智力。让每个孩子都有选择的权力,表现的机会。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美昭然于众。教师爱孩子,那就关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教育好孩子,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不同的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如何让幼儿发现美》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如何让幼儿发现美”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如何让幼儿发现美"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198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