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2016-01-10 17:51:5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篇一:2010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章节习题及答案详解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篇一:2010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章节习题及答案详解

2010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章节习题及答案详解: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2.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 )。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影响 D.直接影响

3.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4.集体是群体发展的( )。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5.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6.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7.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8.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9.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

10.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1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1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3.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14.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

15.在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正式群体就是( )。

A.校领导班子 B.教研组 C.班集体 D.教学督导组

16.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之间存在(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不确定

17.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18.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19.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D.真正目的

2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2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2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2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2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25.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

26.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 C.过度学习 D.疲劳和厌烦

27.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28.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二、填空题

1.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_____。

2.课堂管理______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3.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_____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4.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_____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_____的过程。

5.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_____、学生和______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程度。

6.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______和______三种类型。

7.______、_______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8.课堂的三大要素包括学生、______和______。

9.课堂结构包括课堂________与课堂_______。

10.课堂情境结构包括______、课堂常规的建立和______。

11.课堂教学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及教学过程的规划。

1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______和不成文的_____。

1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__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14.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__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15.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____。

16.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___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17.非正式群体在学校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______。

18.人际交往的工具可概括为______和______。

19.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称为_______。

20.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实现的___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21.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___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22.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归纳为______问题行为和____问题行为。

23.美国心理学家奎伊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成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类型。

24.我国学者一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______、行为过度和______三种类型。

25.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___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26.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__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7.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____、反应迟钝为特征。

28.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___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三、筒述题

1.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索。

2.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3.简述群体的特征。

4.简述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发生影响的因素。

5.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7.简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四、论述题

1.群体动力的表现。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处置和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3.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如何建立一个好的班风?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见学习精要。

2.D。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影响,见学习精要。

3.A。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

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见学习精要。

4.D。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但并不是最终结果,最终结果是要完成一定的任务,实现预定目标。

5.B。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6.B。见课堂纪律的定义。

7.B。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见学习精要中的定义。

8.A。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方向和范围,见学习精要。

9.B。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行动一致,见学习精要。

10.A。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见学习精要。

11.B。见学习精要中人际关系的定义。

12.D。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见学习精要。

13.D。群体规范是指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

14.B。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课堂气氛,见课堂气氛的定义。

15.C。在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正式群体就是班集体。

16.A。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之间存在正相关。

17.A。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连锁性感染。

18.A。竞争有可能会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见学习精要。

19.C。竞争有也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性,见学习精要。

20.B。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见学习精要中课堂结构的定义。

21.B。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见学习精要。

22.D。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23.D。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学生座位的分配,见学习精要。

24.A。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以及教学过程的规划,见学习精要。

25.D。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以防止疲劳和厌烦。

26.D。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疲劳和厌烦

27.D。问题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28.B。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把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二、填空题

1.课堂情景 2.始终制约 3.持久地 4.人际关系教学目标

5.教师课堂情景 6.消极的对抗的 7.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8.学习过程学习情景 9.情景结构教学结构

10.班级规模的控制学生座位的分配 1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

12.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 13.群体规范 14.固定的编制

15.正式群体 16.联合群体 17.同龄群体

18.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19.人际关系

20.传递信息 21.认知协调 22.扰乱性心理

23.行为型人格型情绪型 24.行为不足行为过度

25.软情景 26.恬静与活跃 27.心不在焉

28.失控的气氛

三、筒述题

1.(1)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

(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其次,班级越大,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凝聚力。

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篇二:心理学题

1.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3.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5.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6.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7.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8.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内部学习动机 6.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外部学习动机 10.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形式训练迁移说

1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12.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操作技能31.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智力技能

1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1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元认知策略

1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1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7.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18. 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19.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比较稳定的

20.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1.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22.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23.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4. 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25.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 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27.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8.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29.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30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

31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

32 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

33. 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4. 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相类似 35.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要花多少时间 36.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教学事项

37.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38.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直接的影响

39.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40. 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41 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42. 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43. 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是权威意见

44 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连锁性感染

45.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46.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方向和范围 78. 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行动一致

47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

48 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49. 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50. 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2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3.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86. 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87.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4 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5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6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7.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8.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影响 9. 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教师的行为表现

10.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教学过程的规划

1. 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

2. 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

3. 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疲劳和厌烦

4 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问题行为9、5. 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也有问题行为

6. 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7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8 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

9. 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

10. 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程序

1. 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2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3 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很不协调

4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5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6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7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 与差异性。

9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

10自我意识包括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 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

1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2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 、自我追求等。

3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

4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

5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6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 (撤消惩罚) 之分。 7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8、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9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 处理和转换 。

10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 。

20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 、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 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 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 。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 。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

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 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 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 准备状态 或反应倾向性

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 通过个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认识与体验 ,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 ,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与过程。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分类诊断 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 心理困扰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 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 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

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

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 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 ,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 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 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 ,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 、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 ,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正式群体

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剥夺学习权利等手段。

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 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

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 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 、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 、反应迟钝为特征。

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 、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 ,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 、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97、 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的过程。

1、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 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 人们心理特征。 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

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题。 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 、是非题、匹配

题、填空题等。

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

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1.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2.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十四大)。

3.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教育制度)。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5.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五四制)。

6.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活动)。

7.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 8.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10.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瓦·根舍因 11.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教育无目的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16.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教育学)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地方)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道德意志)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实质教育论)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11.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清末)

14.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 15.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6.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1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18.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雅典教育 )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创造性)

7.教材包括(教科书CAI软件教学参考书)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 )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军事体操教育)

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二、多选题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 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以业余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短期为主)。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 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三、名词解释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篇三:教育心理学试题与答案3

教师公招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 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 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 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 [ A]

28.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29. 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 (7.1)

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8.1)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 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 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9.1)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

39.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 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

42.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D]

44.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 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

46. 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

47.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B]

48. 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11.1)

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 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 (12.1)

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

57. 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 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 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D.合作学习策略 [A]

60. 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C]

63. 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 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 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

66. 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13.1)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 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 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

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篇四:教育理论习题 含答案(2)

选择题——————阶段总结61.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62.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C]63. 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64. 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65. 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66. 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13.1)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67.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68.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69. 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70. 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71. 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72. 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73. 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74. 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75. 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76.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77.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

的课堂行为划定了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A]78. 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B]79. 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80. 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81. 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82. 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83.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84.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85.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86. 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87.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88. 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C]89.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90.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91.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92. 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93. 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C.学生的学习方式 D

.学生座位的分配 [D]94.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95. 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96. 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97. 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C.过度学习 D.疲劳和厌烦 [D]98. 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99. 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篇五: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客观题部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 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 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 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 [ A]

28.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29. 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 (7.1)

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8.1)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 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 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9.1)

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

39. 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 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

42.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D]

44.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 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

46. 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

47.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B]

48. 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11.1)

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 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 (12.1)

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

57. 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 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 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D.合作学习策略 [A]

60. 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C]

63. 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 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 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

66. 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13.1)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 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 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

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篇六:2015继续教育学习初中英语测试答案

2015继续教育初中英语模块一测试答案(缺一道题)

所谓(),就是指身处教学现场,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能排除外在的感染,做到心无旁骛。专注力

所谓(),是指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紧密相连,不存在脱离情境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更不存在脱离情境的知识。情境性

所谓(),就是指善于捕捉教学现场中一切有价值的信息、所涌现的有用资源,并把这些信息与资源记录到笔记本上,印刻在自己的脑海中。捕捉力

所谓(),主要是指课堂提问的视角。设问点

所谓(),主要是指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发言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输出信息时的动机、信息本身的信度、思考的状态等进行全面的权衡后给予恰当的评价。积极回应

所谓(),简单说来,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有序、优化地安排教学诸要素,从而

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

所谓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是运用和分析教育、教学()的研究。叙事材料

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小、活、实、短、快

有效教学的()特征要求初中英语教师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设计时要多一些灵活的弹性成分。生成性

有效教学把()看作()的前提,没有充分的()就不可能有预期的()。预设、生成、预设、生成

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的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特点。开放、开放性

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论认为,知识的有效获取和消化,离不开()的支持。学习情境

教学语言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的共同特征外,还显示出(),与其他语言有明显区别的特征。教育性、学科性、科学性、简明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教师的()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为目标,不断形成与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创新

教师学习是一种()学习。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

教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讲授语言的表达内容和形式都受到教育、教学目的的制约,使教学过程中的言语信息都带有鲜明的()。教育性、教育性

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包括()撰写教学随笔或教学日记、进行案例分析

教学语言的()主要是指教师的讲授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能起到启示和调动的作用。启发性

教师的()能力是教学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创新思维

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故事,应具备哪几个特点()真实性、典型性、理论性

初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研究方法、实践经验

如何写好教学研究论文()确定好主题、选择好材料、安排好论文的结构、运用好语言

()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授式

()是教师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教学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学反思

()又称"正问”,是指教师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让学生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顺问

()是促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的重要举措。教学反思 ()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教会学生学习

()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规范的语言,结合教学实际,诠释教材,传授知识,组织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行为。言语讲授

()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发现式

()是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成功地计划、监控和评估学习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元认知策略

()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建,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教学设计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多向性、变通性、批判性、直观性 学科教学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一般说来,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

案例由( )构成。研究目标要素、背景条件要素、事实过程要素、分析反思要素

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篇七:第十三章综合训练题(无答案)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和维持两大功能。

A.促进 B.合作 C.提高 D.优化秩序

2.学生只能坐着用耳朵听,眼睛看,不能动口动手这是学生对( )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民主型 B.放任型 c.集权式 D.监督式

3.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

4.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

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5.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 )。

A.课堂结构 B.教学结构 C.学习结构 D.班级结构

6.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

A.积极的 B.消极的 C.对抗的 D.不能确定

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

A.群体气氛 B.群体压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8.群体规范即约束群体成员的( ),它是群体内部各成员间保持思想、情绪、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基本保证。

A.纪律 B.行为准则 c.方向和范围 D.活动范围

9.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

A.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1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

11.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

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1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15.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 C.过度学习 D.疲劳和厌躁

16.教师对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

A.课堂管理 B.课堂纪律 C.课堂规范 D.课堂控制

18.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问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成团结协作

19.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

A.教学风格 B.教学方法 C.教学氛围 D.气氛区

20.注重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教师领导风格称为( )。

A.专制型领导 B.监督式领导 C.参与式领导 D.放任型领导

21.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

A.课堂规范 B.课堂气氛 C.课堂管理 D.课堂纪律

22.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

A.环境因素 B.主要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辅助因素

23.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之为( )。

A.违纪行为 B.多动行为 C.问题行为 D.强迫行为

24.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 )。

A.科尔伯格 B.勒温 C.普雷斯顿 D.苛勒

25.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主要取决于交往双方( )。

A.身份与地位 B.需要满足的程度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修养和处世方法

26.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 )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A.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B.班风、纪律、学生

C.教师、教学设备、学生 D.教师、学生、纪律 27“过于安静,学生紧张拘谨,由于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问题;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这种课堂

气氛是( )。

A.积极型 B.对抗型 C.消极型 D.失控型

28.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聚集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 )。

A.接近陛 B.补偿性 C.竞争性 D.相似性

29.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 )。

A.群体压力 B.群体动力 c.群体凝聚力 D.群体规范

30.班级里小集团属于( )。

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31.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

A.集权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32.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

33.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

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篇八:教育理论综合易错题

【易错知识点集锦】

1.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布鲁纳

2.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岁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4岁

5.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6.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形式训练迁移说

7.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8.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9.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0.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11.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12.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13.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4.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15.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6.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

17.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

18. 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相类似

19. 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教学事项

20. 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迷失方向。

21.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直接的影响。

22.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24. 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25. 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26. 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27. 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

28. 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

29. 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连锁性感染。

30.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1.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方向和范围。

32. 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行动一致。

33. 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

34. 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

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

35. 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36. 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37.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感情关系。

38.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

39.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40. 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41.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42. 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43.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44.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45. 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46. 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影响。

47. 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学生座位的分配。

48.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教学过程的规划。

49. 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问题行为。

50. 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51.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5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

53. 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

54. 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程序。

55. 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很不协调。

56.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篇九:心理学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题(100)

在每小题给 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B )

A.意识活动 B.反射活动

C.智力活动 D.精神活动

2、不是智力技能的特点的一项是(D)

A.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B.动作进行的内隐性

C.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D.动作结果的意识性

3、成就动机理论的研究表明,成功概率约为以下哪个数值的学习任务,最有利于激发学生达到最佳动机水平(C)

A.20% B.30%

C.50% D.70%

4、气质类型(D )

A.有好有坏 B.都是好的

C.都是坏的 D.无好坏之分

5、当团体中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目标时,个体才能达到目标是指(B)

A.竞争目标结构 B.合作目标结构

C.个别化目标结构 D.成就结构

6、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A)

A.胆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7、拉塔标和达利的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表明,他人在场减少了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D )

A.社会干扰 B.群体影响

C.群体一致性 D.责任扩散

8、当事人中心疗法是哪个心理学流派的心理治疗观点?(C)

A.精神分析法 B.行为矫正法

C.人本主义疗法 D.理性情绪疗法

9、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

A.弗洛伊德 B.班杜拉

C.马斯洛 D.艾利斯

10、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用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B )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1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A)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12、记忆过程包括(D)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3.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是(B )

A.笛卡尔提出“反射”概念

B.冯特1879年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C.巴甫洛夫提出“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D.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4.下列属条件反射的是(D )

A.眨眼反射 B.吸吮反射

C.膝跳反射 D.信号反射

15.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6.根据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一个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个人能力时(B )

A.是一种正确的归因倾向 B.教师应予以引导和纠正

C.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D.会产生侥幸心理

17.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B )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原型启发

18.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D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19.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A )

A.自然适度 B.克服羞怯

C.真实坦诚 D.留有余地

20.少年早慧和大器晚成表现了(C )

A.能力类型差异 B.能力水平差异

C.能力表现早晚的年龄差异 D.能力结构差异

21.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A)

A.分析和综合 B.间接性和概括性

C.判断和推理 D.指向性和集中性

22.人的情绪与情感是以什么为中介的反映形式(A)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23.操作技能的特点是(A)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24.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是(D)

A.直接强化 B.自我强化

C.负强化 D.替代强化

25.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B )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26.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下列哪两部分?(D )

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27.根据动机的性质与社会价值不同,动机划分为(B )

A.生理型与社会性 B.高级和低级

C.长远与短暂 D.主导性与辅助性

28.“寻人启事”写成“寻丫启事”易引起人们注意是利用刺激物的什么特点?(D)

A.强度 B.活动

C.持续 D.对比

29.操作技能的特点是(A )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C.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隐性、展开性

30.在全人类中,智力呈(A )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31.心理学是研究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D )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 D.心理现象

3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B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后像

33.从动物的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是(C )

A.语言 B.制造工具

C.劳动 D.直立行走

34.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5.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A)

A.分析和综合 B.间接性和概括性

C.判断和推理 D.指向性和集中性

36.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D)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集合 D.原型内化

37.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活动的(A )

A.个性心理条件 B.心理过程

C.生理条件 D.个性倾向性

38.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C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39.人类需要层次理论首先提出者是(B)

A.莫瑞 B.马斯洛

C.弗洛伊德 D.赫尔

40.不是思维的基本方式的一项是(D)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比较

41.“矫正错误”是注意的(D)

A.选择功能 B.整合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和监督

42.“灵感或顿悟”是(D)

A )

A.创造思维 B.再现思维

C.分析思维 D.直觉思维

43.鲁班发明锯是借助(D)

A.定势 B.变式

C.问题 D.原型启发

44.艾宾浩斯发现遗忘进程的规律是(B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很快 D.很慢

45.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是(A )

A.随练习次数而提高 B.随练习次数而降低

C.初期进步快,以后渐慢 D.初期进步慢,以后渐快

46.智力的高级表现是(A)

A.创造能力 B.抽象概括能力

C.观察力 D.记忆力

47.“赛马跨越障碍,加速冲刺动作”是(C )

A.本能行为 B.习惯动作

C.随意动作 D.不随意动作

48.人际交往的原则包括(C )

A.主动交往 B.学会批评

C.社会交换 D.勇于认错

49.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阶段分为5个时期。性蕾期的时间段是(A )

A.3岁至5岁或6岁 B.18个月到3岁

C.6岁持续到12岁 D.出生持续到大约18个月

50.研究发现,增加阿希式实验情境的模糊性,则从众率就会(B )

A.减低 B.增加

C.不变 D.难以确定

51.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B )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柏林 D.弗洛伊德

52.学生边听讲边记笔记属于(B)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动摇 D.注意的转移

53.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A )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5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A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的 D.匀加速的

55.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D)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56.下列不是反射活动的一项是(A )

A.草履虫的趋利避害反应 B.人的手被火烫便立即移开

C.黑猩猩解决问题获取食物的行为 D.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上课

57.“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C)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58.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B)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59.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A )

A.“登门槛”效应 B.低球技术

C.留面子效应 D.过度理由效应

60.“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点作了最好的诠释?(B)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61.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心理学家是(A )

A.阿德勒 B.弗洛伊德

C.斯普兰格 D.荣格

62.情绪所反映的是(D )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63.在全体人口中,智力呈何种状态分布(A )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64.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下列哪种选项的科学(A )

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 D.心理特征

65.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A)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66.大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D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无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67.思维的过程不包括(B )

A.分析与综合 B.判断与推理

C.比较与抽象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

68.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C)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69.气质的动力性特征受制于人的(C)

A.兴趣爱好类型 B.性格类型

C.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D.动机需要类型

70.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C )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篇十:2015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英语英语模块二测试答案

2015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英语英语模块二测试答案

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 a. 课堂控制

b. 课堂管理 正确

c. 课堂规范

d. 课堂纪律

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 松散群体

b. 集体 正确

c. 联合群体

d. 正式群体

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a. 课堂管理

b. 课堂纪律

c. 课堂规范

d. 课堂气氛 正确

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

a. 奥苏贝尔 正确

b. 斯金纳

c. 桑代克

d. 布鲁纳

课堂上有两个学生正在交头接耳,这时,教师可以采取( )的处理

方法最为适宜。

a. 有意忽视

b. 言语提醒

c. 暂时隔离

d. 非言语暗示 正确

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

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

a. 主要因素 正确

b. 辅助因素

c. 外部互动因素

d. 环境因素

教师对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 )。

a. 课堂纪律 正确

b. 课堂管理

c. 课堂控制

班级里小集团属于( )。

a. 联合群体

b. 非正式群体 正确

c. 松散群体

d. 正式群体

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

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

a. 教学氛围

b. 教学方法

c. 教学风格

d. 气氛区 正确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 )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a. 教师、学生、纪律

b. 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正确

c. 教师、教学设备、学生

d. 班风、纪律、学生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

a. 教学过程的规划 正确

b. 教学方法的选择

c. 教学方法的实施

d. 教学内容设计

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提问时没有人发言等,

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

a. 对抗的

b. 积极的

c. 不能确定

d. 消极的 正确

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

a. 联合群体

b. 正式群体

c. 松散群体

d. 非正式群体 正确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中寻找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 抽象思维

b. 聚合思维 正确

c. 发散思维 )。

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

a. 重要表现

b. 必要条件 正确

c. 主要过程

d. 辅助条件

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

a. 同情

b. 规定限制 正确

c. 协助

d. 理解

群体规范即约束群体成员的( ),它是群体内部各成员间保持思想、情绪、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基本保证。

a. 活动范围

b. 纪律

c. 方向和范围

d. 行为准则 正确

"过于安静,学生紧张拘谨,由于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

问题;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这种课堂气氛是( )。

a. 失控型

b. 对抗型

c. 积极型

d. 消极型 正确

学生只能坐着用耳朵听,眼睛看,不能动口动手这是学生对( ) 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 监督式

b. 放任型

c. 民主型

d. 集权式 正确

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

a. 学生的学习方式

b. 教室的布置

c. 教师的行为表现

d. 学生座位的分配 正确

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聚集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

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 )。

a. 接近性

c. 竞争性

d. 相似性 正确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称之为( )。

a. 教学结构

b. 班级结构

c. 学习结构

d. 课堂结构 正确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主要取决于交往双方( )。

a. 需要满足的程度 正确

b. 修养和处世方法

c. 身份与地位

d. 交往方式与方法

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造成( )的课堂气氛。

a. 完全失控

b. 紧张或敌对 正确

c. 非常积极

d. 非常消极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

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问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

a. 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正确

b. 促成团结协作

c. 养成竞争意识

d. 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将心比心”运用了( )这一心理机制。

a. 心胸豁达

b. 人际吸引

c. 移情 正确

d. 期望

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

a. 思想教育作用

b. 促进和维持功能 正确

c. 维持动机作用

d. 培养纪律功能

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

a. 行动一致 正确

b. 态度一致

c. 观点趋同

d. 相互理解与扶持

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

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

a. 民主型

b. 集权型 正确

c. 无法确定

d. 放任型

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

这是一种( )。

a. 合作的人际关系

b. 沟通的人际关系

c. 平等的人际关系

d. 吸引的人际关系 正确

学生由于喜欢某个教师而喜欢上该教师所教的课程。这是( )。

a. 近因效应

b. 首因效应

c. 光环或晕轮效应 正确

d. 定型效应

在班主任轮换时,有些老师通常感到很难接替一位优秀班主任的工作,

却能顺利地接任一个新班,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 学校领导的类型

b. 对同学和家长的态度

c. 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正确

d. 班干部的不同类型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

a. 方向

b. 方向和范围 正确

c. 纪律约束

d. 范围

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

a. 疲劳和厌烦 正确

b. 过度学习

c. 自发复习

d. 兴趣形成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紧张焦虑 精神紧张焦虑怎么办 容易紧张焦虑怎么办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竞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243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