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深度报道怎么写

深度报道怎么写

2016-01-10 18:02:4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深度报道怎么写篇一:关于深度报道的写法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深度报道怎么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深度报道怎么写篇一:关于深度报道的写法

关于深度报道的写法——预设、捕捉和集成

闫肖锋(《新周刊》总主笔)

深度报道在本文中被分为三段论:预设假说、捕捉事实和集成文章。

那么,令人困惑的三个问题是——

采访跟社会调查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可以逼近的吗?

编写报道跟写小说的分别又在哪里?

一、预设

采访跟社会调查的区别是什么?或许,这个问题可简化为,去采访之前是否需要一个理论预设或逻辑判断?

当矿难之类突发性事件来临时,记者能具备什么样的理论准备呢?又能形成怎样的逻辑判断呢?显然,这是荒谬的。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记者无法先有逻辑判断的,只是一些想法的碎片,诸如违法作业、官商勾结、人命不值钱之类的判断,如此而已。这些想法有待证实,而更丰富、更刺激的事实隐藏于未来采访之中,找出它们是一位记者最大的使命和挑战。待采访有效实施之后,最后自然成了逻辑判断和理论分析。当然,前提是有足够的理解力以及逻辑整理能力。如果采访只是为了印证某种假设,已经判断好的东西,那是没有意义的、强奸事实的。

但另一方面,理论是捕捉世界之网。假如你对这个世界没有看法,注定也采访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记者是人,不是扫描仪。换句话说,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决定了你能捕捉到什么。

关于是预设问题还是随机跟进,孰先孰后,应视不同采访题材而定吧。事实永远比理论更精彩,变化总是超出个人想象。但如果没有理论或逻辑武装,采访者便沦为吸尘器,抓到什么是什么了。有理论准备的大脑,能让记者像守候在洞口的猫那样,随时捕捉话题之鼠。

理论上讲,不存在绝对客观的调查或采访。人们只能通过一些方法论逐步逼近事实,消极地说,不可能完全捕捉到事实。但是,新闻采访与社会调查至少有两点是可以共享的:一是价值中立,二是逻辑循环链。

采访/调查时需要保持价值中立,即暂时搁置一切既定观念、看法、理论,保持某种清空状态来迎接事实的来临。尤其在采访过程中,切不可因自身成见,影响、干扰、左右了采访的对象或事实。价值中立不等于没有预先的理念或逻辑,只是要求在操作过程中要杜绝它们对捕捉事实的干扰,以便“客观”能自然呈现。举个傻瓜化的比喻,采访/调查矿难中你不能这样问:“死了这么多人,您是否觉得矿主十分可恶?”

至于采访/调查需要逻辑循环链,则直接借鉴了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逻辑关系。毕竟,新闻学不过百年历史,而社会实证研究已有二三百年历史了。那么,获取事实的逻辑方法自然可以拿来共享。这个调查/采访的逻辑循环是这样的:

以《新周刊》曾经做过的“同学会”专题为例,这样大型的报道策划,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准备或逻辑判断最终将导致方向散乱,采集上来一堆事实,难以让读者窥见全豹。对于该专题,我们曾做过一系列预设,比如:

1.现阶段,同学会已经从感情维系发展到经济利益甚至政治裙带关系了吗?

2.同学会是否出现阶层分化,是否清华、北大、吉大等名牌大学的同学会已形成C.W.米尔斯所谓“权力精英”?

3.一个人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同学会,那么,是哪个阶段的同学会起关键作用,小学、中学或是大学?各种同学会的交流模式有何异同?

“同学会”专题操作于5年前的2003年,当下中国社会更趋于板结化,以上预设应当说只是理论预测,对2003年的中国可能是超前了。或者,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以上假设均为西方模板下的逻辑判断,中国社会则完全玩的是另一种规则或潜规则。但无论证明或否证,都是推进捕捉事实的出发点。

深度报道的采访带有较强的新闻策划性质,即对新闻传播过程的谋划设计。这不单指事件报道策划、大型专题策划,也是媒体竞争的需要,广告客户的需要。

其实,并不会因新闻策划而牺牲掉传媒的客观性。吃新闻这碗饭本来就是门艺术,说科学有点抬举了,或者顶多是艺术加一点科学吧。

事实与假设之间的关系,可比之狗与尾巴的关系。狗摇尾巴,还是尾巴摇狗,英语谚语所云:“有时候,尾巴也能摇狗。”事实与假设之间是相互制约和控制的关系,一方太强、另一方太弱都不是深度采访/调查所需要的。

二、捕捉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可以逼近的吗?这个问题令人联想到量子物理学中那个著名的“测不准原理”。

按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这个世界是不可测的,因为任何测量这个世界的工具或方法,均无一例外地会干扰到测量对象,而所得结果已然不客观了。所以,悲观的认识论会说,这个世界的真相人类永远接触不到;乐观的认识论则坚信,人类有能力无限逼近这个客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量子物理只是研究了其一即自然世界,其二是更为变幻多端的人类社会。新闻人要做的事情,似乎是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

从心理学上看,任何社会观都是每个观察者的心理投射,见仁见智而已。哪个记者不是以个人的视角采访,哪个编辑不是以个人的兴趣裁剪素材,哪个主编不是以个人的偏好选择刊载哪类文章?我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世界。一次,好莱坞电影人乔治.克鲁尼答记者问时狠狠嘲讽了一把CNN和BBC所谓的客观报道,他说,在西方电视台上一条三位登山者遇险的新闻会循环播报几十次,而你知道,这个世界同时有无数的生命正在遭受侵害或面临死亡。你还能说 CNN、BBC代表着客观世界吗?

客观新闻主义无疑导源于西方,诞生了CNN、BBC。但这个“客观”太过西方中心主义了。只是,在采访或抓料、捕捉中,你尽量保持某种价值中立。新闻采访不只是话筒或录音机。而无论是麦克尔.华莱士与风云人物的唇枪舌剑、谈笑风生,还是人类学家潜入非洲部族、融入原住民生活细心体味,无不带有操作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和心理投射。

电影《声名狼藉》对所谓“价值中立”式的客观报道方式提出挑战。电影讲述了西方“报告文学之父”杜鲁门.卡波特的另类故事。卡波特受《纽约客》杂志之托采写一则凶杀案故

事,通过深度卷入案犯内心深处,竟然发现人性根本上有莫大的相似之处。卡波特最终写出来的《冷血》与其说是一份深度报道不如说是一部小说。但作者自已以为,这种小说式写作更“客观”地接近了案犯的心理事实。

综观新闻史,的深度报道除借鉴文学笔法外,对社会学、人类学的手法也是采取“拿来主义”。这里不妨穿插着盘点一下各种方法:

1.民族志/田野法。此法关键在于进入角色,深度卷入又保持价值中立。人类学的通则之一就是:“只有当深度卷入另一种文明之后,你才能明白自己的文明是什么。”实际上,这讲了一个事实与假设互为观照的辩证关系。

新闻报道的观察法/体验式报道相当于上述田野法,一种诉诸采访者感觉器官以及延伸物的手法,取决于操作者的思想因素、知识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

2.直面采访法。即通常记者采用的拟好提问纲目、揣摩对方反应及时调整提问的采访法。此法要求既要尊重对方又要防止其天马行空、不着边际。面对面采访,好奇心比技巧更重要,调查性话题就好像智力游戏,逐渐深度卷入。

直面采访或访谈法、访问法,是当前新闻记者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具有双向沟通、控制性强、实用性广的特点。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曾经的“中关村第一记者”刘韧曾总结他采访“知识英雄”们时的法则,就是深度卷入的双向沟通。刘采访时并不作记录,而是将全部经历放在探讨问题、智力交锋上。往往是,一篇精彩报道要录几盘甚至十几盘带(当时用盒式录音机),而成文不过万言而已。通常,采访逻辑是通过预设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与高手交锋没有一定的理论准备是难以应对的。刘韧后来将这类采访集结成书《中关村方法》。

3.电话采访。此法在美国新闻界被称为“快餐式采访”。如果按深度分级别,田野法的深度胜于直面采访法,而直面采访法又胜于电话采访,电话采访则胜于MSN采访。但电话采访的好处也不言自明,可以大面积、大批量操作,可以省却舟车之苦和时间不便。对于难言的话题,电话的距离感反而能让沟通双方放松心态、畅所欲言。《新周刊》的电话访谈栏目“世界观”算是一个成功尝试,常使受访名人敞开心扉、将箱子底里的人生感悟都讲了出来。

4.文献法/二手资料法,百度法/谷歌法。社会学意义上的文献是指一切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其本质是记录一切知识的载体,包括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的人类知识的载体。网络发达的今日,上述文献纷纷搬上虚拟空间。搜索引擎网站的宏伟的计划就是在网上建无所不包的图书馆。可以不客气地说,百度法/谷歌法正使新生代传媒人越来越懒,新闻器官越来越萎缩。有些文章甚至是一批关键词搜索后整合出来的结果。当然,积极方面的意义是现在实施任何采访之前,记者都能够通过百度法/谷歌法做足事前功课了。

5.书面采访法。一般针对“大人物”或时间不便的重要人物。中国通常的情况是,由受访人物口授、助手或秘书帮助整理完成。与电话采访相比,书面采访可以使对方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回答正规、措词谨慎。优点是突破时空限制,缺点是与一般新闻原则相背,不得已而为之。

6.问卷法。由于抽样理论的发展,样本代表性、精准程度越来越高,使之成为最科学的舆论调查方法。目前业已被报刊、网络等媒体借鉴利用。例如,“新浪调查”甚至成为该门户网站的一项利器,使之一下子有了独立的民间价值,调查结果每每被传统传媒、学界、政府研究机构广泛引用。

问卷法的优势除突破空间限制外,便于对调查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将主观偏见、思维干扰降低到最小,使其科学性排在众多方法之首。且具有匿名性,是西方政治选举各方精心利用的武器,也是制定宣传策略的依据。当然,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也善用此道。

缺点是只获得有限的书面信息;不适合文化程度低的群体;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比较低;就新浪网上调查而言还存在着取样代表性的难题(仅代表愿意点击者而非网民全体)。所以,问卷法通常与典型个案采访/调查相结合,以得出互补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问卷法的抽样原则不独对问卷法有意义,对如何科学抽取采访对象也是重要的,否则,可能导致偏听偏信,被某类受访对象误导。抽样原理有专门论著,此处不赘述。

7.座谈会法。市场研究学称为兴趣小组法,新闻学又名调查会,是记者邀请一些人士,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本着同一主题对与会者进行采访。优点是头脑风暴、激发思路,缺点是多数与会者的看法易受意见领袖左右。

深度报道怎么写篇二:深度报道

通过记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访,了解到“留守儿童”存在的观念和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当地农民压根就没有留守儿童这个概念,只有当记者把留守儿童概念用平实的话语诠释一下,农民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当地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更不用谈及对留守儿童给与一定的帮助和采取一定的措施。

全国到底有多少“留守儿童”?没有人确切知道,根据统计口径(有以父母一方外出为准,有以父母双方都外出为准)的不同,估算出来的数字相差悬殊,但都以千万为单位。据调查,2009年底重庆合川区义务教育阶段每年入园儿童10000人;小学在校学生有94434人,留守学生达到了47892人,占小学生总数的50.71;初中在校学生50344人,留守学生达26179人,占初中学生总数的52%。随着合川区打造劳务输出大区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大。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一、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弱,大多家务不愿去做,爷爷奶奶与儿童有一定得隔阂,大多孩子不愿听从爷爷奶奶的使唤,具有较大的叛逆心理。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调查中发现,选择与

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居住在贫困村(居)、缺乏生产资源,生产生活无一技之长,只有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济,加之外出后也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打工收入也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如留守儿童婷婷,现年 岁,在 读 ,家里有 口人,其父母因田地少,也没其他经济来源,迫于生计,双双到了 打工,留下她和奶奶一起生活,每月仅寄回300元生活费给他们,但由于奶奶多病,生活比较拮据。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这是采访中老师对学校留守儿童的看法。皋兰县做了一次调查,全县2128名留守儿童中,其中仅有120名左右的儿童学习好,其余的学习都比较差。老师对记者说:“家长长期外出打工的孩子是最难管理的,学习也是让我们最头痛的,成绩不好反映给家长,家长管不上,反映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又管不了,老师如果管太严,孩子又不听,所以造成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差。”“这些孩子的作业、家庭辅导等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原因何在?老师们认为主要是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外出家长长期忙于挣钱,没时间也没有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孩子大多是爷爷奶奶监护,由于他们在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能长大,在安全上不要出什么意外,就认为对孩子管了,其他的对这些老人来讲都不重要。

三、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篇“留守儿童”的作文《我不喜欢月亮》,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每个月的十五都会圆,而我的家人却没有团圆。我是那么的希望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月亮。”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据记者采访,从事留守儿童教育的李老师说:“在身心健康方面,留守儿童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行为上不受约束的问题。

其次是亲情缺失,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父母亲长期外出,不了解孩子的成长变化,无法给予孩子亲情关爱,致使对孩子缺少正常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其思想、心理变化,有些孩子甚至对父母

产生怨恨的心理,加之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监管,年龄差距悬殊,和孩子在情感、思想沟通上存在着较大障碍,造成留守儿童心理抑郁、性格孤僻、消极悲观、冲动易怒等心理问题,对其人格的形成、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

李老师说,人生理想偏差,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家长由于长期外出打工,因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内疚心理,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的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正确判断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影响。甚至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沉迷网络,被不良青年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

李老师说:“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家长要经常以各种方式和孩子沟通,如电话、信件、网络等。学校应让留守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老师要多与学生家长和监护人沟通,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深度报道怎么写篇三: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是党报在传媒竞争中取胜的有利武器

在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占据我国传媒主导地位的报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深度报道则是党报扬长避短的有利武器。写好深度报道关键是要把握“深度”两字的内涵,挖掘报道对象的内涵在特点和社会意义。深度报道的社会作用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为未来走向提供前瞻性预测,是它得以发展并受欢迎的政治基础、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有人说现在是信息传媒大爆炸时代,无需考证此话的准确程度,回眸我们生存的世界,确实被信息包裹着。当前,一向占据我国传媒主导地位的报业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媒体竞争。广播以其声讯同步在传媒的时效性上独占鳌头。新兴的电视产业凭着其传速快捷和形象直观的天然优势,大有问鼎传媒之势。第四传媒——互联网以其全天候的新闻滚动使其几乎成了传媒有点的集大成者。报纸在时效性上无法与广播相比,形象上无法与电视抗衡,截稿时间的限制上无法与互联网一争,如何发挥自己在文字报道上的优势,就成为报纸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何谓深度报道?按《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等形式。”简单地说就是深入解释事物的本质、把问题说透切的报道深度是党报宣传的重要内容。说其重要,理由有(三):1、是深度报道是权威媒体的优势,是党报风格的体现,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重要手段。

2、深度报道往往在重要时期,对重大新闻起着引导作用,是读者深刻了解党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的有效报道形式。

3、服务大局,推进典型,反映成就,深度报道有强势,有力度。

二、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怎么样做好深度报道?关键在于把握好“深度”两字的内涵。

(一)“深”向“尖”处——在社会关注点高扬党报的声音。一个媒体欲以响亮的声音影响舆论,必须打出高水平的深度报道。

(二)“深”向“新”处——追求第一时间的深度。报道所写的东西,首先必须是新闻,不是新闻就谈不上什么深度报道。新闻的生命是“新”,在网络时代,新闻的时效上显得尤为突出,把现在的新闻比作生死时速一点也不过分。

(三)“深”向“实”处——用故事吸引读者注意。深度报道要想吸引读者注意,“缘事而发”最能吸引读者注意,把工作性报道变成事件性报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果深度报道的选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事情,有新闻事件、新闻故事,以此为由头深挖掘问题,必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三、深度报道是一种思路

深度报道是我们搞好党报的思路。其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关键在于“深度”二字,也就是要提示新闻背后的本质,要给读者提供思考的空间,对人民工作、生活产生影响力;至于表现形式,可以是千字消息,可以是几千字的剖解式报道,可以是追踪式的系列报道,可以是一个专题版面,也可以是一个大型特刊。

一篇直指本质的千字消息难道不是新闻报道?在工作和生活节奏正在提速,深度报道如果从标题上就可以直观看到新闻性所在,文字虽短,但如果对新闻的五个W分析入里,具备了深度的要素,这样的深度报道出现在版面上,甚至是头版头条,给人印象更深刻;读者会更欢迎。深度报道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并不是几千万字的长篇大论。

一个好的深度报道不仅内容充实,还要有与之相配的新闻语言。否则就有可能被脚步匆匆的读者丢掉。在主题文章之外,如果能加上专家观点图表数字名词解释、新闻链接等等,

这样不仅丰富了版面视觉效果,而且便于读者阅读。

《北海日报》2002年12月23日刊登了一篇《国家预行性研究审查会通过合浦至河唇铁路建设项目》的消息,这是一项投资额14亿元的大项目,但由于以前北海日报从未刊登过关于这项目的介绍文章,所以读者对合浦至河唇这条铁路线一无所知。鉴于这种情况,报纸在消息上方同时配发了合浦至广东和唇的路线示意图,读者对这个项目一下就有了形象的认识。

深度报道怎么写篇四:深度报道

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症结何在?

2011-05-06 06:10:52 来源: 四川日报(成都)

转发到微博

(5)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瘦肉精、染色馒头、假薯粉„„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究竟怎样?应该怎样全面认识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症结究竟何在?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带着一系列疑问,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 食品安全工作难度大

问: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究竟怎样?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 张勇: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可以概括为,“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仍然不少”。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各级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和中央的要求相比,和群众的期待相比,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和水平还存在着差距。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食品生产消费大国,但食品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和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还都较低。食品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数量巨大。种植养殖环节也是小、散问题突出。仅以生猪养殖为例,美国养猪户数仅有7万,我国则有6700多万;美国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上养殖户提供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96.6%,我国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上养殖户提供的生猪出栏量仅占全国的31.5%;美国4家大型肉类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超过90%,我国排名在前10位的企业所占份额不到10%。生产经营者规模偏小、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给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

食品安全事件“燃点”低

问: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情况看,我国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的合格率都在96%以上,而老百姓却感叹“还有什么敢吃的”?实际的情况与大家的感觉为何会有这样的落差?

张勇:首先,食品安全领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新闻媒体、互联网也多有报道和反映。总体来看,这些报道可以分为两类,一些是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如瘦肉精、染色馒头等;还有的则是夸大其辞或没有事实依据,如对圣元奶粉、皮革奶、牛肉膏等问题的报道,最后

经核查属夸大或不实。这样的一些报道短时期内集中出现,容易产生放大效应,群众看了以后往往都会信以为真、焦虑担忧,也自然会有“还有什么敢吃的”的想法。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的身体健康,人人关心,“燃点”很低。人们看到形形色色、或真或假的各种信息,对食品安全存在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总体上是有保障的,这样讲绝不是掩盖矛盾、粉饰太平。全国13亿多人口每天消耗200万吨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共有食品生产企业40多万家、食品经营主体323万家、餐饮单位210万家、农牧渔民2亿多户,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更是数量巨大。食品安全事件虽时有发生,但与如此庞大的食品及生产经营者规模相比,所占比例是很小的,食品安全形势总体是稳定的。如果把一些点上的、个别的问题串起来,说成是整体性、普遍性的问题,是不准确、不客观的。

食品产业高速发展安全事件处于多发期

问:从食品安全立法到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我们对食品安全不可谓不重视,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多发,其症结究竟何在?

张勇: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主要原因有: 一是食品产业发展很快,但门槛低、分布散、规模小的状况短期内难以完全改变,严重制约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

二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滞后。 三是相对于食品产业的高速发展和食品消费结构的快速转变,安全监管能力未能及时跟上。

四是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成本不高,惩戒威慑力度仍需加大。

加大监管力度 重视媒体监督

问:为什么很多问题都是媒体先发现的,而监管查处好像总是在媒体报道之后?我们监管采取抽检方式,为什么不逐一检测?

张勇: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我想说的情况是,2010年全国各级监管部门共主动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500多万户次,还有大量针对小摊贩、小作坊、小餐饮的检查次数无法准确统计,共查处13万起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案件,由媒体先发现的还是极少数。很多案件是在监管部门查处并公布后,有关媒体再跟进报道的,像近期的假薯粉以及去年的问题乳粉等案件都是如此。在查处河南“瘦肉精”事件后,由于人们对肉类食品的消费量很大,从最大程度防范风险着眼,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全面深入检查。这种举一反三、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做法,正是不断加强监管的实际举措。

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是在媒体先发现并报道后,监管部门组织开展了调查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赞成在事件的性质、危害和影响范围尚未查明核实的情况下,个别人就将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冠以 “致癌”、“致命”、“剧毒”等字眼标题加以报道,甚至编造没有事实依据的假新闻,造成公众恐慌,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是不应该的。

抽检是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通行做法。由于食品的种类太多、数量巨大、业态十分复杂,针对每种食品全部逐一检测,没有哪个国家能承担得起、能做得到。事实上,抽样检测已被证明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其准确性、有效性、经济性是有保证的,关键是要认真去做、踏实去做、按要求去做。

解决非法添加问题是“牛鼻子”

问:从目前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最突出的是什么?今年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重要举措?

张勇: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都是典型的非法添加案件。

非法添加具有造成大范围、系统性危害的风险。因此,今年食品安全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快解决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的问题,这也是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牛鼻子”。对从事非法添加的人员和企业,将依法从严从重予以行政、刑事处罚。对不及时有效组织查处以及在监督检查中走过场、不履职的单位和个人,要从严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监管责任重于泰山共同营造良好环境

问:您刚才说食品安全领域处于事件多发期。我们主要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尽快度过这一时期,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张勇:关于当前和下一步的重点工作,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主要还有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二是切实提高企业诚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四是依法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持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使严厉的惩处成为一把高悬头顶的利剑,包括生产经营者、执法者不管谁犯法,都要依法从严从重惩处,使犯罪分子付出高昂的甚至付不起的代价,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五是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食品安全问题事涉敏感,要健全与媒体的联络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支持和引导媒体客观准确报道。加大科普宣教力度,提高公众科学消费意识和识假辨假、防范风险能力,使每个消费者同时也是一名监督者。积极鼓励举报,落实对举报人奖励和保护制度。

六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风险监测,完善预警网络,主动防范、及早介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努力把危害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板:“这样生产豆芽的不止我一家,不知道怎么就犯法了。”加工点老板蹇某面对

警方和媒体显得满不在乎 记者 张诗尧 摄

“毒豆芽”又长又白又好看

含4种违法添加剂 尿素超标27倍

沈阳警方17日端掉一黑豆芽加工点,老板称这种豆芽“旺季每天可售出2000斤”

它们,都有10多厘米长,个头均匀,颜色白净,“长相”漂亮,可是它们有“毒”!

新华网沈阳4月18日电(记者 于力)沈阳市警方4月17日凌晨统一行动,同时在沈阳近郊端掉6个黄豆芽黑加工厂,查获掺入有害物质豆芽25吨,沈阳打假办负责人称,沈阳今后将持续开展打击加工黑豆芽的行动,让沈阳老百姓吃上放心的豆芽。

4月8日,沈阳公安局皇姑分局龙江派出所接群众举报:和平区浑河堡乡下河湾村有人生产销售有害豆芽。派出所迅速开展工作,于4月9日提取到疑似有害豆芽样本,经送相关部门进行检验,确定这些豆芽菜系有害食品。此情况引起沈阳市打假办高度重视。

4月17日零时,皇姑分局共出动12名警力、4名协勤人员,兵分三路开展工作:一路民警负责对运输途径进行查控堵截,一路民警负责对黑加工点进行严密控制,一路民警负责远端瞭望。4时30分,负责查控堵截的民警在距黑加工点1公里的位置,将开农用三轮车准备销售有害豆芽的黑加工点业主当场截获,从其车中缴获一批有害豆芽。负责对黑加工点进行监控的民警迅速突击检查,又成功抓获涉嫌生产加工有害豆芽的3名犯罪嫌疑人,当场查获使用有害添加剂制成的豆芽2吨,半成品8吨。与此同时,警方还顺藤摸瓜,分别在于洪区沙岭镇、东陵区浑河站乡相继查获生产劣质豆芽的黑加工点5个,查获劣质豆芽逾15吨。

18日上午,记者随警方赶到沈阳市于洪区沙岭镇沙岭村的一家黑豆芽加工点。远远看去像一个塑料大棚,面积300多平方米,里面放了100多个装豆芽的大筐,几十个脏水池子,地下污水横流,空气中弥漫臭味。现场的民警介绍,这里的耗子遍地跑。

记者在筐里看到一根根豆芽,都比正常豆芽长一些,没有根须,颜色白净。但这些漂亮的豆芽却被掺入大量有害物质。

沈阳市农委一位专家在现场介绍:生产豆芽过程中是不允许使用任何添加剂的。而这个黑加工点使用了至少4种添加剂,经检测豆芽中含有的亚硝酸钠、尿素、恩诺沙星等,国家明令不能掺入食品中。其中人食用含亚硝酸钠的食品会致癌;恩诺沙星是动物专用药,禁止在食品中添加。

沈阳市打假办常务副主任郝立志表示,今后沈阳市将进一步严查此类对人体有害的豆芽。同时建议技术监督部门参照外地一些做法,尽快出台豆芽的安全卫生标准,进一步规范生产环节,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豆芽。

2011年4月12日,合肥,记者进行90分钟让猪肉变牛肉的实际操作验证。步

骤一:可以让猪肉变牛肉的极品牛肉精膏

“牛肉膏、牛肉精、麦芽酚... ...”你能想象到,通过这些东西就能做出市场上我们经常吃的各种各样的“牛肉”吗?日前,有网友爆料,称自己在一家面馆吃牛肉面时,吃的感觉牛肉像是假的。小编通过暗访合肥调料市场发现,想让猪肉变成牛肉,并不是难事,只要加了牛肉膏,想让猪肉变成牛肉后更加入口,就加麦芽酚。

深度报道怎么写篇五: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策划写作

——由“熊猫”奶粉而想起

一年多前的“三鹿”婴儿奶粉,含有的三聚氰胺超标,而使全国的奶制品行业大震荡,大重组,使有百亿资产的企业瞬间倒闭,高管接受刑事审判,主管的政府官员受党纪、政纪的处分。而这样一个震动全国的奶制品大事件刚过去两年不到,上海的“熊猫”奶粉又被查出三聚氰胺超标,经过数月的调查取证,企业的主管领导分别获刑三到四年。

由“三鹿”到今天的“熊猫”告诉了我们什么?

制度的缺失。过去的“三鹿”是成品在市场上检查出三聚氰胺的超标,如今的“熊猫”也是成品在市场上检查出三聚氰胺的超标,那么在生产过程中,成品入市门槛中,我们的质检监管制度如同虚设。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法规的形式强制性的规定,企业的产品质监系统必须与政府监管部门用物联网,联网监控,从而使企业生产的质检工作在专职监管部门的控制中。把市场成品的质检手段,前移到企业,真正老百姓买到的就是好的,放心的产品。

犯罪的成本太低。“三鹿”事件并没有对受害者进行赔偿,企业在巨大利益面前,会成侥幸心理。只有使犯罪的成本高于犯罪获得的利益,任何一家企业或企业决策者,才不敢犯罪,否则会使企业破产,决策者还要倾家荡产并获刑,不然,还会有种种品牌冒险犯罪。

08影视节目制作

姓名:杨瓅滢

学号:083A0412

深度报道怎么写篇六:深度报道2

深度报道怎么写篇七:浅析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

浅析深度报道的写作技巧 ——“深度”是怎样形成的深度报道作为一种能够全面展现事件背景、描述事件总体状况、阐发事件影 响以及当事人、旁观者、学者评价的一种报道形式,以其独有的立体性优势,越 来越受到广大新闻媒体的青睐,甚至有学者将其誉为“新一代主流新闻” 。 在我国最早引入“新闻报道”一词的新闻学工具书——1984 年 3 月浙江人 民出版社《新闻学简明字典》中,对其作出以下阐述: 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 势的报道形式,诞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是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的进一步深 入的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要在“Why” 为什么)和“How” 怎么样)中进一 ( ( 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 从《新闻学简明字典》给出的定义可以发现,深度报道与一般新闻报道的主 要区别体现在其“深度”上,即对事件当前状况的“深度”掌握,对事件背景的 “深度”挖掘,对事件可能造成影响的“深度”探索。从这个意义上,如何挖掘 新闻“深度” ,便成为深度报道写作中最有探讨价值的一个问题。 一个新闻报道的问世都要经过两个环节: 搜集所要报道事件的相关资料和利 用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编辑组稿。深度报道只有在这两个环节上都下足功夫,才能 在新闻作品中体现出“深度”的特点。 第一、发掘事实的深度,即尽可能多的占有事实。原央视新闻中心主任、多 年参与策划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孙玉胜曾说: “挖掘深度的方向不是唯一的,但 是无论节目的制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向来寻求节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深度, 都必 须先寻求支撑这个深度的事实和证据。所谓的深度,就是对事实的占有。作为记 者,你获得的事实越多,你离深度就越近。 ” 深度主要来源于事实, 这似乎与人们一般认为的 “深度主要来自记者的评论” 相去甚远。我们所要说的是所谓深度,不是或不主要是因为记者所发表的对事实 的深刻见解,而是以对事实的讲述和事实疑问的解开为核心,并由此引导受众进 入到一种目标深度中。 在这样的理论支持下,我们可以认为,只有那些不辞辛苦的深入采访、锲而 不舍挖掘事实真相、整理总结大量事实材料的记者,才有可能从相同的事件中挖 掘到更深刻的价值。 占有尽可能多的事实是写好深度报道的前提。 第二、带着问题意识逐步接近事件本质。事实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或明或 暗的摆在人们面前。当记者通过艰苦的采访获得了丰厚的原始材料后,如何陈述 事实便成了对编辑能力的一种

考验。 平面的罗列材料显然不能引导受众道道目标 “深度” ,如果能够有连贯的问题意识,在问题意识的牵引下不断追问事件本质, 经过层层解读, “深度”便可以呈现在受众面前。 所谓的“问题意识” ,一般由一连串的“为什么”来牵引,引导人们深入质 疑、辩驳、探索,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与客观报道相比,问题意识在深入报道 中显得更加重要。这是因为深度报道指向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深度报 道的新闻事实不仅仅指具体的新闻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新闻事件与社会、新闻 事件与人的关系。也只有带着问题,有意识的去寻找、梳理材料,才有可能实现 报道的价值,达到目标深度。 在杜骏飞、胡翼青的《深度报道原理》中,他们提出了一组基础追问: 发生了什么事件?(What happened?) 谁对这件事负责?(Who was responsible ?) 她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Why did they do it?) 在这些基础性的追问中,报道是一步步的走向深刻,问题意识是获取所需事 实的重要条件。 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深度报道的问题意识是贯穿于报道的全过程的, 并非 仅以写作或编辑为发端,而是在采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但所有的事实得到最 终的落实, 并通过表达而走向完整, 则只能在最终的写作和编辑整理阶段来完成。 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是深度报道实现其目标深度的重要手段。 第三、建构事实背景。在客观报道中,人们通常把事实和背景加以区分,将 背景看做是用来解释事实的一种历史性材料。 但在深度报道中这种观念受到了质 疑。从事深度报道的媒体工作者们更倾向于以下这种观点:背景是事实的组成部 分,它是系列事实间的关系所在,是事实存在的环境,是粘在事实背后的东西, 是更多的事实。 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背景作为深度报道事实的一部分,在深度报道中对背 景的阐释可以把报道引向目标深度的方向。背景在深度报道中往往是构成“表面 事实”和“深度事实”的交界面,透过它的挖掘可以进入更深的信息层次。而且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结构性思维不是抛开其原有的关于事物的整体认识去简单的 “就事论事” ,而总是将个别事物置于事物的整体认识的条件下进行定位、释义 和理解。 基于背景在事实中的特殊地位和深度报道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建构事实背 景,还原事实的生存环境是深度报道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少了对事实背景 的建构, 深度报道的立体优势就大打折扣, 报道的全面性、 完整性也将受到质疑。 建构事实背景是深度报道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综上,发掘事实深度,尽可能多的占有

事实是深度报道写作成功的前提,贯 穿始终的问题意识是深度报道实现其目标深度的重要手段, 建构事实背景是深度 报道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深度报道的写作中三者都是不可忽视的,也 只有真正将三者都能做好,才能达到所做报道的目标深度。

深度报道怎么写篇八:深度报道

第二届赣江法学论坛隆重开幕

2009年10月21日下午,第二届赣江法学论坛在法学院模拟法庭隆重开幕。法学院荣幸诚邀到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俞荣根教授为我院广大师生作了题为“儒家之法的历史与未来”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法学院熊进光副院长主持。

俞荣根教授经由他的个人经历以及当今的一些社会现状将话题引入到了儒家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俞教授明确指出“儒家之法是中华法系的灵魂”,并从横纵两个方面介绍了整个中华法系中儒家之法的发展历程,详实分析了历朝历代儒家之法的特色以及当时统治者和一般人民对儒家之法的基本态度。同时,俞教授分析了儒家之法的基本理论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和对中国传统法制发展的影响;指出了当前法学界对儒家之法历史研究上经常出现的几个理解误区,并客观的介绍了一些当今法学界存在的主流思想并就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讲座结束,俞教授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就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到场的师生们交换了意见,并对江西财经大学学生的理论水平给予充分肯定。

此场讲座正式揭开了第二届赣江法学论坛的序幕。

学以致用兴就业 激情动员创辉煌

——我院召开2010届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

10月30日下午4时,我院荣幸邀请到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魏清华主任,在法体楼T202教室组织召开了“2010届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法学院院长邓辉教授、党总支书记姜红仁副教授、副书记左家盛老师、分团委书记曾祥麒老师、学生辅导员李莉老师和06级全体在校同学参加了此次动员大会。大会由左家盛副书记主持。

魏主任立足当前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从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就业情况及全国各大人才招聘市场情况深入分析当前就业前景、就业动态,揭示出各招聘公司企业数量在不断减少而大学毕业生在不断增加这一突出的现实矛盾。针对这一矛盾,他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毕业生应该要做好就业准备,包括心理准备、资料准备、物质着装准备;二、摸清就业途径,涵盖学校、学院就业指导,人才交流会,亲戚、朋友、同学,网络、报纸等;找准就业目标,认识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想走哪条路。此外,魏主任指出毕业生要勇敢面对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择业态度,要善于抓住各种招聘机会,积极主动地多尝试,从而增加竞聘的机会等等。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邓院长强调,“我们要对学校、对自己充满信心,不应妄自菲薄,但也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应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有目标地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另外,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问题,视野要

开阔,独辟蹊径,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一条道路。”

在大会的最后,姜红仁书记要求06级的同学们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压力时,要摆正心态,要面对现实,要有一种不轻言放弃、积极准备、从容面对的乐观、阳光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相信自己,成功就在自己的坚持不懈中。同时,参加动员大会的各位老师也表达了对毕业生能顺利实现就业,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美好祝愿。

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就业。学院期望经过此次大会,2010届毕业生们能更好地开展就业应聘工作,端正自己的就业心态,增强自己的就业信心,不怕苦不怕累地积极准备就业,化挑战为机遇,在严峻的形势下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辉煌。(黄小斌)

 2009年10月2日上午,法学院99届经济法班同学毕业十周年座谈会在法体楼会议

室隆重举行。校团委书记王金海老师,校图书馆馆长蒋岩波老师,党总支书记姜红仁老师,副院长熊进光、黄华生、杨峰老师,党总支副书记左家盛老师等出席了本次座谈会。校友们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参观了法学院各种教学设施,校友们纷纷感慨母校及母院的发展,为学院赠送了礼物。

 10月2日下午,第二届赣江法学论坛第一讲在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隆重召

开。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俞荣根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儒家之法的历史与未来”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法学院熊进光副院长主持。全院约260名师生听取了俞教授的讲座。

 10月22日上午8:30,在蛟桥园南综合楼十一楼第二会议室召开了我校2009届毕

业生就业工作总结表彰暨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我院荣获就业工作目标奖、就业工作单项奖、就业率达标单位称号。同时2009年我院以26.78%的升学率位居全校第一。

 10月25日,经过三天的精彩角逐,江西财经大学第29届运动会圆满落下帷幕。运

动会闭幕式于我校蛟桥园北区田径场隆重举行。校党委副书记王金华教授,副校长肖华茵教授及校各部门部分领导、各学院广大运动员代表出席了此次闭幕仪式。我院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 10月25日晚6:30,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党校第47期暨法学院第30期入党积极分

子培训班第二次讲座在法体楼F406教室隆重举行。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左家盛老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为学员们讲解了主题为“入党的条件与入党程序”的讲座。

 2009年10月28日下午4:00,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时建中教授在法体楼模拟

法庭为我院广大研究生、本科生上演了一场题为“反垄断法在管制型产业的适用”的精彩讲座。我院副院长黄华生副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 10月30日,我院选送的案例《一支队伍 一个协会 一项倡导——法学院以大学生

维权中心为依托维护学生权利》荣获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创新工作案例三等奖。

六名台湾法律学者做客第2届赣江法学论坛

赣江携海峡齐飞,丹桂与芳香共舞。两岸专家弹奏法学奇葩,赣江论坛群英荟萃。11月7日,法学院在模拟法庭举办了第二届赣江法学论坛之台湾学者专场系列讲座。本次系列讲座,法学院荣幸地邀请了六位来自宝岛台湾的法律专家,为第二届赣江法学论坛献上了六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此次专场系列讲座,分为上午和下午两部分,各部分均含三场讲座。在上午部分的讲座中,台湾政治大学法律学系专任副教授,台湾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法规委员赵德枢博士为大家带来了第一场题为《由美国股东提案权制度谈两岸股东提案权制度之缺失》的讲座,全面分析和比较了美国和两岸的股东提案权制度,并指出了两岸在相应制度上的缺失;台湾信安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会计师、海峡交流基金会台商财经法律顾问吴再丰博士紧随其后,做了题为《两岸企业并购法》的讲座,深入细致地谈论了在两岸实施企业并购法的异同和优缺;弘育企管资讯有限公司负责人、庆丰商业银行重要债权小组专员刘卓芳博士则为我们献上了题为《遗产税与赠予税的立法研究》的精彩讲座,具体阐述了两种税的历史、现状、概念和在台湾实施的情况,并分析了遗产税在中国大陆实施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精彩的余音未尽,我们又迎来了下午部分的讲座。台湾高等法院法官、台湾东吴大学法律系兼任助理教授苏隆惠博士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台湾新修正刑事诉讼法后之法庭活动——以供述证据为中心》的讲座,给在场的听众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台湾的刑事证据制度;翰笙法律事務所所長、台湾律师公会全国联合会中国大陆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志俊博士则为大家论述了一个新颖的话题《陆资来台投资的法律保护》,简要比较了两岸投资领域的法律制度;最后,台湾台洋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任讲师王宝莅博士给大家展示了其《公民乎?顺民乎?——“公民社会”与法律专业自主性》的思想成果。

整个系列讲座中,法学院安排了院长邓辉教授、图书馆馆长蒋岩波教授、副院长黄华生教授、副院长熊进光教授、蒋悟真副教授及朱丘祥博士等学院专家对每场讲座进行评议,以期实现两岸学者在法学相关领域的交流并增强相互间的认识。

本次为期一天的台湾法律学者系列讲座,得到了法学院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师生们的热情关注,充分彰显了法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姿态。(谢德城)

法理学在新中国的发展

——著名法学家孙国华教授来我校讲座

2009年10月23日上午9时,第二届赣江法学论坛第二讲在法学院法体楼404隆重召开。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法理学研究泰斗孙国华教授应邀为我院广大师生作了题为“法理学在新中国的发展”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法学院熊进光副院长主持。

当84岁高龄的孙教授迈着矫健的步伐,精神烁烁的进入教室时,立即受到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欢迎。孙教授从自己在江西的“特殊经历”谈起,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法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孙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法理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从1949年到1976年(包括文革的10年)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77年到现在。他从历史背景,学科状况和主要争论三个角度入手,指出这两个阶段法理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个马鞍形:56年以前是日益向上,56年八大二次会议以后成果并不明显,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理论。

孙国华教授作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结合亲身经历,分别从“历史背景”、“学科状况”及“理论争议”三个方面介绍、评析了法理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为广大师生展示了一幅新中国法理学发展的历史画卷。

研究法理学,必须了解它的过去,认识他的现在,预测他的未来。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法理学的实践、探索,艰辛、曲折,孙教授感慨万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中国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的核心。” 孙国华教授在总结新中国法理学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了我国当前及今后法理学理论研究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孙教授认为中国法理学要赶超世界水平,就必须要克服浮躁作风,认真研究人类积累的政治文明、法律文化。只有走自己的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的指导,才能促进中国法学理论的新发展,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附:孙国华教授简介

孙国华(1925- ),河北阳原人,当代著名法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社会主义法理论、法社会学、比较法学、苏联(俄罗斯)法的一般理论。80年代以来,曾先后给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国家机关司局以上干部和部分省市体领导班子讲授法制课。50年代中后期开始指导研究生,1985年成为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孙国华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点主持人;是高级法官培训中心、国家法官学院、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南京师大、陕西省委党校等多所院校兼职或客座教授;孙国华教授独著、主编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如《我国人民民主法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法学

基础理论》、《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社会主义法治论》、《法理求索》等。

扬辩论雄风 展辩论风采

——记法学院新生辩论赛决赛

敏而善辩,涌动青春热血;学而善思,探讨人生百态。2009年10月25日下午6:30,法学院“新生杯”辩论赛决赛在法体楼F102隆重举行。法学院学生会主席王鑫、演辩协会长宋敏及部分法学院学子观摩了本次辩论赛。在主持人为参赛同学送去问候与祝福后,比赛正式展开。正反方辩手围绕着“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还是在子女”这一辩题展开辩论。

比赛一开始,双方就进入白热化状态,可谓是不相伯仲、旗鼓相当。正方辩手思维缜密、妙语连珠、口若悬河;反方辩手则引经据典、据理力争、诙谐幽默。双方你攻我辩、妙语连篇,不断擦出思维的火花,博得观众阵阵喝彩。毋庸置疑,这是一场激情与激情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较量。

最终,反方技高一筹,获得本次辩论赛冠军。辩论赛在评委的点评和宣布结果中圆满落幕,新生辩论的风采也让我们看到了法学院辩论的新生力量。他们将传承和发扬法学辩论优良传统,使法学辩论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李锋良 陈朝亚)

模拟实习 我们向你走来

——记法学院06级模拟实习动员大会

2009年10月12日下午,法学院于模拟法庭举行了“法学院06级模拟实习动员大会”,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姜红仁老师、本次模拟实习指导老师以及06级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动员大会。

此次动员大会主要是对本次模拟实习进行整体安排。会上,姜红仁老师就模拟实习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要求作了说明。姜老师强调:“参加此次模拟实习,有三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实地考察时必须注意自身的形象和礼貌,二是要学会在模拟实习中了解各个法律职业的工作流程,三是要注重团队合作与效率意识。” 随后,06级各班分别与各自的指导老师进行了模拟实习前的咨询和沟通。

本次模拟实习教学活动为期一个月,实习分为三个阶段:实地考察阶段,组建模拟法庭、模拟检察院、模拟律师事务所阶段,模拟法庭展示及评议阶段。模拟实习教学活动是法学院“讲辩写练”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反映了提高法学本科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要求。(谢德城)

深度报道怎么写篇九:深度报道

深度

李报奥 道

第一章 什么是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

第一节 深度报道的内涵和外延

一 与传媒,读者的关系 A理顺事件脉络 B答疑解惑

二 对深度报道内涵的误解

误解1 深度报道是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是把一个新闻事件用大量的背景资料加以说明,强调的是“何因WHY”“何事WHAT”是新闻六要素的核心。

误解2 事实无深浅,不存在深度报道、

美国 麦尔文·曼切尔认为记者采集报道事实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严格按原始记录(抄录转发)

第二层:对新闻报道尽力核实推敲(积极求证)

第三层:报道新闻为什么发生,意味着什么,结果怎样(融入思考) 因此,新闻报道行为本身,存在发现、认识、表达的差异,新闻报道不等于新闻事实本身。 误解3 深度报道是一种文体或报道方法

要注意的事,深度报道既设计报道又涉及采编

三 深度报道的内涵

1相关提法:英美”大标题后的报道“,法国”大报道“,国内”专题新闻,专题报道,深度新闻“、

2定义”是对某新闻事实或新闻现象所进行的集中而专门的报道。

四 深度报道的外延

种类 1解释性报道 2 调查性报道 3 典型性报道 4 预测性报道

5 精确性报道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历史和特点

一 历程 先西后中

1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西方新闻发展史、

A史前期——意大利威尼斯手抄小报

B主观报道时期

C客观报道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D深度报道时期

二 特点

1内容深刻 2 思考科学 3表现丰富 4目标主流

第二章 深度报道的选题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一 选题的重要性1 应对媒体竞争,吸引更多受众

2从新闻写作工作角度看,更容易成功 (三条新闻的取舍)

二 什么是深度报道的选题

所谓深度报道的选题,是新闻报道对有关报道领域、范围、重点的抉择。

需要注意的两方面:

(一)制约新闻报道选题的三因素:1新闻报道的客观环境 2新闻事实的特点

3新闻报道者的主体状态

(二)关心新闻报道的功能

第二节 新闻报道选题的制约因素

一 客观因素:环境与新闻报道功能

(一)大陆报纸现状

1现状特点(1)都属于党报

(2) 报纸大致分为两大类 A高级报

B大众报 1都市报 2 晚报

3 部分专业报纸

(3)机关报纸重抓导向,大众报纸重抓市场

(4)都市性或地区性报纸火爆,全国性全省性报纸萎缩、 2 形成原因

(1)社会进步 a 媒体竞争----利益追逐 b加入世贸

(2)媒体变化 a上级不拨款但媒体垄断

b媒体企业化,追逐利益

( 3 )读者变化 读者群分化 传播学个人差异论和社会类别论 ,经营层和通俗层,分化在继续

(二)新闻报道功能对选题的制约

1新闻报道的功能a传播新闻b宣传教育c传播知识d提供娱乐 引申功能e舆论监督f社会瞭望

2现阶段对新闻报道的原则 a社会效益第一b经济效益第二

二 事实因素:新闻报道的选题标准

选题标准三大体系:a新闻价值体系

三个基本项 1 真实性、

2新鲜性、

3公开性

四个次项 1重要性2显著性3接近性4趣味性 b宣传价值体系

五项属性1一致性2针对性3普遍性4典型性5时宜性 c法规价值体系

三 主观因素:新闻报道的主体力量

选题人的主体因素a认知范围

b新闻敏感1选题是否有社会意义

2选题能否引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辨什么是核心事实,最具有新闻 价值和宣传价值

c工作态度 走转改

第三节 选题类型

一、选题类型的划分标准

分法不同 分类法1 正面选题、反面选题、中性选题

深度报道怎么写篇十:深度报道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深度报道怎么写》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范文 新闻深度报道范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深度报道怎么写”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深度报道怎么写"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ishi/12269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